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钢铁工业的演变1980-2008
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历史进程,它经历了一个曲折、起伏和崛起的过程。这个过程既复杂又多彩的。1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钢铁工业快速发展1.1中国钢产量、产量现状中国钢铁工业20世纪90年代以来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全球已占有重要位置。2003年,中国产钢量为22233万t,人均钢产量为173kg/(人·年),连续8年保持世界第一。1990年至今13年间增加了2.4倍。1990年以来,中国粗钢产量增长情况见图1。1.2中国钢铁行业总体发展情况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钢铁企业通过一系列的技术进步和有效投资,钢厂结构得到了调整和优化;钢铁工业布局进一步扩展、调整。殷瑞钰,钢铁研究总院名誉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主任,中国金属学会副理事长(100081)。(1)一大批钢厂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了企业规模的经济合理化,年产百万吨以上的钢厂已由1990年的14家增加到2003年的59家。具体指标见表1。(2)对全国钢铁工业而言,钢厂的布局也相应得到展开与优化,见表2。(3)中国钢铁工业的技术经济指标得到明显的提高。2002年,全国钢材平均综合成材率已达到94.20%;钢厂的吨钢可比能耗下降到0.715t标煤;重点大、中型企业高炉利用系数平均达到了2.448t/(m3·d),平均入炉焦比下降到415kg/t,平均喷煤比125kg/t;转炉炉衬寿命平均达到4268炉,不少转炉寿命在10000炉以上;钢铁行业的连铸比达到了93.03%,出现了一大批全连铸钢厂;一大批落后工艺、装备被淘汰,钢厂结构得到明显优化,不少钢厂迅速达到了经济规模的水平,成本下降,效益提高。(4)钢材的产品结构发生变化,特别是平(板)材的产能迅速扩大。2002年,板带材合计产量达到6498万t,比2001年增加了1253.28万t,增长23.90%。其中,薄板产量为2244.5万t,增长16.77%。当然与其它钢材品种相比,特别是与市场需求相比,薄板的增长率仍然显得相对较慢。由于房地产业的发展,对长材(螺纹钢、线材)的需求拉动量很大,棒、线材仍然发展较快;从消费量上看,棒、线材仍居重要位置。290国家火炬计划产品生产设备的创新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钢铁工业快速发展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市场对钢铁产品需求的拉动作用。(2)技术进步战略的判断、选择和有序展开(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开发、推广和集成,生产流程的优化)。(3)大量利用国际矿产资源和废钢资源的促进作用。(4)一批先进工艺、装备的国产化与单位产能投资额的降低。(5)有效投资与技术进步战略的有序结合所产生的技术经济协同效应。2.1产业占全国gdp的比重近年来中国GDP总值及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占全国GDP的百分比情况见表3。全国钢材的表观消费量由1990年的5312万t增加到2003年的24241万t。2.2采用综合节能技术六项关键-共性技术:(1)连铸技术;(2)高炉喷吹煤粉技术;(3)高炉一代炉役长寿技术;(4)棒、线材连轧技术;(5)流程工序结构调整综合节能技术;(6)转炉溅渣护炉技术。下面分别介绍。(1)u2004技术进一步内涵协调优化我国连铸技术的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①“以连铸为中心、炼钢为基础、设备为保证”。②“以炼钢炉—炉外处理—连铸机三位一体组合优化”。③“以发展高效、高速连铸技术和近终型技术进一步大跨度协调优化”。连铸技术的发展,带动了炉外精炼技术的发展。我国炉外精炼比、连铸比和吹氩喂丝比增长情况见图2。1998年以来,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在中国得到快速发展,见表4。连铸技术的快速发展得到了如下方面的技术经济效益:钢的综合成材率提高了约11个百分点;转炉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利用系数快速增长;快速淘汰了初轧机、开坯轧机,同时大批横列式棒、线材轧机也相应失去了竞争力;铸坯热送、热装等工序结构性调整,收到相应节能效果;平炉-模铸工艺被迅速淘汰。(2)高喷煤粉1990~2001年中国主要钢铁企业高炉吨铁平均喷煤量的变化见图3。(3)生产流程效率中国大批高炉一代炉役寿命已纷纷突破8年,促进了大批钢厂生产流程效率的提高和流程作业的稳定性,同时直接降低了大、中修费用。中国高炉的炉役寿命尚待进一步提高,目标应是不经中修实现15年左右,有条件的企业应实现寿命20年。(4)杆和材料机的连续性国产的棒、线材连轧机可以成套供应并大面积推广应用。(5)发展节能技术主要包括:①连铸机取代模铸工艺和初轧机、开坯机;②转炉取代平炉;③超高功率大型电炉取代小电炉;④淘汰化铁炼钢;⑤连铸坯热送-热装取代钢锭冷坯、铸坯冷装;⑥积极推行干熄焦发电、高炉煤气发电等节能技术;⑦推进转炉煤气回收等余能、余热回收技术等。1990~2000年,中国钢铁行业产量增加近一倍,但总能耗仅增加31%左右。吨钢能耗从1990年的0.997t标煤下降到2002年的0.715t标煤。(6)现代电厂生产流程与设备的视角中国钢铁行业转炉溅渣护炉情况见表5。上述六项关键-共性技术的先后突破和有时序性的集成,使中国大多数钢厂的生产流程产生了结构性的变化,可以说是对于绝大多数钢厂的规模合理化、节能降耗、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减少生产过程的排放量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方面都有明显效果的技术整合集成过程。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钢铁工业技术进步战略中,不能不提到超高功率电炉和现代电炉钢厂生产流程优化方面所取得的进展。1990年以来中国电炉钢总产量与电炉钢比变化情况见表6。2.3积极利用国际矿产资源和废物矿资源1990~2002年我国铁矿、锰矿、铬矿生产量与进口量的变化情况见表7。1991~2002年我国废钢进口量见表8。2.4键-共性技术经济效果技术进步措施在及时有序投资的推动下,促使一系列关键-共性技术得以快速成长和推广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技术经济效果;大批钢厂生产流程、产品结构和产品质量得到优化,还带动了规模效益和成本效益的提高。2.5国际平均水平20世纪90年代10年间,中国钢铁企业共投资4006亿元,钢的综合生产能力约增加8200万t/a,吨钢单位产能投资量约为4800元左右,相当于国际平均水平的55%左右。其中虽有平材、长材等产品构成比例不同的因素,但是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就是一批先进工艺、装备的国产化,即20世纪90年代中国钢铁工业在先进工艺、装备国产化方面所取得的成就,降低了单位投资额,改善了投资效益。3不断完善中国钢铁行业的三大功能分区政策新世纪初,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主线应是动态地适应市场发展趋势,继续以调整结构为主要途径,以增强市场竞争力和注重可持续发展作为总体目标。近期内主要还是面向国内市场。中国在一定时期内保持适度钢材进口国的态势可能是有利的。今后中国钢铁工业产品发展的重点,应该是发展平材。从全国看,发展薄板类产品应该按照不同类型钢厂的具体条件,总体协调地发展来思考问题:一类是原来基础好的特大型联合企业;一类是目前年产规模在400万t以上的转型企业;一类是原有或新建的不锈钢薄板专业生产厂,对于其中条件好的,应促使其经济规模迅速达到年产100万t以上。另外还应考虑:特殊钢厂的建设和技术改造项目;进一步降低能源消耗和水资源消耗;高度重视提高钢的使用效率,使用效率应争取提高10%~20%。面对国内外钢材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国钢铁行业也应该在自主、自愿的前提下,逐步推进钢厂的集团化进程,或建立策略性联盟的进程。从钢铁企业未来的社会、经济角色来思考,钢铁厂生产流程(特别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