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赤壁赋》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高中语文】《赤壁赋》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高中语文】《赤壁赋》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高中语文】《赤壁赋》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高中语文】《赤壁赋》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普通高中教科书

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之赤壁赋苏轼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写景与抒情、议论紧密结合的写法。2、体会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3、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情怀。

《赤壁赋》和《登泰山记》都是古代写景抒情的名篇,在读通、读懂的基础上,体会两篇文章中景与情的关系。

《赤壁赋》通过铺陈、排比形成整伤之美,要反复诵读,逐步领会。文章写景充满诗情画意,并采用“主客问答”的说理方式,逐层阐述作者的观点,思想认识逐步深化。阅读时要注意梳理文中情感起伏变化的脉络,抓住文章写景、抒情、说理完美融合的特点,体会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和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我们读古代诗文,有必要了解一些古人记录时间的方法,包括纪年、纪月、纪日和纪时。拿纪年来说,干支纪年和年号纪年是最常见的两种方法,前者如“舌戌之秋”,后者如“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纪日,除了常见的干支纪日(如“是月丁未”),有些日子在古代还有特殊的名称,如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称“晦”。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从这两篇文章或此前学过的课文中,整理一些古人记录时间的方法。

背诵《赤壁赋》。学习提示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眉州眉山(四川眉山)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美食家,豪放派词人代表。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全才之一。

宋神宗熙宁年间,苏轼因反对新法,遭朝臣嫉恨,以诗歌“玩弄朝廷,讥嘲国家大事”的罪名获罪。一场牵连苏轼三十九位亲友,一百多首诗的大案震惊朝野。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这一案件,导致苏轼终身遭贬,他以“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一句概括了自己饱经离难的一生。

宋神宗熙宁年间,苏轼因反对新法,遭朝臣嫉恨,以诗歌“玩弄朝廷,讥嘲国家大事”的罪名获罪。一场牵连苏轼三十九位亲友,一百多首诗的大案震惊朝野。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这一案件,导致苏轼终身遭贬,他以“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一句概括了自己饱经离难的一生。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黄庭坚苏轼

合称“苏黄”←→苏轼辛弃疾

合称“苏辛”→←唐宋八大家苏辙苏洵苏轼曾巩欧阳修王安石韩愈柳宗元蔡襄黄庭坚米芾苏轼书法宋四家东坡肉

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者,是瑜珈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林语堂《神·鬼·人—苏东坡传》作者简介

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在这里,他经常来赤鼻矶码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这年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写作背景给下列红色的字词注音1、壬戌()

10、酾酒()2、桂棹()11、横槊()3、余音袅袅()12、渔樵()4、幽壑(

)13、扁舟()5、嫠妇()14、匏樽()6、愀然()15、蜉蝣()7、山川相缪()16、无尽藏()8、舳舻千里()17、狼籍()9、旌旗()18、枕藉()rénxūzhàoniǎohèlíqiǎoliáozhúlújīngshīshuòqiáopiānpáofúyóuzàngjíjiè

赤壁赋

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hè)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配乐朗诵一、夜游之乐1段.泛舟赤壁,襟怀开朗

(乐)

二、乐极悲来2段.饮酒放歌,箫音怨慕(转悲)3段.慨叹人生,苦短失意

(悲)

三、因悲生悟4段.苏子作答,妙语解答(转喜)5段.主客尽欢,忘情尘世

(乐)结构情感课文层次划分第一部分(1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正面突出一个“乐”字。第二部分(2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箫声的悲凉。第三部分(3、4)段:主客问答。客人感叹人生短促无常,作者反驳客人的观点,陈述自己的见解。第四部分(5段):客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忘怀得失,超然物外。

《赤壁赋》主要抒写作者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感受,利用主客问答的形式提出矛盾、解决矛盾,曲折地透露出作者的隐忧,同时也表达了他旷达的人生态度。主旨思想

行云流水,千古绝唱。1.写景、抒情、议论的巧妙结合。

写景、抒情、议论的巧妙结合,使生活图景和思想感情和谐地统一起来,创造出一种抒情意味极浓的清新自然的艺术境界。作者先通过对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明月升起、大江辽阔等的叙写和描绘,寓情于景,表达欢快之情,达到了“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程度,可见其乐到了极点。接着,作者叙写了对思慕之人的怀念,描绘了阵阵悲凉的箫声,传达出了不可言状的哀伤。然后,作者以主客问答的形式揭示了哀伤的原因,最后集中进行议论,从哲理的角度阐述了自己对人生及宇宙的看法,从思想上得到了解脱。文本特色2.材料安排上,结构严谨,过渡自然。

作者把泛舟游江的所见、所闻、所感,通过感情的线索,有机地组合成文。不管是对事件的叙述,对景物的描写,还是对感情的抒发,或对人生的议论,都是以作者思想感情的起伏变化为基础来安排全篇的:先写泛舟夜游,饱赏秋景,是乐;次写吟诗听箫,吊古伤今,由乐转悲;再写悲中求解,自我安慰;最后写转忧为喜,开怀畅饮,以至酩酊大醉。整篇文章的感情线索是“乐一悲一喜”,过渡自然,联系紧密,天衣无缝。3.语言形象生动,准确优美。

作者用词造句准确优美,对文字的锤炼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如开头一段写景,以“清”形容风的清爽宜人,用“徐”描绘风的微微吹拂,用“不兴”描绘江面水波的平静。这幅安谧宁静的画面,使人感到舒适畅快、爽心悦目。用“徘徊”一词写月,赋予月亮以人的感情。“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中的“白”“横”“接”,写出了江面上白茫茫的水汽和月光下水天相接的情景。“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用“纵”“凌”二字描绘了小舟在宽阔的江面上自由地随意荡漾的状态。课文解读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苏轼与客游赤壁时心情是如何变化的?试从文中找出关键词。乐甚——愀然——喜而笑整体感知

壬戍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1)

宋神宗元丰五年过了望日后的第一天,通常指农历每月十六日举起酒杯,劝客人饮酒。属,劝请指《诗经·陈风·月出》及其诗句。一会儿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指白茫茫的水汽任凭小船漂去纵,放任。一苇,指小船(比喻船很小,像一片苇叶)如,往越过那茫茫的江面凌空驾风而行冯,同“凭”,乘。虚,太空御,驾脱离人世,升入仙境。羽化,指飞升成仙凌,越过。万顷,指广阔的江面。茫然,旷远的样子第一段:夜游之乐---美事、美景、美感

泛舟赤壁,襟怀开朗

壬戌年的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客人泛舟在赤壁下的江面游览。这时清风徐来,江上风平浪静。举起酒杯一边向客人敬酒,一边朗诵《明月》的诗篇,吟起“窈窕”的篇章。过一会儿,月亮从东山升起,在斗、牛星之间徘徊着。白茫茫的水气笼罩江面,水光与天色连成一片。任凭这一苇叶似的小舟随意飘荡,浮在宽广无边的江面上。觉得像在浩浩荡荡的太空中驾风飞行,却不知道要到什么地方去;又觉得像是飘飘悠悠的离开了人世而无牵无挂,飞升到仙境一般。译

文1、第一节描绘了怎样的景?此时作者心情如何?景:皓月当空,碧水万顷,月光朦胧,清风徐徐,景象澄沏,如梦境一般。情:“乐”。舒畅飘逸,飘飘欲仙,超然物外,陶醉于良辰美景。第一段乐在何处一、良辰:七月既望二、美景: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3.白露横江,水光接天4.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三、豪情: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2.本段展示了一个怎样的境界?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本段展示了一个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在黄州苏轼过的实际上是一种囚犯生活,处境相当困难。居然有如此雅兴,夜游赤壁。表现了他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反映了他超然物外、洒脱不羁的道家思想。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2)在这个时候敲着船边,指打着节拍桂木做的檩,木兰做的桨()划破月光下的清波,()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上空明,指月光下的清波流光,江面浮动的月光我心里想得很远眺望美人,却在天的那一边美人,指所思慕的人渺渺,悠远的样子指与苏轼同游的人管乐器的一种依照歌曲的声调和节拍倚,循、依和之:(用萧)随着歌声伴奏尾声细弱而婉转悠长,如同不断的细丝萧声使深谷中的蛟龙听了起舞,使独坐孤舟的寡妇听了落泪幽壑,深谷。嫠妇,寡妇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缕,细丝第二段:主客异现---主人:乐甚、歌之、美梦

客人:呜然、舞蛟、泣妇使……起舞饮酒放歌,箫音怨慕

这时喝酒喝得极为快乐,我就敲着船舷唱起歌来。歌词道:“桂木做的棹啊,兰木做的桨,划开清澈见底的江水,在月光浮动的江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怀啊,多么悠远,我所思慕的贤人啊,好似远在天的另一方。有会吹洞箫的客人,便按歌曲节拍应和起来。萧声呜呜的,好像在哀怨,又像在眷恋,好像在哭泣,又像在申诉;余音悠长委婉,就像细丝一样将断未绝。这萧声仿佛使潜藏在深涧中的蛟龙听了起舞,使孤舟上的寡妇听了落泪。译

文1.文章第二段作者的感情从乐到悲,悲从何来?

(1)来自作者遭受贬谪后的苦闷,触景生情,见茫茫月色江水,产生知音天各一方之叹,在“扣舷而歌”中,已包含淡淡的哀愁。(2)来自客人幽怨悲凉催人泪下的洞箫声。2.词中的“美人”指什么?歌词表达主人怎样的情怀?

“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它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着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香草美人最早出自屈原《离骚》香草美人:1、高洁的品质

2、圣明的君主

3、美好的理想3.作者是怎样描写箫声之悲的?

作者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徊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未完)

向西

向东苍苍,深青色容色改变的样子端坐(曲调)为什么这样(悲凉)呢?今湖北武昌的西面今湖北鄂州山水环绕,一片苍翠缪,同“缭”,盘绕、围绕这地方受困周瑜当荆州,在今湖北、湖南一带下,攻占。江陵,当时荆州首府船头和船尾的并称,泛指首尾相接的船只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下江陵:刘琼投降曹操以后,曹操又在当阳的长坂击败刘备,进兵江陵破荆州: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南击荆州,当时荆州刺史刘表已死,刘表的儿子刘琮(cong)投降曹操槊,长矛酾酒,斟酒

我忧伤得变了脸色,整好了衣襟,严肃地端坐着,问那个客人道:“为什么吹得这样悲凉呢?”客人回答道:“‘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就是曹孟德的诗句吗?向西可望到夏口,向东可望到武昌,山和水相互缭绕,树木茂密,一片苍翠,这不就是曹孟德被周瑜击溃的地方吗?当他攻破荆州,夺得江陵,顺流东下的时候战舰千里相接,旌旗遮天蔽日,面对大江酌酒豪饮,横握长矛吟诗时,那本是一代了不起的英雄啊!可是如今在什么地方呢?译

文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3)在江边捕鱼砍柴渔樵,捕鱼砍柴用葫芦做成的酒器鲍,葫芦的一种蜉蝣:一种小飞虫,夏秋之交生在水边,生存期很短,古人说它朝生暮死。这里用来比喻人生短促一粒米一种小飞虫。这里用来比喻人生短促一下子,很轻易地余音,指箫声持,带。这里指偕同环绕长存始终第三段:乐极生悲---生活空虚生命短暂欢乐难久意动用法,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慨叹人生,苦短失意何况我与你在江边和沙洲上捕鱼砍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驾着像一张叶子似的小舟,举起葫芦似的酒器互相敬酒。人生像蜉蝣一样短暂地寄托在天地之间,像大海里一粒小米那样渺小。哀叹我辈的生命瞬息即逝,羡慕长江流水奔腾不息,我只想着挽着飞升的仙人在宇宙中遨游,环绕着明月直到永远。但是知道这是不可能如愿以偿的幻想,所以只好借秋风里箫声来表达此时心中的忧伤。”译

本段写对“客”的回答,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感情色彩甚为悲伤。

第三段1、本段感情色彩如何?主要写了什么?客是如何阐发当时的情怀的?情怀阐发对比:古今人物——曹操,吾与子赤壁江山触发他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当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何况吾辈渔樵江渚之上!比喻:人生短暂,感触生悲蜉蝣(天地)粟(沧海)哀(吾生)羡(长江)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理想: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现实:不可乎骤得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面对宇宙和历史时都感到短暂悲哀。1.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2.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3.许浑: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4.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5.杨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2、第三段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主问客答古人事迹现实人生孟德遗诗孟德遗迹渔樵江渚蜉蝣天地安在哉平凡渺小人生苦短悲之缘由写景议论抒情第三段: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引出曹操、周瑜,更加见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2、第三段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4)盈,满。虚,缺。卒,终究消长,消减和增长未尝往,意思是江水虽然在不断地奔流,但前者去后者来,始终滔滔不绝,如同没有流去流去的(水)像这样(不断地流去永不复返),而并没有流去;(月亮)像那样时圆时缺,却终究没有增减的变化如果从那变化的一面看,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将,这里表示假设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恒的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造物者,原指“天”,就是现在所说的“自然”无尽藏,出自佛家语的“无尽藏海”(像海之能包罗万物)适,这里有“享有”的意思假若第四段:因悲生悟--变换角度摒弃贪欲及时行乐苏子作答,妙语解答

我说:“客人也知道那水和月亮吗?江水总是这样长流不息,可是它始终没有流尽;月亮总是那样的有圆有缺,可是他到底不会增减,要是从它变化的一面来看,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竟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可能保持不变;要是从它不变的一面来看,那么万物和人类都是不会消失的啊,你又何必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呢?况且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如果不是属于我所有的,即使一丝一毫也无法占有,只有那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的便成了悦耳的声音,眼睛看到了便成了悦目的颜色,拿它无人禁止,享用它也用不完的。这就是大自然的无穷无尽的宝藏啊,这就是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美景和快乐。”译

本段的感情变为喜悦。主要写苏子批评客的观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

第四段1、本段感情色彩如何?本段主要写什么内容?(1)从“变”与“不变”的角度,借水的流逝,月的盈虚,来说明人个体生老病死,总在变化,人类代代相承,有时永恒的。(2)物个有主,故人不能有非分之想,僭越之心。(3)大自然中拥有无尽宝藏,故吾与子共同享用这份天然的馈赠。2、作者是怎样劝慰客人,使他从悲情中解脱出来?3、讨论: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谈谈对自己的启示。

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的,作者表明的观点是希望一个人不要发无病之呻吟,不要去追求那种看似超脱尘世其实却并不现实的幻想世界;而适应现实,在目前这种宁静恬适的环境中不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但也有负面因素,主张随遇而安也可能导致斗志的消减。但苏轼是在走出监狱到达流放地而几乎丧失自由的情况下说这番话的,反映了他的坦荡、旷达和强烈的生活信念,值得肯定的方面是主流。积极进取,直面人生听任天命,随遇而安启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没有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没有经过苦难的超脱是轻佻的。

——傅雷

启示:面对逆境,要把眼光放长远一些,胸怀放宽广一些。

客人听后高兴的笑了起来,于是洗过酒杯,重新饮酒。直到菜肴果品统统吃光了,杯盘也杂乱的放着。大家你靠着我,我挨着你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的天色已经发白了。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5)再菜肴和果品即“狼藉”,凌乱互相枕着垫着天明。白,明亮第五段:随遇而安---嬉笑、忘情尘世译

文主客尽欢,忘情尘世

本段感情色彩为“喜”,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主要写客人听了苏子的话,身心释然,主客开怀畅饮,兴尽酣睡。第五段1、本段感情色彩如何?主要写了哪些内容?2、这样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

这样结尾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不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你认为当时真有这样一场主客问答吗?他们所表现的人生态度有什么不同?合作探究

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1、主

——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2、客

——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本文的艺术特色:1.多次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是行文结构波澜起伏,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因之得以层层展现、深层揭示。2.写景、议论、抒情的紧密结合。归纳总结总结

本文情感波折,层层深入。文笔跌宕变化,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景则水月流光,情则哀乐相生,理则物我相适,杂以呜呜箫音,悠悠古事。体物写志,妙在不离眼前景,而议论、见识又不囿于眼前景。情因景发,景以情显,两两相触,缥缈多姿,创造出美妙的神话般的境界。又借景说理、寓理于情,使得赋充满诗情画意,而兼具哲理。

作者用清新的散文笔调作赋,中间有骈词、俪句,也用了韵,更多的是散句成分。这种赋称为文赋。《赤壁赋》除采用赋体传统的主客问答形式外,句式长短不拘,用韵错落有致,语言晓畅明朗,其间有歌词,有对话,抒情、说理自由洒脱,表现力很强。这些都是对赋体写作的一种发展。

“赋”不过是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主、客本就是一人。苏轼与客的对话实际上就是苏轼内心的不同思想,不同自我在对话与博弈。苏轼的儒家思想要他积极入世,建功立业;但现实的他被贬黄州,至微至贱。这是他内心的矛盾和痛苦所在。

但苏轼内心的丰富性在于他思想中还有道家和佛家的存在,苏轼对客的开导,就是苏轼与自己内心和解的过程。

苏轼劝客用道家的“齐物”的眼光,辩证的态度去看这个世界,这样便可超越生命短暂的痛苦。从变得角度看“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从不变的角度看“物与我皆无尽也”。生命本就与自然万物融而唯一,不必感到不幸,万物浑然一体,并且一直向对立面转化,万物本没有区别。若说短暂,人和世间万物皆短暂;若说永恒,人和世间万物皆永恒。所以不必为“生命短暂”而悲伤。苏轼用道家“齐万物”的视角消解了“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生命短暂之悲。从《赤壁赋》看苏轼的儒释道思想

之后苏轼又劝客用佛家的“因缘”的视角理解万物,天地间“万物皆有自己的主人”,这一切随缘,缘起缘灭,不可强求。“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此时的你困居黄州,高官厚禄,功名富贵便与你无缘,不要强求;“唯江上之清风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与你有缘的便是这江上的清风与山间的明月。功名富贵与你无缘,你便不要去强求;明月清风与你有缘,你便静静享受此刻。苏轼用佛家“因缘观”的视角消解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个体渺小之悲。同时也消解了这样的游玩“不可骤得”的感叹,有缘便尽兴地游玩,无缘便莫放心头。

最后,苏轼与客达成一致(客喜而笑),实现了和解。二人“相与枕藉乎舟中”,这象征着二人思想实现了融合,或者那个矛盾分裂的苏轼实现了与自己的和解,成为了自我同一性完整的苏轼,内心不再矛盾冲突的苏轼。所以整篇《赤壁赋》思想内核是当苏轼在自己的儒家思想中遇到困境时,在佛家和道家思想中找到了出路,实现了内心与自我的和解,内心不再对抗和矛盾。[重点]怎样看待《赤壁赋》中采用的主客问答的行文方式?

这种方式使文中的感情波澜起伏,而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因此得以层层展现、深入揭示。并且,主客之间的对话实际上是两种思想的交锋,一者苦闷,一者开解。联系当时苏轼被贬的艰难处境,我们不妨这样设想,客不过是苏轼苦闷思想的一种外化,这主客二人的对话也只是苏轼进与退两种思想的激战。当然,激战的结果是达观胜过了苦闷,于是,苏轼的人生境界又提升了一层,而文学史上也留下了优美的一笔。基础知识梳理文言知识整理(1)指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情况并解释

①举酒属客

(属,同“嘱”,劝酒)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同“凭”,凌)

③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缪,同“缭”,连结,盘绕)

④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籍,同“藉”;狼藉,凌乱的样子)(2)指出下列句中的活用情况并释义

①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舞、泣,使动,使……起舞;使……哭泣)

②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西、东,名→状,向西;向东)③下江陵

(下,名→动,攻下)④侣鱼虾而友麋鹿

(侣、友,意动,以……为伴侣;以……为友)⑤顺流而东也

(东,名→动,向东进发)

⑥渔樵于江渚之上

(渔樵,名→动,打鱼;砍柴)

(3)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

①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

②凌万顷之茫然

③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被动句)

④何为其然也?/而今安在哉?

(宾语前置)

⑤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定语后置)(判断句)成语归纳1、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物体非常渺小。2、正襟危坐:形容人物严肃或拘谨的样子。3、遗世独立:脱离社会,独自生活,不跟别人往来。4、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就断了。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5、杯盘狼藉:形容宴饮后桌上凌乱的样子。课堂练习填写《赤壁赋》中的句子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

,羽化而登仙。B.其声呜呜然,

C.哀吾生之须臾,

抱明月而长终。D.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1)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元丰五年的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划着小船在赤壁下面游览。(2)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不一会儿,月亮从东山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3)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