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王英琦有一个小镇的文学
年轻的作家王英奇在江淮长大。在这块热土上她虽然才生活了三十几个春秋,但却经历了下放农村、进厂当工人、做政工干部、当记者、编辑的人生之路。这使她不仅目睹了江淮“沸沸腾腾,热热火火”的小镇风光,而且有机会游历了祖国广袤的大地。造就了她颇为丰富的生活阅历,从而为她的创作奠定了雄厚而又坚实的生活基础.她用自己的艺术之笔,辛勤地耕耘了十几年,不仅为伟大祖国的美好河山留下了珍贵的艺术剪影,而且还深入开掘了我们中华民族固有的宝贵品质,写出了江淮小镇上那些其貌不扬的小人物们珍珠般的美好心灵,为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虽为女性,但从她作品中的文思、气势与色彩看,使你很难相信它是出自一个女性的手笔,激荡在她笔端的感情之流,充溢着男性的豪情和气质。她虽是一位青年作家,但由于自己创作态度严谨以及对艺术的刻苦追求,使得她的作品以敏锐的感受力,抒写了特定时代的人民之情,闪烁着时代思想的火花。因此,她的作品既有使人高昂向上发人深思的思想力量,又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应当说,她是一位有才华,有希望的青年作家。王英琦的创作,最初是以散文开始的。十几年来,她先后在全国十几家报刊杂志上发表了《不该遗忘的废墟——写在圆明园的废墟上》、《我的先民,你在哪里?》、《有一个小镇》、《秋风起的时候》、《绿宝石之歌》、《橄榄坝情思》等几十篇散文,并结集出版了散文集《热土》.一九八〇年,二十七岁的王英琦创作了电影文学剧本《李清照》,由西安电影制片厂录用摄制。从此,王英琦这个名字也随之而蜚声于文坛,成了一位引人注目的文学新秀。王英琦在她的《有一个小镇》这篇散文中曾这样说过:“我从小就是一个桀骜不驯的‘野小子’”。这句话道出了她作品的风格。她的作品中那泼辣的文笔,洒脱的文风,豪迈爽朗的气质,形成了一种阳刚之美的魅力。王英琦除了在散文和电影创作这两个方面取得了比较丰厚的收获之外,她在小说创作领域也作了可贵的耕耘和探索.到目前为止,她的小说作品虽然为数不多,但我们仍然可以从中看出与她的散文一脉相承的、与众不同的、王英琦式的风格.这里,我们不想对她的小说的风格作更多的论述,只想从她小说的题旨内容上,作一个掠影式的追踪。在她小说创作的发展演变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条爱的追求、升华和归宿的题旨链条。她以可贵的探索精神,探索着爱情的真正内涵,探索着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探索着事业与爱情的既相矛盾、又相统一的关系。从她的小说中,我们看到了当今时代青年的真正性格,看到了他们可贵的追求,特别是一代女青年的精神风貌,在她所描绘的生活图画中,爱情连结着历史——那种作为历史长期积淀下来的传统的封建观念对人的沉重的压抑;同时,爱情也连结着时代—我们从小说中所塑造的青年形象身上,可以看到八十年代青年的情影,可以听到八十年代青年的时代呼声,那是一种昂扬的时代意识的迸发.她的整个小说创作过程又呈现着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艺术运动,在探索中不断实现着自我的超越.对此,我们将作一个匆匆的巡礼.冲突的爱情:基本矛盾的对比爱,是王英琦的小说形影不离的好友,也可以说她的小说是一个爱的世界。她鄙视无爱的婚姻,呼唤着建立起一座爱的大厦。王英琦小说中对爱的追求,是从她的《爱之厦》开始的。在这篇小说中,作者以其形象说明:婚姻要以爱情为基础,爱情要以互爱为前提。早在上一个世纪马克思在给燕妮的信中就这样讲:“无爱的婚姻,只不过是庸俗的契约,生锈的链条、互相的折磨,决不会有什么幸福”。今天,历史的巨轮虽然前进了一个世纪,而在中国的大地上这种无爱的婚姻悲剧并无绝迹,仍在继续重演,多少个青年男女还在忍受着这无爱的婚姻的痛苦,还在受着这无爱的婚姻的折磨.《爱之厦》中许成龙与许成凤的婚姻,正是这种无爱的悲剧婚姻.他们在童年无知的时代,就由父母作主定下了终身,尽管后来命运的升迁改变了他们两人的生活环境,他们都先后考上了大学,但他与她的婚约仍然是一条无爱的绳索,并没有使他们产生婚姻的坚实基础——爱情。尽管父母以索骗的方法骗得了他们形式上的结合,但这种无爱的结合,不但没有给他们带来点滴的家庭幸福,相反,带来的却是无限的精神痛苦因为许成龙的爱情心扉是向着另外一个姑娘——陈小抒敞开着的。而陈小抒是一个聪明、美丽、专注于爱情、执着于爱情的姑娘.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她戏剧性地与建筑设计师许成龙相识,从此他们彼此心心相印,私下结合,并结下了一枚爱情之果——孩子的孕育,但这对有情人并不能结成眷属,就连他们在爱情上获得这短暂的幸福,也为此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亲眼看着许成龙与许成凤结合,这对怀有身孕的陈小抒来说简直是致命的打击了,但这并不算完,接着,惩罚的大棒又“一步紧似一步”地向他袭来.先是自私的许成凤以女人的妒意向领导告发了陈小抒的“生活作风问题”,使她长期以来所有的奋斗“都被堆筑在以往的‘坏记录’上”,担负着爱情与个人价值全被否定的双重痛苦;后是许成龙也因执着于对陈小抒的爱而被流放到皖南山区,使他们彼此在无有穷期的苦恋中忍受着与心爱的人儿长久相思的苦痛。有人把爱情的追求分为三种类型,即精神满足型、感官满足型和功利满足型。许成龙与陈小抒的爱情属于第一种类型,他们的爱情摒弃了一切的世俗偏见,斩断了“功利主义”等附加条件的纠缠,完全以向传统的封建婚姻观念挑战的姿态出现.他们真诚相爱,并为爱之树的开花结果而努力追求.他们爱之愈烈、打击愈甚,打击愈甚,爱之愈烈。这种相反相成的矛盾,使他们两个人的心灵都磨砺得更加晶莹闪光。但陈小抒毕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女性,在她身上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为大多数女性所共有的脆弱特点,因此,在一次次的打击面前,她只有忍气吞声,在逆境中,她只好保持着洁身自好,并把自己的悲剧归结为命运,认为是自己眼睛下面的等泪痣给她带来的不幸.她爱屋及乌,许成龙设计建造的电讯大楼,成了她唯一的精神依托,她把电讯大楼看作许成龙的身影和爱的象征.就是这样,作品中许成龙与陈小抒的爱情悲剧同许成龙与许成凤的婚姻悲剧彼此参照,相反相成地投射到了一个艺术焦点之上,那就是呼唤摧垮封建传统观念的羁绊,并在此废墟上建立起爱情的大厦.除了上述之外,从许成龙与陈小抒的爱情悲剧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他们的爱情具有理想化的悲剧色彩。追求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是他们共同的理想,但他们处于世俗舆论的偏见、传统观念的束缚、父母的威逼以及领导的阻挠这种极其复杂而又艰难的逆境之中,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带来“现实的必然要求和这种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的悲剧,具体表现在作品中就是双方在爱的追求中所采取的清教徒式的生活特点。二是他们追求爱的纯洁性。陈小抒并没有更高的追求,她沉溺于爱的渊薮,以爱作为起点,也以爱作为归宿,这里没有爱的超越。至于最理想的爱情是什么样的,爱情是否有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作为基础,作品都没有给予应有的考虑。这说明此时作者对爱情的理解还比较肤浅,比较模糊,只认识到了无爱的婚姻是一种悲剧,人生应该追求一种以爱作为坚强后盾的婚姻才能幸福,至于这种爱是什么样的,它应该建立在什么样的基础之上才能牢固,作者并无弄清.因此,这个作品所描绘的悲剧仅仅能够使人同情,启人思索,而不能使人奋发,因为作品的爱之厦被笼罩在淡淡的哀惋情调之中。到了她后来发表的《遥远而切近的爱》这个作品中,则发生了改变.潘思雷:从爱情到女性精神满足型的爱情追求是以对方的理想、信仰、信念、事业、情趣、气质等方面的满足为基本前提的,它追求的是对方的实际价值,这是一种高尚的追求类型,作为中国画院山水女画家的潘思雷,就是以这种爱作为自己追求的理想目标的。她坚定不移地为自己定下了择偶的基本原则:不找到理想中的爱人,宁愿过一辈子尼姑生活。她不象二妹妹思月那样,过早地沉溺于小家庭的温暖之中,不思追求与进取,在丈夫事无巨细的关心中去消磨自己的青春,也不象三妹妹思云那样,徒有得天独厚的艺术素质,没有成就自己理应成就的事业,却把精力全部投入了情场,充满着小家碧玉的阴柔之气。她为四妹妹潘思虹找到了意中人而由衷高兴,但决不要别人对她投以同情和怜悯。她为季小康的无知深感苦脑和失望.她虽深深地爱着丁南,却对丁南浅薄的要求大惑不解,只好分手离异。与陈小抒不同,潘思雷是一个自强不息的女强人形象。只身一人的生活,磨炼出了她的一付大丈夫气概,使她有着坚毅刚强的性格。她具有极其强烈的自我意识,追求着一种完全真正的独立性。她曾经忘情地迷恋于自己的事业里,一度忘记了给自己的爱情以一席之地。以至于错过了芳令,加入“待婚女青年”的行列.爱情上的失意和缺憾,使她在事业的奋斗中得到了补偿。她专注于自己的绘画事业,把它看成自己的生命,当她的扛鼎之作《柳浪系舟》完成之后,才算使她真正尝到了人生最大的快乐。,但是潘思雷决不奉行独身主义,在她表面的“男性化”性格背后,也潜伏着很发达的人类的母性与女性素质。她渴望着能够寻找到一个“意中人”,更渴望着亲人的理解和慰籍。她希望的是在爱情与事业的双向统一中迈入自己理想的王国。然而,知识水平,生活态度,特别是人生观念上的巨大反差,使她在家庭中则处于十分孤独的境况之中。她的追求根本不能为世俗的眼光所理解,以至于不少人把她看成“难念的经”。于是,她感到了比在爱情上的挫折更不堪忍受的不被理解的极大苦恼。围绕她周围的爱虽然是那样的切近,但这只是一种骨肉之情、母女之爱,这种由血缘关系织成的爱虽然是真挚的、深沉的、发自肺腑的切肤之爱,但伴随着这种爱的却只不过是女性柔弱的眼泪、温柔的怜悯,是不理解的同情和近乎荒唐的“帮忙”。这就使得亲人们对她的爱又显得那样遥远,这爱中存在着意识观念上的无法愈越的鸿沟,亲人希求她的只是早早建立起一个家庭,享受天伦之乐,而对她的奋斗追求,她酷爱的事业,她的自强性格,则都不予理解.于是,她在一个不被理解的环境中饱受了刺心的伤痛。她不能接受这种遥远而切近的爱,因为它是不被理解的爱,对她而言,这种爱只能是一种无形的精神苦刑,是折磨她的“炼狱。总之,潘思雷既是一个在事业上自强不息的强者,又是一个在世俗舆论观念的包围中孤军奋斗的女性.她既有强者的追求,也有大龄女子的苦闷、惆怅和孤独。但她毕竟不象陈小抒那样,在爱情的悲剧中苦苦操守,难以自拨,把爱看成了一切。她虽然在心理上也凝集着爱、憧憬着爱、追索着爱,但在爱情与事业的天平上,她加在事业上的砝码始终重于爱情。这里有爱的追求,更有爱的超越。比起《爱之厦》来,《遥远而切近的爱》起码有两个方面的进展。一是小说的人物由弱者转化为强者,它给予人们的不仅仅是同情和怜悯,而是奋发的力量。二是,小说的内容由相对纯粹的爱情追求转入了对爱情与事业的双向追求,特别是对事业的追求。这无疑是爱的升华。但作者仍无在此停止自己的探索,到了《支点》这个小说中,她又向着更深的层次——人生突进。女性形象的塑造王英琦的小说,大都具有心态小说的特点,她十分注重展开人物的心理图象,刻划人物的心理状态,描述人物的心理独白。在她的作品中,过去生活的回忆,现今的社会处境以及未来的理想愿望,全都映现在人物的心理屏幕之上,忧戚、惆怅、哀伤、思索、感奋、自强等多种情绪的成功描绘,形成了她小说中人物心态的多重基调。当然,在她的小说中也有不可缺少的情节,但这些都被化成了表达她的人物的某种心理状态的触媒,这在她的小说《支点》中得到了特别明显的体现。但在这里我们不想对此作更多的论述,我们仍然要继续从这个小说的人物入手,对她的小说中那步步深入的意蕴作出评论。在《支点》这篇小说中,作者又向着爱情的深层突进了一步,由原来对爱的追求深入到了对“人生的支点是什么”这一哲理的探索。小说通过主人公方苇的心理屏幕短暂的观察,为我们展现了具有不同人生信念的两个形象世界:一个是具有强烈事业心、坚定的人生信念和独立人格,具有非凡才能的超常女子,诸如美国音乐理论家沙丽女士和小说作家夏睛,都是这一类.特别是沙丽女士,她是方苇所倾慕和崇拜的女子,是充分男性化的女性.她的非凡的音乐才华,一一蹙之间所流露出来的大丈夫气概,都使方苇佩服得五体投地。这里既有对她才智的崇拜,也有命运相似的理解,更有个性气质的认同。她把沙丽女士看成她最难寻觅的、志同道合的、精神生活高度一致的知音.另一个形象世界是把爱情看成唯一的精神依傍的庸俗的少男少女,她们虽然外表打扮得花里胡梢,美得矫揉造作,但行为却粗俗不堪.一旦爱情这一支点坍塌,她们就无所适从。她们决没有事业之心和不屈不挠的生活勇气.在方苇的眼里,她们浅薄、可怜而又可悲.两个形象世界构成了方苇活动的艺术“印象”,她们烘托和反衬了方苇人生追求的内涵,也从正反两个方面突现着作品的题旨和哲理意蕴:那就是人生的支点是事业,只有建立在事业这一支点上的人生才是富有意义的人生.正象方苇一样,把继承和发展民族音乐这一宏伟志愿看作人生的支点,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人生。方苇的性格兼有男性和女性的二重性,具有女性男性化的二维特点。她既象男性一样刚毅和奋发,卑视柔弱妩媚的少女儿态,疯狂地爱着民族音乐,又有女性的素质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可惜的是这种内心世界在作品中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示).她希望获得男人的温存和体贴,执拗地寻找着属于自己的星星,且具有脆弱的本性.事业和爱情在她身上构成了相生相克的矛盾,并使她长久地陷入这种矛盾之中而无法解脱出来,寻求不到二者统一的完美答案.只有发出“女人的天空是低沉的”慨叹.这种心理上的矛盾,反映了一些在事业上想成为女强人的群体思想特征,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感情世界与感情的变化层次在王英琦的小说中,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女性形象的家族。这个家族中的女性,大多都是大龄的单身女子.她多侧面地剖析了这些女子的心理世界,这里有芳龄已逝的苦恼,有爱情追索中的挫折,有不同流俗的清高孤傲,也有献身事业的坚毅执着。这些女子大都有“女性男性化”的性格特点,但她们很多人都被世俗舆论观念所包围,陷入不被理解的痛苦之中,也正是在这种氛围中,她们身上的美好素质才愈益发出晶莹的光辉。王英琦对这些女子的心理感受是深挚的,这使得她在当代女作家的小说创作中摄取了一个独特的艺术视角.陈小抒、潘思雷、沙丽女士、方苇、夏睛……,她们走进了女性形象的画廊,丰富了新时期文学中女性形象的色彩。但是,我们也不时感到,她以前对这些女性的感情世界还缺乏更深入的开掘,她对她的人物的“男性化”气质描写得较好,面对她们作为女性的一面还没有给予充分的注目,爱情与事业的矛盾并无得到真正的解决,这使我们颇感遗憾.但作者并没有使我们失望,当苏芸从王英琦的小说世界中走来的时候,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巳经开始向着这个目标迈进.这个苏芸,踏着她的姐妹们的足迹,走进了作者比较理想的爱情的境地,在爱情与事业双向追求的相对满足中寻到了她的姐妹们所没有寻到的归宿.这个苏芸,以她性格、感情和心理的丰富性,成为王英琦小说女性家族中的姣姣者.她带来了作者小说意蕴及性格塑造两个方面的自我完成。作为考古学家的苏芸,与她的姐妹们一样都属于既有比较深湛的学识,又有极强的事业心,刚毅勇敢,坚韧不拔,敢于用自己的奋斗去开拓自己的人生之路的“超群女子”,是女人中的“伟丈夫”。值得注意的是,与她的姐妹们相比,作者还更加深入地描写了“破坏她少女自然气质”的原因:她之所以具有这样的性格“异化”,主要来自生活的磨难.她作为“右派”的后代,多年来一直生活在逆境之中,历尽了人生的挫折,痛苦和挣扎,男子汉气概就成为她迎接生活打击的盾牌;另一方面的原因是献身事业的志气,坚韧和执拗劲,也使她形成了“男性化”的气质,这种气质,是成就她事业的内驱力,因为柔弱的“小家碧玉气”是难以成就事业的.同时,作者还充分地展示了苏芸性格的另一面——那种似乎久已泯灭了的少女的柔情.那种作为女人天性的自然气质的复归,这是在大自然的陶冶下重新被唤回的人性.广袤的沙漠,维族人那质朴淳厚的生活氛围,以及浩翰而美丽的沙漠的夜空,成为唤回主人公女性气质的自然契机。她进入温湿柔风的南疆,整个身心都沉醉在美丽的大自然的怀抱。在这里,她的精神世界获得了“再生”,她感受到了一种返朴归真的亲切感,她仿佛已经远离了人类现实生活的国度,来到了天地浑然一片的“史前期”。对于苏芸丰富的感情世界与感情的变化层次的描绘,也是作者以前的小说中所没有企及的。首先,苏芸的感情世界十分丰富,她有在“神秘而荒寂的世界”生活的由衷的欢乐,有在美丽的沙漠之夜咀嚼自己曾经历过的短暂的爱情浆液的甜蜜,有爱情受到挫折、人格受到侮辱的回忆的痛苦,更有发现解放军战士的骷髅时的惊异和激动。她经历了沙暴的袭击,经历了无水的干渴所带来的死亡的威胁,这之后,便是死里逃生的庆幸和找到阿比坦和莎车国王康的木乃伊后的亢奋。其次,作者还很有层次地描写了苏芸对巴吐尔感情的变化。苏芸与巴吐尔的爱情描写,是作品贯穿始终的一条结构线索,也是最能展示苏芸精神世界和情感历程的艺术角度.开始,她是怀着一种新奇感,观察巴吐尔那严格穆斯林化的生活规律的。当她敏锐地发觉巴吐尔爱上自己的时候,她决意不能向巴吐尔敞开爱的心扉,因为民族的差异、生活习惯的不同和文化上的区别,都使她无法去接受巴吐尔对她的爱。她为巴吐尔的妒意感到好笑,故意装呆卖傻逗弄他。对于巴吐尔粗鲁的举动,她感到愤怒,以至于冲动起来给了他一个耳光。但她也知道在巴吐尔粗鲁的举动中,实际上包含着坦诚豪爽的维吾尔族式的爱。所以她为巴吐尔的极度忏悔而感到难过,她原谅了他。在遇到了无人村,他们一行三人都濒临死亡的厄境时,巴吐尔的优秀品质迸射出了灿烂的光泽,苏芸发现了他身上那难能可贵的品质,在他的大块头之中,有着女性般的柔顺、细腻、善良和坚韧的品格,有着真正的维吾尔人的忍让、勇敢和自我牺牲精神。这些使她对巴吐尔的感情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后来,巴吐尔在死亡的边缘拯救了她,他们又共同经历了成功的喜悦,经历了许勤牺牲的极大悲痛。巴吐尔的自我牺牲精神以及对她的事业的坚定的支持和坦荡的性格,终于消除了他们之间感情的隔膜,苏芸激动地投入了巴吐尔的怀抱,经过生与死得患难和考验,苏芸终于寻找到了自己的“意中人”。苏芸与巴吐尔的爱情,是以“自身存在的本质出发去爱——从他人存在的本质中去感受他人”为前提的,“是用自己的生活对另一个人的生活作出完全承诺的决定”。这是一种比较完美的结合。但这时的苏芸,却没有表现出找到“意中人‘的喜悦,相反,却是放声大哭,这哭声中当然有对许勤牺牲的强烈痛苦,更主要的还是倾吐了作为独身大龄女子的全部痛苦和屈辱,她是在为自己不平坦的人生而痛哭。作者在这里对苏芸的内心世界的感受力不能不令人叫绝。由此我们可以相信,王英琦在开掘人物的感情世界方面是有其独特的才华的。从对王英琦小说的匆匆巡礼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她的小说创作中自始至终都在由浅入深地探讨着爱情是什么,八十年代的青年应该如何对待它这个问题。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她为新时期的小说创作起码提供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值得注意的新东西。第一,从新的视角,用新的观念赋于了自古有之的婚姻爱情题材的崭新意义。我们知道婚姻爱情题材是文学作品中最古老的题材之一,在有记载的中国文学史上,除了十年浩劫期间它被划定为无人敢触及的禁区之外,可以说在每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中都不难见到它。古今中外有多少个名家巨匠来开掘这一题材,可以说是不计其数的,这无疑决定了对这一题材开掘的难度,但王英琦这位年轻的作家,并未被横在她面前的文学史上的一座座难以逾越的高山所吓倒,还是勇敢地涉足于这一题材领域。她深信,一件成功的艺术作品,不仅仅取决于作者所选择的题材,它与作者从哪个视角、用什么观念来表现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也就是说“写什么”和“怎样写”是同时存在着的,不可分割的。因为任何一种事物,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人们对它的认识和看法也同样发生着相应的变迁,所以,不管你选择什么样的题材,只要是包含着自己的独特见解和创造,是从自己的笔端划出的能够给人以哲理启示和艺术享受活生生的生活内容,它就必然是一件好的艺术作品。正是立足于这一艺术规律之上,王英琦才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力,选取了属于她自己独特发现的一个艺术视角,用崭新的思想观念和与众不同的深沉思考,来观照和开掘这一古老的题材,从而赋于了人们司空见惯的婚姻爱情这一题材的新的时代含义,获得了她的小说有别于其它同类题材的作品的特有的艺术魅力,启示当代文坛描写婚姻爱情题材的人们向着一个崭新的领域进发.当今,历史的巨轮虽然已经驶入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积淀在人们意识领域中的污垢,并未随着历史的进程而相应的被荡涤干净,反而象幽灵一样,每时每刻都在缠绕着人们。在这些历史积淀之中,妇女的解放问题不能不说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在这个问题上,可以说到今天为止,我们还很难说男女已经达到了平等的位置,那么,作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新女性应该追求一种什么样的解放、平等、爱情,建立一种什么样的女性观,王英琦在她的小说中以大龄姑娘对理想的爱的追求以及独立不羁的人生信念,为广大的女性提供了她探索的答案,这就在客观上对封建传统观念进行了顽强的挑战.这就是她的一系列小说的不可磨灭的时代光辉.第二,王英琦选择了独身的大龄知识女性作为自己创作的支点,并对她们进行了极具感受力的刻画,从而为新时期的小说园地提供了新的形象家族和审美对象.我们知道,女性文学的繁荣,是新时期小说的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一大批女性形象走进了新时期小说的艺术画廊,为新时期的小说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内容。但是,如果我们再作进一步考查,就会发现,这些女性形象大体上不外乎这样两大类别:一类是诸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江苏宿迁邮政招聘试题带答案分析2024年
- 2024年云南省绥江县烟草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试题带答案详解
- 2024年天津市蓟县烟草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试题带答案详解
- 2024年陕西省勉县烟草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试题带答案详解
- 2024年江西省遂川县移动公司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试题带答案详解
- 2024年河南省襄城县移动公司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试题带答案详解
- 2024年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烟草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试题带答案详解
- 2024年贵州省赫章县烟草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试题带答案详解
- 影响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 瓷坛子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分析报告(2024-2030版)
- 2025年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考试测试题及答案
- 普及心理健康
- 2025届马鞍山市第二中学物理高二下期末监测试题含解析
- 心理健康教育:家长心理健康讲座
- 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数学) 第二章 重点培优课1 函数性质的综合应用 课件
- QC品质工程图模板
- 脊髓损伤的护理课件
- 海尔冰箱BCD-210DCX使用说明书
- 生物膜技术革新:MBBR与IFAS工艺中功能性生物膜挂膜驯化的深入探讨
- 全国工会系统经审业务技能大赛知识题(附答案)
- 2023年国家烟草专卖局笔试真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