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传统的人格探索及其本土资源的创新
一中国本土文化传统的人性学说中国本土的心理学传统提供了不同的人格理论解释,并为自己的个性提供了独特的理解解释。中国本土的心理学传统提供了对人格的不同的探索方式,或者提供了考察人格的独特的方式方法。中国本土的心理学传统提供了对人格的不同的干预技术,或者提供了影响和培育人格的独特的技术手段。其实,准确地说,中国本土心理学传统提供的不是西方科学心理学意义上的人格学说或人格心理学,而是中国本土传统意义上的心性学说或心性心理学。西方科学心理学探讨的是人格,而中国本土心理学探讨的是心性。或者说,西方科学心理学是把人格作为个体的完整心理,而中国本土心理学则是把心性作为超越个体的完整心理。所以,其提供的是对心性的理论阐释,对心性的探索方式,对心性的干预技术。西方科学心理学的人格理论植根于西方的文化传统。西方文化是以个体主义为核心的。所以,科学心理学在19世纪后期诞生,最早的人格心理学研究就是对个体差异的研究。这是一种横向比较的人格理论。人与人是平等的,或者说在价值上是等值的。人与人仅仅是心理行为特征上的差异。不论个体有什么样的心理行为差异,这些差异并没有高下之分和贵贱之别。或者说,个体心理行为的差异仅仅是个体心理行为的特征。中国本土的心理学传统则是植根于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国文化是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那么,怎样使个人从一己之私到包容天下,人与人之间的心性差异就体现在心性境界的高低上。这是一种纵向比较的心性学说。人与人不是等值的,而是有心灵境界的高下之分。境界最为低下的就不是人,而是畜生,甚至是猪狗不如。因此,中国本土文化传统中提供的心性学说是境界等差的学说,是境界高下的学说,是境界升降的学说。人格的差异实际上就成了德行的差异、品德的差异、人品的差异、为人的差异、境界的差异。西方的人格理论在人格的动力上强调的是内在的推动,是本能,是内驱力,是心理能量,是内推的力量。中国本土心理学传统的心性学说则强调的是外在的引导,是目标,是外引力,是心理志向,是外拉的力量。这是两种不同的人格动力说。西方的人格理论在人格的发展上是强调人格的成熟,中国本土的心理学传统的心性理论则强调心灵的成长。西方科学心理学的人格研究是把人的人格心理当作客观的研究对象。它强调的是研究人格的客观的方法,或者说强调的是客观的观察、客观的测验和客观的实验。西方科学心理学的应用技术是把人格看作可以外在干预的对象。研究者可以通过相应的技术手段去矫正人格的缺陷,去塑造人格的特性。那么,个体的人格就成为被动的或受动的。但是,在中国本土的传统心理学中,则倡导的是自我推动的成长和扩展,是榜样引导的登高的过程。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从生活中确立起来的心性成长的榜样,成为普通人的生活向导。儒家学说倡导的心性修养,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就是一个践行者。这就是中国文化中所倡导的知行合一。可以说,中国本土的心理学传统提供了揭示、衡量、考评、判定心性的不同尺度或维度。这不同于西方科学心理学的尺度或维度。这包括价值的正和负的尺度或维度;德性的好和坏的尺度或维度;为人的善和恶的尺度或维度;境界的高和低的尺度或维度;品行的优和劣的尺度和维度;追求的雅和俗的尺度和维度。正是可以通过上述的尺度和维度,来排列和分析前述的中国本土心理学传统关于心性的理解和解说。中国本土文化中的心理学传统提供的心性学说也可以称之为心性心理学,但这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古老的心理学。中国文化中的非常独特和非常重要的理论贡献就是心性的学说。当然,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不同的思想派别有不同的心性学说。不同的心性学说,发展出了不同的对人的心理的解说。首先是儒家心性说。儒家的学说是由孔子和孟子创立的。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道、释三家中,儒家学说的重心在于社会,或者说在于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儒家强调的是仁道。当然,仁道不是外在于人的存在,而就存在于个体的内心。那么,个体的心灵活动就应该是扩展的活动,体认内心的仁道。只有觉悟到了仁道,并且按仁道行事,那就可以成为圣人。这就是内圣外王的历程。其次是道家心性说。道家的学说是由老子和庄子创立的。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道、释三家中,道家学说的重心在于自然,或者说在于个体与自然的关系。道家强调的是天道。当然,天道也不是外在于人的存在,而就潜在于个体的内心。那么,个体也可以通过扩展自己的心灵,而体认天道的存在,并循天道而达于自然而然的境界。再次是佛家心性说。佛家的学说是由释迦牟尼创立的,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道、释三家中,佛家学说的重心在于人心,或者说在于个体与心灵的关系。佛家强调的是心道。当然,心道相对于个体而言是潜在的,是人的本心。那么,个体可以通过扩展自己的心灵而与本心相体认。心理学的研究有自己的研究方法。那么,科学心理学所运用的方法就应是科学的研究方法。但是,在特定的科学观的限定下,所谓的科学就是实证的科学。实证的科学运用的是实证的方法。心理学在成为独立的科学门类之后,就力图以实证主义的科学观来衡量自己的科学性。那么,是否运用实证方法,就成为心理学研究是否科学的一个根本的尺度。但是,在中国文化中的传统心理学所运用的方法不是实证的方法,而是体证的方法。所谓体证的方法,就是通过意识自觉的方式,直接体验到自身的心理,并直接构筑了自身的心理。所以说,体证至少有两个重要的特点:一个是意识的自我觉知,一个是意识的自我构筑。首先是内圣与外王。中国本土的心理学传统都强调知行合一的原则,都主张内在对道的体认和外在对道的践行。这就是所谓的内圣外王的基本含义。内修要成为圣人,体道于自己的内心。外为要成为王者,行道于公有的天下。其次是修性与修命。正因为人心与天道是内在相通的,所以个体的修为实际上就是对天道的体认。天道贯注给个体,就是人的性命。那么,对天道的体认就是修性与修命。再次是渐修与顿悟。个体的修为或者是个体的体悟有渐修与顿悟的不同主张。渐修是认为修道的过程是逐渐的,是一点一滴积累而成的。顿悟则认为道是不可分割的,只能被整体把握,被突然觉悟到。这是体道的不同途径和方式。中国心理学在新世纪的发展并不是要回复到原有的老路上去,而是一种创新。但是,这又是在汲取中国本土文化资源基础上的心理学创新。所以,将其命名为“新心性心理学”。“新心性心理学”应该是一种全新的和独特的心理学的探索。它的基本内涵和基本主张包括如下的几个方面。首先,“新心性心理学”对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的理解有一个基本的变化。在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门类之后,就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确立为是心理现象。无论是把心理现象理解成为是意识,还是理解成为是行为,所谓的心理现象都是同样的含义。这种含义就在于,所谓的心理现象是由心理学的研究者的感官所捕捉到的和所把握到的。这至少是建立在如下的前提假设的基础之上。一是假定了研究对象与研究者的绝对分离,研究对象是与研究者无关的存在,或者是独立于研究者的存在。二是假定了研究者感官经验的真实性、确证性和无疑性。这就是说,只有能够被心理学研究者感官把握到的,才能够成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在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中,就出现过行为主义学派把人的心理意识排除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而把人的行为当作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这其中的原因就是,人的意识无法被研究者的感官捕捉到,而只有人的行为才能够被研究者的感官捕捉到。但是,人的心理有一个基本的性质,那就是“觉”。无论是觉知、觉察、觉悟、觉解,还是感觉、知觉、警觉、自觉,都体现了人的心理的这一最基本的性质。“觉”是心理学的研究中最难以把握的。一是“觉”只有时间的维度,而没有空间的维度。或者说,它不占有空间,只会随着时间而流变。所以,在心理学诞生为独立的学科门类之前,著名的哲学家康德就说过,心理学不可能成为实证的科学,就因为人的心理只具有时间的维度,随着时间而流变,而不具有空间的维度,不占有空间的位置。所以,人的心理无法被研究者的感知所完整地把握到。二是“觉”只是个体化的心理历程,是个体的私有性的体验,所以无法达到科学所必须的公证。因此,新心性心理学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理解为是心理生活。心理生活就是人的心理的自觉活动,是自觉的理解,是自觉的创造,是自觉的构筑。其次,“新心性心理学”对于心理学的研究方式的确立有一个基本的变化。心理学成为独立的学科门类之后,就一直靠近自然科学,曾经全面照搬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式。这促进了心理学的科学化进程,但也限制了心理学的进一步成长。“新心性心理学”则会开放心理学研究方式的边界,容纳多样化的研究方法。“新心性心理学”使心理学的研究次序有一个基本的变化。心理学原有的研究次序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也就是说先有基础研究,然后才有应用研究。或者说,在研究方法、理论建构、技术干预这三个方面的次序上,是先有研究方法,然后才有理论建构,最后才有技术干预。这就是传统的心理学研究的次序。“新心性心理学”则反转了上述次序。心理学的研究应该是先有应用研究,然后才有基础研究。或者说是先有技术干预,然后才有理论建构,最后才是方法检验。“新心性心理学”的重心就是构建心理生活,以推动提高心理生活的质量。二“人格”的含义中国本土文化中有自己的心理学传统。中国本土的传统心理学提供了关于心性的独特的描述、说明、理解和解释。当然,这种对心性的探索,就蕴涵在中国思想家的理论学说之中,也流传于中国文化包含的常识的心理学、宗教的心理学、哲学的心理学、类科学心理学、科学心理学之中。一是对心性性质的理解和解说。例如“人”是指与物、与动物相区别的高等存在。在中国本土文化传统中,人不是等同性质的平等的存在,而是有等差的存在。高尚品质的是人,而低劣品质的就不是人,而是动物,或者是禽兽不如。同样,人不仅是个体化的存在,而且是类的存在,群体的存在。与人相应的术语有人道、人才、人品、人格、好人、坏人等。“人性”中的“性”在中国文化中,不是与快感、与生殖、与繁衍联系的,而是与天道、天命相联系的。正是天道贯注给万物包括人,而使之具有了自己的性。像性命、性情、性格、个性等,都说明了一种定位、一种确定、一种本质、一种特征。“人心”中的“心”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不是指心脏器官,而是指心理活动。当然,心的含义也不仅是指个体所拥有的,因为心也可以扩展自己的边界,而包容天地。像有心、无心、心情、心意、心思、诚心、成心、好心、坏心等。“人品”中的“品”是一种质、一种级、一种特性、一种辨别、一种体尝,这相当于分类、分级。像人品、品位、品行、品性等等。“人格”中的“格”是指一种组合的特性。像人格、性格、品格等,是用来说明与众不同的方面。二是对心性特征的理解和解说。例如“德”是用来说明人的心性和品行,像道德、品德、德性等。“仁”是指慈爱、宽厚、正义等的心理品性,像仁义、仁爱、仁慈、仁厚等。“慈”是指和善、爱怜、安详等,像慈善、慈爱、慈悲、慈祥、仁慈等。“诚”是真实、朴实、真切、恳切的心理品行,像诚心、诚意、诚朴、诚恳、诚挚等。“忠”是指尽心、尽意,像忠厚、忠诚、忠心、忠实、忠顺、忠勇、忠贞、忠言、忠告、效忠等。“厚”是深重、宽广、推崇、优待的心理品性,像厚道、厚意、宽厚、仁厚、淳厚等。“豪”是用来指才能杰出、气魄宏大、直爽痛快等,像豪放、豪爽、豪迈、豪情、豪壮、豪气、自豪等。“才”是指能力、智慧等,像人才、才气、才智、才能、才略、才情、才识、才学、才子等。“大”是指范围、程度、心胸等,像大气、大度、大方、大胆、大量、大我、大意等。“小”与大相对应,也是指范围、程度、心胸等,像小气、小人、小心、胆小等。“清”的含义是纯净、寂静、明白、廉洁、单纯等,像清楚、清醒、清净、清白、清醇、清淡、清高、清廉等。三是对心性觉解的理解和解说。例如,“思”是推想、推论、推理的过程,像思考、思念、思虑、思路、思量、思索、思绪、思维等。“想”是考虑、算计、筹划,像想法、想念、思想、猜想等。“知”是了解、认识、求解的过程,像知道、知识、知晓、无知、求知等。“观”的含义是看法、认识、了解、查看等,像乐观、悲观、达观、观望、观察、观测、观赏、观感、观念等。“糊”的含义是用来指不清楚、不明白,像含糊、迷糊、糊涂等。“盲”是用来指看不见、认不清、不明确、不清楚等,像盲目、盲从、盲动、盲干等。“精”的含义是指纯、灵、细、通、完美,像精神、精气、精明、精通、精干、精悍、精力、精深、精细、精心等。“灵”是活泛、智巧、机动等,像灵活、灵魂、机灵、精灵等。四是对心性体验的理解和解说。例如,“喜”是愉悦的情绪和情感,是欢乐、是快乐、是爱好、偏好,像喜爱、喜悦、喜庆、喜事、欢喜等。“乐”是欢快、喜悦、高兴、愿意的情绪和情感,像欢乐、娱乐、快乐、乐观、乐趣、乐意等。“悲”是哀痛、伤感、怜悯等等的情绪,像悲哀、悲痛、悲伤、悲愁、悲愤、悲观、悲酸、悲凉等。“虑”的含义是指思考、担忧、发愁,像思虑、考虑、忧虑、焦虑、疑虑、顾虑等。“怒”是激愤的情绪状态,像愤怒、恼怒、盛怒、怒火、怒气等。“哀”是悲痛、悲伤、怜悯的情绪表达,像哀伤、哀痛、哀怨、哀愁、哀叹、悲哀等。“怨”是悲愤、责怪等的情绪表现,像埋怨、悲怨、哀怨、怨气、怨恨、怨愤、怨尤等。“忧”是烦恼、愁闷、不如意的情绪,像忧虑、忧伤、忧郁、忧愁、忧愤、悲忧等。“苦”本是味觉,但在中国本土文化中,苦也是难受、忍痛的情绪状态,像苦闷、苦楚、苦恼、苦思、苦想、苦心、悲苦、痛苦等。“甜”是与苦相对应的,本是指味道,但引申为感受、心情等,像甜蜜、甜美、甜头、甜言蜜语、忆苦思甜等。“酸”原本是指味道,但被引申为感受、心情等等,像辛酸、心酸、酸楚、酸痛、酸软等。“恐”是害怕、畏惧的情绪反应,像惊恐、恐怖、恐怕、恐慌、恐惧、惶恐等。“愤”是不满、发怒、憎恨等的情绪反应,像气愤、义愤、激愤、愤怒、愤慨、愤懑等。“痛”是难受、悲伤、尽情的情绪,像伤痛、哀痛、悲痛、痛楚、痛苦、痛心、痛恨、痛快等。“恨”是指怨悔、仇视等心情,像怨恨、悔恨、痛恨、愤恨、仇恨等。“厌”是指嫌弃、反感、憎恶等的情绪和情感,像讨厌、生厌、厌恶、厌烦、厌倦、厌弃、厌世等。“愉”是指快乐、舒畅、喜悦等心情,像愉快、愉悦、欢愉等。“悦”是指高兴、愉快等,像喜悦、愉悦、悦服、悦目、悦耳等。“欢”是指快乐、高兴、活跃等,像欢快、欢乐、欢畅、欢欣、欢跃、喜欢等。五是对心性意向的理解和解说。“勤”是与懒相对应的,是指尽力、经常等,像勤奋、勤快、勤恳、勤勉、勤俭、勤劳等。“霸”是指强横无理、仗势欺人,像霸气、霸道等。“懒”是指与勤相对应的、有惰性的、疲惫的,像懒惰、懒散、懒汉、偷懒等。“忍”是指耐受、抑制、容让等,像忍受、忍耐、忍让、忍心、容忍、残忍、忍气吞声、忍辱负重等。“定”的含义是指平稳、确立、必然等,像坚定、决定、肯定、安定、确定、定心、定神等。“强”是与弱相对应的,是指优势、优越、力量大、程度高等,像坚强、图强、强迫、强横、强暴等。“弱”是与强相对应的,是指不足、不够、不行等,像软弱、脆弱、衰弱、弱点、弱小等。“慎”的含义是指小心、注意等,像谨慎、慎重、慎独等。六是对心性践行的理解和解说。“气”是指精神状态、作风习惯、发怒的表现、遭受的欺压等,像生气、气愤、气恼、气度、义气、大气、小气、怒气、习气、受气、朝气、淘气、气概、气节等。“静”是指安定、没有声息等,像安静、沉静、平静、清净、静穆等。“动”是指行为、改变、移挪、受感染、受改变等,像冲动、激动、感动、动心、动情、动怒、动机、动气、动容、动听、动念等。“活”是指机动、灵动等,像活动、活泼、活力、活跃、活泛、活络、活现等。“火”是用来指气盛、生气、暴躁、愤怒等,像上火、虚火、冒火、火气、火暴、火热、火急、火性等。“随”的含义是跟着、任凭、顺便等,像随和、随便、随心、随同、随意、随从、跟随、顺随等。“实”是指满、真、具体、确切等,像实力、实心、实在、实行、老实、诚实等。“虚”是指空、徒然、不真、弱等,像谦虚、空虚、虚心、虚幻、虚度、虚构、虚假、虚夸、虚荣、虚伪等。“阳”是指光明、外露等,像阳刚、阳奉阴违等。“阴”是指暗、隐、背等,像阴柔、阴险、阴毒、阴郁等。“正”是指循道而思,循道而行,像正气、正大、正当、正经、正派、正义等。“邪”是指不正当、不正常,是指疾患、病灾等,像邪恶、邪念、邪气等。“冷”的原意是指温度,但被引申用来指心情或心态,像冷静、冷淡、冷酷、冷漠等等。“热”的原意是指温度,但被引申用来指心情或心态,像热情、热烈、热爱、热诚、热心、热衷等。“度”是指计量、界限、容量等,像大度、气度、有度、无度、算度、度量等。七是对心性失常的理解和解说。“狂”是指心理放荡、无拘无束、纵情、放任等,像狂傲、狂妄、狂暴、狂放、狂热、疯狂、癫狂等。“疯”是指神经错乱、精神失常等的心理表现,像疯癫、疯狂、发疯、疯子等。“奸”是指不忠、狡诈、自私等,像奸佞、奸猾、奸诈、奸险、奸邪等。“猾”是指诡计多端,像油滑、奸猾、狡猾等。“木”是指质朴、迟钝、失去感觉,像木讷、木然、麻木等。“呆”是指心理活动的迟缓、不够灵活。像呆傻、发呆、痴呆等。“痴”是指愚、笨、傻、迷等,像痴迷、痴情、痴心等。“幻”通常是用来指不现实、不真实、虚假、奇境等,像幻觉、幻想、幻象、幻境、幻灭、梦幻、变幻等。三本土文化对心理科学的开发在新的千年里,中国心理学的发展必须要开辟自己的道路。其实,在中国本土的文化中,也有着自己的心理文化传统。问题是怎样把这种传统转换成心理学创新的资源。“新心性心理学”就是立足于本土资源的创新。“新心性心理学”的探索主要由三个部分的内容所构成。这三个部分的内容涉及心理学的学科本身、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的对象背景。第一部分的内容涉及的是心理文化,是对西方的心理学传统和中国的心理学传统的跨文化解析。第二部分的内容涉及的是心理生活,是对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一种新的认识和理解,提供的是一种新视野。第三部分的内容涉及的是心理环境,是对心理与环境关系的一种新的思考和分析。对心理文化的探索是从跨文化的角度,对生长于不同文化根基和相应于不同心理生活的中西心理学传统进行比较和分析,探讨它们彼此之间沟通的可能性和心理学发展的新道路。起源于西方文化的科学心理学,立足于客观的研究方法和客观的知识体系,提供了对心理现象的合理的理论解释和有效的技术干预,但它仅仅揭示了人类心灵和精神生活的一个部分或一个侧面。起源于中国文化的本土心理学也是自成体系的心理学探索,它揭示了有意义的内心生活和给出了自我超越的精神发展道路。西方的心理学传统是中国现代科学心理学的直接来源,目前则正在经历本土化的历程和改造。中国本土的心理学传统在西方文化中的流传,也使西方的科学心理学得到了启示和受到了影响。促进二者的沟通,将有助于形成一种新的心理学科观,并推动心理学的新发展。本研究将确立心理文化的概念,以重新审视西方心理学的文化适用性,并推进对其进行改造;以重新审视中国本土的心理学传统,并推进对其进行深入的挖掘。这有利于正确对待从西方引入的心理学,开创中国自己的心理学发展道路。对心理生活的探索是试图从中国心理文化传统入手,重新理解和认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原有的西方式的科学心理学,是从研究者的感官印证的角度出发,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确立为心理现象。但是,这是建立在把人的心理类同于其他的物理,而忽视了人的心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性。那就是人的心理是自觉的,或者说,心灵的活动能够从自觉到自身。这种心灵的自觉不仅仅是自我的觉知,而且是自我的构筑,自我的创造。这就是从另一个角度对人的心理的了解或理解。这不是把人的心理理解为心理现象,而是把人的心理理解为心理生活。正是因为心理生活在人的实际生活中处于核心的地位,所以心理生活也就应该成为心理科学关注的中心。实际上,在历史的进程中,心理生活一直就是人们关注的中心。这里的“人们”包括生活中的普通人,包括哲学家、宗教学家、文学家、史学家等等。但是,心理科学诞生之后,为了使之成为所谓真正意义上的科学,许许多多的心理学研究者都力求使心理学向当时相对成熟的自然科学靠拢。这就使得心理学把心理现象定位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拓扑材料缺陷调控与性能-洞察分析
- 原油储运安全探讨-洞察分析
- 新型地震监测技术-洞察分析
- 信立泰材料在电化学储能领域的研究进展-洞察分析
- 水产养殖循环经济研究-洞察分析
- 脱硫脱硝一体化技术-洞察分析
- 污染物输运模拟-洞察分析
- 油气资源绿色开发-洞察分析
- 勤俭节约活动感悟总结范文(10篇)
- 数字银行理财策略-洞察分析
- 食品公司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 网络设备驻场运维服务方案
- 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培训考试试题(附答案)
- 项目四任务1:认识毫米波雷达(课件)
- 居家养老服务报价明细表
- 试验检测方案
- 中医师承指导老师学术思想
- 课程设计报告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样本
- 2024年陕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英语/数学/语文)笔试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安徽省芜湖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试卷(含答案)
- 《土壤中的钙素营养》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