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二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新时代培育和弘扬英雄文化是时代所唤、现实所需和群众所愿,有着充分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广泛开展先进模范学习宣传活动,营造崇尚英雄、学习英雄、捍卫英雄、关爱英雄的浓厚氛围。”因此,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特点,不断改进英雄文化的培育方式路径。英雄是国家的丰碑、民族的荣耀,理应得到人们的尊重和关爱。但是,当前英雄文化的培育和弘扬受到了不良社会风气和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污蔑英雄、解构英雄的现象有所滋生,英雄文化受到严重冲击。新时代英雄文化培育的核心任务,就是要满足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大事业的精神需要和文化需求,凸显中国梦这一主题,充分发挥英雄文化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的功能,不断激发人们投身中国梦的斗志和激情。中国梦具有高度的吸引力、感召力,能够极大地凝聚力量、提振精神。当前,培育和弘扬英雄文化要高扬中国梦的主旋律,着力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和党史国史教育,不断增强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中国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实现我们的目标,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尊崇英雄,关爱英雄,传承英雄精神,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多维推动,以形成合力。其中,要格外重视青年学生群体的作用。一方面,青年的成长发展需要英雄人物的引领和号召,需要英雄精神的熏陶和哺育,每个青年学生心目中都有自己向往的英雄人物,这会对青年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可以说,青年学生正处于学习英雄、崇尚英雄意愿最强烈、动力最强劲的时期,他们也是传承与弘扬英雄文化的生力军和先锋队。另一方面,青年学生价值观念尚未定型,人生阅历浅,社会经验不足,是非辨别能力有待提高,易受各种错误思潮、观念的蛊惑和误导。尤其是网络空间中历史虚无主义、泛娱乐化等思潮,对青年学生荼毒较深,在他们心中种下错误的种子,严重影响了他们对历史的认识、对英雄人物的评价。在这种情况下,要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将英雄事迹、英雄人物、英雄精神等融入思政课教学中,围绕这些资源积极开展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教育等,以英雄精神、英雄文化为处于人生“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学生“补钙”,使之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英雄观,不断深化青年学生对英雄文化的认知、认同和践行。思政课教师要以马克思主义英雄观为指导,充分发挥学术专长,从理论上深刻剖析各种错误思潮的谬误之处,切实为青年学生解惑答疑、廓清迷雾。积极引导青年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到纪念堂馆、革命遗迹进行瞻仰、祭扫活动,近距离感受英雄文化、感悟英雄精神。总之,思政课是培育和弘扬英雄文化的重要渠道,思政课教师要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将英雄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中,使之成为高校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重要资源,使青年学生将英雄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成为英雄事业的接班人、英雄精神的传承者。(摘编自于安龙《新时代培育和弘扬英雄文化论析》)材料二:英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象征。英雄是人们昂扬精神的象征,是人们美好理想的寄托。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自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不能没有自己的英雄。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一个可悲的民族,一个拥有英雄而不尊崇英雄的民族则更为可悲。任何民族和国家,如果没有英雄人物所代表的价值追求,就不可能有自己的精神坐标和前进力量。那些为国家、为民族奉献牺牲的英雄人物,无一例外地受到本国人民的传颂和推崇,甚至跨越国界,成为人类的共同偶像。每个民族,都有令人自豪的民族文化,而最能代表民族文化核心内涵和价值取向的,就是英雄文化。英雄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艺术结晶,也是民族文化中最壮丽、最动人、最璀璨夺目的瑰宝,始终激励着中华民族九死不悔、百折不挠、生生不息。正因为英雄所具有的强大精神力量,世界各国无不颂扬本国英雄以展示国家形象、体现民族精神。苏联英勇的卓娅和舒拉、钢铁战士保尔·柯察金、太空英雄尤里·加加林等,都是文艺作品竞相描写和赞美的英雄人物。一部中国文化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英雄史。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每到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总会有众多民族精英挺身而出,力挽狂澜,慷慨赴死。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这种精神既体现在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中,体现在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中,也反映在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产生的一切优秀作品中。英雄从来不是一个在当下与我们渐行渐远的称谓,而是我们身边普遍而真实的存在,各个系统各条战线,到处都跃动着他们斗志昂扬、忘我奋斗的英雄身影。他们如同精神的路标,提醒着我们从哪里来,指引着我们该往哪里去。英雄文化的弘扬和传播,营造了全社会崇尚英雄、热爱英雄、学习英雄的浓厚氛围,这既是亿万人民奋勇前进的动力源泉,更是无数英雄人物脱颖而出、茁壮成长的营养剂。不论我们所处什么时代、什么历史方位,英雄文化所倡导的英雄精神和英雄气概,从来都是照耀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不灭灯塔,是激励一个民族和国家前赴后继、自强不息的不竭动力。特别是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新时代,我们更加需要弘扬英雄文化,用浩然正气凝聚起14亿多人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摘编自慈爱民《让英雄文化成为伟大时代的主旋律》)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新时代培育和弘扬英雄文化是时代所需、民心所向,但当前英雄文化的培育和弘扬受到多方影响。B.尊崇英雄,关爱英雄,传承英雄精神,不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只要每个人心中有个英雄梦就可以。C.历史证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算没有自己推崇英雄,同样可以自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D.英雄看似是一个离我们渐行渐远的称谓,当下的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成为自己的英雄。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第二段中,作者引用习总书记的话,是为了强调在日新月异的当下培育和弘扬英雄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B.青年学生群体是传承与弘扬英雄文化的生力军和先锋队,所以要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积极引导青年学生提高是非辨别能力。C.材料二列举卓娅和舒拉、保尔·柯察金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论证“世界各国无不颂扬本国英雄以展示国家形象、体现民族精神”的观点。D.弘扬和传播英雄文化,有利于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学习英雄的氛围,有利于激励民族和国家前赴后继、自强不息。3.下列选项,不属于英雄文化的培育方式与路径的一项是()A.校尉营中学组织全校师生开展以“学习戍边英雄凝聚爱国力量”为主题的爱国主义思政课,加强党性修养,统一思想认识,凝聚爱国力量。B.“雷锋班”第27任班长牟振华以《感悟雷锋精神真谛筑牢立身做人根基》为题,给孩子们讲述雷锋生前的故事,解读雷锋精神的内涵。C.某边防总队组织全体官兵观看某军旅英雄题材电影,观影结束后,官兵们深受启发和鼓舞,纷纷表示一定要将电影传递的正能量化为动力。D.得知杭州外卖小哥彭某跳江救人的事迹后,一位来自广东的女性骑手,出于对英雄的崇拜和敬仰,声称自己可以无条件地嫁给彭某。4.两则材料都谈到了弘扬英雄文化,但侧重点不同。请简要分析。5.青年仇某在网络平台上使用其个人注册账号,先后发布了两条贬低、嘲讽卫国戍边的英雄的信息。该信息在网络平台迅速扩散,遭到网友们的强烈谴责。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此的理解。【答案】1.A2.B3.D4.①材料一侧重阐述新时代培育和弘扬英雄文化的重要性及方式与途径,强调在各种思潮的影响下,要格外重视青年学生群体的作用。②材料二侧重阐述英雄及英雄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引领作用,强调我们在新时代更加需要弘扬英雄文化。5.①英雄是国家的丰碑、民族的荣耀,理应得到人们的尊重和关爱。仇某发布贬低、嘲讽卫国戍边的英雄的信息,背离了英雄文化,伤害了人们的情感,甚至涉及违法。②网络空间充斥着历史虚无主义、泛娱乐化等思潮和错误观念,仇某在网络平台发布的不良信息会误导价值观念尚未定型的青年学生群体,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③尊崇英雄,关爱英雄,传承英雄精神,需要全民共同参与。该信息遭到网友们的强烈谴责,体现了全民参与性。【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不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错误,原文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多维推动,以形成合力”。C.“同样可以自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错误,原文是“要想自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不能没有自己的英雄”。D.“看似是一个离我们渐行渐远的称谓”错误,原文是“英雄从来不是一个在当下与我们渐行渐远的称谓”。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B.因果关系错误,原文为“青年学生正处于学习英雄、崇尚英雄意愿最强烈、动力最强劲的时期,他们也是传承与弘扬英雄文化的生力军和先锋队。另一方面,青年学生价值观念尚未定型,人生阅历浅,社会经验不足,是非辨别能力有待提高,易受各种错误思潮、观念的蛊惑和误导”,前后文并不构成因果关系。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主要信息及理解其含意的能力。D.英雄文化的培育方式与路径包括:广泛开展先进模范学习宣传活动,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等等。“声称自己可以无条件地嫁给彭某”属于个人行为,不属于英雄文化的培育方式与路径。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材料一,“新时代培育和弘扬英雄文化是时代所唤、现实所需和群众所愿,有着充分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特点,不断改进英雄文化的培育方式路径”“新时代英雄文化培育的核心任务,就是要满足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大事业的精神需要和文化需求,凸显中国梦这一主题,充分发挥英雄文化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的功能,不断激发人们投身中国梦的斗志和激情”“培育和弘扬英雄文化要高扬中国梦的主旋律,着力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和党史国史教育,不断增强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要格外重视青年学生群体的作用”,侧重阐述新时代培育和弘扬英雄文化的重要性及方式与途径,强调在各种思潮的影响下,要格外重视青年学生群体的作用。材料二,“英雄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艺术结晶,也是民族文化中最壮丽、最动人、最璀璨夺目的瑰宝,始终激励着中华民族九死不悔、百折不挠、生生不息”“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每到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总会有众多民族精英挺身而出,力挽狂澜,慷慨赴死。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英雄从来不是一个在当下与我们渐行渐远的称谓,而是我们身边普遍而真实的存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新时代,我们更加需要弘扬英雄文化,用浩然正气凝聚起14亿多人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侧重阐述英雄及英雄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引领作用,强调我们在新时代更加需要弘扬英雄文化。【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原文有“英雄是国家的丰碑、民族的荣耀,理应得到人们的尊重和关爱”。“仇某在网络平台上使用其个人注册账号,先后发布了两条贬低、嘲讽卫国戍边的英雄的信息”,仇某发布贬低、嘲讽卫国戍边的英雄的信息,背离了英雄文化,伤害了人们的情感,甚至涉及违法。结合“网络空间中历史虚无主义、泛娱乐化等思潮,对青年学生荼毒较深,在他们心中种下错误的种子,严重影响了他们对历史的认识、对英雄人物的评价”分析可知,网络空间充斥着历史虚无主义、泛娱乐化等思潮和错误观念,仇某在网络平台发布的不良信息会误导价值观念尚未定型的青年学生群体,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结合“尊崇英雄,关爱英雄,传承英雄精神,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多维推动,以形成合力”分析可知,尊崇英雄,关爱英雄,传承英雄精神,需要全民共同参与。该信息遭到网友们的强烈谴责,体现了全民参与性。(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张铁匠贾平凹牛站在崄畔,伸嘴去吃酸枣刺。狗卧在门道里一直在啃骨头。骨头早已成了黑棒子,狗不在乎有肉没肉,它好的就是那股味道。东头的铁匠铺里一直在叮叮咣咣敲打,西头的弹棉花店里一直在嗡嗡作响,整个后晌石坡村都在软硬相间的声音里。石坡村之所以在白芦峪出名,就是有张家的铁匠铺和司家的弹棉花店。但是,张家看不起司家。张铁匠打铁打乏了,要喝酽茶,收拾了锤子,也让儿子歇下。儿子歇下就是吹唢呐,吹出的像放屁,唾沫星子都喷出来,风一吹又落在自己脸上。儿子是个笨家伙。张铁匠抬头看到远处的梁背上过来了人,说:把那些货都挂出来!新打造的扎锨、铲锨、板镢、犁铧、齿耙、镰刀、钢钎、撬杠以及碾滚子梿枷轴,解板的长锯,锥子央子钩子钉子,齐齐挂了铺门两边的木架上和摆了木架前的摊位上。来人果然是买家,要挑一把牙子镢。张铁匠明明知道是羊角村的,却要问:哪个村的?回答是:羊角村的。张铁匠又说:羊角村不是也有铁匠铺吗?那人说:这不是货怕比货嘛!爷爷是铁匠,爹是铁匠,张铁匠也打二十年铁了,要把手艺再传下去,儿子却越来越心不在焉。他常常用钳子从炉火里夹出一疙瘩铁,在砧子上用小锤子敲,让儿子抡起大锤子砸,敲两下,砸一下,他觉得节奏有致,叮叮咣咣着是戏台上一出戏,但后来,砸着砸着火锤子就乱了,他呵斥:咋啦?儿子说:我瞀乱。这些年里白芦峪里的年轻人时兴着出山进城去打工,他知道儿子受了诱惑,强压着没有让儿子外出,而儿子要么吊个脸,要么消极怠工,这样的日子又持续了三年。村子里已没了牛,连狗都没有了,来买锨、锄、镢头的越来越少,而齿耙犁铧、钢钎、撬杠几乎无人问津。铁匠铺的炉火再不日夜通红,大锤子小锤子的敲打声,响一会儿就消停了。而西头弹棉花店里的嗡嗡声依旧。这使张铁匠恨恨不已,他问儿子:咱村你那些同学去了城里,峪里别村的那些同学也都去了城里?儿子说:就是。他说:都不种地啦?儿子说:种一年地抵不住打一月工。他告诫儿子:这不会长久的,是农民么能不种地?种地能不用农具?咱多打些铁货放着。父子俩是打造了一批铁货,却一直堆放在柴棚里。到第四年,一件都没卖出去,铁匠铺就关门了。没了铁打,张铁匠腰却疼起来,脾气也比以前坏。儿子每天一早往镇上跑,天黑才回来,说县政府在发展旅游产业,镇街都开始改造老铺面房了,他和人正谋划着做些生意,张铁匠骂儿子:放着家传的手艺,做什么生意!腰疼得站不住,睡在躺椅上了,还在骂。儿子再也不怕爹骂了,先是出去偶尔夜不归宿,后来就十天半月不回来。终于回来了,却让爹打造一批铁叉,说游客要亲自去河滩体验叉鳖。打铁叉是小活,用不着儿子抡大锤子,他一个人能干,干着腰也不疼了。他打造了四十个铁叉,儿子和他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不久,儿子又订新货了,说是他们在临河岸上修三千米木头长廊,钉子的需求量很大。张铁匠再生炉火,开始打造钉子,叮叮当,叮叮当,白天打,夜里还点了灯打。这天下雨,铁匠铺外边的场子上积了水,雨还下着,水面上的雨脚像无数的钉子在跳跃,张铁匠突然就不打了。他耷拉着脑袋坐在里间屋去吃烟,里间屋黑咕隆咚,他就想在黑暗里,不愿见外人,自己也见不得自己。儿子回来了,还领着一个人。儿子给爹介绍这是他的合伙人,张铁匠看了一眼,没搭理。儿子问爹生谁的气了,张铁匠说他生自己的气。儿子说他们是来收货的,看到的筐子里怎么只有那么一些钉子?张铁匠说:不打啦!那合伙人说:咋不打啦?我们急需的,货款都带来了。张铁匠说:丢先人哩,我这么大的铁匠,就打这些小零碎?他摊开手,脸色十分难看。合伙人却嘿嘿地笑,说:这有啥呀老爷子,发明了火药还不是做鞭炮吗?只要能赚钱,打啥还不一样啊!张铁匠一下子火了,扑过来一脚把火炉蹬倒,又一脚把淬火的水桶蹬倒。地上的红炭在水里吱吱冒烟,他老牛一样地呜呜,哭鼻子流眼泪。张铁匠到山上去看父亲和爷爷。父亲是一个墓堆子,爷爷是一个墓堆子。在墓堆前蹴了一整晌,站起来往远处看,能看到白芦峪河是一条线。那线的拐弯处是镇街,更远更远的云外是县城省城吧。他一步一步再下山回铁匠铺,拿了挂在墙上的唢呐,这是儿子的唢呐他不会吹,开口唱起小时候学会的山谣,唱得不沾弦。西头弹棉花店里好像还有嗡嗡声,也已经不是火把燎着蜂巢漫天轰鸣,而蚊子似的,声愈来愈细,愈来愈小。(选自贾平凹《秦岭记》,有删改)文本二:虽然贾平凹说,“农村的这场变革,严格地说,还正在进行,一切还未有定规,而未有定规的形势下硬定规出人物,那只能导致产生新的框式,落入新的俗套。”但是,在这些作品中还是一眼就可以看出一种模式和两组人物,这一种模式就是社会的变革尤其是经济生活的变革与古老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伦理价值观的冲突。(节选自汪政《论贾平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写石坡村牛和狗的生存状态,后文则写村子里牛和狗都没有了,可以看出石坡村的生活方式受到了很大的冲击。B.小说中对于新打造铁具的具体罗列,既表现出张铁匠的高超技艺,又表现出作者对于农村生产工具及劳作方式的了解。C.“张铁匠明明知道是羊角村的,却要问:哪个村的?”这一情节表现出张铁匠对手艺的自信,同时期待获得他人的称赞。D.文中张铁匠的儿子从小就是个笨家伙,因此张铁匠经常骂儿子,表现出张铁匠对儿子的不满,气恼他不能子承父业。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语言特点表现为表述口语化,运用了鲜活的方言,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为读者呈现原汁原味的秦岭风貌。B.小说开头运用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描绘了石坡村的日常生活图景,充满朴拙的人间烟火气。C.“西头弹棉花店里好像还有嗡嗡声,……而蚊子似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化抽象为具象,生动形象,灵动逼真。D.小说运用细节塑造人物,通过描写张铁匠生气、哭泣等动作,将匠人晚年手艺欠佳的凄凉辛酸刻画得淋漓尽致。8.文本二提到“一种模式和两组人物”,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两组人物”的形象。9.文中多次提到铁匠铺的敲打声和弹棉花店里的嗡嗡声,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6.D7.D8.①张铁匠:传统保守而又执着,不愿舍弃传统的生产方式,向往乡村的生活方式。②张铁匠的儿子:善于接受新的经营方式,能够洞察经济生活变革的动态,顺应时代潮流。9.①营造氛围。形象地写出了石坡村的环境特点,故事在软硬相间的声音中展开。②丰富人物形象。打铁的声音渐停,而弹棉花的声音依旧,写出了张铁匠的焦虑、怨恨。③深化主题。结尾处写弹棉花店的声音越来越细小,和铁匠铺的没落一致,引发人们对城乡发展中传统产业面临转型这一问题的深刻思考。【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的理解能力。D.“文中张铁匠的儿子从小就是个笨家伙,因此张铁匠经常骂儿子”错误。由原文“爷爷是铁匠,爹是铁匠,张铁匠也打二十年铁了,要把手艺再传下去,儿子却越来越心不在焉。……这些年里白芦峪里的年轻人时兴着出山进城去打工,他知道儿子受了诱惑,强压着没有让儿子外出,而儿子要么吊个脸,要么消极怠工……”可知,应是张铁匠的儿子向往外面的世界,不能安心打铁,才使得张铁匠生气。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将匠人晚年手艺欠佳的凄凉辛酸刻画得淋漓尽致”错误。张铁匠生气、流泪不是因为手艺欠佳,而是因为气愤、痛心于自己空有一收纳好技艺,却大材小用。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原文中,张铁匠与其儿子在生产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方面体现出了巨大的冲突,他们就是形成鲜明对比的两组人。根据原文“张铁匠抬头看到远处的梁背上过来了人,说:把那些货都挂出来!新打造的扎锨、铲锨、板镢、犁铧、齿耙、镰刀、钢钎、撬杠以及碾滚子梿枷轴,解板的长锯,锥子夹子钩子钉子,齐齐挂了铺门两边的木架上和摆了木架前的摊位上”“这使张铁匠恨恨不已……这不会长久的,是农民嘛能不种地?种地能不用农具?咱多打些铁货放着”可知,面对传统的生存方式遭受冲击,张铁匠选择了对传统的坚守和对现代生存方式的拒绝。而铁匠铺由红火到没落,无人问津,到最后儿子牵头做生意,为张铁匠拉来一些零碎的生意,可是张铁匠觉得自己浪费了自己的手艺,不愿做。但结合原文“村子里已没了牛,连狗都没有了,来买锨、锄、镢头的越来越少,而齿耙犁铧、钢钎、撬杠几乎无人问津。铁匠铺的炉火再不日夜通红,大锤子小锤子的敲打声,响一会儿就消停了”“那线的拐弯处是镇街,更远更远的云外是县城省城吧”可知,面对时代洪流的变化,张铁匠虽不愿意,却也毫无办法。张铁匠无疑是小说的主人公,这一人物承载着作者对乡村文明的深深的爱恋。小说反思以张铁匠的铁匠手艺为代表的传统乡村文明被现代文明冲击的问题,张铁匠想要把手艺再传下去,表达了对传统乡村文明的坚守。结合原文“张铁匠也打二十年铁了,要把手艺再传下去,儿子却越来越心不在焉……他知道儿子受了诱惑,强压着没有让儿子外出,而儿子要么吊个脸,要么消极怠工”“儿子每天一早往镇上跑,天黑才回来,说县政府在发展旅游产业,镇街都开始改造老铺面房了,他和人正谋划着做些生意”,可知铁匠的儿子选择了抗拒,并很快响应县政府发展旅游产业的倡导,积极投入新的生活方式之中。而且,他的观念具有时代性和先进性,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因此,以张铁匠儿子为代表的一类人,展现了现代文明给乡村未来的生活带来了新的希望,他们心中有着对现代文明的向往和憧憬。【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从情节结构看,结合“东头的铁匠铺里一直在叮叮咣咣敲打,西头的弹棉花店里一直在嗡嗡作响,整个后晌石坡村都在软硬相间的声音里”可知,开头写弹棉花店里嗡嗡作响,与铁匠铺的叮叮咣咣敲打相呼应,共同营造了整个后晌石坡村的热闹气氛,为下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从塑造人物看,结合“但是,张家看不起司家”“而西头弹棉花店里的嗡嗡声依旧。这使张铁匠恨恨不已”可知,小说的主要人物是张铁匠,张铁匠对弹棉花的司家是瞧不起的,他认为弹棉花没有什么技术含量,而打铁就是技术活,为自己打铁这一手艺自豪;写张铁匠对弹棉花的声音的感受,反映了张铁匠焦虑的心理,以此丰富了张铁匠的形象。从表现主题看,结合“西头弹棉花店里好像还有嗡嗡声,也已经不是火把燎着蜂巢漫天轰鸣,而蚊子似的,声愈来愈细,愈来愈小”可知,弹棉花的声音越来越小,铁匠铺也没落了,小说以此反映中国城镇化过程中传统手艺没落、乡村没落的现实,引发人们的思考,深化了小说主题。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贞观八年,太宗将发诸道黜陟使,畿内道未有其人,太宗亲定,问于房玄龄等曰:“此道事最重,谁可充使?”右仆射李靖曰:“畿内事大,非魏征莫可。”太宗作色曰:“朕今欲向九成宫,亦非小,宁可遗魏征出使?朕每行不欲与其相离者,适为其见朕是非得失。公等能正朕不?何因辄有所言,大非道理。”乃即令李靖充使。贞观十一年,太宗谓侍臣曰:“朕昨往怀州,有上封事者云:‘何为恒差山东众丁于苑内营造?即日徭役,似不下隋时。怀、洛以东,残人不堪其命,而田猎犹数,骄逸之主也。今者复来怀州田猎,忠谏不复至洛阳矣。’四时蒐田,既是帝王常礼,今日怀州,秋毫不干于百姓。凡上书谏正自有常准臣贵有词主贵能改如斯诋毁,有似咒诅。”侍中魏征奏称:“国家开直言之路,所以上封事者尤多。陛下亲自披阅,或冀臣言可取,所以侥幸之士得肆其丑。臣谏其君,甚须折衷,从容讽谏。汉元帝尝以酎祭宗庙,出便门,御楼船。御史大夫薛广德当乘舆免冠曰:‘宜从桥,陛下不听臣言,臣自刎,以颈血污车轮,陛下不入庙矣。’元帝不悦。光禄卿张猛进曰:‘臣闻主圣臣直,乘船危,就桥安。圣主不乘危,广德言可听。’元帝曰:‘晓人不当如是耶!’乃从桥。以此而言,张猛可谓直臣谏君也。”太宗大悦。贞观十五年,太宗谓侍臣曰:“守天下难易?”侍中魏征对曰:“甚难。”太宗曰:“任贤能,受谏诤,即可。何谓为难?”征曰:“观自古帝王,在于忧危之间,则任贤受谏。及至安乐,必怀宽怎,言事者惟令兢惧,日陵月替,以至危亡。圣人所以居安思危,正为此也。安而能惧,岂不为难?”(节选自《贞观政要》)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加句读处的字母填写在答题卡的横线上。凡A上B书C谏D正E自F有G常H准I臣J贵K有L词M主N贵O能P改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畿内,古时称王都及其周围千里以内的地区,也指京城管辖之地。文中指后者。B.秋毫,喻指极细微的事物,与《鸿门宴》中“秋毫不敢有所犯”中的“秋毫”意思相同。C.从容,指委婉得体,与《屈原列传》中“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的“从容”意思不相同。D.宗庙,指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宗庙祭祀,追思祖先,是中华传统孝道的体现。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太宗向大臣们征求由谁出任畿内道黜陟使的建议,右仆射李靖极力推荐魏征,而唐太宗最终让李靖来担任这一职务。B.唐太宗到怀州去打猎,有人上书进谏,认为如今劳役之重已经和隋朝不相上下,并且皇帝打猎过于频繁,已经是一个骄奢的君王了。C.汉元帝想乘楼船前去祭祀,薛广德认为应该从桥上走,并用自己的性命向元帝施压,张猛劝谏元帝说圣明的君主不能置臣子于险地。D.魏征认为守住江山很困难,原因在于很多帝王到了天下太平的时候就会懈怠政务,疏远直言进谏的人,长此以往,国家就会灭亡。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公等能正朕不?何因辄有所言,大非道理。(2)观自古帝王,于忧危之间,则任贤受谏。14.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唐太宗“每行不欲与其(魏征)相离”的原因。【答案】10.EIM11.C12.C13.(1)你们能够匡正我的错误吗?为什么就说出这样的话来,太没有道理了。
(2)观察自古以来的帝王,在忧患危难的时候,能够选举贤才接受谏言。14.①能匡正太宗是非得失;②能为太宗排忧解难。【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凡是上书提出意见的,一般我都采纳,臣子贵在能直谏,君王贵在能改正。“臣贵有词”和“主贵能改”结构一致,应单独成句,前后断开,在“臣”和“主”前停顿,即IM处断句;“自有常准”的主语是“朕”,结构完整,在“自”前E处停顿。故在EIM三处句读。【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B.正确。对老百姓不会带来一丝一毫的干扰。/财物丝毫不敢据为己有。C.错误。都是委婉得体。句意:必须言语委婉,措辞得体。/都模仿了屈原委婉含蓄的语言。D.正确。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不能置臣子于险地”错,由原文“圣主不乘危”可知,是圣明的君王不会冒着无谓的危险。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正”,匡正;“有所言”,这样的话;“大非道理”,太没有道理。(2)“忧危”,忧患危难;“任贤”,选举贤才;“受谏”,接受谏言。【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能力。①由原文“适为其见朕是非得失”可知,能匡正太宗是非得失;②由原文“太宗谓侍臣曰:‘如斯诋毁,有似咒诅。’侍中魏征奏称:‘国家开直言之路,所以上封事者尤多……以此而言,张猛可谓直臣谏君也。’太宗大悦”可知,能为太宗排忧解难。参考译文:贞观八年,太宗准备派遣各道黜陟使,畿内道这个地方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太宗亲自确定,询问房玄龄等大臣说:“这个地方的事务最为重要,谁可以担当这个重任?”右仆射李靖说:“畿内道的事务重大,非魏征不可。”太宗神情严肃地说:“我如今要到九成宫去,这也不是小事,怎么可以派遣魏征出使?我每次出行都不想与其分开,实在是因为他能够看到我的是非得失。你们能够匡正我的错误吗?为什么就说出这样的话来,太没有道理了。”于是命令李靖担任关内道黜陟使。贞观十一年,唐太宗对侍臣说:“我过去到怀州去,有人上书说:‘为什么总是差遣山东的劳工到宫里修造苑囿呢?当今劳役之重,似乎和隋代不相上下了。怀州、洛水以东,百姓已经苦不堪言了,而皇上还时常到那里去打猎,真是一个骄奢的君王啊。今天皇上又到怀州来打猎,皇上已经听不进忠言了。’一年四季出行打猎,是古代帝王常有的礼数,今日我到怀州,对老百姓不会带来一丝一毫的干扰。凡是上书提出意见的,一般我都采纳,臣子贵在能直谏,君王贵在能改正。但如今这样的诋毁,像是在诅咒我啊。”侍中魏征上奏说:“朝廷广开言路,所以上书提意见的人特别多。陛下亲自批阅奏书,有时希望臣子的意见可以采纳,这是侥幸大胆上书的人能够陈列陛下他们浅见的原因。臣子向国君提意见,必须言语委婉,措辞得体,借此以言彼。汉元帝曾用醇酒去祭祀宗庙,想从便门出去,再乘楼船到宗庙。御史大夫薛广德挡住汉元帝乘坐的马车摘下官帽说:‘陛下应当从桥上经过,如果陛下不听臣的话,我就自刎,让我颈中的鲜血玷污你的车轮,陛下就进不了宗庙了。’汉元帝很不高兴。光禄卿张猛说:‘我听说如果君王圣明,那么臣子就会忠直。乘船危险,过桥安全,圣明的君王不会冒着无谓的危险,薛广德的意见可以采纳。’汉元帝说:‘开导别人不应该像这样吗!’于是就从桥上经过。从这点看,张猛可以算是正直的大臣劝谏君王啊。”唐太宗听后非常高兴。贞观十五年,唐太宗问身边的侍臣:“守江山是难还是易?”侍中魏征回答说:“很难。”唐太宗说:“选拔任用贤才,接受谏言,就行了,有什么难的?”魏征说:“观察自古以来的帝王,在忧患危难的时候,能够选举贤才接受谏言。到了天下太平的时候,一定会懈怠政务,使直言进谏的人变得谨慎恐惧,这样日复一日,就会使国家灭亡。古代圣人居安思危的原因,正是因为这啊。国家太平无事却要国君心怀忧惧,难道不难吗?”(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村行①王禹偁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②树似吾乡。[注]①这首诗是王禹偁于太宗淳化二年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写的。②原:原野。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照应题目,点明地点和时令。写出了诗人信马徐行、观赏山野景色的悠然兴致。B.尾联两句自问自答,抒发了诗人由外界景物所触发的思乡之情。C.诗中写景与抒情相结合。写景是为抒情做铺垫,抒情是为写景作结的。D.全诗情景交融,诗人思乡的惆怅心情已经渗透在前面的景物描写之中。16.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运用了哪些写景手法,请简要赏析。【答案】15.D16.①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诗句的第二联先写万壑之中的天籁之音,再写无语立斜阳的数峰之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突出秋日山野之寂静。②远近结合。诗句的第二联写远景,第三联写近景,既宏大开阔,又细致入微,景色层次分明。③拟人和比喻。数峰无语,将峰峦人格化,突出其静。作者又用“胭脂”“白雪”比喻“棠梨”叶色和荞麦花色,显得绚丽多姿,美不胜收。④各种感官的运用。“万壑有声含晚籁”听觉,“数峰无语立斜阳”视觉,“荞麦花开白雪香”嗅觉,视觉、听觉、嗅觉等的运用,多方位、多角度的描写出山村迷人的景象。【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艺术手法和情感的分析鉴赏的能力。D.“诗人思乡的惆怅心情已经渗透在前面的景物描写之中”分析有误,从全诗来看,作者村行起初是“野兴长”,前面的景物描写中表达了诗人的悠然闲适之情。只因后来看到了“似吾乡”的“村桥原树”,触景生情,才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因而“忽惆怅”。全诗前后情感有明显的突转与变化,因此选项表述错误。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技巧手法的能力。首先理解颔联和颈联的意思:秋风瑟瑟在山谷间不停回响,看数座山峰默默伫立在夕阳斜晖中。棠梨的落叶红得好似胭脂一般,香气扑鼻的荞麦花啊洁白如雪。颔联上下句分别从听觉与视觉方面下笔。前句写傍晚秋声万壑起,这是耳闻;后句写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里,这是目睹。“有声”与“无语”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越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颈联上下句分别从视觉与嗅觉方面下笔。上句从视觉角度写经霜的棠梨叶随风飘落,红艳似火,在山野间分外耀眼。下句是从视觉和嗅觉角度写成片的荞麦花开如雪,阵阵清香扑鼻而来。综合起来就是颔联和颈联调动多种感官,多角度表现山野景色的寂静优美。颈联中用“胭脂”写棠梨叶的红艳;用“白雪”写荞麦花的洁白,红与白对举,色彩绚丽,写出了秋天田野的美丽秋色,给读者带来唯美的视觉感受。这是从色彩渲染角度写景。颔联中先写万壑之中的天籁之音,再写无语立斜阳的数峰之静,以动衬静,突出秋日山野之寂静。属于动静结合角度。颔联中“数峰无语立斜阳”是说“数座山峰在夕阳下静立”属于远景。颈联中“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属于近景。颔联到颈联的景色描写属于由远及近。数峰无语,赋予山峰人的特点,将峰峦人格化,运用拟人修辞,突出其静。作者又用“胭脂”“白雪”比喻“棠梨”叶色和荞麦花色,显得生动形象,绚丽多姿,美不胜收。(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读书人要立志成为国家和社会的脊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论语·泰伯》中曾子就曾经指出“______,______”。(2)《将进酒》中表现李白虽然政治上不得意,但内心仍充满自信的句子“______,______”。(3)《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水”可以是至情至性的,也可以是至善至美的,更可以是至理至明的。请写出你学习过的包含“水”这一意象的诗句:“______,______。”【答案】①.士不可以不弘毅②.任重而道远③.天生我材必有用④.千金散尽还复来⑤.问君能有几多愁⑥.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容易写错的字:弘、毅、散、潭、及、伦。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近来,苏东坡又火了。苏东坡早已不仅仅是个古代的文学人物、政治人物,而且成为一个不断生长的文化符号。苏东坡从众多文人中①,除了他具有传奇丰富的人生故事、儒释道于一体的人生观和诗文书画俱佳的才华,还因为他塑造了令人神往的文化人格。苏东坡的文化人格有何特别?首先,苏东坡虽“只缘身在此山中”,但一生始终秉持勇于进言、经世济民的立世准则。朝堂上,他能在王安石变法时直陈得失,丝毫不计个人之利害;贬谪中,他并不灰心丧气,更未就此躺平,每到一地,他总是撸起袖子加油干,力求造福一方百姓。其次,苏东坡有着超然物外、②的人格魅力。纵览苏东坡的一生,他虽也曾深受恩宠,名头大,官位大,但也曾饱受贬谪之苦,人生起伏更大。他在一地鸡毛的生活中能够“一蓑烟雨任平生”,让生活在苦难中开出花来。其实,苏东坡的热度从未消减,历朝历代谈论、研究、追随他的人多得③。今天,我们在各种文艺作品中讲述苏东坡、吟咏苏东坡,也是在呼唤苏东坡身上的那种文化人格。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请另选一位古人,仿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突出其文化人格。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20.在论述苏东坡的文化人格时,文中使用了“躺平”“撸起袖子加油干”“一地鸡毛”等词句,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18.①脱颖而出②宠辱不惊③不计其数/数不胜数19.示例:杜甫虽“艰难苦恨繁霜鬓”,但一生始终抱有忧国忧民、心系天下家国情怀。20.①语言口语化,通俗易懂,富有时代气息;②使苏东坡积极乐观的形象更为鲜活。【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①处,结合前文“近来,苏东坡又火了”“成为一个不断生长的文化符号”可知,此处语境强调的是苏东坡在众多文人中凸显出来,故此处可填“脱颖而出”。脱颖而出:比喻有才能的人遇时机而显露本领,超越众人。第②处,结合后文“他虽也曾深受恩宠,名头大,官位大,但也曾饱受贬谪之苦,人生起伏更大。他在一地鸡毛的生活中能够‘一蓑烟雨任平生’,让生活在苦难中开出花来”可知,此处语境强调的是苏东坡在深受恩宠和遭受贬谪时能够超然物外,乐观洒脱,故此处可填“宠辱不惊”。宠辱不惊:受宠或受辱都不为所动,后形容对得失不在乎。第③处,结合“苏东坡的热度从未消减”可知,追随他的人很多,故此处可填“不计其数”或“数不胜数”。不计其数:没办法计算数目,形容极多。数不胜数:数也数不清。形容数量极多,难以统计。【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仿写句子的能力。分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知,画波浪线的句子中先引用诗句,再通过诗句分析其人格。如:可以选取诗人杜甫“艰难苦恨繁霜鬓”一句,分析杜甫的人格,忧国忧民,心系天下,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的句式写出即可。故可写为:杜甫虽“艰难苦恨繁霜鬓”,但一生始终抱有忧国忧民、心系天下的家国情怀。【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并分析其表达效果的能力。“躺平”写出了苏轼面对贬谪的乐观旷达的精神,“撸起袖子加油干”写出了苏轼不受自身遭遇的影响,一心为民。“一地鸡毛”写出了苏轼不幸的经历。“躺平”“撸起袖子加油干”“一地鸡毛”这些现代化的口语用来描写苏轼,通俗易懂,让读者更明白苏轼的经历和精神,富有时代气息,也写出了苏轼在不幸的生活经历中积极乐观的精神。(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楚辞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而发展起来的楚国地方特色,屈原及其后学宋玉是楚辞最主要的创作者,与《诗经》迥然不同。它不是集体的歌唱,①;不是现实主义的,而是浪漫主义的;不重自然的写实,而是重主观的抒情;不是表现北国风光,而是表现南方景象。楚辞句式灵动,结构宏大,风格宏博丽雅。楚辞这种诗体的代表作是《离骚》,故后人②。在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风”“骚”相提并论。汉成帝时,刘向整理古文献,把屈原、宋玉所创作的骚体诗和汉代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等人所创作的拟骚体诗汇编成集,定名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合同
- 2025年度中小企业流动资金授信借款合同
- 2025年度城市河道治理房屋拆迁补偿合同
- 2025年度人才共享与借用项目合作协议
- 2025年度协商解除劳动合同与员工住房安置合同
- 2025年度公司销售业务员协议书:人工智能赋能下的销售代理合同
- 2025年度子女对父母赡养及社区互助保障协议
- 化妆品店装修合同
- 2025年度承重墙拆除工程现场施工及安全管理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自驾车租赁保险及事故处理协议
- 污水处理厂TOT项目招标文件模板
- 劳工及道德体系法律法规清单
- 仓储物流中心物业管理服务费报价单
- 2024年哈尔滨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4年北京市大兴区清源街道招聘笔试冲刺题(带答案解析)
- (2024年)污水处理设备培训方案
- 《生物质热电联产工程设计规范》
- 中国十五冶招聘线上笔试测评题库
- 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23版)解读
- 通用级聚苯乙烯简介介绍
- 《反窃电技术》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