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世纪前苏联文艺学派领袖人物尤利米哈依洛维洛特曼
尤利米哈米卡洛维斯洛特曼(1922-1993)是20世纪前苏联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和塔尔图符号学派的领袖。近几年来,不少研究者撰写了介绍和研究洛特曼的文章1。不过,目前的研究还偏重于洛特曼的理论分析,而就他的理论对具体文学体裁和作品分析的实际指导意义还缺乏足够的认识。本文拟对洛特曼的《叶甫盖尼·奥涅金》研究进行分析,力图为文学研究和批评探索出一条新的途径。从塔尔图—莫斯科符号学派的渊源看,以洛特曼为代表的塔尔图学派明显受到了俄国形式主义彼得堡学派的影响,始终坚持将理论探索与文学史的研究紧密相连。洛特曼本人的理论探索就与他对普希金作品的研究相互交织、密不可分。他的理论研究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而他关于普希金创作的第一部研究巨著《论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的人物结构发展》也发表于1960年。此后洛特曼更是加紧了对普希金时代的俄罗斯社会思想和普希金本人作品的研究,发表了几十篇学术论文和三本学术专著,使之成为了他进行理论探索和文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洛特曼选取普希金划时代的伟大作品——《叶甫盖尼·奥涅金》作为重点研究的对象,他大胆地对已经固定下来的有关该作品的各种看法进行了重新的考察,提出了一系列独到而有价值的观点,与之相关的三本学术专著2使他达到了普希金学研究的一个高峰。一方面,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成为了洛特曼实践自己理论的最佳范本;另一方面,他的理论又丰富和发展了对该作品的研究,两者可谓相得益彰。洛特曼通过对《叶甫盖尼·奥涅金》本文结构的细致分析提出了普希金创作这部伟大作品的一个基本法则——“矛盾原则”。他在专著《普希金的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专门课程本文研究导论》中辟专章论述了该创作原则。他认为,“矛盾原则”是指普希金有意识地让种种没有消除和没有解决的矛盾在本文中并存,并让它们相互碰撞共同生成本文的意义。充斥在本文中的这些矛盾已不再被普希金看成是过错和不足,而是作为具有价值的结构元素,构成了诗体小说整个艺术结构的一个部分。“矛盾原则”表现在整部诗体小说的各种不同的结构及其元素之中,它超越了以往的一切文学经验,构成了“特别的诗学”3。这种特别的诗学极力摆脱某一具体文学样式或风格的限制,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一般文学创作的规则,因为任何循规蹈矩的创作方法都会在某种程度上背离生活的真理,只有充满内在矛盾的艺术本文才可以作为与现实更相符的本文来加以接受。普希金的这一独特创作方法并不是通过削弱,而是依靠增强文学假定性的感觉来实现的。比如,在本文有的部分突出讽刺性体裁、有的章节仿佛充满了浪漫主义气息、有的段落则近似于散文的对话体等等。普希金有意识地使各种不同的文学形式和矛盾着的系统相碰撞,努力达到一种使读者产生超越各种文学样式与风格界限的感觉。这种不同样式与风格相互矛盾和冲突的创作原则表明,一方面,任何单一的文学组织方法仿佛都是与所叙述的生活本身相隔离的,而且恰恰是对这种单一创作形式自身的嘲讽;另一方面,文学创作所叙述的生活实质仅仅只能依靠大量相互排斥的叙述形式间的结合、各种矛盾要素间的相互碰撞才能感觉到。与俄国形式主义者一样,洛特曼也把研究的重心放在了文学作品的内部研究上,他对“矛盾原则”的揭示首先是以解析本文内部结构为基础的。他指出,从普希金1823年5月在基什尼约夫开始创作《叶甫盖尼·奥涅金》到1830年9月在波尔金诺村完成,期间历时近七年四个月有余。作品是一部分一部分地分开发表的4。在普希金创作的这七年多中,小说本文的许多地方产生了矛盾与不和谐。他举例说,第3章中,作者在谈到塔吉亚娜时说:“……她的俄语不太高明……不用俄语表明心迹,我们的国语高不可攀,不肯俯就尺牍的文体。”而在第5章有对女主人公人所共知的著名评价“……生就俄罗斯人的心灵”。再如,在第七章中作者借塔吉亚娜为奥涅金画像,“这阴郁的人危险而古怪,究竟来自天堂还是地狱?是天使?是魔鬼?令人难猜。”而到了第8章作者又认为奥涅金只不过是个“自负的庸人”。洛特曼认为,类似这样的矛盾在作品中俯拾即是,使我们绝不能将它们归于作者的偶然疏漏。且普希金本人也仿佛生怕读者不能发现本文的这一特点,令人难以置信地在第1章的最后1节中宣称:“……总算完成,可以付梓。我又认真校对一遍,破绽百出,比比皆是,不过我不想再修改,……听凭苛刻的批评家,任意宰割我的劳动果实。”洛特曼在这里提出了疑问:为什么作家在看到了矛盾后,不但不去修改它们,而且还要专门提出来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呢?我们知道,假如某些艺术构思不能让普希金满意的话,他会毫不犹豫地放弃,事实上他也不止一次地放弃了一些经过深思熟虑的构思。在普希金的整个创作道路上布满了一段段这样没有完成的作品,这些散落于草稿中的片段常常因思想的深邃和艺术性的高超而让人吃惊,然而作家却摒弃了它们。假如将《叶甫盖尼·奥涅金》本文中出现的矛盾仅仅归因于作家的观点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变化,那么普希金一定会选择进行修改或是重新创作小说,从而使本文具有整一性。但普希金没有这么做,反而在小说中两次(在第一章和最后一章中),直接提醒读者去注意在本文中存在着矛盾,这当然不是偶然的。洛特曼强调指出,这种矛盾远不止体现在本文的若干细节上,更重要的是贯穿于整个本文的结构之中。他在分析矛盾原则时,首先从作品的局部矛盾开始探讨。他不是孤立、静止地考察这些矛盾,而是侧重分析它们在作品中的构造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最终努力揭示它们与整体结构之间的联系。洛特曼指出,艺术的整体结构并不等于各个结构要素的简单相加,也就是说,一个文艺作品整体所提供的总信息量要大于该作品各个部分信息量的总和。因此,洛特曼总是以一种整体性的观点来把握作品结构。他指出,普希金诗体小说结构的特点使得作者任何正面的说法都可能会在不经意中变为一种讽刺,那种将个别的引文从本文中抽取出来的方法就变得特别危险。为了避免这种危险,洛特曼认为“小说不应被看作是作者就各种不同问题发表看法的机械性总和、一种独特的引文选集,而应看作是一个有机的艺术世界,其部分只存活并获得意义于与整体的联系中”3。因此,洛特曼在分析了诗行、诗节、诗章等的局部矛盾后,进一步探讨了整章乃至整个作品结构上的矛盾。比如,他指出,第1章的前半部分为一种讽刺性长诗体裁,普希金仿佛在塑造一个与叙事人“我”并列出现的讽刺对象——“娇生惯养、堕落的斯拉夫人”5。作者的创作意图好像定位在讽刺一个与作者的崇高理想相悖的上流社会及贵族青年之上。洛特曼举例佐证道,在第1章第5节的初稿中有常被引用来证明奥涅金具有“积极的自由思想”的诗句,主人公喜欢谈论:“关于拜伦、曼努埃尔,关于烧炭党、巴尼尔,关于约米尼将军”。在这里作家提到一连串与19世纪20年代欧洲革命运动相联系的名字。尽管拜伦和欧洲革命运动对基什尼约夫时期的普希金来说完全是严肃的、有思想意义的选题,然而奥涅金对类似严肃话题的兴趣丝毫没有使他靠近作者“崇高的”理想人物,因为他的谈话对象是上流社会的女士。话题和交谈对象之间政治思想面貌上的矛盾赋予叙事一种讽刺的色调。普希金列举了一系列仿佛能使主人公和十二月党人接近的特征,但另一方面又列举了和他们相对立的特征。这加强了讽刺意味,完全符合讽刺性作品的特征。比如,奥涅金对政治经济学很感兴趣,然而,这种兴趣只是某种上流社会排遣空虚的方式,因为奥涅金在对经济感兴趣的同时,还着迷于舞会,他对这两件事的同时热衷明显地将他与1818-1819年爱好自由的青年区别开来,从而揭示了他对新思想爱好的外在性及表面性。除此之外,奥涅金最感兴趣的事是“爱情的科学”。显然,奥涅金对情场的着迷在这一部分被普希金描写为一种格调很低的上流社会贵族青年的行为。而且,在第1章的前半部分普希金是以一种讽刺甚至带有挖苦的语气来描写奥涅金的忧郁。因为普希金笔下的忧郁并没有超出“上流社会的古怪”,它更像是无所事事的贵族纨绔子弟借以显示“深刻”的一种人为的时髦。洛特曼认为,从第1章的后半部分起,作品的叙事体裁和叙事语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时完全与前面的相抵触。这时有关“聪明人”的概念已经不再与恰茨基的热情相伴,而是与恶魔充满怀疑的身影相随,“忧郁”也获得了新的意义。此时读者从奥涅金的忧郁和怀疑的性格中领略到了思索的力量,它成为了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行。奥涅金这个上流社会社交界的风流人物、远离诗人崇高理想的形象,在作家的重新评价中变成了一个严肃的人物。在第1章的45—48节里主人公和作者之间获得了一种崭新的关系。他们之间的观点达到了惊人的一致,“我跟他一样,抛开社交界的缛礼繁文,情投意合,成为好友。我喜欢他性格超群:他常于无意中耽于幻想,头脑冷静,智慧过人,连他的怪癖也不可模仿。我愤愤不平,他忧郁苦闷,同是饱经情海的沉浮,同是对生活厌倦灰心,同是失却内心的热情……”。普希金在第46节几乎是用一种抒情的语言谈论奥涅金,那种将两者分开的讽刺性语调一扫而光。对主人公评价的转变仿佛使作品又回到了叙事人“我”与主人公两相融合的浪漫主义长诗的轨道中,讽刺性的激愤被浪漫主义的抒情取而代之。但普希金并没有让作品在这条路上走很远,他在第1章的56节极力将作品拉离这一轨道。他声明,“我和奥涅金区别明显,免得喜欢嘲笑的读者,看不出我的特点;免得某位饶舌的出版家捏造出巧妙的谣言,昧着良心,飞短流长,说我模仿拜伦的诗篇”。洛特曼还进一步指出了各个章节间人物结构的矛盾。比如,奥涅金在不同的章节里,是以各种矛盾的面貌出现在读者眼前的。普希金对主人公的评价往往形成一种相互的校正,有时仿佛像是一场相互否定的声音的合唱。其灵活的“奥涅金式诗行”结构也使得这种叙事语调的完全相悖变为可能。本文的最终意义不是以作者的某种劝喻来揭示,而是依靠相互矛盾的各系统的交织来呈现。在给主人公提供新评价的时候,普希金并没有将旧的评价删去,而是保留两者并让它们相互碰撞来产生意义。洛特曼的研究从本文局部最细微的地方开始,这使得他的研究能在某一点上得以深入,具有科学研究的清晰性和准确性。同时,他的整体观又避免了局部的科学化研究在一定度上对作品艺术性的肢解,因为作品的艺术性往往是通过自身的整体效果来反映的。洛特曼把“整体性”和“科学性”最大限度地结合了起来,运用了科学的符号学分析手段,但他不像其他西方形式主义文论家们那样,把研究的范围仅局限在作品形式研究的圈子内,而是把艺术创作、艺术作品和艺术感知作为一个完整的过程联系起来加以探讨。洛特曼研究的这种整体观是基于他把艺术本文系统作为一个符号系统加以考察的认识。洛特曼认为,在艺术本文的大系统中存在着无数的子系统,它们都对作品的意义发生作用。一系统可能存在于另一个或几个系统中,或相互关联、或相互排斥,对立统一于整个艺术本文中。对艺术本文的解读是在艺术整体的系统中研究不同系统、不同结构层的各种要素。例如,洛特曼在研究普希金是如何通过“矛盾原则”来揭示主人公奥涅金的性格特征时,首先在本文大系统中划分出若干的子系统:奥涅金——彼得堡社会、奥涅金——叙述者“我”、奥涅金——连斯基、奥涅金——地主们、奥涅金——塔吉亚娜、奥涅金——扎列茨基等。奥涅金在以上每一个子系统中均处于中心地位,依靠与该系统中的其他结构要素发生联系来生成不同的意义。在每一个子系统中奥涅金都以一个从未有过的崭新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而这些形象往往是完全矛盾、抵触的,仿佛很难并存。例如,在奥涅金——连斯基这个子系统中,奥涅金一开始虽然对连斯基的热情不以为然,但他“一句冷言冷语也不说”,但后来却挑起了与连斯基的决斗,结果了自己朋友的性命。洛特曼认为,诗体小说的各个章节正是按照一个个对立、矛盾的系统来构建的。这些系统相互依存、相互碰撞并存于本文的整个大系统中。通过这种方式,普希金得以揭示出主人公性格的复杂性和19世纪早期俄罗斯社会的一类典型,即“俄罗斯的欧洲人”。他们才智过人,富有教养,但又是纨绔子弟,因空虚的生活而苦恼;他们善解人意、富有同情心,但又冷酷无情、爱慕虚荣;他们是情场浪子,但又不失真情体恤;他们善于深入思考,但又茫然失落。在奥涅金身上反映出俄罗斯社会具体历史时刻的特征,他是十二月党人起义失败后的时代英雄,一个身上包含无数矛盾和可能性的历史人物。洛特曼认为,每一代读者总是感觉奥涅金的“脸”在改变,或许没有哪一部俄国小说中的主人公能表现出这种在每一代读者的阅读中都能改变的能力。可以说,奥涅金永远是现代的。洛特曼指出,正是各矛盾系统相互碰撞、相互作用才使得对人物的解释复杂化、多元化。解释越多,本文的艺术意义也就揭示得越深,艺术生命力就越持久。洛特曼坚持用系统化的研究方法来阐释《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矛盾原则。他在分析了各子系统的矛盾要素后,又把它们纳入到诗章及整个本文的大系统中加以考察,从而使研究能从对最小的结构层次和系统的精确化、科学化分析最终走向从整体及宏观上把握作品的实质。不仅如此,洛特曼还把本文结构系统与非本文结构系统联系起来进行统一的考察。他强调,文学本文是一个社会历史文化的存在物,本文只是产生意义的诸要素中的一个。文学作品的现实意义是由本文结构和非本文结构所组成的。非本文结构体系包含着本文产生和读者接受时的现实生活、文化背景、文学观念等等。他强调,本文如若不与非本文结构联系就不可能产生和存在。本文系统与非本文系统是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统一体。洛特曼写道:“只有在这两种透视法的交织中我们才能找到通向《叶甫盖尼·奥涅金》的大门。”3洛特曼认为,在创作之初,普希金的头脑中并没有一个成型的、固定的所谓“矛盾原则”,而是在创作的过程中慢慢形成的。我们现在读到的这本《叶甫盖尼·奥涅金》并非是诗人一开始就设计好的,“小说的许多特点是自然而然地形成的,只有结果作为意识的原则由诗人来加以考虑”3。他认为,《叶甫盖尼·奥涅金》的各章节在七年多的时间里是分开发表的,因此当后来的读者拿着有着统一标题、编好的章节和页码的一整本书时,也许不会像当年那些读单独发表章节的读者那样,能够感到其中各个篇章的独立性。这些读者不是按分开发表的本文来接受小说的,而是把它作为一个一次性完成的本文来接受,这对于他们早就变成了合乎情理的事。在洛特曼那里,正是这种读者接受语境在某种程度上割裂了本文系统与非本文系统的有机联系,使我们无法动态地来分析本文,也正是在这一点上洛特曼超越了俄国形式主义。洛特曼结合本文的结构,对普希金创作这部作品的时代背景、政治局势、文化氛围和作家本人的思想状况等非本文结构进行了分析。这些非本文结构虽然在形式上在本文之外,但其实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作品的构成,因为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始终会将非本文结构作为参照系,所以它们与本文结构一道成为整个作品的构成要素。比如,诗体小说的第1章创作于政治局势日趋紧张、十二月党人活动高涨的1823年。这一时期普希金创作的特点之一是对讽刺作品特别感兴趣,这显然与十二月党人诗歌的纲领性方针相符。对时代的讽刺性激愤是十二月党人诗歌一个不可分割的特征,这一体裁影响了普希金诗体小说的早期结构。另外,基什尼约夫时期的普希金对奥涅金政治上的冷漠是极其反感和厌恶的。这也与十二月党人的文学宗旨有关,他们非常重视诗歌在政治斗争中的作用。洛特曼认为,在创作《叶甫盖尼·奥涅金》第一章时,普希金完全同意十二月党人的这种观点,因此在小说的第1章中,对主人公思想水平的确定在奥涅金形象的形成中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不是社会环境而是人的思想意识是形成奥涅金性格的基础。洛特曼指出,1823年夏秋,是第一章结束和第二章开始创作的时期,普希金的思想发生了复杂的转变。政府反动势力的加强及十二月党人内部的分歧等因素对作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普希金对贵族革命政策产生了怀疑,开始了对俄罗斯命运的痛苦反思,并萌生了对未来的悲观主义思想。这些外部状况无疑极大地影响了普希金的创作,表现在作品中就是普希金对忧郁及主人公的态度上所发生的逆转。通过洛特曼对《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矛盾原则的解析,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只用了短短十几年时间他的理论就在国际文艺学界和符号学界获得了世界性声誉。其成功的关键一点在于洛特曼集俄国形式主义与俄国传统文学批评精华于一体,走向了批评方法的融合。俄国形式主义将文学作品本身及其构成方式作为研究的主题,极力摆脱哲学、美学或历史哲学理论对文学的约束。然而,俄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利用温度变化加工机械项目资金需求报告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报纸新闻的公共卫生新闻深度考核试卷
- 2024年农作物种子市场调研试题及答案
- 《课件设计及展示:打造专业个人形象》
- 削减模具设计成本的有效方法试题及答案
- 立体复习计划的2024年篮球裁判员试题及答案
- 2024年游泳救生员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
- 农作物种子繁育员角色及职业能力的提升试题及答案
- 裁判员处理球员争议的技巧与策略试题及答案
- 【课件】临床用血管理及电子病历的规范
- 2025内蒙古中煤鄂尔多斯能源化工有限公司招聘98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三年级西师大语文下学期期末知识点归纳复习知识点巩固练习
- 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答案)
- 2025年医保知识考试题库:医保定点医疗机构管理制度要点试题
- 小学科学综合试题及答案
- 青少年体重健康管理
- 2025届陕西省高考适应性检测(三)物理试题+答案
- 2025-2030中国有源电力滤波器(APF)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2025工厂职工安全培训考试试题及答案可打印
- 儿童寓言故事-乌鸦喝水
- 2025年河南工业和信息化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语文2019-2024历年真题考点试卷含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