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古文学史演义》与汉魏六朝文学研究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fcf83498375df76b5062af4bba309c30/fcf83498375df76b5062af4bba309c301.gif)
![《中国中古文学史演义》与汉魏六朝文学研究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fcf83498375df76b5062af4bba309c30/fcf83498375df76b5062af4bba309c302.gif)
![《中国中古文学史演义》与汉魏六朝文学研究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fcf83498375df76b5062af4bba309c30/fcf83498375df76b5062af4bba309c303.gif)
![《中国中古文学史演义》与汉魏六朝文学研究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fcf83498375df76b5062af4bba309c30/fcf83498375df76b5062af4bba309c304.gif)
![《中国中古文学史演义》与汉魏六朝文学研究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fcf83498375df76b5062af4bba309c30/fcf83498375df76b5062af4bba309c30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中古文学史演义》与汉魏六朝文学研究
《中国中世纪文学史》是现代著名学者刘世培(1884-1919)前后出版的关于秦汉六朝文学的重要著作,影响巨大。另其《搜集文章志材料方法》与《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因与汉魏六朝文学研究密切相关,这里一并介绍。一论文学功能,论文是“巫”与“刑罚”的关联的表达,并注意语言的进化说到刘师培的学术成果,就不能不提到他的文学研究;刘师培的文学研究,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刘师培生活在社会急剧转型的时代,世纪之交,内忧外患,促使那一代知识分子最早睁开眼看世界。他们从中西哲学思想的比较中,从华夏文明盛衰际遇的嬗变中,反思家庭文化与西方探险精神的矛盾,探寻科技思想和义利观念的冲突,衡量创新意识与社会体制革新的关系,评估中国传统礼乐文化的本质特性与发展方向。这是刘师培那一代人关注伦理学、关注教育学,尤其关注文学的精神动力所在。在刘师培看来,移风易俗,改造人心,文学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大之可以振尚武之风,小之可以为养生之助,而征引往迹,杂陈古事,则又抒怀旧之蓄念,发思古之幽情,为劝戒人民之一助。”中国文学从它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处在一种融合变化之中。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是华夏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两汉以降,随着封建帝国统治的强化与中外文化交流的拓展,中西文化的融通成为一时潮流。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学思想,也遵循着这种演变规律,在融合中获得发展,在发展中增强融合。刘师培《论文杂记》开篇第一则论中国文章之学,就与印度佛书作比较。他认为印度佛书分为三类:一是经,二是论,三是律。而中国古代书籍,亦大抵可以分成三类,一是文言,藻绘成文,便于记诵,如《周易》卦辞爻辞之类,近似于佛书的经类。二是语,或记事之文,或论难之文,多用散体,如《春秋》、《论语》等书,犹如佛书的论类。三是例,语简事赅,便于遵行,如《周礼》、《仪礼》、《礼记》等书,好像是佛书的律类(《中国中古文学史·论文杂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109页)。由此笔锋一转,作者又将视野转到欧洲,第二则征引英国哲学家的论断,推论语言进化演变由文趋质,由深趋浅的一般规律。《文章原始》也说:“昔罗马文学之兴也,韵文完备,乃有散文;史诗既工,乃生戏曲。而中土文学之秩序,适与相符,乃事物进化之公例,亦文体必经之阶级也。”在世界多种文明的比较中反观自己,中国文学的特性也就凸显出来。这大约是二十世纪初叶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普遍的观感。那个时候出版的中国史、文学史、哲学史著作,往往开宗明义,总要先从中西比较中确定自己论述的价值,这几乎成为一种叙述模式。基于这样一种文学观念,刘师培论文学起源,论文学功能,论文学发展,论文章各体,就与“五经”为本的传统文论形成较大的反差。譬如论各种文体,他认为很多出于巫祝之官。他熟练地运用传统训诂手段,逐一辨析“巫”与“祝”的原始意义,从而指出:“文章各体,多出于斯。又颂以成功告神明,铭以功烈扬先祖,亦与祠祀相联。是则韵语之文,虽匪一体,综其大要,恒由祀礼而生,欲考文章流别者,曷溯源于清庙之守乎”(《文学出于巫祝之官说》)《论文杂记》中,他还指出:“上古之时,先有语言,后有文字。有声音,然后有点画;有谣谚,然后有诗歌。谣谚二体,皆为韵语。‘谣’训‘徒歌’,歌者永言之谓也。‘谚’训‘传言’,言者直言之谓也。”也就是说,中国早期叙事文体无一不是和神圣信仰、祭祀仪式、权力话语相关联。由此延伸,他认为中国的各体文章,也多用于各种祭祀的场合。《周末学术史序·文章学史序》这样写道:吾观成周之制,宗伯掌邦礼,于宗庙鬼神之典,叙述尤详。而礼官协辅宗伯者,于祭祀之典,咸有专司,如巫史祝卜是也。试观周礼太祝掌六祈以司鬼神,即后世祭文之祖也。殷史辛甲作虞箴以箴王缺,即后世官箴之祖也。又太祝所掌六祠,命居其次,诔殿其终也者,后世哀册之祖也。诔也者后世行状诔文之祖也。颂列六义之一,以成功告于神明,屈平《九歌》其遗制也。铭为勒器之词,以称扬先祖功烈,汉魏墓铭其变体也。且古重卜筮,咸有繇词,遂启《易林》《太玄》之体。古重盟诅,咸有誓诰,遂开绝秦诅楚之先。况古代祖宗之官,能辨姓氏之源,以率遵旧典,由是后世有传志叙记之文。德刑礼义记于史官,由是后世有典志之文。文章流别,夫岂无征《论文杂记》论箴、铭、碑、颂等所谓有韵之文,起源很早,也多与实用功能相关。箴者,古人谏诲之词。铭者,古人儆励之词。碑者,古人记功之文。颂者,古人揄扬之词。有韵之文,便于传诵,所以起源最早。这就足以说明早期的文学,主要在实用。春秋之后,言与语、文与质分为二途,言与文相联,而语与质相通。所谓“直言者谓之言,论难者谓之语,修词者谓之文,不独言与文分,亦且言与语分,故出言亦分文质。言之质者,纯乎方言者也。言之文者,纯乎雅言者也”(《文章原始》)。因此,两汉以后的赋、颂、箴、铭等,皆属于文的范畴,而论、辩、书、疏等,则带有语的色彩。在古今中外的比较中,刘师培对于中国汉语所固有的特性有了更加清晰的体认。他主张,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文学研究,都应当从具体的字句入手,然后才能谈到声、情、文的修饰问题。《文说》即从析字说起,特别指出:“西汉词赋,首标卿云,摛词贵当,隶字必工。此何故哉则辨名正词之效也。司马《凡将》、子云《训纂》,详征字义,旁及物名,分别部居,区析昭明。及撮其单词,俪为偶语,故撷择精当,语冠群英。则字学不明,奚能出言有章哉!”《文章原始》又指出:“积字成句,积句成文。文章指此源起,先穷造字之源流。”“然扬马之流,类皆湛深小学,故发为文章,特沈博典丽,雍容揄扬。注之者,既备述典章,笺之者,复详征诂。故非徒词主骈俪,遂足冠冕。”这里,刘师培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到了司马相如和扬雄他们的文字学著作,说他们的辞赋创作追求奇古华赡,“以艰深之词,文浅易之说”(苏轼评扬雄《法言》、《太玄》语),并非偶然现象,而是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所谓特定的历史背景,就是秦汉时期,读书识字已经作为一种法律被规定下来。因此,当时的文字学著作特别盛行。秦代统一之后,出于“书同文”的考虑,李斯、赵高、胡毋敬分别著有《仓颉篇》、《爰历篇》和《博学篇》等文字学著作作为时人读本。这些著作在西汉初年曾广为流传。武帝时的司马相如著有《凡将篇》,西汉后期的扬雄根据李斯、赵高、胡毋敬的书合编而成《苍颉训纂》一篇。另有《别字》十三篇、《苍颉传》一篇。同时代的史游还著有《急就章》、李长著有《元尚篇》等,都是为了当时读书的需要。故《论衡·别通篇》云:“夫苍颉之章,小学之书,文字备具。”司马相如、扬雄等人所编这类字书,大约就是当时的童蒙读物,而他们的辞赋创作,所以充满古文奇字,很可能也与文字传播功能相关。由此还可以扩大说来,秦汉文章、特别是应用文章的最大特点,诚如刘师培所说:“摛词贵当,隶字必工。”从识字辨体推演开来,他的文学史发展观,也注意从更大范围内审视文学发展的脉络,有着明晰的史的概念。譬如他在《论文杂记》中论汉代至魏晋的文章变迁,分为四端:西汉之时,箴铭赋颂,源出于文;论辩书疏,源出于语。观邹、枚、扬、马之流,咸工作赋,沉思翰藻,不歌而诵;旁及箴、铭、骚、七,咸属有韵之文。若贾生作论,史迁报书,刘向、匡衡之献疏,虽记事记言,昭书简册,不欲操觚率尔,或加润饰之功,然大抵皆单行之语,不杂骈骊之词;或出语雄奇,或行文平实,咸能抑扬顿挫,以期语意之简明。东京以降,论辩诸作,往往以单行之语,运排偶之词,而奇偶相生,致文体迥殊于西汉。建安之世,七子继兴,偶有撰著,悉以排偶易单行;即非有韵之文,亦用偶文之体,而华靡之作,遂开四六之先,而文体复殊于东汉。其变迁者一也。西汉之书,言词简直,故句法贵短,或以二字成一言,而形容事物,不爽锱铢。东汉之文,句法较长,即研炼之词,亦以四字成一语。魏代之文,则合二语成一意,由简趋繁,昭然不爽。其变迁者二也。西汉之时,虽属韵文,而偶对之法未严。东汉之文,渐尚对偶。若魏代之体,则又以声色相矜,以藻绘相饰,靡曼纤冶,致失本真。其变迁者三也。西汉文人,若扬、马之流,咸能洞明字学,故选词遣字,亦能古训是式,非浅学所能窥。东汉文人,既与儒林分列,故文词古奥,远逊西京。魏代之文,则又语意易明,无俟后儒之解释。其变迁者四也。这种变化,也可以用四句话加以概括,即:以排偶易单行,由简略趋繁富,渐尚声律色采,语意由深奥向浅显。联系到《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所论汉魏文学变化的四个特征,这还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论题。我们知道,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时间和空间,脱离时空的存在,都是不可能的。文学发展自然也不例外,她一定是发生在特定的时空之间。我们只有把作家和作品置于特定的时空中加以考察,才能确定其特有的价值,才不会流于空泛。九十多年前,刘师培就已经注意到文学空间的变化对于文学特色的影响。他的《南北文学不同论》承袭了《北史·文苑传》的观点又有发展。不仅文学如此,艺术的发展同样遵循着这样的规律。不过,他亦在《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中专辟一节,论述文学研究不可为地理及时代之见所囿,因为很多优秀的作家,其文学特色与成就早已超越他所处的时代和区域。就文学研究而言,刘师培倡导的用时空观念梳理历代文学的发展的方法,还是很有参考价值的。二著录著作,存佚情况基本规范尹炎武在《刘师培外传》中称:“其为文章则宗阮文达文笔对之说,考型六代而断至初唐,雅好蔡中郎,兼嗜洪适《隶释》、《隶续》所录汉人碑版之文。”这段话比较准确地概括了刘师培文学史研究的重点,即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用刘师培《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的概括,即“汉魏六朝文学”。刘师培研究汉魏六朝文学首先是从史料的整理开始的。《搜集文章志材料方法》发表于1919年5月20日《国故》月刊第3期。这年11月,作者病逝,因此,这是作者临终前的重要文字。该文以挚虞《文章流别论》为范本,从当时的文学批评资料入手,提出四种收集资料的方法:第一,论完整保存之书,除正史之外,还要博涉旁收,包括杂史如《汉纪》、《华阳国志》、《十六国春秋》等,古注如《世说新语》刘注、《三国志》裴注、《汉书》颜注等,子书如《法言》、《论衡》、《潜夫论》、《风俗通义》、《抱朴子内外篇》、《颜氏家训》、《金楼子》、《刘氏新论》等,也应竭泽而渔。第二,论亡佚之书,亦当辑录钩沉。因为是以辑著历代文章志为例,所以作者认为首先应当关注汉魏六朝时期的文章志著作。《隋书·经籍志》有挚虞《文章志》四卷,傅亮《续文章志》二卷,宋明帝《晋江左文章志》三卷,沈约《宋世文章志》二卷,荀勖《杂撰文章家集叙》十卷,张隐《文士传》五十卷,此外,顾恺之《晋文章纪》,邱渊之《文章录》,虽书名不见于《隋志》,然《世说新语注》等书所引,仍有佚文。用这种方法辑录钩沉,可以鲁迅《古小说钩沉》为代表。《玉海·艺文志》记录大量的宋代流传的著作,颇值得关注,亦可作为辑录的对象。刘师培还提到《太平御览》“文部”,凡二十二卷,论述各种文体,以往的论著似关注不多。说到这部分内容,还应结合“学部”十三卷参照论析。关于辑佚方面的成果,刘师培特别推崇严可均的《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视为先唐文学研究的资料渊薮。全书七百四十六卷,为十五集,辑录上古至隋代3497人的作品。当然,限于各种条件,严氏漏辑误辑还有不少,有些书虽已辑录,仍有漏辑者不说,更多的是当时国内有书而难以借用者,如《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大藏经》、《道藏》、大量的乡邦文献以及地方志等等,还有当时国内无书而无法观览者,如《文馆词林》(严氏仅见四卷)、《玉烛宝典》及后来出土的帛书、简牍、石刻、碑铭等。第三,论诗评文之书,论及《文心雕龙》、《诗品》、《史通》以及《全唐文》及野史杂记之类。只是这部分内容涉猎的范围还比较狭窄。从罗常培辑的《文心雕龙讲录》看,作者似有专门的论述,可惜多已失传。第四,论文集的存佚以及文集目录的价值。作者描述了中国古籍四部分类的演变过程,认为汉代尚未有“集”的概念,书以册分,也无“卷”的提法。从整体上说,是确信不移的。文集的详细著录,现存以《隋书·经籍志》为大宗。这是唐初官修的一部目录,建立在《汉书·艺文志》基础之上,依据隋代、唐初的政府藏书,并参考以前的有关目录书记,著录各书的存佚情况,反映了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状况,确立了史家目录四部分类的规范。《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可以说是作者综合运用上述四种方法整理而成的典范之作。全书总共五讲,即:一、概论;二、文学辨体;三、论汉魏之际文学变迁;四、魏晋文学之变迁;五、宋齐梁陈文学概论。这部著作的价值不仅仅是中古文学系统研究的开山之作,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这部著作的问世,从总体上改变了人们对于这段文学史评价上的偏颇,看到这段文学的积极意义。对此,鲁迅曾给予了较高评价,认为“研究那时的文学,现在较为容易了,因为已经有人做过工作……辑录关于这时代的文学评论有刘师培编的《中国中古文学史》……对于我们的研究有很大的帮助,能使我们看出这时代的文学的确有点异采”。因此,鲁迅先生在讲座中,特别说明“我今天所讲,倘若刘先生的书里已详的,我就略一点;反之,刘先生所略的,我就较详一点”(《而已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可见这部书在鲁迅先生心目中的重要位置。鲁迅的演讲,是在1927年,而刘师培的这部著作原本也是演讲稿,是作者1917年起在北京大学讲授中古文学史的讲稿,早于鲁迅十年。鲁迅也是汉魏六朝文学研究的大家,因此,他对于刘师培的评论,就不是泛泛而论,而是真正意义上的行家之论。那么,这部著作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第一,资料的系统性。刘师培在《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中特别强调论各家文章之得失应以当时人的批评为准,他认为:“历代文章得失,后人评论每不及同时人评论之确切。良以汉魏六朝之文,五代后已多散佚,传于今者益加残缺。”六朝史传中的文论资料很多,但是散见各处,只有集中起来,才能更清晰地看出流行一时的文学观念,这可能比专门的一家之言更具有代表性。《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最引人瞩目的特点,就是丰富的辑录,且有系统的编排,细大不捐,详略兼顾,省却读者很多翻检之劳。第二,论断的精准性。每讲前有解题,辑录后有案语,议论不多却自成体系。如总论部分,论及“声律说之发明、文学之区分”,系统地辑出当时所能看到的绝大多数的原始材料,排比考订,细心辨析,基本上勾勒出汉魏六朝文学发展的概貌。又如第三讲,阐释了建安文学的四个特点,即:清峻、通脱、骋词、华靡。鲁迅先生《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本此而论曰:“汉末魏初的文章可说是清峻、通脱、华丽、壮大。”这一观点已为当今大多数研究者所认同。第三,教学的实用性。譬如第三讲“论汉魏之际文学变迁”,为了便于教学,作者还辑录了祢衡、陈琳、吴质、应璩、陶丘一、丁仪、刘异、蒋济、杜恕、夏侯玄、王肃等人的十二篇作品作为参考。这种授课方法,他常常贯穿运用于整个教学之中。譬如诔文和碑文,其文体特点如何历代诔碑名文的运思之妙又体现在哪里由于历史久远,这些后世已经不常用的文体,很多读者莫究其详。刘师培在《〈文心雕龙〉讲录二种》中不仅详尽论述了这两种文体的源流特点,还从《文选》等典籍中辑录曹植《王仲宣诔》,潘岳《杨荆州诔》、《杨仲武诔》、《夏侯常侍诔》、《马汧督诔》,颜延之《阳给事诔》、《陶征士诔》,谢庄《宋孝武宣贵妃诔》以及蔡邕《郭有道碑文》、《陈太丘碑文》,王俭《褚渊碑文》,王屮《头陀寺碑文》,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任昉《刘先生夫人墓志铭》等,对其中重要段落和字句,章分句析,逐一疏解,金针度人,有裨读者举一反三。这种有论有辑、有疏有解的授课方式,最有启发意义。黄侃《文心雕龙札记》、范文澜《文心雕龙注》,无不采用这种方法。当然,这部著作也留下一些遗憾,譬如总集如《文选》、《玉台新咏》,文学批评著作如《文心雕龙》、《诗品》,均未曾专门论列。虽名以“中古”,然其论述的范围始于汉末曹氏当政,终于陈代,上不及秦汉,下未论北朝及隋代,显得很不全面。不过,幸而有罗常培先生根据听课笔记而整理出的《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让我们对刘师培的先唐文学研究业绩有了比较全面系统的认识。此外,作者还有《文例举隅》、《文例释要》等文,类似俞樾的《古书疑义举例》,也有重要的参考作用。三规范写作的方法《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除绪论和各家总论外,归为二十个专题:1.学文四忌(忌奇僻、忌驳杂、忌浮泛、忌繁冗),2.谋篇之术,3.文章之转折与贯串,4.文章之音节,5.文章有生死之别,6.《史》、《汉》之句读,7.蔡邕精雅与陆机清新,8.各家文章与经子之关系,9.文章有主观客观之别,10.神似与形似,11.文质与显晦,12.文章变化与文体迁讹,13.汉魏六朝之写实文学,14.研究文学不可为地理及时代之见所囿,15.各家文章之得失应以当时人之批评为准,16.洁与整,17.记事文之夹叙夹议,18.传赞碑铭之繁简有当,19.轻滑与蹇涩,20.文章宜调称。就题目而言,或涉及一个时代的文学,或论及某一作家,或旁及某一文体,更多的是文章的具体修辞写作的方法,与文学理论方面的一些基本问题,譬如神似与形似问题,文质与显晦问题,还有如何处理简洁与完整的关系等问题,不仅是中国古代文话、诗话每每论及的话题,也是现代文学理论常常要触及的问题。正如书名所示,这部著作以汉魏六朝文作为研究对象,《史记》、《汉书》和《后汉书》是作者主要讨论的著作,蔡邕和陆机是作者最关注的两位作家。关于前三史,还有陆机,我们的文学史大多给予较多关注,也有丰富的研究成果。相比较而言,有关蔡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班级读书日活动方案6篇
- 2024-2025学年四川省江油市太白中学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卷
- 2025年工程项目策划安全生产合作协议书
- 2025年自动抄表系统项目立项申请报告模范
- 2025年工程机械部件项目立项申请报告模范
- 2025年众筹平台项目融资合同
- 2025年养殖园区合作经营合作协议书
- 2025年农村邮政服务合同样本
- 2025年不锈钢产品质量保证合同
- 2025年麦田房产策划交易保证金协议书
- 甲基异丁基甲酮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 SURPAC软件地质建模操作步骤
- (中职)化学分析技术项目一 走进化学分析实验室教学课件
- 探放水工培训教材
- 秘书实务完整版课件全套ppt教程
- 新版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ppt
-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
- 螺栓扭紧力矩表
- 国家标准硬度转换表
- 第02章 滑模变结构控制基础
- landmark compass培训材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