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2学年六年级上册语文_第1页
202022学年六年级上册语文_第2页
202022学年六年级上册语文_第3页
202022学年六年级上册语文_第4页
202022学年六年级上册语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1草原本文记叙了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讴歌了蒙汉同胞的民族情谊。全文以作者的行踪为序,移步换景,由景及人。先描写了草原秀美的景色,接着描写了草原迎客场面和主客联欢的情形,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结束全文,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回味空间。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所以引导学生把握本课的主旨应该比较容易。但对于没有亲自到过草原的孩子来说,草原既是遥远的,又是陌生的。因此,可引导学生结合图片和文本展开丰富的想象,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1.课前可指导学生查找资料,初步了解内蒙古大草原的位置、自然风光和民族习俗。2.教学时,先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把握内容,概括课文描绘的画面;再分别针对每一部分所描绘的画面,指导学生通过充分的朗读和想象,理解语言,感受草原的景色美、人情美和习俗美,体会“蒙汉情深”;再聚焦重点语段,让学生充分阅读、交流,领悟语言表达形式,并由阅读的内容想开去,写写自己与人惜别的经历。【知识与技能】1.掌握本课重点生字、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草原美景。背诵第1自然段。3.能说出从哪里体会到了“蒙汉情深”。4.了解课文在写景中融入感受的表达方法,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过程与方法】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初步体会作者先写景象再写感受的写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和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草原美景。背诵第1自然段。2.能说出从哪里体会到了“蒙汉情深”。难点了解课文在写景中融入感受的表达方法,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教师:具有浓郁蒙古族特色的歌曲《天堂》,关于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的图片、音乐,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查阅内蒙古草原的相关信息。2课时第一课时1.掌握本课时重点生字、词语。2.朗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感受草原的风光美。背诵第1自然段。3.了解作者在写景中融入感受的表达方法,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重点正确读写生字词。难点1.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展开想象,再现情景。2.了解作者在写景中融入感受的表达方法,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播放歌曲《天堂》,入情入境。2.课前交流:同学们,刚刚你们听到的这首歌是一首讴歌内蒙古大草原的赞歌,那么,你们去过大草原吗?3.出示课题,教师导入:今天,我们就和老舍先生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去领略那美丽的自然风光,去感受那独特的民俗风情。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读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遇到生字词的地方多读几遍。2.检查字词,扫除障碍。(1)课件出示第一组词(生字词):绿毯、陈列、衣裳、彩虹、马蹄、豆腐、稍后、微笑。指导书写:“毯、腐”是半包围结构,“微”是左中右结构。(2)课件出示第二组词(多音字):勾勒、蒙古包、好客、同行、似乎。指导读准多音字:勾勒(lè)、蒙(měng)古包、好(hào)客、同行(xíng)、似(sì)乎。3.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了解文章的叙述顺序,并试着用小标题的形式来概括文章描绘的主要画面。4.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指导归纳。(板书: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由景及人)三、品读第1自然段,感受“草原风光”1.自由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圈画出直接描写草原风光的句子。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课件出示: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1)思考观察的顺序及描绘了哪些景物。①找出本段中描绘的具体景物。②将景物按规律分类,从而发现由天空到地面的观察顺序。(2)想象画面,感受风光之美。①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边读边想象,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②出示草原风光图片,让学生看看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羊群奔跑的草原。(3)品词析句,感悟意境。①文章一开始为什么说草原“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②联系刚才出示的图片及想象到的画面,理解“渲染、勾勒、翠色欲流、流入云际”等词语所表达的意境。四、析读第1自然段,初步感知表达方法1.面对如此美景,老舍先生产生了怎样的感受呢?再读第1自然段,找出文中描写作者感受的句子。课件出示: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1)“这境界”是指什么?(2)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为什么要“惊叹”?为什么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①草原的美丽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的心。②作者沉醉在草原的美景里了。③作者也许是第一次看到大草原,感到非常新奇。(3)作者在写景中融入自己的感受有何妙处?①再读第1自然段,用不同的符号分别标出写景的部分和写感受的部分。②尝试去掉写感受的部分,对比阅读,体会好处。(在写景中融入自己的感受,使情景交融,浑然一体,让人如临其境,感同身受。)五、指导背诵,交流小结1.回顾第1自然段,并尝试借助描写顺序和具体的景物进行背诵。2.交流小结:本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第1自然段,通过学习,我们要注意以后在写景时,不仅要描写目之所看、耳之所听,更要学会融入自身的感受。第二课时1.揣摩优美的语句,展开想象,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蕴含的意思。3.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团结民族的教育。重点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难点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一、复习导入1.试背第1自然段。2.导入:上节课,草原的美丽景色让我们流连忘返;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作者走进草原,感受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二、再读课文第2~4自然段,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1.自由朗读课文第2~4自然段,找一找草原人民的热情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①这段话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喜迎远客)②哪些词句特别能表现草原人民的热情?A.“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来得很快,表现了草原人民迎接远方客人的急切心情。B.“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为什么用“彩虹”来比喻草原人民?(一是因为草原人民穿着各色的衣裳,二是比喻草原人民的热情。)C.“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想象当时车与马并行的情景,说说如果你在场,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热闹的场面,热情的草原人民。)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2)“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放。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①读这段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②通过朗读把当时的热情表现出来。(3)“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①反复朗读这两句话,体会其中洋溢的热情。②想想大家在敬酒的时候会说些什么。(4)“这时候,鄂温克族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①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②理解“会心”的意思,知道“会心的微笑”里包含着的含义。3.播放草原民歌及舞蹈、音乐,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2~4自然段。三、品读课文第5自然段,感受草原的深情激越的赛马、香醇的奶酒、嘹亮的民歌、狂欢的舞蹈……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场面呀!可是夕阳西下,主客要分别了。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1.逐字逐句地理解:“何忍别”是指不忍别离;“天涯”是指蒙古族所住的地区,那已经是我国北部的边陲了,所以叫它天涯;“碧草”指一片绿色的大草原;“话斜阳”是指在夕阳下,在那天涯碧草之上,大家互相高兴地、亲切地交谈着。2.说说这句话的意思:蒙古族和汉族两族人民情深似海,哪里忍心分别呢?所以尽管夕阳已经西落,大家仍在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迎着斜阳,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3.如果当时你就在现场,你的心情是怎样的?你想说什么?试着写一写自己的心情和想对草原人民说的话。四、回顾全文,感受作者的情感1.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想读的一个场面进行朗读,读出各自的感悟。2.讨论:作者先写草原的风光,再写草原的人民,在写作过程中,作者不单写了自己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什么?(再读抒情的句子)共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对草原美景的喜爱,对蒙汉之间深情厚谊的赞美。)3.师小结:是的,草原的景是美的,但草原的人民更是可爱,他们热情好客、性格豪放、能歌善舞。短短的一次访问,不但增进了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更让作者深深地爱上了这美丽的内蒙古大草原。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1.生活中你也有过与人惜别的经历吧,可以和同学交流,也可以写下来。2.阅读艾平的《聆听草原》。2丁香结《丁香结》写的是作者目睹丁香花开得格外繁茂,不禁想到自己斗室外年年绽放的三株白丁香,又由丁香花联想起象征着愁怨的“丁香结”。最后得出了生命需要“结”,否则人生就太平淡无味的感悟,表现了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六年级的学生人生经历尚不丰富,因此,对文章中“丁香结”引发的人生思考体会不深,容易脱离文本和生活实际。本文意蕴丰富、深刻,理解有一定难度。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朗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研读第一部分时,引导学生找到描写丁香花花形、花色的句子,朗读体会,想象画面。学习第二部分时,可以借助课文和“阅读链接”的诗句体会古人寄托于“丁香结”上的意义,再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身生活经验,体会作者的人生感悟。【知识与技能】1.掌握本课重点生字、词语。2.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丁香的。3.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由事物引发联想的表达方式,并能说出自己的理解。【过程与方法】联系自身生活经验,理解、感悟丁香结的象征意义和作者赋予丁香结的情感。品味、积累文章中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培养自己以豁达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的能力。重点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丁香的。2.体会作者由事物引发联想的表达方式,并能说出自己的理解。难点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查阅作者相关资料,预习课文。第一课时1.掌握本课时重点生字、词语。2.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了解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丁香的。3.品味优美的语言,感受丁香花的特点。重点1.掌握本课时重点生字、词语。2.理清文章结构,了解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丁香的。难点品味优美的语言,感受丁香花的特点。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师:(出示图片)文学作品中许多花草树木都被赋予某种品格,如梅花象征高洁,牡丹代表富贵,菊花寓意坚贞,松柏喻指傲岸长青等。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丁香结》,作者又赋予了丁香结什么样的情感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去看个究竟吧。2.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3.介绍作者。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1.出示自学提示。(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并画出生字词,注意把课文读通顺。(2)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2.学生按照提示要求自学。3.交流学习情况,进行重点指导。(1)认读生字、新词。出示字词:缀幽雅伏案笨拙单薄模糊花蕾衣襟恍然愁怨(学生进行多种形式认读,教师相机正音。)(2)学写生字。师指导书写“幽、薄”。学生练写,个别展示,集体评议。(3)理解词语。三、初探“丁香”,整体感知1.从题目入手,关注“丁香结”。(1)看看文中哪些地方提到了“丁香结”,把相关句子用横线画出来。(2)关注“丁香结”出现的位置。(多集中在文中后三自然段)2.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1)作者在写“丁香结”之前,用较多的篇幅写了什么?(2)引导学生划分课文结构层次。(课文的第1~3自然段写的是丁香花,即赏花,第4~6自然段写的是丁香结,即悟花。)四、学习“赏花”,感受丁香花的特点1.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描写丁香花的语句,并发挥想象,谈一谈自己的理解。(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相机指导。)(1)“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①出示丁香花的图片,引导学生想象:丁香花像什么?给你什么感觉?作者在这里把丁香花写成了什么?你喜欢这个句子中的哪个字或者词语?②学生交流感受。A.“星星”写出丁香花小巧、繁密、色泽明亮的特点。B.“探、窥”赋予丁香花人的情态,写出了丁香花的活泼、灵动。(2)“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①发挥想象,“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描绘出了怎样的画面?②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谈一谈。(3)“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①“积雪”指什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指盛开的白色丁香花,从“雪色”“香气直透毫端”可以看出来。)②王安石的哪两句诗与这句话有异曲同工之妙?(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4)“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①朗读句子,想象画面,说说作者的描写顺序是怎样的?(从局部到整体。)②丁香对作者有怎样的影响呢?(窗外的丁香,增益了作者的文思,更引起了作者驰骋千里的想象……)2.总结课文第一部分,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丁香花的?(形状、颜色、气味)五、布置作业1.抄写本课的生字词语。2.朗读课文描写丁香花的部分,摘抄优美语句。第二课时1.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由事物引发联想的表达方式,并能说出自己的理解。2.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丁香结的象征意义和作者赋予丁香结的情感。重点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丁香结的象征意义和作者赋予丁香结的情感。难点体会作者由事物引发联想的表达方式,并能说出自己的理解。一、回顾前文,感受丁香花的特点1.丁香花有什么特点?(繁密耀目、娇俏灵动)2.雨中的丁香花又有什么特点呢?课件出示: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1)雨中丁香具有怎样的特点?想象画面。(2)作者为什么说“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二、理解“悟花”,感悟主题内涵1.自由朗读第5自然段,画出称丁香花为“丁香结”的原因的语句,并谈谈自己的理解。“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1)出示课文插图,观察丁香花苞的形状,你有什么发现?(2)欣赏古代服饰,观察古代女子衣服上的盘结,你又有什么发现?(原来是因为丁香花苞形似“结”,所以才称其为“丁香结”。)2.理解古人何以发明“丁香结”的说法。(1)阅读课文第4自然段,由古诗句展开想象,想一想古诗中“丁香结”常常表达什么?①学生阅读古诗句,理解古诗句的意思。②由古诗句展开想象,谈谈理解。(2)结合“阅读链接”,也可以补充其他诗句,引导学生了解“丁香结”自古以来就有愁怨难解的意思。3.齐读第6自然段,思考:面对年年都有的丁香结,作者的态度是什么?课件出示: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1)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作者给“丁香结”赋予了新的寓意——既然人生难免遇到困难,那不妨用乐观豁达的心态面对,积极解决问题,并把它看作一种人生的味道。)(2)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在生活中,你会遇到哪些“结”?(学习压力很大、考试失利、与朋友发生争吵等。)(3)交流:学了本文,你打算怎样面对这些生活中不顺心的事情呢?三、拓展练笔,延读“丁香结”1.出示《丁香结》原文结尾——“小文成后一直搁置,转眼春光已逝。要看满城丁香,需待来年了。来年又有新的结待人去解——谁知道是否解得开呢?”引导学生深入思考。2.默读课文,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你的心中此时有什么想说的吗?请批注在课文结尾处。四、总结提升,再现“丁香结”同学们,这丁香结带给了我们太多美的感受,太多心的感悟。虽然我们的生活阅历还不丰富,但今天我们已经跟随宗璞先生的文字在《丁香结》中走了几个来回。让我们再次朗读课文,把我们的感受,我们的思考融入这朗读中,再现“丁香”的美,再现“丁香结”的愁怨和它带给我们的思索。(学生朗读全文)3古诗词三首《古诗词三首》编排了三首古诗词。《宿建德江》通过刻画秋江暮色,写出了诗人的羁旅之思。《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述了西湖雨中奇景,将一场突然而至的夏雨写得十分生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描写了夏夜的山村风光,表达了作者闲居乡村时内心的宁静、喜悦。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较好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借助注释及搜集的背景资料理解诗词的大致内容。但是,由于三首古诗词创作年代久远,且学生对诗词的感受力不是很强,因此,学生很难与诗人所描绘的景色共情,从而受到心灵的熏陶。教学时,需要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链接资料等,感受诗词中的美景,进而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课前可布置学生查阅相关诗人的生平经历,大致了解诗人创作的背景,为学习古诗词作好准备。教学时,以读为主,先指导学生通过多层次的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再通过想象画面、抓关键词、借助注释、同伴交流等方式理解古诗词内容,初步体会诗人情感;最后通过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了解诗人创作的背景,深入体会诗人情感。【知识与技能】1.掌握本课重点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每首诗词的大意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过程与方法】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品味诗句,感知诗词的内容,感悟诗人表达的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古诗词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词的意思,初步体会诗人情感。难点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结合诗人创作的背景,深入体会诗人情感。教师:课文插图,多媒体课件。学生:预习课文,搜集孟浩然、苏轼和辛弃疾的资料。2课时第一课时1.掌握本课时的重点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宿建德江》。3.边读边想象画面,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忧愁的情感。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宿建德江》,理解古诗内容。难点想象诗句所描写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同学们,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游览了内蒙古辽阔的大草原,欣赏了娇俏灵动的丁香花。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将去古典诗词里欣赏三幅意境隽永的山水墨画。那么,究竟是怎样的三幅图画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鉴赏一番吧!(板书课题:古诗词三首)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1.听范读,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读音。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3.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4.出示会写字,教师指导重点字的写法:德:“心”上一横不要漏写。蝉:第五笔是提,不是横。三、学习《宿建德江》1.揭示课题,简介作者及创作背景。(1)出示课件:孟浩然生平经历,诗歌的创作背景。(2)解诗题,读诗题。(事件:宿;地点:建德江。朗读节奏:宿/建德江。)2.师有感情地范读古诗,让学生听清节奏,生据此划分节奏,师再出示标明节奏的古诗。(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3.合作探究,理解诗意。(1)生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合作学习。(2)再读古诗,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或与组员探讨,理解字词,初步感知诗歌大意。(3)学生汇报: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4)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并明确各诗句的意思。4.想象诗境,悟其情感。(1)自由朗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2)抓住主要景物将想象到的画面描述出来。(生自由说)(夜幕降临,江中小舟,烟雾迷蒙,孤身夜宿,身处异乡,旷野无边,天比树低,月比人亲。)(3)这样的画面给你怎样的感受?(孤独、沧桑、凄凉。)(4)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再来读一读,把这种感受读到诗的字里行间。(生齐读)(5)诗中哪个字眼最触动你的心?(愁。)(6)“愁新”就是新愁的意思,那么,作者的旧愁是什么?(联系创作背景可知是仕途失意。)作者的新愁又是什么呢?(思乡之愁。)你怎么知道他是思乡之愁呢?从诗中哪一个字可以看出来?(客。)“客”是指谁?(诗人。)诗人为什么要把自己说成是客呢?(因为此时他身处异乡。)是什么勾起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呢?(日暮。)(7)为什么“日暮”会勾起作者的思乡之情?(因为“日暮”是指日落黄昏时分,这时候正是人们结束一天的劳作返回家中的时刻,而独在异乡的诗人却只能在停靠岸边的船上过夜,因此羁旅之情油然而生。)(8)诗人孑然一身途经建德江,面对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满怀的愁绪涌上心头。这愁绪向谁诉说呢?(月亮。)孤人对明月,这画面是何等的苍凉、孤寂,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课文。5.师小结:学习了这首古诗,我们已然成为了孟浩然的知己、朋友,体会到了他在日暮时分“人在江中、心随月去”的满怀愁绪。6.配乐朗读,指导背诵。第二课时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理解诗句的意思,背诵这两首诗词,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2.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理解诗句的意思,背诵这两首诗词,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难点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一、复习导入1.指名背诵《宿建德江》。2.上节课我们所学的《宿建德江》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秋江暮色图。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另外两首诗词,去感受别样的自然风光。二、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1.揭示课题,简介作者及创作背景。(1)出示课件:苏轼的相关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学生交流关于苏轼的资料。(2)解诗题,读诗题。(写诗的时间:六月二十七日;地点:望湖楼,古建筑名,又叫看经楼,位于杭州市西湖畔;心情:醉书,酒醉时写下的作品。朗读节奏: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2.播放古诗朗读音频,让学生边听边划出节奏,师再出示标明节奏的古诗。(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3.合作探究,理解诗意。(过程同第一课时)4.想象画面,领略奇景。(1)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的是什么?(生自由说,师适当点拨)写的是盛夏时节西湖雨前、雨中及雨后之景。①雨前:“黑云翻墨未遮山”,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此刻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乌云黑压压的,来势迅猛。)②雨中:“白雨跳珠乱入船”,这句诗让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白亮亮的雨点像珠子一般跳进船舱。)其中“白”“跳珠”“乱”让你感受到了什么?(雨点大而猛。)生活中见过这样的暴雨吗?请用一个词来形容。(倾盆大雨、狂风骤雨……)③雨后:“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这时站在望湖楼上的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描述狂风席卷大地,湖面上顿时雨散云飞的画面,以及雨后湖面水天映照,碧波如镜的画面。感受奇丽之景,体会诗人心境的舒畅。)(2)这首诗用寥寥数语便写出了西湖从阴到雨再到晴的变化过程,从中你感受到西湖夏季暴雨的什么特点?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从“未遮山”“忽吹散”“水如天”等可以看出。)5.品味语言,加深理解。(1)这首诗哪些地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这些比喻的好处在哪儿?(“黑云翻墨”“白雨跳珠”“水如天”。比喻恰当,有声有色,有形象,有动感,逼真可感。)(2)这首诗除了运用比喻,还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对偶。“黑云”对“白雨”,“翻墨”对“跳珠”,“未遮山”对“乱入船”。)6.师小结:醉于酒,更醉于景,苏轼不禁提笔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让我们通过朗读来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感受吧!7.再读古诗,感悟诗情。(自由读、指名读、评价读等)8.指导背诵。三、学习《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1.揭示课题,简介作者及创作背景。(1)出示课件:辛弃疾生平经历,此诗的创作背景。(2)同学们,谁来读读题目?从这首词的题目中,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自由说,如词牌名:西江月;时间:夜;事件:行;地点:黄沙,即黄沙岭,在今江西上饶的西面。)(3)用自己的话说出题意。(夜间在黄沙岭的道路上散步。)2.生回顾前两首诗节奏划分的方法,边朗读边自行划分朗读节奏。师指生朗读并适时评价。最后课件出示标明节奏的词。(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3.合作探究,理解诗意。(过程同第一课时)4.发挥想象,品读词句。(1)品读上阕。①自读自悟。发挥想象,做词人的同行者,调动你所有的感官,去欣赏这美丽的夜景。②结合词的意思,分析、交流词人此时看到的、闻到的、听到的和感受到的。A.看到的:明月、别枝、惊鹊、稻子。B.闻到的:稻花香。C.听到的:蝉鸣、蛙声、说丰年。D.感受到的:清风。③你的脑海里呈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这幅画面有什么特点?(学生自由描述,教师相机评价并指点)(明亮的月光惊醒正在休息的鹊儿,在微微的凉风下,可以听到蝉儿的鸣叫声。闻着清新的稻香,人们开心地谈论着丰收年,耳边还传来阵阵的蛙鸣。恬静自然。)④在如此美好的夏夜,词人的心情怎样?(内心宁静、愉悦,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2)品读下阕。①词人完全沉浸在展望丰收的巨大喜悦之中,浑然不觉天气的变化,他猛一抬头,看到了什么?此刻他的心情怎样?(看到了“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他急切地想找到避雨的地方。)②词人疾步向前走,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过去熟悉的茅店就在社林的旁边,词人为什么找不到了呢?(词人可能因为天黑、心急、树茂而没发现。)③从“路转溪桥忽见”可以体会到词人什么样的心情?(找到避雨处时喜出望外的心情。)陆游有一句诗,写的也是这种峰回路转的惊喜,你知道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④想象作者在看到旧时茅店后的神态、动作、语言,感受作者当时喜悦的心情。5.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指名读,比赛读)指导背诵、默写。四、比较《宿建德江》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1.相同点:都写了月夜的景色,都借月抒发感情。2.不同点:二者抒发的感情不同。《宿建德江》借月亮抒发了诗人一人在外游历时内心的孤苦之情,《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则是写词人陶醉于黄沙道的美景之中,并流露了词人喜悦欢快的心情。五、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4*花之歌《花之歌》是本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诗人以花自喻,运用第一人称,从花的视角描绘了四季更迭花开花落的现象,表现了花的日常生活和品质追求,塑造了花向往光明、与万物和谐共处的鲜明形象,表达了诗人积极向往和追求光明的人生态度。通过对前三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结合词句展开想象的能力。本课想象奇特,画面感强,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时应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让学生在大声朗读和实践中,把文本读通、读熟,感受散文诗独特的音韵美。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结合学习提示,读懂作者描绘的花的各种形象,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交流作者想象奇特的地方,体会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最后再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感受《杨柳与水莲》一文中想象奇特之处。【知识与技能】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节奏感、音韵美。2.边读边想象画面,理解文中花的各种形象。3.积累文中的优美语句,并阅读相关的美文。【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品悟,继续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交流课文和“阅读链接”中想象奇特的地方,体会花向往光明、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的人生态度,学习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理解诗人笔下花的不同形象。2.感受并交流课文和“阅读链接”中想象奇特的地方,体会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难点继续学习作者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的方法。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预习课文,搜集纪伯伦的相关资料。1课时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为什么喜欢?谁能背一背描写花的诗词或文章片段?(学生自由说)有一位著名的黎巴嫩诗人也和同学们一样喜欢花,那他对花又有哪些独特的感受呢?接下来让我们跟随诗人一起走进《花之歌》,走进花的世界。(板书课题)1.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2.交流资料,介绍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1)学生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关于纪伯伦的资料。(2)教师简介作者及背景资料。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通、读顺、读出情感,读出语言的节奏感、音律美。2.思考:课文可以分成哪几个部分?每部分主要讲了什么内容?3.学生讨论后归纳: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以一系列“我是什么”的句式对花的形象展开了具体描绘。第二部分(第5~7自然段):以“我在做什么”的句式继续描绘花的形象。三、再读课文,感知形象1.带着问题再读课文。课件出示问题及学习要求:课文题目是《花之歌》,可全文没有一个“花”字,那么从哪里可以看出“我”是花?花又具有哪些形象?(1)边读边想象画面,并在相应的位置作上批注。(2)读完后自由组成学习小组,用“读到……时,我仿佛看到花儿……”的句式,在小组内相互交流花的各种形象。2.交流汇报,相机指导。(1)读到“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来,又收回去,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时,我仿佛看到花儿花开花落,来年又开花的画面。(花是大自然季节更替的代言人。)(2)读到“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时,我仿佛看到花儿在绿茵中闪闪发光的画面。(高洁夺目。)(3)读到“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时,我仿佛看到了花儿在人们的微笑中传递,在幸福的婚礼上散发芬芳,在死者的葬礼上默哀。(对人类无私奉献。)(4)读到“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时,我仿佛看到花儿在美丽的原野上摆动身姿,在风儿的吹动下散发清香。(与万物和谐共处。)(5)读到“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时,我仿佛看到花儿在抬头追求光明。(向往光明,积极向上。)……3.汇总整理,感知形象。(1)在文中,作者将花比作了什么?(大自然的话语、星星、诸元素之女、礼品、婚礼的冠冕、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写出了花儿怎样的形象?(向往光明、与万物和谐共处、无私奉献、积极向上。)(2)联系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谈谈作者写花的各种形象的意图。(作者在文中其实是以花自喻,借花来表达自己积极向往和追求光明的人生态度。)四、精读课文,感受奇特想象1.仔细阅读课文,揣摩文中的想象。2.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和生活实际,大胆想象。(1)如果你也来想象花的形象,你会想到“我”是什么?“我”还会做什么?(生自由发言)(2)对比自己的想象与作者的想象,找出作者想象奇特的地方,小组交流。五、总结全文,揭示主题这首散文诗表意是写花,但真正是在写人,诗人以花的语言抒发了自己对人生态度的独特感悟,同时也号召我们要“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读了这首散文诗,我们是否在大自然的话语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呢?六、延伸阅读,交流感受1.默读“阅读链接”中的《杨柳与水莲》。(1)找出文中想象奇特的地方。(2)同桌交流:说说这段文字与课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3)全班交流小结:说说你学到了什么?2.思考:面对同样的夜,杨柳与水莲的感受为什么会不同?作者想要借此表达什么?(用充满爱和希望的态度去对待生活,生活才会美好。)七、布置作业1.以“____之歌”为题(如“小草之歌”“春风之歌”等),仿写一首散文诗。2.拓展阅读《浪之歌》《雨之歌》。

习作:变形记本次习作是想象作文,要求我们发挥想象,把自己变成“另一种东西”,然后以第一人称,从它的角度来写变形后的经历和生活。六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好奇心较重的年龄段,因此,学生对“变形”这一话题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不会产生畏难的情绪。但基于学生的认知能力、生活经验及习作水平,他们可能在想象经历的新意上、内容的详略安排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对于本次的习作教学,教师可以先帮助学生打开写作思路,即先弄清想变成什么;再重点指导如何把重点部分写详细,即写好发生了什么,并写出所变对象的个性特点;最后向学生明确要求,本次习作是以“我”的视角来写的,要引导学生以第一人称展开描写。【知识与技能】1.能够围绕课本提供的题目或自拟的题目展开丰富的想象,把变形后的经历写下来。2.有条理地记叙变形后的经历、生活,把重点部分写清楚。【过程与方法】1.与同学分享、交流自己的习作,并能根据同学的意见修改自己的习作,从而提高自己的习作能力。2.学习本单元的写法,展开大胆想象,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想象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2.享受大胆想象、自由表达的乐趣,受到真、善、美的熏陶。重点想象自己变成另一种东西后会有怎样的经历,选择有意义的事情来写。难点1.能把经历的事情写得具体、生动,情节完整,并把重点部分写清楚。2.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教师:多媒体课件和纸质阅读材料。学生:阅读与变形相关的文章,收获一些习作的灵感。2课时第一课时1.结合课本上的示例文字及题目引导,打开思路,确定写作对象。2.发挥想象,能够运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写出自己变形后的见闻感受,并把重点部分写详细。3.能综合运用本单元的写作方法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重点发挥想象,写出自己变形后的经历,并把重点部分写详细。难点能综合运用本单元的写作方法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播放《西游记》中孙悟空七十二变中的一个画面,引导学生感受“变”的神奇。1.师:看完这段视频,同学们想说些什么呢?(指名回答)2.小结:孙悟空想变成什么就变成什么,太神奇了!如果现在给你这样一个机会,可以把自己变成另一种东西,你最想变成什么呢?(揭题,板书)二、仔细审题,明确要求1.结合教材内容,打开学生思路。课件出示:你可以变得很小,如一只蚂蚁,一棵草,一粒石子;也可以变得很大,如一头大象,一辆汽车,甚至是一个星球。2.现在我们有一个机会可以变成自己想变成的东西,可以是白云,可以是超人、机器人……你想变成什么呢?你为什么想变成它?(同桌之间交流)3.指名交流。4.教师小结。三、想象交流,体验“变”的乐趣1.小组交流,确定自己变形后的身份。(1)变形后,身上会有哪些变化与特点?(把变形后的样子说具体,语言优美生动。)(2)变形后,我们会做些什么?我们会经历哪些有趣的故事?(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将在变形后的世界里的经历说具体。)(3)小组内交流谁经历的事儿最有趣。2.学生展开想象,交流自己变形后的经历设想,并列出写作提纲。四、独立习作,编写故事1.学生相互交流,讨论编故事时需要注意的问题。2.展开想象,把自己编的故事写下来。注意写清楚变形后的样子、经历的有趣的故事,写清楚角色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还可以谈谈自己的感受。3.学生各自编写故事。(师巡视指导)五、小组交流,分享故事1.画出自己故事中大胆想象的地方,组内成员之间互评。2.选取部分习作,当场评说。教师指名学生读一读故事中大胆想象的精彩部分。(全班评议)3.教师评价,鼓励创编。第二课时1.认真阅读他人或自己的习作,能按照习作要求评价作文,提高赏析能力。2.能根据同学的意见,修改自己的习作,养成良好的习作习惯。重点能根据同学的意见,修改自己的习作,养成良好的习作习惯。难点认真阅读他人或自己的习作,能按照习作要求评价作文,提高赏析能力。一、明确要求,谈话导入上节课,我们一起初步完成了本次习作的初稿,也知道要把变形后的经历写好,需要把重点部分写清楚、写详细。这节课我们来按照习作要求进行完善,并注意衔接部分的自然过渡。二、展示交流,评议修改1.朗读课前分发的两篇优秀习作,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赏评。2.师生共评。(1)讨论交流,说说这两篇优秀作文分别好在哪里。(题目新颖、经历有趣具体、能够融入自己的感情……)(2)习作中哪些地方还需要修改,怎么修改?3.赏读、交流修改感受。(1)请学生分别朗读修改前和修改后的习作。(2)引导学生讨论修改后的习作好在哪里。三、自我推荐,组内互改1.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2.按照小组同学提出的建议,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1)学生反复朗读自己的习作,结合组内同学提出的意见,自主修改习作。(2)修改后在组内互相读,并请组员进行修改。(3)自己再次修改习作,直到满意为止。四、交流收获,共同提高1.习作改完后,学生交流自己对所改的作文感到满意的地方,以及修改过程中最大的收获。2.学生畅所欲言。3.教师总结。五、誊抄习作,展示成果1.将修改满意后的习作誊写在作文本上。2.将班级内的优秀习作汇编成册,在班内或校内传阅,激发学生的成就感。。语文园地本单元的“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三个板块,分别从交流、表达、积累三个方面对本单元的学习进行回顾和强化。“交流平台”以《草原》《丁香结》为例,说明了如何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从课文的内容联想到更多,并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词句段运用”则安排了三项内容,一是学习排比句并体会其特点和表达效果,二是了解分号的用法,三是引导学生留意街上的路牌,关注汉语拼音在生活中的使用,并掌握地名和人名的拼写规则。“日积月累”则引导学生通过学习、积累《过故人庄》,感受朋友之间聚散两依依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友谊的美好情感。本单元的文章语言优美,想象丰富大胆,是学生学习、积累语言的好材料。此前,学生在反复朗读课文时对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独特作用有了一定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学习语文园地比较容易。1.引导学生回顾在学习前面四篇课文时所习得的“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在阅读“交流平台”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阅读经验,交流自己对这一阅读方法的理解。2.通过让学生反复朗读、对比朗读教材中的句子,引导学生体会排比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掌握分号的用法。3.让学生仔细观察两种不同的路牌,自由拼读,然后引导学生交流地名的拼音拼写规则。教师出示生活中的各种路牌,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并练习用拼音拼写自己或同桌的名字。4.教师简要介绍《过故人庄》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学生反复诵读,要求读准字音和停顿,然后借助字典的解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再结合插图想象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最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古诗。【知识与技能】1.总结在阅读的过程中既读进去、又想开去的阅读方法,强化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的阅读习惯和能力。2.认识并体会排比句的特点和作用。3.认识分号,并能说出分号的用法。4.了解地名拼音的拼写规则,熟悉姓名的拼写规则。5.熟读并背诵《过故人庄》,大致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过程与方法】在读中感悟,在比较中体会,在运用中巩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喜爱读书的兴趣,养成善于联想、乐于积累的习惯。2.感受朋友之间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同学之间的美好情感。重点体会排比句的特点和作用;认识分号并能说出分号的用法;了解并学习使用地名和人名的拼音拼写规则。难点总结在阅读的过程中既读进去、又想开去的阅读方法,强化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的阅读习惯和能力。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关注路牌的书写,搜集排比句和自己喜爱的古诗词。2课时第一课时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本单元课文后的收获,强化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的习惯和能力。领悟文章表达的特点以及这样表达的好处。2.体会排比句在文章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学习运用排比句把景物写生动、写具体的方法。重点体会排比句在文章表情达意上的作用。难点通过回顾、交流学习本单元课文后的收获,强化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的习惯和能力。领悟文章表达的特点以及这样表达的好处。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导语:在本单元课文的学习中,我们跟随作者一起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或徜徉于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之上,或流连于清香扑鼻的丁香花丛中,或摇曳在无限苍穹之下……这些文章语言优美,画面生动,但我们怎样读懂这些课文呢?(生交流)2.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入本课的学习。二、学习“交流平台”1.复习本单元学习的课文。2.本单元学习的方法。感受课文中丰富的想象,深入理解内容。3.阅读“交流平台”的内容,你明白这段话的要点是什么吗?(1)指导学生一边读,一边圈画重点语句。(2)可以围绕重点写写批注,或谈谈感受。4.同桌讨论交流,全班展示:把你的阅读成果和大家分享,其他同学补充。(学生交流后,教师适时归纳。)5.课件出示:阅读的时候,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以《草原》为例)“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放。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主客相聚)……“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主客惜别)(1)联想生活中自己与别人相聚和惜别的情景,小组内讨论、交流。(2)学生联系生活经验交流自己与别人相聚和惜别的情景。先在小组内交流,再推选代表全班交流汇报。(3)全班交流,评价。(表达是否清楚、完整。)(4)教师小结:阅读时,不仅要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还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联想。6.你还读懂了什么?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出示课件:阅读时,要从所读内容联想到更多。(以《丁香结》为例)“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1)丁香结引发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由此你还联想到了哪些有象征意义的植物?(如梅、兰、竹、菊等)先小组内讨论,再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