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八诗词赏析(重点强训)-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期末考试复习策略考点梳理重点强训(解析版)_第1页
专题十八诗词赏析(重点强训)-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期末考试复习策略考点梳理重点强训(解析版)_第2页
专题十八诗词赏析(重点强训)-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期末考试复习策略考点梳理重点强训(解析版)_第3页
专题十八诗词赏析(重点强训)-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期末考试复习策略考点梳理重点强训(解析版)_第4页
专题十八诗词赏析(重点强训)-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期末考试复习策略考点梳理重点强训(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期末考试复习策略+考点梳理+重点强训专题十八诗词赏析一、(2022·天津市第二南开九年级期中)下面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A.这是首回赠诗,是刘禹锡在扬州为答谢白居易所赠之诗而作。B.“凄凉地”“弃置身”表达了诗人被放逐、被“抛弃”的无限心酸和悲凉。C.诗人运用“闻笛赋”“烂柯人”的典故,表达了悲痛怅惘之情。D.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表现其消极悲观、自暴自弃之意。【答案】D【解析】D.“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意思是:沉船的旁边正有千艘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却也是万木争春。“沉舟”“病树”是旧事物的象征,“千帆过”“万木春”是新事物蓬勃发展的象征;沉舟旁“新生事物”(千帆)正以昂扬姿态向前方进发,病树前方“希望”(春)就在眼前,寄寓着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新事物以积极向上的姿态蓬勃发展的道理,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表现了作者不再因被贬“凄凉地”而苦闷凄凉,不再因被贬“二十三年”而抑郁不平,不再因世事变迁、物是人非而满心愁绪,而是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向前方,面对未来,表现出诗人豁达的胸襟;“表现其消极悲观、自暴自弃之意”表述有误;故选D。二、(2021·天津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九年级阶段练习)下面对《行路难(其一)》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A.诗人面对美酒佳肴,却“停杯投箸”“拔剑四顾”,表现出极大的郁闷之情;黄河不可渡,太行不能登,隐喻仕途的艰难,表现出无限的惆怅之意。B.“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是事典,写诗人对月怀人,显露出对明月的赞美。诗人希望像姜太公那样,梦见自己乘舟到“日边”;像伊尹一样,八十岁遇周文王,一展宏才。C.诗的结尾,在沉郁中振起,坚定了“长风破浪”的信心,重新鼓起沧海扬帆的勇气。D.本诗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情感起伏变化,可谓一波三折、荡气回肠。【答案】B【解析】B.该句没有写诗人对月怀人,更没有显露出对明月的赞美;另外,应是:诗人希望像伊尹那样,梦见自己乘舟到“日边”;像姜太公一样,八十岁遇周文王,一展宏才。故选B。三、(2021·辽宁葫芦岛·九年级期中)选出对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赏析有误的一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A.诗人被贬官在外多年,回京路上思怀往事,展望将来,诗中流露出心绪难平但又不乏刚健昂扬之气。B.诗中第二联运用两个典故,写出了孤身归来后的感触,既有旧友离世的悲痛,又有物是人非、恍如隔世的无限怅惘。C.诗人将自己比作“千帆”“万木”,与“沉舟”“病树”两两相对,表现了天地万物新陈代谢、生生不息的活力,是诗人乐观精神的写照。D.诗作的结尾,点明酬答之意,回应首联,扣住诗题,既有对友人白居易的感谢之情,也表达了共勉之意。【答案】C【解析】C.有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以“千帆”“万木”自比的说法错误;故选C。四、(2021·贵州黔南·九年级期中)阅读《沁园春·长沙》,完成习题。沁园春•长沙毛泽东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三句,点名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洋溢着词人的乐观主义革命豪情。B.一个“看”字,总领之后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C.词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同,动静结合,对照鲜明。D.一个“恰”字,统领以下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2.上片最后一句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A.这首词的开头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主要是写景叙事,交代时间、地点、特定环境,并没有“洋溢着词人的乐观主义革命豪情”;故选A。2.【答案】抒发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与豪情壮志。【解析】本题考查作者情感的理解。解答此题首先了解这句词的意思,然后结合前后内容来解析其中的情感。上阕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词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词人“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写出了他的博大胸怀,全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意思是:我要问这苍茫大地的盛衰兴废由谁来决定主宰呢?词人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表现了词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据此解析即可。五、(2021·广西柳州·九年级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1.这首词句句扣住“月”来写,情感多次起伏变化,在抑扬之间反复转换,有很强的感染力。词人由对明月的发问,到对仙境的向往,又归回对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留恋。继而将人世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作比照,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2.“月”作为载体,往往寄托了古人不同的情思。请简要说说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和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分别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思?1.【答案】人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2.【答案】李白借月寄托了对友人的牵挂之情,苏轼借月寄托了对离别之人的美好祝愿。【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根据题干“由对明月的发问,到对仙境的向往,又归回对……的留恋”的提示,找到上片“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可知,此处填“人间”;根据题干“继而将人世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作比照,发出了‘……’的感慨”的提示,找到下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可得答案【解析】本题考查思想感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意思是: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作者将月亮人格化,结合诗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可知,借月寄托了对友人的同情、关爱和牵挂之情;“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是: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都能平安健康长寿,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赏明月。“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结合诗序“兼怀子由”可知,表达了对弟弟苏辙(字子由)的怀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结合“人有悲欢离合”,可以说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六、(2021·福建漳州·九年级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1.下面对这首诗理解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被贬原,“朝奏”而“夕贬”,可见获罪之快,“路八千”可见被贬之远。B.颔联坦陈心志,不辞衰老,不惜残年却无辜获罪,委婉表明不愿再为朝廷效力。C.尾联照应诗题,把侄孙探望之意归结为“好收吾骨瘴江边”,沉痛凄凉。D.全诗读来如行云流水,奔放不羁,又抑扬顿挫,笔势纵横,极富表现力。2.“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简要说说。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解析。B.颔联的意思是想替皇上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残余的生命,这联诗人直书自己是“除弊事”,认为自己是正确的,申述了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尽管招来一场弥天大祸,他还是刚直不阿,老而弥坚,虽遭获严谴也无怨悔。选项“委婉表明不愿再为朝廷效力”说法错误;故选B。2.【答案】示例:这两句既表达了诗人对亲人(国都)的深深眷恋,也体现出他被贬后的悲伤愁苦之情。【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解析。这句的意思是阴云笼罩着秦岭家乡可在何处?大雪拥塞蓝关马儿不肯前行。“蓝关”形容关山险恶,归途渺渺,前途茫茫,“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马不前”其实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作者英雄失落之悲,表现了诗人对亲人、对国都的眷顾与依恋。这句借景语言情思,诗人忠而获罪,远贬潮阳,抛妻别子而南行,心中是极其伤痛的。据此回答即可。七、(2021·湖南永州·九年级期中)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1.下列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写贾谊被贬长沙三年,有志不伸,心境悲凉,奠定了全诗抑郁沉重的感情基调。B.颈联写贾谊当年在湘水凭吊屈原,如今诗人又来到长沙凭吊贾谊,此乃万古同悲。C.尾联感叹唐王朝风雨飘摇时却贬谪无罪的“我”,以直抒胸臆手法发出了愤怒的质问。D.本诗通过对贾谊不幸遭遇的凭吊和痛惜,抒发了诗人被贬的悲愤与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情绪。2.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的颔联。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这首诗的赏析。C.“直抒胸臆”错误,“君”,既指代贾谊,也指代刘长卿自己;“怜君”,不仅是怜人,更是怜己。在无疑处有意设问,自怜之意,溢于言表。“何事到天涯”,可见二人原本不应该放逐到天涯。这里的弦外音是:我和您都是无罪的啊,为什么要受到这样严厉的惩罚!借古讽今,借怜贾以自怜,通过对汉代文学家贾谊不幸遭遇的凭吊和痛惜,抒发了诗人自己被贬的悲愤与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情绪;故选C。2.【答案】本联借景抒情,渲染了长沙贾谊故宅的萧条、冷落、寂寥的氛围,烘托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及对贾谊的追思,为下文抒发感慨做铺垫。【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句。颔联“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意思是:我在秋草中寻觅着你的足迹,寒林里空见夕阳缓缓斜倾。颔联是围绕题中的“过”字展开描写的。写诗人步人贾谊故宅所见之景,“秋草”,“寒林”,“人去”,“日斜”一派黯然气象,诗人独自寻觅在斜阳之下的荒草寒林间,四野无人,渲染出一幅萧条冷落、荒寒孤寂的日暮秋景图,如此凄清的环境,诗人还要去“独寻”,一种景仰向慕、寂寞兴叹的心情,油然而生。衬托出作者对自身孤独寂寞处境的感叹及对贾谊的追思,为下文抒发自己无罪被贬的悲愤和痛苦以及对当今统治者的不满情绪做铺垫。八、(2021·河北唐山·九年级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小题。行路难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1.对诗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的作者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李白,被尊称为“诗仙”,这首诗采用乐府古题“行路难”,以叙事开篇,渐而过渡到抒情。B.诗人连用“停杯投箸”“拔剑四顾”等一系列神态、心理描写透露出内心的迷惘痛苦。C.“闲来”两句用“伊尹垂钓”“姜尚梦日”的典故,表现诗人对得到朝廷赏识的渴望。D.诗入反复感叹“行路难”,用一连串的短句,唱出了无穷忧虑,焦灼不安的心声。2.符合《行路难》中情感的特点是()。A.逐层加强 B.逐层减退 C.起伏跌宕 D.平缓舒展3.赏析最后两句中“破”和“挂”的妙处。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A.此项表述有误。李白是唐代著名浪漫主义诗人,而非现实主义诗人;B.此项表述有误。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词为动作描写,而非神态、心理描写,形象地描写出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迷茫痛苦;C.此项表述有误。“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引用“吕尚垂钓”和“伊尹乘舟日边”两个历史典故。吕尚和伊尹都曾辅佐帝王建立不朽功业,诗人借此暗示古人能有此机遇,自己也不见得没有的思想,表达了对未来的希望、被朝廷赏识重用的渴望;故选D。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古诗的情感鉴赏。《行路难》一诗情感跌宕起伏。开头两句“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写出了宴席的奢侈豪华。面对金樽玉盘,美味佳肴,诗人本该大饱口福,欢歌畅饮。可却笔锋一转,情调一落千丈,发出“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的愤慨。诗人连用“停”“投”“拔”“顾”四个动词,写出愤慨又迷茫、彷徨想摆脱现实又挣扎不出来的心境。“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一联道出他人生之路行走的艰难,情绪再次波动,“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借典故聊以自慰。一点希望转瞬即逝,情感再度跌落低谷,迸发出“行路难,行路难”的愤慨不安,“多歧路,今安在”更表明了诗人对前途渺茫感到万分沉痛。然而浪漫主义情怀促使诗人信心满满,由衷发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誓言,一扫迷茫痛苦之情。因此,《行路难》一诗情感特点是跌宕起伏。故选C。3.【答案】“破”和“挂”富有动态感、充满气势,充分展现了作者乐观自信,对理想的执著追求。【解析】本题考查古诗的词句赏析。“破”是冲开的意思,“挂”是挂起的意思。“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写出了李白在面对坎坷命运时,相信总会有乘风破浪的那一天,挂起高帆渡过茫茫大海。“破”表现了长风迅疾的气势,“挂”表现了云帆的高和雄伟,“破”和“挂”两字将李白的雄心壮志和对理想的追求表现的淋漓尽致。九、(2021·湖南湘西·九年级期中)阅读古诗,完成各题。商山早行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1.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两句诗所展现的画面。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1.【答案】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凌乱,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诗歌画面题,抓住景物及描写景物的特点词即可解析。茅店:乡村小客舍,同“茅舍”。用茅草盖成的旅舍。“月”这里是指清晨月亮的余晖。板桥:木板架设的桥。故大致画面是: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晖;板桥弥漫清霜,先行客人足迹行行。据此解析即可。2.【答案】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诗歌的情感主旨。“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两句,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枳树、槲树很多,槲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而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个“明”字。可以看出,诗人始终没有忘记“早行”二字。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凫雁满回塘。”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杜陵梦”,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而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明的对照。眼里看的是“槲叶落山路”,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塘”。“早行”之景与情,体现了诗人的思乡和游子的孤寂之情。十、(2021·湖南长沙·九年级期中)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巴山道中除夜①书怀崔涂迢递②三巴③路,羁危④万里身。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春。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⑤亲。那堪正漂泊,明日岁华新。【注释】①除夜:除夕之夜。②迢(tiáo)递:遥远的样子。③三巴:今四川省东部地区。汉末益州牧刘璋设“巴郡”“巴东”“巴西”三郡,故有“三巴”之说。④羁(jī)危:指漂泊于三巴的艰险之地。羁:寄寓异乡;危:艰危困苦。⑤僮(tóng)仆:未成年的仆人。1.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离乡的遥远和旅途的艰辛。“三巴路”言地域艰险;“万里身”表路途遥远。B.颈联写诗人因长期客居,与亲人情感疏远,与僮仆日渐亲近的情感转变,“僮仆亲”直接表现诗人孤独的处境与生活的困窘。C.尾联中的“明日”紧扣题中的“除夜”二字,于篇末点题,强烈地表达了诗人不堪忍受异乡漂泊,希望早日结束羁旅生涯的愿望。D.全诗语言朴素,铅华皆无,于平实之处涌动真情,情韵幽绝,感人至深。2.请赏析颔联“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春”。1.【答案】B

【解析】B.颈联“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写因离亲人越来越远,反而与书童和仆人渐渐亲近。亲眷远离,僮仆成了至亲,烘托作者之“独”,侧面表现诗人孤独的处境与生活的困窘;“直接表现”解析有误;故选B。2.【答案】参考示例一:乱山上残雪在黑夜里闪光,一支烛火陪伴着我这异乡的人。运用情景交融(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描写了旅居凄凉的环境,烘托诗人除夕之夜的孤寂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参考示例二:上句既是写旅居的环境,也是在烘托诗人除夕之夜羁旅在外纷乱、凄凉的心情;下句“孤烛”照孤客,直接揭示诗人内心的孤苦。运用情景交融(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描写了旅居凄凉的环境,烘托诗人除夕之夜的孤寂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解析】本题考查语句赏析。颔联“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春”意思是:乱山上残雪在黑夜里闪光,一支烛火陪伴着我这异乡的人。“乱山”“残雪夜”点明客居的凄凉孤寂的环境,联系诗题“巴山道中除夜书怀”可知,此时正值除夕,诗人远离家乡,诗人寓情于景,表现除夕之夜的孤寂,诗人内心满含对家乡的思念;“孤”既是形容“烛”又是诗人心情的写照,直接接表现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除夕之夜本是团圆之夜,诗人客居在外,表现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十一、(2021·贵州黔西·九年级期中)阅读古诗,回答问题。早行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前两句呈现的画面。2.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与这首诗都运用了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试解析两首诗表达的不同情感。1.【答案】示例:黎明时分,露水降落,诗人穿着露水不易浸湿的驼褐出行,却依然感受到晓露的寒冷:仰望天空,北斗星横斜着,分外明朗。【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描绘的画面的解析和鉴赏能力。解答时,要善于抓住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去解析和概括。诗歌第一句“露侵驼褐晓寒轻”写感觉,说主人公已在旅途行进。“行”得特别“早”,是通过诗人的感觉准确地表现出来。“驼褐”,露水不易湿透;诗人穿上此衣,其上路之早可见。而“露侵驼褐”,以至于感到“晓寒”,其行之久,也不言而喻。第二句“星斗阑干分外明”写视觉,“星斗阑干分外明”,这是颇有特征性的景象。月明则星稀,“星斗阑干”,而且“分外明”,晴朗无风而没有月,“星斗”自然就“阑干”、就“明”,写景颇为确切、细致。更重要的还在于写“明”是为了写“暗”。黎明之前,由于地面的景物比以前“分外”暗,所以天上的星斗也就被反衬得“分外”明。示例:拂晓时分,露水降落,我穿着厚厚的毛衣仍能感觉到丝丝的寒意;仰望天空,北斗星横斜着分外光明。2.【答案】示例:《早行》一诗表达了诗人羁旅途中的孤独寂寞之感;《商山早行》则表达了诗人对家多的深切思念。【解析】本题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解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解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本题作答时前要注意审清题干“都采用了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抓住“都”字。《商山早行》的“凫雁满回塘”和《早行》的“稻田深处草虫鸣”都采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凫雁满回塘”,意思是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眼里看的是“槲叶落山路”,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塘”,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明的对照,表达了作者的孤独和浓浓的思乡之情;《早行》中“稻田深处草虫鸣”,描摹稻田虫鸣,是黑暗中应有的情景,又以声音衬托环境的寂静,突出时间还早,表现出了诗人羁旅中的孤独寂寞之情。十二、(2021·青海海东·九年级期中)古诗阅读。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1.诗句“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2.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1.【答案】示例:我在秋草中独自寻觅你的足迹,人迹不再,只有黯淡的斜阳映照着寒林。【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意思是我在秋草中寻觅着你的足迹,寒林里空见夕阳缓缓斜倾。颔联是围绕题中的“过”字展开描写的。“秋草”,“寒林”,“人去”,“日斜”,渲染出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色,而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还要踏着秋草去“独寻”,“空”的意思是“只有”,诗人去独寻,却只看到黯淡的斜阳映照着寒林,给人一种凄清冷落之感。围绕以上解析,总结作答。示例:诗人踏着秋草,独自一人去寻“人去后”的贾谊宅,秋天的树林里,仅见夕阳斜照,空旷寂寥。2.【答案】表达了作者无罪被贬的悲愤和痛苦之情及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进行了强烈的控诉。【解析】本题考查对作者情感的理解。“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意思是寂寞冷落深山里落叶纷纷,可怜你不知因何被贬到此地呢?“君”既指代贾谊,也指代刘长卿自己;“怜君何事到天涯”“怜君”,不仅是怜人,更是怜己。“何事到天涯”,可见二人原本不应该放逐到天涯。这里的弦外音是:我和您都是无罪的啊,为什么要受到这样严厉的惩罚!这是对强加在自己身上的不合理现实的强烈控诉和对自身境遇的感叹。诗人联系与贾谊遭贬的共同的遭遇,心理上的感受更使眼中的景色充满凄凉寥落之情。十三、(2021·江苏无锡·九年级期中)阅读一首词,回答下面的问题。西江月①苏轼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注①:别名西江月·黄州中秋、西江月·中秋和子由。1.请揣摩“人生几度秋凉”一句中“凉”的丰富意味。2.本词最后两句“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和《水调歌头》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的情感态度有何异同?1.【答案】“凉”既写出了秋天的寒凉,又写出了诗人因坎坷的人生遭遇而产生的内心的凄凉。【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这类题的答题步骤:一结合原诗给该字释义,二赏析该字所在诗句的内容,三解析该句所表达的情感。“人生几度秋凉”不仅指自然节候的变化,同时也是指人生命运的起伏不定、变幻莫测。这句话把自然与人生结合起来,以自然的变幻来反衬出词人对人生命运的无奈谓叹,寄意深刻,韵味悠远。“凉”字有多重妙处,一是指中秋时节天气凉;二是写出诗人遭贬,感到悲凉;三是突显出人生命运起伏不定,变幻莫测,暗含世态炎凉。整首词突出了一个“凉”字,以清寒的中秋之夜的凉风、明月与孤灯等情感意象,营造了一个情景交融的完美意境。2.【答案】相同:两者都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或:两者都是怀人之作)。不同:本词表现了作者中秋时因思念弟弟而产生的孤独落寞悲苦的心境,或: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落寞悲苦的心境(这里的“北望”理解为思弟或怀君皆可),《水调歌头》后两句则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凉北望”点出了作词的时间与主旨。“中秋”是传统意义上团聚的节日,苏轼选取“中秋”这一宴乐的节日作为背景,以虚笔中的乐景写哀情,使哀情为之更哀。“北望”点出了作词的主旨。“北望”即思念弟弟期盼见面,苏轼当时政治上受迫害,孤苦寂寥,凄然北望之中,思弟之情,忧国之心,身世之感,或许交织在一起。而《水调歌头》中“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这两句并非一般的自慰和共勉,而是表现了作者处理时间、空间以及人生这样一些重大问题所持的态度,所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对弟弟苏辙(字子由)的怀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可以说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十四、(2021·江苏无锡·九年级期中)阅读下面的一首词,回答问题。蝶恋花陆游桐叶晨飘蛩夜语。旅思秋光,黯黯长安路。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江海轻舟今已具。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注】①陆游时任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幕宾,亲临南郑抗金前线。未满一年,朝廷投降派撤掉王炎西北统帅职务,陆游也奉调回京安置。此词即写于此时。②蛩(qióng):蟋蟀。③《长杨赋》:汉代杨雄为讽谏汉成帝游幸长杨宫而作。1.首句景物描写有何作用?2.品味比较“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与“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两句诗中的情感,指出它们的不同。1.【答案】点明时令为秋,渲染了回京途中凄凉萧瑟的氛围,烘托了作者悲凉的心境(奠定了全诗悲凉的感情基调)。【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作用的解析。首句“桐叶晨飘蛩夜语”意思是枯黄的桐叶在晨光中飒飒飘落,蟋蟀不停地在夜里悲鸣。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来理解,这句诗通过选取的意象“桐叶”“蟋蟀”及其特点可以知道,此时是深秋时节,早晨桐叶飘零,深夜蟋蟀鸣叫,景色萧索凄凉,表达了诗人难以实现政治理想的悲凉心情。2.【答案】陆游诗句中有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而韩愈诗句中则包含着虽遭贬谪仍无怨无悔、甘愿奉献的精神。【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比较解析能力。结合写作的背景来解析,“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一句意思是:如果早知道我的一腔爱国之志和作战策略终不会得到皇上的理解和采纳,我当年又何必煞费苦心地去劝谏皇上呢?借用汉代杨雄作《长杨赋》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忠心耿耿献计献策却不被重用的愤慨。“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意思是:想替皇上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残余的生命?表达了诗人为匡正祛邪义无反顾的勇气和敢于牺牲的精神。比较解析作答即可。十五、(2021·云南昆明·九年级期中)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小题。【甲】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

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批注:颈联中,诗人以“沉舟”和“病树”自比,通过描写沉舟旁千船竞发,病树前万木争春的景象,揭示了天地万物新陈代谢、生生不息的深刻哲理,表达乐观进取、积极昂扬的情感。【乙】浪淘沙(其八)[唐]刘禹锡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批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参照【甲】诗的批注,为【乙】诗画线句作批注。【答案】示例一:诗人以“金”比喻自身被谗言掩埋的高贵品质,通过写淘金人历尽千辛万苦最终淘得黄金的过程,喻指清白正直的人虽然一时被谗言陷害,但他的价值终将会被发现。示例二:运用比喻,以“沙”“金”作比,表明自己及那些忠贞之士虽历尽磨难,依然保持内心的追求,终会像金子一样发出耀眼的光芒,表现了诗人坚定的信仰及对理想的执著追求(积极进取、乐观豁达等精神)。【解析】考查赏析诗句。甲诗的批注是先解析诗句运用了什么手法,然后结合句意解析其中蕴含的哲理和作者的情感。据此模式赏析乙诗即可。乙诗画线句意为:要经过千遍万遍的过滤,历尽千辛万苦,最终才能淘尽泥沙得到闪闪发光的黄金。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把自身的高贵品质比作“金”,那些沙无法把黄金掩埋,经过淘漉,最终显现出来。而自己的高贵品质也无法被那些谗言掩盖。自己的价值终将会显现出来。“千淘万漉虽辛苦”喻指历尽艰辛与磨难,“金”比喻高贵的品质与追求。虽然历尽艰辛,但最终却一定冲破磨难,发出像金子一样耀眼的光芒。从“吹尽狂沙”中的“尽”字可看出作者坚定的信仰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也可以看出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十六、(2022·湖北随州·九年级阶段练习)阅读古诗,完成习题。月下独酌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①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醒时相交欢②,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③,相期邈云汉。[注释]①将:和。②相交欢:一起欢乐。③无情游:月、影没有知觉,不懂感情,李白与之结交,故称“无情游”。1.描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画面,体会作者这样写的用意。2.诗人笔下,月亮不仅是美好事物的象征,也成了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诗人与明月之间亲密欢洽的举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答案】明月当空,月光如水。诗人在月下边饮边舞。他忽而高举酒杯邀请明月;忽而转身邀请自己的影子,仿佛三人在对饮;他尽情欢舞,月亮和影子也跟着他旋转,仿佛三人在共舞。诗人借助丰富想象,描绘出一个十分热闹的环境,反衬诗人孤寂忧愁的情怀和善于排遣寂寞的旷达不羁的个性。【解析】本题考查描绘诗中画面。开放类试题,尊重诗句原意,发挥自己的想象与联想,言之成理即可。如:明月高挂,向大地洒下清辉。月下,诗人独自举杯饮酒,喝得兴起,不由得起身舞蹈。又高高的举起酒杯,邀请天上的那轮明月和自己喝一杯。明月无语,月光清冷。诗人低下头,又邀请自己的影子共饮。明月、作者、影子,如同三个相交莫逆的朋友,既在共饮,也在共舞。2.【答案】诗人与明月之间的亲密欢洽,更加反衬出诗人在人世间的孤独寂寞情怀,从侧面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愤懑和厌恶,也表现了诗人遗世独立的高洁人格。【解析】本题考查诗句赏析。“举杯邀明月”是实写作者的动作。“对影成三人”则是虚写,是作者的想象之语。明月、作者、影子,如同三个相交莫逆的朋友,既在共饮,也在共舞。描绘了一个十分热闹的场景。然而明月与影子终究是无感无情的,明月不解饮,影子也不解情。所以作者想象中的热闹更加反衬出了作者现实中的落寞苦闷,作者力图借助景象来排解这种苦闷,也表现了作者善于排解的旷达心胸。本题考查赏析作者感情。联系“独酌无相亲”可知作者的孤单寂寞。既有亲人,也无知己。联系“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影徒随我身”“我歌月徘徊”可知作者与明月之间的亲密欢洽。然而这毕竟是作者的想象,并不是现实,所以作者想象中的与明月的和谐欢愉,更加反衬了作者现实中的孤独寂寞。联系末句“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可知,作者宁愿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并且相约在那邈远的上天仙境再见,也不愿意沉沦于世俗,与现实中那些污浊之人为伴,表现了作者孤高自赏,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操。十七、(2022·江苏·南京师范大学附属树人九年级阶段练习)阅读诗歌,完成小题。落梅宋·刘克庄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乱点莓苔①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东风谬②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注释】①“过岭”,越过五岭,暗喻韩愈被贬谪潮州的故事。②骚人:泛指忧愁失意的文人,诗人。③谬:不合情理的。④权柄:犹权利。⑤主张:主宰;作主。1.本诗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2.“乱点莓苔多莫数,衣袖久留香”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诗句简要解析他们的“同工”之处。1.【答案】示例一: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落梅比喻为过岭的迁客,赴湘的骚人,②生动描绘了落梅凋谢飘零、随风坠落的凄美景象,表现出梅花的高洁傲岸。示例二:①颔联用典,“飘如迁客来过岭”中的“过岭”,暗指韩愈被贬谪潮州的旧事,“坠似骚人去赴湘”中的“赴湘”,暗用屈原放逐湘水,投汨罗江而死之典故,②借此表达对落梅高洁品格的赞美,对命途坎坷却坚守节操的志士的赞颂。【解析】本题考查赏析颔联运用的表现手法。首先要读懂诗句大意。“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飘零的梅花就像匆匆过岭的迁客,坠落的梅花犹如不得已赴湘的骚人。这两句对仗工整,化用典故,寓意深刻。两句诗不仅生动描绘了落梅凋谢飘零、随风四散的凄惨景象,而且高度概括了历史上无数“迁客”“骚人”的坎坷一生。“飘如迁客来过岭”中的“过岭”,越过五岭,指到达今广东一带,暗喻韩愈被贬谪潮州的故事。“坠似骚人去赴湘”中的“湘”,指湘江流域,今湖南一带,暗用屈原失宠被逐,投汨罗江而死的故事。然而,这里的“迁客”“骚人”不仅指屈原、韩愈,而且泛指历史上一切仕途坎坷的有志之士。诗人一笔双写,不仅用“迁客”“骚人”的迁谪放逐来比喻“落梅”,且用梅花的高洁品格来赞美“迁客”“骚人”的坚守节操。当然,也可解析诗句使用的比喻手法。一定要答出诗句所抒发的情感。2.【答案】两句诗表面上都写了梅花的不幸遭遇,“零落成泥”,寂寞凄凉,与莓苔为伍,赞美梅花虽遭不幸但香气经久不灭。实际上托物言志,赞美的不只是梅花,更是那些虽然遭迁谪放逐但仍坚守志节的迁客骚人。【解析】本题是对诗歌主旨和写作手法的把握。“乱点莓苔多莫数,衣袖久留香”:那么多原来美好高洁的花朵,如今却沉沦泥土与莓苔为伍,然而偶然粘上衣袖的香气,还久久不去。“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即使凋零了,被碾为泥浆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同工”在于:表面上都写了梅花的不幸遭遇。实际上都采用了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方法,其一是在赞美梅花;其二更是赞美那些虽然遭迁谪放逐但仍坚守志节的迁客骚人。也就是说一定要答出梅花的比喻义或象征义。十八、(2021·湖南·长沙市华益九年级阶段练习)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病起①书怀陆游〔宋代〕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②。天地神灵扶庙社③,京华父老望和銮④。出师一表⑤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注释】①病起:病愈。陆游时年五十二岁,被免官后病了二十多天。②阖(hé)棺:指死亡,诗中需指入棺定论。③庙社:宗庙和社稷,以喻国家。④和銮(luán):同“和鸾”,古代车上的铃铛,诗中代指“君主御驾亲征,收复祖国河山”的美好景象。⑤出师一表,指三国时期诸葛亮所作《出师表》,既功勉刘禅,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1.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叙事点题。是诗人自身的写照,“纱帽宽”,一语双关,既言其病后瘦损,也暗含被贬官之意。B.颔联“位卑未敢忘忧国”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思相近,后世许多寒素之士用以自警自励.C.颔联“事定犹须待阖棺”主要表达了诗人遭受贬谪、仕途不顺的悲愤,对朝廷的彻底失望和前路迷茫的伤感。D.颈联“扶庙社”“望和銮”主要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政局的忧虑,对朝廷北伐、重返故都的期望和呼吁。2.尾联“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运用典故,有何表达效果?请简要赏析。1.【答案】C【解析】C.“遭受贬谪、仕途不顺的悲愤,对朝廷的彻底失望和前路迷茫的伤感”错误。颔联意思是但若想实现统一理想,只有死后才能盖棺定论。写诗人光明磊落、心地坦荡,所以他对暂时遭遇的挫折并不介意;他坚信历史是公正的,是一定会对一个人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的;但是诗人并没有局限于抒写自己的情怀,而是以国家的大事为己任。故选C。2.【答案】引用诸葛亮《出师表》的典故追怀古人(概括典故)。“出师一表通古今”表达诗人同先贤一样有着忠心报国或以身许国的愿望(或展现了诗人爱国的情怀);“夜半挑灯更细看”展现了诗人病愈难眠深夜挑灯细读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忧国优民的情感(或对国家和百姓的担心忧虑)。【解析】本题考查诗句赏析。尾联“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意思是:诸葛孔明的传世之作《出师表》忠义之气万古流芳,深夜难眠,还是挑灯细细品读吧。采用典故表达诗人同先贤一样有着忠心报国或以身许国的愿望,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可收复河山对于诗人来说毫无办法,只能独自一人挑灯细看诸葛亮的传世之作,希望皇帝能早日悟出“出师一表通古今”的道理,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十九、(2022·江苏·宜兴市树人九年级阶段练习)诗歌鉴赏。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月夜杜甫今夜鄜州①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②湿,清辉③玉臂寒。何时倚虚幌④,双照⑤泪痕干。【注释】①鄜(fū)州:今陕西省富县。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②云鬟(huán):女子乌黑浓密的头发。③清辉:月光。④虚幌(huǎng):薄到透明的帘帷。⑤双照:共照两人。1.“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从_____、_____的角度写边塞的凄凉景象,渲染气氛。2.请解析《月夜》颈联“湿”“寒”二字的妙处。3.同样写“月”,“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和“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的表现手法有什么不同?这两首诗共同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1.【答案】视觉听觉【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能力。路断行人,这里是写出诗人所见;戍鼓雁声,这里是写出诗人所闻。故诗人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来写出边塞凄凉的景象,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2.【答案】“湿”“寒”渲染了一种冷清孤寂的氛围,表明夜已很深,说明妻子在月夜望月之久,思念之切。【解析】本题考查诗歌语言的赏析。“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意思是:蒙蒙雾气,或许沾湿了妻子的鬓发;冷冷月光,该是映寒了妻子的玉臂。“湿”的意思是“湿润”,“寒”的意思是“寒冷”。雾气使妻子的蓬松的双鬓湿润,月光使妻子的洁白的双臂感到寒冷,表明夜已很深,这两个字描绘出妻子在户外独自站立望月时间久,对自己的思念深,夜深不寐,渲染了一种冷清孤寂的氛围。3.【答案】“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诗句的意思是露水从今夜开始更凉更白,月亮是故乡的最圆最亮。这里是诗人思亲思乡情感的真实体现。“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运用了想象的手法,通过想象妻子独自看月思念自己来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这两首诗共同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思念和牵挂在战乱中离散的家人;盼望战乱早日结束,亲人团圆的思想感情。【解析】本题考查诗歌情感比较。“月是故乡明”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作者运用了以景衬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写出了白露节气的清寒,巧妙地将自己的主观情感融入到故乡的明月的描写中,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地深切思念。“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中“独看”是真实写照,却只写远方的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的情景,而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包含其中。“闺中只独看”是杜甫诗中运用想象的表现手法,想象妻子孤独望月,为他的处境而焦心的情景,实际上抒发了他自己的望月思家之情。故两首诗都表现出诗人对家乡和家人的思念之情,以及渴望早日结束战争,与家人团聚的心情。二十、(2021·福建·启悟九年级期中)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问题。【甲】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乙】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1.下列关于这两首诗的认识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两首诗均为唐人律诗,句式整齐,韵律谐调,富有格律之美。B.【甲】开头两句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诗人气愤、茫然的情绪。C.【乙】颔联即景生情,惆怅伤感,“秋草”“人去”“寒林”“日斜”,渲染出故宅的萧条冷落。D.两首诗歌都没有直接抒写诗人的遭遇,但都通过他事或他人来表达自己的不得志。2.李白空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深感行路之难;刘长卿两遭迁谪,经过长沙贾谊故居,心生强烈感慨。请解析两首诗的情感异同点?1.【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辨析。A.“这两首诗均为唐人律诗”有误,《行路难》是乐府古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