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化道路与追溯战略的转变_第1页
中国工业化道路与追溯战略的转变_第2页
中国工业化道路与追溯战略的转变_第3页
中国工业化道路与追溯战略的转变_第4页
中国工业化道路与追溯战略的转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工业化道路与追溯战略的转变

在过去10年的中国经济中有两种现象值得特别注意。首先,政府的力量越来越强大,经济活动的干预程度越来越深,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能力也越来越低。其次,行政能力与市场机制的结合增加了对利益集团的需求,并对进一步的经济和社会改革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第一个现象,被“十八大”报告称之为要解决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第二个现象,则是实现科学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障碍,也是阻碍中国避免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消极力量,更是妨碍实现“十八大”所提出的全面小康和基本现代化目标的主要制约因素。本文的主要目的是要说明,在从贫困向小康社会追赶的战略目标制约下,中国工业化道路中独特的资本形成方式,与上述两个因素的生成和演化有直接的、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毫不讳言地说,在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在追求快速工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的道路和资金来源方式,直接导致了中国强势政府和弱势市场的机制匹配格局,直接导致了以发展为第一取向的产业政策对产品和生产要素价格体系的扭曲,直接导致了行政权力与市场机制高度结合的“利益垄断体”。这意味着在中国经济增长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突破性成就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使强势政府和利益集团发生了进一步的“自我强化”。本文从中国工业化道路的独特性出发,分析和探讨中国工业化资本形成的特点对当今中国经济的影响。我们将在文章中阐述,中国经济增长和发展虽然像一些文献指出的那样,主要是依靠高储蓄转化而来的高投资推动,主要是依靠政府或国有企业的投资推动,主要是依靠房地产投资推动,但是如果深入地从资金来源的角度看,则主要是依靠“储户、农户、散户、外来户、购房户”这“五户”资本来源的推动。本文将在简要论述这“五户”资金来源和影响的基础上,详细地分析和提出中国经济体制进一步改革的方向、趋势和关键环节问题。一、施追战略的结果:“五户”和“五网”一个发展中国家如何摆脱贫困,从欠发达走向全面小康再向发达国家转变,是全球经济学家一直思考并试图给出理论阐释?的最重大的问题。“二战”之后一种新的发展理论即结构主义经济学认为,发展中国家的问题主要在经济结构方面,因这些国家市场发育不良而主张政府积极干预经济发展进程,尤其是主张通过实施系统的产业政策去改善经济结构、重点扶持战略部门如重工业等部门,从而实现所谓的工业革命、结构变革和进入现代经济增长轨道。这种发展模式事实证明是非常低效的,尤其是随着20世纪80年代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崩溃,这种发展模式也逐渐被各国所抛弃。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中国经济发展和工业化道路也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在遵循结构主义经济学的原理,一直采用政府驱动下的“追赶战略”。由此,中国经济社会相应的体制安排也属于“追赶体制”,如偏重经济的非均衡发展策略,为经济发展制定雄心勃勃的发展计划等。实施追赶战略需要强势政府来发挥作用,需要通过对生产要素价格的扭曲来实现发展计划目标。最突出的问题是,都需要与之匹配的资本形成机制的支持,否则根本不可能实现追赶目标。正因为如此,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出现的很多“不协调、不均衡和不可持续”等问题,都或多或少地起源于或内生于追赶战略中的资本积累和集中机制。在计划经济年代,实施追赶战略的主要工具和手段是行政命令计划,而在经济转轨时期则是系统的产业政策。以重点扶持战略部门如重工业(有时简化为几种主要产品,如“以钢为纲”等)部门为特征的产业政策,在计划经济年代虽然为中国的工业化奠定了一定基础,但由于政治上的折腾,却使中国国民经济坠入濒临崩溃的边缘。在经济转轨时期,由于在产业政策的框架内引入市场调节机制,在“强产业政策”的体制内,又嵌入一些市场因素并发挥民间和民众的力量,使经济发展取得了世界瞩目的“中国奇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成就表现在:中国在过去30年间使6亿人口顺利脱贫。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中国也因此付出了较高的发展成本,如难以避免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难以保证国民经济协调均衡发展,发展速度虽然很高但发展的代价较大,人民得到的实惠相对较小。如在有条件利用市场和经济增长的地区,尤其是沿海地区的人们脱贫以后,中国社会目前留下了许多没有可能利用市场条件的贫困人口。2011年,随着中国将贫困线的标准调高,全国贫困人口数量和覆盖面扩大到1.28亿人,占农村总人口的13.4%,占全国总人口的近1/10。为什么社会阶层中的某些人口没有条件利用市场和经济增长?为什么中国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过低?显然这是中国过去30年以经济增长为导向的资金积累和集中政策开始在收入分配和社会发展等诸多方面显露出的局限性。与西方国家的工业化道路不同,中国追赶战略的实现,不是依靠对外扩张掠夺别国的积累资本的方式,而是主要靠对内积累的方式。其对内积累的基本对象和特征,可以形象地概括为“五户”。一是靠“储户”,即通过低利率甚至负利率向储蓄存款户积累,从而为工业化提供低成本的信贷资金。1980年以来,中国曾出现过三次负利率时期。其中,1990年9月至2010年8月,约有80个月出现负利率现象,平均持续20个月左右。当前,中国经济又再度进入负利率时期。一年期存款利率为2.25%,相对于7月份3.3%的CPI水平,即实际存款利率已出现了-1.05%的水平。对中国储户而言,这意味着约1.6万亿的银行存款利息收益损失;而对商业银行和贷款使用企业来说,则相应地获取了等额的收益。二是靠“农户”,即依靠工农产品“剪刀差”和靠土地运作为工业化积累资本。以“剪刀差”为例,即使按照不同的测算口径,也可以看出中国农民为工业化承受了非常沉重的隐性负担。著名“三农”问题专家陈锡文认为,在1953—1985年的农产品统购统销期间,农民对工业化的贡献大约是6000亿元~8000亿元,即政府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无偿从农民手里拿走了这么多的资金。而江苏省农调队课题组认为,通过人为地实行工农产品的不等价交换,1978年以前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大约6000亿元,年均240亿。仅江苏一个省,1978年以前就被“剪刀差”剪去农业剩余400亿,相当于这一时期江苏省农民纯收入的1/3。巨大的“剪刀差”是如今“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的“二元经济结构”形成的主要原因。三是靠“散户”,即依靠资本巿场的资本筹集功能,主要为企业尤其是国企解困募集发展资金,近十多年来则主要为地方加速工业化募集发展资金,而对投资者的保护却从来没有正式地放到第一位。我们利用Wind数据库资料计算后发现,1990—2010年,国内A股累计融资4.3万亿元,而这些上市公司给投资者的红利回报只有大约1.8万亿元。由于普通投资者在上市公司的持股比例不超过30%,因此据此计算所分享的红利最高不过0.54万亿元,即花4.3万亿元参与上市公司融资的普通股东,所获得的分红额不超过0.54万亿元。这意味着,近21年来,A股市场给予普通投资者的现金分红总额占融资总额的比率不足13%,即使按照3.5%的一年期存款利率,以复利计算,21年下来的储蓄回报率也高达105.9%。因此,现实经济中的一系列矛盾及难题也由此而来,如股票供应过度、经济超高速增长的同时,股市表现全球垫底。中国的资本市场至今仍然是全球最缺少投资价值的市场。四是靠“外来户”,就是利用FDI(外商直接投资)来加速推进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中国的优秀劳动力和建设良好的基础设施,使中国成为制造加工出口的优秀平台。2003年以来,中国是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吸收全球FDI的国家,2011年吸收FDI总额达到1240亿美元。目前来华投资的国家和地区超过190个,几乎所有的欧盟国家都对中国有投资。2012年上半年中国吸引FDI的金额9年来首超美国。世界500强中480多家已在华投资或者开展经营活动,中国吸收外资已经连续19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FDI是中国参与第一轮全球化获得的最宝贵的稀缺资源。五是靠“购房户”,即政府从居民购置房地产的价格中获取了巨大的利益。1994年中国进行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事权过大而财权过小,地方开支严重不足。在“地区竞争”的体制安排下,为了弥补费用的不足,地方政府越来越依赖土地转让金来维持收入,由此形成“土地财政”。“土地财政”的收入来源包含两大类:一是与土地有关的税收,如耕地占用税、房地产和建筑业的营业税、土地增值税等;另一类是与土地有关的政府非税收入,如土地租金、土地出让金、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等。2001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只有16.6%,2009年,全国土地出让金高达1.6万亿元,占当年地方财政收入的48.8%。一些地方政府通过土地财政获取的收入甚至达到了财政总收入的60%~70%。“土地财政”不仅维系了地方政府的正常运行,而且包括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在内的政府资金来源都或多或少地与其相关。二、从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情况来看,以“五户”为主要来源的资本形成机制,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当今中国经济社会中几乎所有的发展问题和发展矛盾都或多或少、直接抑或间接地与此相关。它既是我们理解当今中国几乎所有一切发展矛盾的关键因素,也是中国现实经济研究中回避不了的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由于问题牵涉面太广,本文的篇幅不便于全面回答,故我们选择以举例的方式作一个简要阐述。后果和影响举例1:为什么中国政府的力量那么强势?为什么市场是弱势的,在经济生活中难以起到真正的调节作用?其实不难理解的是,在对内积累为主的工业化方式下,要想使这“五户”成为工业化道路的支撑力量,其直接的后果或前提之一是,必须推出或造就一个对内具有强势地位的政府,通过计划经济或行政手段扭曲资源价格并进行有利于快速工业化偏向的分配。可以想象,在市场功能残缺、资源不仅稀缺而且严重匮缺的年代,为了实施从贫困的初始状态向小康目标追赶的这一发展战略,很自然地就要依靠政府的力量去集中有限的资源投资于大项目、办大事情,由此形成了强势政府为特征的行政管理体制;必然要利用强势政府的力量去替代弱小的市场功能,以节省追赶时间和加快追赶速度;必然要用扭曲生产要素价格的方式去招商引资(如廉价土地、压低工人工资和对环境管制不严等)以增大经济规模,增加财政外汇收入和实施出口导向;必然会形成以数量为特征而不是以质量为中心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从而助长对经济增长速度、财政收入和外汇等数量指标的盲目崇拜。为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国政府始终具有两只“闲不下来的手”,为什么中国的发展战略转型是经济转型升级和体制改革的关键。后果和影响举例2:为什么中国的商业银行利润如此之高?即使在全球金融危机、中国也不能独善其身的情况下,中国商业银行仍连续多年实现利润高增长并创历史新高。银监会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商业银行在经济严重不景气的2011年,净利润也达2.65万亿元。显然,在中央银行调控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的情况下,存贷款利差是商业银行获取利润的重要来源,2011年商业银行利润八成来自利息收入,净息差2.7%,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低利率只能保护落后和低效率,浪费宝贵的资源,加剧资金短缺。过去的工业化通过压低储蓄存款利率补贴的是制造企业,经济转轨中这一重要的利润来源为非市场化的存贷款利差所攫取,为具有巨大利益集团效应的银行所垄断。存贷款利差的巨大空间,表现为商业银行高额的行政垄断利润,奖励了有特权获得资金的人们和企业,加剧了社会不公平;形成制造企业“为银行打工”的不良产业结构格局;高额利润也形成了利益集团,阻碍了中国银行业的开放和改革。后果和影响举例3:为什么农村城市二元经济结构反差那么强烈?为什么中国现代化的主要困难在于“三农”的现代化?为了便于顺利地向“三农”进行积累,早期的工业化首先采取户籍制度限制劳动力在城市与农村之间进行正常流动,既限制了农民分享城市基础设施和福利,又便于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其次用统购统销和计划价格造成利益向城市工业输送的特殊机制———“剪刀差”;最后,所有这些形成了农村庞大的贫困人口,今天城市与农村二元结构的强烈的反差和对立,已经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社会的主要障碍。后果和影响举例4:为什么中国经济超高速增长三十年,但是同时股市表现却是全球垫底,难道股市到了中国就会失去经济的“晴雨表”功能?中国居民的投资渠道本来就很窄,长期的负利率政策又使人不得不把有限的储蓄拿去投资。然而最有民众基础、参与度最高的股市,却一点也不像中国经济那样给人以希望。它不仅没能如愿地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反而成为民众有限财富的“绞肉机”,成为消灭中国刚刚成长起来的中产阶级的武器,成为社会不稳定的一个重要根源。究其原因,不外乎是在缺少对投资者保护的环境中,股市成了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的免费“提款机”,成了政府扩大对工业化投资的源源不断的资金来源。后果和影响举例5:通过压低国内要素价格如土地价格等,以及实施一系列有利于招商引资的政策优惠,是利用“外来户”资本的主要竞争手段。由此不难理解,为什么吸收FDI多的发达地区,民营经济反而不发达?因为资源都给了FDI企业,民营企业被实质性地挤出。为什么中国的进出口贸易额中,本土企业的比重低而外资企业的贡献大?因为参与中国产品国际分工的企业,大部分是从事国际代工的FDI,它们自然就成为对中国进出口贸易贡献度最大的主体,由于FDI企业与国内经济关联度小,因而中国经济增长就对FDI依赖度很大。为什么中国的GDP要大大高于GNP?因为在FDI的背景下,中国从国外获得的要素收入大大低于国外从中国获得的要素收入,即中国的净要素收入长期是负数,而且规模越来越大。为什么用GDP表现的几乎所有的国内相对指标比例都偏低,如R&D/GDP、工资收入/GDP等?因为很多要素收入归FDI所有者,中国统计了国内的经济活动规模,但是其收益却不归中国人。后果和影响举例6:为什么中国消费比例如此之低,而投资比例如此之高?中国近十年来经济发展,经济列车高速行进,而消费占GDP的比例却越来越低,曾经出现“投资占54%、消费只占37%”之类的令人匪夷所思的数据。答案其实很简单,在中国人的货币支出中,购买房地产的支出占据了过高的比重,大大地抑制了居民的消费需求,同时,因购买房地产支出属于投资而大大地提高了投资的比重。例如,2011年中国GDP总量为47.16万亿元,当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8.12万亿元,直接计算消费仅占38.4%。可当年城镇居民新房购置花了5.91万亿元,若把它算入消费,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则一共占GDP的51%,这还没计算当年单位自建房和房屋交易等1.6万亿元。三、.发展阶段的效应从“五户”的资本形成机制中,我们看到了工业化过程中民众付出的牺牲和代价,但这其实是表面上的,内在的实质性的东西是基于国家间工业化速度的竞争,是关乎民族生存的竞争。这类竞争无法用某些伦理道德来判断。我们需要深思的是,这种扭曲的资本形成机制,会不会对中国下一轮工业化产生更为实质性的负面影响?为了避免这些后果和影响,我们怎么去改革工业化过程中的资本形成机制?为此政府要不要继续发挥在扭曲收入分配和资本定价中的作用?如果选择不,那么政府应该以什么形式发挥作用?究竟应该在哪些领域中发挥有效作用?它与市场的关系应该如何匹配和处理?为回答这一系列问题,我们必须首先回到对发展战略和相应的政府功能的讨论上来。如前所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资本来源特征,跟中国过去在国家层面上普遍采取的发展战略特征以及由此决定的政府体制机制有直接的关系。因为,战略决定体制,体制决定机制,机制决定活力和效益。只要是宏观上国家继续实施追赶战略,就一定需要强势政府的配合,而强势政府必然要在某种程度上扭曲生产要素价格,扭曲收入分配机制和资本形成机制,从而在形成较快的发展速度的同时,影响发展的效率和社会各阶层的公平。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晰地看到,追赶战略的后续逻辑和效应主要与发展阶段有关,即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阶段,需要利用强势政府通过扭曲生产要素和产品市场的定价机制向民众进行积累。而在经济发展的较高阶段,追赶战略虽然也需要强势的政府,却不一定需要继续维持原有的资本形成机制,有时甚至相反,可以利用强势政府培育和发展出强势市场,对民众尤其是农民进行强烈的“反哺”,加速城乡间、工农间、市民与农民间的一体化发展。这种情况已经不是理论上的猜想,而是发生在中国沿海地区尤其是“长三角”地区的现实。如果我们把摆脱贫困作为中国政府实施的第一轮追赶战略的话,过去三十多年来追赶战略的目标是追求从贫困快速迈向基本小康,那么随着中国GDP总量进入世界第二位,中共“十八大”已经决定要把在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坚定不移的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是中共下一阶段的坚定不移的执政目标,也是党执政合法性的来源和基础。从最初的GDP,到“十七大”的人均GDP,再到这次大会提出的“GDP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也要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小康社会的量化表述越来越具体,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反映了普通民众非常现实的要求。另外,中央政府给沿海地区也提出了“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意味着中国正式进入了实施以追赶西方中等发达国家为目标的第二轮追赶战略。这第二轮追赶战略虽然同属于追赶战略,但在内容和性质上与第一轮追赶战略有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第一轮追赶战略中中国实现了非均衡的快速发展,但是也遗留下来许多日益严重的民生和贫困问题。这必须在第二轮追赶战略中予以正视并妥善地解决。因为它既是发展基于人性的基本要求,也是进一步发展的前提,如严重的城乡二元结构差距,仍然遗留着占总人口1/10的贫困人口等等。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不仅无法解决因收入、机会、公共服务等方面不平等加剧所带来的严重的社会冲突问题,而且也有可能因此使中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目前全球70%的贫困人口分布于中等收入国家而非低收入国家的现实,值得已经步入基本小康社会并进入“刘易斯拐点”区间的中国警惕。中国过去长期依赖出口导向、奉行增长第一的策略,导致了收入和资产分配方面的严重不平等,抑制了居民消费和国内市场需求的形成。这些因素都被认为是那些经过近半个世纪挣扎的中等收入国家依旧未能跳出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原因。就此意义上来说,中共“十八大”要在2020年实现GDP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都比2010年翻一番的追赶目标,就属于一种混合型的追赶目标:即GDP翻番目标属于要解决的发展速度问题,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番则属于要解决的民生和收入提升问题。显然,中国离进入发达经济体中政府专注于民生和公共事务的发展阶段还有不小的距离。在介于小康和基本现代化之间的混合型的追赶目标下,不仅发展战略和体制机制需要变革,而且我们的积累和收入分配政策也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以支持新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如我们需要通过消除收入分配、教育、医疗、就业等领域的不平等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给每个人提供共享发展成果的平等机会。包容性发展被视为减贫的基本策略。另一方面,由于追赶西方发达国家将是中国的长期的任务,“发展是硬道理”的要求,也决定了中国政府会在较长的时期保持强势政府的角色和功能态势。我们不要把强势政府与市场机制对立起来,发展中国家保持强势政府的态势,其实是一种重要的发展条件和资源。实践证明,那种极端的、竭力反对政府在发展中的作用的“华盛顿共识”,要求发展中国家放弃政府补贴和关税等在内的各种政府干预,通过开放贸易和金融等国际市场实现经济的增长,在发展中国家是行不通的。20世纪90年代,当阿根廷等拉美国家遭受了多次金融和经济危机后,“华盛顿共识”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怀疑它在发展中国家的有效性。应该指出的是,我们强调发展中国家保持强势政府的态势是一种重要的发展条件和资源,批评对市场过度迷信的意识形态,并不意味着我们要迷信政府功能和忽视市场的功能。恰恰相反,其实利用政府和利用市场一样都会有成本。如根据林毅夫最近提出的“新结构主义经济学”的观点,让政府帮助私有部门确定和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部门,通过连续的产业升级实现快速增长,就存在以下的疑问:(1)在产业升级方面政府会比企业家看得更远、决策更高明吗?(2)让没有做过企业、且把稳定作为第一要务的政府官员去挑选产业竞争的输家和赢家,可行吗,公平吗,靠谱吗?(3)怎样塑造和形成有效的制度环境,去保证政府政策的不折不扣地执行,而不是被各种利益集团所“俘获”?(4)实践证明,扶持和掠夺经常是政府行使权力的两只手,如何发扬前者并尽力去避免后者?因此“强政府”的角色和功能,不应该界定对具体的产业项目和具体的企业的干预,也不意味着一定要以政府为主体进行投资,而是应该界定为:为产业结构调整创造环境和奠定制度基础;不是要在赢利性领域直接制定谁输谁赢的产业政策,而是要在基础设施等具有外部性的领域进行直接投资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