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能力鉴定标准与工伤职工的工作能力_第1页
劳动能力鉴定标准与工伤职工的工作能力_第2页
劳动能力鉴定标准与工伤职工的工作能力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劳动能力鉴定标准与工伤职工的工作能力

《劳动能力评价工人遭受的劳工和职业事故程度》(以下简称“评估标准”)于2007年5月1日开始实施。《鉴定标准》吸收了各地劳动能力鉴定机构及社会各界的建议,对原标准做了一定的修改和完善,进一步提升了科学性。不过,在实践的6年中,也显现出一些不足。1核心条件:损伤部位的功能障碍《鉴定标准》确定的综合权衡鉴定劳动功能障碍程度的依据有:(1)器官损伤;(2)功能障碍;(3)医疗依赖;(4)生活护理依赖;(5)社会心理障碍。从《鉴定标准》对劳动能力的定义及逻辑关系看,第4项生活护理依赖程度应单列评定,与另4项不属并列关系,与伤残等级属并列关系。因此,伤残程度(等级)由其他4方面因素决定,即每一个伤残等级的确定均应从上述4方面综合考量。而且,本文认为4因素中最重要的一项是“损伤部位的功能障碍”,其是核心条件。工伤事故中,器官损伤的后果是功能障碍,但器官损伤并不一定导致功能障碍,有些器官损伤经过治疗和康复,其功能可得到部分或全部恢复。可恢复性的器官损伤对工伤职工的实际劳动能力影响不大,甚至基本无影响(如骨折可以完全愈合,肝肺肾等器官受到冲击伤后可能完全恢复,当然也可能留下后遗症)。医疗依赖和社会心理障碍相对于受损部位功能障碍而言,属次要因素,甚至从属于功能障碍,通常没有受损部位的功能障碍,也就没有医疗依赖和心理障碍。综上,评定伤残等级的主要依据、核心条件是受损部位的功能障碍程度。因此,《鉴定标准》中的等级划分标准应对各种功能障碍程度做细致描述,而对护理依赖单列评定,从伤残等级的条件中分离出来,与伤残等级不直接挂钩。2有的损伤等级差距过小,导致评定结果偏低《鉴定标准》对有的伤残情形定级程度过紧,有的则太松,过紧是较普遍的现象。如“一足功能丧失,另一足部分功能丧失”鉴定为六级,明显太紧,此情形鉴定为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更合适。又如“脑挫裂伤无功能障碍”鉴定为九级,明显偏松。而且,有的伤残划分等级差距过小,导致评定的伤残等级差距过大。如“肝切除三分之二为四级,切除二分之一为五级,切除三分之一为六级,切除四分之一为七级”。肝的代偿功能较强,多切一点与少切一点,对肝的功能影响或许并不太大,而上述规定将肝切除的多少跨越了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大部分丧失劳动力及部分丧失劳动能力3档,待遇悬殊。此外,《鉴定标准》对手足功能的差异性没有区分,仅按损伤程度类比决定相应等级不尽合理。如“拇指末节1/2缺失”为九级,“一足拇趾末节缺失”也为九级,拇指与拇趾的功能作用差异很大,级别评定中的差异却很小,显然不合理。再如“一手除拇指外,其余3-4指末节缺失”为十级,1-2指末节缺失评不上十级,而“除拇趾外,任何一趾末节缺失”却可评定为十级,也不尽合理。3“以下缺失”为分级,以“重刑犯”为“以发挥功能损害程度为依据的判断。请看,有以下几种情形《鉴定标准》对“一侧肘上缺失”评定为三级,“一侧前臂缺失”评定为五级。就手臂功能损伤而言,两种情形差异不大,但评定的级别差却很大。再如“一侧膝关节以上缺失”为四级,“一侧膝关节以下缺失”为五级,“一侧踝以下缺失”为六级,从解剖学外形特征上看,以上3种伤情有明显区别,但从生理功能损失程度看,3种情形差异性不大,定为同一级别,也并无不妥(评定为四级或以上)。又如“一侧眼球摘除”评定为五级,“一眼无光感”评定为七级,以上2种情形功能损害程度实质是一样的,而相差2个级别,一个属大部分丧失劳动能力,另一个则属部分丧失劳动能力,待遇悬殊。因此,在评定级别的依据上,应主要考量功能损害,而非外形差异。外形差异可作适当考虑,但跨度不应太大,尤其是涉及完全、大部分、部分丧失劳动能力大档次之间的差别更应斟酌。4鉴定鉴定的分级原则为“达东南角、达东南角、达东南角、达东南角、各《鉴定标准》将“单手全肌瘫肌力4级”评定为八级伤残,“单手部分肌瘫肌力3级”评定为七级伤残,但对“单手全肌瘫肌力3级”应评定的伤残级别却未明确。为在伤残级别评定中不留空档,不留含糊不定的情形,本文建议确定一个原则,即以十级为基础级别,达不到十级伤残的,确定为“达不到十级伤残”;介入两个级别之间,达不到上一级别标准,列为下一级别。5腰椎突出症未做手术者椎间盘突出症是十分常见的多发退行性病变,40岁以上人员中约一半以上有不同程度椎间盘突出症,均与工伤无关。《鉴定标准》却将“椎间盘突出症未做手术者”评定为十级伤残。外伤可以诱发椎间盘突出症,正常的体位改变也可诱发。工作性体位改变还是外伤因素所致,亦或日常生活体位改变所致,往往难以准确界定。因而,实践中常常出现判定工伤性或疾病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不确定性。鉴于单纯外伤引起的椎间盘突出症极为罕见,本文建议将椎间盘突出症从《鉴定标准》中删除更为合理。6部分或全部恢复的功能损害劳动能力鉴定的评定依据应是永久性、难以恢复性(不排除通过康复治疗而使损失的功能得到部分或全部恢复)的功能损害,而非暂时性功能损害。实践中,心肺功能、肝肾功能、血液指标等,往往呈暂时性异常,通过治疗大多能够改善和恢复,《鉴定标准》使用了较多上述功能性改变指标,却未限定为持续性、永久性改变,作为劳动能力鉴定依据,显失妥当。7确立了主观性表现为严重损害和过失行为的鉴定标准涉及伤残等级的临床检查与诊断,不同于普通就医的检查与诊断。由于涉及工伤职工待遇,其利益取向或会促使部分职工产生作假的动机和行为。诸如视力、听力、嗅觉、疼痛等主观性感觉指标,工伤职工易故意表现“严重”情形。《鉴定标准》却只对伪盲设定了鉴定方法,对伪聋、伪嗅觉障碍、伪疼痛、伪其他功能障碍缺乏防伪评定方法。从科学性、严密性来看,《鉴定标准》不仅应设置防伪评定方法,也应将防伪检查作为必检基础项目,并作为级别评定的前提条件。8个人是否要升职考核或鉴定是否为6个部位伤伤事《鉴定标准》规定,当工伤职工同一器官系统或一个以上器官不同部位,同时受到损伤时,先按单项残情分别鉴定,有2项及以上残情的,以重者评定级别,2项以上等级相同的,晋升1级。本文认为这一规定失之偏颇。当多发性全身损伤时,2处或以上部位受伤(如同时有颅脑、颈椎、胸肺、肝、脾损伤,多发性骨折等),仅限于晋升1级明显不尽合理。建议将2处以上部位伤残的,分别评定各分部伤残等级,分部伤残未达十级的,不予考虑;达到十级以上的,在最高级别上分别累加相应等级一半,总等级按有利于工伤职工的原则确定整数级别。如,某工伤职工有4个部位受伤,4个部位分别评定为七、九、九、十级,则累加级别依次为1、1、0.5、0级,加总为2.5级,取整数为3级,累加后级别为四级。9劳动能力评定科学合理的劳动能力评价应区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并分别制定评定标准。如《鉴定标准》将“一侧踝以下缺失”评定为六级伤残,属大部分丧失劳动能力。其实,这样的劳动能力评定含意并不清晰,对体力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