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某战国墓五壁画墓发掘简报_第1页
成都市某战国墓五壁画墓发掘简报_第2页
成都市某战国墓五壁画墓发掘简报_第3页
成都市某战国墓五壁画墓发掘简报_第4页
成都市某战国墓五壁画墓发掘简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成都市某战国墓五壁画墓发掘简报

2000年7月至2001年1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成都市政厅58号建筑综合体进行了重大挖掘,并对战国初期的大型船棺和独木棺进行了挖掘(图1)。现将该墓葬发掘情况简报如下。一第六层汉代壁画墓墓葬编号为2000CSSM1(以下简称M1),直接开口于第六层汉代层下,是一座大型的长方形竖穴土坑多棺合葬墓,该墓葬没有墓道,也没有封土,墓葬形制较为独特,整个墓葬可分为墓坑和地面建筑两部分(封二;图二、九)1.墓葬内大型木柱棺在墓坑中部偏南发现一长约13.65、宽0.9、高0.5米的大型方木,其东端有被破坏和砍断的痕迹。以此方木为界,将墓坑分成前后两部分。在其后半部分,即方木以北主要放置7具大型棺木,其中包括1、2、12号棺(此外根据坑内棺木两侧残留的立柱判断在1号和12号棺之间还另有4具大型棺木,但已被完全破坏);另在墓坑东北部,12号棺东侧布有8~11号棺;以及在墓坑西北部,2号棺西侧布有15~17号棺。在墓坑前半部分,即方木以南,由于破坏较严重,只存有3~6、14号棺,而4号棺压在5号棺之上。还有13号棺,分布在墓坑东侧方木以东。另在13号棺之上还发现有残断的7号棺(此棺可能是从其他地方破坏至此)。在墓坑中部,大型方木与棺木之间,枕木上又放置有8根条形的小型方木,这些方木大多前压在大型方木之下,正好抵住棺木,且排列整齐,间距1.5~2.5、最长约3.4米,推测也与墓葬的结构有关。2.承四合4型地图4M1的地面建筑分布于其墓坑之上,应是在墓坑填完土之后,再行开挖基槽,铺设地栿后开始起建的。该建筑现总长约38.5、宽20.5米,可分为前后两部分,主要残存有一定分布形状的基槽和木质构件,如中空的柱础、上带榫头的条形地栿(应属于建筑的墙基部分)等。建筑的前部处于墓坑南边,略呈长方形,约东西长15、南北宽7.5米。在其东西两侧还另有各约长3.5、宽2.5米的两室,即建筑的边厢(由于场地有限,西部未能发掘)。其基槽约宽0.7~1.2、残深0.9米。地栿放置于事先挖好的基槽底部,约宽0.35~0.4、高0.3、长1.5~9.5米。在其南边还发现一木质柱础(编号:1号柱础),由一圆木经过简单的加工,中部凿一直径约0.4米上大下小的圆孔,残高约0.5米。其下再放置一约长1.95、宽0.8、厚0.2米的木板以承重。建筑的后部正好位于整个墓坑的上部,范围与之也基本一致,其条形地栿分布在墓坑的周边,但只在沿东侧一线有发现,在墓坑的北、西两侧由于发掘场地的限制,以及墓葬遭到破坏,没有发现地栿;在墓坑东侧发现的地栿与建筑前部分最东侧的地栿连为一体,也是事先挖好基槽,再放置进去的。另外,在墓坑外东侧还发现3个与1号柱础相同的柱础(编号:2~4柱础),但规格要大一些,基本呈直线分布。2号柱础在建筑施工中已被挖掉(现保存在发掘工地),4号柱础也已在汉代以前遭到破坏,但还残留有基础坑和垫板,垫板上仍能见到柱础的压痕。现以保存较好的3号柱础为例(图三)。该柱础位于2号和4号柱础之间,形状不很规则,约长1.05、宽0.7、高1.72米。中间的圆形柱洞贯穿整个柱础,上大下小,直径约0.22~0.45米。柱础下端凿有双孔,应为系绳之用。其柱础坑为一圆角方坑,边长约2.4米。与其他柱础坑不同,它有一个坡道,约残长2.8、宽1.2米,坡道上残留有两根垫木,应与放置柱础有关。柱础下有一垫板,约长2.42、宽0.97、厚0.3米。二船棺和船棺之间的几何关系M1现存葬具17具,其中除两具为专置随葬品的木棺,以及另有5具棺因破坏严重没有发现人骨外,其余10具棺均为一棺葬一人,另外加上通过对在墓葬扰土中采集到的人骨的鉴定,至少个体人数为20个。据此推测,如果墓葬不遭到破坏,其葬具总量至少为32具。在现存葬具中,有6具棺保存有棺盖和棺身,相对较完整,但其中只有8、9号棺没有被盗,1、2、10、11号棺在棺盖上都发现有盗洞。其余葬具中除了3~5号棺还残存有部分棺盖外,其他破坏都较严重。所有葬具都由棺盖和棺身两部分组成,其树种经过鉴定均为桢楠。根据形制的不同,这些葬具可分为船棺和独木棺两大类。1.船棺9具(1、2、8~14号棺)。其作法是将一根楠木去掉三分之一,将剩余的三分之二挖空中心部分,刳凿而成,形似独木舟,船舱即为棺室,内壁加工极为规整。但棺外侧大多只是稍作加工。棺盖也以同样的方法制成,形制与棺身一样。其中除9、11号两棺专置随葬品,以及12、13号两棺因破坏严重没发现人骨外,其余5具棺都发现有人骨,其中1、10号棺因扰乱严重葬式不详,只有8号棺未被盗扰,可以明确为二次葬,还有2和14号棺虽被盗扰,但仍能从骨骼上判断为二次葬,其骨骼均散乱地摆放在一起,且都有不同程度的缺失,但头骨基本都有,所以也可称为捡骨葬。船棺中没有发现一次葬。船棺可分为4型。A型2具(1、2号棺)。均为大型船棺,在前端由底部向上斜削,略为上翘,形如船头,在其两侧各凿有一个半圆形的孔斜穿至棺面上。以2号棺为例介绍:位于墓坑西北部,北靠墓坑北壁,东邻1号棺,西侧紧挨15~17号棺。保存有棺身和棺盖,棺身约长10.31、宽0.9~1.27、高0.81米;棺室约长5.91、宽0.67~0.77、深0.51~0.53米;棺盖约长10.32、宽1.07~1.63、高1.01米,内空约长5.94、宽0.67~0.84、深0.67~0.71米。棺盖南端有一方孔,孔内塞一木柱,木柱本身也有这种情况。在棺盖北部发现盗洞两个,但棺内扰动并不严重,出土了大量的随葬器物,其中以漆木器为主。在棺室北部随葬有9件陶双耳瓮和6件陶器盖,只发现1件铜器残件,漆木器则主要分布在棺室南部,层层相叠,有几、案、盒、簋等。在棺室南部漆木器之下发现散乱的人骨架,为1人,葬式应为二次葬(图四、五)。B型1具(13号棺)。为大型船棺,位于墓坑东部,其北邻10~12号棺,东靠墓坑东壁,西侧没有发现棺木。形制与A型船棺不完全一样,其长度更长一些,棺盖是一种带榫头的长方形盖板(但其缺失的棺盖是否也是这种盖板尚不清楚),棺室分隔成几部分,现存有两部分,可能原为前、中、后三室。破坏较为严重,只保留了几块棺盖,棺身中部被锯断,只剩下前后两部分。整个棺身约长18.8、宽1.18~1.5、高I.12米。棺室约总长16.34、宽0.74~0.98、深0.66~0.76米。棺身后半部分的外侧弧度较小,表面有明显的加工痕迹。棺身南部有一方槽,槽中塞入方木。棺盖现存3个盖板,大小一致,约长1.3、宽0.45、厚0.22~0.26米。每块盖板之上均用竹席围裹,且都有榫头与棺身相扣。因扰乱严重,棺内未发现任何随葬器物和人骨(图六)。C型1具(12号棺)。为大型船棺,位于墓坑东北部,其北靠墓坑北壁,东与8、10号棺相邻,东南有13号棺,西侧的棺木已不存。棺两头平整,前端没有上翘且两侧也没凿孔。破坏较严重,只存有棺身,不见棺盖。棺身约长11.3、宽1.44~1.78、高1.08米。棺室约长7.06、宽0.78~0.88、深0.6~0.68米。棺身两头各凿有一圆孔,孔内塞入圆木。棺后部上面还有一凹槽。棺室底部扰土里发现1件双耳瓮、1枚印章、1件角器、2件铜饰件和1颗小玉珠,但不见人骨(图七、一O)。D型5具(8~11、14号棺)棺的制法与A型船棺一样,但体量要小得多。以8号棺为例介绍:位于墓坑东北部,其北靠墓坑北壁,东与9号棺相邻,南有10号棺,西侧为12号棺。棺身约长4.35、宽0.7~0.81、高0.54米。棺室约长2.68、宽0.49~0.56、深0.25~0.34米。棺盖约长4.37、宽0.64~0.89、高0.54米。盖内空约长2.78、宽0.51~0.56、深0.3~0.37米。棺身北部有一刻画符号,棺盖南端有一圆孔与内空相通,孔内亦塞入圆木。该棺未被盗扰,在棺室北部随葬有2件双耳瓮、2件器盖,及一些漆木器构件。另外还发现一些竹筐,内盛有种子或兽骨。棺室南部则有木梳、葫芦竽、竹筐和一些漆木器构件等。人骨架位于南部,为一人,其肢骨等摆放在一起,头骨放在其上,应为二次葬(图八)。2.独木棺8具(3~7、15~17号棺)。棺身和棺盖分别由一块整木加工而成,形制与船棺大相径庭,体积也相对较小。与船棺相反,独木棺中除6、7、17号棺因破坏严重没发现人骨外,其余5具都是一次葬,均为仰身直肢。独木棺可分为2型。A型5具(3~7号棺)。可称为长方形棺,棺身系整木挖空制成,四角有把手且与棺连为一体,平底,棺外侧稍有弧度。棺盖也系整木做成,四角仍有把手,盖背略弧,与棺身有子母榫相扣。以5号棺为例介绍:位于墓坑西部,其北靠大型方木,西邻3号棺,6号棺位于其东南,4号棺叠压在其上。棺身(连把手)约长3.3、宽0.91、高0.5米。棺室约长2.73、宽0.73、深0.43米。棺室北部有一人骨架,系一次葬,仰身直肢,头向朝南。棺室南部随葬有3件尖底盏、1件豆、3件圜底釜、1件瓮、1件器盖,另外还出土了一件葫芦竽(图二六)。B型3具(15~17号棺)。可称为匣形棺,比A型还要小一些,形似一个木匣。制作极为简单,棺身也是由一块整木刳凿而成,只是棺两端另有两块挡板通过子母榫口与棺身相接。棺盖为一木板,平盖在棺身之上,大小与棺口一致。以16号棺为例介绍:位于墓坑西北部,其东邻2号棺,南有15号棺,北与17号棺相接,西侧没有发掘。棺身约长2.45、宽0.78、高0.19米。棺室约长2.37、宽0.7、深0.16米。棺盖破损严重,塌陷于棺室内。棺室内发现有一人骨,系一次葬,仰身直肢,头向朝南,头前端放有2件尖底盏(图二七)。三肩腹保参本文件2件随葬器物中除了有3件陶器出于填土外,其他器物均出于棺室内,种类有陶、铜、漆、竹木器等。船棺中出土的随葬器物相当丰富,陶器共83件,其中双耳瓮29件、瓮1件、平底罐6件、圜底釜4件、圈足豆1件、尖底盏4件、器盖38件;铜器18件,有矛、戈、斤、削刀、带钩及印章等。随葬器物中还有大量精美的漆、木器,以及竹编器等。独木棺中的随葬器物有20件陶器、2件铜器,基本不出土漆、竹木器。陶器有瓮1件、尖底盏13件、圜底釜3件、圈足豆1件、器盖2件;铜器仅有带钩和削刀各1件。独木棺中随葬器物的种类以及数量相对船棺要少得多,甚至有的棺木中不出土随葬品,再加上其棺木本身也比船棺要简陋许多。由此分析,这8具独木棺有可能属于陪葬或者殉葬的棺木。陶器103件火候较高,保存较为完整。均为夹细砂灰陶,其制法为泥条盘筑再加慢轮修整,在很多器物尤其是双耳瓮、平底罐以及器盖的内外壁上都可以清楚地看到慢轮修整的痕迹。纹饰种类有绳纹、篮纹和弦纹,其中绳纹主要分布在圜底釜上,篮纹主要在双耳瓮上。很多陶器如双耳瓮、器盖等形制比较特别,也没有明显的使用痕迹,可能是专为随葬烧制的。双耳瓮29件。侈口,尖圆唇,矮领,鼓肩,鼓腹内收成小平底,肩有两桥形耳。有的在肩腹上饰篮纹,也有通体素面。和A型器盖配套使用,在每个双耳瓮中都发现有粮食痕迹、果核或者兽骨等。标本2号棺:87口径16.6、底径10.6、通高40厘米(图二八:1)。标本9号棺:1口径19.4、底径13.2、通高37.5厘米(图一一、二八:2)。瓮2件。侈口,方唇,束颈,鼓肩,腹与底部均残,复原后应为鼓腹,小平底。标本5号棺:7肩上饰压印纹一周。口径18.4、残高10厘米(图二八:4)。平底罐6件。可分2型。B型1件(1号棺:19)。敛口,圆唇,溜肩,鼓腹斜收至平底。肩饰凹弦纹一周。口径20.6、底径10.6、通高14厘米(图二八:6)。圜底釜7件。可分2型。A型1件(标本5号棺:9)。器形较小。圆唇,口微侈,溜肩,弧腹,圜底。底部饰绳纹。口径9.7、腹最大径11.6、通高6厘米(图一三、二八:8)。C型3件,方唇,敞口,斜壁,顶近平,饼形纽。标本3号棺:3口径15.6、通高4.8厘米(图二八:15)。标本11号棺:14口径15.3、通高4.2厘米(图二八:16)。铜器20件。由于墓葬被盗扰,其数量相对其他随葬器物要少,种类也不多,其中有几件兵器属明器,制作稍显粗糙。有的铜器上发现有刻画符号。另外在盗洞内发现铜器2件。斤1件(1号棺:27)。身长条形,方銎,刃口部分略宽。銎部上正反侧各有一凸出的纹饰。銎孔内还残留有一些木块。长11.6、最宽2.2、銎孔边长1.9、刃宽5.4厘米(图二九:1)。矛1件(1号棺:49)。通体极薄,形体较小,为明器。矛叶与柄身长度相等,柄部有两耳,其上有“十”形凸纹。长2.8、厚0.2、柄宽1.7、叶宽2厘米(图二九:7)。戈.3件。均为巴蜀式戈,其中有2件极薄,亦为明器;另1件为盗洞内所出,应为实用器。标本1号棺:50援长8.7、最宽5.7,内长3.8、宽2.4,通体长12.5,厚约0.1厘米(图二九:3)。标本1号棺盗洞:1已残断。援部两面均有纹饰,大多不很清楚,其中有蝉纹、乳丁纹等。残长15.5、宽7.7厘米(图二九:5)。带钩1件(3号棺:1)。整体细长,鸭形首,长颈,窄腹。通长10.1、腹宽0.85厘米(图二九:6)。削刀3件。其中2件较残。标本1号棺:52环部残断,刃部较短,直柄。柄部有一符号。残长16.1、最厚约0.3厘米(图二九:4)。钺1件(1号棺盗洞:2)。已残断。曲刃,微束腰,銎孔椭圆形。长14.2、刃宽7.3、銎孔3.8X3厘米(图二九:2)。印章3枚。近方扁形,有纽,印文均为巴蜀符号。1号棺:31桥形纽。边长4.5、高0.9厘米(图三一:1)。1号棺:36鸟形纽。边长2.3、高0.9厘米(图三一:2)。12号棺:1桥形纽。边长4.4、高约0.8厘米(图三一:4)纺轮1件(1号棺:55)。截面为梯形,底部有阴刻符号,可能为一纺轮形印章。上径0.8、下径3.6、孔径0.6、高1.4厘米(图三一:3)。漆、竹木器153件。均出于船棺。漆器均为木胎,黑漆底朱绘纹样,绘画方法多是单线勾勒再加平涂。大部分器物只在器表外侧髹漆,少量在器内侧髹漆,纹饰也同样如此,纹饰主要是成组的走龙纹和变形龙纹。有的漆、木器上还有刻画符号,主要分布在一些器物的构件上。按用途可分为生活用器和乐器,绝大部分属生活用器,如篦子、耳杯、盒、盘、簋、案、几、器座等;乐器能确认的有鼓和木槌。另外,漆器还有很多的杂件。未髹漆的木器有梳子、葫芦竽及一些杂件。竹编器有席、筐、篮、篓等。漆篦1件(10号棺:7)。平面略呈长方形,上为弧形,下部残断。上部有一小孔,并与顶上的一穿孔相连,齿甚细密。有二层纹样,在底层勾勒朱色线条上绘颜色稍浅的赭色图案。残长6.2、宽4.7、最厚0.9厘米(图三O:3)。木梳3件。未髹漆。近长方形,上为弧形,下呈方形。柄部靠上有一小孔,在与齿部交接处饰平行的凹槽两道。标本8号棺:7有18齿。柄部削成凹沿,顶上有一穿孔与小孔相连,中部有一刻画符号。长9.7、宽6.25、最厚0.9厘米(图一七、三O:1)。标本2号棺:6有19齿。器形略小。长8.6、宽6、最厚0.8厘米(图三O:2)。葫芦竽2件。标本8号棺:12未髹漆。竽斗及竽嘴是用一葫芦整器制成,嘴部平整,斗的前后两侧各有两排圆形管孔,每排又各有6个管孔。竽长21.5、斗径9.1、嘴径2.5厘米。另外在8号棺中发现有几根竹管(8号棺:20),但多已残。竹管均刮去表皮,中通,最长约81、最短约11厘米。在竹管一侧距头端约3厘米处,均有一小孔,孔径不详。这些竹管均应为竽管(图三二)。漆鼓1件(1号棺:37)。圆形,腹略外鼓,两面均蒙皮革(已不存),一边有两圈竹(木)钉孔,另一边只有一圈。有的钉孔内还残留有竹(木)钉。鼓腔中部有一榫眼,内插一木塞,应是悬鼓时使用的支纽。鼓腔内壁中部有一凸棱。其外部两端蒙鼓皮处无漆,只在中部黑漆底上绘朱色宽带纹一周,支纽上也涂有朱色。高15.2、宽13、直径11.6厘米(图一八、三三)。漆盒1件(2号棺:28)。胎质较薄。盖与器身形制相同,圆口,内底略弧,外底较平,两侧各有一对称的虎头双耳,上下双耳作子母口,器内各有五格。器表髹黑漆,器内未髹漆。黑漆底上朱绘图案三周,器沿上的一周为竖线纹,中间两周主要是走龙纹和变形龙纹,纹饰不完全对称。盒口径30、通高12.4厘米(封三:1;图一九、三五:1)。漆盘1件(2号棺:30)。整木制成。敞口,浅盘,底近平,大圈足。外表髹黑漆。盘面黑漆底上有朱绘纹样,中部为圆圈纹、“十”形纹,外侧饰变形龙纹、菱形纹。圈足上直接在黑漆底上朱色勾勒几圈弦纹,内饰变形龙纹一周。口径41.5、足径37.5、通高23厘米(封面;图二〇、三七)。漆簋1件(2号棺:23)。敞口,斜腹较深,内底为一与器身分开的圆木板,下有圈足。器内外壁均髹漆,在口部及圈足部饰变形龙纹一周,腹部的纹饰似蝉纹,均为先用朱色勾勒线条,再用颜色稍浅的赭色填涂。约口径45、足径32.6、高37厘米(图三六)。漆案3件。可分三型。A型1件(2号棺:19为案面、9号棺:14为左案足)。由案面、足、足座三部分以卯接合而成。案面呈长方形,平面,四周有对称的6个圆形凹槽。案底四周起沿,足侧的沿较宽,另两侧的稍窄。案底两侧宽沿处各凿5个方孔,以卯接5方足,5个方足再插入梯形足座中,足座略向两端外撇。器表髹漆,案面四周及外侧沿朱绘变形龙纹。方足外侧朱绘一宽带纹,足座外侧绘三层变形龙纹。龙纹的画法是先朱绘线条,然后在局部再用赭色填涂。案面长72.1、宽44.1、厚约7.9,足座上宽52.1、下宽58.2、高约21.4、厚约5.6,方足长17.3~19.1、均约宽5.5、厚2.5,通高38.3厘米(封三:2;图三八)。B型1件(2号棺:9为案面、2号棺:13、16为左、右案足)。由案面、足、足座三部分以卯接合而成。案面呈长方形,四周起沿成斜坡状。案底四周也有沿,其外沿内弧,足侧沿较宽,案底两侧宽沿处各凿有5个方孔,以卯接5方足,5个方足再插入梯形足座中,足座略向两端外撇。器表髹漆,案上沿分别用赭和浅赭两种颜色绘制的走龙纹。上沿内侧及外侧沿先用朱色勾勒线条,再以赭色填涂的方法绘制变形龙纹。足座外侧同样用此方法绘有三层变形龙纹,方足外侧也均朱绘有一宽带纹。案面长146、宽45.5、厚约10,足座上宽45.5、下宽48.8、高约20.8、厚约5.1,5方足长18.3~18.6、均约宽5.5、厚2.3,通高39.1厘米(图二一、三九)。C型1件(2号棺:39为案面、2号棺:32、21为左、右案足)。由案面、足两部分结合而成,侧面似H形。案面内凹,两端各有2方形透卯与两侧的案足相接。案足由一木板整木制成,正面为梯形,上端圆弧。髹漆,案面中部为一组分别用赭色和浅赭色两种颜色绘制的走龙纹,两侧各有两排朱绘的变形龙纹。两个案足图案基本相同,中部为一组分别用赭色和浅赭色两种颜色绘制的走龙纹,两侧各有两排变形龙纹,变形龙纹的绘法是先用朱色勾勒线条,再以赭色填涂局部。案面长61、宽43、厚3.7,案足上宽38.3、下宽73.8、高77.7、厚约3.5~7.8厘米(图二二、二三、四O)。漆几面3件。形制相同,均为平面长方形,底部三边起沿成直壁。器表髹漆,朱绘图案。标本2号棺:45面上饰龙纹,纹饰先用朱色勾勒线条,再以赭色和朱色两种颜色填涂局部;外侧沿分别用朱色和赭色两色绘走龙纹。几面长84.6、宽18.8、高6厘米(图四二)。几形漆器2件。其中1件已残断,另一件较完整。标本8号棺:5整木制成,形体狭长,有两足,形似几,可能为乐器,属明器。面微凸,上有间距有序的条形或椭圆形槽子以及圆孔,其中有的穿透器身。两足呈束腰状。髹漆,但只在面上朱绘三角纹、蝴蝶纹等。长98、宽11.8、通高8.8厘米(图二四、四三)。漆器座7件。可分3型。A型3件。器形较小,平面为圆形,整木制成,中空,方形榫孔,有一件榫孔里还残存有柱子,器座上部呈瓜棱状。标本11号棺:19器表髹漆,上部饰朱色纹带一周,下部饰分别用朱色和赭色绘制的变形龙纹。底径21.9、高8.25厘米(图三五:2)。B型2件。器形略大,平面为圆形,整木制成,器内中空,榫孔有方孔或圆孔。标本1号棺:41方榫孔。器表髹漆,上、下部用朱色、赭色两色绘制变形龙纹及宽带纹,间以赭色走龙纹一周。径41.8、高16.2厘米(图三五:3)C型2件。形制相同,其中1件残。器形较大,应是悬挂乐器架子的基座。标本1号棺:40整木制成,中空,平面为长方形,可分为上下两部分,以榫卯相接,器座上部外侧呈弧形,与下部的长方形底座相连,上部的榫孔为长方形,里面还残存一截榫木,底座下有4方足。器表髹漆,器座上部及底座均用朱色、赭色两色绘制变形龙纹及宽带纹,底座上部平面则是用赭色绘制走龙纹一周,其下方足外侧分别绘有一瑞兽。底座长92、宽47.2、高15.4、通高65.2厘米(图二五、四一)。四付款时M1出土的丰富资料,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古代巴蜀的历史文化、丧葬制度等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实物资料。1.陵墓类型2.与统一陵充填制度的关系M1规模宏大,形制独特,下为墓坑,上有地面建筑,结构极为讲究。而在长宽各达二三十米的大坑内并列陈放众多船棺、独木棺葬具,且葬具下铺垫横木的丧葬方式,在国内尚属首次发现。还有那些布局规整的地面建筑,虽已不能看到全貌,但仍能感到其宏伟、庄重的气势。这种墓上建筑可能是供祭祀所用,应看作是战国继承商代以来的旧制,并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应与古代陵寝制度有关,充分显示出了开明时期古蜀国的宗教礼仪制度也达到了相当的高度。用整木凿成的大型船棺,加工精致、制作极为规整,是以往所有出土船棺所不能比拟的,且其数量之多、体量之大堪称全国之最。出土漆器色彩亮丽,纹饰斑斓,更是战国漆器中之精品,是研究古蜀国漆木器工艺的重要实物资料。它的发现表明,最迟在战国早期,蜀人的漆器制作工艺已经是非常发达了,甚至可以和同时期楚国的漆器相媲美。总之,这些诸如规模宏大的墓坑及其地面建筑,巨大的船棺,多具殉葬的棺木,还有精美的大型漆器,都可以看出M1墓主人生前的地位显赫,很有可能就是一处极为罕见的古蜀国开明王朝王族甚或蜀王本人的家族墓地。关于大石棺和小口棺的配合使用的早期高效随机床实体2000年7月~2001年1月,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成都市商业街58号建筑工地,抢救性发掘了一座战国早期的大型船棺、独木棺墓葬,初步推测是一处古蜀国开明王朝王族或蜀王本人的家族墓地。墓葬为东北——西南方向,为多棺合葬的土坑竖穴墓。墓坑长方形,约长30.5、宽20.3米,现存船棺、独木棺等17具。根据现象分析,推测当时在墓葬之上应有地面建筑。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重要文物,有陶器、铜器、漆器、竹木器等数以百计。墓葬规模宏大,结构极为讲究,在并列陈放众多船棺、独木棺葬具下铺垫横木的丧葬方式,在国内属首次发现。葬具数量之多、体量之大堪称全国之最。本次发现是继广汉三星堆之后,古蜀国考古的又一重大发现。直壁,平底,约长30.5、宽20.3米,面积约620平方米。坑口距地表深约3.8~4.5、墓坑残深约2.5米。墓向240°。在墓坑中发现17具木制葬具(编号为1~17号棺),所有葬具的方向都和墓坑一致,平行排列于墓坑之中。在棺木之下有约15排枕木,间距约1~2米,直径0.35~0.4米。长度不一,其中最长的约5米,在许多枕木的一端被加工成船头上翘状,并凿有一孔或双孔,应为系绳下葬之用。棺木为一次性有序放置于坑内,坑内填土可分三层,处于墓坑底部的第③层厚约1.1米,为青膏泥,略夹沙,土质硬实,并发现有夯层。层表较平整,且含沙量更大。枕木放置在该层填土之上,然后在枕木的上面再放置大型棺木,大型棺木两侧一般都有直径约0.3米的立柱固定棺身,有的棺木前也有类似的立柱,但直径要小得多。小型棺木是在将第②层土填到一定高度之后再放置上去的,目的是为了让所有棺木的高度基本保持一致。在放置好小型棺木之后填第①层土。第①、②层填土均为较纯净的青膏泥,其土质紧密,黏性大。这两层现保存最厚约2.4米。A型5件。侈口,方唇,束颈,溜肩,斜腹,平底。肩饰凹弦纹一周,另在肩腹之间饰有对称的乳丁纹,其中有3件只在两侧各饰1个对称的乳丁,另有2件在肩腹四周各有两组对称的乳丁纹,其中一组1个乳丁,另一组3个乳丁。和B型器盖配套使用。标本1号棺:3肩腹之间饰两组乳丁纹。口径17.1、底径12.7、通高19.6厘米(图一二、二八:3)。标本1号棺:7肩腹之间饰一组乳丁纹。口径16.9、底径14.2、通高20.4厘米(图二八:5)。B型6件。器形略大,圆唇,侈口,束颈,溜肩,扁腹,圜底。标本5号棺:8腹及底部均饰绳纹。口径12.2、腹最大径16.6、通高13.3厘米(图一四、二八:9)。标本11号棺:17肩饰压印纹一周。口径12.8、腹最大径18.5、通高15.7厘米(图一五、二八:7)。尖底盏17件。口微敛,圆唇,圆肩,弧腹,尖底。标本1号棺:10口径10、高3.4厘米(图二八:10)。标本5号棺:6口径11.3、高4.2厘米(图二八:11)。标本16号棺:1口径11.4、高3.4厘米(图二八:12)。圈足豆2件。方唇,口微敛,弧腹略深。口部饰凹弦纹两周。标本5号棺:2圈足较矮。口径10.5、腹最大径11、足径8.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