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越国考古发现与研究_第1页
闽越国考古发现与研究_第2页
闽越国考古发现与研究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闽越国考古发现与研究

一、闽越文化考古研究秦汉以前,中国东南沿海乃至越南中部地区存在着以不同姓氏为基础的少数民族。史书被称为“百越”,福建、越南和老挝是其中的两个重要分支。对闽越、于越的民族史研究已成为百越民族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它们的起源、发展、消亡、民族特征,以及与百越诸族的关系等方面,本文将从考古发现试谈闽越与于越的传承关系。于越是崛起于浙江地区的一支越人,也是古越族中最强大的一族。早在夏商时期,于越民族已在浙江省域形成,并在西周时期有了长足的发展,春秋、战国之际则已称霸各路诸侯。至于闽越民族的形成,学术上基本有三种观点:闽越非于越之后;闽越皆为于越之后;闽越为于越上层阶级及部分子民与古闽人相互融合而形成。经过近几十年来的考古工作,闽、浙两地考古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福建除了城村汉城遗址的闽越国文化考古研究外,同时也在全省闽越国文化考古中做了大量的工作,2002年开展了闽越国考古专题调查,2007~2009年开展了全省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发现大量闽越国时期的遗存。闽越国文化遗存基本分布福建全境,部分遗址经过考古发掘,取得重要的考古资料。浙江也在越文化考古研究中进行了大量工作,发现并发掘了大量与于越民族相关的遗址或墓葬,另外还在浙东发现、发掘了一批与东瓯国有关的遗址与墓葬,取得了丰硕成果。闽、浙两省的这些考古发现,使许多学术观点得到了证实或重新思考,其中一些考古资料对于进一步研究于越与闽越的关系、证明文献史实有重要的作用。二、闽越文化出土物品与装饰装饰效果及交叉设计首先,从浙江出土的战国时期器物与福建出土的闽越国时期器物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二者在同类器形中,不管是器物造形、陶质陶色,还是装饰手法上都有着惊人的相同点,这也证实闽越与于越具有传承关系,现择其几种器形对比说明(图一):陶瓮造形基本相同,多泥质灰硬陶,夹少量细砂粒。皆为敞口,束颈,深斜腹,平底。浙江战国时期出土陶瓮器型大多更为瘦长,但肩部更加丰满,纹饰也大多为米字纹或麻布纹(细方格纹);闽越国时期出土陶瓮则大多更加丰满,肩部则更多溜肩,纹饰皆装饰方格纹,部分还在肩下部捏贴对称双耳或四耳,个别肩、腹部有戳印文字。陶盉造形基本相同,多泥质灰硬陶,夹少量细砂粒。提梁均为龙身,流皆为龙首状。浙江战国时期陶盉器身更为矮墩,装饰较少;而闽越国时期陶盉则器身更狭长,个别还有三足,装饰皆精美,基本为多种纹饰组合装饰。陶钵造形基本相同,多泥质灰硬陶,部分夹少量细砂粒。皆为敛口、斜腹、平底。仅是局部有细微差别,浙江战国时期装饰纹饰较少,而闽越国时期大多皆装饰水波纹、弦纹。陶角形器造型大体相同,皆似动物角形,多泥质灰硬陶或红褐陶,部分夹少量细砂粒。浙江战国时期出土该器称之为“羊角器”,大多更为细长,器身少见装饰;而闽越国时期出土该器则称之为“牛角器”,器身大多丰满,且装饰几何纹饰。陶壁造形基本相同,多泥质灰硬陶,少数夹少量细砂粒。器形规格大体相同,仅是器表纹饰装饰有所区别。浙江战国时期该器更多饰圆圈纹、方格纹等,而闽越国时期该器更多装饰圆圈纹、弦纹、锥点纹、指甲纹等。除此之外,还见瓿、罐、盖等器形,从其造型、陶质陶色、装饰手法上皆有许多共同点,也都可以反应其传承因素。不管是战国时期的于越文化地域,还是西汉时期的闽越文化地域,都是以几何印纹硬陶为主,多泥质灰硬陶,少量泥质红褐陶或夹砂红褐陶,纹饰主要以方格纹(麻布纹)、水波纹等几何纹样装饰。另外,于越民族以鸟为图腾,器物装饰上多有体现与鸟相关的图案,如著名的“越王勾践”剑,以及一些兵器、礼器等青铜器上多有作鸟篆体铭文(也称之为“鸟文”“鸟虫文”),还有一些陶器上也都或多或少饰有与鸟相关的装饰。与此对应的则是闽越文化出土器物当中,也不乏有与鸟相关的装饰,最为典型的则为陶杯、陶香薰,其装饰多在盖钮处捏粘蹲立样式的鸟造型,或俯视、或抑视、或张望,惟妙惟肖。于越文化考古出土器物与闽越文化出土器物均较多的装饰鸟图案,少见其它动物图纹,也是证明其传承关系的一个缩影。其次,福建武夷山城村牛山闽越国贵族墓的发掘,与浙江绍兴越国印山王陵的发掘,也从墓葬形制与葬俗等方面证明了许多共同点。印山大墓位于浙江省绍兴近郊,座落于丘陵间山丘顶部。覆斗状封土,墓葬平面呈“甲”字形,该墓全长近100米,宽约14米,墓封土距墓底约22米。经过发掘证实该墓全国首见的“人”字椁墓葬形制。该墓规模宏大、建造豪华,在构造填筑和防腐技术措施上也十分科学和讲究,先将岩坑挖凿成形后,在坑底垫一层厚约1.8米左右的木炭,木椁墓室建在夯实后的木炭堆上,然后,在人字形墓室木椁外侧包护厚达25厘米,共计140余层的树皮,树皮外再堆筑1米厚的木炭,木炭外又包护10厘米厚的树皮,最后,整个墓坑全部用密封效果较好的青膏泥夯填表至墓坑口,其上再用黄褐色粘土堆筑覆斗状土墩。如此制作工艺和颇为先进的技术水平,为这座墓的木结构创造了极好的保护条件。牛山汉墓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城村汉城遗址北侧,座落于丘陵间山丘顶部。覆斗状封土,平面呈“甲”字形,该墓全长近32米,宽约9米,墓封土距墓底约14米,经发掘已证实为“人”字椁墓葬形制,该墓规模也较为宏大,在福建省内为闽越国时期已发现最大一座墓葬,在构造填筑和防腐技术措施上也较为科学和讲究,从清理的情况看,该墓内的木结构皆已腐烂无存,我们从仅存的遗迹现象发现,该墓先将墓坑挖凿成形后,在坑底垫一层厚约0.3米左右的木炭,木椁墓室建在夯实后的木炭堆上,然后在人字椁外堆填一层木炭,外部少量粘土及黄土夯实,椁以上部分用黄土夯实直至封土,在墓门处还见大量青膏泥填封,这些保护工艺也颇具心思,为这座墓的木结构创造了保护条件。从浙江绍兴越国时期印山王陵到福建武夷山闽越国时期牛山贵族墓,时间差距虽有300来年,但却是现已发现全国少有的二处“人”字椁的大型墓葬(图二),其墓葬形制基本一致。另外,从清理的情况看,牛山贵族墓的防腐措施虽较印山王陵逊色不少,但也基本传承了印山大墓的相关防腐技术,例如大量用到木炭、青膏泥、粘土,从墓底直至封土皆层层夯筑等。综上,无论是墓葬形制还是葬制都将两者传承关系体现的淋漓尽致。三、战国时期福建是一个古闽人,在这一历史控制经过多次的文物普查及大量考古发掘工作,福建各时期的遗址点分布状况基本清晰,有人类活动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距今约十八万年前的旧石器时期万寿岩遗址,经过新石器时期的长足发展,人类在社会、经济等各方面有了不断的进步,商周遗址大量分布于各地,可见商周时期古闽地域人口不但分布范围广,而且人口也大增。而春秋战国时期可能因为其居住环境的改变,更靠近盆地及溪流,接近现代人类居住地,破坏较为严重,遗址发现较少,但这不足以说明春秋战国时期人口骤然减少。另外,从近些年浦城发现的部分战国时期土墩墓及长汀等地发现的战国时期遗址看,福建应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一定数量的人口,这部分人当是福建最早的土著—“古闽人”。《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说:“楚威王兴兵而伐之,大败越,杀王无疆,尽取故吴地至浙江,北破齐于徐州。而越以此散,诸族子争立,或为王,或为君,滨于江南海上,服朝于楚。”可见越国战败后,其部分子孙进入闽地,并建立地方政权。《史记·东越列传》说“闽越王无诸及越东海王摇者,其先皆越王勾越之后也”,这里也说明战国时期南下的越国贵族执掌闽越政权。通过闽浙两省考古发掘所获取的大量资料,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