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10篇_第1页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10篇_第2页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10篇_第3页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10篇_第4页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10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10篇

篇一: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亲爱的安德烈》是龙应台和读大学的儿子安德烈之间的书信集。在安德烈十四岁那年,龙应台离开欧洲去台北市政府工作,这一走,就是四年。等龙应台四年之后再回到安德烈身边时,她发现安安变了,以前那个让妈妈拥抱、亲吻、牵手,以至于让妈妈牵肠挂肚、头发有点汗味的小男孩不见了。站在龙应台面前的,是一个不认识的人,他在想什么,他怎样看事情,他在乎什么,不在乎什么,喜欢什么讨厌什么,为什么这样做那样做等,龙应台dou一无所知。四年的时间,犹如一道鸿沟,把龙应台远远地阻隔在一个鲜活的世界之外,以至于想和他说话,但是一开口,发现即使他愿意,我也不知说什么好。面对母子之间这样的陌生和距离,龙应台决定打破。

这样的场景,一点也不难理解,14-18岁是快速成长期,这个阶段,成长的不仅是个头,更重要的是思想,当两人的交往出现四年休眠期时,当两人有了四年的距离时,你再想进入对方的世界,就必须想办法打破阻隔两人的坚冰,即使你们是母子。

为了了解安德烈,龙应台决定和安德烈互通书信,在征得安德烈的同意下,两人一坚持,就是三年。

在35封来来回回的信件中,母亲慢慢走近了儿子的世界;在35次来来回回的争论中,儿子逐渐了解了母亲。作为读者的我们,也在这35封你问我答、我争你论的信件中,逐渐澄清了两代人的人生观以及东西方的文化区别、思维区别,因为这不仅是两代人在对话,更是两种文化在对话。

对于作为母子关系的两个人来说,两人之间在生活和工作等很多方面存在差异。例如,母亲拒绝奢华、崇尚简单生活,在生活上从不浪费、不奢侈,对于这样简单的生活,儿子怎么看待呢?儿子的评价是你的衣服就是披上一个装马铃薯的麻布袋或者盖上一条地毯,儿子非常疑惑:为什么不花点时间买点贵的、好的衣服来穿?为什么不偶尔去个从来不会去的酒吧,去听自己从来没有听过的音乐?再例如,对待写作,龙应台总是在好多天前就准备稿子,而安德烈非要等到交稿那一天才写稿子;龙应台写作时是吹毛求疵,注重细节,安德烈写作时是一边听音乐一边和朋友写MSN一边写信给妈妈;龙应台把写作当做事,安德烈把写作当做玩,他希望写的本身就是一个好玩的、愉快的过程,而不是工作压力

这就是妈妈,这也是孩子,很多时候,每个孩子都有不同于家长的看法。家长要想培养出一个有思想有见地的孩子,首先要做的是允许孩子对自己说不。

通过龙应台的文字,我再次审视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父母与子女到底是什么关系?子女是父母的附属品吗?是父母的私有产品吗?父母有权利对子女的一生做出规划吗?

看看龙应台的文字,我对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又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父母仅仅是子女来到世界的一个通道,父母仅仅是子女生命最初的守护者以及成人后的守望者。充满青春活力的孩子眼睛热切地望着前方,奔向他的人生的愿景,而父母只能在后头张望他越来越小的背影,揣摩那地平线有多远,有多长。父母和子女的缘分,就是在一生中,将是一次又一次的看着你离开,对着你的背影默默挥手。是啊,父母能做的,就是在子女年幼时给他以守护,长大后给他以守望,并且,这守护和守望,还都是一厢情愿、自愿付出,仅此而已。

关于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看法,龙应台的文字也给人很大的启示。当安德烈对妈妈说,他也许会很平庸时,龙应台这样说:对我最重要的,不是你是否有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什么样的工作能够给你快乐?第一,它给你意义;第二,它给你时间至于金钱和名声,哪里是你快乐的核心元素呢?假定说,横在你眼前的选择,是到华尔街做银行经理,或者到动物园做照顾狮子、河马的管理员,而你是一个比较喜欢动物研究的人,我就完全不认为银行经理比较有成就,或者狮子、河马的管理员平庸。每天为钱的数字起伏而紧张而斗争,还不如每天给大象洗澡,给河马刷牙。是的,人生过程本无意义,而我们就是要赋予它意义,我们赋予它意义的唯一方式就是体现自己的价值,感受生活的快乐。当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义时,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能给人带来极大的快乐。

除了对工作的看法,龙应台对朋友关系的思考也很精辟。她又打了一个比方:人生,其实像一条从宽阔的平原走进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结伙而行,欢乐地前推后挤、相濡以沫;一旦进入森林,草丛和荆棘拦路,情形就变了,各人专心走各人的路,寻找各人的方向。那推推挤挤、同唱同乐的群体情感,那无忧无虑无猜忌的同侪深情,在人的一生中也只有少年期有。离开这段纯洁而明亮的阶段,路其实可以能愈走愈孤独。你将被家庭羁绊,被责任捆绑,被自己的野心套牢,被人生的复杂和矛盾压抑,你往丛林深处走去,愈走愈深,不复再有阳光似的伙伴。很多时候,我们在感慨友情的难得,殊不知,是自己没有精力和能力再去培植友谊。

《亲爱的安德烈》更具有一种温情,因为她是站在一个母亲的角度上去书写,但,即使是和十八岁的儿子的通信,睿智的人也在字里行间播撒下思考。

篇二: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这段时间读了几本书,印象最深刻,最喜欢的是龙应台女士的《亲爱的安德烈》。

看这本书时,心情是激动的,因为我和龙应台一样,想要了解我十六岁的女儿,即将成人的她,在想些什么,今后想要干什么,这个世界在她眼里究竟是怎样的。

龙应台女士写这本书的初衷,也是想了解自己十八岁的儿子,这个已经成年的儿子,已经不再是自己熟悉的、可爱的小男孩安安,而是变成了一个棱角分明,有点冷的陌生人。为了了解自己的儿子,龙应台和儿子安德烈以书信的方式,历时三年写成这本书。

这本书带给我许多的惊喜,虽然龙应台女士和我母亲同龄,而且她和儿子生活的背景更国际化,台湾、香港、德国,她们接触到的世界更广阔,所以她们谈话的内容更丰富,涉及亲情、爱情、价值、国家、历史、政治等方方面面。但书中最核心的内容,母子之间通过书信表达的爱与关切,是最打动我的。

做为一个有着十六岁女儿的母亲,我也渴望和女儿的交流,我们也爱着彼此,但就像书中说的,我们不会交流,不懂表达。吵架成了我们之间沟通最多的方式。

这本书涵盖了太多的东西,让我了解到了台湾、香港、德国种种不同的社会形态。我惊奇于龙应台女士的敢说,对时事、对政坛敢于批评。也惊异于安德烈的思想丰富,对国家、对价值观都有自己独立的见解。

而我和女儿,在这方面欠缺的太多,虽然我们生活在一个貌似信息极其开放多元的时代,可我们在谈论什么,在思考什么呢?

我们谈论的最多的是学习、功课、考大学,可看完了《亲爱的安德烈》,涉及这方面的话题,他们几乎没有讨论。他们讨论的事太丰富、太多元,他们思考人生、思考政治、思考人性。可我们呢?有多久没有思考了,看抖音、刷韩剧的我们,简直就是井底之蛙,只看见自己头顶的一小片天空,不知道这个世界有多么辽阔,多么精彩。

看完这本书,我反思了很多,虽然我们因为生活的环境和自己的学识经历有限,导致目前这种肤浅的生活,贫瘠的思想,但只要认识到了,什么时候都不晚。

多读书,多写字,对女儿多了解多沟通,把她当做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待,让我们不要生活在思想的沙漠里,一点点改变,一点点深入了解生命的真相。

从今天开始,试着去听女儿喜欢的音乐,哪怕觉得很吵,也要听完。

篇三: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这本书叫《亲爱的安德烈》,作者是中国台湾著名女作家龙应台,其实还有另一位作者,就是龙应台的儿子安德烈。

这本书以家书的形式展现了龙应台和安德烈,从陌生人渐渐熟悉彼此。为什么明明是母子却是陌生人呢?从安德烈这个名字不难看出他是一个外国人。从安德烈十八岁开始,他们就是两代人,两国人,本来可能从此天涯淡泊,但他们坚持写信,重新认识对方。

在信中,他们透露自己内心深处的话语,有时针锋相对,吵的不可开交,甚至说一些得罪对方的话,有时又劲往一处使,帮对方解决困惑。

里面有很多对国家、政府、环境保护等问题上的观点,和我很不一样,甚至和大多数国人都不一样。他们的审美观、人生观、金钱观、价值观很多与国际接轨,尽管有些内容我看不懂,但对我的未来肯定有很大的用处。

我长大以后也可以和爸爸妈妈写信,解决困惑,让他们走进我的世界,成为两个老顽童!

篇四: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今天,我要给大家推荐的这本书的名字叫做《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是台湾作家龙应台和她身在德国的儿子安德烈合著的一本书,是一位母亲和她的儿子三年坚持通信的成果。

在安德烈十四岁时,龙应台离开欧洲回到台湾,这对母子暂时的分开,等到再次回到儿子身边,安德烈已经是一个小伙子。龙应台发现,四年间,儿子长大了,而母子间却多了一堵无形的墙。龙应台母子之间不同的观点和互相的讨论,成了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书中的36封家书呈现了母子两代人心灵的碰撞,以及中西方文化对个体思想意识的影响。安德烈的十八岁,是在二十一世纪的德国,生活多姿多彩犹如热带鱼、足球、朋友、下午茶。而龙应台的十八岁,在二十世纪的台湾小渔村里,没有高速、没有下水道、没有音乐厅、美术馆,有的只是黑衣白裙、齐耳直发。两代人之间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品位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甚至冲突。可贵的是,他们并没有让彼此之间的代沟越拓越宽,而是以书信的方式坦诚交流,互相了解和包容,而安德烈也第一次真正认识了自己的母亲。一味的炫耀母子情深的书毫无看点,一味只懂得理论的书也不吸引人,而这本书像火锅中的鸳鸯锅,一半麻辣使人清醒,一半清甜使人温暖。这也是我推荐这本书的原因。

其实,代沟几乎是家家都存在的,如何通过沟通交流而达到理解和包容,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悟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父母亲,父母亲,对于我们而言,恐怕就像一栋旧房子:你住在它里面,它为你遮风挡雨,给你温暖和安全,但是房子就是房子,你不会去和房子去说话,去沟通,去体贴它、讨好它。想想生活中的自己,再想想父母的付出,心中有抹不去的痛楚。在父母的庇护下,我始终是一个没有长大的孩子,还在享受着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只顾着自己的花样年华,却不顾父母的日渐老去。其实在我们身边,包括我在内,有多少人和自己的父母交流甚少,我们会发现,虽然自己已成家,但越长大越孤单,渐渐地不愿意和父母分享更多的东西,反而身边的朋友或许比父母更了解自己。我想,我们的父母都不愿意看到这样的结局,而我们一直在为自己找借口:忙工作、陪孩子、见朋友,却抽不出时间去跟自己的父母沟通交流。我们都感觉到了这种变化,但是却没有人愿意或者留心是不是应该去改变。

对于孩子,每天看着她长大,看着她和自己交流的越来越多,甚至有的时候表现出让我惊讶的一面。是她让我有耐心去学习做一个母亲,是她让我体会到了身为母亲的不易,也是她让我慢慢地学会去和我的母亲沟通。我希望她与我正如龙应台与安德烈,温暖而又平等。每个父母都不会吝啬对孩子的爱,我希望我给予孩子的爱就像阳光温暖而不刺眼,就像空气必要而不束缚。可能我并不能每时每刻陪伴她成长,但是我希望能和她一起分享喜怒哀乐,希望她的第一个十八岁,我不会缺席。借今天这个场合,我想把龙应台写给儿子的一句话送给她对我最重要的,不是你是否有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

篇五: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龙应台是我喜欢的作家之一,很早就听说《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值得一看,虽然是她与儿子的36封书信往来,但字里行间不仅透露着母子之情,更关乎包容、自由。

书中,母亲与儿子因处在不同的地域,在离开彼此的四年里,儿子的心理已发生了改变,母子之间出现了隔阂。但母亲对儿子的爱一直没有改变,用书信的方式,以平等对话的口吻,打开儿子心中的墙,让彼此进入对方的世界和心灵。

记得曾经在央视《朗读者》这个节目看到演员袁泉的成长故事,11岁时去中国戏剧学院附中求学,在那个电子信息不发达的年代,七年时光里,与父母写了近300封的书信。在一个人的北京,她与父母的书信往来,让她感到并不孤单。当她学习中遇到困难或心情低落时,父母并没有因为她没有达到的目标而指责,字里行间满满的爱与鼓励,给了她继续前行的勇气。

父母与孩子这两代人,可能价值观不同,或是对于爱的表达方式不同,带着这些疑惑,我想在这本书就可以找到答案。现实生活中,也许并不是每一位父母都会耐心地了解孩子,他们一方面严格地控制孩子,包办孩子生活中的一切,另一方面很少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考虑孩子的需求和意愿。每位父母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可孩子何尝不是希望父母能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愿这本书中每一封书信背后的故事,可以给我们每个人启发,不管你是父母还是子女。

篇六: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亲爱的安德烈》是台湾作家龙应台与儿子安德烈写的三十六封信!他们通过写信的方式,敞开心扉,了解彼此!

在很多时候,我们希望可以拥有自己的空间,不被束缚。其中有一段对话令我感同身受,你好吗?好啊。学校如何?没问题

是的,这是一个儿子与母亲之间乏味的对话。我们长大了,总认为自己是个独立的人了!

可是,我们没有想过父母,他们很爱我们,很希望我们之间有更多的了解,并通过有效地沟通来增进彼此的感情,也希望走进我们的内心,可以更加了解我们。

正如龙应台所说:我知道他爱我,但是,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因为有爱,所以正常的沟通仿佛可以不必了。是啊,安德烈已经十八岁了,不再像个小孩子一样黏着妈妈了,他长大了,也变的独立了

是的,在和青少年孩子的沟通问题上,天下的妈妈大概都是相同的。我的妈妈也不例外。上了初中,因为离家较远,所以我不得不住校。离开了温暖的家,不能每天和父母朝夕相处,所以每天晚上的电话成了我和妈妈的必修课。

开始的时候,我们也如龙应台和安德烈一样。今天怎么样?挺好的。学校生活还适应吗?非常适应经过一段时间后,我意识到了这种对话的苍白无力。本来我与妈妈之间的沟通就是为了了解彼此,可是现在这样的简短对话,既还原不了我们的真实生活,也提供不了任何我需要的帮助,对我们来讲都毫无意义。犹如鸡肋一样,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有一次周末回家,在饭后的闲聊时间,恰巧妈妈和我谈及了相同的问题。原来,我们两个心里都有着同样的感受!妈妈因为捕捉不到我真实的生活信息,而感到无助和不安;我也因为逃避问题,而过于敷衍,流于套路,没有真实勇敢地表达自己。

通过这次谈话,我也认识到我在和妈妈的沟通中存在不少问题。我想:下次和妈妈电话沟通时,我会如实说明我在学校的真实情况,即便妈妈跟我谈些我不想说的事,我也会端正态度,耐心回答!妈妈也说以后要多看到我的努力和进步。通过这次谈话,我们改变了沟通的策略。妈妈每次打电话会更加关注我的感受,开场白变成了:今天感觉怎么样?这样的问话,让我感觉很轻松,没有被逼迫,被随意评判。于是我更加愿意多向妈妈讲一些我在学校的生活状况。大多数时候妈妈只是默默倾听,偶尔有一些问题,妈妈也会提供一些自己的观点和角度。每当这个时候,妈妈虽然没有给我提供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总会让我豁然开朗。我们的通话时间也比以往长了许多。妈妈也会把自己每天的所见所闻,生活的高峰低谷告诉我,使得我的住校生活不再单调乏味。我们的对话内容不再苍白无力,逐渐变得充实起来。我们也开始真正走进对方的生活,世界和心灵!

在这个世界上,有哪一个父母会不爱孩子?我们在长大,他们也会随着时光的流逝不再年轻。我们要好好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光,多与他们沟通交流!

就是这样,龙应台母子俩敞开心扉!龙应台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我相信,通过这样的谈话,我和妈妈的沟通会越来越顺畅!妈妈也会重新认识她人生里第一个十三岁的我,我也会更加深入了解我的妈妈!这更会增进我们的感情和相互欣赏。因为爱就是沟通的理由!

篇七: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我曾在网上看到过这样一句话:父母在等儿女说一句感谢,儿女在等父母说一句抱歉。我想大多数中国家庭都有这样的等待,不仅仅是受我们传统文化的影响,更大的原因是我们都习惯了沉默。

我一直特别向往西方家庭的相处方式,那种父母与孩子随意、随性的交流方式是我所羡慕的。他们通常是朋友的相处方式,可以一起谈天说地,可以没大没小。中国也有这样的家庭,但却少之又少。可这并不代表我们中国家庭里无爱,也许只是我们的爱深沉得无法表达而已。就像龙应台所说的: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因为爱,所以正常的沟通也不必了。虽然心中有爱,但是爱,冻结在经年累月的沉默里,好像藏着一个疼痛的伤口,没有纱布可绑。多少父母和儿女同处一室却无话可谈,他们深爱着彼此,却互不认识,他们向往接触却找不到桥梁,渴望表达却没有语言。我们与父母通常是爱而不识,我们只知道爱(因为血浓于水),却并没有了解,自然就不知该用何种方式沟通。

龙应台想到用书信的方式和儿子安德烈交流,其实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方式。让我们把那些对父母无法当面说出的话记录在信纸上,让双方都能更好的相互了解,将我们之间的爱释放出来,让我们的心灵得到亲密无间的交流。孩子可以走进父母的世界,父母可以走进孩子的生活,这样的交汇会让双方的心灵融合,从而得到更好的升华。很多父母都会苦恼无法与孩子沟通,现在的孩子大多叛逆,寻求个性。可越是这样,我们也越渴望与父母有个近距离的交流,让他们了解我们。这世上都不会有无故的坏孩子。

18岁的安德烈,经历了大多数人50岁都没经历过的生活。18岁的他大谈政治、爱好、休闲的生活方式。他去过了半个世界,他的家庭让他会三种语言。他的母亲努力走进他的18岁,要重新认识这个大男孩。他也可以走进妈妈的世界,与母亲进行心灵的透视。即便如此,他仍觉得自己很平庸。也许和他比起来,那我就平庸得掉进土里了。也许是我很呆板,也许是我很闭塞,也许是我生活的环境所致。我的18岁里,无关所谓的政治、爱好与休闲的生活方式,有的只是四个字成绩、分数。那是我的高考年,我所了解的政治只不过是死记硬背为了应付高考,而爱好与休闲在那一年并不属于我。父母与我最多的交流也都关乎高考二字。我的18岁和安德烈的18岁有着天壤之别,但我依然向往他与母亲的沟通方式。我也想知道父母的故事,也想把我的一切与他们诉说。将对父母的爱隐藏后,我也想在快捷菜单中单击显示,让他们看到我对他们的爱。我也希望把能有近距离的交流,让对方的爱都充分表达出来。

但愿我们所有的爱都别冻结在经年累月的沉默里。找到心灵的交流方法,打破沉默,释放爱!

篇八: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全书以36封家书的形式呈现了母子两代人心灵的碰撞以及中西不同文化对个体思想意识的影响。之所以能够一直看下去,一方面是比较好奇接受着德国本土教育的安德烈在生活以及思想上和我们有哪些不同,好奇台湾学富五车的作家如何与自己的子女沟通;另一方面则是书中一些小事的片段,让我想到了我和我母亲的日常。

比如,二十岁的安德烈开始吸烟了。他告诉他的妈妈,他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但是他已经成年,他还是选择抽烟,并会承担一切后果。所以请他的妈妈尊重他,不要阻止他(阻止也没用)。而龙女士心中虽然生气,恨不得直接从他嘴里抢下烟狠狠的摔在地上,但她还是尊重了他的选择。当然,我不吸烟。只是想到,在玩儿手机这个问题上,似乎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每每看到我拿起手机,起先母亲总会苦口婆心的劝告,玩手机的危害有哪些,颈椎、肩周炎,眼睛青光眼。看到我无动于衷,甚至会一本正经的和她说,我已经是成年人了,我会对自己的身体负责,我知道应该怎样正确用手机(就像安德烈说,他吸烟是为了一种感觉一种心境)。我的母亲也会选择尊重我,但仍然会冷冷的告诫我,到时候身体出了状况别说她没提醒过我(其实知道她这个时候,一定有想把我的手机一把抢过来摔在地上的冲动,但她并没有这么做)。所以我也像安德烈一样,回馈给她对我的尊重就是,尽量不在她面前摆弄手机。其实现在想想,大概全天下的父母都想在孩子心中树立一个开明父母的形象,然而只有少数比较理性的家长可以做到(因为确实还有很多家长会在不同程度上以爱的名义要求孩子按照他们既定的路线走,更有甚者会以死相逼)。看到了龙女士的内心独白,才感受到他们对孩子的尊重,其实是一种爱的妥协,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讨好。是的,随着我们的成长,他们既欣慰又不舍,看着孩子远去的背影,想得到孩子多一点的温存和依赖,他们只能选择妥协,甚至变得更加小心翼翼。正如书中所说,母亲想念成长的孩子,总是单向的;充满青春活力的孩子奔向他人生的愿景,眼睛热切望着前方,母亲只能在后头张望他越来越小的背影,揣摩,那地平线有多远,有多长,怎么一下子,就看不见了。

对待安德烈的感情问题,龙女士这样说:人生像是条大河,可能风景清丽,更可能惊涛骇浪。你需要的伴侣,最好是那能够和你并肩立在船头,浅斟低唱两岸风光,同时更能在惊涛骇浪中紧紧握住你的手不放的人。换句话说,最好她本身不是你必须应付的惊涛骇浪。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感触很深,也许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若能够找到那个可以同甘共苦之人是多么不易。作为大龄青年的我来说,看过太多周围伙伴被父母催婚,很庆幸我有一位开明的母亲,从没有在这个问题上逼着我一定要去相亲。她也许说不出像作家这样高大上的语言,但是她也曾告诉我,不要将就(也许她心里也是着急的)。今年的生日时,她发来信息说,祝我早日找到理想伴侣,幸福快乐。。。。。。当时我看到第一反应是,难道她也要加入中国式家长逼婚的大军了吗?!赶紧给她打电话,带有些许小小威胁的意思和她说,妈妈,你要像其他家长一样了吗?我一定就要马上结婚吗?不结婚就不行吗?母亲说,你仔细看看,我只是说出了我的心里话。后来静下心来想想,母亲也许着急,但是她并没有逼我结婚,只是希望我找到对的人,可以幸福快乐的过一生。仔细回味,心里暖暖的。也许作为家长,子女结婚生子就是他们的头等大事。也许,她也很想让我马上解决,但还是选择了妥协,耐心的等待。我不知道是不是,她也看到了她的朋友们,给孩子压力催婚后导致了不好的结果,所以在我这里选择了小心翼翼,想表达又怕我有所反感。母亲的良苦用心,无以为报。

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有太多的细节让我想起了我的母亲,也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平时对待父母的态度。有一天和母亲说起一个从事法律行业的朋友,母亲开玩笑说,法律会不会保护那种去了女儿家还要看女儿脸色的父母啊?如果做的菜不好吃,女儿发脾气了,有没有什么可以维权的渠道啊?虽然是开玩笑的话,却让我无地自容。没想到之前有一次吃妈妈做的菜,不合口味负气没有吃,会给母亲带来这么大的伤害。我以为就是随口一说的,却深深的伤了母亲的心。后来想想羞愧不已,更是害怕母亲再来我这里,会更加小心翼翼。直到那时才意识到,原来,作为孩子,我们可以肆无忌惮、有恃无恐,因为心里知道任何时候,父母都不会放弃爱你。而我们,却秉持着父母这份深沉的爱,来要挟他们,让他们变得小心翼翼,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给母亲写信还是在小时候,每当犯了错误不敢承认,怕当面说出被批评,都会偷偷的写一封信,请求母亲原谅。也因此免去了很多次的批评教育,这个方法屡试不爽。长大以后,竟然发现小时候道歉信母亲都留着,看到那时稚嫩的自己,就再也不好意思给母亲写信。现在虽然仍然会几乎每天给父母打电话,有事没事聊几句,但是,我想,我会重新拿起纸笔,郑重的给母亲写信。即便只是聊聊家常也好。

最后想起大学时看到的一句话,当时因为想家,用短信发给了妈妈。

羽翼未丰惦记着飞,羽翼丰满却惦记着归

良久,妈妈回复。

归来仍然惦记飞,飞翔之中长羽翼,羽翼丰满更高飞!

当时,我哭了。。。。。。

篇九: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妈妈,你跟我说话语气跟方式,还是把我当作十四岁的小孩看待,你完全无法理解我是个二十一岁的成人,你给我足够的自由,是的,但你知道吗?你一边给,一边觉得那是你的授权或施予,你并不觉得那是我本来就有的天生的权利!对,这就是你的心态啊。也就是说,你到今天都没法明白: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拿起《亲爱的安德烈》一书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这样一段话,瞬间一种强烈的共鸣扑面而来。我迫不及待地想往下读,的确,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不知从何时开始,原本乖巧可爱的孩子变得叛逆起来,具体自己都说不清楚。从孩子们认为人格独立性不够完整的观念开始,总是会有很多自己的思想,想着走自己的路,选择自己的品味,在玩自己的游戏,并总是在心底高呼:妈,你能不能理解,我们需要自由,需要自己出去探索。这便是孩子们心中的独立。

《亲爱的安德烈》一书主要以作者龙应台和他的儿子安德烈之间的书信为主,其中也穿插了不少读者的来信及他们对此的回信,她们母子俩以书信的交流方式,试图了解彼此的心灵和生活,在信中除了交谈家事外,还就价值观念、文化品味、政治时事、城市文化等等交流了各自的看法,读后耐人寻味。

从她们母子俩的书信交流中可以看到,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父母和自己青春期的孩子一样,龙应台和安德烈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代沟和阻隔,主要是由于价值观念和年龄的差异造成的,两代人之间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品味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甚至冲突。孩子们总认为:她们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是父母的延续,她们有自己的人生,会走好自己的路。值得借鉴的是,他们母子俩并没有让他们之间的代沟越拓越宽,而是以书信的方式坦诚交流,相互了解和包容,龙应台由此进入了儿子内心的情感世界,而安德烈也第一次真正认识了自己的母亲。其实,就像龙应台和安德烈之间的故事一样,包括我自己也一样,父母和青少年时期的孩子或多或少会有代沟、阻隔甚至情感冲突,但两代人之间其实完全可以像朋友一样心平气和地坐下来谈一谈,坦诚交流,互相了解包容。父母不要总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孩子身上,代替孩子去看世界评社会,孩子们不要总以为自己的世界与父母们格格不入,把父母拒于千里之外。更不能认为自己就需要自由,父母永远不会懂自己的,也没必要让他们了解。

还有是在独立宣言一章中菲利普(龙应台的二儿子)对于自己妈妈及她朋友们的某些做法感到不满尤其引起我的共鸣。特别是龙应台带着菲利普到外面与她的朋友见面,或者是朋友来他们家做客,这时候朋友们总会首先看菲利普一眼,然后转而望向龙应台,笑着向她询问菲利普几岁啦,读几年级啊,懂几国语言啦等等,仿佛以为菲利普还小不懂得回答这些问题,应该让大人来为他代言。这种行为其实在我们身上也一定发生过,饭局上一些大人总爱当着孩子的面向家长询问关于孩子的一些问题,不会顾及孩子的感受,甚至有的家长会在孩子刚想发言时主动抢答,脸上竟然颇有几分自豪得意。其实,这已经严重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孩子会认为家长们忽视了他的存在,讨厌妈妈们为什么总要为他代言?甚至会想:就因为他辈分小,没有说话的地位吗?还是嫌弃他们不会说话?不敢说话?还有,家长们谈的各种话题与孩子们都不相干,你叫孩子怎么和家长们畅谈呢?

这让我想起了两年前发生在我自己身上的一件事。女儿刚好初中毕业,在暑假里的一天下午,我带她参加了一个朋友宴会,在家长们互相敬酒祝福时,都不会忘记询问一些关于孩子们的问题,当时有一位大学老师(朋友)听说我女儿刚好要上高一,就满怀关切地对孩子说:丫头,三年后来我们学校读嘎?结果,她不加思索地一口答到:我才不读呢!那一刻,把我弄得好尴尬,一时不知说什么好?结果朋友说:好样的!我们相信你一定能够考上比我们学校还好的大学,加油嘎!晚上回家后,我对孩子说:你怎么能那样回答老师呢结果她极不耐烦地说:读什么学校是我自己的事,你们不要一天把你们的意愿强加于我,旁人就算是父母也无权干涉。听完这话,我无比惊讶和气愤!但转念一想,不能生气。于是我静下心来与她好好交谈,孩子,我们不是要强迫你读什么学校,只是关心你才这样说,你今后读什么学校当然是由你自己选择,谁也不会逼你,请你放心,但你不能对长辈无礼,懂吗?宝贝!说完,她笑嘻嘻地一把搂住我说:妈妈我和你们开玩笑呢!在这里我还真的不能判断谁对谁错,我只能说,两代人之间的各种观念冲突只有在彼此坦诚交流、理解和宽容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达成共识。

最后,我想说:可怜天下父母心!从未想到原来作为母亲的我们,面对这样的言语与场面是这般无法应付。那一刻,我首次于她们的角度开始试想。面对孩子想方设法地追求独立之时,我们应该改变中国保护式教育心理的母亲们,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已悄然成长,一点点地变得成熟,一点点地追求独立,然后毅然地奔向那个未知的世界。就像龙应台一样,再优秀强悍的女人,在孩子面前,也只是一个焦虑地帮助他在迷途中寻找出口的平凡母亲,愿意放下所有的尊严,忍受孩子的嘲笑的母亲,一个只是为了重新找回这个属于自己的孩子的可敬母亲。

篇十: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