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琵琶行》课件+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1页
【高中语文】《琵琶行》课件+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2页
【高中语文】《琵琶行》课件+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3页
【高中语文】《琵琶行》课件+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4页
【高中语文】《琵琶行》课件+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知人论世吊白居易李忱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注:唐宣宗(李忱)即帝位后,“精于听断”,国家得到治理,“十余年间,颂声载路”,史称“虽汉文、景不足过也”。宣宗不仅具有政治才能,也颇爱好诗歌。“每曲宴,与学士倡和,公卿出镇,多赋诗饯行”(《全唐诗》)。写作诗文的时间足足有六十年,

如今也只能去冥界当诗仙了。你一生像浮云一样漂泊不定,却以“居易”为名;崇尚自然无为而以“乐天”为字。孩童也能看懂《长恨歌》,

胡人也能咏唱《琵琶曲》。你的文章天下闻名,

我禁不住思念你而愈加难过了。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中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被称为“老妪能解”(白居易每做一首诗都念给不识字的老婆婆,不断地修改,直到她能听懂才把诗定稿)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乐府,本是汉武帝开始设立的掌管宫廷和朝会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由乐府采集和创作的诗歌“乐府诗”也被称做“乐府”。乐府诗相当一部分采自民间,具有通俗易懂、反映现实和可以入乐几个特点。后来文人也仿作乐府诗,唐代把南北朝以前的乐府诗统称作古乐府。新乐府运动,是一场诗歌革新运动,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世称“元白”)等所倡导,主张恢复古代的采诗制度,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新乐府运动”强调以自创的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这类诗的特点是:自创新题,咏写时事,体现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时期生活特点诗歌特点前期(从入仕到贬江州司马以前)仕途一帆风顺,始终以“为民请命”“兼济天下”的宗旨。以讽喻诗为主。代表作品为《卖炭翁》《新乐府》等。后期(即从被贬江州司马到死)是他“独善其身”的时期,揉和儒家“乐天知命”道家“知足不辱”和佛家“四大皆空”来“明哲保身”。以闲适诗和感伤诗为主。感伤诗《长恨歌》《琵琶行》创作背景

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被刺身亡,长安城一片混乱。当时白居易任左赞善大夫(太子属官),率先上书请求缉捕凶手。当权朝贵便抓住这个把柄攻击他“越职言事”,又诬陷他不顾母亲看花坠井而死,竟然写了“新井”和“看花”的诗,有伤名教,最终朝廷将其贬为江州司马。

白居易获罪的真正原因主要是他写的针砭时弊的讽喻诗,正如自己所说,“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

司马虽然名义上是州刺史的副职,实际是闲散职务。属于散官,相当于是九品官,属于唐朝时期最低的一种官职。

元和十一年,他送客湓浦口,遇到琵琶女,创作出这首名篇《琵琶行》。写作背景文本研读《琵琶行》(原作《琵琶引》),歌、行、吟、引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特点:“篇无定句,句无定字”,其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句法长短不一,富于变化。唐以后,歌行一般用五、七言古诗体裁。解题行,又叫“歌行”,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乐府名曲之一。句式灵活,一般是七言,或者七言为主,穿插三、五、九言的句子。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解题并序,一般出现在诗文题目或前言中,其内容与诗文密切相关。

《琵琶行》是一首歌行体的长篇叙事诗,颇富抒情色彩。长篇叙事诗多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表现主题。小序解读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商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辗转)徙(迁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这天晚上)始觉有迁谪意。因(于是)/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倡女:歌女。倡,古时歌舞艺人。

善才:是“能手”的意思。当时对技艺高超的乐师的通称。委身:托身,这里指嫁的意思。命酒:叫手下人、摆酒。

漂沦:漂泊流落。出官:京官外调到地方任职,含贬官意(贬黜到地方任职)恬然:宁静安适的样子。迁谪: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为:创作。长句:指七言诗。歌:作歌,动词。命:命名,题名。凡:总共。

言:字。1、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况;2、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3、说明了自己的感受和写作的背景动因;4、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思考:小序写了哪些内容?对全诗有什么作用?

小序已经简明清楚地叙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写成了诗,运用各种艺术手法,使人物形象和故事更加感人,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试用七字形式概括每段的内容。浔阳江头夜送客江上聆听琵琶曲歌女自诉身世苦同是天涯沦落人重闻琵琶青衫湿任务一:初读课文,理清思路梳理琵琶女的人生经历第三段第三段:琵琶女诉身世苦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沉吟:低声吟诵;低声自语;沉思吟味,迟疑不决。敛容:显出端庄的脸色。虾(hà)蟆陵:“虾”通“蛤”。在长安城东南,是当时有名的游乐地区。教坊:唐代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第一部:第一队。教坊中最优秀的一队。部:量词,计量歌舞队、乐队。秋娘:唐时歌舞妓常用的名字。泛指当时貌美艺高的歌伎。五陵:是当时富豪居住的地方。缠头:古代赏给歌舞女子的锦帛等财礼。击节:打拍子。原本用木制或竹制的板。翻酒污:(因)泼翻了的酒被玷污。等闲:随随便便,轻易,平常。颜色故:容貌衰老。老大:年纪大了去来:走了以后。来,语气词。梦啼妆泪:从梦中哭醒,搽过脂粉的脸上流满了一道道红色的泪痕。阑干;横流的样子;纵横交错的样子。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过渡句——由弹奏琵琶转入自述身世。出生京城少年成名侧面烘托才貌红极一时细节描写其生活纸醉金迷,奢华惬意流年暗换,欢乐易逝第三段:琵琶女诉身世苦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前半部分写乐事,是否与琵琶女的凄(苦身世矛盾?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不矛盾。起对比反衬作用。

第三段:琵琶女诉身世苦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该段中写了琵琶女不同时期的哪些方面的对比?样貌:年轻美貌——年长色衰境遇:门庭若市——孤守空船情感:昔日欢笑——今日悲伤价值:被认可需要——被冷漠忽视

我本可以忍受黑暗

如果我不曾见过太阳

可如今,太阳把我的寂寞

照耀得更加荒凉

——狄金森第三段:琵琶女诉身世苦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该段中写了琵琶女不同时期的哪些方面的对比?样貌:年轻美貌——年长色衰境遇:门庭若市——孤守空船情感:昔日欢笑——今日悲伤价值:被认可需要——被冷漠忽视我本可以忍受寂寞如果我不曾见过辉煌可如今,明月把我的寂寞映照得更加荒凉第三段:琵琶女诉身世苦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琵琶女遭遇变故的原因?琵琶女的形象?原因: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家庭变故、年长色衰)形象:琵琶女是一个早年才貌双全,历尽繁华,可随着家庭变故、年长色衰,最终晚景凄凉的歌女形象。第三段:琵琶女诉身世苦社会悲剧、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社会重色轻才、世人重利轻情第三段:琵琶女诉身世苦

思考:为什么诗人会同一个从未谋面的下等的倡女产生共鸣呢?请找出文中概括性的一句话。

白居易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梳理白居易的人生经历第四段:同是天涯沦落人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唧唧:叹息声。呕哑嘲哳:形容声音嘈杂刺耳。琵琶语:琵琶声,琵琶曲。暂:突然,一下子。更:再。翻作:写作。翻:按曲调写作歌词。第四段:同是天涯沦落人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白居易前后处境的转变的原因是什么?

白居易因越职言事,怒触当朝权贵,遂被贬为江州司马。对于一个古代士大夫来说,“越职上书言事”说明他是一个怎样的人?有儒家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以天下为己任。第五段:重闻琵琶青衫湿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却坐:退回到原处坐下。促弦:把弦拧得更紧。向前:刚才。掩泣:掩面哭泣。青衫:黑色单衣。唐朝八品、九品文官(官职低)的服色。司马青衫:形容极度悲伤。任务二:深度研读,解青衫泪请概括白居易和琵琶女人生经历的相同之处,并探究造成他们悲惨命运的根源。相似(通)点琵琶女白居易相似(通)点琵琶女白居易来历相同自言本是京城女我自去年辞帝京年少时容貌出众、技艺高超众星拱月、春风得意才华横溢、声名遐迩、年少得志、意气风发遭遇相似年老色衰,嫁为商妇仗义执言,获罪被贬情感相通独守空船,心意难平谪居卧病,悲愤交加主旨提炼①诗歌描写了琵琶女的不幸遭遇;②寄予了诗人对琵琶女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③诗人还借琵琶女的身世来观照自己被贬受屈的不幸境遇,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任务三:品味音乐,感受情感变化1.请问琵琶女一共弹奏了几次?诗人有何感受?有何作用?第一次(第2段开头):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第二次(第2段主体):第三次(第5段):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一闻琵琶邀相见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环境描写:渲染悲凉萧瑟的气氛,奠定全诗基调(互

文)回习顾复互文举例1、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翻译:烟雾月光笼罩着寒水和白沙。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乐府诗《木兰辞》)翻译:将士(将军战士)们从军十年,经过千百次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一闻琵琶相邀见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环境描写:渲染悲凉萧瑟的气氛,奠定全诗基调迷惘、惆怅、孤寂、冷清,渲染了离愁别绪,为琵琶女出场做铺垫(互

文)(借

代)侧面烘托琴声动人三闻琵琶青衫湿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动作描写突出曲调变化对比侧面烘托音乐的悲凄特写镜头二闻江上琵琶语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寻:循着暗问:低声询问迟:迟疑近:形作动,靠近回灯:重新拨亮灯光始:才转轴拨弦:调弦较音

的动作掩抑:声音低沉思:深长的情思低眉:低头信手:随手续续弹:连续弹奏拢:扣弦捻:揉弦抹:顺手下拨挑:反手回拨霓裳、六幺:曲名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二闻江上琵琶语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寻:循着暗问:低声询问迟:迟疑近:形作动,靠近回灯:重新拨亮灯光始:才转轴拨弦:调弦较音

的动作掩抑:声音低沉思:深长的情思低眉:低头信手:随手续续弹:连续弹奏拢:扣弦捻:揉弦抹:顺手下拨挑:反手回拨霓裳、六幺:曲名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二闻江上琵琶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粗重急促,轻细急促)(错落有致,清脆圆润)(婉转流利,鞭塞不畅)(低沉停顿,出人意料)(弦外有声,情未能已)(激越雄壮、高亢微昂)(戛然而止,动人心魄)幽咽:微弱的声音,形容声音梗塞不畅于无声处听惊雷,渲染了当时寂静的环境氛围,说明人们都沉浸在余音绕梁的境界中,衬托了乐曲强烈的艺术魅力,以情动人。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哪些情感变化?年老色衰,委身贾人,孤单凄凉春风得意的少年时代变故之后的低沉对命运无情、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轻情的愤怒控诉。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第一部分“前奏曲”第二部分“欢乐曲”第三部分“低沉曲”第四部分“悲愤曲”《琵琶行》的音乐描写极其出色,请结合具体诗句欣赏诗人用到哪些方法来进行音乐描写?形容乐声粗重繁密形容乐声轻柔细致形容乐声清脆圆润形容乐声婉转流畅形容乐声缓慢低沉形容乐声沉咽暂歇形容乐声雄壮激昂形容乐声戛然而止——嘈嘈如急雨——切切如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四弦一声如裂帛找出描写相应乐曲声的比喻句。1.比喻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婉转流利,梗塞不畅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突然爆发,激越雄壮——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富有画面感。2.通感何为通感?“通”是相通、相联系的意思,“感”是感觉,即是人们常说的视、听、味、嗅、触五种知觉。在描述客观事物时,将人的各种知觉互相沟通、转换、迁移,即为通感(移觉)。简言之,所谓通感即是以感觉写感觉的一种修辞方法。例如,欣赏建筑的重复与变化的样式会联想到音乐的重复与变化的节奏;闻到酸的东西会联想到尖锐的物体;听到飘渺轻柔的音乐会联想到薄薄的半透明的纱子。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叠词: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联绵词:间关(叠韵)、幽咽(双声)3.叠词和联绵词直接摹拟声音在汉语中,有一种词叫联绵词。指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的词。联绵词是由两个音节联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它有两个字,只有一个语素。这两个字有的是声母相同,如“慷慨”;有的是韵部相同,如“窈窕”联绵词包括(1)双声的,两个音节的声母相同。(2)叠韵的,两个音节的韵母相同。;有的是同音重复,如"孜孜";还有的两个音节没有什么关系,如"嘀咕"。前三种联绵词的存在加强了汉语的音乐性。连绵词不能拆开使用,很少的因修辞需要而分开(如"天翻地覆慨而慷")也不能拆开来解释。联绵词不能就字面来进行解释,如"仿佛"不能解释为"模仿佛爷"。——使音节悦耳动听,增加了语言的音乐性和节奏感。通过听众反应、环境气氛来衬托音乐效果和魅力。“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用听众的“无言”“专注”侧面烘托出音乐演奏的成功。乐曲引人入胜,听众沉浸到乐曲的意境中,产生共情,各想心事,只呆呆地把眼光投入江心,凝视那轮洁白的秋月。“秋月白”,把动态的音乐凝固在静态的画面里,曲终收拨,乐声消逝,想象绵延。这是“以景衬情”的典范。4.侧面描写“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突出音乐的变化及弹奏技艺的高超。5、有声和无声(动与静)的对比:“未成曲调先有情”、“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以音乐带出的听者感受表现音乐效果,声情并茂,可见乐曲之感染力,演奏者用情之真切。6、妙语点睛,直接点评观众感受,来揭示乐曲魅力。同病相怜,同声相应他们是同忆京城,天涯人对天涯人;同叹年华付流水,苦情人对苦情人;同感处境悲凉,断肠人对断肠人;同滴辛酸泪,流泪人对流泪人;同泄音乐情,知音人对知音人;同望天涯明月,寂寞人对寂寞人。全文以人物为线索,既写琵琶女的身世,又写诗人的感受,然后在“同是天涯沦落人”二句上会合。歌女的悲惨遭遇是明线;诗人的感情渗透在字里行间,随琵琶女弹的曲子和琵琶女身世的不断变化而荡起层层波浪,可算是暗线。这一明一暗,一实一虚,使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全诗语言美而不浮华,精而不晦涩,内容贴近生活而又有广阔的社会性,雅俗共赏。小结拓展阅读欣赏:白居易的《琵琶行》

韩愈的《听颖师弹琴》

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摹写声音的至文惨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渲染萧瑟凄凉的气氛,烘托人物凄凉忧伤的心情,奠定了诗歌感伤的基调。景中含情,以景结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意境幽静凄寒,渲染诗人的离愁别绪。渲染了当时的环境气氛,说明人们都沉浸在余音绕梁的境界中,衬托了乐曲强烈的艺术魅力。惨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渲染孤寂悲凉的气氛,也烘托了琵琶女凄凉孤寂的心情。既写出了诗人谪居之处环境的恶劣苍凉,渲染悲凉的气氛,也烘托了诗人内心的悲凉、孤寂、苦闷和无奈。毛泽东书房中的《唐诗三百首》,在本诗的开头上有如下批语:“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在天涯。作者与琵琶演奏者有平等心情。白诗高处在此不在他处。”

既专为此长安故倡长感今伤昔而作,又连绾己身迁谪失路之怀。直将混合作此诗之人与此诗所咏之人,二者为一体,真可谓能所双亡,主宾俱化,专一而更专一,感慨复加感慨。(陈寅恪)小结《琵琶行》有感浔阳江注定有那么一个晚上注定有一轮秋月被琵琶弹拨江州司马思量着换上了一袭青衫秋虫伴唱

苇叶低徊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