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4北京路中学高二作文系列训练★★★★高分作文雕虫小技⑴-审清命题指向PAGEPAGE14作文讲解要点-:审题备课人:朱海英2008.3.12【序言】面对70分的高考作文题目,考生如何才能在考场限定的时间内写出好文章,从而获得高分呢?这很值得研究。考场作文的写作有其特殊性——考生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加上心情的紧张,行文难有平时从容的心态。不少考生常常没有时间拟写草稿,因而出现错误也就再所难免。面对意识到的错误,是听之任之,还是亡羊补牢?考生是否仍可以有所作为呢?古人云:“文无定法。”作文虽无定法,但“出彩”还是有规律的,是有一定招数的。研究这个规律,掌握这个招数,就能使我们的文章“出彩”展新颜。文无定法,文亦有法,“若将天地常揣摩,妙理终有一日开”。只要我们广泛阅读,注重积累,多方揣摩,勤于练笔,就一定能写出令人称道的优秀作文。考场作文是给阅卷人看的,揣摩阅卷人的心理虽有取巧之嫌,但阅卷人是以公正客观的态度对待每一篇文章的,加之他们都是招生考试部门精选的,阅卷前又进行了统一的培训,对作文卷的评判标准形成了共识,所以,他们的看法,代表了公众尤其是语文界对考场作文的看法。他们喜欢的地方,就是作文的“亮点”;他们讨厌的地方,自然就是失分的“暗点”。高考考场作文,必须有“亮点”,即有与众不同的地方,才能吸引阅卷人的眼球,取得较好的分数。这已人所共知。综观众多的考场失败作文,其失分失就失在那些“暗点”上,正是那些“暗点”让阅卷人心中陡然生厌,笔下毫不留情。希望考场学子们为文谨“言”慎“形”,并给2006年的考生敲一记警钟。在作考场作文时,考生一定要有反思意识,边写边从审题立意、选材组材、谋篇定体等大的方面审视一下是否恰当;同时也要有急救意识,发现问题立即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做到不露痕迹,化险为夷。拿起一篇文章,首先跳入眼帘的是文字语言,但有一定经验的读者决不停留在文字语言的表面上,而要追随文章作者的思维流,捕捉作者的思想观点。一篇文章的语言流是作者思维流的外在表现。所以古人讲:“文成于思”。作文抓住“思”就抓住了作文的真谛。审题是作文构思的开端,也是作文构思的奠基。能否认真审题,其思维方式是否科学,从根基上决定着作文的成败。一、何谓审题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从来就是见仁见智。文章形式论者认为审题是个方法问题;文章思维论者则认为,审题是整个作文构思的有机部分,因此,审题的实质是一种思维过程,是一种通过对命题提供的语言信息的审视分析,捕捉命题者命题的意图、提示和要求、限制,从而确定作文构思的思维活动起点和前进方向的思维过程。即所谓的审题定向。二、审题定向定什么一般地说,审题定向要确定两个方向:第一,要确定命题要求反映的客观生活内容方向,这决定思维雷达向那种生活领域去扫描、搜索;第二,要确定表现这种客观生活内容的文章体裁方向。这将决定作者思维的佳人以何种体裁范文为借鉴。例一:记一件令我陶醉的事(一)内容定向:写我亲历的而且是令我全身心地沉浸于其情境中的生活场景。确定了这个方向之后,你便可以伸出你的思维触角,在你的生活经历中去捕捉符合要求的典型生活事件,以及运用第六感观,再现其情境,再体验、感受,从而提炼出属于你的独特的立意来。(二)体裁定向:题目中的“记”字启示我们,写此文要用记叙文的体裁来表现,写成议论文形式是不充许的,确定这个方向之后。你的思维佳人便可以到记叙文中众里寻她千百度,直到找到范文借镜,以便以范文思路框架,规范自己的不局谋篇作文构思。例二,谈知识更新(一)内容定向:对知识更新的正确认识。确定这个方向之后,你就可以开动你的思维钻机,对准“更新”的题眼,向思想的深层底蕴开钻,直到钻探出为什么要“更新”理由和怎样“更新”的作法,以及负载这“理由”、“作法”的血肉(论据)。(二)体裁定向:命题中“谈”字告诉我们,此文要用议论文体裁来表达,否则便是文不对体。确定这处方向以后,你便可以让你的思维骏马,驰骋在你学过的议论文的天地,直至寻觅到你以为满意的足资借鉴的议论文范文,以规范自己作文的逻辑思路。作文是客观生活在作者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有客观生活才有所谓“反映”,所谓审题内容定向就是在自己的丰富多彩的生活“百花园”内确定一个反映的角度,从而为作文奠定一个立意选材的物质基础,由此可见审题内容定向是作文构思的基矗有了一定的客观生活还要相应的文章体裁形式作为载体,才能呈现于读者面前。所谓审题体裁定向,就是确定反映这客观生活经验的文章体载,以便遵循文章体裁属性、特征,把确定了客观生活变为现实,由此可见,审题体裁定向是必要条件。内容定向制约体裁定向;体载定向为内容定向服务。二者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三、命题作文审题一)理解题意准确深入地理解题目含义,要注意题目的表面义与深层义。表面义是指与语言本义有关的字面意思,深层义是与语言本义相关的隐含义,它或是引申义,或是象征义,或是比喻义。例1《尝试》(94年高考题),其表层义是试着做事情,试一试,其深层隐含义是有的目的、主动的、有一定结果的行为过程。写作此题就要在深入理解了深层义之后才能铺衍成文。例2《敞开那扇门》,这一命题中的“门”就其表层义而言,是指房屋或用围墙等围起来的地方的出入口,也指其出入口能开关的障碍物。从这一层面来写作也可以,但立意不深。如果进一步联想,门也有象征义: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之门,交往之门,学习、研究上的方法之门,大而言之,改革开放或闭关自守的国门,等等。其象征义是丰富的。例3《春华秋实》,可以理解为春天开花,秋天结果,也可以理解为春天的花,秋天的果。这一词语平时多使用其比喻义,喻指什么呢?这就要深入一步去联想。总之,对题意要根据命题特点去准确深入地理解表层义和深层义,从而写出扣题紧立意深的作文来。二).明确重点有的作文题暗示了该题的写作重点。1.题眼暗示写作重点,这多是记叙文。例4《成长的无奈(或喜悦,或……)》,“无奈”是题眼,该记叙文应以此为重点。2.关系暗示写作重点,这多是议论文。如前例《春华秋实》,峻青在《秋色赋》中写道:“春华秋实,没有那浩荡的春风,又哪里会有满野秋色和大好好收成呢?”春华与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春天的花,秋天的实,还可以理解为和谐统一的并列关系。若要以此题写议论文,就要以语词间的关系为基础来立论阐述。例5《树木、森林、气候》(86年高考题)三个语词间有明显的因果关系,这也是该题立论阐述的重点。三)弄清显隐有的记叙文命题点明了中心,《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有的议论文点明了论点,如《失败是成功之母》。中心或论点显明就围绕中心或紧扣论点来设事成文或阐述论文。有的记叙文没有点明中心,如前例《尝试》,在构思时要自己立意确定中心。有的议论文没有点明论点,只是一个论题,如《讲讲实事求是》,或以《春华秋实》、《敞开那扇门》为题写议论文,就要在准确深入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建立论点,再作论述。四)把握分寸当今高考作文强调在基础性、实用性前提下,发挥考生的个性、创造性。即是说,在一定的限制之下,给考生留下较宽泛的发挥余地。这就涉及到审题中如何正确把握分寸,避免失误的问题。1.文体有的考题限制大,如前例《尝试》,只要求写记叙文,但当年各地都有不少考生写成议论文,这是审题马虎造成的重大失误。但是文体限制小的——除诗歌外文体不限,这种不限之限,又怎样把握文体选择的分寸呢?如前例《敞开那扇门》(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从实用文体角度看,可以写记叙文,以叙述描写为主体,略为抒情议论;可写抒情文,以情感抒发为主,略为穿插描述片断,;可写议论文,给题目加上表明态度的语词,构成鲜明的论点,再展开论述;可以写成说明文,但是,无论是实物说明还是事例说明,都要准确科学,这在考场上是难以做到,就此题而言,写说明文难!因此,尽管高考作文有文题淡化的倾向,但文题分寸的掌握仍要注意两点:①是根据题目本身的特点,它适合用什么文体,②是根据自己的特长来确定,发挥所长,富于创造。2.题意有的命题,题意具有限制与开放相统一的特点,对其开放的一面需要把准分寸。这是从另一角度谈前面的“理解题意”。含义丰富的题目,其表层义多是词典义,较确定。深层又则多是在此基础上由个人联想出来的,它具有一定的确定性,但显得更灵活、开放。问题是,灵活开放的深层义,是否可以无边无限的联想下去?考场上显然不能。所以,对题意开放一面的理解要定向、有度、掌握分寸。其一.相似点准对深层义的理解,或由深层义引发的思考,常常是一种相似联想,相似点准是了关键。如前例《敞开那扇门》“敞开”显示出主体的主动性和支配作用,因此,“门”确定为“阅读之门”“方法之门”就无相似之处,确定为“感情之门”“国门”就恰切。其二.要小而实《敞开那扇门》选“感情之门”或“理解之门”角度小而实,而“敞开国门”就不好控制,如要写它,就要选个具体切实的角度,从实入手,小中见大,写起来就好调度与控制。其三.适量而止深层义的联想是丰富的,但考场上容不得浮想联翩,联想的点、面都要适量。在直觉判断中,首先联想到的往往有可靠性,不要轻易放弃,其次联想到如要与首先联想到的比一比较再作抉择。其四.健康向上例6《我的财富》(96年上海高考题),“财富”的含义指有价值的东西,它既可指自然财富,也可以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写作时从哪一方面入手为好呢?上海命题者对命题意图的解释是:该题体现了对社会美的正确引导,当今社会不少人金钱至上,但人生在世,并非人为财死,还应当有更高尚的精神追求,它引导我们对未来的人生之路作出严肃的思考。因此,理解题意,掌握分寸,还应对出题者的意图进行揣摸,多从积极、健康、向上的角度定位为好。98年高考大作文题是材料加命题,立意明确,审题不难,但这并不等于说在99年应试复习中就放松或放弃审题训练,人能我优,才可能在竞争激烈的高考选拔中脱颖而出。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引导学生把握题旨。题旨包括主题(当然也有意图)。材料本身是松散的、不紧凑的,我仍要指导学生提炼主题。提炼主题离不开原材料,要把原材料中那些有用的、精华的东西提炼出来,这些有用的、精华的东西就是主题。所以说,主题是内在的,不是游离于材料之外的东西,不是随心所欲地可以判定、人为地“贴”上去的东西,也不是单纯地“主观意念”的产物。主题是对全部材料的思想意义的高度概括,是对材料的内涵及本质的正确开掘。材料对主题的确立有着客观的、不容更移的“制约性”。如下列一则材料:三位年轻的海军新闻工作者在北京进行了一次特别采访,题目是:中国人,你还记得“甲午”吗?一位来自佳木斯的三十多岁的东北汉子愣愣地问:“‘甲午’是个啥?”给他解释后,他说:“现在都兴公历了,连俺屯子里的庄稼人都不看皇历了,谁还弄得清什么‘甲午’!”。从上海来京旅游的林小姐说:“甲午战争我是晓得的。好像是在初中学过的吧。林则徐这个海军司令没当好,让日本人打沉了好多条船,不过他禁烟还是有功的。”一位在颐和园北窗门外卖各种纪念章的中年人说:“那是多少年前的事了,知道了也没用。打仗是当兵的事,做生意就是多赚点少赔点。”人们几乎对此问题都感到意外。在引导学生分析这则材料题旨的时候,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三个人各谈了什么内容。第一个人把甲午只看作是纪年的一个标志。第二个人把甲午战争与鸦片战争混为一谈。第三个人对甲午印象模糊,认为它不关自己的事。这三点内容是材料本身提供的,一般来讲学生能够说出。但仅仅做到这一步还是不够的,还应该归纳三个人谈话的共同点,即这三个人或不知道甲午战争,或印象模糊,反应冷淡。由此结论再引导学生作一系列的思考:作为一个中国人该不该忘记甲午战争?该不该忘记邓世昌与侵略者浴血奋战的民族气节?该不该进行中国近代革命史的教育……通过这些思考,学生就会产生共识。那么再进一步从反面发问,对甲午战争一无所知的青年人,能有历史的责任感、使命感吗?老师通过这一层层深入的引导分析,学生对材料的题旨就明了了,认识也深刻了,写起作文来也就不会偏题甚至离题。一般性材料的题旨和意图是比较容易分辨的,而寓义性材料的题旨和意图却不那么容易分辨,因为它的题旨和意图是隐含的、不外露的,只有更深一层地理解分析它的寓义,才能正确地把握题旨和意图。如1995年高考作文《鸟的评说》(原材料略)。这则材料就属于寓义性材料。从材料本身来看,是说麻雀鄙视燕子,燕子鄙视黄鹂,又鄙视黄鹂……鸟们唇枪舌战,互相攻击、诋毁,都恰如其分地指出了对方所谓的“缺点”。在引导学生分析的时候,仅仅看到这点还是不够的,还应该进一步分析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即鸟们不懂“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道理,更不懂“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的古训。然后引导学生把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之比较,这样就会发现,两者之间有许多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就是作文的依据和基础。”《鸟的评说》的寓义还比较容易把握,而下面这则《狂泉》却不是那么容易把握的。从前有个国家,境内有一眼泉水,名曰“狂泉”。国内的人吃狂泉的水,没有一个不发狂的。只有国王不吃狂泉的水,没发狂,言行举止都很正常。可是,发狂的人认为国王没有发狂是得了发狂病。于是,大家商量,一定要为国王治发狂病。他们冲进王宫,把国王捉住,摁倒在地,用艾火烧,用银针刺。国王受不了痛苦的折磨,只好到狂泉舀了一瓢水喝下去。国王刚喝下狂泉里的水,便发狂了。于是,这个国家君臣上下没有一个不发狂的。大家手舞足蹈,十分高兴。对这则材料、该先引导学生读懂它的意思.再用简洁的语言把它表述出来。它的意思是:国人因饮“狂泉”而发狂。又迫使国王发狂。然后再引导学生作进一步的分析,国人发狂是不正常因行为,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不正常,反而把国王的正常认为是反常。由此概括它表现出来的一般意义,即不正常的东西如果成为一股潮流就会改变一切。再深一步分析,就会发现要使行为正常、不畸形,只要意志坚定,远离畸形,那么被同化的危险性就小些。那精神畸形呢?它如果形成一股强大的习惯势力,就具有惊人的同化作用。它会从思想上、精神上改变人、改变社会,使社会步入不正常的轨道。可见,指导思想上的失误,往往会造成重大的损失。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大跃进”“文革”给我们的教训是深刻的。因此,我们应对这种畸形思想进行持久的、不折不扣的斗争。第二,引导学生明确角度。角度即材料表现出来的看问题的出发点。在不同的材料中,角度有时表现为材料所涉及的不同对象,有时表现为联系实际的立足点……有的材料只有一个角度,有的却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角度。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选取那些最能表现题旨的角度。如下列一则材料:武汉市东湖之滨的珞珈山,是武汉大学的所在地。山上有闻名遐迩的樱花园。每年的樱花时节,流光溢彩,游人如织。于是,总见一些青年朋友穿着和服在樱花丛中摄影留念。一次,一位在武汉留学的韩国青年见此大为不解,她对她的导师说:“他们为什么要穿着和服去照像呢?我们韩国也有樱花,但从没有人穿着和服去同樱花照像。”她的导师苦笑了一下,无言以对。这则材料从导师的“苦笑”“无言以对”来看,表现了导师对那些穿着和服照像的青年人的不满和鄙视。导师的心声体现了命题者的意图,也体现了材料的主旨,即批评那些穿和服照像的中国青年,批评他们崇洋媚外,民族尊严沦落,国家观念淡薄。这则材料所涉及的对象有四个:一是游人,二是中国青年,三是韩国青年,四是导师。这四个对象表现为材料的四个角度。而最能表现题旨和意图的是第二和第四角度度。在第二和第四个角度中,假如从反面立意,指出“苦笑”是思想封闭的表现,由此而论证中国要走向世界,要增进各国人民的友谊,就必须解放思想。这个文意,虽然新,但不符合材料的题旨和命题者的意图。所以,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正确把握角度与题旨的关系。如果一味求新,“反弹琵琶”,只会曲解原材料的意思。五、话题作文的审题随着高考作文改革的深入,有人提出作文要“淡化审题”。客观地讲,近年高考的审题难度降低了,但并非意味着考场作文审题不再那么重要。尤其是2003年全国卷和2004年广东卷高考作文题严格限制了写作内容的范围,审题难度加大,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就今年高考作文阅卷的实际来看,基础等级“内容”部分分为四等,每一等的首句断语分别为“切合题意”、“符合题意”、“基本符合题意”、“偏离题意”,虽然内容和表达分开评等限制了过分强调立意与审题的倾向,但对考场上大量的语言平平的作文而言,这是其能进入哪一档的重要的标准。这几年的话题作文每年都有作文内容离题,重判10分以下的。在阅卷的具体操作过程中,“改审题而不是改文章”的倾向依然存在。那么,话题作文审题审什么,怎样审呢?一般来讲,话题作文的题目包括引言材料语,话题限定语及基本要求语三部分(也有的作文题目在引言材料与话题核心语之间有引申指导语),以2003年高考作文为例,题目从开头到“而怀疑是邻居家老人偷的”是引言材料,“直到今天”到“是什么样的关系呢?”是引申指导语,“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写一篇文章”是话题限定语(其中单引号圈定的是至关重要的话题核心语),“注意”引领的是基本要求语。我们在平时的审题训练中一定要切实认识到这几部分的意义和作用。话题作文的审题从对象上看就是审话题审引言,其目的是审范围,审观点。审范围就是要审清作文的写作区间,不要随意扩大或缩小内容空间,更不要偏离题目限定的话题范围,确保在题目规定的或暗示的轨道内行文。话题作文的范围是如何规定或暗示的,如何去审定呢?那就要一看话题核心语,二看引言材料,二者在不同层面上都会对此有所限定。话题的范围首先是由话题核心语限定的,以“诚信”为话题就不能写忠诚写信念,尤其要注意“话题短语”对内容的限定性,比如“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和“答案”不同,“面对自然”和“自然”不同,“心灵的选择”与“选择”不同,“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当然不能只写“认知”或“感情”,要认真分析一下话题短语的构成,确定话题的范围。例如有一个作文题目是“古希腊悲剧大师埃斯库罗斯说‘非但不能控制自然,还要顺从自然。’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都报复了我们’人与自然应该怎样相处呢?请以此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这个作文的话题限定语是“人与自然应该怎样相处呢?请以此为话题”,句中“此”指代的是“人与自然应该怎样相处呢?”这句话,那么这应该就是作文的话题,只有写人自然的相处之道才切题,而有些同学只是粗略地看到了自然一词,没有研究题目隐含的一些限制,起笔就写“面对自然”“美的大自然”甚至只写对某一种自然物的认识,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引言材料对话题作文的行文区间也会有一些暗示,《语文报》曾有一道作文训练题是这样的:“生活中,任何人都会遇到怅惘或醒悟、羞辱或掌声、痛苦或幸福,怎样才能掌好自己的人生之舵呢?答案是人要学会承受,承受羞辱、承受重压、承受折磨;同时,更应该承受名誉、承受追捧、承受成功。能承受,才不至于在困境中丧失自我,在顺境中迷失自我。要求以学会承受为话题写作文”这个作文的话题核心语是“学会承受”,这个短语缺少“承受”一词的对象宾语,如果不审引言材料语,提笔就写“承受甲”“承受乙”那就很可能偏离题意,即使审了引言,如果不能准确完整地理解提示,只从某一面行文也会偏题。因为引言既说要承受羞辱,又说要承受名誉,既说在困境中要承受,又说在顺境中也要承受,写作时如果不涉及到这些内容自然就可能离题,这个训练题提醒我们引言往往对话题作文的行文范围有限定作用,不可忽视。为稳妥起见,不要只抓住一面行文,最好就几个方面展开,这也有助于“写够字”。另举一个例子,某模拟考题,是以春天为话题,春天是一个具体的话题,与“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样的话题有所不同。引言材料里面还有一些提示和限制,例如一开始就说,春天不但是四季之首的名词,这一句话是一个提示,要写的春天的话题不一定是自然的春天,可以写象征意义的春天,比如人生的春天,人和人之间关系的春天,都可以,可以是象征意义的。接着又一句:春天和美好在一起。这是一个限制,谈春天的话题,只允许谈它美好的一面,而说不美好的一面,就跑题了。例如,有的同学谈到了1979年的春天,一个老人在中国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当然是正确的,符合题意的,因为邓小平同志南方考察的结果,焕发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春天,这当然是美好的。接着他又写,1999年的春天,北约罪恶的炸弹袭击了我们的大使馆,这当然就和美好连接不上了。接着又写,2000年的春天风沙暴十次袭击北京,都是春天发生的事情,但是不是美好的。行文不注意引言的基本限定,内容就不符合题意了。审观点就是确定立意。意在笔先,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中心观点。考试作文的立意不仅要正确,也要准确,亦即切合命题者的要求。因此。立意也要从审话题和审引言两个方面入手。一般来讲,有些话题的核心语是“观点型”的,也即话题语本身包涵着某种观点,如“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储蓄美德”“珍爱生命”等,文章的立意自然要与此一致,绝不可标新立异,更不可与之对立。如高考作文中就出现过“答案是唯一的,不可能丰富多彩”这样的立意,偏要和命题人“打架”,自然惨遭打压。话题核心语大部分是“范围型”的。如“诚信”“生命”“爱的礼物”“成熟的标志”“我的精神空间”“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等等都是给定了一个行文的范围,中心观点的确立是否就可以随意处理呢?答案是否定的。在话题给定了范围的前提下,立意一定要考虑到引言的要求或暗示。如前文提到的“人应该如何与自然相处”一文,话题核心语只是问题而没有答案没有观点,那么如何确立明确的观点呢?这时引言材料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材料中两个人的话其实就是从正反两方面来提示我们,对自然要顺从不能一味征服,由此我们就可以确立一个有明确观点的话题核心语“顺从自然”“尊重自然”或“善待自然”等等,文章自然就扣紧了引言的暗示且不会离题,再如上述“学会承受”一文的立意根据引言概括为“人在困境要承受,在顺境也要承受。能承受,才不至于丧失自我,迷失自我”,才可能是最全面最深刻的。而2002广州二模“生命”话题引言部分给了两个事例,这两例说明的事理是“珍视生命”“善待生命”“让生命更有意义有价值”等,这应该是本文立意的一个主要方向。再比如2003年高考作文题目引言中讲的寓言故事说明了“情感亲疏不应该左右和影响我们对事物的正确认知”这个道理,这也应该是本文的最佳立意。有一些话题作文的引申指导语部分不仅提示了基本观点,甚至连议论文的分论点也可以直接提取出来,如02年广二摸“不断学习,不断了解”,前文提及的“学会承受”等作文,我们怎么能将这么宝贵的提示材料视而不见弃之不顾呢?当然,话题作文在具体行文过程中不必使用引言材料,但为稳妥起见,笔者建议大家还是紧扣话题核心语和引伸语的提示来立意行文,力求稳中求胜。六、能力要求在10~20分钟内完成审题立意。只要所写内容和话题相关,就都符合话题作文的写作范围.一定要看清题意,包括卷面上的所有文字提示,都要认真思考,严格遵循。不能随意置话题于不顾另题作文。有的考生不仔细研究话题材料,想当然作文,也有些考生认为大家都去这么想,这么看,写出的文章岂不是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于是绕开话题,另辟蹊径,结果造成立意偏差,下笔千言,离题万里。这就好比人家给你一条鱼,让你做一道菜,红烧也行,清蒸也可,可是你不用这条鱼做菜,却拿一块肉去做菜,当然不合人家的要求和口味呀!【失误分类】第一类:无视话题,自说自话这类作文既不是从原话题引发出来的内容,也不是对原话题进行开拓,而是自说自话,将自己考前准备好的一篇文章照搬上考卷。例如有的考生叙述一次太空旅行,有的考生描写某种自然现象,还有的考生诉说自己的某种情绪,可就是全然不与“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有任何联系。第二类:挂靠话题,信马由缰这类作文的特点是提上一两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便以为这就是扣住了题目,再写的内容就与话题全不搭界。例如有篇作文写的是“探求人生的答案是需要勇气的”,就是“靠上一点,跑了全题”的典型。第三类:克隆导语,堆积材料也许是为防止跑题吧,有的考生先“引用”一遍导语,再“解释”一遍导语,来来回回地重复;还有的考生抓住导语中的图形大做文章,排列上几个材料来代替自己的“理解”“经历”“经验”“见闻”“认识”等等。另外审题时,要特别注意有无明确要求联系自身,题目是否要自拟。以上失误产生的原因,我以为是考生未读懂题意,未能把握题意。读懂题意,是明白题目让考生做什么;把握题意,是切实按照题目的要求做成什么。我们应该看到,考场作文的失误产生在那关键的一小时中绝非偶然,这些失误昭示着备考者必须在平时就努力杜绝问题隐患。平时不注意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的考生,考场上就可能因读不懂题意而胡拼乱凑;平时不注意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的考生,考场上就会读懂了题目却打不开思路,找不到材料,写不出明确而出新的意思;还有平时不大注意作文技巧的考生,就可能因为不会“移花接木”,不会“借题发挥”,不会采用“追加前题”的方法使作文的内容合理化,从而导致失误。因此,备考的同学们应该从现在开始,从阅读理解入手,认真读每一段课文,每一道考题,更应该不放弃每一次思考的实践,力求提高每次思考的水平。对于写作技巧(主要是准确立意和迅速构思)一定要认真学习,以便考场上灵活运用。其实,写出优秀作文的考生并无超常之处,只不过是多占有些知识,多养成些思考习惯,多会些立意构思的方法罢了。从现在就开始努力,走过365天,何愁新一年的高考作文?按题目要求作文:一定要看清题意,包括卷面上的所有文字提示,都要认真思考,严格遵循。切忌只提一句命题内容就生发开去,更忌置题目于不顾另题作文。[训练点击]1.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有人认为,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人们的生活节奏将加快,竞争将更趋激烈,人的精神压力会越来越大,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将会越来越淡化、冷漠,人们将会有更多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感叹。也有人认为,在充满竞争的工作环境中,人们更需要自我调剂,更需要温情与关爱,因而将更注重人情、友情,努力去构筑美好温馨的“精神家园”。竞争与人情究竟有没有关系呢?激烈的竞争真的影响了人与人之间的体贴和关爱吗?请就“竞争与人情”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写作提示】20世纪90年代中期,一些美国学者将“竞争”与“合作”组合起来,创造了一个新词“竞合”,进而倡导“双赢策略”。他们指出,在信息化的环境下,企业将面对飞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互惠互利的竞合战略,超越了价格战、技术防范等单纯的竞争法则,将成为现代企业看待竞争的新视角,也是网络时代企业生存必要的游戏规则。将冷酷的竞争与脉脉的人情结合起来,在商业和其他社会领域都具有现实意义。话题“竞争与人情”,由“竞争”和“人情”两个词并列构成,中间用“与”连接,表明这个话题需要谈“竞争”和“人情”之间的关系。而且,在“提示语”中,也比较明确地表明了要写“竞争”和“人情”之间的关系。因此,这个话题实际上就是要你对“竞争”和“人情”之间的关系发表看法。进一步思考,我们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可能有三种:①要“竞争”,不要“人情”;②要“人情”,不要“竞争”;③既要“竞争”,也要“人情”。从提示语的表述看,暗含对第一种观点的否定(如“激烈的竞争真的影响了人与人之间的体贴和关爱吗”中的“真的”),第二种观点与材料提供的大的背景、默认的前提(“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人们的生活节奏将加快”“在充满竞争的工作环境中”等)也不吻合,因此,第三种立意应是最为准确的。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人情”,不只是竞争对手之间的友善、合作、互助,也可以扩大为家人的“温情与关爱”。当然,如果你在文章中去大谈“竞争”或“人情”的重要性,或是写利用“人情关系”去取得竞争的胜利,就偏题了。例文一铺满玫瑰的竞技场有这么一个笑话,说有人问中国人、美国人和日本人同一个问题:你有一个强劲的竞争对手,怎么办?中国人说:“给他一棒子,做掉他。”美国人说:“送他一个美女,让他意志消沉。”日本人却说:“怎么办?当然是和他成为好朋友,并加倍努力赶上他。”笑话当然是笑话,但是从中折射的道理却是发人深省的:竞争一定要拼个你死我活吗?笑话中的中国人和美国人,都只想着如何削弱甚至消灭自己的竞争对手来使自己超过他,这就是所谓的恶性竞争;而日本人却想到了和竞争对手成为朋友,努力提高自己来超过别人,这样既提高了自己,又不伤害别人。在激烈的竞争中不失一份平和的心态和温暖的人情,则是我们提倡的良性竞争。对于少数心胸狭隘者如周瑜,他宁愿选择恶性竞争,处心积虑地要置对手诸葛亮于死地。对他来说,人情仅仅是夫人小乔指间的琴弦,与孔明手中的羽扇无关,“联合抗曹”不过是一句空话,最后也只落得个抱憾终身的结局。相反,心胸开阔、人格健全的人们却可以从良性竞争中品尝双赢的甘甜滋味。诺曼底登陆前,盟军部队统帅一职竞争十分激烈,英国的蒙哥马利当选呼声最高,但他在这次激烈的竞争中,却能从大局出发,主动支持更具帅才的艾森豪威尔将军,最终两人携手取得了反法西斯的胜利和荣耀,竞争中的这一点宽容引出了双赢的结果。有人说:“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这话不对。我要说:“对对手的人情就是对自己的人情。”“独孤求败”固然是一种境界,但那样是可悲的,没有了对手,实力无法得到证明,水平无法得到提高。相反,一个好的竞争对手就像鹿群后追踪的饿狼,会让你更快、更高、更强。由此可见,竞争本身也是一种人情。竞争与人情决不相互排斥,而是水乳交融的。竞争中的人情,是武士为死去的敌手合上面罩,是运动员对倒地的对方伸出手臂,是商战中的一次紧紧握手。诚然,现代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社会已经变成一座大竞技场,但人情如尊重、关爱、亲情、友情者,就像铺满竞技场的玫瑰花瓣,无处不在。踏上这铺满玫瑰的竞技场吧,去赢得我们应得的胜利和荣耀。解剖:竞争是否应与人情融合?对此理解不同,则产生的表现不同,竞争的性质不同,导致的结果不同,作者在此论述的基础上,批驳了缺乏人情的竞争,顺理成章地推出“竞争与人情水乳交融”的结论。文章以层进式的结构形式布局谋篇,层层深入。通篇采用对比的方式说理和举例,态度明确,对照鲜明。标题“铺满玫瑰的竞技场”暗示了“竞争”和“人情”的融合,语言凝练而有文采,是本文的另一亮点。例文二生
日她一个人漫无目的地在街上走着。五月的夜晚,天气有些温热,她有些焦躁。一会儿踢一下脚边的石子,一会儿望望漂亮的橱窗。在经过麦香城时,她看到一只三层的大蛋糕,粉色的玫瑰鲜艳欲滴。瞄了一眼标价,价格不菲。5月20日,刚考完二模,大家都处在对即将到来的高考的恐慌中,每个人都在暗暗地下苦功,一本一本参考书买回来,放在桌上。高考像黑色的潮水一样涌进每个人的心田——除了她。她在新概念作文竞赛中拿了一等奖,3月份就收到了华东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同学们看她的眼神有些许的羡慕,更多的是嫉妒。她觉得自己有时像是离群之马。虽然她每次照常上课。可是,今天是她的生日。没有蛋糕,没有祝福。她望着班上埋着头苦读的同学,沉默了好长一段时间,然后就出了校门,在街上转悠。高中生涯的最后—个生日,她其实很想叫上几个同学去闹一闹,但她有顾虑。但是没有想到的是,她连一句“生日快乐”都没有听到,更别说贺卡了。她很气馁。想起以前她的生日热闹非凡,她想要哭出来。难道要参加高考就不能过生日吗?难道有了竞争就不需要同学之间的友情了吗?难道我被提前录取了就该受到仇视吗?不知哪里放起了烟花。这个城市奢侈得很,她想。烟花灿烂,在城市中开放,却
一闪即逝,如人生。好吧,她想,就把这烟花当做我的生日礼物吧!她认真地看着每一朵华丽的烟花开到极盛,然后灰飞烟灭,让人措手不及。她开始伤感,却又恨恨地想:早知落到这种地步,宁愿不要那张通知书。回到宿舍的时候,已经很晚,舍友们都睡了。望着那张张在黑暗中沉睡的脸,她很痛苦:三年的友谊,难道在高考面前就这样溃不成军吗?难道要竞争就不要人情了吗?她打开被子,黑暗中却摸到一些东西,用手电一照,是一叠贺卡!她忍住心跳,颤抖着打开来,一行行熟悉的字落入她的眼帘:祝你生日快乐!她终于泪流满面。解剖:这是一篇写得不错的记叙文。高考前夕,被高校提前录取的“她”迎来了高中阶段的最后一个生日,“没有蛋糕,没有祝福”,倍感孤独的她在失望之余,却意外地发现同学们给她的贺卡,看来残酷的竞争并没有冷漠人与人之间的温情,紧扣了“竞争与人情”的话题。另外,文章取材于现实,敏感地抓住一些细致的动作、细密的心理、细微的气氛变化,借以抒发独特感受,既充满浓浓的生活气息又细腻动人。小处着笔演绎话题的内涵也是这篇文章给我们的启示。例文三竞争不应抛弃温情《威尼斯商人》中有这么一句话:“一时的对手不应该成为永远的敌人。”乔丹也说过:“他只是我事业上的对手,生活中我们依然是哥们儿。”苏格拉底更是一言道出了真谛:“无论竞争多么残酷,人与人之间都不应该抛弃温情。”是的,竞争不应该抛弃温情。金銮殿上,面对高高在上的武则天,狄仁杰壮起了胆子:“陛下,娄师德为官不正,贪赃枉法,曾因一件小事而滥杀平民——铁证如山!”说到这里,他心虚了。娄师德与自己素来不合,不论是在官场还是在生活中,都是劲敌。可今天所参都系子虚乌有啊,怎么办?把心一横,豁出去了。武则天微微一笑,顺手拣了本奏折给狄仁杰:“爱卿,看吧。”狄打开一看,面色大变:上面全是娄师德请求为自己加官进爵的话。多少年来,强烈的竞争意识使自己的心灵严重扭曲,千方百计,他都想扳倒娄师德,可没有想到,对手送给自己的,竟是如此的一份真诚。也许激烈的竞争能蒙住人的双眼,然而心灵深处真诚的阳光必将冲破重重迷雾,照亮一片明朗的天地。人情之花,不应该被竞争的火焰熏得枯萎。漆黑的夜,隔着帘幕,人们依稀听见从指间流淌出来的泉水般的声音。它轻轻地流动着,如朦胧的月光那样温柔,又如潺潺的溪流一般缠绵。许多熟悉李斯特演奏技巧的人认为他的风格有了变化,取得了更可喜的成功。当演奏者在明亮的灯光中致谢时,人们惊奇地发现,他不是李斯特,而是另一位当时并不知名的音乐家——肖邦。毫无疑问,他一夜成名了。然而,安排这场演出的正是李斯特本人!作为一名久经历练的乐师,他不可能不知道这样做的后果——他将多了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然而,一颗真诚之心使他帮助肖邦,哪怕是以自我付出为代价。的确,竞争不应该是对对手的压制和打击,在真诚之心的指引下,竞争也可以变成一种扶持,一种鼓励,一种自我鞭策。人情,可以在竞争中升华。据说,乔丹在一场比赛中看到自己的竞争对手比自己表现更好时,激动得流下了眼泪。我想,在充满竞争的环境中,我们更应该注重友情、亲情,以一颗真诚的红心,来照亮前进的道路。解剖:这是一篇议论文,观点非常鲜明:“无论竞争多么残酷,人与人之间都不应该抛弃温情”。文章截取了两个历史片段,一个是狄仁杰和娄师德的故事,反面说明人与人之间不应因强烈的竞争而扭曲心灵,抛弃温情;另一个是李斯特与肖邦的事例,正面说明在真诚之心的指引下,“竞争也可以变成一种扶持,一种鼓励,一种自我鞭策”,从而使人情“在竞争中升华”。正反对比,中外兼顾,既层次清晰,又有较强的说服力。此外,老练的文笔、叙议的结合也值得我们学习。2.请以“简单”二字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800字。这个话题本身就很“简单”。没有任何背景的提示,所以写作范围是很广的。但宽题宜“窄”写,切入口要小,可以集中写一段经历、一段体验,也可以进行议论抒情。写作提示:在选材时,我们可以联想一下,如我们可写要崇尚简单的生活只要拥有一份纯真的心怀,一杯白开水也能品成醇香的咖啡,平淡的生活也能消化为一幅隽永的图画。我们还可以反面联想,如揭露官僚作风,互相推诿、扯皮,把原本简单不过的事情(比如盖个章)无端地复杂化了。例文一做一个简单的人入夜,没有风也没有星星,静如水,凉亦如水。独自一人在孤灯的相伴下夜读,宁静而平和,端起几上的一杯水,遥望那亦如水的夜空,不禁浮想联翩。入口的液体淡而无味,没有酒醇,没有茶香,但正因其淡,才体现了它自身的价值。当你饮腻了美酒,喝惯了好茶,再来一杯白开水,会感到前所未有的真实。这就是生活的本色——平淡但充实。瞧,从这很简单、很平常的水上,居然也能品出生活。这看似简单的化合物实则是多么丰富啊!我们似乎该向水学点什么……对,学它那“简单”的气质。生命的起源是简单的单细胞生物,正是有了它们,地球才走向生机盎然,生物界才欣欣向荣。这些小得也许肉眼都难辨的小生命,谁能说它不是创造这个世界的大功臣?如果你去蟹市逛一圈,会觉得自己是个穷人:如果你去花四十元任你吃的自助餐厅吃一回,就会觉得自己是个富人了。但是,那些吃够了蟹的“富人”,接下来会吃什么?吃龙?吃麒麟?吃豹子胆?或许,就是吃一口青菜。“简单些,简单些,再简单些”,卢梭写道,“我说让你们的事像一、二、三那么简单,而不是一百、一千。”是啊,让我们从复杂迷离的社会中,从冗繁忙乱的生活中走出来,让我们在蓝天白云、小桥流水的“简单”中忘却烦恼,让我们对自己说:“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然后心平气和地从一大堆琐事中理出头绪。就让我们试着去做一个“简单”的人吧!不虚伪,不世故,不故作高深,不自欺欺人,不在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中作茧自缚。做简单的人需要真诚,需要求实,需要不断舍弃心灵的执迷,不去计较个人的得失,平静地以一种博大的胸怀去容纳一切。做简单的人是以自己的行为对生活词典中一些最伟大的词汇做最简洁明了的注释:生、死、爱、家、希望、幸福……有时,这一切仅在一个浅浅微笑、一句简短的问候、———次及时的抚慰中就足以体现了。做简单的人是一种选择。它无所失落,无所拥有,它是对宇宙及人类的深刻理解。“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简单”有时就像阿基米德所说的那样不可思议。喝完了杯中的水,心头顿觉得清明了许多。真的,水,就像一位知己。“君子之交淡如水”。“平平淡淡才是真”。淡则淡矣,却任你用情感作调料。开心时会浸入几分甜蜜,失落时或夹带苦涩。不懂得用心去体会生活的人,永远也品尝不出其中的酸甜苦辣。小者,大也。解剖:构思紧紧围绕话题,运用联想和多种修辞手法赞美了“简单”。语言好,特别是多次引用名人名言提倡做一个简单的人,行为看似平淡,心灵却是高尚的。例文二简单的美丽有时,厌倦了城市的喧嚣,疲惫了学业的压力和竞争,于是就奢望着拥有一个简单的未来,一份简单的美丽,一种简单的快乐,还有一生简简单单的幸福……于是,梦想着在宁静的乡村中,拥有一间美丽的小屋作为家,开始一种简简单单的生活。梦中,那应该是一个美丽的小山村吧,恬静得像一幅画一样。大片大片的田野尽头应该有一间木制的小房子——红色的房顶,黄色的窗棂,绿色的小门,像童话中七个小矮人的小屋。于是我就那样简简单单地生活着,一日日,一年年,不再为了别人而伪装自己,也不必为了争名夺利而让自己疲惫不堪。是的,这里没有外面世界的纷繁复杂,没有现实生活的人情冷暖,只有简简单单的心情……天气好的时候,我会去散步。乡间小路,清新的空气,碧蓝的天空,还有满眼的碧绿的田野……下雨的时候,我会呆在小屋里,听外面淅淅沥沥的雨声,看窗外被雨润泽得一尘不染的山村……冬天的雪夜,我会躺在软软的被窝里,听着经典的老歌,体会着一种怀旧的情感……是的,就这样生活着,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写一些美丽纯情的文字,唱——曲自己也不知道名字的歌。生活美丽单纯得如一滴水,让人心醉……然后,我会慢慢地老去,直到老得再也没有睁开眼睛醒来的力气……一个简单的梦,一种简简单单的美丽。尽管,那只是一个美丽的梦,就像一个肥皂泡,总要破碎,我知道不能逃避压力和竞争,也不会不努力奋斗,但却不愿放弃那个梦……解剖:文章细腻形象地写出自己的梦想——拥有一份简单的美,简单的宁静,简单的心情。把话题的内涵具体化,在现实中,这只是这个梦的存在,人在有压力和竞争的时候,心才会有所喘息。文中所表达的愿望也正是所有人的愿望。3.发牢骚与想办法(命题)去年7月10日《中国青年报》刊发了山东曹县一中高考替考成风的报道后,四面八方的读者来电来函说,我们这里高考舞弊、替考的现象更严重。后来该报连续发了几篇对高考替考现象反思的文章。《学生:我们是替考的直接受害者》、《教师:我们也是应试教育的受害者》、《专家:高考制度亟待完善》、《用法律抑制考试作弊》这些文章有的是诉苦衷,发牢骚,有的是挖根源、想办法。在我们的生活中,对某一问题发牢骚抨击多,但挖根源,想办法,找对策的少,“破”者多,“立”者少。请以“发牢骚与想办法”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字数在800字以上。写作提示:“发牢骚与想办法”之间的关系,说到底是说与做的关系。只说不做,就等于是发牢骚,说了之后去想办法解决,这才是处理问题的正确思路。如果愚公面对大山只是发牢骚,便没有愚公移山的美丽传说;如果司马迁面对腐刑只是发牢骚,便没有巨著《史记》的问世。所以牢骚解决不了问题,只有行动才有可能解决问题。言而无为,终无所获。例文一从两份调查说开去有这样两份对青少年的调查问卷:第一份调查最赞赏别人的品质是什么,结果“乐于助人”排在了第一位;第二份调查看到别人遇到困难时,你会怎么办,不少人回答“悄悄走开”。看似平常的两份调查,却反映出当代青少年值得深思的内在品质。从两份不同的调查结果中,不难发现,当代青年对于“乐于助人”这种优秀品质仍倍加赞赏,认为它是当今社会所呼唤的,急需的;然而值得我们忧虑的是,当说及自己为实践这一道理而做一份贡献时,许多人却出于种种原因,为之漠然。其实这种情况在我们身边还是屡见不鲜的。君不见某些人对拾金不昧大加称赞,但于其自身,却终因利欲战胜理智,将拾物放入自家腰包;很多人对交通拥堵大发牢骚,也有人提出各种建议,诸如“大家共同维护”、“每个人从自己做起”等等,而一上路,则骑车依旧带人,红灯照闯不误。良好的社会风气终究不是说出来的,而且做出来的。社会中的成员若只说不做,或者都希望别人代劳,人人如此,理想谈何实现?如果徐虎只是赞赏别人的奉献精神,而自己“悄悄走开”,哪来的上海几千户户民的方便?如果李素丽只是欣赏别人的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哪会有21路乘客的方便?只有在肯定某种思想作风的同时,自己也付诸行动,才能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列宁称之为:“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他有宏伟的理想,远大的抱负;他有美妙的言辞,高超的演讲才能;他颂扬真善美,抨击假恶丑……可是,他却万事止于“说”,从不亲身实践,不为实现理想而付出,所以始终无所成。他最后意识到自己是“无根的浮草”,投入到起义中,流尽了最后一滴血,才实现了自我塑造。看来,只有将言语落实到行动上方可有所成。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我看可以改一下:言而无为,终一无所成。在实践中实现理想,须从自我做起。解剖:本文针对社会现实,将话题内涵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表明良好的社会风气是做出来的。文章内容上把青少年关于助人为乐的言行对比,使观点鲜明突出,在论证上,运用归纳的论证方法,使观点具有说服力。例文二“看透了”先生传夏日的一天黄昏,小街的市民住宅区内,一群纳凉的人们,或立,或坐,或踞,或卧,或端着蓝花碗,或摇着芭蕉扇,或捧着紫砂壶,或叼着嘴子烟,如一幅市井众生图。“‘文化大革命那会儿,流行的是谁怕谁’。如今这年头,谁不玩谁呀?嗨嗨,只要赚到钱,只要捞到权,管他谁是谁?我总算看透了!”这是“看透了”先生在发表高论。“看透了”先生是县财务科的办事员,既无大学文凭,也无一技之长。工作了18年,既无大功,也无大错。为人处世,自知根浅树小,人微言轻,多年来奉行的是“有容德乃大,无欲心自闲”的人生哲学,每天循着时针准确无误地上班、下班、吃饭、睡觉。只是在改革大潮的冲击下,他昔日的观念悄悄地发生了变化,内心中也萌动了“竞争”意识。他眼见自己科室里有个好爸爸的小青年,没干几年,也弄了个股长当上了,虽说官不大,但毕竟有个“长”字。还有个长发青年,只不过在电大捞了张文凭,由于舅舅在县里管人事,也戴上了一顶“主任”的帽子;更有和他同住一院,同时工作,极有拍马溜须之能的一位,也是春风得意,捞了一个经理的桂冠。只苦了他这个既无后台又无阿谀奉承之术的小职员,于是,他便很有些怀才不遇之感,自以为“举世皆浊,唯我独清”。“哼,现在的人,我都看透了!”他起劲儿地摇着芭蕉扇,“你说现在要想办点事,不送礼还行?那些升官晋级的,哪个没有送礼?”“那也不一定,我们单位刚提拔的小李,我看就没有送礼。”一个“T恤衫”顶了一句。“嗨!他送礼还和你打招呼?傻小子,你不嫩了点!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哼,我算是看透了!”“T恤衫”默然。“就说那管人事的钱科长吧,真是见礼眼开。他足不出户,家中便飞来了日立彩电、东芝冰箱……有人想送还摸不着门呢!啧啧!”“看透了”越说越来劲儿,唾沫横飞。他端起茶,狠狠地咕嘟了几口,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咳,还是那句话,看透了!”又是一个夏日黄昏,时间景物依旧,场上主帅易人。入夏以来一直准时发布“新闻”的“看透了”先生,却迟迟没有露面,于是便有好事者说,近几天,“看透了”总是行色匆匆,早出晚归,也不知在忙些什么。“忙什么?还不是圆他那当官的梦去了!”快嘴的大婶儿说,“以前他也不知说了多少好话,送了多少礼,连个官影儿也没见。如今啊,人家总算摸着门了。”众人哑然。然而一青年幽默地说:“看来,这‘葡萄’还是甜的!”众人一愣,旋即大笑不止。说话间,有人来报:“‘看透了’已荣升副科长。今晚,因加班开会,不能前来参加“自由论坛”。一老者:“走谁的门?一青年:“钱科长!”众人惊愕。“嘿,这下真‘看透了’!”“看透了?”“看透了!”夜色更浓了,悄悄地掩盖这朦胧、困惑、浮躁的一角。解剖:本文生动活泼地讽刺了那些表面清高发牢骚,实则利禄熏心的人。文章采用小小说的形式,比较新颖,结构上首尾呼应,结构完整,文章塑造的人物生动形象。4.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我们的生活、学习、思维都需要一定的空间,有的空间需要我们保持,有的空间需要我们打破,有的空间需要我们拓展,有的空间需要我们开创……请以“我与空间”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注意:①文体自选。②题目自拟。③800字左右。写作提示:“我与空间”
的话题要紧紧抓住“我”和“空间”的关系,二者不能偏废。不能仅仅写成“空间”、“我了解的空间知识”或“我说空间”;也不能扩大或变更话题,写成“我们和空间”、“人类和空间”等等。
“空间”的含义也不止一种,有自然的空间,家庭的空间,社会的空间;也有物质的空间,精神的空间,心灵的空间;还有生活的空间、学习的空间,以及现实的空间和虚拟的空间等。写作话题只是规定了文章的范围或引出主旨的缘由,要针对现实中的具体问题,集中表现一个明确的主题,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或真知灼见,切忌文意散漫,贪多致滥。不要既达“有的空间需要保持”,又说“有的空间需要打破”,再说“有的空间需要拓展”,最后说“有的空间需要开创”。这样平行并列的结构极易造成话题的平铺直叙,缺少层递和深入。审题中还要注意,应尽量写作与自己的学习、生活、思想、心理相联系的人或事,反映当代现实生活中的精神风貌或本质,主旨观点深入浅出,让读者有言近旨远之感。例文一我已长大“妈,我回来了。”考了一天试的我到家就像泄了气的皮球,没有丝毫力气。“啊,我们家的功臣回来了,快把拖鞋换上。”说着,妈妈顺手帮我解鞋带。突然间,我很不习惯这种动作,本能地把脚一缩:“我自己来吧。”“不,我来,你也累了一天了。哦,考试怎么样,来得及做吗?……”一连串的问题像一挂红辣椒,呛得我喘不过气来。我大喊了一声:“我自己来。”妈妈瞪大了眼睛,慌忙停住了手。我,也还是有气无力地坐着,不知怎的,我总觉得压抑,憋闷。终于到了吃晚饭时间,我希望一家人围桌而坐、有说有笑的气氛能够安抚我疲惫的心。妈妈始终不停地忙着盛饭,端菜。似乎对这样的生活,我已经麻木了,但今天却觉得格外刺眼。“佳,吃鱼,吃鱼聪明。妈妈都已经把刺剔了。”“孩子,多吃点儿蔬菜,营养搭配才均衡。”“你穿得少不少呀,怎么脸上气色这么差?唉,现在的孩子学习可真苦啊……”天哪,我的脸微微泛红。妈妈说完最后一句时,我再也忍不住了,将筷子重重一推:“你还让人吃饭吗?不要整天在我耳边唠叨,我都烦死了。”我向自己的房间走去,将房门重重一关。坐在书桌前,抑制了很久的泪水终于顺着面颊滴落下来。我这是在于什么呢?我听见门外也有哭泣声,隐隐约约地却在我心头久久游荡。妈妈,对不起。母亲毕竟是母亲,她永远都只是默默地拭去眼角的泪。“咚咚”,门响了,打开一看是妈妈。她端着饭,眼中不知是企求还是怜悯。我不能再伤她的心了,便乖乖地吃了饭。“妈妈,你对我太好了。”“哪个妈妈不对自己的孩子好。”“可是,你的好有时会变成我的负担,让我觉得沉重和亏欠。相反,你给我一点空间,让我自己去尝试,我会更快乐的。我已经长大了,有着对自己空间的渴求,你知道吗?”一席话,妈妈又哭了,我帮她轻轻擦去了泪。“嗯,你真的长大了。这一点,我也是最近才意识到,也许你说得对。好,我以后一定注意。”短短几句话,却句句敲进我的心里。她永远都在迁就着我。我在期待,期待着明天回家后,妈妈说:“回来啦?来,帮我盛盛饭,端端菜,准备吃饭了。”解剖:这篇作文紧扣“我与空间”的话题,记叙了小作者的一段心路历程,反映了成长中的喜怒哀乐,集中表现了渴求理解、渴望自主的题旨,“空间”的含义更多的是心灵的空间,精神的空间。既有打破旧有空间的渴望,又有开创新的空间的追求,作文的话题和题旨通过具体而琐细的事件来表现,人物内心及其冲突既单纯又有波折。构思比较巧妙,结局在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在考场环境下的作文,应尽可能地通过自己熟悉的生活材料,自己比较擅长的文章体裁,反映带有一定意义的或具有普遍存在价值的题旨。因而本文的“空间”还可深处发展、拓展为人与人(或两代人)的融合的心灵。例文二束缚与解脱我快要发疯了,我的思想被束缚在一维空间里,无力逃脱。我的可怜的已萎缩成一个点的思想,在经历苦难之后,变得恐惧而不安,冷漠而麻木。我害怕与人交往,更确切地说是无力与人交往,我狭隘的思想总是在阻碍着我。那只对数学函数和物理模型敏感的思想,好像在排斥着其他的一切,使我无法与别人交谈。别人在讨论卡夫卡的小说,我却不知道那是何方神圣;别人在庆祝中国男足闯入世界杯,我却为他们的异常兴奋而惊异;别人在谈论中国申请世博会的举办权,我却不知道世博会究竟是干什么的。连我自己都不得不为那局限的思想而悲哀,它使我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使我深感恐惧,月附从未有过的对孤独的恐惧。从此,我常常一个人我行我素,那渺小的思想仍旧跟着我,—二:l像甩不掉的影子。渐渐地,我和它都麻木了。这种麻木使我丧失了太多的激情与朝气。我不哭、不笑也不闹,竟开始学会享受孤独,从孤独中汲取养料来填补我空虚的心灵。一次梦中,我却看见了心底真正渴望的东西:亲情、友情、爱情、真诚、温暖……醒后我记住了每一样宝贵的东西。我知道自己并没有对这个世界绝望,于是我思想的质点开始躁动,它无法再容忍如此狭小的空间,它放出无数条射线向周围拓展。是的,是拓展我心灵的时候了。第一次,我拿起小仲马的
《茶花女》,去感受女主人公缠绵的爱情与漂浮的人生;第一次,我去看足球比赛,感受在绿茵场上热血沸腾的激情;第一次,我看完了十六大的开幕式,并为祖国取得的辉煌成就而欣喜。太多的第一次使我的思想第一次被真正地滋润,它早已不是一个点了,而是一个空间,能包容一切的空间。我知道自己不会再恐惧、再孤独,更不会再发疯了。因为在我无限广阔的思维空间中,充满了全世界最美好的事物。解剖:本文题旨鲜明而直接:束缚与解脱,表现了渴望开拓思想的空间的主旨。正反对比,夹叙夹议,思维开阔,语言流畅而简洁,妥帖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渴盼。作文中的许多材料联系社会,联系生活,联系思想比较紧密。话题只是引发了作文的由头,是作文可以展开的一个方面。作者抓住其中的某一点,集中紧密地层开,较好地表现了话题的内涵。作文系列训练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诗人顾城有句出名的诗“你看云时,我觉得很近,你看我时,我觉得很远”,这里说的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成语中有“咫尺天涯”一词,意思是说虽然近在咫尺,却远如天涯。海南省海边有一块石碑,上书“天涯海角”,那里就是人们常说的“天涯”,现在几小时飞机就到了;美国在地球那一边,似乎也是“天涯”,但卫星电视一下子将它拉到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3-1 密度 第一课时
- 防错法课件培训资料
- 福建龙岩一中2024年高三3月联合调研考试数学试题试卷
- 2024年山南客运资格证模拟考试
- 2024年安庆客运资格证考试试题模拟
- 2024年玉树客运资格证考试题库下载
- 2024年大兴安岭客运从业资格证摸拟题
- 2016 弗雷德.霍洛基金会项目资金合作伙伴财务管理指南(20份单面)
- 吉首大学《BIM应用概论》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吉林艺术学院《西方音乐史与欣赏Ⅰ》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车牌识别一体机安装调试教程
- 客户接触点管理课件
- Python语言学习通超星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 海报设计教学课件完整版讲课讲稿
- 年产30万吨碳酸钙粉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0-6岁儿童健康管理服务规范(第三版)
- 公务员晋升职级现实表现材料三篇
- 药物警戒内审检查记录表
- 一元一次不等式复习(公开课)
- 中国书法-英文 chinese calligraphy
- 大班社会领域《走进新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