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徐汇区田林第二中学2024届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中预测试题含解析_第1页
上海市徐汇区田林第二中学2024届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中预测试题含解析_第2页
上海市徐汇区田林第二中学2024届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中预测试题含解析_第3页
上海市徐汇区田林第二中学2024届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中预测试题含解析_第4页
上海市徐汇区田林第二中学2024届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中预测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市徐汇区田林第二中学2024届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中预测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分)1.如图是铜元素和硫元素常见的化合价坐标图,试判断C点上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

A.CuSB.CuS2C.Cu2SD.Cu2S22.甲和乙两种固态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ω)与温度(T)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t1℃时,甲和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B.t1℃时,甲与乙两种物质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C.25g乙物质完全溶于100g水中所需的最低温度是t1℃D.t2℃时,若甲和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析出等质量的固体,需要蒸发掉较多水的是乙物质饱和溶液3.现向一定质量且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并振荡。下图表示反应过程中溶液质量随加入盐酸质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线BC段无明显实验现象B.在C点后溶液中的溶质是NaClC.溶液的pH由大变小D.随逐滴加入稀盐酸,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一定变大4.硒元素具有抗衰老、抑制癌细胞生长的功能,其原子结构示意图及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硒原子核内有34个质子B.硒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78.96gC.硒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四周期D.硒元素在某些化合物中可显-2价5.用下图所示实验装置进行探究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用图①所示装置,给酒精灯添加酒精B.按装置②所示的气流方向可用于收集氧气C.用图③所示装置,用来称量氯化钠D.用图④所示装置,可以用于收集氧气6.物质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下列几种常见物质的性质、用途不一致的是A.氮气性质稳定保护气B.酒精可燃性消毒剂C.食醋酸性除水垢D.干冰升华吸热人工降雨7.“见著知微”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点之一.它是指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思考和推论.建立起对微小的原子、分子的认识.下列不符合这一特点的是A.蔗糖溶解 B.水的电解实验C.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D.A烧杯中溶液变红8.下列现象中,主要与物质的物理性质有关的是A.石蜡熔化B.纸张燃烧C.食物腐烂D.铁生锈9.庆典活动中,人们常用氦气填充气球,利用了氦气的性质有()①密度比空气小②无色无味③不燃不助燃④不能供给呼吸A.①②B.②④C.②③D.①③10.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木条燃烧B.玻璃破碎C.冰川融化D.酒精挥发11.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A.石墨用作电极 B.氧气用于气焊C.干冰用作人工降雨 D.用25%~50%的酒精给高烧患者擦拭身体退热12.观察现象是化学实验的重要环节,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A.木炭:发出红光 B.硫:发出淡蓝色火焰C.红磷:产生白雾 D.铁:火星四射13.下列有关微粒的说法正确的是A.水通电可以收集到氧气和氢气能证明在化学变化分子是可分的B.物体有热胀冷缩现象,主要是因为物体中的粒子大小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C.分子的质量一定都比原子大D.Na失去电子变成Na+时核外电子层数不变14.从分子的角度分析并解释下列事实,说法不正确的是A.端午节粽飘香——分子在不断运动B.气体受热膨胀——温度升高,分子自身体积增大C.固态碘、碘溶液和碘蒸气都能使馒头变蓝——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D.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结合成新的分子15.纳米铁粉在空气中能自燃并生成一种红色氧化物。对比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而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的事实,某同学得出的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A.纳米铁粉在空气中自燃的产物不是四氧化三铁B.相同的反应物在不同条件下生成物可能不同C.有些物质燃烧时温度不需要达到着火点D.反应物间的接触面积大小是反应能否发生的因素之一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16.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其发生装置与制取_____气体相同.收集方法有_____,因为_____.或者是_____,因为_____.氢气的化学性质是①可燃性,反应方程式_____;②还原性,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反应方程式_____.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5分)17.(8分)(1)下图中的物质都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纯净物,每一片“花瓣”上的物质都属于同一类纯净物且都能与“花心”中的物质X发生反应。①请写出一种符合要求的Y的化学式_________________②写出反应中有黑色固体生成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2)吡唑啉是生产折叠手机用到的柔性屏幕的重要物质,气化学式为C3H6N2,①吡唑啉中碳、氢、氮元素的原子个数比是__________________②吡唑啉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___18.(8分)纯净物A可用作燃料。在一定条件下,将一定质量的A与80gB按图所示充分反应,当B反应完全时,生成66gC和36gD(1)一个D分子中共含有_____个原子。(2)B、C、D三种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3)参加反应的A物质的质量是_____g,已知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4,则图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四、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9.0分)19.(8分)化学小组用排水法收集了呼出气体,通过(实验1)比较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成分差异。(实验1)序号实验目的实验操作实验现象①比较空气和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向呼出气体中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_____②比较空气和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分别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中空气中的木条无明显变化,呼出气体中的木条熄灭③_____取两块干燥玻璃片,对着其中一块哈气哈气的玻璃片上出现无色液滴,另一块无明显变化(1)实验①的现象为_____,证明呼吸过程中发生了_____(“物理”或“化学”)变化。(2)实验③的目的是_____。(3)小明指出实验①不能比较空气和呼出气体中CO2的含量,还需补充的实验操作为_____。小芳对②中燃着木条熄灭的原因提出猜想,并设计(实验2)进行验证。(猜想与假设)猜想1:木条熄灭是因为呼出气体比吸入空气中CO2的含量高。猜想2:木条熄灭是因为呼出气体比吸入空气中O2的含量低。(实验2)序号①②③④实验操作空气O2和CO2体积比O2和N2体积比O2和N2体积比实验现象燃着的木条无明显变化燃着的木条无明显变化燃着的木条熄灭燃着的木条熄灭(4)由实验①和②可得出猜想1_____(填“成立”或“不成立”)。(5)(实验2)中,能证明猜想2成立的实验序号是_____。(实验反思)(6)根据以上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填字母序号)。A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中O2和CO2的含量不同B将燃着木条伸入呼出气体中,木条熄灭,说明呼出气体中没有O2C(实验1)的②中,燃着木条熄灭的原因还可能与水蒸气含量增多有关D若把燃着木条伸入体积比为1:1的O2和CO2混合气体中,会观察到无明显变化

参考答案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分)1、C【解题分析】

C点硫元素-2价,铜元素+1价,根据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化学式为Cu2S,故选:C。2、B【解题分析】

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题目详解】A、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甲和乙两种固态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所以甲和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故A正确;B、t1℃时,甲与乙两种物质溶液的状态不能确定,所以溶质质量分数不能确定,故B不正确;C、t1℃时,乙物质的质量分数为20%,乙物质的溶解度是25g,所以25g乙物质完全溶于100g水中所需的最低温度是t1℃,故C正确;D、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乙物质的质量分数变化较小,所以t2℃时,若甲和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析出等质量的固体,需要蒸发掉较多水的是乙物质饱和溶液,故D正确。故选B。【题目点拨】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物质,用降温结晶法,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小的物质,用蒸发结晶法。3、C【解题分析】试题分析:最后反应结束后,随逐滴加入稀盐酸,使得溶液的质量增大,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一定变小;在C点后溶液中的溶质是NaCl和氯化氢,图线BC段对应的反应是碳酸钠和盐酸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气体、水,因此现象是有气泡产生,C点是反应结束的点,所以后面是盐酸过量,因此溶质含有氯化氢;溶液的pH由原来的碱性逐渐变为中性直到后来变为酸性所以PH会由大变小;考点:物质的变化及其现象酸碱盐的性质和变化4、B【解题分析】

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34,表示原子序数为34;根据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硒原子核内有34个质子,故选项说法正确;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8.96,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故选项说法错误;C、周期数=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硒元素的原子核外有4个电子层,则在元素周期表中,硒元素位于第4周期,故选项说法正确;D、硒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6,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2个电子而形成带2个单位负电荷的阴离子,化合价的数值等于离子所带电荷的数值,且符号一致,则该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B。5、B【解题分析】

A、不能给燃着的酒精灯添加酒精,溶液引起火灾,故A不正确;B、氧气密度比空气大,氧气应该从长管进,空气从短管排出,故B正确;C、天平称量氯化钠,左边放氯化钠,右边放砝码,砝码与物体的位置放反了,故C错误;D、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导管应伸入到集气瓶的底部,以利于空气的排出,故D不正确。故选:B。6、B【解题分析】试题分析:A.氮气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和其它物质发生反应,所以常用作食品的保护气,既防止食品被挤压,又防止食品变质,说法正确;B.酒精具有可燃性,可作燃料,只有体积分数为75%可作消毒剂,说法错误;C.食醋的主要成分是醋酸,显酸性,能与水垢中的碳酸钙等成分反应变成可溶性的物质,C说法正确;D.干冰是经过压缩的二氧化碳固体,能升华吸热,使环境温度降低,可用作人工降雨剂、舞台烟雾剂、致冷剂等,说法正确;故选B考点:物质的性质与用途7、C【解题分析】

A、蔗糖溶解是分子之间有间隔,并且分子不停运动的结果,故正确;B、水的电解实验的实质是水分子分解为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不能再分,重新组合为氢分子和氧分子,故正确;C、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原理是红磷燃烧消耗氧气,利用压强差得出结论,是宏观现象,故错误;D、氨气分子不断地运动,氨水溶液呈碱性,使A烧杯中溶液变红,故正确。故选C。8、A【解题分析】试题分析:石蜡熔化过程中只是发生了物质的状态的发生改变,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选A.考点:物质的变化9、D【解题分析】由于氦气是一种稀有气体,它的化学性质特别稳定,在通常情况是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的,它的密度远远小于空气的密度,故常被人们用来填充气球。故选D。10、A【解题分析】A、木条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等物质,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A正确;B、玻璃破碎只是形状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C、冰川融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D、酒精挥发由液态变为气态,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故选A。11、B【解题分析】试题分析: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映性质,A、石墨用作电极,利用的是石墨优良的导电性,属于物理性质,错误,B、氧气用于气焊,是利用氧气可以支持燃烧,是燃料燃烧时放出更大的热,是属于化学性质,正确,C、干冰用作人工降雨,是根据干冰升华(直接由固体变液体)吸热,从而使周围的温度降低,使水蒸气液化成水,是物理性质,错误,D、用25%~50%的酒精给高烧患者擦拭身体退热,是根据酒精具有挥发性,蒸发吸热,使身体退热,属于物理性质,错误。故选B考点: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关系12、D【解题分析】试题分析:木炭:发出白光;硫: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红磷:产生白烟。故选D。考点:物质燃烧的现象13、A【解题分析】A、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证明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正确;B、物体有热胀冷缩现象,主要是因为物体中的粒子间隔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不是粒子的大小,错误;C、分子的质量不一定比原子的质量大,例如氢分子的质量小于氧原子的质量,错误;D、Na失去电子变成Na+时核外电子层数减少,错误。故选A。14、B【解题分析】

A、端午时节粽飘香,是因为粽子中含有的物质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粽香,故A正确;B、气体受热膨胀,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分子自身体积不变,故B错误;C、固态碘、碘溶液和碘蒸气都能使馒头变蓝,是因为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故C正确;D、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是因为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结合成新的分子的缘故,故D正确。故选B。【题目点拨】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15、C【解题分析】A、纳米铁粉在空气中自燃生成一种红色氧化物,四氧化三铁是黑色的固体,纳米铁粉在空气中自燃的产物不是四氧化三铁,正确;B、纳米铁粉在空气中能自燃生成氧化铁,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相同的反应物在不同条件下生成物可能不同,正确;C、物质燃烧时温度需要达到着火点,错误;D、根据“纳米铁粉在空气中能自燃并生成一种红色氧化物。对比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而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的事实”可知,反应物间的接触面积大小是反应能否发生的因素之一,正确。故选C。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16、Zn+H2SO4=ZnSO4+H2↑二氧化碳向下排空气法其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排水法其难溶于水2H2+O22H2OH2+CuOCu+H2O【解题分析】氢气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氢气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化学方程式是Zn+H2SO4=ZnSO4+H2↑。其发生装置与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相同,均属于固体和液体反应不需加热制取气体。收集方法有向下排空气法,因为其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或者是排水法,因为其难溶于水。氢气的化学性质是(1)可燃性,反应方程式是2H2+O22H2O;(2)还原性,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反应方程式是H2+CuOCu+H2O。点睛∶氢气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氢气难溶于水,可以用排水法收集;密度比空气小,也可以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5分)17、C、Cu、Mg(活泼金属)铁+氧气四氧化三铁或铜+氧气氧化铜3:6.240%【解题分析】

①X能与Fe、H2、P、S反应,X是氧气,C、Cu、Mg(活泼金属)在一定条件下都能与氧气反应;②铁、铜分别与氧气反应生成黑色的四氧化三铁、氧化铜,反应的字表达式分别为:铁+氧气四氧化三铁或铜+氧气氧化铜;(2)①根据吡唑啉化学式(C3H6N2)可知,吡唑啉中碳、氢、氮元素的原子个数比是3:6.2;②吡唑啉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18、3CD22C3H8+5O23CO2+4H2O【解题分析】

根据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确定反应物A以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在微观结构示意图中,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根据化学式的意义解答即可。【题目详解】(1)由微粒的构成可知,一个D分子中共含有3个原子;(2)由微粒的构成可知,B、C、D三种物质分别是氧气、二氧化碳和水,其中二氧化碳和水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3)在化学反应前后,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故A的质量=66g+36g﹣80g=22g,根据图示可以看出,反应的物质是A氧气,生成的物质是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66g××100%=18g,水中氢元素的质量=36g××100%=4g,18g+4g=22g,故A中只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碳原子和氢原子的个数比为::=3:8,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4,12×3+1×8=44,故A的化学式为:C3H8,故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3H8+5O23CO2+4H2O。四、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9.0分)19、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化学比较空气和呼出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向盛有空气的集气瓶中倒入少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