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时期陵邑营建研究_第1页
西汉时期陵邑营建研究_第2页
西汉时期陵邑营建研究_第3页
西汉时期陵邑营建研究_第4页
西汉时期陵邑营建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汉时期陵邑营建研究

陵邑是西汉早期帝陵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南方的七座皇帝陵墓中的一座。此外,按照帝、后陵葬制修建的万年陵、南陵、云陵也设置有陵邑,宣帝为祀奉皇考史皇孙的墓园设置有奉明邑,再加上半途而废的昌陵邑,西汉时期的陵邑总数达到12座(图一)。近年来关于西汉陵邑的研究颇多,内容涉及陵邑的设置、人口、经济、生活及功能等方面。本文对与陵邑(以帝陵陵邑为主)营建有关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对陵邑的深入研究有所裨益。一、产生在陵区附近的县邑《汉书·地理志》关于西汉陵邑设置的记载如下:万年,高帝置。长陵,高帝置。户五万五十七,口十七万九千四百六十九。安陵,惠帝置。南陵,文帝七年置。霸陵,故芷阳,文帝更名。阳陵,故弋阳,景帝更名。茂陵,武帝置。户六万一千八十七,口二十七万七千二百七十七。云陵,昭帝置也。平陵,昭帝置。奉明,宣帝置也。杜陵,故杜伯国,宣帝更名。《地理志》所载为西汉时期各个郡县的设置及人口等内容,上述各陵均指陵邑而非陵园。从文献来看,帝陵各陵邑均是当朝皇帝所置,分为“置”与“更名”两种情况;按照帝、后陵葬制修建的各陵邑均是墓主儿子当皇帝时所建,全部为“置”。“置”为陵园附近原无城市,在陵区新建城市奉陵,万年邑、长陵邑等均为“置”,占陵邑总数的75%;“更名”则是对陵园、陵区附近原有城市进行了改名,以之奉陵,霸陵邑、阳陵邑、杜陵邑分别是对故“芷阳、弋阳、杜县”进行了更名,占陵邑总数的25%。更名诸陵邑虽为“更名”,但从考古发现和地望来看,仍然属于“置”,均为新建城市。秦及汉初芷阳故址位于今西安市临潼区韩峪乡油王村附近,遗址中分布有陶窑、水池等遗迹,出土物有陶器、建筑材料及大量“芷”字戳印的陶文1;考古调查确定的霸陵邑遗址位于今西安市灞桥区新筑街道办新寺村附近2;二者均位于灞河东侧,相距甚远。弋阳是战国时期秦国所置县,汉初沿用。近年在阳陵邑遗址南侧靠近渭河的狭长地带发现多处战国时期秦人墓葬、陶窑,属于弋阳县居民留下的遗迹3;但在阳陵邑遗址考古发掘中未发现战国至汉初的遗迹、遗物4。由此推测,景帝“更以弋阳为阳陵”,仅将弋阳县更名为阳陵,并未沿用其旧址,而是在其境内择地新建的一座城市。“元康元年春,以杜东原上为初陵,更名杜县为杜陵。徙丞相、将军、列侯、吏二千石、訾百万者杜陵。”5说明杜县位于杜陵西侧。杜县设于秦武公十一年,秦封泥有“杜丞之印”,故址位于今西安市南郊山门口乡沈家桥村一带6。杜陵邑遗址位于杜陵陵园北侧,地处今西安市三兆村北、缪家寨南,西自曲江化工厂,东至杜陵北部陪葬区以西7。二者不在一处。《中国历史地图集》标注的秦杜县、汉杜陵邑分别位于今西安市长安区的西侧和东北,均说明二者地望相差甚远。这些新建的陵邑均位于老城市附近,二者之间有一定距离。更名诸陵邑之所以有其名而无其实,原因在于陵邑地位特殊,城市规模大,规划人口多,原有城市难以满足其建设需要,因此抛弃了老城市,与之保持了一段距离,并且兼并了老城市。二、陵邑的兴起时间陵邑附属于陵园,二者在营建过程中孰早孰晚,还是同时进行的呢?经过对《史记》、《汉书》梳理,分为以下几种情况。陵邑始建时间早于陵园的有阳陵、茂陵。《史记·孝景本纪》:“(前元四年)后九月,更以弋阳为阳陵。……(前元)五年三月,作阳陵、渭桥。五月,募徙阳陵,予钱二十万。”《汉书·景帝纪》:“(前元)五年春正月,作阳陵邑。夏,募民徙阳陵,赐钱二十万。”《汉书·武帝纪》:“(建元二年)初置茂陵邑。三年春,河水溢于平原,大饥,人相食。赐徙茂陵者户钱二十万,田二顷。初作便门桥。”根据时间顺序,阳陵邑始建时间较阳陵陵园早两个月,并且在五月开始募民向阳陵邑移民。茂陵只记载了陵邑的始建时间,无陵园始建时间,但根据阳陵在开始营建陵园的同时作“渭桥”的现象,茂陵在陵邑营建的第二年开始移民并“作便门桥”,推测陵园始建时间较陵邑晚一年或更晚。陵邑与陵园始建时间相同的有云陵、杜陵。《汉书·外戚传》:“昭帝即位,追尊钩弋婕妤为皇太后,发卒二万人起云陵,邑三千户。”《汉书·宣帝纪》:“元康元年春,以杜东原上为初陵,更名杜县为杜陵。徙丞相、将军、列侯、吏二千石、訾百万者杜陵。”陵邑始建时间晚于陵园的有南陵。《史记·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第十》:“(孝文七年)四月丙子,初置南陵。”《史记·孝景本纪》:“(孝景前元二年)置南陵及内史祋祤为县。”《汉书·地理志》:“南陵,文帝七年置。”从文献来看,南陵陵邑营建时间晚于陵园,但细加分析就会发现,二者有可能是同时营建的。首先,“初置南陵”虽然是指南陵陵园,但不排除同时营建陵邑的可能。其次,景帝前元二年“四月壬午,孝文太后崩”,同年置南陵为县时并无“初置”或“作”之类与营建有关的文字,说明南陵邑可能已经建成,只是规模有限、行政级别较低而已,这也与文帝期间提倡节俭、薄葬的行政方针相符,景帝置南陵为县只是提高了其行政级别而已。因而《地理志》记载南陵是文帝七年设置是有道理的。其它陵邑的始建时间虽不明确,但根据上述陵邑与陵园的营建时间早晚及“汉兴,立都长安,徙齐诸田,楚昭、屈、景及诸功臣家于长陵。后世世徙吏二千石、高訾富人及豪桀并兼之家于诸陵”的记载,可以确定其它陵邑的始建时间早于陵园或与陵园同时进行的,不存在晚于陵园的情况。原因有三:一是负责陵园建设的官吏及参加劳作的平民和刑徒都需要生活、休息场所,目前在阳陵、茂陵都发现了修陵人墓地,但在各个西汉陵园尚未发现修陵人生活场所,推测他们当时可能就生活在陵邑中。二是就近提供劳动力。秦汉时期成年男子每年要向国家服徭役一月,直到老年免役时为止,地点一般多在本郡县,主要从事各种杂役、工程建设、运输及官营手工业劳作等8。陵园营建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移民陵邑的平民就近在陵园服劳役,可以减少其它郡县的人长途跋涉来修陵。只有陵园营建工程紧迫之时,才会征发附近郡县平民前来支援。文帝、昭帝驾崩,“方上事暴起”,曾就近大规模征发内史和周边县卒、平民数万人来陵园劳作,但并非常例。三是就近提供粮食与钱财。西汉平民向国家承担的赋税有口赋、户赋、献费、田税、刍藁等9。陵邑人口数量众多,居民少则三、五千户,多则数万户,茂陵邑人口多达277277人,他们每年要向国家缴纳大量的粮食与钱财。这些赋税在陵园营建阶段为解决修陵物资无疑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减少了运输负担。三、陵邑城郭规模根据考古调查与勘探成果,长陵邑、安陵邑、云陵邑、平陵邑、杜陵邑均有城墙存在(图二)10;万年邑、南陵邑、霸陵邑、奉明邑、昌陵邑由于田野考古工作开展有限,有无城墙并不清楚;阳陵邑、茂陵邑截止目前尚未发现或确认城墙遗迹,这与城墙遭受自然及人为破坏有关,同时与工作开展程度有关。根据“(孝昭上官)皇后母前死,葬茂陵郭东”的记载11,茂陵邑是有城郭的。另外,结合“(高祖)六年冬十月,令天下县邑城”的文献及已经发现的汉代城址基本都有城郭的现象,可以认定西汉陵邑均是建有城郭的。西汉陵邑城郭规模可以分为二个等级,长陵邑、安陵邑等7座帝陵陵邑是一个等级,按照帝(后)陵葬制修建的万年邑、南陵邑、云陵邑、奉明邑是另一个等级。昌陵邑营建半途而废,暂不讨论。帝陵陵邑形制较为清楚的安陵邑、茂陵邑、平陵邑、杜陵邑的城郭周长分别为4600、6700、11000、5900米12。根据汉代城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13,这些帝陵陵邑城郭规模大于一般县城,和诸侯王国都城或首县、郡治县城规模相当。结合西汉早中期“诸陵县皆属”太常及高后六年“秩长陵令二千石”,不难看出帝陵陵邑在西汉早中期的特殊地位。万年邑、南陵邑、奉明邑的城郭情况暂不清楚,云陵邑的城郭周长为2150米。由此推测,这些陵邑城郭规模较小,仅相当于汉代一般县城。《汉书·地理志》对西汉时期大县人口略有记载,其中长安为246200,长陵和茂陵分别为179469、277277,由此可见陵邑人口之稠密。帝陵陵邑城市规模虽然较一般县城大,但并非全部居民都生活在城市中,而是有一部分住在城外的乡村。汉代行政管理县下设乡,陵邑与县级别相当,其下面亦设置有乡。阳陵邑遗址出土有“都乡”、“泾乡”、“渭乡”、“南乡”封泥,是陵邑下面设乡的实物证据(图三)。《汉书·百官公卿表》:“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徽徼循禁贼盗。县大率方百里,其民稠则减,稀则旷,乡、亭亦如之,皆秦制也。”由于陵邑人口稠密,辖区范围有限,大多达不到“方百里”。诸陵邑出现辖区面积小,城郭规模大,人口稠密的繁荣景象,尤其是各帝陵陵邑,成为京师长安名符其实的卫星城。四、西汉陵邑、陵邑的位置及其建造背景西汉早中期帝陵由陵园、陵邑、陪葬墓三部分组成,陵园位于主导地位,陵邑和陪葬墓处于附属地位,这是高度中央集权体制下以皇权为中心的政治、社会思想在西汉帝陵的具体体现。帝陵选址确定后,陵邑的位置随之确定。汉初长陵邑、安陵邑位于陵园北侧,二者紧密相连;从霸陵邑开始,陵邑与陵园分开,二者不再相连。其缘由一方面受帝陵所处自然地理环境的限制,如霸陵、阳陵、杜陵所处台塬虽地势高亢,但面积有限,布设陵园绰绰有余,要将陵邑设置旁侧则勉为其难;另一方面也是陵邑在帝陵中地位下降的表现,如茂陵邑、平陵邑不存在前述困难,陵邑仍未与陵园相连,而是设置在其东北部。相反,长陵、安陵的陪葬墓与陵园保持有一定距离,从霸陵开始,陪葬墓与陵园相连,以至于西汉后四陵虽不再设置陵邑,但陪葬墓仍然保留下来。陵邑、陪葬墓在西汉帝陵中的地位此消彼长,清清楚楚。西汉都城、帝陵营建具有详细、严密的规划14。陵邑作为新建城市,营建前无疑对城市功能、规模、布局、设施等具有准确定位和完善规划。安陵邑平面形制呈“凸”字形,阳陵邑、茂陵邑中道路整齐有序,显然非随意为之。阳陵邑的考古发现也证明了这一点,遗址“北部建筑规模较大且内涵丰富,应为官署区;南部建筑规模较小且遗存简单,应为民居区”15,应是营建前规划好的。平帝二年,郡国大旱,“罢安定呼池苑,以为安民县,起官寺市里,募徒贫民,县次给食”16。由此可见,提前规划好的公共设施是西汉县城和陵邑建设时首先施工或完工的,包括城郭、道路、官寺、市、里、仓廪、武库等。虽然高祖“六年冬十月,令天下县邑城”,但长陵邑初建时并无城墙,就像长安城在高祖时没有城墙一样,惠帝时期历时5年完成了长安城墙的营建工程,而长陵邑城墙晚至高后时方才营建。《汉书·高后纪》:“六年……秩长陵令二千石。六月,城长陵。”这也是帝陵受京师长安影响的结果。时至今日,长陵邑的西城墙仍高耸于地面。(图四)西汉陵邑的营建时间有多长?从阳陵邑、茂陵邑始建时间到移民时间,前者为4个月,后者为1年,这个时间段从事的应该是城市公共设施及少量住宅的建设。移民住宅的建设因为有朝廷赏赐的钱与土地,可能是在规划好的地域长时间各自独立完成的,其时间则与帝陵建设相始终。五、汉武帝刘郡陵邑大规模移民移民工程是西汉陵邑营建的重要内容。万年邑、南陵邑、云陵邑、奉明邑规模小,移民数量少,并且是陵园主人儿孙做皇帝时进行的,陵邑建成后一次性移民就可达到城市规划人口。帝陵陵邑规模大,移民数量多,往往需要多次大规模移民方可达到规划人口。茂陵邑在武帝时期大规模移民有3次,分别为建元三年、元朔二年、太始元年。帝陵陵邑大规模移民多数在当朝完成,个别在后朝仍继续进行。宣帝本始元年、二年先后两次向平陵徙民,“以水衡钱为平陵”,在帝陵营建中少见,可能与昭帝享国时间短,平陵营建工程多未完成有关。高级官员升迁后,举家迁往当朝皇帝陵邑的活动也是持续不断的。如“杜邺字子夏,本魏郡繁阳人也。祖父及父积功劳皆至郡守,武帝时徙茂陵”;“黄霸字次公,淮阳阳夏人也。以豪桀役使徙云陵……为丞相后徙杜陵”等。另外,高级官员“随陵”迁徙活动也是西汉常见现象。如“(韦)玄成为相七年,守正持重不及父贤,而文采过之……初,贤以昭帝时徙平陵,玄成别徙杜陵”;“杜周,南阳杜衍人也……初,杜周武帝时徙茂陵,至(子)延年徙杜陵云”;“张汤本居杜陵,安世武、昭、宣世辄随陵,凡三徙,复还杜陵”等。六、陵邑功能的不同通过对西汉陵邑营建相关问题的探讨,我们可以获得以下认识:1、陵邑附属于陵园,服务于陵园,无陵园便无陵邑。这是研究陵邑问题的前提,若脱离此前提,难免会出现偏差。陵邑设置无论“置”,还是“更名”,均属新建城市。在营建顺序上,陵邑往往早于陵园,或与其同时进行。其城市规模大于一般县城,人口密集。这些皆由其附属的主体陵园所决定。西汉晚期,帝陵营建“不复徙民起邑”,并将“诸陵分属三辅”,既是帝陵衰落的标志,也是国力衰落的标志。2、陵邑的功能并非一成不变,在陵园营建的不同时期其主要功能有所不同。陵园营建初期,陵邑为陵园建设提供人力、物资支持;随着陵园建设的顺利进行,全国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