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联考精品试卷PAGEPAGE1河南省新未来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11月联考历史试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周公的长子伯禽就封于鲁国,周成王除了赏赐礼器和名贵之物外,还将所谓的“殷民六族”赐给了鲁国。这些宗族均是曾经的殷商贵族,他们掌握了大量统治国家的专业技术,周王让他们在鲁国宫廷中任职。周成王的这一做法()A.为诸侯争霸埋下了祸端 B.有利于巩固西周的统治秩序C.扩大了周朝的统治疆域 D.加强了周朝的中央集权统治〖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周公的长子伯禽就封于鲁国,周成王除了赏赐礼器和名贵之物外……周王让他们在鲁国宫廷中任职”,可以看出周成王将“殷民六族”赐给鲁国,一方面可以让鲁国监视殷商遗民,另一方面安抚这些殷商遗民,让他们担任官职,为周朝的统治贡献力量,这有利于巩固西周的统治秩序,B项正确;周王分封鲁国与诸侯争霸没有必然的联系,排除A项;分封鲁国并没有扩大周朝的统治疆域,排除C项;周朝尚未建立起中央集权统治,排除D项。故选B项。2.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为了富国强兵,各国纷纷开展社会制度改革,通过变法先后建立起了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君主专制制度。这说明各国变法()A.推动了社会转型 B.消除了兼并战争C.确立了官僚政治 D.促进了华夏认同〖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为了富国强兵,各国纷纷开展社会制度改革,通过变法先后建立起了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君主专制制度。”并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推动了社会转型,A项正确;“消除了”表述绝对,排除B项;秦朝时期才正式确立了官僚政治,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文化认同,排除D项。故选A项。3.成书于西汉的《淮南子》记载:“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悦,厚葬糜财而贫民,久服伤身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由此可见()A.社会巨变导致思想的多元化 B.儒墨两学派同源异流C.墨学兴盛源于对儒家的批判 D.儒学与墨学相互交融〖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悦,厚葬糜财而贫民,久服伤身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可知,墨子起初授业于儒家思想,因为对儒家的“厚葬”“久服”等规定感到不满,所以另立学派成立墨家,所以墨家与儒家属于同源异流的关系,B项正确;社会巨变导致思想的多元化,说法正确,但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墨学的兴盛并不是源于对儒家的批判,而是其本身的思想主张符合一定的社会需求,排除C项;材料内容是墨家从儒家思想中独立出来,而不是相互交融,排除D项。故选B项。4.秦始皇三十五年,侯生、卢生求仙药不得后逃亡,秦始皇“使御史悉案问诸生”。三十六年,东郡刻石出现咒秦始皇之语,秦始皇“遣御史逐问”。秦二世杀害大将蒙恬,也是“遣御史曲宫乘传之代”。由此可见,秦朝御史()A.具有独立司法权 B.担任侍从顾问C.直接受命于皇帝 D.位高而权重〖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秦始皇三十五年,侯生、卢生求仙药不得后逃亡,秦始皇‘使御史悉案问诸生’。三十六年,东郡刻石出现咒秦始皇之语,秦始皇‘遣御史逐问’。秦二世杀害大将蒙恬,也是‘遣御史曲宫乘传之代’”可知,秦朝皇帝会经常派遣御史调查审问,说明御史直接受命于皇帝,行使职权,C项正确;御史代表皇帝调查审问,有一定的司法权,但不是独立的司法权,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御史担任侍从顾问、位高权重,排除B项和D项。故选C项。5.公元前115年,汉武帝下诏规定由中央政府机构铸造赤侧钱,郡国政府不能铸造,还规定一枚赤侧钱能兑换五枚郡国五铢钱,且交赋税只能交赤侧钱。两年后,汉武帝再次下诏,彻底禁止了郡国的铸币权,全国统一使用中央政府铸造的“三官钱”。汉武帝的这些做法()A.践行了重农抑商政策 B.减轻了农民负担C.杜绝了地方官吏腐败 D.加强了经济集权〖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汉武帝的政策逐渐排挤地方郡国货币,直至禁止郡国的铸币权,这些做法都是为了削弱地方经济,加强中央集权,D项正确;题干并未体现重农和农民负担问题,排除A、B项;中国古代人治社会之下,不可能杜绝地方官吏腐败,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6.下面三幅图反映共同主题是()A.国家统一 B.政权更迭 C.民族交融 D.北人南迁〖答案〗C〖解析〗由所学可知,《胡人牛耕图》反映了少数民族学习汉人的农业生产活动,“晋朝颁给内迁少数民族酋长的印章”体现了少数民族的内迁(到中原地区)并接受汉族政权的管辖,北魏孝文帝像反映了孝文帝改革后按照汉族礼仪服饰所做的改变,所以三幅图反映的共同主题是民族交融,C项正确;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没有统一,排除A项;政权更迭、北人南迁不符合材料主题,排除BD项。故选C项。7.唐太宗曾对侍臣们说:“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下列举措符合上述思想的是()A.文德治国,尊孔崇儒 B.礼贤下士,虚怀纳谏C.大兴文治,改革吏治 D.休养生息,不夺农时〖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材料体现唐太宗的民本思想,强调以农为本,休养生息,不夺农时,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尊孔崇儒”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虚怀纳谏”,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改革吏治”,排除C项。故选D项。8.公元698年,粟末鞣羯首领大祚荣建立政权,自称“震国王”。713年,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并加授忽汗州都督,遂以“渤海国”为号。“其王数遣诸生诣京师太学,习识古今制度,至是遂为海东盛国”。这说明唐朝()A.先进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 B.完成了国家的统一C.加强了与东北地区的联系 D.多元一体的民族观〖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713年,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其王数遣诸生诣京师太学,习识古今制度,至是遂为海东盛国”可知,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主,加受忽汗州都督,并且渤海国国王派遣学生到长安学习唐朝的制度文化,成为海东盛国,可见,唐朝与渤海国的交往联系较强,C项正确;材料仅提到渤海国学习唐朝的政治文化,不涉及生产方式的扩展,排除A项;完成国家统一,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多元一体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9.“雁塔题名”始于唐代,是指考中的状元进士齐集长安大雁塔题名,以资纪念,这是非常荣耀的事。白居易考中进士后赋诗“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一时成为佳话。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A.营造了读书进取的社会风气 B.选拔标准异常严苛C.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创新 D.成为选官主要途径〖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雁塔题名’始于唐代,是指考中的状元进士齐集长安大雁塔题名,以资纪念,这是非常荣耀的事。”可知,“雁塔题名”对当时的人来说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这就起到了激励示范的作用,有助于营造良好的读书进取的社会风气,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官员的选拔标准,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书法艺术的发展,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选官途径,排除D项。故选A项。10.唐朝最初的宰相就是三省长官,政事堂形成后,皇帝不断派遣一些代表参与其中,宰相的数量开始增加,其官职称号也非常复杂,有参知政事、平章政事、同掌机务等,最多时名号竟然多达40多个。这表明唐朝()A.政事堂议政制度遭到破坏 B.君相矛盾解决C.政府的治理能力不断下降 D.相权趋于弱化〖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唐朝最初的宰相就是三省长官,政事堂形成后,皇帝不断派遣一些代表参与其中,宰相的数量开始增加,其官职称号也非常复杂”可知,唐朝设立政事堂,且不断增加宰相人数,其目的在于防止宰相专权,削弱相权,D项正确;宰相人数的增多不代表政事堂议政制度的破坏,排除A项;唐朝时期并没有解决君相矛盾,排除B项;政府治理能力无从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11.唐朝文献记载了许多来自异域的船只,如:蛮舶《旧唐书·卢钧列传》、西域舶《旧唐书·李勉列传》、南海舶《唐国史补》)、狮子国舶《唐国史补》、昆仑舶《新唐书·王琳列传》、波斯舶《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等。由此可知,唐朝()A.海外贸易居于主导地位 B.帝国统治疆域辽阔C.对外经济贸易交流广泛 D.崇外社会风气盛行〖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蛮舶《旧唐书·卢钧列传》、西域舶《旧唐书·李勉列传》、南海舶《唐国史补》、狮子国舶《唐国史补》、昆仑舶《新唐书·王琳列传》、波斯舶《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等”,可以看出唐朝时期,通过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与外国进行着广泛的经济贸易往来,C项正确;“主导地位”表述错误,封建社会小农经济占据主导,排除A项;材料不能得出帝国疆域辽阔,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崇外的社会风气,涉及的是中外交流,排除D项。故选C项。12.宋代发运使是国家财计系统中最重要的职官之一,事关京师供给和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主要负责漕运及监管茶盐、赈灾、按察地方,与转运使并无隶属关系。由此可见,发运使的设置()A.促进了商品经济 B.加强了中央集权C.大大削弱了相权 D.导致北宋积贫积弱〖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发运使负责漕运,把地方供赋收归中央,且与转运使互不隶属,相互牵制,加强了中央集权,B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发运使的设置促进商品经济,排除A项;题干不能体现发运使削弱了相权,排除C项;导致北宋贫弱的是“三冗”局面,排除D项。故选B项。13.《国史大纲》中记载:“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有迹近于效……那时的百姓,天有不堪再括之苦……这表明王安石变法A.实现了富国强兵 B.加强了社会管控C.加重人民的负担 D.使北宋走向衰亡〖答案〗C〖解析〗根据“有些处有迹近于效……那时的百姓,天有不堪再括之苦”可知王安石变法的某些措施给人民带来了一定的负担,C项正确;王安石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没有实现富国强兵和加强对社会的管控,排除AB项;王安石变法虽然失败,但不是北宋走向衰亡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14.金朝皇帝海陵王受儒家文化影响,素爱莲花,但他在宫中载种的200株莲花都没能成活,丞相说:“并非栽种者无能,而是由于上都(今黑龙江省阿城市)天气寒冷不宜种莲花。”海陵王借此下诏迁都燕京(今北京),改名中都。此后,“一改女真旧俗,皆习汉风”。由此可见,海陵王迁都()A.加速了金朝封建化进程 B.促进了经济重心南移C.消除了南北文化的隔阂 D.推动了北京城市建设〖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金朝皇帝海陵王受儒家文化影响海陵王借此下诏迁都燕京(今北京),改名中都。”可知,海陵王迁都是受儒家文化影响,其结果也是“一改女真旧俗,皆习汉风”,所以海陵王迁都加速了金朝封建化进程,A项正确;海陵王迁都是从上都迁到中都,与经济重心南移没有直接联系,且经济重心南移在材料中也没有体现,排除B项;消除了南北文化的隔阂,说法绝对化,排除C项;海陵王迁都确实推动了北京城市建设,但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15.《元史·地理志》总结道“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长官的州),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据此可知元朝边疆管理()A.呈现与内地一体化趋向 B.消弭了中央与边疆的矛盾C.沿袭了唐代的管理体制 D.提高了地方行政管理效率〖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唐所谓羁縻之州(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长官的州),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可知,唐代由少数民族地方政权统治的一些地区,在元朝时期也征发赋役,正式划入了元朝版图,说明元朝的边疆管理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A项正确;消弭了中央与边疆的矛盾,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元朝的边疆管理没有沿袭唐代的羁縻管理体制,排除C项;题干没有强调地方管理效率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址和文化遗存分布示意图材料二材料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是以诸子百家的学术文化为载体。诸子百家通过不同的角度、方法和途径对文化进行重廷,形成不同的文化转型模式。礼乐文化精神向理性和人(民)本文化精神的转变,是先秦诸子学术文化转型的核心内容。——摘编自潘俊杰《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1)根据材料一,指出图中古人类遗址和文化遗存分布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新现象。(3)说明材料二与材料三之间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先秦人(民)本文化的内容。〖答案〗(1)特点:分布广泛;主要沿河流分布。(2)新现象:使用铁农具,运用牛耕技术;出现土地私有制。(3)关系:因果关系。内容: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爱惜民力;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民贵君轻”;墨子主张“兼爱”“非攻”。〖解析〗〖小问1详析〗特点:根据地图信息可以看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分布于南北各地,且集中于长江、黄河流域。〖小问2详析〗新现象:根据图片信息,牛尊、铁制农具、私田,反映出当时使用牛耕、铁农具以及出现土地私有制。〖小问3详析〗关系:材料二是经济的发展,材料三是文化的繁荣,结合所学可知,经济的发展推动文化的繁荣,两者是因果关系。内容:结合所学可知,孔子主张政以德,爱惜民力;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民贵君轻”;墨子主张“兼爱”“非攻”。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摘编自《汉书·主父偃传》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摘编自柳宗元《封建论》材料二西汉的组织者承袭了秦朝所遗下宽阔而又均匀的基层,而且以灵活的手腕避免前代的过于极端。他们所采取的政策,基本上是“进三步,退两步”,以几十年的经营,构成一个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而成为中国整个帝制的楷模。——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意义,并指出“公天下之端自秦始”的制度名称。(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构建中央集权官僚体系的措施并进行简要评价。〖答案〗(1)意义:结束了长期混战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央集权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有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民族交融。(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制度:郡县制。(2)措施:颁布“推恩令”;设立中朝;实行刺史制度;推行察举制。(答出三点即可)评价:削弱地方诸侯王势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稳固统治。〖解析〗〖小问1详析〗意义:根据材料一及所学可知,从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加强交往和民族交融等方面分析说明。制度:结合所学可知,“公天下之端”是指废除传统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小问2详析〗措施:根据材料二及所学可知,汉武帝构建中央集权官僚体系的措施包括推恩令、刺史制度、察举制、中朝制度。评价:结合所学可知,从削弱地方王国势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等角度分析说明。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赵宋是在唐末五代社会动乱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新王朝的建立为制度更革提供了契机,却并不意味着全新制度的开始,宋初典章制度多沿袭前朝旧章。但另一方面,由于时代背景的不同或者各种条件的限制,汉唐制度未能直接生效,宋人结合历史与现实,对汉唐制度进行了反思与创新,推动了宋代制度的完善。——摘编自王卓熙《汉唐“故事”在宋代政治场域的运用析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宋朝的政治制度建设”自拟一个论题,并就论题展开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示例:论题:宋朝政治制度是对唐朝制度的创新与创造。阐述:北宋建立之后,鉴于唐朝后期以来的藩镇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专制集权的措施。在中央集权方面,原本属于地方的许多权力被收归中央,如派文臣出任地方长官,节度使成为虚职;将地方精锐部队收入禁军,削弱地方军事实力;设转运使将地方财富运缴中央。在君主专制方面,相较于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宋朝在中央设枢密院专掌军权,三司专掌财政,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宰相的权力被进一步削弱。综上所述,宋朝政治制度建立在唐朝制度的基础之上,同时又做了较大的创新创造,使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巩固。(示例仅供参考,考生若从“宋朝制度沿袭唐朝”“宋朝制度对唐朝既有沿袭也有创新”等角度作答,言之有理亦可)〖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首先,提炼观点,材料认为宋朝的政治制度既有沿袭前朝旧章,同时也有反思创新。其次,针对这一观点,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方面作答,也可以从整体入手。论证部分可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流量项目运营方案
-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在“三全育人”体系中的构建与实施
- 科普专栏方案
- 地方公务员西藏申论19
- 吉林申论(乙级)2013年
- 2010年3月20日上午浙江省宁波市面试真题
- 职业技术学院《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标准
- 河北省公务员面试模拟6
- 上海市综合管理模拟19
- 黑龙江公务员面试模拟53
- 建筑工程法规知识培训
- 作文审题立意-选材
- 实验五脊髓反射的基本特征和反射弧的分析
-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课件
- 砌砖抹灰施工方案
- GB/T 19710.1-2023地理信息元数据第1部分:基础
- 专利使用授权委托书样本(通用)正规范本(通用版)
- 脑卒中患者心理护理
- 考勤表(A4打印-通用-简洁)
- 粉尘爆炸风险评估记录-危险源辨识与评价表
-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天津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