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竹茶炉_第1页
明清时期的竹茶炉_第2页
明清时期的竹茶炉_第3页
明清时期的竹茶炉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明清时期的竹茶炉

“苦口君”的名字最早出现在明代的高廉纪念馆《遵生八句话》和《饮食习惯笔记》中。他在《茶泉》一书中提到了16种茶,并详细列出了明代的茶。其中七种茶具之一是苦口君,他解释说,春茶也是用竹炉煮的,这清楚地表明苦口君的目的是茶炉。煎茶的炉子为何冠以苦节君之名呢?究其原因,系炉子外围以竹子编制而成。中国传统文人对竹子有着特殊的感情,因竹子茎中空,直而有节,其性坚韧,虽弯不折,叶子四季常青,经冬不凋。文人由此感悟,寓竹子以虚怀亮节、坚贞不移的品德,比之为君子。唐柳宗元有一首诗叫《苦竹桥》,其中“迸箨分苦节,轻筠抱虚心”一句,特别感叹竹子“苦节”和“虚心”的品质。明代文人赋竹炉以人格化,称之为“苦节君”,谓其虽受火焰烤炙,仍以素有真心节操而能自守,故名。竹炉在文人心目中,是高雅不俗,节操清苦的君子象征。明清以来,竹炉备受文人的喜爱。清代陆廷灿更是在其所著的《续茶经》中对苦节君进行形象地描绘,其铭曰:“肖形天地,匪冶匪陶。心存活火,声带湘涛。一滴甘露,涤我诗肠。清风两腋,洞然八荒。”对苦节君作了进一步的注解,因其造型为上圆下方,象征天圆地方。因其材质为竹子,不是金属也不是陶瓷,故“匪冶匪陶”。用其煮茶,水开时会发出似波涛的声音。最后描写喝茶的功效为“涤我诗肠,清风两腋。”竹茶炉最早出现于宋代。杜耒在《寒夜》一诗中就有“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从诗中透露的信息,我们可以推断,宋代已用竹炉煮水点茶了。因宋代饮茶方式以点茶为主,这里的竹茶炉里煎的是茶汤,通常以汤瓶盛水用来煎煮。罗大经诗曰:“松风桧雨到来初,急引铜瓶离竹炉。待得声闻俱寂后,一瓯春雪胜醍醐。”罗大经的诗更加形象地说明了宋代竹炉里铜瓶煎茶的情形。张炎在《踏莎行》一词中曾写:“瑶草收香,琪花采汞。冰轮碾处芳尘动。竹炉汤暖火初红,玉纤调罢歌声送。麾去茶经,袭藏酒颂。一杯清味佳宾共。从来采药得长生,蓝桥休被琼浆弄。”以竹为炉,用以煮茶,是中国茶文化中极富文人色彩的一个特色。明代中叶以后,随着江南一带商品经济高度发展,文人士大夫为了逃避朝中的政治纷争,集中于江南一带,过起悠闲富庶的生活来。他们往往自放于诗酒茶情之间,品茗雅集成为当时文人士大夫日常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特别到了晚明,江南地区甚至形成茶人集团,以茶为媒介进行文化活动,因此品茶成为晚明文人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冯可宾在《山介茶笺》中提出了“宜茶”十三境:无事、佳客、幽坐、吟咏、挥翰、徜徉、睡起、宿酲、清供、精舍、会心、赏鉴、文僮。把品茶环境、茶侣的选择当成文人品茶的重要因素加以考虑。正是在明代茶事兴盛的背景下,竹茶炉在宋代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由晚明的文人倡导走向极致,竹茶炉渐成隐逸文化的物质符号和标识。明代最有名的竹茶炉当数无锡惠山听松庵的竹茶炉。惠山多清泉,历史上就有“九龙十三泉”之说。惠山泉相传最初于唐朝大历末年(公元779年),由无锡县令警澄派人开凿,有方、圆两池。唐朝陆羽《茶经》已推无锡惠山泉为天下第二泉。宋代诗人苏轼曾两次游无锡品惠山泉,留下了“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的吟唱,更使惠山泉生辉。明朝,二泉更成了诗人骚客品茗游玩、题咏不绝的地方。据《无锡金匮县志》记载,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惠山寺听松庵高僧性海请湖州竹工编制了一个烹泉煮茶的竹炉,做成天圆地方的形状,竹炉高不过一尺,外面用竹编织,里面为陶土,炉心装铜栅,上罩铜垫圈,炉口护以铜套,形似道家的“乾坤壶”。性海高僧以竹炉煮二泉水泡茶,招待前来游赏的文人雅士,一时成为美谈。当时的无锡籍画家王绂与性海为密友,性海于是邀其作画《竹炉煮茶图》,并题诗云:“寒斋夜不眠,瀹茗坐炉边;活火煨山栗,敲冰汲涧泉,瓦铛翻白云,竹牖出青烟;一啜肺生腑,俄警骨已仙!”同时请大学士王达撰写《竹炉记》,请当时文人名士题跋,装帧成《竹炉图咏》。吴宽在《游惠山入听松庵观竹茶炉》云:“与客来尝第二泉,山僧休怪急相煎;结庵正在松风里,裹茗还从谷雨前。玉碗酒香挥且去,石床苔厚醒犹眠;百年重试筠炉火,古杓争怜更瓦全。”竹茶炉随着王绂的《竹炉图咏》而名气益增,明清两代的文人士大夫纷纷游惠山听松庵,并留下大量的诗词及书画作品。但后来竹茶炉一度流失,康熙年间,无锡著名词人顾贞观在1684年为竹炉山房重制了竹茶炉,并写了《重制竹炉告成志喜甲子仲秋》,“竹炉清韵忽依然,位置仍宜水石边。书讯有僧宋谷雨,鬓丝如鹤伴茶烟。家山梦去忘为客,故国诗成感纪年。冷暖此君须自觉,无劳更试醒心泉。”在明清两代以竹茶炉为题材的不下二百首诗文中,乾隆皇帝就占三十多首。清朝历代皇帝嗜茶,乾隆皇帝尤其酷爱饮茶,有关乾隆皇帝饮茶、咏茶具的诗歌也最多。据说,乾隆下江南途中,曾参拜著名的惠山寺,见到寺僧以惠山泉烹“雨前龙井”,所用的茶炉正是大名鼎鼎的“惠山竹炉”,这使乾隆诗兴大发,当即成诗三十行,其诗前小序还道出原委:“惠山名重天下,而听松庵竹炉为明初高僧性海所制,一时名流传咏甚盛。中间失去,好事者仿为之,已而复得……”乾隆对惠山竹炉情有独钟,并专门请造办处的能工巧匠仿制惠山竹茶炉,并写诗《仿惠山听松庵制竹茶炉成诗以咏之》:“竹炉匪夏鼎,良工率能造。胡独称惠山,诗禅遗古调,腾声四百载,摩娑果精妙。陶土编细筠,规制偶仿效。水火坎离齐,方圆乾坤肖。讵慕齐其名,聊亦从事好。松风水月下,拟一安茶铫,独苦无多闲,隐被山僧笑。”乾隆仿制的竹茶炉还完好地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同时,为了弥补明代王绂《竹炉煮茶图》丢失的遗憾,乾隆皇帝命董诰于1780年仲春复绘一幅,称为“复竹炉煮茶图”,画面修篁茂林,茅屋数间,屋前茶几上置有竹炉和水瓮,并题诗:“都篮惊喜补成图,寒具重体设野夫。试茗芳辰欣拟昔,听松韵事可能无。常依榆夹教龙护,一任茶烟避鹤雏。美具漫云难恰并,缀容尘墨愧纷吾。”检阅明清两代以茶为主题的书画作品中,有不少描绘用苦节君煮茶的画作,其中代表性的有以下几幅:明王问《煮茶图》是一幅描绘明代文人煮茶品茗的重要书画作品。王问(1497-1576),宇子裕,号仲山,生于明弘治十年(1497年),无锡人。曾在无锡惠山听松庵之侧筑有别业。嘉靖三十三年曾同秦翰、顾可久、华察、王石沙等重修惠山的碧山吟社,结诗社于其间。所画山水、人物、花鸟皆精妙,风格独特。《煮茶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整个画面描绘了三个人物,左边一文人席地而坐,一侧有一童子正展卷供他欣赏。席子一角上有两带盖的贮水罐,旁有文房用具。右边描绘一文人端坐于蕉叶上,面前有一竹茶炉,文人手拿铁箸正往炉口拨炭烧水。此竹茶炉系湘妃竹制作,呈四方形,有一出烟口,炉上放置一茶壶,形状与明嘉靖司礼太监吴经墓出土的紫砂提梁壶十分相近。此竹茶炉与惠山听松庵的竹茶炉有些细微的区别,性海僧人设计的炉子为上圆下方形,此竹炉更加简单,其实圆形茶壶搭配下面的方形炉也寓意天圆地方。王问本身是无锡人,晚年隐居于惠山听松庵,对性海的竹茶炉非常熟悉,此《煮茶图》描绘的正是于惠山煮茶赏画的场景。巧的是文徵明的《惠山茶会图》也描绘了作者本人与好友在惠山煮茶的情景。这一天是明正德十三年二月十九日,作者与好友蔡羽、王守、王宠、汤珍等人到无锡惠山游览,品茗饮茶,吟诗唱和。文徵明描绘的正是在惠山圆泉煮茶雅集的情景。其中一棵老松下,陈放着两张茶桌,上放置大小茶具若干,最引人注目的是茶桌旁边的茶炉,也应是竹茶炉,其形制与王问煮茶图中的竹茶炉有几分相似之处,也是呈长方形,略高而已。上面放一高身筒壶,一童子正煮茶。明中后期,在经济发达的吴中地区,形成了一大群艺术精英,他们大多有着相同的艺术爱好,往往以茶结友,以无锡惠山天下第二泉为雅集中心,组成了文人品茗集团,成员包括当时的书画家沈周、文徵明、唐寅等,这些人都留下了在惠山雅集的书画作品。丁云鹏《煮茶图》,现藏于无锡市博物馆,是一件非常精彩的茶文化书画作品。丁云鹏(1547—1628年),字南羽,号圣华居士,安徽休宁人。明代画家,善长人物、佛像、山水画。《煮茶图》描绘了一文人坐于榻上煮茶的场景,画面布局得当,在一株盛开的玉兰树下,旁有一湖石点缀。一文人斜倚于紫檀嵌螺钿榻上,目光正专注于面前的竹茶炉。旁有一赤足奴仆正手捧点心盘,另一仆正蹲于地上备水。在榻前的石案上,放着许多茶具:漆嵌镙钿食盒、白釉茶叶罐、紫砂茶壶、带漆茶托的白釉茶盏等,还有作为装饰的盆景。这里面的竹茶炉与明代顾元庆的线描苦节君形制基本一致。清代的一些文人也追摹明人的雅风,选择在松风泉水旁,设竹茶炉煮茶,使自己的文人情怀得到充分的释放。清程致远的《煮茶图》就是其中的例子。该图描绘了两位人物,一文人坐于苍松下,松下的随形石案上放一竹席,上披一兽皮,文人独坐于兽皮上,其后偃放一古琴。文人手摇羽扇,面前放着竹茶炉,旁边放大大小小的紫砂壶若干,还有贮水罐。文人的眼光关注于旁边取水的童子身上,童子正一手拿杓,一手提瓷瓶,在江边舀水,整个画面人物呼应得当,人物刻画精到。这里的竹茶炉,呈上大下小的方形,与明代相较,更简洁明了。上置一白瓷提梁壶,正煮茶。金廷标的《品泉图》无论是内容及构思上与程致远的《煮茶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