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与语文学习》课件126张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1页
《逻辑与语文学习》课件126张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2页
《逻辑与语文学习》课件126张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3页
《逻辑与语文学习》课件126张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4页
《逻辑与语文学习》课件126张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逻辑和语文学习

总体目标

有三个秀才在参加科举考试前,到一位号称“半仙”的算命先生那里去卜问此番赶考的结果。这位“半仙”在听完三人来意之后,半闭着眼睛,只伸出一个手指头作为回答。

把三人打发走了以后,徒弟问:师父,你伸出一个手指头是什么意思?“半仙”得意地说:我用手指示意的这个“一”,可以说中他们三人考试的各种结果。如果三人都考中了,这个“一”就是“一齐考中”的意思;如果只有两人考中,这个“一”就是“一人考不中”的意思;如果有两人考不中,这个“一”就是“一人考中”的意思;如果是三人都考不中,这个“一”就是“一齐考不中”的意思。徒弟说:师父真是料事如神啊!

在语言环境和说话者的客观环境中,一个词语所表达的概念必须是确定的。

数学家斯摩林,根据莎士比亚的名剧《威尼斯商人》中的情节编成一道逻辑推理题:

女主人公鲍西亚对求婚者说:“这里有三只盒子:一只是金盒子,一只是银盒子,一只是铅盒子,每只盒子的铭牌上各写有一句话。三句话中,只有一句是真话。谁能猜中我的肖像放在哪一只盒子里,谁就能做我的丈夫。”金盒上写的是“肖像在这里”,银盒上写的是“肖像不在这盒里”,铅盒上写的是“肖像不在金盒里”。请问肖像在哪个盒里?求婚者运用排中律知识,猜中肖像放在银盒子里,而赢得了爱情。

以上两例都涉及逻辑知识,一个涉及概念问题,一个涉及逻辑原则。

逻辑是研究人们的思维形式及其规律和方法的一门科学。

“逻辑”一词在现代汉语中,是个多义词,大致有四种词义:

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例1】“中国革命的逻辑”、“事物的逻辑”思维发展的规律性【例2】“作出合乎逻辑的结论”、“文章的逻辑性很强”某种特殊的理论、观点或看问题的方法【例3】“这是地地道道的强盗逻辑。”研究正确思维的形式和规律的科学

【例4】“中学生要学点逻辑”、“形式逻辑”、“辩证逻辑”我们通常所说的“逻辑”一般指逻辑规律,即关于思维形式结构的最基本、最一般的规律。

学习逻

意义生活和学习中,逻辑无处不在。每天我们都会接触到海量信息,懂一点儿逻辑,可以更好地辨识信息,把握事实真相;我们常常要对生活中的现象发表观点,作出论证,学习逻辑,可以使思维更缜密,论证更严谨,语言表达更准确;我们在工作学习中也往往会基于事实进行推理,作出判断,掌握一些逻辑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合理思考,由已知探寻未知。在我们的语文生活中,逻辑是无处不在的:烛之武入情入理的分析挽救了国家,这是外交中的逻辑;林庚细致辨析“木叶”的内涵与使用的场合,这是文艺鉴赏中的逻辑;王安石以雄辩的论说驳斥对变法的非难,这是治国理政中的逻辑;“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热情奔放的诗句中,也同样包含着逻辑……学点儿逻辑,可以增强我们的思维能力,增进我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语文学习。烛之武入情入理的分析挽救了国家,这是外交中的逻辑;如果p,那么q并非q并非p林庚细致辨析“木叶”的内涵,这是文艺鉴赏中的逻辑;S1是PS2是PSn是P所有S是P王安石驳斥对变法的非难,这是治国理政中的逻辑。所有M都是P所有S都是M所有S都是P若亡郑而有益于君邻之厚,君之薄也不要亡郑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疏朗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疏朗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疏朗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疏朗木叶营造的意境是疏朗的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安石变法名实已明(第二段)安石变法之理得矣充分条件推理归纳推理三段论推理提高思维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提高语文解题能力

提高语文学习成绩思想家培根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近年来,高考语文越来越重视对考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比如,现代文阅读Ⅰ中对重要概念的理解和分析(如:2023年新高考1卷第4题:请简要说明文本中的西方媒体在报道时使用了哪些“竞争性真相”?解答此题,就要对“竞争性真相”这个概念进行理解)、对论证特点的分析、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合理推断等试题、补写句子题(近几年必考题)、作文题、仿写题需要思考关键词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前,我们没有系统的逻辑学习的教材,在整个学习阶段,学生并没有系统地学习逻辑推理方面的知识,缺少科学系统的逻辑推理训练,现在我们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专门学习逻辑,由此可见逻辑学习的重要性。可以预见,未来高考将会继续加强对考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并且题型会越来越丰富。因此,研究逻辑知识和语文学习的关系,显得特别重要。链接高考:

在全国诸多套高考试题中,有很多题目涉及逻辑知识。

现代文阅读Ⅰ试题中的“因果颠倒”“已然未然”“或然必然”等,则多数属于逻辑命题与推理不当或不明确的问题。“偷换概念”“张冠李戴”“以偏概全”“绝对化”等,多数属于逻辑概念之间的关系混淆不清或不明确所导致的问题。现代文阅读Ⅰ第1—3小题,几套试卷中都涉及逻辑知识,设题类型大量采用逻辑错误。1、用演绎推理的方法歪曲一般性原理;2、用关联性推理的方法改变表述主体;3、用条件关系句式错误转述原文;4、用改变肯定(否定)的方法推出错误结论;5、用逆向推理的方法改变句式关系造成错误;6、用改变概念(事件)的某些内容设置错误。

文言文阅读试题中的最后一题常常可用逻辑规律推理出需要的答案。成语运用是逻辑概念问题,病句修改中的“搭配不当”、“列举不当”、“成分残缺”“歧义”“指代不明”“自相矛盾”、“句式杂糅”、“前后矛盾”、“否定不当”“介词(关联词)的滥用”等等都是逻辑问题,补写句子题是逻辑推理题。

逻辑一、概念

二、命题三、推理四、逻辑规律一、考点解读:概念(一)概念定义概念是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概念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概括反映。概念是理性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具有抽象性和普遍性。人类在认识过程中,把所感觉到的事物的共同特点,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抽出本质属性而成,加以概括,就成为概念。比如:从白雪、白马、白纸等事物里抽出它们的共同特点,就得出“白”的概念。表达概念的语言形式是词或词组。概念随着社会历史和人类认识的发展而变化。◆“定义”和“概念”“定义”与“概念”密切相关,但有别于“概念”。“定义”是对一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确切而简要的说明。“下定义”必须抓住被定义事物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多采用判断单句的形式。其格式多为“×××(种概念)是×××(本质特征)的×××(属概念)”。比如:(1)人(种概念)是(判断词)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本质特征)的高等动物(属概念)。(2)无理数(种概念)是(判断词)无限而不循环(本质特征)的小数(属概念)。(二)基本特征概念具有两个基本特征,即概念的内涵和外延。1.概念的内涵就是指这个概念的含义。内涵是概念所反映对象的特有属性,主要是本质属性。例如:“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其中,“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就是概念“商品”的内涵。2.概念的外延就是指这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或对象的范围,即具有概念所反映的属性的事物或对象。例如:“森林包括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特殊用途林。”这就是从外延角度说明“森林”的概念。(三)概念间的关系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主要有全同关系、并列关系、包含关系、交叉关系、矛盾关系、反对关系。概念关系关系特点简明图示全同关系全同关系,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重合,反映的是同一事物,但内涵却不完全相同。比如“中国的首都”和“北京”这两个概念就是全同关系并列关系并列关系,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不重合,具有共同的属概念。“矛盾关系”“反对关系”的概念也属于特殊的并列关系。如“诗歌”和“小说”包含关系包含关系,又称为属种关系或种属关系。“属种”指一个概念的外延包含着另一个概念的外延,如“法律”与“刑法”;“种属”指一个概念的外延包含在另一个概念的外延之中,如“大学生”与“学生”交叉关系交叉关系指两个概念的外延部分重合。如“学生”和“共青团员”矛盾关系矛盾关系指两个概念有一个共同的属概念,两个概念的外延是排斥的,它们的外延加起来等于属概念的外延。如“社会主义国家”与“非社会主义国家”反对关系反对关系指两个概念有一个共同的属概念,两个概念的外延是排斥的,它们的外延加起来小于属概念的外延。如“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类型一理解概念要素阐释典型题例概念信息型文本中的重要概念主要指的是文中的重点讲述对象,理解概念主要考查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所谓“内涵”,主要指构成概念要素的总和,即概念的本质特点;所谓“外延”是指概念涉及的对象范围。内涵决定了外延即概念涉及的对象的范围及其体现的特点。(2020·全国Ⅰ卷)这是说“孝”(概念)是“天道”常规,是“地道”通则,是人们遵之而行的规矩。(《“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四)关键能力边练边悟1

阅读下面材料,找出选项中性质不属于材料所论述的悲剧的一项(

)B悲剧的审美价值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因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美好事物的毁灭是令人悲伤的,因此现实中的悲剧不能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来欣赏,否则人就是泯灭了人性的人了。A.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中,祝英台女扮男装外出求学,为追求爱情自由,面对封建势力的巨大压力,拒绝委曲求全,最后为情而死。B.在甲午海战中,清军的致远号巡洋舰在中弹累累、舰身倾斜、弹药耗尽的情况下,仍然开足马力,冲向日本联合舰队的吉野号快速巡洋舰,最后致远号巡洋舰沉入海中,舰上200多名官兵壮烈殉国。C.在电影《狼牙山五壮士》中,五位八路军战士为了掩护大部队及当地群众的转移,把日伪军引向悬崖绝路,弹尽粮绝之后,他们跳下悬崖。D.老舍笔下的祥子,纯朴善良,勤劳能干,有着骆驼般坚忍的精神,在饱受旧社会、旧制度的沉重打击之后,沦为自甘堕落的行尸走肉。【解析】分析材料可知,材料所论述的悲剧是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的,而不是现实生活中的悲剧。B项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件,并没有上升到文学艺术的层面,所以不属于材料所论述的悲剧。【特别提醒】理解词语(概念),一定注意比对该选项,看它是否符合原文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类型二偷换概念偷换概念是指在思维和论辩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违反同一律的逻辑要求,用一个概念去代换另一个不同的概念而产生的逻辑错误。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1.任意改变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使之变成另一个概念。2.利用多义词可以表达几个不同概念的特点,故意把不同的概念混淆起来。3.抓住概念之间的某些相似之处,抹杀不同概念的本质区别。4.混淆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5.断章取义:从对方真正的言论中选取有误导性的段落。边练边悟2请指出并分析选项的命题陷阱。[审选项]

(2019·江苏卷,T19-B)建桥时,正桥桥面高出两岸的高度等于河流平时的水位加上桥的净空。[找原文]

要保证船能过桥,就要在桥下预留一个最小限度的空间高度,虽在大水时期,仍然能让最高的船通行无阻。这个最小限度的空间高度,名为“净空”,要等于河上航行的船的可能最大高度。根据河流在洪水时期的水位,加上净空,就定出桥面高出两岸的高度。[对比分析]原文的表述是“根据河流在洪水时期的水位,加上净空,就定出桥面高出两岸的高度”,选项将原文中的“洪水时期的水位”改为“平时的水位”,偷换概念,错误。【特别提醒】注意原文中表示指代的词语“其”“之”“这些”“这个”“那个”“那些”等。比对时,要注意指代对象是否一致,特别要注意选项是否有张冠李戴、偷换概念等错误。类型三概念扩大与缩小概念的扩大就是使外延较小的概念扩大到外延较大的概念去的一种逻辑方法。反之就是概念的缩小。概念的外延是指概念所指的对象的范围。有的选项在转换句意或说法时,有意将全称变特称,特称变全称;或以片面的、局部的认识来概括整体。【重点关注】(1)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几个,大多数等);(2)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所有,部分等);(3)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稍微等);(4)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边练边悟3请指出并分析选项的命题陷阱。[审选项]

(2017·全国Ⅱ卷,T1-C)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找原文]

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于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比对分析]“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错,原文说的是“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扩大了范围。【特别提醒】如果原文大概念换成选项中小概念,选项是正确的。如果原文是小概念,选项中换成大概念,是以偏概全。也就是说,原文中的概念在选项中可以缩小化,但不可以被扩大化。典型例题:关系辨识下列各项中,填入横线处的内容与所给例句某种属性相匹配的一项是(

)例句:________对于感时花溅泪,相当于高兴对于________________。A.伤心

碧草含情杏花喜B.哀伤

一日看尽长安花C.多情

化作春泥更护花

D.憔悴

人比黄花瘦答案:A解析:题干中的“感时花溅泪”表达的是一种无奈与伤心。“化作春泥更护花”和“人比黄花瘦”都不含高兴之意,故可以排除C、D两项。“碧草含情杏花喜”表达的是一种高兴的心情;“一日看尽长安花”指诗人在登科后特别激动,骑着快马一天就把长安的鲜花欣赏个遍,表达的是一种兴奋的心情。进一步辨识可发现,“感时花溅泪”和“碧草含情杏花喜”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所以相较于B项,A项的内容与例句的属性更匹配。二、考点解读:判断

(一)判断(命题)定义:判断是对客观事物情况有所断定的一种思维形式,就是用肯定或否定的形式反映周围现实的一种思维形式。判断有一个真假的问题。只有通过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才能断定这些判断的真假。句子表达的内容与客观事实不符、与事理情理相悖或过于绝对,因有违真实性原则而不能使人信服等,就犯了判断不符合实际的语病。◆判断与语句判断与语句,两者关系比较密切:语句是判断的物质外壳和表达形式,判断是语句的思想内容;任何判断都必须用语句来表达,但并非所有的语句都表示判断;同一判断可以用不同的语句来表达,不同判断也可以用同一语句表达。除了要判定句子是否有歧义的问题,还应注意句意前后不一致的问题,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句子如果使用“能否”“是否”“好坏”“有没有”等两面词,却没有与之呼应的词语,就犯了“一面对两面”的逻辑错误;二是使用两组并列短语的句子,其后相对应的部分有错位;三是因偷换主语而使前后句意不照应。(二)判断分类:判断首先可分为“非模态判断”与“模态判断”两大类。非模态判断又可分为“简单判断”与“复合判断”。简单判断又可再分为“性质判断”与“关系判断”;复合判断又可再分为“假言判断”、“选言判断”、“联言判断”与“负判断”四种。模态判断又可分为“必然判断”与“可能判断”,模态判断也可以有许多复杂的形式。,这里仅就其中的性质判断作简单介绍。性质判断,传统逻辑把它称为直言判断,即断定思维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如:所有政法院校的学生都是学过逻辑学的。/有的秘书不是本地人。性质判断分为四种基本类型:1.全称肯定判断。如:所有的天体都在运动。2.全称否定判断。如:所有的鲸都不是鱼。3.特称肯定判断。如:有的动物有尾巴。4.特称否定判断。如:有的动物没有尾巴。知道了判断的种类,使用判断的时候就要注意分清判断的类型。如:①我无时无刻在怀念我的父亲。②凡是有杰出成就的人,都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炼成才的。①“无时无刻”意为“没有任何时刻”,“我无时无刻在怀念我的父亲”意为“我没有任何时刻在怀念我的父亲”,表示了一个否定判断。实际上,这里应用一个肯定(双重否定)判断,即“我无时无刻不在怀念我的父亲”或“我任何时刻都在怀念我的父亲”。②错在一个全称肯定判断,言过其实了,应将“凡是”改为“不少”或“大多”,或者将“都”改为“大多”。边练边悟1:请指出并分析选项的命题陷阱。[审选项]

(2019·全国Ⅰ卷,T1—D)真正扎根时代、富有责任感的艺术家,无须考虑人民群众的娱乐和消费需求。[找原文]

诚然,娱乐和消费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但是,有责任感的艺术家会深深感到,我们就生活在那些为美好生活、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人们中间,理应对我们的共同奋斗负有共同责任。

[比对分析]

选项混淆是非。原文说“诚然,娱乐和消费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选项中“无须考虑”将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混淆是非。边练边悟2:请指出并分析选项的命题陷阱。[审选项]

(2021·江西抚州模拟)孔子和孟子都认为,“养生”和“送死”都是“人之大端”,并把它们看作是王道治世的两大根基。[找原文]

在诸子百家中,儒家最重礼教,各种礼制均有详细记载。其中,尤以丧礼的记述为多。在孔子看来,“人之大端”有三:养生、送死和事鬼神。孟子亦曰:“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孟子·梁惠王上》)把“养生”与“丧死”看作是王道治世的两大根基。

[比对分析]概念混淆,选项把孔子观点和孟子观点混为一谈了,原文说的是“在孔子看来,‘人之大端’有三:养生、送死和事鬼神。孟子亦……把‘养生’与‘丧死’看作是王道治世的两大根基”。可见,是孔子认为“养生”和“送死”都是“人之大端”,孟子把它们看作是王道治世的两大根基。典型例题:判断的转换1.根据下列材料,可以推出的一项是(

)气候变暖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大问题。科学家和环保组织不断发出警告:如果我们不立即行动起来保护环境,阻止气候变暖,那么人类总有一天会毁灭地球,无法在地球上继续生存下去。A.只要我们立即行动起来保护环境,就能阻止气候变暖,人类就能在地球上继续生存下去。B.如果人类不能继续在地球上生存下去,必定是因为没有立刻开始保护环境。C.要想保护环境、保护地球、保护人类自身,就必须阻止气候变暖。D.如果人类想在地球上继续生存下去,就必须立即行动起来保护环境,阻止气候变暖。答案:D解析:在解答此题时,考生根据选项可以确定材料关键语句为冒号后面的句子,关联词是“如果……,那么……”,是一个充分条件的假言命题。条件是“我们不立即行动起来保护环境,阻止气候变暖”,结果是“人类总有一天会毁灭地球,无法在地球上继续生存下去”。然后,辨析选项。A项和C项都割裂了条件和结果,可以排除。B项,“必定”表示必然判断或推理,根据材料,“没有立刻开始保护环境”只是“人类不能继续在地球上生存下去”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故排除。D项,这是原命题的逆否命题,正确。三、考点解读:推理(一)推理定义、类型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前提)推出新判断(结论)的过程。按推理前提数量划分,有直接推理、间接推理;按推理过程的思维方向划分,主要有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等。推理的语言形式为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句或具有因果关系的句群。常用“因为……,所以……”“由于……,因而……”“因此”“由此可见”“之所以……,是因为……”等作为推理的关系词。这里简单介绍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三种形式。1.演绎推理。就是以一般性事理或普遍性结论为前提,通过推导即“演绎”,得出具体陈述或个别结论的过程。这是由一般到个别的认识方法。演绎推理有多种形式,三段论、充分条件推理、必要条件推理、排除法、二难推理等等。演绎推理的核心可以归纳为三段:大前提、小前提、结论。例如,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的这一段,

就是典型的演绎推理。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作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的,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这个推理过程归纳为三段:为人民利益而死的,就比泰山还重。(大前提,这是普遍性结论)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小前提,这是客观事实)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由已知推导出个别结论)上例是演绎推理中最常见的“三段论”式推理,是由两个前提和一个结论组成的。“三段论”的变式,有的省略大前提,有的省略小前提。如果不能正确运用“三段论”,就会犯常说的“不合逻辑”的语病。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或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七岁的王戎所进行的推理是很有道理的,请你用三段论展示其推理过程。)大前提:李在道边而甜,必有人摘吃小前提:道边李树多子折枝,无人摘吃结论:所以必苦李课本链接三段论推理课本典例: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晏子使楚》)【分析】只有出使狗国,才从狗门进我出使的不是狗国我不从这个狗门进推理形式:只有p,才q;并非p,并非q。必要条件推理《红楼梦》第六十四回,贾宝玉得知林黛玉在私室内用瓜果私祭时想:“但我此刻走去,见他伤感,必极力劝解,又怕他烦恼郁结于心;若不去,又恐他过于伤感,无人劝止。两件皆足致疾。”【分析】如果我去劝解,黛玉会烦恼郁结于心而致疾如果我不去劝解,黛玉会过于伤感而致疾或者我去劝解,或者我不去劝解总之黛玉会致疾推理形式:如果p,那么r;如果q,那么r;p或者q,总之r。二难推理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姚燧《凭阑人·寄征衣》)其推理形式如下:

如果寄征衣,你就不会回家,非我所愿

如果不寄,你会受寒,非我所愿

或者寄征衣,或者不寄征衣

总之,不能如愿规范化表达:如果p,那么r;如果q,那么r;p或者q,总之r。鲁迅《拿来主义》一文,有这样一个推理:或者闭关,或者送去,或者等别人“送来”,或者自己去拿(当时没有其他选择)不能闭关,不能送去,不能等别人“送来”只有自己去拿文章先分析了“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等几种不同的做法,否定这些错误的做法,也就证明了“拿来主义”的正确性。推理形式:

一件事共有n种可能存在,排除了(n-1)种可能,剩下最后一种可能就成为必然。排除法推理教材冯梦龙《智囊全集》故事:其推理过程可以简要概括为:前提:如果县官以土换金,那么不可能只有两个人用竹扁担抬送金子到他那里。但事实上,运“金”的只有两人,用的是竹扁担。结论:所以县官不可能以土换金。推理形式:如果p,那么q并非q并非p充分条件推理推理就意味着有这个条件,就一定有相应的结果或结论;通常用“如果p,那么q”的形式表示p是q的充分条件。p是q的充分条件,就意味着有p就一定有q。所以无q就一定无p。2.归纳推理。就是从个别性知识推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是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的原理。关键词是“概括”。归纳和演绎是方向相反的两种逻辑过程,但两者又是互相依赖互相促进的。归纳是演绎的基础,演绎又是另一个归纳的前提。

归纳推理形式可以概括为:S1是PS2是P……Sn是P所有S是P如:在奴隶社会里文学艺术有阶级性;在封建社会里文学艺术有阶级性;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文学艺术有阶级性;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文学艺术有阶级性:所以,在阶级社会里,文学艺术是有阶级性的。课本典例: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鲁迅《藤野先生》)【分析】白菜因稀缺而珍贵芦荟因稀缺而珍贵事物因稀缺而珍贵推理形式:S1是P,S2是P……

Sn是P;所有S是P。3.类比推理。类比推理亦称“类推”“类比”。它是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在某些属性上相同或相似,通过比较而推断出它们在其他属性(这一属性已为类比的一个对象所具有,另一个类比的对象那里尚未发现)上也相同的推理过程。它的逻辑模式可以表述为:①A事物具有甲乙丙等属性,B事物具有甲乙等属性,A与B是一类事物,所以B也有丙属性。②类比不同于比较。类比是为了推理出具有共同的属性结论,比较是为了区分二者的异同点。③类比不同于比喻。类比的事物是同类的。比喻则是不同事物;类比是逻辑推理,比喻是修辞手法;类比是以推理结论为目的,比喻是为了形象描述。相同点邹忌齐王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2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吾之蔽甚矣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结论,共同点)类比推理,不要陷入“以喻代证”的逻辑错误中。《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邹忌向齐王进谏,运用的便是类比推理。【分析】我身边的人和我有情感利害关系,他们没有告诉我徐公和我孰美的真相大王身边的乃至普天下的人和大王都有情感或利害关系他们也不会告诉大王一些事情的真相推理形式:A对象具有c、d属性;B对象也具有c属性;B对象也具有d属性。边练边悟:判断下列论说文段的推理方法,属于演绎、归纳、类比中的哪一种。(1)他人的帮助能让生命开出更灿烂的花。武大靖的成功离不开教练李琰的悉心栽培。武大靖初入国家队时,只是一名陪练。除了教练李琰,几乎无人看好他。正是在李琰教练的帮助和鼓励下,武大靖坚持刻苦训练,成绩不断提高,最终在平昌冬奥会上夺得金牌并打破世界纪录。管仲因鲍叔牙的无私帮助成为春秋名相,刘备因诸葛亮的倾心相助得以蜀中建国。刘邦因张良大力帮助开创汉家百年基业。由是观之,在漫漫的人生路上,仅有自身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他人的帮助。因为他人的帮助,我们获得了事业发展的机会;因为他人的帮助,我们获得了事业发展的策略。他人的帮助使我们的梦想之花获得了雨露。

属于(______)推理归纳(2)当前,拐卖妇女的犯罪活动依然十分猖獗,“打拐”工作依然形势严峻。拐卖妇女的犯罪活动为何屡禁不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不少地方只打击人贩子,不打击“买主”,认为“买主”只违法不犯罪。果真如此吗?否!无数事实证明,在拐卖妇女这一犯罪活动中,“买主”同人贩子一样,都侵犯了妇女的人身权利,绝大多数“买主”都犯了非法拘禁罪、故意伤害罪、重婚罪、妨害他人婚姻家庭罪,等等。对这些“买主”,不追究他们的刑事责任行吗?属于(______)推理演绎解析:

批驳有人把“买主”对被害女的占有看作是“只违法不犯罪”,因而未予追究与打击的错误:

大前提:触犯刑法的罪行必须予以追究与打击;

小前提:“买主”与人贩子一样侵犯了妇女的人身权利,大多犯有强奸罪、非法拘禁罪、故意伤害罪、妨碍他人婚姻家庭罪等等;

结论:因此,“买主”的罪行必须予以追究与打击。(3)“武汉加油”真的很“土鳖”吗?其实不是。“武汉加油”是口语,或者说叫俗语。“风月同天”相反,是雅言,或者说叫雅语。它们两个,地位是平等的。我们今天的社会,人生而平等,语言也生而平等。雅言和俗语,两个都是工具,都是武器。就好像一把是紫薇软剑,一把是丈八蛇矛,都是兵器。用剑的一定比用蛇矛的厉害吗?反正罗贯中肯定认为不是。又好像花衣服和素衣服,不能说有高下之分。今天该穿什么?看习惯,看场合。

属于(______)推理类比推理往往要借助复句的语言形式来体现:(1)条件关系:①充分条件关系:只要A,就B。(有A就有B,有B则不一定有A)②必要条件关系:只有A,才能B。(有A未必有B,有B一定有A)③无条件关系:除非A,才(不)B;无论A,都B。(2)假设关系:偏句提出一种假设,正句说出结论。①偏句假设条件实现,结果就能成立:如果A,就B。②偏句与正句语意相悖,假设与结果不一致。偏句先退一步说,把假设当作实现而改变结论,这种句子更强调正句。即使A,也B。(3)选择关系:①或此或彼:与其A,不如B;或者A,或者B。②非此即彼:不是A,就是B。③取此舍彼:宁可A,也不B。

用复句表达时,不要用虚假的前提进行推理,也不能滥用关联词,强加因果,更不能把各种逻辑关系搞混。习题练习:请参考所提供的逻辑推理形式,写出王子的推理过程,并写出左右两个姑娘的正确身份。王子为自己找新娘,公爵家有两个一样漂亮的双胞胎女儿,一个是只说真话的老大,一个是专讲假话的老二。王子觉得真实很重要,所以想娶老大。公爵让两个姑娘一左一右站立,叫王子自己来分辨。于是,王子问左边的姑娘:“你们两个中有一个是老大?”左边的姑娘答:“没有。”王子略一思索,就知道了这两个姑娘的身份。逻辑推理形式:如果p,那么q;如果q,那么r;所以,如果非r,那么非p。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如果左边的姑娘是老大,那么她是说真话的;如果她是说真话的,那么她应该回答“有”;所以,如果她没有回答“有”,那么左边的姑娘不是老大。左边的是老二,右边的是老大。解析

参考“如果p,那么q”,可以推出“如果左边的姑娘是老大,那么她是说真话的”;参考“如果q,那么r”,可以推出“如果她是说真话的,那么她应该回答‘有’”;参考“所以,如果非r,那么非p”,可以推出“所以,如果她没有回答‘有’,那么左边的姑娘不是老大。左边的是老二,右边的是老大”。下面这段对话中,同学的类比推理存在破绽。请你补写一段反驳的话。要求:符合逻辑,论证合理。老师:每一次周末回来,我看到有少数同学把手机带到教室玩耍。从下周开始,周末返校不得带手机进入教室。同学:课外阅读可以让我放松消遣,手机也同样可以消遣时间、放松心情。既然不禁止所有课外书进入教室,那么禁止学生带手机也是荒谬的。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开拓视野、涵养知识、有益身心发展的事物,可以带入教室,课外书具有这样的功能,所以可以带入。但手机不能做这样的类比推理,因为手机的主要功能是通讯和娱乐。解析

本题要求对“同学”的推理进行反驳,首先要抓住手机和课外书的主要功用的不同,课外书的主要功用是开拓视野,涵养知识,对学生的身心是有益的;手机的主要功用是通讯和娱乐。二者之间无类比性,所以课外书可以带入教室,而手机不能带入教室。回家四、考点解读:逻辑规律有一个残暴的国王,统治着一个奇怪的国家。这个残暴的国王颁布了一条奇怪的法令,所有从前线抓回来的俘虏都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你来这里做什么?如果答的是真话,就得用火烧死,如果回答的是假话,就得绞死。看起来,任何俘虏都难逃噩运。

有一天前线送来了一个俘虏,执法官按照惯例问他:你来这里干什么?聪明的俘虏回答:

执法官不好处理,只好上报国王裁决。国王冥思苦想了半天也没想出个办法,最后只好把这个俘虏放了。答案:我来这里是为了被绞死

因为如果真的绞死这个俘虏,那么这个俘虏说的是真话,而说了真话是要被烧死的。可是如果把这人烧死,那他答的就是假话,而说假话的是要被绞死的。执法官不好处理,只好上报国王裁决。国王冥思苦想了半天也没想出个办法,最后只好把这个俘虏放了。这个聪明的俘虏利用真话、假话,绞死、烧死之间的逻辑推理关系,救了自己一命。

逻辑规律一、同一律

二、矛盾律三、排中律四、充足理由律同一律

同一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任何一种思想都必须与其自身是同一的。

同一律的公式是:“A是A”或“A等于A”。公式中的A可以表示任何思想,即可以表示任何一个概念或任何一个命题。也就是说,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所使用的每一个概念或判断都有其确定的内容,而不能任意变换。

同一律在思维或论证过程中的主要作用,就在于保证思维的确定性。而只有具有确定性的思维才可能是正确的思维,才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人们也才能进行正常的思想交流。

否则,如果自觉或不自觉地违反同一律的逻辑要求,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混淆论题或偷换论题,那就必然会使思维混乱不清,不合逻辑,既不能正确地组织思想,也不能正确地表达思想。因此,遵守同一律的逻辑要求乃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

也就是说,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同一思考、同一表述、同一交谈、同一论辩)中,在什么意义上使用某项概念,就自始至终在这个唯一确定的意义上使用这项概念;讨论某个论题,就讨论这一论题,不能跑题,不能以讨论这个论题的名义实际讨论那个论题。例题:(1)编辑同志,您说我的作品不够成熟,显得幼稚,那您就把它当做儿童文学作品发表吧。(违反同一律,这里的“幼稚”是指作品不成熟、不完善,并非是指内容适合“不成熟的人”阅读的文学作品。)(2)某报纸曾登载短文《世界上抽烟人数最多的国家》,文中说:“尼泊尔60%以上的男人抽烟,30%以上的女人抽烟,因此,尼泊尔是世界上抽烟人数最多的国家。”(违反了同一律,从论述“世界上抽烟人数最多的国家”转成了“世界上抽烟人数比例最高的国家”,犯了“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美国总统威尔逊任新泽西州州长时,一位议员好友去世,威尔逊悲痛不已。此时一政客打来电话:“我希望能代替那位议员的位置。”威尔逊对这种迫不及待想当议员的态度十分反感,就说:“如果殡仪馆没有意见的话,我本人完全同意。”有趣的小故事:发现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逻辑谬误1.偷换概念我们在使用概念做出判断,或者运用判断进行推理的过程中如果违反同一律,把不同的概念当成同一个概念来使用,所犯的逻辑错误就叫偷换概念。例如:下面文段有三处存在偷换概念的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①正义指的是“对政治、法律、道德等领域中的是非、善恶作出的肯定判断”,它作为人的道德底线,每个人都必须维护和坚守。②富有爱心的张桂梅全身心投入到边疆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和儿童福利事业中,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③张桂梅用自己的行为获得了全国人民的肯定,因此,获得多数人认可的就是正义。①“道德底线”不能等同“正义”。前者带有主观性,后者更具客观性。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②“富有爱心”不能等同“正义”。前者属于品质,后者属于标准。③“获得多数人认可”不能等同“正义”。前者定义范围,后者强调实质。解析

该文段有概念观点句、例证句和总结句。该文段论证层次清晰可观,但是,文段的最大问题是偷换概念。文段首先引述“正义”的概念,然后引出观点“它作为人的道德底线,每个人都必须维护和坚守”,但是在得出观点时,就出现将“正义”的概念偷换成“道德底线”。前者具有客观性,后者更带有主观性。事例句中,张桂梅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这一行为是具有爱心的行为,这不符合“正义”的概念,属于偷换概念。“富有爱心”应该更倾向于“品质”或“道德修养”,而“正义”则属于标准,差异巨大。最后对事例的分析总结中,又将“获得多数人认可”归结为“正义”,“获得多数人认可”的行为不一定是正义的行为,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从范围上来说的,而后者更强调实质。整段文字表述,由于多处论证中出现概念的偷换、漂移,导致整个论证看似言之凿凿,实在缺乏论证需要的内在逻辑,致使论证无理无力。下面文段有三处存在偷换概念的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规则,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每个人心中都要有自己做人的底线。在小人横行、阿谀奉承之风盛行的北宋官场里,周敦颐坚守良知,洁身自好,最终流芳百世。当然,盲目地遵守规则也不行。比如,长辈命令你去做坏事,你就不能盲目遵从。①“做人的底线”不能等同于规则。前者是可以主观选择的,后者是强制遵守的。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②“良知”不能等同于规则。前者属于自我约束,后者属于外在的制度。③“长辈的命令”不能等同于规则。前者只约束个体,后者约束大众。解析:语段论述的核心是“规则”。第一句解释了“规则”的意思。第二句说人要坚守自己的底线。第三句说周敦颐因坚守良知而流芳百世。第四句提出观点“不要盲目地遵守规则”。第五句以“不要盲目遵从长辈的命令”为例论证第四句提出的观点。这样很容易找到三组混淆的概念:“做人的底线”与“规则”,“良知”与“规则”,“长辈的命令”与“规则”。接下来考生要通过比较分析,深挖“规则”的性质、特点,比如强制的、客观的、外在的等。最后,考生按照要求组织答案即可。2.偷换论题所谓偷换论题,就是把讨论的焦点转移到另一个话题上,从而逃避质疑或攻击。请分析下面文字中存在的偷换论题谬误。

学习要讲究方法。方法对头,才能事半功倍。比如我对数学比较感兴趣,习题做得多,学习成绩就比较好;而对英语,我没有兴趣,怕读怕背,成绩就比较差。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前面的论题是“方法”,后面的论题换成了“兴趣”;偷换论题,违背了同一律,自然逻辑错误。矛盾律矛盾律实际上是禁止矛盾律,或不矛盾律。矛盾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或反对的命题不能同时是真的。或者说,一个命题及其否定不能同时是真的。

矛盾律的公式是“A不是非A”或“A不能既是B又不是B”。

公式中的“A”表示任一命题,“非A”表示与A具有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的命题。因此,这一公式的意思是A和非A这两个命题不能同真,也就是说其中必有一个命题是假的。矛盾律的主要作用在于保证思想的无矛盾性,即首尾一贯性。而保持思想的前后一贯性,乃正确思维的一个必要条件。矛盾律要求对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判断不能都肯定,必须否定其中的一个,否则,会犯“自相矛盾”的错误。例题:(1)严禁触摸电线,500千伏高压,一触即死,违者法办。(违者“一触即死”,自然不能再法办,违反了矛盾律)(2)某人说:“这件事儿我没有过问,只是侧面了解了一下情况,提点意见,仅供参考。”(“这件事儿我没有过问,只是侧面了解了一下情况,提点意见,仅供参考”,这个人的话既承认“没有过问”“侧面了解”,又“提点意见”,违反了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发现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谬误1.两可(也可称之为“自相矛盾”)即在同一思维过程或表述中,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对立的判断不能同时肯定,必有一假,否则就犯了“两可”或“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下面文段有三处存在自相矛盾的问题,请参照例句,说明另外两处问题。近地面的臭氧,是由挥发性有机物在强烈的阳光紫外线照射下产生的二次污染物。鉴于挥发性有机物的产生源头汽车尾气、工厂排放、煤炭燃烧等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所以普通民众采取任何保护措施都是无效的,唯一有效的措施就是避免接触。臭氧以气态为主,只是戴口罩,无法进行有效的防护。抵抗力较弱的儿童和老人,尽量远离公路、化工厂等产生臭氧的地方;如果外出,戴上口罩就行。同时,政府采取的控制氮氧化物排放量、提高汽车尾气排放标准等措施,能快速消除近地面的臭氧污染源,使空气变得清洁。例句:“普通民众采取任何保护措施都是无效的”与“唯一有效的措施就是避免接触”自相矛盾。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只是戴口罩,无法进行有效的防护”与“如果外出,戴上口罩就行”自相矛盾。②“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与“能快速消除近地面的臭氧污染源”自相矛盾。2.不当预设如果问题中隐藏着一个前提,就不能使用矛盾律在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中选择否定(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不能同真,必有一假)。因为选择否定,意味着承认这个前提;而这个前提很可能是虚假的。这种逻辑错误叫作“不当预设”。你是否已经停止了对我的毁谤?请回答“是”或者“不是”!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你是否已经停止了对我的毁谤”这个问题,隐藏着一个前提:对方此前一直在毁谤说话人。对方的回答无论肯定还是否定,都意味着承认这个前提。而这个前提很可能是虚假的。可以把这种错误叫作“不当预设”。排中律排中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排中律的公式是“A或非A”或“A是B或A不是B”。排中律的主要作用在于保证思想的明确性,而思想的明确性也是正确思维的一个必要条件。

排中律的逻辑要求是对于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必须明确地肯定其中之一是真的,不能对两者同时都加以否定。对于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如果有人既不承认前者是真的,又不承认后者是真的;或者说,如果有人既认为前者是假的,又认为后者也是假的,那那么此人的思想就陷入了我们习惯说的“模棱两可”之中(实际上应该叫作“模棱两不可”)。

“模棱两可”是一种常见的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所谓“模棱两可”,就是在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之间,不做明确的选择,既不肯定,也不否定。例题:

(1)在某小学的讨论会上,讨论某教师的行为是不是体罚学生。校长说:“说这个教师的行为是体罚学生,恐怕是不行的;说他的行为不是体罚学生,恐怕也不行。”(“说这个教师的行为是体罚学生,恐怕是不行的;说他的行为不是体罚学生,恐怕也不行”,这个校长的话违反了排中律,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发现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谬误1.两不可在同一思维过程或表述中,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不能同时否定,必有一真,否则就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请分析下面文字中存在的两不可谬误。或者采纳他的意见,或者抛弃他的意见,我都不赞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采纳意见”与“抛弃意见”,二者相互矛盾,不能同时否定,必选其一。如果同时否定,就犯了两不可谬误。2.假二择一把两个相互对立的判断当成相互矛盾的判断,错误使用排中律,把明明存在的多种可能,当成只有两种可能,从而作出选择,这叫作“假二择一”,也可以称作“虚假两难”。请分析下面文字中存在的假二择一谬误。不薄之谓厚,不白之谓黑。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薄”与“厚”、“白”与“黑”,只是相互对立,并不是相互矛盾。在“薄”与“厚”、“白”与“黑”外还存在很多种可能,如除“白”外,还有黄、红等可能性,不能只当成两种可能,从而作出二选一,犯了假二择一谬误,违反了排中律。充足理由律

在思维的论证过程中,要确定一个判断或论点是真实不虚的,必须要有充足的理由。如果缺乏充足的理由,那就没有论证性。正确的思维是论证性的思维,要求摆事实、讲道理,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以理服人,否则就违背了充足理由律。充足理由律主要是关于证明的逻辑规律。违背充足理由律的逻辑错误主要有三个方面:毫无理由,理由虚假,论证错误(推不出来)。例题:因为蝙蝠拥有翅膀,而拥有翅膀的都是鸟类,所以蝙蝠属于鸟类。(违反充足理由律,这里,“蝙蝠拥有翅膀”是真的,但“拥有翅膀的都是鸟类”却是假的。因犯有“理由虚假”的逻辑错误,所以结论“蝙蝠属于鸟类”也就难以成立。)发现违反充足理由律要求的逻辑谬误1.轻率归纳不完全归纳推理是一种或然性推理——前提真不能保证结论真,尤其是在考察的数量比较少、样本不具有代表性的情况下,极容易犯轻率归纳的错误。请分析下面文字中存在的轻率归纳谬误。甲生疮,乙生疮,甲乙都是某地人,某地人生疮。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甲、乙作为某地人生疮,只是某地的个别事实,并不能推出某地人生疮的结论,故犯了轻率归纳谬误。2.不当类比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的某些属性相似或相同,进而推出它们的另一属性也相似或相同的推理。其基本形式是:A具有c属性和d属性,B具有c属性,由此推出B也具有d属性。若将两类没有可比性、“假相似”的对象进行比对,进而得出结论,这样的做法就称为“不当类比”。请分析下面文字中存在的不当类比谬误。太阳是被创造出来照亮地球的;人们总是移动火把去照亮房子,而不是移动房子去被火把照亮。因此,只能是太阳绕地球转,而不是地球绕太阳转。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一则类比的前提是“太阳和地球”的关系与“火把和房子”的关系是相似的。然而,这种相似是说话人强加的,火把确实可用于照亮房子,却不能说太阳是用于照亮地球的。因此,这一推理给出的理由不能推出结论,这违反了充足理由律,犯了“不当类比”的逻辑错误。习题练习:①鲁迅的作品不是一天能读完的,《孔乙己》是鲁迅的作品,所以,《孔乙己》不是一天能读完的。【分析】第一个“作品”是鲁迅“所有”作品的总称,第二个“作品”是“各个”作品的通称,看起来表述一样,其实不是一个概念,所以造成推理的错误。这样的情况就是“偷换概念”,违反了同一律。②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分析】安,在问句中通常有两种用法,一种表示“怎么”,另一种表示“在哪里”。庄子和惠子一开始是围绕“人能不能以及怎么能知道鱼快乐”的话题进行的。但到最后,庄子突然偷换概念,把“安”用于表示“在哪里”,并以“知之濠上”作结,违反了同一律。③“服务员同志,请当心,你的手指浸到我的汤里去了。”“没有关系,汤不烫,我不痛。”【分析】顾客想表达的是提醒甚至抗议,关注的是他的饭菜的卫生问题;服务员却把问题转移成自己有没有被烫的问题。应该说服务员的答话颇为狡黠,但考虑到其做法确实有损顾客的权益,而又有逃避责任的意思,可以认定其答话是典型的“偷换论题”的谬误,同样违反了同一律。④“我是答应您昨天来修门铃没错。可我来了三次,每次按门铃,都没有人来开门,我只好走了。”【分析】一般来说,需要修门铃就是因为门铃坏了,又怎么能指望“每次按门铃”就“有人来开门”呢?说话人或是真的未意识到其中的问题,或是为自己的不守信而开脱,总之都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违反了不矛盾律。⑤在法国某地,一个耍戏法的人招揽观众:“快来快来,这里有拿破仑的头骨。”围观的一个人说:“奇怪,听说拿破仑的脑袋是很大的,这个头骨怎么和普通人的没有区别啊?”耍戏法的解释道:“没错,这是拿破仑小时候的头骨。”【分析】“拿破仑小时候的头骨”被保留下来则意味着拿破仑死于童年。而耍戏法的用拿破仑的名号来招揽观众,显然指的是活到成年后叱咤风云的拿破仑。这个有名的拿破仑1821年5月5日(52岁)病逝于南大西洋圣赫勒拿岛,又何来“小时候的头骨”?“拿破仑死于童年”和“拿破仑死于成年之后”两者必有一假,耍戏法的违反了不矛盾律。⑥有人说《红楼梦》值得读,有人说不值得。两种意见我都不赞成。读,太花时间;不读,又有点儿可惜。【分析】《红楼梦》值得读和不值得读也是相互矛盾的,不能都否定;都否定违反了排中律。⑦《祝福》中,鲁四老爷知道祥林嫂的死讯后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分析】鲁迅的《祝福》中,鲁四老爷的这句话存在两个错误捆绑:一是把祥林嫂的死和祝福捆绑,二是把死和“谬种”捆绑。祥林嫂的死与年关的祝福活动,只是时间上接近的两件事,并无因果关系——不是祥林嫂自主选择或命中注定。明明没有因果关系的事件,因为发生的时间相近等表面联系,就把它们看成是因果事件,叫作强加因果,违反了充足理由律。高考真题再现:逻辑式仿写1.(2017·全国Ⅰ)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分)高考之后,我们将面临大学专业的选择问题。如果有机会,我要选择工科方面的专业,因为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强烈的好奇心,培养探索未知事物的兴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