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以来豫园陈从周先生与豫园修复研究口述史方法的实践_第1页
解放以来豫园陈从周先生与豫园修复研究口述史方法的实践_第2页
解放以来豫园陈从周先生与豫园修复研究口述史方法的实践_第3页
解放以来豫园陈从周先生与豫园修复研究口述史方法的实践_第4页
解放以来豫园陈从周先生与豫园修复研究口述史方法的实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解放以来豫园陈从周先生与豫园修复研究口述史方法的实践

1本研究项目的介绍中国传统园林是指过去形成并继续发展的,具有传统形象的园林建设成果,包括该园林的历史起源、变迁和重建。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系统化的对象,它代表了传统特定的文化价值及其曾经的生活方式,由一系列相关联的要素组成(如建筑、山水、绿化、文字等),并通过人与这一系统对象的互动反映文化中有意义的一些特征。晚清以至近代以来,中国传统园林的命运,多遭兵燹、易手、荒圻之命运,历尽沧桑劫数。童寯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调查江南园林遗存时曾谓:“吾国旧式园林,有减无增。著者每入名园,低回嘘唏,忘饥永日,不胜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1)存留至今者,亦多为晚清同治、光绪年间以后所重建;而多数园林实例,又经过了解放之后的修复、重建或再造。因此,中国传统园林的修复,需审慎地考虑历史性特征而加对具体园林对象加以系统研究。20世纪50年代以来,众多前辈如刘敦桢、陈从周等先生,在园林研究及保护修复等众多方面均有所创见。一方面,基于对历史上传统园林的实地调查、史学研究;另一方面,则由此实践而产生出对造园相关艺术原则、具体手法、传统技艺的探索。中国传统园林既存实例,亦在文物保护和学术研究的支撑下,进行了重要的修复、重建或再造。调查和研究,使学术著作的出版有了基于物质体系调查的实证;具体园林案例的保护实践,又为深入理解传统园林基本特征、保存造园技艺,提供了重要的保护先例。为我们当代园林遗产保护工作,起到探索性和示范性作用。但是,这一时期以来的重要园林保护案例,如刘敦桢先生修复之瞻园、陈从周先生修复之豫园,以及基于这些园林保护的案例,园林研究的学术范式、园林保护的具体策略和修复传统园林的实践,学界并未足够的重视。本研究基于豫园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修复,尤其是陈从周先生参与豫园修复的过程,就两个基本的问题展开讨论。分别是:(1)中国传统园林的修复,如豫园,如何在保护园林遗产的前提下,通过专业的努力达成传统园林的再造?(2)针对园林史而言,当代的园林修复、或称造园史,可采用何种方式加以研究,或者说,是否有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可以借鉴?陈从周先生对豫园的修复,或称“再造”,案例具有典型意义。全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对豫园历史做简要回顾;第二部分,综述豫园现代修复的基本状况,并指出陈从周先生在其中的贡献;第三部分,对陈从周先生修复重建过程中所采用的传统园林基本修复原则加以初步总结;第四部分,对本研究所采用的基本方法及结论做简要的介绍,希望引发关于当代造园史研究方法的一些讨论。总之,就理论阐释而言,以上四个部分的展开,分别对两个问题有所侧重;而两个问题之间,一方面基于史实的调查,一方面基于方法的架构,两者互相联系并支撑,以期从理论到方法对当代的园林史研究有所推动。2豫园的变迁:历史的先验性与历史变革的新视野豫园,是上海市内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座传统园林,位于今上海市西南部老城内,毗邻城隍庙,由明代潘允端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至万历五年(1577)潘允端解职返乡后大肆扩建,直至万历二十九年(1601)潘允端逝世,仍未告竣。潘允端,明上海县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进士,初授刑部主事,历任南工部榷龙江关税、兵部宪副分巡、四川右布政使等职。园林占地约七十多亩,兴造历时近40载,经三个主要时期(肇造期、兴造期、完善期)3)而成,园内厅堂楼阁密布、水石池渠环绕、花木珍禽散布,为冠绝一时的江南名园。时人有谓“维时里中潘方伯以豫园胜,太仓王司寇以弇园胜。百里相望,为东南名园冠”4)。作为晚明时代重要的园林存世实例之一,豫园在中国园林史中有其特殊的地位。潘允端去世之后,豫园传于潘氏后人,家道渐落,园亦荒芜。后为潘允端孙婿张肇林(曾任通政司参议)所有。后即变卖分割,园景日废,胜迹残存。入清更趋式微,至清中叶康熙年间,园中各厅堂建筑渐为城内同业公所占据,加以整改,旧观大变。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上海士绅集议,醵资廉价从潘氏后人手中购得豫园。大加整治扩建后,归城隍庙,因邑庙有清初所建“东园”5),遂改称“西园”。此改扩建工程亦历二十余年,至乾隆四十九年(1784)告竣。基本奠定今日豫园之格局。期间,各同业公所在园中建设活动甚多,如,仅乾隆三十六年(1771)一年内,沪帮肉庄业创设公所于邑庙西园香雪堂,京货帽业创设帽业公所于邑庙飞丹阁,分占情况日益复杂(图1)。至同治七年(1868),豫园已被二十一家行业公所分占,甚至连滨水游廊之地,亦为羊肉店、银楼、铜锡器业等同业分占以为议事之所6)。伴随城市不断发展和扩张,豫园连同城隍庙一起,成为商客云集之地,并与其近邻市肆商铺,共同构成上海重要的商业区域,格局延续至今。然而,伴随近代以来几次重大历史事件,如太平天国运动(在上海,主要是小刀会的活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辛亥革命、抗日战争等,豫园也经历兵燹、火灾等而难逃荒毁废圻的命运。豫园内建筑,如点春堂,曾被用作小刀会起义指挥部;荷花池惨遭填埋,被建设英法联军兵营;湖心亭及九曲桥曾毁于火患;香雪堂更毁于日军轰炸;豫园之内,亦曾作为难民汇集之地……种种灾难,均集豫园。民国期间的零星重建和改造,比如湖心亭和九曲桥,于1924年火灾后加以重建。但一代名园历尽劫数,风光绝胜几近无存。细究豫园园史,不难发现,传统园林的用地、功能、格局、名称等等均皆处于变动之中——传统园林被不断重建的过程本身,就是园林“存、废”的基本特征:不仅其园林风格历经明清两代而有较大变化,而且其物质实体本身亦经过了分化、重组、修复和再造的过程,难辨当初晚明园林之胜迹。同时,历次重建过程的实质,则是对传统园林“存、废”问题基本价值的重新估量与评价,每次这样的过程,显然又将新的建造叠加进旧有既存传统园林场所的记忆之中7)。对于当代的传统园林修复而言,这些历史信息,与园林遗存一起,构成了陈从周先生等前辈在修复历史名园时,面对的基本状况。3出的文献记载然而,一个传统园林的修复,并非深入园史就能有一个圆满的复原。豫园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修复,亦历经曲折之变化。时间上,豫园当代的修复,经过了20世纪50年代的修整、60至70年代的破坏、80年代的重修、90年代的增建、直至21世纪初的功能完善。与此同时,园林本身物质环境亦经历大的变化,渐成现今我们所见的面貌。几个时期之间,既有时间上的相继发生,也伴随着国家社会的巨大变迁、上海城市的快速发展以及园林遗产认识的不断深化,因此,针对豫园物质遗存本身的修复、重建与再造亦有相当不同的演变。豫园当代修复始于20世纪50年代。由于各同业公所在“公私合营”中被统一划归相应的社会团体和机构9),使豫园物质遗存与场所空置,其本身的利用和处理,被作为一处“历史园林”定性并被加以修缮,也是由此时才开始的。由于其与太平天国运动的特殊联系,豫园内点春堂首先被确定为“革命遗址”被加以修缮和保存(图2)。随着全国文物普查的展开和文化建设的规划,豫园旋即被纳入一个“规划”之内。据上海城市研究专家、现已90岁高龄的楊嘉祐先生回忆,陈从周先生当时即以顾问身份参与豫园修复。这一时期,尽管针对豫园修复,楊嘉祐先生提出了一个长久的修复计划,以陈从周先生为代表的研究专家,建议以恢复晚明豫园近70亩的规模为目标;但豫园的修复主要是以抢救性保护为主要任务,恢复一些主要的厅堂建筑、修复重要的既存建筑,景观则以尊重既存原貌、略加整治为主。因为三年自然灾害和修复经费的限制,这一修复计划在进行了抢救性修复工作后即被迫停止,完成范围,仅现今西部和东部很少的区域。10)即便如此,至1961年豫园修复告竣时,陈从周先生已完成有关豫园的学术研究论文《上海的豫园与内园》、《明代上海的三个叠山家和他们的作品》11)等,并延续他始于50年代研究苏州园林的方法,编辑出版了《豫园图录》,将50年代豫园修复的状况、图纸等,一并以学术出版物的形式,刊印出版。12)然而,不久,“破四旧”运动的展开、以及“文化大革命”的开始,使保护工作陷入停滞。豫园甚至被列为“破四旧”的范畴,被大肆破坏。一度更名为“红园”。园内众多建筑、雕刻遭受不同程度破坏,园内水池曾被改建为防空洞,并被迫闭园多年13)。尽管期间因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访问而紧急修复,但仍然破坏严重,保护工作基本停止。14)直至20世纪70年代末,随形势的好转和人们对文物认识的不断提高、文物保护事业的恢复和第二次文物普查的开展,使包括传统园林在内的文物保护被重新提上工作日程。豫园,作为上海市内重要的明代园林遗存,于1982年2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并将于1989年迎来豫园建园四百周年纪念,因此,相关管理部门提请,由陈从周先生主持修复豫园的东部重建,从而开始了豫园保护、修复的新阶段。豫园东部的修复、重建工程,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的。据随陈先生重建与修复豫园东部的蔡达峰先生回忆,自1985年开始,至1987年告竣,经两年的保护修复、重建和再造,豫园遂成今日之格局16)。不仅将之前被分割为内园、东部、西部三个部分的豫园重新合并,成为一个整体,而且,在园林修复过程中,又有考古发掘和园林再造的探索。陈从周先生基于对中国传统园林的深入研究和对当代豫园现状的深入理解,通过豫园修复与东部重建实践,奠定了今日豫园之格局,而豫园东部保护、修复和重建过程中,陈从周先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和影响。17)陈从周先生由于身处上海,又以研究传统园林为重要的学术使命,参与豫园修复全过程,结下不解之缘。在豫园当代修复中,通过其不同时期的参与、顾问、主持,发挥了一位园林研究学者、造园大师、园林文化阐释者和传播者的作用和贡献。4参与豫园修复:从角色定位思考到合理利用最近这一年多来,为了豫园东部的设计与施工,几乎隔日在乍现水石风光的土地上,回到家中,一个人在小斋沉思,园景曲情,徘徊周旋在我脑间,我幻想着在明代,当时的亭廊水榭如何?这些建筑中又怎样传出了婉转的曲声歌喉,笛韵人情,那种雅淡高洁,明代人的园林意境,如何重新表达出来,的确是耐人寻味与深思,往往在安排一门半墙,一湾曲水,都环绕着在景之外,如何能与曲境相配合。19)这是陈从周先生在修复豫园过程中写下的文字,清晰表达了他在豫园修复过程中思考的一些传统造园、园林修复的基本问题。豫园修复和东部重建工程自20世纪50年代始修至20世纪80年代,历经30余年,分数次完成,每次修复,陈先生均以不同身份参与其中,从顾问而至亲自主持,始终以高度的热情和严谨的方式参与到这一传统海上名园的修复、重建工程。在参与历次豫园修复直至豫园东部重建的整个过程中,陈先生也完成了他学术生涯中重要的跨越,由对豫园等传统园林个案的考证、发掘,到《苏州园林》、《漏窗》、《装修图集》、《豫园图集》的结集出版,再到《园林谈丛》、《说园》、《中国名园》的正式出版,形成了成熟、系统的有关中国传统园林造园理论与手法、保护与修复的造园思想。基于深入的当事人访谈、细致的历史文献考证和陈从周先生个人学术文献的整理,现将豫园修复和重建中体现出的陈从周先生的造园思想与保护理念、实践意义与学术贡献择要论述如下。4.1豫园的空间布局造园思想与保护理念方面,体现在研究园史、复造兼顾、因借得宜、动静之观、托意出境、诗咏雅集等几个方面,现分别论述。研究园史方面,陈先生在修复豫园之前,对园林的历史演进、格局变迁、毁圻情况、重建经过,均一一加以考证,从《上海的豫园与内园》至《玉玲珑的来历》、《上海豫园》、《研究豫园的二则重要史料》20)等等。如在修复过程中,因为掇山理水,而对场地进行了类似考古发掘的工作,而发现明代池岸遗迹,尤其环龙桥旧址的木桩遗址,为确定环龙桥确切位置所在提供了考古上的科学证据21)。强调“凡观名园,先论神气,再辨年代,此与鉴定古物,其法一也。然园林未有不经修者,故先观全局,次审局部,不论神气,单求枝节,谓之舍本求末,难得定论”,并细分“复园”与“改园”,而针对不同基地有不同的策略。22)复造兼顾,即指修复与重造,必要在深究园史的基础上,对现状有详细的勘察,在考古发掘证据、学术研究实证的基础上,对园林风貌和时代特征,有一基本的判断。如:50年代的修复,就曾拆除点春堂区域内作为校舍的“洋楼”,而80年代修复,则更是将已改为防空洞的水池加以考古发掘,在发现明代环龙桥遗址的基础上,复建环龙桥,以完成格局的恢复23)(图3)。具体造园风格上,则综合研究明清两代造园艺术手法和风格特征,详参既存传统园林佳例基础上,细致推敲而加以重建。因借得宜,即指造园思想而言。计成《园冶》云:“巧于因借,精在体宜”24),传统园林在造园时的要旨亦在于此。陈先生在豫园修复和重建中,正是对现状有充分的研究和体察,因此,非常注意因就实况和景观特征,将历史上被逐渐划分出园林并分别重建的园林现状之上,针对各部分不同的建造年代和风貌特征,“自出己见,以坚定之立意,出婉转之构思”25)。如,因就会景楼景区内扩展之水面,在得月楼北侧新建之矮墙,以墙上月洞门连接水面明式板桥与玉华堂景区,并就墙堆掇“浣云”假山,遂成新观。虽邻近湖心亭九曲桥景区之市肆仅一墙之隔,而园中清雅自然,真正做到“俗则屏之,嘉则收之”。26)动静之观,乃陈从周先生《说园》开篇所论:“园有静观、动观之分,这一点我们在造园之先,首要考虑”27)。豫园修复与重建,在详考园史和细勘现状的基础上,先生创造性地利用基地内部建筑之间的格局,通过水面扩展、水廊修造、池岸修复、局部掇山而将格局统一至明代风格,充分考虑到园林“静观、动观”的特征,利用既存建筑而将静观的景观,如“浣云”假山,掇于流觞亭的主要景观面,并以矮墙置于山后,以隔得月楼压逼的情势,就粉墙而出粉本画意,自然天成,巧思如是。同时,新建“积玉水廊”,将水面水口有一妥帖的处理,并延长赏园游线,而新建部分置于园林一隅,最少地避免对原有格局的干扰和破坏,可谓一举多得(图4)。托意出境,就是对园林之境界有一扩展,不仅仅止于园林的修复和重建,更在园林意境的兴造、点题和兴游方面,多有创新。《说园》五篇,陈先生以生花妙笔,条分缕析,娓娓道来,引人入胜。在豫园中,对玉玲珑奇石,不仅以水面加以强调,同时,恢复“寰中大快”照壁,以隔清代“内园”近距离所带来的局促之感,令人移步之间,顿觉新意。又有“浣云”假山、“积玉”水廊、“谷音涧”等等清雅巧思的命名,而出当代造园的新意。如“谷音涧”之定名,几经考量,而有定名,与陈从周先生喜顾曲有关,先生自谓:“似乎我在考虑豫园设计时,已超出了今日设计园林常规,在顾曲上做文章了”28)。诗咏雅集,乃是传统园林使用中重要的活动。豫园修复和重建,时值豫园建园四百周年之际。陈从周先生在工程告竣后,既有如是活动的开展。据参与豫园诗会的周道南先生回忆,此活动自缘起而至以一园之成,陈从周先生首倡,王西野先生引首赋诗,全国文人雅士唱和者,凡近百人,得诗百数十首,后以其中诗、词、联佳作共一百二十一首,成《豫园新咏》结集出版,可谓流风雅韵,盛于一时29)(图5)。4.2技术与实践并重:造园方式的实践与展望豫园当代修复研究——可被作为一个当代传统园林修复的重要“标本”——即浓缩了园林物质实体本身的修复、重建和再造;又反映出传统园林遗产在当代的命运和历史。豫园的修复与东部重建,不仅使陈从周先生以园林为中心的学术研究、保护理念、造园思想得到集中的体现和全面的实践,同时,也是先生籍此考证自己造园思考的试金石。同时,若将豫园历经近30年的保护过程,置于当代中国传统园林保护研究的大视野之中,其实践意义和学术贡献仍有待后辈学人加以认真地思考和总结。实践层面,豫园修复及东部重建,在豫园当代保护进程中,有其不可替代的意义,需特别提起方家注意,即造园方式、价值标准、取舍依据。其一,造园方式。陈先生在修复和重建中所采取的方式,几乎仍然是中国传统造园家的方式。按照先生自己的说法,就是“做做看看、看看做做”,完全亲自在造园现场,思考与实践并进,随时调整以达最佳的兴造状态和结果30)。这方式不仅包括先生个人的思想、学识、经验,更将现代的规划、建筑、园艺、工艺统筹而成为一个全面的团队,真正实现指挥斧斤,运筹帷幄,经营布局,以成全璧。其二,价值标准。当代传统园林的修复,需要面对的不单纯是物质实体的复原,更有文化重建的任务;而园林,则是集中体现这一目标的物质系统。陈从周先生尝谓:“明代之园林,与当时之文学、艺术、戏曲,同一思想情感,而以不同形式出现之”31)。先生在《说园》五篇中所提出的“动、静”观、“神、气”论、“意、境”说,不仅在造园的品赏、美学的升华层面,对园林的审美特征加以解说和论断,更对传统园林重建历史了然于胸,而对当代修复、重建和再造的价值标准,从实践层面的经验,而提升至文化价值和意义的阐发。其三,取舍依据。豫园修复与东部重建的完成,并非一时之功,就是在这一过程之中,亦经历了“破四旧”、文化大革命等历史事件。因此,修复与重建面临的不仅是历史的遗产,更是当代的境况。在具体的修复过程中,不仅要对历史的丰富遗产加以研究、理解、阐发,同时,还要对当代的保护或改造结果,提出自己的见解。其间取舍之不易,可以想见。但详考整个过程,在引入考古发掘、科学考察、实证比较、文献复原等等一系列工作之后,仍需以专业的方法、谨严的论断、个人的巧思而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付诸实践。这是大不同于古人造园的新方式——不仅决定了东部修复工程全过程,更对豫园此后第三、四期修复、扩建,提供足资借鉴、具体有效的取舍原则和依据32)。因此,在后期改造中,随城市更新的发展,积玉水廊因水面扩大,从初建的依壁而建,最终实现跨水游廊之格局即是一例。陈从周先生对于豫园修复所进行的思考和实践,几乎跨越先生整个的学术生涯,甚至晚年,豫园成为先生生命的托寄,融入先生对与生命的思考,先生曾以“以园为家”印明志,足证其对园林的情怀。这一方面与先生对园林至真的情感分不开,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园林之于先生,已是其生命之中的重要组成。这一过程中体现出的,陈从周先生的造园思想与保护理念、实践意义与学术贡献,此篇拙文并不能全面概括,只能挂一漏万地提出来一些肤浅的看法,以就教于方家。随着研究的展开,相信会有更深入的发现。陈从周先生的造园思想及实践,实非单纯从专业的角度出发,而是上升至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说园》的论说,更是“充分显示了陈先生对中国园林的深刻理解和文化创造能力”33)。5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方法本文所讨论的,虽然是陈从周先生和豫园修复与东部重建的个案研究,但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如前文所指出的两个问题,都存在于这个案例之中。同时,如果我们把研究的视野稍稍扩大,会发现,中国传统园林在当代的命运,亦多经历了与豫园相近似的命运。一方面,我们专业的学术积累,却随着前辈学人的辞世,而到了一个关键的时期。前辈如陈从周先生,对于当代中国传统园林遗产得以存续的贡献,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另一方面,对于清末以来的传统园林存废的研究、修复与重建的研究,学术思想史的研究,均皆仍处于一个初始的阶段。因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