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_第1页
第四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_第2页
第四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_第3页
第四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_第4页
第四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单元人文主题是“人生之舟”。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关于人生的,体裁丰富,形式多样。从不同方面诠释了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有对人物美好德行的赞美,有对人生经验的总结与思考,还有关于修身养德的谆谆教诲。让每一个人都在思考应该怎么度过自己的人生。《纪念白求恩》是一篇悼词,夹叙夹议;《植树的牧羊人》是一部小说,虚构的故事,让人崇尚美德;《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叙事散文,鼓励人们勇敢向上;《诫子书》是一篇简短的文言文,言简意赅,魅力无穷。四篇选文各有侧重点,但其中都闪耀着理想的光辉与人格的魅力,很值得每一个人去体悟、反思自己,提升自我,这也是选文的意义所在。《纪念白求恩》全文以说理为主,兼叙述和抒情,思路清晰,逻辑严谨,可以通过划分层次段落、抓中心语句、归纳段落要点的方法,理解段落之间的关联,把握作者写作思路。《植树的牧羊人》重点叙述了“我”与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及高原上的变化,把握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重点研读牧羊人形象,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通过学习这些课文,学生能够运用默读、精读等方法,圈点勾画关键语句,把握作者写作思路。并通过他们优秀事迹的感召,学会初步思考人生问题,学会规划人生,实现人生价值。《走一步,再走一步》是本单元第三篇课文,也是一篇略读课文,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一篇小说,记叙了作者小时候在一座悬崖上发生的故事以及从中学到影响他一生的经验,告诉我们:困难和危险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将它分解为一个一个的小困难,从眼前脚下做起,就能各个击破的道理。文章通过一件小事引发出人生感悟,引出一个富有哲理的道理,给人以启发和教益。《植树的牧羊人》这篇课文,教学设计旨在运用自读课文的阅读方法,体会人物心理变化,把握人物心理成长过程,理清作者思路,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效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借助已掌握的学习方法和阅读提示,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诫子书》是诸葛亮给自己儿子的一封家书,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文,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深切的期望。设计以自主朗读、诵读为主,结合文下注释理解文意,合作完成全文翻译。本单元的每一课,学生要结合自己的生活,所有启发,树立积极的人生观,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困难,从最切近的事情做起,一步步做来,积小步而成大步,最终达成远大的目标。学情分析:1、大部分学生能够读懂课文,并通过圈点勾画法,借助图文,梳理作者写作思路,但得到的结果比较粗浅,容易忽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换的语句,对作者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体会不深。2、学生对于文本的丰富内涵理解较为单一且肤浅,不能通过把握关键词句,联系生活实际获得深刻的体验和感悟。3、学生获得的启示仅停留在知识层面,空泛浅显,缺乏个性化理解。基于以上分析,教学中在继续训练学生默读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圈点勾画法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创作意图,从而获得对自己人生的启发和教益。课标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学生的默读速度、理解能力、厘清思路等方面做了详细的要求和规划。其中对第四学段学生提出的阅读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第四单元语文要素是“继续训练默读,学习圈点勾画的读书方式,同时理解文章内容,理清作者思路。”所以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在学习本单元课文时能够圈出精彩语句、关键语句,勾画重点词句、标出段落层次,同时还能够记下自己不懂的问题,或者在书的空白处写下阅读感想。语文素养也提出要培养学生“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理解”等能力。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进一步深化默读、精读课文的方法,养成抓关键语句、运用圈点勾画法阅读文章的良好习惯,本册教材依次编排了理清作者思路、概括文章中心思想、发挥联想和想象、深入理解课文等几个单元的连续学习。同时七年级下册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入,进一步编排了理解人物思想感情、把握文章重点、对文章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等内容。可以说整个部编版教材是环环相扣,从各个不同的方面教会学生阅读方法和技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能够对说出自己的独特体会,进而发展与提升思维品质,陶冶情操、提高语文素养。教学目标:语文素养:利用工具书,结合语境,识记并理解本单元涉及到的生字词;了解并掌握本单元中涉及到的作家、作品有关文学知识;继续运用默读的方法,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口气读完,以保证阅读感知的完整性和一定的阅读速度;学习圈点勾画的读书方式,同时理解文章内容,理清作者思路,会大概复述主要情节,概括主要内容,在阅读中体悟思考标题、开头、结尾与文段中的关键语句的作用。人文素养:通过文本阅读,结合自己的生活,所有启发,树立积极的人生观,正确对待生活,从最切近的事情做起,一步步做来,积小步而成大步,最终达成远大的目标。教学重难点:重点:继续运用默读,结合学习圈点勾画的读书方式,理解文章内容,理清作者思路,会大概复述主要情节,概括主要内容,在阅读中体悟思考标题、开头、结尾与文段中的关键语句的作用。难点:字斟句酌,品味语言特色,在默读中体悟思考标题、开头、结尾与文段中的关键语句的作用。教法设计:讲授法,导读法,谈论法。学法指导: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单元设计:基本理念:继续以大单元教学理念为基础,以活动贯穿教学的始终,将议论性文本阅读、文学作品阅读与应用性文本阅读结合其俩,参照本单元的具体篇目,整合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基本语文要素,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1、内容整合:在课前预习上,继续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明确学生语文课前任务:通过默读,把握字词、作者作品文学文化知识、、文体知识、基本内容与作者的基本情感。在第三单元学习的基础上,继续利用一节课,帮助学生将本单元中所有篇目中的这些基本语文要素整理、概括到位。2、把文学作品的鉴赏与三大语文阅读任务群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鉴赏能力。从课内到课外,丰富学生的语文世界。利用课后服,帮助学生扩充阅读篇目。补充篇目:《读书杂谈》(鲁迅)、《邓稼先和杨振宁》(张曼菱)、《我的理想家庭》(老舍)、《两小儿辩日》(《列子》)、《子贡赎人让金》(《吕氏春秋》)、《儋耳夜书》(苏轼)《晏子之晋》(《晏子春秋》)、《“虎”“鹰”吕布》(陈寿)等,要求学生课外默读、朗读、积累文学文化常识,概括文本内容,并用自己认为最精彩的语言写出自己的阅读感悟。分课时教学设计《纪念白求恩》、《植树的牧羊人》、《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目标语文素养:利用工具书,结合语境,自主学习、识记、理解三篇文章中的生字词;了解悼词特点、了解三篇课文的作者及有关文学、文化知识;继续默读,加快阅读速度,每分钟必须达到500字以上;感受议论、叙述与描写在文本中的不同作用;学习圈点勾画的读书方式,同时理解文章内容,理清作者思路,会复述主要情节,概括主要内容,在阅读中体悟思考标题、开头、结尾与文段中的关键语句的作用。会举一反三,拓展阅读课后推荐阅读篇目,并有针对性写出体悟。人文素养:通过文本阅读,结合自己的生活,所有启发,树立积极的人生观,正确对待生活,从最切近的事情做起,一步步做来,积小步而成大步,最终达成远大的目标。教学重点默读速度与任务;感受议论、叙述与描写在文本中的不同作用;学习圈点勾画的读书方式,同时理解文章内容,理清作者思路,会复述主要情节,概括主要内容,在阅读中体悟思考标题、开头、结尾与文段中的关键语句的作用。教学难点“默读--提取--赏析”,紧扣文本进行赏析的方法掌握。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课前准备学生:课前预习成果(笔记),搜集有关作者的文学文化知识。自读课文,圈点生字词,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老师:PPT课件教学课时:4课时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师:人生的意义在哪里呢?相信同学们读过本单元的几篇课文之后,一定会有明确的答案。相机板书课题。二、自主交流自学情况(一)第四单元生字、新词掌握指名(或全体)学生朗读每篇散文课后生字;有选择地根据语境解释其中几个词语;全体学生正确、规范书写词语。(二)关于三篇课文的作者,指名学生课堂展示,其他同学补充,师生共同了解。(可以借鉴《绩优学案》上的补充资料)三、默读三篇文章内容,同桌交流,说一说这几篇文章各自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纪念白求恩》:记叙、议论。《植树的牧羊人》:叙述、描写。《走一步、再走一步》:叙述、描写。四、老师精讲,学生整理笔记。议论文小知识议论文是通过讲道理、摆事实来直接表达作者的见解和主张的文体。它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以理服人。它不像记叙文那样以情动人,也不像说明文那样以知识授人。议论文的内容具有理论性,结构具有逻辑性,语言具有概括性。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五、再次浏览课文,说说几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与主题。(学生合作交流,课堂交流,师生达成共识)明确:《纪念白求恩》悼念白求恩同志,赞扬了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号召大家学习白求恩同志。《植树的牧羊人》主要写了一个牧羊人把荒漠变成绿洲,使万人享受幸福生活的故事。赞美了牧羊人的慷慨无私、不求回报、坚持不懈、乐观向上的精神。《走一步、再走一步》记叙了“我”小时候爬悬崖遇险,在爸爸的帮助下一步步战胜困难,脱离险境的事情。启示我们,人生的路上,困难重重,但我们可以将大困难化整为零,分解成小困难,然后再去解决,一定会走向成功。六、作业设计基础性:识记、积累本单元的生字词;整理这三篇文章涉及到的文学、文体和文化知识。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品读《纪念白求恩》与《谈骨气》一、导入新课1、复习检查:指名学生回答有关议论文的文体知识。(上节课精讲内容)2、板书课题《纪念白求恩》二、自主学习,课堂交流。1、了解白求恩: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的胸外科医师。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支援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他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率领由加拿大人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到中国解放区,1938年3月到达延安,不久又转赴晋察冀边区工作。他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热忱,以精湛的医疗技术,为中国的抗日军民服务,并培养了大批医务干部,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后因抢救伤员感染中毒,1939年11月12日在河北省唐县逝世。白求恩逝世一个月后的12月21日,毛泽东同志写下《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2、整体感知(1)学生朗读课文,找出各段的重点句,再参照重点句的意思归纳各段要点(即段意)。第一段重点句:“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要点:赞扬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第二段重点句:“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要点:赞扬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第三段重点句:“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要点:赞扬白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第四段重点句:“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要点: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2)各段内容要点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文章前三段都是共产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文章从三个方面阐述了白求恩同志的共产主义精神,在第四段号召全党向他学习这种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的精神。三、合作学习,理解文本1、默读课文,分析论证方法。(1)指导学生自读课文,选择其中一个分论点,阅读相关段落,分析作者采用什么方法来论证论点。学生采用自主学习的方法,自由选择一个分论点,阅读课文第一至三段,分析论证方法,并将自己的理解批注在书上。自主学习后,教师组织学生在班上进行讨论。讨论明确:(1)第一段,事实论证和道理论证。(2)第二、三段运用对比论证方法。(2)对比可以使论证更有说服力。请同学们齐读课文2、3段,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语句填写表格,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白求恩不少的人对工作对同志对人民对技术好处:通过对比,既使白求恩同志的精神表现得非常鲜明,又显出学习白求恩精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2、归纳论证方法的作用。要求学生将常见的论证方法及作用进行归纳形成理论,整理在笔记上。(1)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2)道理论证:道理论证也叫引证法,是通过引用名人名言、古诗文名句、反映科学规律的俗语谚语警句等来证明自己观点正确可信的一种论证方法。版权所有如果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3)对比论证。作用就是突出强调。除了以上三种常见的论证方法,在议论文中还会经常出现比喻论证。(4)比喻论证。用打比方形象地对论点进行证明的一种论证方法。能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形象化,从而使阐述的道理平易生动,浅显易懂。四、精讲互动,深度学习1、集体朗读第四段,之后,思考,我们在朗读第四段时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去读?第一句话应读出悲痛之情。最后一句应读得热情洋溢,气势磅礴。2、为什么最后一句话的感情发生了变化?最后一句话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从五个方面写如何成为一个“大有利于人民的人”,它们分别是:人格——高尚,品质——纯粹,修养——有道德,志趣——脱离了低级趣味,人生价值——有益于人民。语意丰满,五彩缤纷,因此应该读出热情洋溢、气势磅礴之势。3、请学生齐声朗读第四段,要求先深沉,读出悲痛,后高昂,读出气势。学生朗读,然后争取当堂背会。4、课堂讨论:白求恩去世已经好几十年了,你觉得今天再谈白求恩精神有现实意义吗?(各抒己见,讨论交流)五、拓展练习:出示《谈骨气》文本。从议论文的角度分析。1、找出中心论点与几个分论点。2、文章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各有什么作用?3、背诵孟子的“富贵不能淫”到“此之谓大丈夫”内容。六、作业设计基础性:背诵《纪念白求恩》最后一段,说说你的理解。提升性:《绩优学案》P83“综合性学习”三道题目。拓展性:学校餐厅不时发现乱扔的吃剩的半块馒头,就此,你可以谈谈自己的看法。要求观点鲜明,论据充分,说服力强。200字左右。板书设计共产主义精神总——分——总叙议结合以议为主第三课时教学要点:《植树的牧羊人》、《走一步再走一步》比较阅读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人活在世界上,可以给别人带来幸福,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战胜困难,走向成功。今天,咱们一起走进《植树的牧羊人》和《走一步再走一步》,感受两篇不同的叙事性文章给我们带来的启示。2、复习检查,指名学生概括两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二、自主学习,课堂交流,师生达成共识1、分组默读,一半学生默读《植树的牧羊人》,一半学生默读《走一步,再走一步》根据课文内容,梳理情节,课堂交流。《植树的牧羊人》(1)1913年6月,我第一次到这里旅行,看到荒凉的景象,在我找水时,邂逅了牧羊人,并在他的小屋留宿,知道了他的故事。(2)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我又踏上了“去往那片高原的路”,得知“牧羊人”改牧羊为养蜂,除橡树外还种了山毛榉、白桦树,我看到了溪水。(3)1945年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老人,这里重新充满生机,变得富饶。《走一步,再走一步》,从记叙要素上进行交流。时间:一个酷热的七月天地点:悬崖上人物:“我”,内德、杰里等小伙伴,父亲起因:无聊、寻求新花样来玩经过:冒险、遇险、脱险结果:顺利脱险并悟出深刻的人生哲理2、概括两篇文章的主题。(两个同学发言,一个同学点评,老师终评即可)三、同桌交流,谈谈自己喜欢的人物形象。(自主概括,小组探讨,班级交流)1、关于牧羊人艾力泽·布菲(1)“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看起来他并不在意。他只是一心一意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这几句话表现了牧羊人怎样的品格?高尚无私,种树纯粹是为了拯救大地,而不是为了增加自己的财富。(2)找出表现人物品格或性格的内容,概括说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a在我眼里,他就像是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牧羊人”比作“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在处境非常困难时遇到“牧羊人”的欣喜之情。b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环境描写,从餐具、地板、猎枪、炉子、热汤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牧羊人”生活井井有条,做事认真。小结:牧羊人是一个心存善念、勤劳能干、吃苦耐劳,甘为他人奉献的人。2、《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人物(1)父亲:这是一位真正爱自己孩子的父亲,他不像别的父亲,爬山石架把儿子抱下来,而是让作者自己走一步,再走一步地下去。这是为锻炼孩子的勇气和毅力。如果他对孩子百依百顺,那只会让他更加娇气,一生一世都软弱无能。这是一位明智、教子有方的父亲。父亲完全可以凭自己的实力抱孩子下来,但他不这样做,而是引导孩子凭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地克服自己。其实,父亲这样做是想给孩子一份经验,一次锻炼,一个成就感,一份不怕任何困难的勇气。这是父爱的一种明智的体现,是真正的父爱。(2)杰里算是“我”真正的朋友吗?他为什么抛下我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杰里感到左右为难,一边是最要好的朋友,一边是更多的朋友。杰里也不想被嘲笑,不想失去这几个玩耍的朋友。所以杰里虽然“看起来很担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天越来越黑了,见“我”没回来,杰里的良心不安了,便告诉了“我”父亲,寻求大人帮助,把“我”从危险的边缘救了回来,杰里还是“我”真正的朋友。(3)其他四个小孩子的行为你欣赏吗?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位,你会怎么做?(各抒已见)四、课堂拓展你有没有像“我”爬悬崖类似的经历,你的人生感悟是什么?准备三分钟,口头表达,课堂交流。五、作业设计默读《《邓稼先和杨振宁》(张曼菱)。1、概括说说邓稼先、杨振宁是怎样的人?2、读了邓稼先的信后,杨振宁为什么流泪?透过这个细节,你想到了什么?第四课时教学要点:赏析细节,感悟主题,学以致用,学习写法。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就三篇文章而言,你最喜欢的一个人是谁,为什么?(三名学生回答后,导入本节课,细节描写)二、合作学习,赏析细节。1、《植树的牧羊人》三次描写环境,有什么不同,各有什么作用?《走一步,再走一步》中也有对“悬崖”的描写,二者有无异同,说说你们的探究结果。帮助学生归纳:环境描写在记叙性文章的开头,一般是交代故事发生的特定时间、地点,渲染一种氛围,衬托人物某种心情,为下文做铺垫,推动故事发展等。用在文中一般是推动情节发展,衬托人物某种心情。在结尾一般是照应前文,深化中心,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引导学生依据课文中心,根据上面的基本作用,推断与分析。第一篇文章三处环境描写,作用各不相同。第一处描写了荒凉景象,衬托“我”的郁闷、失望,为下文牧羊人种树做铺垫。第二处,与前文进行比较,表现了牧羊人的执着种树。第三处与前文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牧羊人的植树让人们过上幸福的生活,文章的结构也浑然一体。第二篇中对“悬崖”的描写也属于环境描写,目的在于衬托“我”的胆小与害怕,为后面在爸爸的鼓励下一步一步地战胜困难做铺垫。2、通读《走一步,再走一步》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1)从课文内容来看,课文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联系课文结尾的议论句来理解: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2)课文结尾“悬崖上的那一课”指什么?从悬崖上学到的经验使自己终生受益:在困难面前不应该畏难怯步,而要冷静地分析困难,化解困难,要就近起步,由易入手,循序渐进,坚持到底。这样就可能积小胜为大胜,促使困难向胜利转化。3、默读课文,画出写心理活动的细节,并归纳“我”的心理变化过程,然后加以分析。学生自主阅读,作旁批,并在小组内交流,教师组织课堂交流,点评。(1)当“我”爬上悬崖以及被弃于悬崖,文章用了“犹豫不决”“我的心在瘦弱的胸腔中怦怦地跳动”“阵阵眩晕”“一股无名的力量好像正在逼迫我掉下去”“我听见有人在哭泣,呻吟;我想知道那是谁,最后才意识到那就是我”“天旋地转”等大量词句刻画主人公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这里有委屈、羞辱、迷惘、悔意,以及强烈的恐惧感。(2)概括出爬下悬崖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过程:“我”在父亲的指点下,终于征服悬崖的过程中,作者详写了“我”的心理变化:最初是毫无信心(“我不行!……我会摔死的”),继而是信心萌发(“这看起来我能做到”),随后是(“再一次,我做到了”),这使“我”第一次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潜在力量,从而激起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最初毫无信心继而信心萌发随后信心大增最后巨大成就感4、文中多次写“我”哭泣,当“我”走下悬崖,“抽噎了一下”,与前面有什么不同?表面都是哭泣,其实截然两样:前面是恐惧和伤心,后者有复杂情感,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喜,有对父亲的感激,更有一种全新的感觉——“我有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三、学以致用,写法探究1、任意默读一篇文章,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纪念白求恩》事例详写,议论略写,以事实证明白求恩同志的精神。《植树的牧羊人》重点写了牧羊人“数树种”、“泡树种”、“植树”和“植树”前后山坡的变化,用以表现牧羊人的品质与精神。《走一步,,再走一步》开头的说明和末尾的点题是略写。当中攀爬悬崖和爬下悬崖的回忆是详写。在写攀爬悬崖过程中,详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其他小朋友的活动则略写。写“我”爬悬崖的过程详写,好友杰里回家领父亲来的过程则略去不写。以后则详写“我”怎样在父亲的指导下爬下悬崖。本文写作上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主次分明,文章写的是一次攀爬悬崖的过程,寄寓的是怎样去对待困难和克服困难的道理。可见,凡是能充分表现中心的材料详写。2、叙事技巧娴熟。本文在叙事中注意前后照应,注意设下伏笔,使得文章记叙周密。比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中“我”的病弱在文中前后照应。文中几处提到杰里,笔笔都有匠心,杰里叫我“别做胆小鬼”、不放心都为下文埋下伏笔。本文采用倒叙的笔法,简洁地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和起因。结束回忆也用笔干脆利落,这样一起一收与正文浑然一体。3、细节描写准确恰当。几篇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和景物描写。文中人物的语言准确地反映出人物各自的性格。如牧羊人的执着,善良与不求回报。“我”的胆怯、父亲的耐心细致,都在文中有恰到好处的描写。“我”的动作、心理使得整个事件真实而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景物描写起交代、渲染、衬托作用,突出了中心。4、夹叙夹议,观点鲜明。《纪念白求恩》叙议结合,议论提炼观点,叙述客观真实,有力支撑了观点,集中赞扬了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四、课堂练习畅所欲言,说说你读了这几篇文章之后的感受。五、作业设计基础性:默读《同步阅读》补充篇目至少两篇,说说自己的阅读体悟。提升性:完成《绩优学案》相关练习。拓展性:生活中,有一些人让我们感动,请你以“他,让我感动”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教学反思《诫子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语文素养:了解有关《诫子书》与诸葛亮的文学、文化常识;进一步有文言味地朗读、背诵课文,培养古典文学素养;理解文中重点文言词语意思;会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精确翻译句子;从“文”与“言”上探究归纳文言学习的一般方法。人文素养: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丰富自己的品德涵养,做热爱学习、德行合一、有教养的时代新人。教学重点:理解重点词语,整体感知课文,准确翻译课文内容。教学难点:理解积累一本人涉及到的文言词语,准确翻译文言文,。教法设计:诵读法、点拨法相结合。学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练习法等。教学重点难点:诵读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勤学励志。教学难点:在翻译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意义。教学方法:诵读积累法、精读探究法。课前准备:学生:课文预习,自读课文,圈点生字词,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老师: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汉贼明大义,赤心贯苍穹”……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文天祥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2、请同学们说说自己所了解的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交流之后,今天我来读一篇诸葛亮写给他儿子的书信,看看他都给儿子说了些什么?板书课题。(以上两种任选一种)二、自主交流1、关于作者: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躬耕陇亩时“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注意结交名士,研读古籍,留心时政,常以管仲、乐毅自励。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做军师之后就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动孙、刘联盟,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蜀汉建立,拜为丞相。为完成统一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他效忠先主,辅佐后主,外联东吴,内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强魏,先后五次北伐魏国,终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54岁,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励自己的子孙,“善政嘉事”“美声溢誉”,其子诸葛瞻、诸葛尚均义无反顾,为国捐躯,一家三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为后人传诵。2、读过此文之后,你的初步感觉有哪些?(课堂交流)三、合作探究1、关于朗读。(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词句停顿。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2)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障碍。(3)指名朗读课文,师生点评,指出存在的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