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属性对归纳推理的影响_第1页
中心属性对归纳推理的影响_第2页
中心属性对归纳推理的影响_第3页
中心属性对归纳推理的影响_第4页
中心属性对归纳推理的影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心属性对归纳推理的影响

1属性中心性效应归纳推理是从具体事件和事实发展到一般事件和事实的过程,并将知识和经验概括为原则。关于归纳推理的研究,近年来已经取得了不少进展,其中探讨得最多的是归纳判断力度(inductiveconfidence,也即归纳信心)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影响归纳判断力度的心理效应,主要包括类别效应、属性效应和交互作用三种。对于属性效应,以往的研究主要是考察属性的稳定性对归纳推理的影响,在进行推论时,被试倾向于较有把握地将稳定性高的属性推论到同一类别的所有成员中,但在推论稳定性差的属性时把握性较差。如Gelman等发现,类似“体内有胶质”这类稳定属性,即使是儿童也会很有把握地将它推论到同一类别其他成员身上,而“体表有小伤口”这类不稳定属性,儿童对之进行推论的反应则是随机的。属性稳定性效应不能对以下现象作出解释:Gelman发现二年级儿童更易将动物的内部特征(如,马的脾)而不是功能特征(你可以骑着它)概括到同类的其他动物身上。Keil证明四年级儿童对动物类别成员的分类基于其血缘(如,是浣熊所生),而不是基于其外部知觉特征(如,背部黑白色的条纹)。在这些研究中,需要被试加工的属性可能是同样稳定的,被试并不能准确的分辨哪个特征更稳定,并且在归纳判断时被试似乎也没有利用到属性稳定性信息,但被试的回答仍然出现了属性效应。那么这种效应是基于什么产生的呢?为了解释这些现象,Carey、Murphy、Keil曾先后提出了属性中心性的概念,认为属性在分类中的重要性是根据“直觉理论”中属性的中心性而定的。但对这一概念的分析不够清楚因而影响不大。Sloman等人于1998年将此概念进一步精确化,正式提出了属性中心性的概念并首次提出了属性中心性的依赖结构模型,指出在一个概念中,所有属性的作用并不是均等,而是表现出不同的重要性。属性在其所属概念中对该概念的支持力度是衡量其中心性的标志。有些属性对概念的成立具有很强的支持力,属于中心性属性;有些属性的支持力较弱,则属于次中心性属性。如,对于动物而言“有一个心脏”比“身体是白色”的中心性更强,因为前者比后者更能支持“动物”概念。一般说来,中心属性比次中心属性更能促进分类和推理。属性中心性的依赖结构模型最重要的贡献在于提出属性之间并不是独立的,而是彼此发生联系的。而先前的基于特征模型的基本假设是概念可以被有目的地简化为一组特征的组合,这些特征可能是相互独立的,其对特征模型的贡献也可能是分开的。Sloman等用一个简单的关系网络来建构中心性模型,将属性之间的关系简化为简单的依赖关系,这里的依赖关系是一种普遍的、单向性的关系,如,因果,时间先后,附带关系等,可以从两方面来衡量属性的中心性:(1)依赖于此属性的其它属性的数量。一个属性既可以依赖于别的属性,也可以被其它属性所依赖,当有更多的属性依赖于某一属性时,这个属性就是相对中心的;(2)属性之间的依赖强度。属性之间的依赖强度越高,被依赖的属性的中心性越强。Hadjichristidis等人在通过实验验证了属性的中心性程度对归纳推理有影响作用,人们倾向于将中心性高的属性推论到同一类别的所有成员中,但在推论中心性低的属性时把握性较差。我们将这一现象称为归纳推理的“属性中心性效应”。这一效应的提出对以上现象也做出了合理的解释:无论是在Gelman还是在Keil的研究中,内部特征比功能特征或外部知觉特征的归纳推理力度更强,是因为内部特征的中心性更高,更能影响同一类别其他特征的产生。虽然大量的研究表明,在归纳推理任务中存在属性效应,但对属性效应机制问题的研究甚少,尤其是对属性中心性的研究更少。在有限的属性中心性的研究中,基本停留在属性中心性对分类的影响,对归纳推理的影响只有Hadjichristidis等人这一项研究。Hadjichristidis等人通过分析某种动物有多少功能依赖于一个属性,来确定该属性的中心性。依赖于一个属性的功能越多,则这个属性的中心性就越强。如,知更鸟的大多数生理功能依赖于淀粉酶,仅有一小部分依赖于蛋白酶,在这里淀粉酶就是中心属性,蛋白酶为次中心属性。他们发现:(1)在进行推论时,被试倾向于较有把握地将中心性高的属性推论到同一类别的所有成员中,但在推论中心性低的属性时把握性较小;(2)属性中心性现象受到前提对象和结论对象相似程度的制约,当前提对象和结论对象的相似程度高时,中心属性比次中心属性更能影响归纳推理,当前提对象和结论对象的相似程度很低时,中心属性将不会表现出比次中心属性推理力度更强。该研究在实验程序操作方面存在两个问题:(1)18道题目分6组每组3道题呈现给被试,且其顺序并非随机的,因此,被试就完全有可能通过对组内题目之间的相似性进行比较,观察出其中的规律,从而按照研究者的期望来答题;(2)其中心属性和次中心属性的顺序平衡也是值得商榷的:采用被试间设计,其中一半被试的题目是以先中心属性后次中心属性的方式呈现,另一半被试的题目以先次中心属性后中心属性的顺序呈现。那么具体对于每一个被试来说,他只做了一种顺序呈现的题目,要么是先中心后次中心,要么是先次中心后中心。这样,结合前一可能存在的问题,被试极有可能在做完前面几道题后,后面的题目完全不通过思考而机械的作答,因为此时他认为他已经掌握了其中的规律。由于存在以上不足,因此其实验结果缺乏足够的说服力,从而无法确定到底是由于中心属性本身的属性特点使得属性中心性效应存在,还是由于实验程序本身的强化了被试对题项差异的判断。因此,在实验一中,我们采用修改后的材料来重新验证归纳推理任务中的属性中心性效应,并观察与Hadjichristidis的实验结果是否有差异。我们对Hadjichristidis的归纳推理任务稍微做了一些修改:(1)所有题项均以完全随机的方式呈现,每次只呈现一道题,完成后,再提供下一道,避免被试在题目间进行相互比较;(2)采用被试内设计,并对中心属性和次中心属性的顺序进行平衡,即每个被试都完成两种顺序呈现的题目,即一半题目是先中心属性后次中心属性,而另外一半题目是先次中心属性后中心属性,且各部分的题目顺序随机。这样,被试在做每道题时都需要进行思考。2为了提高hadjichistidis研究的归纳问责,实验中的随机参数任务已被提出在改变实验操作程序的条件下,验证属性中心性效应,检验本实验与Hadjichristidis的实验结果是否有差异。2.1方法2.1.1不同相似性条件的对比实验结果要求32名西南大学学生对Hadjichristidis实验中的18对动物的生物学相似性进行评定,材料共分为六组,每组包括具有三种不同的相似性等级的前提对象与结论对象的配对。在高相似等级的配对中,前提对象和结论对象是相似的哺乳动物(如犀牛与河马),在中相似等级的配对中,前提对象和结论对象是不相似的哺乳动物(如海狸与河马),在低相似等级的配对中,前提对象和结论对象是一个哺乳动物和一个鸟的(如猎鹰与河马)。对于6组18对前提对象和结论对象的配对,要求被试用0~10之间的一个数来表示对象之间相似性程度,0代表‘极不相似’,10代表‘极相似’。其他情况介于二者之间,分数越高,代表二者的生物学相似性越高。海豚评定结果:三种相似性条件下的平均分和标准差依次为:6.80(1.14),3.12(1.05),1.92(1.34)。多重比较(LSD)结果,p值均小于0.001,表明每两种相似条件差异均极为显著。这说明评定结果与假设的相似性水平是一致的。2.1.2测试对象随机选取西南大学本科生101名,其中男生46名,女生55名。年龄范围18~25岁。2.1.3实现方案及模型拟合应用18种动物配对和三种生物属性:酶、激素和神经递质共做成18张卡片(规格为每张19.5cm×9.6cm),以第二组材料中高相似等级的配对为例:松鼠的大多数生理功能依赖于Alu酶,仅有一小部分依赖于Cla酶。请对下面陈述的可能性进行百分比评价。A老鼠具有Alu酶%B老鼠具有Cla酶%。每张卡片包括两个问题,共组成36道问题。在每一种相似性条件下应用同一种生物属性,并对三种类型采用拉丁方设计,保证每一类型在每种相似性条件下出现的次数相等。为了平衡中心属性和次中心属性的顺序效应,防止被试在做答时出现定势反应,两种属性的提问在后三组材料中与前三组材料出现的次序是相反的,即先问结论类别具有次中心属性的可能性比率,再问具有中心属性的可能性比率。本实验设计采用2×3被试内设计,二因素分别分中心性(中心属性、次中心属性)和相似性(高相似、中相似、低相似)。结果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2.1.4讨论disc实验在一安静屋子内进行。每名被试需要做完所有18张卡片,共36道题。口述指导语如下:“假想你最近得到一本关于动物学的权威手册,却发现其中的有些内容被撕掉了。只留下了一小部分内容,上面说某种动物具有某些生物特征。请你对另外一种动物也具有这些特征的可能性进行估计,估计结果用0~100%之间的一个值表示。得分越高,代表这种动物具有此特征的可能性越大。回答没有正确错误之分。”对被试单独测验。无时间限制,但鼓励被试尽快完成。做完实验后每个被试均有小礼物相赠。2.2中心性和相似性交互作用被试在每种相似性水平上推论结论类别具有相应属性的平均得分和标准差如表2所示。总体趋势是中心属性得分高于次中心属性的得分,对于中心属性,随着相似性水平的降低,得分呈明显下降趋势,而对于次中心属性,随着相似性水平的降低,得分反而呈明显上升趋势。对表2的结果做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以每种条件下被试的判断得分为因变量,以中心性和相似性为自变量,两自变量均为被试内变量。结果发现:中心性的主效应达显著水平,F中心(1,100)=59.97,P<0.001;相似性的主效应达显著水平,F相似(2,200)=37.83,p<0.001;中心性和相似性交互作用达显著水平,F相似×中心(2,200)=76.38,p<0.001。进一步对交互作用进行简单效应检验,发现:随相似程度降低,中心性和次中心性得分均有显著性变化,中心性得分显著降低,F(2,99)=138.99,p<0.001,而次中心性得分显著升高,F(2,99)=5.48,p<0.01详见图1。进一步对三种相似性条件下中心属性和次中心属性得分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以考察二者在每种相似性条件下差异是否显著。结果发现,在高相似性条件和中相似性条件下,中心属性得分显著高于次中心属性得分:t(100)高=11.94,t(100)中=5.39,p均小于0.001,而在低相似性条件下二者差异不显著。总体检验发现相似性主效应显著,进一步对每种属性类型的相似性进行LSD法多重比较,结果显示,在中心属性条件下,每两种相似性水平之间的差异均极显著(p<0.001)。在次中心属性条件下,高相似和低相似得分差异显著(p<0.01),而在其他水平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2.3主效应和次中心属性在Hadjichristidis的实验中,通过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所得到的结果与本实验的结果总体是一致的:中心性主效应显著,相似性主效应显著,二者交互作用显著。但在属性随相似性的变化趋势上存在重大差异。无论是对于中心属性,还是次中心属性,随着相似性的降低,Hadjichristidis的结果都是逐渐降低的(如图2所示)。而我们的实验结果则是随着相似性程度的降低,中心属性判断得分逐渐降低,而次中心属性判断得分则呈逐渐上升趋势(如图1所示)。3被试部分能够反映出认知活动的真实性我们分析本实验结果与Hadjichristidis等人的实验结果存在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实验程序的问题:在他们的实验中,没有采用随机的方式呈现题目,而是将几种相似的题目集中呈现,这样,被试在作答过程中会对问题进行比较,从而会使被试按照题目的规律来答题,而不是按照自己的判断来答。因此,被试答题的技巧掩盖了认知活动的真实性。为了验证结果的差异是否是由实验操作程序引起的,在实验二中我们完全重复了Hadjichristidis等人的实验。3.1方法3.1.1测试对象随机选取了西南大学本科生41名,其中男生19名,女生22名。年龄范围17~25岁。3.1.2完全被试内设计的主题实验程序与Hadjichristidis等人的实验完全相同,采用完全被试内设计,题目不是以随机方式而是成组呈现。其中21人的任务顺序为中心属性先呈现,次中心属性后呈现的方式,另外20人任务顺序相反。3.2相似参数下,中心性主效应显著,相似性基因因子检测被试在每种相似性水平上推论结论类别具有相应属性的平均得分和标准差如表3所示。结果发现,对于中心属性,随着相似性水平的降低,得分呈明显下降趋势,而对于次中心属性,随着相似性水平的降低,得分仍呈明显上升趋势。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表明,中心性主效应显著,F中心(1,40)=24.41,P<0.001;相似性主效应显著,F相似(2,80)=16.10,P<0.001;二者交互作用显著,F相似×中心(2,80)=36.98,p<0.001。进一步对交互作用进行简单效应检验,发现:随相似程度降低,中心性和次中心性得分均有显著性变化,中心性得分显著降低,F(2,39)=45.53,p<0.001,而次中心性得分显著升高,F(2,39)=9.72,p<0.001。进一步对三种相似性条件下中心属性和次中心属性得分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仍与实验一相同,在高相似性条件和中相似性条件下,中心属性得分显著高于次中心属性得分:t(40)高=8.97,t(40)中=4.14,p均小于0.001,而在低相似性条件下二者差异不显著。3.3次中心属性的作用本实验得到了与实验一相同的结果,这说明题目呈现顺序和属性平衡顺序对被试反应没有显著的影响,同时也证明了实验一的结果是稳定的。即随着前提对象和结论对象相似性的降低,中心属性的归纳推理力度逐渐变弱,而次中心属性的归纳推理力度逐渐变强,在低相似条件下,中心属性不再表现出优势,甚至还略低于次中心属性得分。结合实验一的结果我们推测,人们在进行归纳推理时,会存在这样一个心理过程:由于中心属性往往代表物体最本质的属性,也是同一类别客体相似性产生的原因,因此,在一般情况下,人们会更多地应用中心属性来实现相似事物之间的推理。而在相似性低的情况下,人们很难确信A事物具备的中心属性同时也会被很不相似的B事物所具有,因此,在进行推论的时候,会“较有信心地”放弃“中心属性”,而尝试利用其他的属性——次中心属性来进行推论。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在前提对象、结论对象不相似的情况下,利用次中心属性进行推论是对属性中心性效应的补充。如果上述心理过程是合理的,那么当属性的中心性存在多个水平时,随着相似性的降低,中心属性、次中心属性、再次中心属性、最次中心属性等等这些属性的优势作用可能会依次表现出来的。即中心属性的作用逐渐降低,而次中心属性、再次中心属性、最次中心属性的作用则逐渐上升,最终达到“势均力敌”或“超过”中心属性这样一种状态。在实验一和实验二的低相似水平下,次中心属性的作用虽略重于中心属性,但二者并无显著差异。如果我们将相似性水平降至更低,再次中心属性的作用是否会继续上升,明显“超过”中心属性的作用,还是二者仍处于“势均力敌”的状态。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设计了实验三。4中心性水平为了更清楚地界定属性中心性的含义,同时为了更加全面的研究归纳推理的属性中心性效应及其中的心理过程,实验三将属性中心性水平拓展为三个,加入了一个更次的中心性水平,我们称之为再次中心属性,这样,就形成了中心属性、次中心属性和再次中心属性。实验三的目的一是进一步对前两个实验的结果进行验证,二是在将中心性水平、相似性水平均拓展的条件下探讨属性中心性效应,以期对此效应及其中的心理过程获得更加全面、细致的理解。研究假设如下:(1)随着相似性水平的降低,中心属性、次中心属性、再次中心属性的优势作用应该是依次表现出来的。(2)在相似性水平很低时(跨类别的情况下),再次中心属性的得分可能会显著高于中心属性。4.1方法4.1.1各动物的相似条件以Hadjichristidis的实验材料为基础,进行了适当补充,材料仍分为六组,将每组原来的三个相似性等级拓展为五个,前面三个相似等级的动物配对保持不变,另外再补充两组配对,一组为低等动物,另外一组为植物。具体材料见表4。其中1为相似性比较高的两个哺乳动物的配对,2为不相似的哺乳动物的配对,3为一个哺乳动物和一个鸟类的配对,4为一个哺乳动物和一个低等动物的配对,5为一个哺乳动物和一个植物的配对。30名西南大学本科生对表4中的动物配对的相似性进行了评定,五种相似性条件下的平均分和标准差依次为:7.21(1.09)、3.72(1.58)、2.86(1.51)、1.78(1.18)、1.03(1.19),多重比较(LSD)结果,每两种相似条件差异均极为显著,p值均小于0.001。说明评定结果与我们假定的相似性水平是一致的,即假定相似水平高的类别配对,评定结果的平均值也比较高,假定相似水平低的类别配对,其评定结果的平均值也相应较低。4.1.2测试对象随机选取了西南大学本科生60名,其中男生24名,女生36名。年龄范围18~26岁,平均年龄为20.25岁,标准差为1.60岁。4.1.3高相似条件下的相关问题应用30种动物配对和五种生物属性:酶、激素、神经递质、蛋白、氨基酸。共做为30张卡片(规格为每张19.5cm×9.6cm)。除包含前两个实验中的两个中心性水平外,又增加了一个更低的中心性水平。以第一组材料中高相似条件为例,卡片内容为:“松鼠的大多数生理功能依赖于Alu酶,有一小部分依赖于Cla酶,几乎没有生理功能依赖于Pst酶。请对下面陈述的可能性进行百分比评价。A老鼠具有Alu酶%B老鼠具有Cla酶%C老鼠具有Pst酶%”其中A为中心属性问题,B为次中心属性问题,C为再次中心属性问题。在每组每种相似性条件下应用同一种生物属性,并对五种生物属性采用拉丁方设计,保证每一类型在每种相似性条件下出现的次数相等。为了平衡属性中心性的顺序效应,对三种属性中心性问题也采用拉丁方设计进行平衡。本实验采用3×5二因素重复测量设计,二因素分别为中心性和相似性。结果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4.1.4这个程序除将指导语中“动物”改为“生物”外,其他程序均与实验一相同。每名被试完成所有30张卡片,共90个问题。每张卡片呈现的次序是随机的。4.2中心性主效应显著,但交互作用特征显著性明显被试在每种相似性水平上推论结论类别具有相应属性的平均分和标准差如表5所示。总体趋势是在相似性水平较高的情况下(相似水平1、2、3),随中心性水平的降低,得分呈下降趋势;在相似性水平较低的情况下(相似水平4、5),随中心水平降低,得分反呈上升趋势。从属性中心性角度看,对于中心属性而言,随相似性降低,得分呈下降趋势;对于次中心属性而言,随相似性降低,得分虽表现出某种上升趋势,但似乎并不明显;而对于再次中心属性来说,随相似水平下降,得分却表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发现:中心性主效应达显著水平,F中心(2,118)=36.31,p<0.001;相似性的主效应达显著水平,F相似(4,236)=5.25,p<0.01;二者交互作用达显著水平,F相似×中心(8,472)=92.70,p<0.001。进一步对交互作用进行简单效应检验,发现:随相似程度降低,中心属性和再次中心属性得分均有显著性变化,中心性得分显著降低,F(4,56)=138.00,p<0.001,再次中心性得分显著升高,F(4,56)=50.66,p<0.001,而次中心属性变化缓慢,F(4,56)=2.40,p>0.05。详见图3。1代表中心属性,2代表次中心属性,3代表再次中心属性。总体检验中心性主效应显著,进一步对每种相似性条件下的属性中心性进行LSD法多重比较,以考察在每种相似性条件下中心性得分是否差异显著。在前两个相似水平较高的条件下,各属性类型得分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s<0.001);在第三个相似性水平上,中心属性显著高于次中心和再次中心属性(p’s<0.01),但次中心和再次中心属性之间差异不显著;而在第四个相似水平上,各属性类型得分之间均无显著差异。在最低相似水平上,再次中心属性显著高于次中心属性和中心属性(p’s<0.001),中心和次中心属性之间差异不显著。总体检验相似性主效应显著,进一步对每种中心性条件下的相似性进行LSD法多重比较,以考察在每种中心性条件下相似性得分是否差异显著。中心属性得分在各相似性条件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s<0.01);次中心属性得分在各相似水平之间均无显著差异;再次中心属性得分在前四个相似性水平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s<0.05),而在最后两个相似性水平之间差异不显著。4.3相似水平的提升实验结果表明,在相似性比较高的条件下(相似水平1、2),中心属性的归纳推理力度显著高于次中心属性,但随着前提对象和结论对象相似性的降低,中心属性的归纳推理力度逐渐变弱,次中心属性的变化不明显,而再次中心属性的归纳推理力度显著增强,这再次验证了实验一和实验二的结果,即随着相似性水平变化,各属性并非都表现出同一种变化趋势。在相似水平较低情况下(相似水平4),三种属性判断得分均无显著差异。在最低相似条件下(相似水平5),中心属性不再表现出优势,反而显著低于再次中心属性得分。以上结果支持了前面我们提出的两个假设,即随着相似性程度的降低,中心属性、次中心属性、再次中心属性的优势作用是依次逐渐表现出来的。在相似性较高的情况下,三者的重要性依次为中心、次中心、再次中心。而在相似性低的情况下,三者的重要性依次是再次中心、次中心、中心。在最低相似性条件下,即跨类别相似配对的情况下,再次中心属性的作用显著高于次中心属性和中心属性,此时属性中心性效应消失了。5讨论5.1低相似性条件下属性中心性效应的表现本文通过三个实验,系统地探索了属性中心性在属性归纳中的作用。我们将Hadjichristidis的实验和本研究中所发现的现象称为“归纳推理的属性中心性效应”:在属性归纳推理任务中,当前提对象和结论对象的相似程度高时,中心属性比其他次中心属性更能影响归纳推理。然而,本研究的实验结果表明,属性中心性效应受到前提对象与结论对象的相似程度的影响。随着前提对象和结论对象相似性的降低,中心属性、次中心属性、再次中心属性等等属性的优势作用依次表现出来,中心属性的归纳推理力度逐渐变弱,其他属性的归纳推理力度逐渐变强;当前提对象和结论对象的相似程度很低时,属性中心性效应消失,中心属性不再表现出优势,甚至比其他属性还要低。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属性中心性效应在低相似性条件下不会表现出来,我们猜测可能有以下两方面原因:首先,从对实验任务本身的分析来看,随着相似性的降低,包含前提对象和结论对象的最低上位类别等级逐渐升高,比如实验一中,在高相似和中相似条件下,包括前提对象和结论对象的最低上位类别是哺乳动物,而在低相似条件下,包括前提对象和结论对象的最低上位类别是动物,比哺乳动物的级别更高一级。Gelman研究发现,类别在分类学水平上等级越高,就越难进行归纳推理的映射。其次,从属性本身特点来看,本质属性是概念区分的重要因素,也是类别成员其他的相似性产生的原因。这里的本质属性实际上就是中心属性,因此当前提对象和结论对象相似程度高时(两个哺乳动物的配对),中心属性共同存在的可能性也应该是很高的。而当前提对象和结论对象相似程度低时(哺乳动物和鸟类的配对),被试可能相信对于哺乳动物起支持作用的中心属性对鸟类来说未必也是起核心支持作用的属性,因此,属性中心性效应没有表现出来。5.2中心属性不同的“结论-结论”对“草履虫-景观”的“合理性”我们认为,在属性归纳中也许会存在这样一个心理过程:通过比较前提对象结论对象之间的相似性来决定采用哪种属性来进行推论。在相似性比较高的情况下,人们会自觉地优先选择中心属性进行推论,这是因为相似的物体往往具有较多的共同属性,而其共同的中心属性又反过来决定了二者的高相似性。因此此时通过共同的中心属性进行推论,会得到比较正确的结论,并且相似性程度越高,被试利用中心属性进行推断的把握性就越大。随着相似水平的降低,中心属性对二者相似性的决定作用会越来越差,因此,被试会逐渐减少利用中心属性进行推论,而逐渐加强次中心属性、再次中心属性的使用,此时中心属性、次中心属性、再次中心属性的差异逐渐缩小。当相似性降低到一定水平,被试会认为此时前提对象中的中心属性不会也不应再对结论的推断起作用,因此会较有信心地放弃中心属性,而采用共享属性中的其他属性,因为在这种情况下采用中心属性来推论显得很荒谬。但被试此时并不确定利用其他次中心属性推论就完全正确,而仅仅是一种猜测。具体举例来说,对于这样两个论断:(1)犀牛的大多数生理功能依赖于ACH神经递质,一小部分依赖于DA神经递质,几乎没有生理功能依赖于MSH神经递质。问题是“河马最大可能具有那种神经递质?”(2)草履虫的大多数生理功能依赖于ACH神经递质,一小部分依赖于DA神经递质,几乎没有生理功能依赖于MSH神经递质。问题依然是“河马最大可能具有那种神经递质?”在这里,ACH神经递质为中心属性,DA神经递质为次中心属性,MSH神经递质为再次中心属性。前者构成“犀牛-河马”的“论断-结论”对,后者构成“草履虫-河马”的“论断-结论”对。在“犀牛-河马”、“海狸-河马”、“猎鹰-河马”、“草履虫-河马”、“松树-河马”五个相似性程度不同的“论断-结论”对中,“犀牛-河马”的相似程度高于“海狸-河马”,“海狸-河马”又高于“猎鹰-河马”,那么被试判断“犀牛”具有的中心属性(ACH神经递质)更可能在“河马”身上存在,而“海狸”、“猎鹰”所具有的中心属性(ACH神经递质)相对地说在“河马”身上存在的可能性要小一些。因此,“犀牛-河马”、“海狸-河马”的相似性程度相对较高,被试会优先地选择了中心属性,而其他非中心属性不太能够对二者的相似性起到决定作用,被试主动地放弃了使用次中心、再次中心等属性来进行推论,因此,中心属性的推理力度显著高于其他非中心属性。在相似性比较低的情况下,如“草履虫-河马”,前者为原始、低等动物,后者为高等的哺乳动物。二者具备的共同属性不多。此时,面对如此不相似的两个物体,如果仍采用中心属性(ACH神经递质)来进行推论,看起来不合时宜。但在类似的研究任务中,被试仍需要完成实验任务进行推论,故被试会退而求其次,开始尝试选择其他中心性较低的属性,虽然利用其他属性进行推论不一定正确,但利用中心属性似乎肯定不正确。因此,被试尝试性地通过其他次中心属性来进行“猜测”,并没有十足的把握。因此,中心属性、次中心属性和再次中心属性此时会处于一种“势均力敌”的状态,谁都不能表现出明显的优势。而这一判断的心理过程与前面高相似判断的心理过程在外显行为上表现出来的区别就是,在相似性较低条件下,中心属性的推理力度变弱了,而次中心属性的作用开始增强。“松树-河马”是两个相似性更低的生物配对,前者植物,后者为动物,二者虽同属于生物类别,但从大多数生物属性方面来说差异较大。此时,二者具备的共同特征极少,被试可能会惊讶于“如此不相同的两个东西会具有相同的中心属性”,而且它们之间共同的属性“生物”概念也如此抽象,以至于很难对于确定事物之间的外表相似性起到什么作用。所以,如果选用中心属性进行推论显然是不合理的,甚至是荒谬的,因此被试会确定地认为在松树中存在的中心属性(ACH神经递质)“必然”地不会在河马中存在,于是只好根据猜测选择一种中心性更低,或者是无关的属性(即实验三的再次中心属性)来代替。因此,被试的选择表现出了中心性较低的属性——再次中心属性的归纳推理力度显著高于中心属性的归纳推理力度。但结合再次中心属性的得分始终不高的情况来看,我们认为被试选择再次中心属性并不是一种真正的“利用”该属性来进行推论,而仅仅是在确信不能选择中心属性情况下的一种权宜的猜测心理。综上,我们认为在相似性程度非常低的情况下,利用中心性低的属性(次中心属性、最次中心属性)进行推论是对属性中心性效应的补充,表现为在确信不能使用中心属性的情况下,猜测性地使用非中心属性来进行推论,这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非确定状态下的猜测过程颇为类似。因此,随着相似性的降低,中心属性、次中心属性、最次中心属性的作用依次表现出来。即中心属性的作用逐渐降低,而次中心属性、最次中心属性的作用则逐渐上升,最终达到“势均力敌”或“超过”中心属性这样一种状态。这些心理状态最终反映在结果上就是:随着相似性降低,会依次出现“属性中心性效应”→“属性均势效应”→“属性中心性逆转现象”。那么,属性中心性逆转现象的出现是否表明属性中心性效应是错误的呢?我们认为不是。从材料本身来看,“属性中心性逆转现象”出现在相似性最低的水平上,即一个植物和一个动物的配对,此时的材料已经跨越了普通的类别概念。如果此时仍能出现中心性效应,则说明所有类别的中心属性都是一样的,无论是动物、植物、还是非生物,对它们起核心的属性都是一样的。这显然是极端荒谬的。从实验结果来看,虽然在统计上再次中心属性得分显著高于中心属性和次中心属性,但其得分只有44.09%(而中心属性和次中心属性的选择得分分别为26.95%和31.83%),并没有显著高于几率水平,进一步表明了其猜测心理,不能像高相似情况下中心属性(得分70.70%)的推论那样确定。从这个意义上讲,次中心属性和再次中心属性在相似性较高的情况下不可能有较高的得分,而在相似性很低的情况下,中心性属性的得分也同样不可能高。相反,次中心属性和再次中心属性所得到的分相对于中心属性的得分就显得较高了。因此,属性中心性逆转现象的出现恰恰反证了属性中心性效应的存在。5.3相似水平优化我们发现,在相似性和中心性的每个水平,被试的判断结果是不一样的,在高相似情况下,中心属性得分高,次中心属性的得分低,但在低相似情况下,中心属性得分低,次中心属性得分高,虽然次中心属性得分较高,但并不像在高相似情况下,中心属性的得分那样高,只是相对于中心属性得分,显得比较高,这表现出了被试对结果判断的不确定性。因此,我们认为在不同的相似性条件下,被试对自己的判断结果确信程度不同,在高相似情况下,被试对二者的得分都比较确定;而在低相似情况下,被试确信中心属性的得分低,但对次中心属性的得分相对较高则是不确定的,只是一种权宜的猜测。如,在高相似水平(相似水平1),被试确信中心属性在前提对象和结论对象中的权威地位,因此确定性地使用中心属性进行推论,结果表现出了中心属性得分绝对地高,而次中心、再次中心属性得分绝对地低(三者得分分别为70.70%、31.33%、15.29%)。随着相似水平的降低(相似水平2、3),被试虽然仍倾向于利用中心属性进行推论,但确信感明显降低(中心属性得分分别为56.91%、43.75%),随着确信感降低,猜测行为逐渐提升(再次中心属性得分分别为23.76%、31.08%)。在相似水平4,次中心、再次中心得分开始高于中心属性得分。在相似水平5,被试确定性地放弃中心属性,进一步利用再次中心属性,使得中心属性得分绝对地低(26.95%),而再次中心属性则相对地高(44.09%)。5.4判断是否为事物的整体在Hadjichristidis的研究中,无论是中心属性还是次中心属性,随着相似性的降低,被试判断结论类别具有该属性的可能性都是逐渐降低的;而在本研究中,三个实验的结果均表明:随着“前提对象-结论对象”相似性的降低,被试判断结论类别具有次中心属性的可能性却是逐渐上升的。我们认为,产生这一差异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东西方人的认知差异造成的。许多关于推理的跨文化研究均表明:东、西方人在推理方式上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对许多自然领域中类别角色的把握不同。西方人的思维是分析性的,他们注意的焦点在物体及物体的属性上,善于利用规范逻辑来理解行为;而东方人的思维是整体性的,注意的焦点不仅在物体及物体属性上面,还关注物体存在的情境以及物体之间的交互作用,较少利用类别和规范逻辑。Chiu发现,中国儿童更容易以与情境相关联的方式对图片进行分类(“妈妈正在照看孩子,所以应将她们归为一类”),而美国儿童的分类则是依据共同的类别成员和共同特征(“成人归为一类”或“具有发动机的归为一类”)。表现在推理的过程中,东方人会更多地从整个领域中寻找事物之间关系,在本实验中也发现,被试在作答过程中有一个共同特点:中心属性判断和次中心属性判断的得分总是处于此消彼长的状态:若中心属性判断得分高,则次中心属性判断的得分就低,反之亦然。这说明被试在做答过程中,将中心属性和次中心属性是作为一个联系的整体进行综合考虑的;而西方人认知过程更具分析性,他们更关注个体,不太考虑事物之间的关系。这一现象在Ji和Nisbett的研究中也有所体现,当要求被试预测全球经济增长率(每年GDP增长指数)的发展趋势时,美国人倾向于做出与给定趋势一致的预测结果,即如果目前GDP的发展趋势是不断增高的,那么两年之后GDP指数也是增高的。而中国人更多地做出了与给定趋势相反的预测,即预测两年后GDP指数会下降。可见,中国被试更倾向于在整个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