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4“传统文化类”作文如何写?-2023年中考语文记叙文写作高频考题解析及范文展示_第1页
专题14“传统文化类”作文如何写?-2023年中考语文记叙文写作高频考题解析及范文展示_第2页
专题14“传统文化类”作文如何写?-2023年中考语文记叙文写作高频考题解析及范文展示_第3页
专题14“传统文化类”作文如何写?-2023年中考语文记叙文写作高频考题解析及范文展示_第4页
专题14“传统文化类”作文如何写?-2023年中考语文记叙文写作高频考题解析及范文展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传统文化类”作文如何写写作角度“传统文化”一是很抽象,二是内容浩如烟海,所以,写作文时需要注意以下两点:1.写作时贯穿古今,例举引以为豪的传统文化以及它们与中国乃至世界现代文明的关系及其影响。同时,又对濒临流失的文化产生诸多思考:我们在走向世界的时候,却忘却了自己的民族根基。从传统文化的繁荣到传统文化的“流放”,再到当下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要有强烈的感情和张扬的个性,通过深刻、尖锐、凝练的思辨,阐述“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对一个民族的危害。2.“化虚为实”以“具体”诠释“抽象”。“传统文化”是较抽象的概念,写作时,用自己熟悉的诗歌、文物、绘画、书法、饮食文化、民俗节日、民族匠心(茶艺、京剧、刺绣、剪纸、皮影戏)等去诠释抽象概念的内涵;甚至也可以写家风。但不论怎样写都要回到作文所给的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上。关于传统文化的选择:一、优良的民族精神1.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2.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3.不负我心的独立精神4.不屈不挠的坚守精神二、优秀的道德品质三、深刻的哲学思想四、凝重的历史反思五、高雅的审美情趣关于写作角度【主要角度】1、文化传承与传播2、文化自信与担当3、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关系4、乡规民俗、民风、民族特色高级词汇及标题高级词汇琼楼玉宇碧瓦朱甍雄关万里飞檐反宇雕梁画栋革故鼎新薪火相传兼收并蓄高级标题1.《不能承受的文化之轻》2.《悠悠文墨贯古今》3.《漂其黑,守其白》4.《民族智慧,代代传承》5.《任是流行也精彩》6.《弦歌不辍,薪火相传》7.《拨动世界心弦的声音》名家名句1.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个柔软又坚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联起来成为社会。-龙应台2.不懂得传统的人,正如没有地图的旅行者不可能远行。-北岛3.岁月失语,唯石能言。-冯骥才人应该站在传统上,内心才会深刻。-林清玄人类文化的悲哀,是流俗的易传,高雅的失传。-木心4.历史是一堆灰烬,但灰烬深处有余温。-黑格尔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文化看上去无形无色,却决定了我们的社会从何处来,往哪里去。-柴静5.很多人都说我们华夏民族是没有信仰的,可其实,我们的信仰就是我们自己的文字与历史。-《国家宝藏》在衰落遗失的边缘坚守,在快捷功利的繁荣里坚持。-《了不起的匠人》6.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人民日报》7.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历史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历史的血脉。-《人民日报》8.灿若星辰的文化和自然瑰宝,在历史烟云里铭刻辉煌的过去,在世代传承下见证精彩的现在,更在历久弥新中孕育美好的未来。-《人民日报》事例素材:1全民抗疫期间,写在日本捐赠物品上的诗词着实火了一把。“岂曰无衣,与子同袍。”“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这些饱含文化温情的诗句,让我们感动于异邦友人的浓浓善意,又震撼于民族文化的温暖和美好。这些诗句穿越千年而来,感染力却丝毫未减,我们写上一篇长文,也未必能比它们引发更多共鸣,这就是传统文化的魅力。全民抗疫:日本捐赠物品上的诗词2网红李子柒李子柒,90后美食视频播主,当今中国第一“网红”。李子柒在海外的人气比在国内还高,从她沾满烟火气的田园生活中,西方人体会到了古老东方文化的美妙,并为之深深折服。央视称赞她“没有一个字夸中国好,但她讲好了中国文化,讲好了中国故事。”李子柒的海外爆红不仅增强了我们的文化自信,而且也让我们认清了一个道理:融入生活的文化更能打动人。让世界了解中华文化,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李子柒这样的“网红”越多越好!3《中国诗词大会》之所以热播,是因为它在传统文化升温的背景下,迎合了大众的精神需求。我们这个民族历经上下五千年,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一路传承如奔流不息的黄河水,这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们昂首挺胸的资本。曾几何时,我们心浮气躁,盲目追求,总感觉外来的东西更好,外国的月亮更圆。有一天,突然回头,才发现身边的东西才是最好的。传统文化的回归,必将带来国人文化自信的回归。《中国诗词大会》热播4樊锦诗曾在自传《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中写道:“此生命定,我就是莫高窟的守护者。”她为了这份守护,顶住各方压力;她为了这份守护,与丈夫彭金章两地分居19年;丈夫为了她这份守护,放弃自己的事业跟随她定居敦煌。他们相识未名湖,相爱珞珈山,最终相守莫高窟。“舍半生,给茫茫大漠。从未名湖到莫高窟,守住前辈的火,开辟明天的路。半个世纪的风沙,不是谁都经得起吹打。一腔爱,一洞画,一场文化苦旅,从青春到白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相守莫高窟,我心归处是敦煌四、素材积累1.青瓷白宣,绘制淡雅素致的国风画卷;唐诗宋词,或清雅脱尘或点染人间烟火;壁画檐牙,刚柔相衬凝固往昔时光······无数个瞬间,传统文化在岁月深处回眸,洞穿风烟,与当代对视。传统是根脉,文化为骨血,涌动在民族的心脏,向人们讲述记忆,唤起共鸣。在信息更迭频繁的当下,传统文化的灼灼光华似乎逐渐为光阴所掩盖,只待你我拂去尘沙,赋予其新的光彩。2.传统文化流传悠远,因其内部蕴含的不朽精神,它深刻于民族的基因中,代代相传。那些铸成民族品格的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融入现代生活,或许有时不被注意,但依旧于无形中指引着我们的言行。这内敛深蕴的传统文化在时代浪潮的冲击下,在聒噪的文化争鸣中,面临渐渐淡出民族视野的困境。要守护文化之根系,必须在当下的语境中赋予它新的生命力,使之得到认同、传承和发展。3.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精神来源,也为我们指引前进方向。保护传统文化,揭开历史的层层面纱,领略千年之美;发扬传统文化,传播华夏的熠熠星光,沟通世界文明。传统文化的发展绵延不易,发掘其新时代的生命力、予以保护与发扬也是当代青年的使命。从国家到个人,都应以守护者、宣传者的身份自我要求,用实际行动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进发新活力,以传统精神气质启迪当代生活,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夯实民族精神根系。生于一方天地,在一种文化的沐浴下成长。从接受文化染上其色彩,到创造文化注入自己的特色,始终都需要人们以对自身文化的认同为基础。文化认同建立在同一家园文化的血脉关系上,生成于理解与运用中。对文化的认同,就是遵循其人文风尚之引领作用,担负其文化发展之责任。认同文化,认同文化背后的家国民族,是我们自立于世界的前提。5.在一种文化中找到归属感,感受置身其中的温暖与包容,需要整个文化环境的持续建设。全球化发展日益深入的今天,太多文化激荡碰撞,本国文化想要在世界文化中大放异彩,首先要获得本国民众的认同与青睐。个人对文化的归属感来源于发乎心底的热爱与自信,认同本民族文化,也认同受此文化影响的家园环境和社会生活。6.立足自身,放眼世界。认同本民族文化并不意味着对其他文化的排斥,真正的文化认同是指引人们在对自身文化产生自信的同时,以更科学包容的态度观览世界。文化的形成非一日之功,对文化的了解与认同也需逐步形成,作为认识发展最为迅速的青年一代,在与文化共同成长发展的过程中,也当培养对文化的包容和理解,实现与其精神内核的同频共振。7.交流是双方平等对话的过程,文化交流更要讲求以开放心态,欣赏差异。当灵动遇见质朴,当纤柔逢着刚健,文化的生命力在碰撞交汇中蓬勃生长。中华文化想要与外域文化沟通往来,开放胸怀是走出国门的要义。作为文化悠久灿烂的文明古国,我们当以包容的心态悦纳八方文化,同时也要更加笃定、自信地在世界舞台上展现华夏文化独有的风采。8.文化如水似风,渗透自然与社会的每个角落,作用于这些曾经将它孕育的土壤。虽不似亭台楼阁、泥瓦砖石般可触碰感知,但文化却在有形无形之中,始终作为精神力量指引个人和社会的来源和走向。从因地制宜发扬风土,到兼具经济与生态的谐和共生,乃至满足人伦之美、走向大同。。.....循着文化的脉络,发展的步伐有了迈进方向,也因贴近民族精神内核而更加坚实稳健。9.文化春风化雨般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想要充分发挥其作用,需认识到文化的魅力与能量。文化在我们时代中孕育成长,又以自己的色彩为时代增辉,我们应充分感知文化,深刻融入文化生活。无论文化覆及范围如何之广,都需要靠你我自觉接纳吸收,唯有感知其中内涵,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塑造为人品格,树立时代风气。10.文化历经岁月的沉淀而影响此刻,发挥其正向指引如培育一朵花开,守护与坚持必不可少,其自身的底蕴需深厚、内容需丰富。而期待文化作用于时代发展的前提是打好文化根基,在文化自身发展进步的基础上谋求它对社会未来发展的作用。文化的作用,于家国是名片宣言,于你我是身心成长,充分发挥,才能顺应时代,收获蜕变。11.文化自信植根于我们对它的理解与热爱,细细揣摩文化韵味内涵,让其照亮生活,文化自信就在点滴中逐渐建构。对文化的自信,是对它经久不衰的信任,也是对其不断发展的乐观态度,文化每一天都在更新丰富,文化自信来自于你我对它的倾心建设。文化生根于物质条件,讨论文化自信,需以综合发展为前提。12.地域有别,山川相异,自然会孕育出多姿多彩的文化。在人类的精神家园中,每一种文明都值得尊重,任何文化都应被平等相待。我们长久栖身于本国文化,以此为滋养的来源,但在认同本民族文化的同时,也应意识到其他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同样是其间生活者的寄托,理应被理解善待。独木难成林,唯有不同文化沟通交往才能丰富文化的内涵。13.尊重文化差异,要从了解多样的生活方式入手,无论是来自山脉的沉稳还是来自流水的灵动,都滋养着她们怀中的人民,赋予他们独特的精神气质。当我们换位思考,将自己置身于他人的视角,便会消除心中疑虑。平等心态让多元文化并生,沟通的态度将其引向交融和对话,差异的缤纷色彩便在平等沟通中绽放。14.我们每个人都是文化的缩影,主动接触了解其他文化,是文明传承者应有的谦虚姿态。无论是民族国度间的差别,还是日常生活中的不同文化取向,都应平等视之。文化的价值不因发展时间长短或多寡而有所区别,只要能给人以正向的精神指引,照亮一段生活的文化都值得被尊重与接纳,文化的健康面貌应是求同存异,和谐共生。本土文化扎根在相对狭小的范围,想要弘扬发展,务必保持本色,本土文化的生命源泉便是其独特的魅力以及人们对这份魅力的接纳,不失本色才能不失根基。文化之美,美在差异之中蕴有和谐。本土文化的弘扬传播,需经过与其他文化的对话交流方能达成,拥护本土文化的同时,谨记尊重其他文化,取长补短。汉语汉语是一株历尽沧桑的参天大树,它的华冠荫护着人类的五分之一。它以一种永恒的姿态,俯瞰着时间的荒凉--萧萧蒿草、凄凄瓦砾的黄土下,猎猎西风、惶惶驼铃的大漠中,凡有人迹的地方,到处都长眠着用汉语镌刻的绝版故事。甲骨,钟鼎,碑碣,竹简,绢帛……在考古学家的探询中幽幽醒来,这些不死的汉语,能从岁月的另一端,凸现出历史的音容笑貌和华夏文明的悲凉迷底。汉语不再是机械的媒介载体,汉语已是有灵性的生物。它是活着的符号,是不朽的物质,是思想奔流河床,是灵魂飘逸的舞姿,是生命的抽象存在,是精神的形象写真。笔。横卧,便成一脉意气;站立,即显一身傲骨。它是中华大地之上最骄傲的巨擘翘楚,略展腰肢就让天地为之含惊,风云因而变色。纵观方圆,虎踞龙盘,有日月经天江河行地之势;点提钩折,顾盼顺转,生娇花照柳万艳同欢之情。18.墨。聚合,便是铿锵傲眉;氤氲,便是飘飞衣袂。它是晕染了五千年文化的血泪。风雨飘摇,兴衰更迭,却掩不住它温润的锋芒。大风泱泱,大潮滂滂,千古未绝者,唯此点点翰墨,悠悠才情。19.茶。茶香袅袅,飘过老北京前门九丈九的旗杆,飘过雪域高原洁白的哈达,飘过江南小镇翠竹掩映的吊脚楼。茶香缕缕,陶冶了中华民族南北风格各异却殊途同归的文化源流。习惯了看杯中叶片徐徐起伏升降,正如起起伏伏的人间世象。品一股茗香,思一段往事,留一番感触,化一种精神。20.棋。于方圆看天,是昭君碑上隽永的赞叹;于楚汉观地,是漫漫长堤上逝去的韶华。爱里,恨里,总将一枚没棋子凝作指尖的岁月;醒里,醉里,总将一条条险路走成心中的坦途。蜿蜒的方城之间,智者将生命之网步步解开。开头结尾1.(开头)一枝独绽,纵美亦不成春,千芳争妍,方得春色满园。文化之美,美在多姿,美在交流。文化间的交流沟通自古以来便是推进文化融合进步的良方,驶向西域的航船曾为中原带来异域奇珍,开阔了华夏眼界,促进彼此沟通交往和共同发展。文化交流是互相理解、借鉴欣赏的过程,以其他民族的文化为镜,深化自身认知,有所扬弃,方能在新时期赋予文化以新生。(结尾)故步自封,不问世事,文化将成为一潭死水,而唯有沟通往来,和谐促进,文化源流方涌动不息。当我们以平等尊重的态度进行文化交流,分享的不只是文化资源,更是不同民族的精神面貌,触及的是文化背后的人情风土。秉持“唯民族,方世界”的原则,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实现和谐平等的文化交流,方能促进借鉴吸收,助力文化的共同繁荣。2.(开头)我们的直言义行中,是孔孟礼仪的绵延;我们的举手投足里,是魏晋风骨的接续;我们的衣食住行中,是华夏智慧的结晶。以深厚的文化为底色,才有今日的异彩纷呈,当我们骄傲地向世人展现中国风采,文化正是后盾。文化自信源于对本民族文化的深深依恋和认同,也源自以文化为支撑的家国发展。(结尾)民族欲独立自强,国家欲稳步发展,文化是来自深处的支撑,对这血脉中流淌的文化自尊自信,就是肯定我们的历史与未来。坚持文化自信,是敢于在世界文明的繁花中绽放独有色彩的勇气,也是坚持民族的本色,是在理性取舍后始终持守的笃定。青山百代,仍荫后人,文化自信缔造全新发展篇章。3.(开头)在言行中流露、在文字间跃动的文化,其最浓厚的色彩便是来自孕育它的一方土地。本土文化可以是国家的悠远历史,民族的经典往事,也可以是一村一寨的独有风情。弘扬本土文化,要推动文化从诞生的土地绵延伸展,经由交流和沟通影响更多疆域,用美美与共的态度丰富自身与文化大环境。(结尾)弘扬本土文化的过程,是将文化中积淀的风物人情、文明内涵向外传播的过程。本土文化走出国门,并非与其他文化冲突碰撞,而是在友好交流的前提下和谐共存,当我们高擎本土文化的旗帜时,也应反思自己是否有足够的力量将其挥舞成一把文明的火炬,点亮人类文明的浩瀚星空,弘扬传统文化,你我仍在路上。范文展示范文1我与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是五千年历史长河沉淀的最耀眼的明珠。它们久经打磨而更加韵味悠长。行走在过去和现在,我从地上拾起一颗美丽的珍宝-诗词。很小很小的时候,我便在妈妈的影响下接触了唐诗。它们比儿歌更加朗朗上口,比音乐更加婉转动听。手捧一本《唐诗三百首》,我喜欢指尖划过书页上带有淡淡墨香的诗句,喜欢从唇间轻轻吟出两句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我与诗词的缘分,大概就是那时结下的。现在,我仍然喜欢诗词,那份最初的,纯粹的爱。学业压力渐渐增大,我读诗、写诗的时间少了,我便愈加珍惜地品味我与它一起的时光。独坐床边,拿起一本诗词翻阅。比起诗,我更喜欢词,因为律诗虽然工整,但总给我一种束缚感,而且相似的句式与词相比,略显乏味。特别喜欢宋朝女词人李清照的词,婉转柔美,淡淡的,淡淡的,引起千丝万缕的愁绪。“凄凄惨惨戚戚”几个叠字就倾尽心头所有的愁,“载不动,许多愁”,愁重舟轻,舴艋舟,载不动的愁,这痛苦该多大,哀愁该多深啊!李清照的词多是伤感的,这与她的经历密切相关。她国破家亡的悲伤,通过哀婉凄苦的诗句直抵人心。多数时候,我读诗并不完全懂其中之意,但这并不影响我对它的喜爱。像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不需多言,一切尽在不言中。对于唐诗,我最喜欢的一是那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虽然后来得知作者的人品与诗句不符不免失望,但对诗本身仍十分喜爱。二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些诗句引起了我内心深处的感动与震撼,又难以言表。或许我与诗词就是这样,一切尽在不言中,心灵的感触胜过了千言万语。诗词,是无比美丽动人的,它是一种情感的美丽载体。把它传承下去,不仅仅是这样一种形式的学习,而是学会如何用最美的方式表述内心的情感。我有时有了灵感,便常常写些诗保留下来。往后再看时,回味无穷。我们都应传承这种美好的文化,让它们永久在历史长河中闪耀。范文2与传统文化结缘奶奶,你可以教我剪纸吗?”奶奶停下手中的剪刀,笑着点点头。拿起剪刀的那一刻,便也是我与传统手工艺剪纸结缘的开始。初识剪纸三岁起,父母要外出打开赚钱,我就和奶奶在一起生活。那时每日早晨睁开眼睛,总能看到奶奶坐在窗前,戴着老花镜,左手一叠彩色的宣纸,右手拿着威武的大剪刀。咔嚓咔嚓,手与剪刀相互配合,上下翻转,眼花缭乱间一朵栩栩如生的牡丹花赫然立于奶奶的手心。这时奶奶总会慈爱的笑着,把手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