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路径与策略_第1页
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路径与策略_第2页
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路径与策略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路径与策略

自21世纪初国家正式宣布“退出”战略以来,中国企业的直接投资快速增长,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正在加快。据商务部统计,201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达到746.5亿美元,同比增长85%。截至2011年年末,1.35万家中国境内投资者累计在全球177个国家和地区投资建立了1.8万家境外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到4247.8亿美元(参见图)。年末境外企业资产总额近2万亿美元。资料来源:历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及商务部统计。纵观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和国际化的发展,尤其是最近10年涌现出了一大批竞争力较强、具有全球视野和较强烈的国际化意愿的企业,中国企业的国际化道路变得越来越清晰,国际化路径模式也不断变化和成熟。本文将从国际生产分工体系、国际化优势的变迁、国际化与当地化、道路模式的多样性等方面探讨近10年来中国企业国际化路径与策略的新动向和新特点。一、中国企业的内外合作发展格局与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的国际化不同,中国企业的国际化首先是从“引进来”开始的,换句话说,中国企业首先面临的是外来资本在本土市场的挑战,在与外资竞争合作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国际化乃至全球化的。因此,我们可以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总路径概括为:先在本地接纳和参与国际生产分工体系,再借助该体系将企业经营延伸到国外,从而实现国际化。这条从内向国际化到外向国际化的发展轨迹基本上也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企业开展跨国经营的普遍现象(UNIDO,2003)。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尤其是亚洲生产网络不可或缺的一环。Koopman等(2008)使用Hummels等(2001)发展的方法计算了2006年中国出口产品中来自国外的进口中间品价值比重,结果显示该比重达到49.3%。平新乔(2005)估算了2003年中国制造业的“垂直专门化”比率,结果显示中国出口品当中来自国外的中间品价值比重约为21.8%。刘志彪和吴福象(2005)的估算结果也表明制造业的进口中间品占总产出的比重呈上升趋势。总的来看,中国通过引进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资,在东亚地区形成了以日韩为中间产品和核心部件供应地、以中国为加工组装基地、以欧美为主要出口市场的国际生产分工格局。具体来说,中国企业的内向国际化大致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中国企业直接参与国际生产,如以格兰仕集团为代表的贴牌生产(OEM)和代设计生产(ODM),该公司为250多家跨国公司贴牌生产,已经成长为全球最大的微波炉制造商;一种是中国企业为外商在华投资企业进行产业配套,实际上是一种中国本土企业通过外商投资企业间接参与国际生产的形式。根据国内几项调研或调查报告的结果估计,大致有50%~60%的外商投资企业有国内配套企业,而国内采购的比率在1/3左右(江小涓,2002;隆国强等,2003;赵行姝,2006;石正方,2006)。无论是直接从事国际代工生产,还是间接通过外资企业国内产业配套参与国际生产,内向国际化:一方面,推动了市场环境的不断规范和完善;另一方面,通过技术和管理外溢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本土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江小涓,2004,2002)。可以说,内向国际化是中国企业国际化道路中不可缺少的关键一环,对于中国本土企业积蓄外向国际化实力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迅速发展,部分中国企业已经从内向国际化向外向国际化转移,从以前为国外企业从事国际代工生产和产业配套,逐步发展到自己主动全球布局,进而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控制和支配整个产业价值链。如海尔、华为、中兴、联想、万向等企业均在加紧进行全球布局,国内资源、能源企业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整合。二、国际化后中国企业面临国际市场隐形成本的“低工资”随着中国企业从内向国际化逐步转向外向国际化,本身的国际化优势也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变化。简单说,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优势面临从主场到客场的挑战。中国企业在本土从事内向国际化的主要优势在于:劳动力成本优势、本土市场优势、产业集群优势和规模经济优势等。其中,劳动力成本优势历来是中国的主要比较优势之一(蔡昉和林毅夫,2003;郭克莎,2001)。但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均收入的普遍提高,劳动力成本优势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削弱。而且如果考虑到劳动生产率因素的话,中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未必比其他国家具有明显优势(参见表)。因此,未来中国企业若单靠劳动力成本优势将很难在国际代工市场中稳住脚根。不仅主场的劳动力成本优势面临挑战,中国企业国际化后还要面对国际市场隐形成本的考验。所谓国际市场隐形成本主要指的是以前那些在国内市场生产经营时无足轻重的成本,在国际化经营时却显现出来,迫使企业不得不重新加以考虑。甲乙和冀勇庆(2006)归纳了华为国际化过程中遇到的隐形成本,“在元器件采购、全球化资源配置、财务成本、市场运作成本、订单交付成本、全球服务成本乃至文化成本等诸多方面,华为都将不再具备成本优势”,“以往我们在国内认为‘低’的部分现在反而‘高’了上来。”。之所以存在国际市场隐形成本,主要是因为以下几个因素:①市场环境不同造成的隐形成本显现。如国际市场不同货币、不同结算方式带来的财务风险;②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要求高。往往国外市场尤其是发达国家市场对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要求高于国内,提高质量必然带来成本增加;③人工服务成本较高。如发达国家的人工成本非常高,如果雇用当地人从事产品生产和服务的话,成本势必要比国内高;④国际市场上严格规范的知识产权体系往往导致国内企业无法象在国内市场那样低成本地获得技术。总之,中国企业随着内向国际化转为外向国际化,也从主场转为了客场,所面临的挑战和风险要比国内大得多,这就需要中国本土企业切实提高抗风险能力、增强竞争力。三、道路和模式日益丰富企业跨国经营自二战结束以来得以迅猛发展,企业的国际化道路也已形成了一定的模式。中国企业在开展国际化经营时一方面参考其他国家或地区企业跨国经营的经验和道路模式,另一方面也在不断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国际化道路和模式。换言之,从目前实践来看,中国企业国际化的道路和模式具有较为鲜明的多样化特征。首先,“走出去”的形式不断创新。近十几年来,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创新形式不断出现,从初期的境外加工贸易形式,发展到海外并购和全球资本运营,最近又涌现出了境外经贸合作区等新形式。“走出去”形式的不断创新,不仅反映了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和实力的提升,也体现了不同时期、不同类型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不同特点和要求。其次,国际市场开拓策略日趋多样化。近年来,中国企业“走出去”涌现出了海尔模式、华为模式等一批具有自身特色的国际市场开拓策略。(卢进勇和闫实强,2005)最后,国际化道路和模式不断成熟。福耀集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福耀集团在海外市场无一设厂。福耀集团董事长曹德旺就指出:“在发达国家不宜建厂,这是一种扬长避短的现实策略。”(焦晶2006)而福耀集团之所以选择这样一条国际化道路,却是几次投资美国失败后反思的结果。四、国际化的路径模式经过了20多年的探索和发展,中国企业对国际化经营的认识越来越清晰,国际化策略越来越灵活,国际化道路越来越成熟。从宏观层面来看,中国企业首先在本地接纳和参与国际生产分工体系,再借助该体系将企业经营延伸到国外,从而走出了一条从内向国际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