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绍楞《龙氏迪光录》中的竹枝辞_第1页
龙绍楞《龙氏迪光录》中的竹枝辞_第2页
龙绍楞《龙氏迪光录》中的竹枝辞_第3页
龙绍楞《龙氏迪光录》中的竹枝辞_第4页
龙绍楞《龙氏迪光录》中的竹枝辞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龙绍楞《龙氏迪光录》中的竹枝辞

在分析了批评之后,弗洛伊德说:“情感是情感的一个阶段,情感是表达快乐体验和审美思考的一般术语的总称。”。”(P.73)这种情绪的宣泄方式正如唐代诗人刘禹锡《竹枝自序》中所记录的:“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唯舞,以曲多为贤。”这就是最初的竹枝辞,1一种民间流行的歌词,后来文人参与创作,成为一种诗体。弗莱继续他的观点:“诗的意象不是在陈述或指出什么,而是通过互相映衬,暗示或唤起诗所要表达的情绪。”(P.73)弗莱总结成一句话:“这就是说,它们表现或清晰地表达特定的情绪。”(P.73)竹枝辞就承载了这种情绪,宋朝时候,竹枝辞开始以吟咏风土民俗,借此反映民间疾苦;明清时的题材有所变化,主要是吟咏风土时尚、讽议时政热点,比较贴近现实生活。根据竹枝辞不同的题材,周作人将竹枝辞一分为三,第三类就是风俗人情类。(P.250)并进一步指出:“其以诗为乘,以史地民俗之资料为载。”(P.248)唐圭璋则认为:宋元以降,竹枝辞“内容则以咏风土为主……非仅诗境得以开拓,且保存丰富社会史料。”《龙氏迪光录》由龙绍讷组织编纂。这部8卷本的贵州黔东南亮寨司的土司族谱,不仅卷帙浩繁,而且体例复杂,保存了许多的原始文献。(P.115)《龙氏迪光录》第四卷是这位苗族学者的遗文,龙氏目的明确:“苟表扬祖烈及先代所建祠庙有记序吟咏,可以感人心厚风俗者……是何可不录也。”以此为目的,龙绍讷创作了11首竹枝辞,以此为文本,可以用来考察龙氏的性格特点。一、明清初期的龙主家族—龙氏竹枝辞的创作背景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贵州,雍正时开始大力进行改土归流,以便使统治阶级进一步了解这块新开发的地区。如此,导致了苗疆地区各民族起义不绝,反抗不断,比如发生在雍正十三年二月的包利、红银起义,导致了清水江苗族的“群相附和”,数万人参与,声势十分浩大,波及全省,很快,他们就占据了方圆千里。类似的还有发生在乾隆六十年的石柳邓起义。为加强管理,统治者们急需了解当地风俗。为此,清世宗开始派大批文人实地考察,他们大多以一种新奇而陌生的眼神来看待这些从未见过的民俗民风,用竹枝辞的方式来记录。此时的竹枝辞多半由外来的官吏创作,而不是本地的赋闲文人。清黎平府锦屏县亮寨司龙氏,自明洪武四年(1371)第一任长官龙政忠始,至清道光七年(1827)第二十任长官龙家谟止,亮寨司龙氏家族连续20世、23人先后世袭亮寨蛮夷长官司正长官之职456年,经历明清两个封建王朝之22个朝代。龙绍讷(1792—1873)就是出生于这样一个土生土长的土司家族。龙绍讷,字廷飏,号木斋,晚号竹溪。天资颖异,于道光十七年乡试高中,次年赴京会试,龙绍讷败北,并在此后也持续落榜。为此,年过五旬的龙绍讷绝意仕途,在乡下开馆授徒,创作诗文。二、龙行政的竹枝辞弗莱认为“诗不是理性地描述事物,那么它一定是对一种感情的描绘”。(P.74)龙绍讷的竹枝辞共11首,大致包括四方面内容。用弗莱所说的诗歌的文字核心来观照,都是“由衷的呐喊”:(P.74)(一)拖蚤下民生生活如描写黎平府的竹枝辞第三首:“夕照初沉即便行,城中妇女最轻盈,呼童作伴羞人面,携手前途月未明”及描写榕城的第一至四首、第六首:榕树江边榕树多,老榕树老密枝柯。爱榕人憩棠阴路,截竹编篱学唱歌。卓午亭亭拥盖来,逐墟人去趁虚开。拖裳拽地无跟履,也有经营入市才。1滞穗留囷慎戒藏,朝餐不用宿舂粮。鸡鸣欲爨先投杵,遗戒当年记武乡。归来星月一肩横,入夜人闲便学笙。不用娲皇新制管,竹筒吹彻月三更。新装结伴赛缠头,盘瓠村村祝社秋。男解曼歌女解舞,锦绒铺背闘肥牛。2这6首竹枝辞记述了苗疆少数民族的音乐习惯、妇女风俗习惯、社会生活习惯等。描写得有如世外桃源,完全与外界不同的生活方式,十分惬意。当然,在这里生活也不是没有一点烦恼:株离耻学汉音艰,得句人谁语学蛮。蛮府参军学不惯,陬隅一笑破心颜。唯一烦心之事就是接受汉文化之熏陶,苗疆地处蛮荒,世世代代都处于自己民族的乡音乡情之中,突然想要转而学习汉音,不能不说这实在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可是跟下面的事情相比较,语言的障碍实在是不值得一提的小事。(二)苗疆官衙小吏盘剥前看龙氏的这11首竹枝辞中,仅此1首竹枝辞涉及官场的现状,但作者就用这简短的28个字,就把官衙小吏的盘剥嘴脸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了:规矩包儿裹在腰,3卓锥无地也丰饶。八家名数分头目,4举箸擎杯惯骂苗。(黎平竹枝辞之五)鲁枢元说:“人的精神、情感,人的心灵、感官,可能被物质、机械、仪器所控制、所物化,人与人之间失去了纯朴、天真的自然关系,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疏远了,人沦为物质和机械的奴隶。随着仪表运转频率日益加速,那种原生的、浓郁的、美好的、丰富的心理感受和内心体验越来越罕见。”(P.9)龙氏描述的这些小吏们盘剥嘴脸栩栩如生。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第一,社会人口发展的需要,相应地,官府衙门需要人手,正式官员的编制远远不够,要维持正常的司法程序运转,这些都需要一定数目的衙役。第二,这些实际的执行者们———衙役,虽工作着,但官府却并未给他们提供报酬,只是发给一定的伙食补贴,这个数额根本不能满足他们用来养家糊口,或者说是远远不够。据相关专家研究,明清时期的衙役,每年大概只有6到12两的伙食补贴,所以,为了一家生计,收受规费或者敲诈勒索等等的黑暗手段就成为他们不得不选择的途径了。第三,衙役体制本身存在的弊端,使得庞大的衙役群体没有足够的收入用来养家。更严重的是,衙门常常办公经费不足,还要依靠“陋规”来进行补充。所以,政府与衙役甚至沆瀣一气,共同贪污。可见,这是体制的问题。想必,对此中内情十分熟悉的龙绍讷除了揭露,也无可奈何吧?这就是“一个精神紧张的生物的直白的呼号,此生物遭遇到某种需要做出感情反应的事情”。(P.74)在诗人看来,人的心灵很难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冯特认为,人的心理活动、人的意识活动是可以分离解析的。他认为,人的心理是由不同的元素组成的,这些元素,相当于构成物质的分子,是心理被分析到最终不可再分的基本单位。一切复合观念、复杂心理都是由这些单个的元素构成的。(P.18)龙绍讷揭露这种情形时是什么心情?无论他出于什么心理来描写苗疆官衙小吏这种令人厌恶的行径和嘴脸,所刻画出的图景都是令人深思的,这样一种遍布官场的现象,无论多令人可恶,龙绍讷都讽刺了。小吏们原本处境堪忧,生活无着落,令人同情,可是身处夹缝中的他们不仅生活好了,还能一边盘剥衣食父母,一边责骂他们,这又是一种什么心理?龙绍讷所要表示的,大概就在于此。(三)化合体化—表露家族特点,显示特殊身份。土司也是一员官,老署萧条六月寒,案牍簿书无一事,阶前青草自雕刊。在文学史中,“知识比主观感情的显示更为原始”。(P.74)冯特的研究结果表明:人类的心理活动总是由“感觉”和“感情”这两种基本元素组成的。冯特认为,“感觉”在心理活动中与物的联系更紧些,倾向外界,可称为“客观元素”;而“感情”与人的联系更紧些,倾向内心,可称为“主观元素”。冯特认为,这两种元素实际上很难区分清楚,任何一种感觉都是伴随着一定的情感体验的,由于实际的心理经验内容,总是由感觉元素和情感元素的多样性组合而成,个别心理过程的独特性,在极大程度上不是取决于那些元素的特征,而是取决于它们所形成的复杂心理复合体的结合情况……元素之间“化合”在一起的方式,一是联想,二是统觉。康德认为,统觉是一个把许多感觉散片结合成整体进而吸收和理解成新的印象材料的过程。(P.18-19)龙绍讷很骄傲自己是龙氏土司家族的一员,这从他所编纂的《龙氏迪光录》之内容可见一斑。冯特认为统觉是由当前事物所引起的心理活动同过去的知识经验相互作用,并由此提高意识的清晰度的一种心理功能。它体现了主体对于客体的主动选择,这是固有心理元素对于新元素的统摄,是一种创造性的综合,由此而产生新的心理生成物。(P.19)时光荏苒,曾经的历史辉煌已不再现。龙绍讷的这首竹枝辞正符合“诗歌的真正核心是微妙的和闪烁其词的遇刺布局,它回避而不是去促成这种赤裸裸的陈述”。(P.74)这种家族荣耀的陈述,龙绍讷一直到《龙氏迪光录》“署衙”条,才明述出来:土司之在今日,官为冷官,署为冷署,署可不誌也。然门堂寝室与世之热官无以异,况自康熙雍正以来,诸长官类能自出心裁,绸缪牗户,非独甬道崇闳,亦且园林雅洁,一椽一柱布置得宜。龙绍讷简短数言,即描述出署衙的格局及布置,表达出他的荣耀之心。在此之前,龙氏先客观地将土司世家之没落冷静陈述出来,仔细体会冷热对比,更能体会龙氏之寓意深刻。冯特认为,情感是一种单独的心理过程,“我们乐意把它们称之为愉快和不愉快的方向,激动感和平静感的方向以及紧张感和松弛感的方向……这样,我们就可以用一个三度型的复杂图式来表示情感的这些基本性质,它们的各个主要方向都从一个共同的零点(亦冷漠无情点)出发……”土司衙署对于龙绍讷来说,是饱具感情的:愉快的、激动的、紧张的感情。(四)龙液压学的语言布局疲苦人民最急公,输将米榖歉犹丰,肩挑役及男和女,升斗何曾恕小童。(黎平竹枝辞之一)大腹膨脝脚八叉,乔装乔扮站官衙。官衙不识河阳宰,满县惟开皂隶花。(黎平竹枝辞之四)这两首竹枝辞,风格一如晚唐之皮陆,褒贬无形:百姓早就疲苦不堪,却仍然还在急“公”之所“急”,将家中米榖输尽,内心还“丰”满歉意,将苗疆百姓对政府征调之令的认可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可反观政府,调令涉及男女小童,无一幸免地全民服役。同时,满衙的皂隶只顾着榨取民脂民膏,自己大腹膨脝,狐假虎威;全县不知道谁是县宰,只有无处不在的皂隶在盘剥百姓。读之,不禁深思。总之,龙绍讷在“把文学视作向心的语言布局”(p73)之后,用诗的意象“通过互相映衬,暗示或唤起诗所要表达的情绪”。(p73)并且,龙绍讷确实做到了“表现或清晰地表达特定的情绪”。(p73)唐元结曾发出“朝餐是草根,暮食仍木皮。出言气欲绝,意速行步迟。追呼尚不忍,况乃鞭扑之!”的呼声,所迸发的情感似乎过于血腥激烈,有失于“为尊者讳”,与“温柔敦厚”不合。白乐天在《新乐府》之序中提出讽喻诗要“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如白氏在《重赋》的最后希望发挥出对统治者的劝导:“夺我身上衣,买尔眼前恩;进入琼林库,岁久化为尘。”龙绍讷竹枝辞用意明白,在《龙氏迪光录》卷四的序中表达明确:家乘纪实,何取乎文?……试思观陈琳草檄而头风忽愈,观公孙舞剑而草书顿进,况其为历代之嘉言懿行乎?以遗文殿,盖有深意存焉?可见,龙绍讷创作激情勃发了,只为了“感人心、厚风俗”,不同于白氏。也许,这位世袭土司之家的学者清醒地认识到,面对现实时,只能够冷静地直面,还有望他的文章能够达到“观陈琳草檄而头风忽愈,观公孙舞剑而草书顿进”。弗莱说:“人的思维主要被论述性的文字所模仿,它做出一些具体的和特定的断言。思想是对思维的第二性模仿,是‘模仿理想’,即同典型的思维有关。”(P.77)“所有具有意义的语辞结构都是对那个被称为思维的难以捉摸的心理和生理过程的语言模仿”。(P.77)这个过程“经过了同感情的纠缠、突然的非理性的确信、不自主的洞察的闪光”(P.77)的阻塞,“最后抵达一种全然不可名状的直觉”。(P.77)龙氏之竹枝辞,以岁时风物及风俗人情作为全部内涵,跟其他汉族学者所作之讽喻诗相较而言,即使龙绍讷接受了汉文化,还是保留了他特有的民族包容情怀,不忍如罗隐、皮日休般尽情愤怒。“人类的接触与影响是普遍的;人类社会都不是封闭的系统,而是开放的系统;它们都不可避免地与其他或远或近的群体发生复杂的关系,共处在蛛网和网结般的联系之中”。沃尔夫这话大概就是描述汉夷文化间浸润的关系吧。三、设身性的矛盾饱受传统文化熏陶之中国传统文人,他们之中大多本着“修齐治平”的宏伟理想而进入社会的。龙绍讷科场蹉跎至五旬,其意图不言自明。当然,龙绍讷也和其他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最初的抱负及以后的遭遇使之变成尴尬对立的状态,最后想独善其身也不能了。上至屈原,经至阮藉,从之五柳,至行藏在我之乐天,从忧国忧民之子美,至醉饮狂歌之太白,从他们身上所显示之各异人格特征最后汇成一种似异实同的矛盾体:既耿介又世故,既狂放又拘谨,想兼善天下,终而沦为独善其身,满腔忠君报国,最后却沦至为己全性……种种矛盾,不一而足。张岱年曰:“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的确立……始终围绕着人生价值目标的提示,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实践而展开。”无疑,龙绍讷也有其人生价值,饱读诗书,深受孔孟熏陶,跻身于科场角逐,最后获得忠君报国之机会,不可谓不是龙氏之最初人生目标,只是与大多数饱受传统文化熏陶之文人一样,最终铩羽而归,身心疲惫。(一)“无迹模糊”的意识结构主义心理学家詹姆斯认为,人是一种有需求、有欲望、有行为、有情感、有自我意识、有自己的主动性的生物。(P.25)在中国的伦理文化背景之下,传统文人的失意尤显突兀。“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士志于道”(《论语·里仁》)。詹姆斯认为,意识活动总是以一定的先在意识为背景,新的感觉必定落在已经存在的意识屏幕上而发生相应的变形,这时形成的意识不是单纯的“这一意识”,而是“这一意识与固有意识”的汇合。他说:“我们对每一事物的心理反应,实在都是我们到那个刹那为止,对于全世界的经验的总结果。”(P.27)可见,传统文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选择一旦失衡,则往往会心理失衡。诗或是表现内在的情感,或是再现外来的印象。人的意识具有“连续性”,正常情况下,一个人的意识不会有间断,不会有裂痕,不会有断离的现象。有时从形式上看,似乎是“断裂”了,比如一个人睡眠时在旁人看来,他的意识是中断了,其实并非如此,一旦他醒来,他的意识马上就会和睡前的意识连成一气的。意识活动中的这一情形像是竹竿上的节,竹节并不是竹竿上的断裂。(P.27)如余英时所论之“中国古代的‘士’”。中国古代并没有纯粹的文学家,他们基本上属于失败的政治家。如春秋、战国之“士”;发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大夫;秦汉之后将拯时济世作为己任的士大夫们;唐时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杜子美;宋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明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近代“世界有穷愿无尽”的梁启超……他们无不极其渴望功名,实现其人生理想,体现其社会价值。在詹姆斯看来,语言所表达的只不过是人类意识的核心部位,而在语言的边缘和空隙中还充塞着、弥漫着许多说不清的东西,并命名的只是意识中心的,而在意识的边缘和空隙处“也许还有一千个模糊的东西”。照此推论,“言中之意”仅仅是一个框架,“言外之意”含蕴着更丰富的内涵。正是这些“模糊不清”的、“含蓄朦胧”的、“无迹无形”的东西,将意识连接成为一个有机流动的整体。(P.27)中国文化从春秋战国开始,就逐渐发展成了一种文化传统:重“道”。龙绍讷受“道”之熏陶,自然承担“道”之传承之历史使命,此乃其性格中之最初特点。格式塔心理学说:“整体大于局部相加之和;在一个整体之内,各部分关系是非加法性的,局部相加将产生一种新质;整体的属性并不决定于个别的元素,相反,个别元素的属性却受到整体的制约,由其在整体中的地位与功能决定着。”(P.81)也即是韦特默指出格式塔心理学的基本“公式”。观龙绍讷的创作风格,正属于此种情况。(二)龙扫前的人生历程龙绍讷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这在他的精神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中国文化传统构造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结构,体现在“天下有道则显,无道则隐”(《论语·泰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孟子·尽心》)、“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苏轼《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自我与现实之间总保持着一种若即若离之距离,体现出进退自由之圆通与包容。这好比詹姆斯所说的意识具有“选择性”。他认为,意识总是一刻不停地进行着选择,接收或者排斥,欢迎或者拒绝,对事物的某些方面兴趣盎然,而对另一些方面“视而不见”。(P.28)创立自春秋的儒家思想体系,经过两汉和北宋的双改造,早已经趋于周密完备。饱读诗书的传统文人的第一抱负大多在政治理想上,而文人化官僚制度和以治人为基本内容之实用主义思想决定其热衷于从政,因此,其人生历程大多也即表现为一种仕途经历。为实现儒家规定之人生理想,出仕成为最佳途径,科场取胜则成为首要目标。龙绍讷同其他文人一样,在这条路上摸爬滚打,屡败屡战,希冀胜利曙光降临。直至年过五旬方始清醒。正如弗洛伊德所说的,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至于意识的心理过程则仅仅是整个心灵的分离的部分和动作。龙绍讷除了浸润儒家思想外,还有出身于苗疆世袭土司之家的身份,这对龙绍讷的精神世界也有很深的影响。这就是他科场经营清醒之后,不像其他落寞失意文人一般愤世嫉俗,酣畅淋漓地尖锐批判现实。弗洛伊德说,在人的意识觉察不到的深层中,存在着一个从未经验过的却真实存在着的王国,这个王国对于现实中的人的行为起着强大的支配作用。(P.48)这就是弗洛伊德所谓的“超我”因素,属于个体意识之上的一种约束力量,它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和历史背景中形成的一些伦理观念和道德规范,可以看做是人类意识结构中的上层建筑,服从理想原则,作为人类的一种良知,居高临下地对“自我”的行为起着指导和监督作用。(P.48-49)这种指导和监督的作用体现在龙绍讷身上,就是儒家之“温柔敦厚”,科场败北,但于龙氏遗文中并未发现如罗隐、皮日休辈之愤懑。而是平静于乡间开馆授徒,琢育后辈,成绩斐然。正如科勒和韦特默提出的“情境———顿悟”理论。问题的解决必须从整体意义上进行,关键取决于抓住问题情境中的结构关系和功能关系,取决于对这种整体关系的直接审视。(P.86)诚然,龙绍讷顿悟了,毅然决然地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即如爱因斯坦所说的:“在我的思维机构中,……作为思想元素的心理的东西是一些记号和有一定明晰程度的意象,它们可以由我随意地再生和组合……”(三)“仁至义尽”,未言先心道光二十五年,龙绍讷开始在天柱厦村授徒,五年之久使得其门生成为秀才、举人的不胜枚举。闲暇之余,龙氏致力于诗文创作与学术研究,内容主要也在传承儒家文化,发掘家乡历史,考证古址,尤其耗费了几十年的心力,撰成家乗8卷,取名《龙氏迪光录》,语出《尚书》之《周书·君奭》:“迪惟前人光,施于我冲子”。意谓自己不能成为家族表率,只能把前人的光荣传统加以推广,延续到子孙后代身上。至此,龙绍讷编纂《龙氏迪光录》之本旨,再明显不过了。有此旨意,《龙氏迪光录》自然在体例上也不同于一般族谱。在包罗万象的《龙氏迪光录》中,有一篇龙绍讷亲撰之《家乘序》:生我者父,父父者何人?祖我者祖,祖祖者何人?知我之父,不知父之父,是谓无父;知我之祖,不知祖之祖,是谓无祖,无父无祖是谓无本,无本则无枝,故欲繁枝必先固本,或曰始亮寨者政忠,政忠无父乎?曰有,我知之,我得而记之,祖相承者启儒,启儒无祖乎?曰有,我知之,我得而记之。昔飂国名,高阳氏之后叔安裔孙董父能畜龙,舜赐姓曰豢龙,龙氏所由始也。叔安以上又何人?曰:我不得而知之矣。然则心无尽而势有穷,奈何曰尽,吾心而已矣。今夫江之永也,蓄于梁汇于荆洩于扬其流几千里矣,溯其源者不过曰岷山而已,河之长也,兹长于雍委折于豫怒号于兖其流万余里矣,穷其源者不过曰昆仑而已,世已远代已湮,济江河而叹明德之远服杯棬而念先绪之遗,详其所可详,详之又详,以至于无可详,谓义,仁至义尽,先王之制也,譬之立庙太祖以上,百世不迁,太祖以下,五世则祧,五世之祖,祖之近者,近之故亲之,然则五世以上皆疎乎?非也,五世则亲尽,亲尽则义尽,义尽则心尽。先王立庙之止于五也,亦曰尽吾心而已,吾有父,吾知之,吾记之;吾有祖,吾知之,吾记之,亦曰尽吾心而已。虽然江有觞其泛之,河有槎其乘之,饮水知源,源有尽矣,而仁人孝子之心究何尝尽也哉。大清道光二十二年岁次壬寅裔孙绍讷沐手撰通序之中,龙绍讷只表达一种意愿:龙氏脉络,须尽心记之,续其流扬其波,尽心尽孝。龙氏源于高阳,则起于华夏,从此序中可知,龙绍讷以华夏子孙自居,并未认为自己是蛮荒之地之少数民族,未受教化,而是与中原文明有源远流长之深源。可见其心态之一斑。尚永亮先生曰:“困境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种真正之检验,在克服忧患、自我拯救之过程中,选择哪种意识倾向和行为模式,直接关系到自我拯救之效果和定位。”龙绍讷科场失利,并不以此为由,认为自己被边缘化,儒家“治国”理想破灭,还有“齐家”,谁又能说龙氏致力于塾馆与学术,费尽心力编撰8卷家乘,不是以“齐家”为目标呢?即使晚年遭逢农民大起义,龙绍讷也是选择避处深山僻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