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结合案例谈谈你对创新意识的理解3篇篇一:第一节:创新是什么?意识是什么?第二节:什么是创新意识?学生创新意识的现状如何?第三节: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能力?第一节:创新是什么?意识是什么?在辞海中,“创”意指开创,首创。“新”喻指在淘汰旧思想或者旧事物之后所产生的先进的、有价值的且有进步意义的物质或精神领域。人们常常将创新与创造相混淆,前者更强调创造的过程,包括创造的意识、情感、态度与意志,而后者则指向于产品的制作结果,强调首创的新颖与独特。数学的产生,实际源自于生活,却因抽象、简洁等特点被赋予了浓重的创新色彩,推动了各个学科领域的迅速发展。但是我们无法诉求小学生能在课堂上,做出推动数学发展和历史进程之举,那么课堂上的创新,何以承载?那么,此时的课堂创新的过程便凸显出回归性的理念,回归于历史的问题于困惑,从而帮助学生感受到数学创造的魅力与神奇,初步感受创新的意义与价值。譬如:当孩子们学到小数的时候,他们眯着眼睛不理解,有了整数和分数,为何一定要有小数呀?小数是衔接整数和分数的桥梁,让数位在小数点左右两侧,冥冥之中形成了对称之态,构造了和谐之美;而小数更延续了单位细分的思想,正因为整数描述的不准确、分数描述的不接地气,才在十倍十倍地缩小中,产生了更加细微而精确的数量,描述我们的身高体重、航天仪器的测量接轨都离不开小数的存在。此关键问题带领学生回归到了历史中数学家冥思不得的思考过程与疑惑状态,并引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发现与探究,最终思考得法,这对于儿童来说,便是创新,虽然不是历史丰碑中的首次创新,但却是其思想的创新源泉。当“意识”力处一个哲学状态时,意识是人脑有别于动物的创新活动的结果它是大脑对于客观世界的自觉性、目的性和能动性反映。自觉性意识属于人的机能反应,或者说是本能反应,如:饥寒、高温、干燥等等;而目的性意识往往需要通过一定的行为训练去形成自己的注意力与专注力,从而有目的地做一件事情;能动性意识则是形成行为习惯后,能主动性、自动化地完成一项有目标、有计划、有挑战性的工作,且此学习工作能够进行可持续的突破与发展。而“创新意识”的落实正是需要形成主动化和自动性的创新力水平,属于脱离外界目的性干预后的内驱力意识,是搭建于支架性问题的开放性思维。第二节:什么是创新意识?学生创新意识的现状如何?1999年,我国首次提出创新教育,以培养儿童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品格为主宗旨,并提出以创新意识为先、实践能力为后的落实路径。在心理学中,张大均将“创新意识”理解为是对于消极定势思维的突破,所谓消极的思维定势是“指向于活动对象且先于活动过程的初期心理准备”,然此心理准备由于陈旧、固化的思想而有碍于数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与正确实施。[]裴光亚老师将创新意识的内涵归纳为创新品质、创新思维和创新方式三个重要的方面,其中创新的方式主要是由情境分析——问题提出——自主探索——研究概括四个方面所构成。首先,2022年新课标中提出的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学生主动尝试从日常生活的自然现象中、现实世界中的科学情境中,发现并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今年新课标的总目标中依然有对于“四能”的强调,而“四能”中最能体现创新意识的,并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是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过程,这正是创新思维的开端。学生能基于自己的思维角度和学习经验提出需要解决的新问题,首要便是源自于学生自身的好奇心、求知欲、批判性等创新品质。其次,创新意识还表现于学生归纳和类比数学关系与规律,提出数学命题与猜想,并加以验证的过程。英国数学教育家梅森(J.Mason)在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时,强调了以下几点:第一,引导学生从特殊情境走向系统化的特殊情境,譬如:关乎找次品的案例,如果243片钙片中有一个次品较轻,用天平称几次才能把它找出来?面对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将其转化为一个简单且容易上手解决的系统化的特殊情境,如:n=9个和8个钙片。第二,从系统化的特殊情境再走向一般化的结论,此时学生的归纳是基于系统化情境的结论总结,再这个案例中主要是引导学生深刻领悟“平均分与三分”的合理性(如下图所示),更体会“化繁为简”的转化思想。第三,由巧妙的特殊化对一般性结论进行检验。此处属于变式题,是从相应的结论出发再次提出新的研究问题,并尝试与一般性结论进行对比,如学生已经总结出了乘法分配律的字母表达式,那么学生还能根据结论提出什么新的问题吗?譬如:是否也存在除法分配律?如果括号内是减法是否也可以写成这样的表达式?等等最后,勇于探索开放性的、非常规的实际问题与数学问题。不良结构的问题也常常不局限于数学这一门学科的活动,往往是需要跨学科来进行问题的解决。譬如,年月日一课的教学中,便有孩子问:为什么7月和8月都有31天?为何2月的天数最少?为什么一个月有30天或者31天?为什么一年有365天和366天的差别?这些特别的问题变现为了充实的资源,引发了学生热烈的思考与推算,尤其是在平年与闰年的推导过程之中,学生结合地理知识和自己的估算发现,每四年会增加一天的原因是由于每年少算的6个小时,4年下来便是大约24个小时了!虽然这个问题的解决看似对做题并没有多大影响,却引导学生感受到了数代人所历经的呕心沥血与精心研究。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这里面每一个历史故事的展开、每一个数的发现,也许只是一个小小的缩影,却真正地推动了数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目前儿童的创新意识现状如何呢?通过以下调查和研究(如下图所示),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对于生活特别是大自然有着天生的好奇心,且喜欢独立思考各种数学问题,对于老师布置的作业以及数学教师的态度,70%的学生都表现出了积极的选择,而教师也能从有趣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数学,不过亟待加强的有以下一点:第一,学生的数学知识面较为狭隘。目前,学生对于课外的数学活动参与是极少的,如:跨学科的综合与实践活动,因而造成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较为惰性,难以在各科课程群中发挥其最大作用。更况,儿童的阅读书籍仅限于语文和英语两门学科,对于数学的趣味故事了解甚少。第二,学生的主动性需要得以加强。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上课的发言情况和交流情况并不理想,很多学生之间的交流偏于形式化,学生相互倾听的效果以及上课提问发言的质量与数量都有待加强。第三,学生的问题意识薄弱,批判性思维有待加强。对于问题的提出,大部分是由教师越俎代庖的,学生提问的环节几乎没有,朱自清则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不进”。有的话也只是在课开场时,老师和学生聊上一句:小朋友们,对于这个课题,你们还想提出什么问题吗?当然合理,却远远不够。第三节: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并非是一抹黑地走单丝,其关键点在于创新意识与其他核心素养、核心能力的多重、多层次架构融合,这也是培养儿童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体现于以下三点,将各自以相关案例做出阐释:首先,将创新意识与空间观念的直观想象相融合。2022年新课标依然将空间观念作为重要的培养方向,主要是指学生对于关键的物体或者图形的形状、大小以及位置的认识。空间观念中非常重视学生“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的能力。而这个直观想象的过程,恰是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重中之重。譬如:线段、直线和射线这节课,如何在渗透空间观念的过程中培养儿童的创新意识?那么先思考两个问题:①数学中对于线的定义是怎样的?②通过手电筒、向外太空射出的激光笔和向两端无限延长的激光笔来引入这直线和射线,是否合理?③如何能在表示出“无限延伸”特征的情况之下,画出数学中的直线与射线?④直线和射线与学生之前学习的线段有什么关系?数学中的点无大小,线也本无粗细,数学中的线是想象出来,可无限延申的形状。激光笔、手电筒等能量有限,自然无法表达无限延伸的涵义,由此一来,画出数学中的直线和射线,便成为了班级创意的难点,也是理解线段、直线和射线特征与关系的重点。(可看以下“案例一”)其次,将创新意识与推理能力的猜想验证相融合。初中重在形成推理能力,小学则重在推理意识的培养,双重意识,并蒂相助!而此推理也并非是警察抓小偷等破案型推理题,主要以学生观察、猜想、验证等具体过程作为落脚点。既要推理并概括出性质、定律、模型等,又能在差异化、个性化的概括方式中渗透创新意识。笔者以一节乘法分配律课为例。记住乘法分配律的公式可能只需要1分钟,但要真正理解这些相似情境背后“变与不变”的道理,学生有必要经历抽象与概括的过程,以此支撑、验证自我的猜想。在课堂上,教师带领着孩子们观察、计算(如下图所示),孩子们发现这些情境既可以“合着算”,也可以“分开算”有两种列式子的方式。合着算,可对应乘法分配律中的(a+b)×c,理解为(a+b)个c;分开算可对应乘法分配律中的a×c+b×c,分别理解为a个c加上b个c。那这些式子有何相似之处呢?学生能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达吗?我们班级的孩子有了以下的发明创造过程。①两个数的和乘以一个因数等于这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因数相乘。(文字概括)②(3+5)×2=3×2+5×2(枚举法)③(甲+乙)×丙=甲×丙+乙×丙;(你+我)×他=你×他+我×他(结合生活和数学经验来概括)④(✭+▲)×▆=✭×▆+▲×▆(图形概括)⑤(a+b)×c=a×c+b×c(字母表达概括)语言表达的丰富程度映射出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创新思维,而文字、字母、图形的表达方式又皆是学生过去的学习经验,亦贴近学生对于乘法分配律的真实感受,表达方式虽存在差异化,但其所表示的含义与理解却保持着高度的一致型!最后,将创新意识与批判思维的质疑提问相融合。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学生好问、好奇、乐学的精神是孩子的天性,也是数学思维打开的出发点。所谓质疑,是当外在的问题情境和学生的心理预期有所冲突之时,为了从初始目标走向终极目标所提出的疑问。目前上海很多学校在执行“一课一问”、“一课生问”活动课堂,教师往往只围绕一个问题为核心展开教学设计,或者学生围绕多个问题进行学习研究。而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存在不会质疑、不敢质疑、不想质疑等问题,不会质疑是因为缺乏创新的意识与数学的眼光,不敢质疑则是因为孩子们本身缺乏提问和锻炼的机会,而教师给予的积极反馈不够的化,学生自然主动性不强。又如若不想质疑,只想死记硬背定论和概念,这样儿童的创新意识又怎能提升?数学就是因为人类的好奇心和质疑精神,而不断被推翻、重塑、推翻、重生,进而发展的学科。如:教学长方形的面积之时,可引导学生关注以下问题:①面积公式中的长和宽皆是涉及到边,怎么又和面扯到一起去了呢?②面的大小到底取决于什么?③面的大小度量与线段的大小度量有何区别?每一个小问题的提出既是为问题解决做准备,也是在源源不断地为创新意识输入能量。
篇二:一、创新意识的内涵及主要表现是什么?2022版课标进一步凝练了创新意识的内涵及主要表现:一是“主动尝试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科学情境中发现和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二是“初步学会通过具体的实例,运用归纳和类比发现数学关系与规律,提出数学命题与猜想,并加以验证”;三是“勇于探索一些开放性的、非常规的实际问题与数学问题”。简言之,创新意识主要表现在发现和提出问题,提出猜想并验证,探索解决开放性、非常规的问题等方面。义务教育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与思维成长的关键期。这个阶段的学生爱思考、喜探究,对一切未知领域充满天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易于接受新鲜事物,有时还愿意另辟蹊径地解决问题,正处于培养创新意识最为有利的时期。发展创新意识有助于学生主动调动已有知识经验,独立思考,批判质疑,进行类比联想,获得新颖、有意义的问题解决策略,形成独立思考、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与理性精神。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需要注意什么?(一)鼓励学生尝试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就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愿意不断地去发现和提出问题,学生自己能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鼓励他们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科学情景中发现变量,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发现并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培养数学眼光的过程就是发展创新意识、培育创新人格的过程,学生如果能收获数学眼光,也就同时塑造了创新人格。(二)鼓励学生运用归纳、类比等发现并提出猜想。运用归纳和类比发现数学关系与规律,提出数学命题与猜想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正如史宁中教授指出的,“在数学教育中,无论从时间上还是从内容上都应当对归纳推理给予足够的重视,应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感悟出这种推理模式的‘自然’属性”,这是一种“创新”所依赖的推理模式。如在“圆柱与圆锥复习课”中,基于学生提出的核心问题——“除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还有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也能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引领学生将已有的知识经验迁移类比,从底面形状和平移方向两个维度提出并验证猜想,获得结论。(见下图)(三)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2022版课标在创新意识中特别指出要让学生“勇于探索一些开放性的、非常规的实际问题与数学问题”,这就需要在教学中重视开放性的、非常规的问题。这类问题往往具有如下特点:学生靠简单的模仿或简单应用某个法则无法解决,需要去选择、组合甚至去创造解决问题的策略;解决问题有多种思路和策略,甚至问题的结果也不是唯一的;蕴含着重要的数学思想,或者加深了学生对重要数学对象的理解;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生发丰富的探索活动,不同学生都可以着手解决,也会获得不同的发展。面对非常规、开放的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尝试、创造性地解决,要留足探索时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适时合作交流。要等待、善待和期待学生,对于学生看起来有些稚嫩甚至可能是“胡思乱想”的想法,教师要鼓励他们大胆表达、深入思考,捕捉其中的价值,必要时指出进一步思考的方向,提供学习支持。
篇三:什么是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它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前提。创新意识的特征一、新颖性创新意识或是为了满足新的社会需求,或是用新的方式更好地满足原来的社会需求,创新意识是求新意识。
二、社会历史性创新意识是以提高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需要为出发点的,而这种需要很大程度上受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制约,在阶级社会里,创新意识受阶级性和道德观影响制约。人们的创新意识激起的创造活动和产生的创造成果,应为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服务;创新意识必须考虑社会效果。
三、个体差异性人们的创新意识和他们的社会地位、文化素质、兴趣爱好、情感志趣等相应,它们对创新起重大推进作用。而这些方面,每个人都会有所不同,因此对于创新意识既要考察社会背景,又要考察其文化素养和志趣动机。创新意识的构成创新意识包括创造动机、创造兴趣、创造情感和创造意志。创造动机是创造活动的动力因素,它能推动和激励人们发动和维持进行创造性活动。创造兴趣能促进创造活动的成功,是促使人们积极探求新奇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创造情感是引起、推进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个人民间借款合同范本格式
- 2024年度家具搬运与安装合同
- 职业危害课件教学课件
- 2024年建筑工程抹灰班组承包合同
- 2024年度财务咨询与审计服务协议
- 烟花创意课件教学课件
- 2024健身器材代销合同
- 2024年度汽车销售代理协议
- 2024年度环保项目工程咨询服务合同
- 2024品牌授权与加盟合作协议
- 耐久性测试分析
- 武术队管理制度
- 秋冬季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培训
- 群众文化活动服务投标方案(技术标)
- 2024建筑门窗安装技术规程
- 降低会阴侧切率的PDCA
- 第二篇创业机会的识别课件
- 2023年江苏省无锡锡山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招聘11人笔试参考题库(共500题)答案详解版
- 《危机概述》课件
-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蛟川书院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科学试卷
- 54设计和开发验证记录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