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子》与《淮南》关系新探
众所周知,文子和淮南有许多相同的单词和章节。谁抄袭了它?过去,人们认为文子抄袭了淮南。如章炳麟《菿汉微言》说:“今之《文子》,半袭《淮南》,所引老子,亦多怪异,其为依托甚明。”《文子》被认为是伪书的典范,被斥为“伪中出伪”。一九七三年,河北定县西汉前期古墓中发现了《文子》竹简,《文物》一九八一年第八期《定县40号汉墓出土竹简简介》中说,已整理出与今本《文子》相同的文字六章,部分或系佚文。时至今日,人们仍未见到由竹简整理出的《文子》。学术界虽有唐兰、艾力农等人力主《文子》为先秦古籍,但因《简介》所引简文仅数十字,伪书说又根深蒂固,至今仍持怀疑、否定态度的也不乏其人。如张岱年《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仍坚持说:“现有的《文子》有许多文句与《淮南子》相同,从内容上下文看,《淮南子》的上下文顺理成章,而《文子》则割裂的痕迹非常显然,足证是《文子》抄了《淮南子》,成书于《淮南子》之后。所以,《文子》当是西汉的作品,不是先秦的著作。”(1982年6月第1版)因此,仍有必要将今本《文子》与《淮南子》相同的文字与章节作一番认真的比较、甄别,以定真伪优劣。从《七略》开始,在各种目录学著作中,《文子》从来就是列在道家类,《淮南子》始终列在杂家类,这是没有疑问的。有人以为,刘歆《七略》立“杂家”类,颇有不合理处。其理由是杂家不杂,杂家书亦有自己的思想观点、政治倾向,虽采摭众书,但都是按自己的政治观点有所取舍。殊不知,刘歆特意立“杂家”类,并非说其思想驳杂,而是因其采摭群书,性质颇近后世的类书。《四库全书总目·子部》就是将杂家与类书排在一起,《子部总叙》还申明了理由:“群言岐出,不名一类,总为荟粹,皆可采摭菁英,故次以杂家。隶事分类,亦杂言也,旧附于子部,今从其例,故次以类书。”可见,杂家书的特点,就是“群言岐出,不名一类,总为荟粹。”《淮南子》作为杂家著作,采摭群书,这点人们也未尝不承认。毕沅指出:“其著一书,专觊世名,又不成于一人,不能名一家者,实始于不韦,而《淮南内外篇》次之。然淮南王后不韦几二百年,其采用诸书,能详所自出者,十尚四五。”(《吕氏春秋新校正序》)熊铁基指出:“(《吕氏春秋》与《淮南子》)在内容上都一样地大量引用老庄之言,也都一样地兼儒墨,合名法,而且《淮南子》中许多地方(甚至整节的)还直接引用《吕氏春秋》的文字。”(1981年第2期《文史哲》《<吕氏春秋>到<淮南子>》)总之,《淮南子》作为杂家著作与旧传在它之前的典籍有相同的文字,入们都承认《淮南子》是取自这些典籍的。可是轮到《淮南子》与《文子》有相同的文字时,那就成了《文子》抄袭《淮南子》的。这种看法最突出地表现在罗根泽《诸子考索·庄子外杂篇探源》中。罗根泽把《庄子·刻意》和《淮南子·精神训》一段文字作了比较,他说:“照普通情形讲,先简而后详……所以与其说是《刻意》割取《精神训》,不如说是《精神训》割取《刻意》。况且,《淮南子》是杂家书,是同《吕览》一般采摭各书而成,它和旧传在它以前的书有了大同小异,乃至全同的地方,我们没有很积极的证据,证明确是彼书钞此,如《文子》之类,不能不承认是此钞彼书。”罗根泽论证《淮南子》抄取《庄子》,是合情合理,令人信服的,但为何“先简而后详”的常情对谁都适用,而独独对《文子》例外呢?不知罗根泽的“积极证据”是什么。下面,我们将不惮其烦地比较《文子》与《淮南子》,用人们区别真伪、先后的常情,来判断谁抄谁的问题。一、《文子》、《病犯》引本上段文字,《文子》仅一百八十三字,而《淮南子》则是《文子》的四倍半。按“先简而后详”的常情,我们只得承认《淮南子》是抄袭《文子》的。今《文子》中的文字,见于《淮南子》的,约在一万字上下,而《淮南子》与之相对应的文字,少说也有一万五千字。可见上面引的,并非偶然现象。《文子》与《淮南子》相对应的地方,绝大多数都是《文子》简略,《淮南子》繁详。有的篇目如《原道训》,除去又见于《文子》的,几乎就剩不下几句了。考上段文字,《淮南子》详于《文子》处,基本是举例性质的,而且《淮南子》本身也承认“吾将举类而实之”(实,明)。这些例子当是别有来源。如壶子与郑神巫的故事,就取于《庄子》。尽管这些例子在文中穿插的巧妙妥当,但明眼人还是能看出,其主要意思不出同于《文子》的那几句话。此外,《文子》作泛泛之论的地方,在《淮南子》中变成针对具体人的评论。如上段,《文子》作“为义者可迫以仁,而不可劫以兵;可正以义,不可悬以利。”《淮南子》作“故晏子可迫以仁,而不可劫以兵;殖华可止以义,而不可悬以利。”这些都有抄袭改易的痕迹。二、由“推”而归《文子》与《淮南子》押韵的文字都很多,韵部也大致一样,这就使我们有可能从韵读方面发现一些材料。试看下面数例:《文子·自然》王道者,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清静而不动,一度而不摇,因循任下,责成而不劳,谋无失策,举无过事,言为文章,行为仪表。进退应时,动静循理,美丑不好憎,赏罚不喜怒,名各自命,类各自以,事由自然,莫出于己。《文子》上段皆押韵。前半部分押“宵”韵,“教”、“摇”、“劳”、“表”相押,采用的是隔句相押,为oaoaoaoooa式。后半部分押“之”韵,“时”、“理”、“以”、“己”相押。前两句是每句押韵,后六句是隔句相押,稍有变化,为aaoooaoa式。《淮南子》在“责成而不劳”后加上了四句话,原本入韵的“行为仪表”的“表”字,就成为不入韵的了。且《淮南子》又稍改易,在“行为仪表”下加“于天下”三字,“表”字不仅不入韵,而且成为句中之字,与“虑无失策,谋无过事,言为文章”三句,句式不一律。《淮南子》此段的后半部分,改“名各自命,类各自以”为“名各自名,类各自类”,失其韵。《淮南子》上段两处失韵,均在《文子》oooa处,当是《淮南子》的作者未明《文子》韵例,而误读误改。《文子·道原》故天下之事,不可为也,因其自然而推之;万物之变,不可救也,秉其要而归之。《文子》“不可救也”之“救”,当读为“究”。“因其自然而推之”与“秉其要而归之”,本应是相对为文,因“要”字后失落一“趣”字,遂不对,当增补。“推”,“归”为韵,(押“微”韵)虽在虚字“之”之前,仍是一种变相的句尾韵。《淮南子》未注意到这点,改作“秉其要而归之趣”,不仅失韵,而且语意不顺。《文子·九守》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即与阴合德,动即与阳同波。《读书杂志,淮南内篇》王念孙案:“‘与阴俱闭,与阳俱开’,本作‘与阴合德,与阳同波’,后人以《原道篇》云‘与阴俱闭,与阳俱开’,故据彼以改此也。不知‘波’与‘化’为韵,自‘其生也天行’,至‘不敢越也’,皆隔句用韵。若如后人所改,则失其韵矣。”其实,《淮南子》原本就作“与阴俱闭”,“与阳俱开”,并非后人多事误改。《淮南子》成书时,由于语音的变化,其编著者已不知“波”、“化”为韵,(上古音属“歌”部)又因“与阴俱闭,与阳俱开”是很熟悉的句子,故抄袭《文子》上段文字时,随手改为“与阴俱闭”,“与阳俱开”。正是这一改,更证明了《文子》是一部先秦古籍,否则,何以解释《文子》的用韵正与上古音相合呢?《文子·精诚》天致其高,地致其厚,日月照,列星朗,阴阳和,非有为焉,正其道而物自然。《文子》“阴阳和”在“列星朗”之后,总承上文天地日月星,且以“和”(歌部)、“焉”、“然”(元部)为韵。《水经注》卷三十六桓水注引郑玄曰:“和读曰桓。”按:和、桓对转,故此处“和”与“焉”、“然”为韵。《淮南子》“阴阳化”移至“列星朗”前,失其次。又改“非有为焉,正其道而物自然”为“非有道而物自然”,不仅失韵,而且语意不顺。《文子·道德》直而证父,信而死女,孰能贵之?《读书杂志·淮南内篇》王念孙案:“信而溺死”,本作“信而死女”。……“直而证父,信而死女”,相对为文,且“女”与“父”为韵,若作“溺死”,则文既不对,而韵又不谐矣。《文子·道德篇》正作“信而死女”。《文子·九守》如光之耀,如影之效。《读书杂志·淮南内篇》:刘绩依《文子·九守篇》改“放”为“效”。念孙案:刘改是也。如景之效形也。“效”与“耀”为韵,若作“放”,则失其韵。《淮南子》原文当作“放”,“放”与“倣”同,即“效”之意,是《淮南子》的编著者在抄引《文子》时,有意改之,以示小别,殊不知失韵。象这种大段抄袭中偶尔改易一二字的现象,《淮南子》全书到处都是,而其失韵、失意、句式不一律的毛病,也往往出在这些稍加改易处。《文子·上德》飞鸟反乡,兔走归窟,狐死守丘,寒螀得木,各依其所生也。上段文字,《文子》采用隔句相押式。“窟”属“质”部,“木”属“屋”部,同为入声韵,有相押的现象。寒螀,本是一种似蝉的鸣虫。《尔雅·释虫》:“蜺,寒蜩。”郭璞注曰:“寒螀也,似蝉而小,青赤。”《淮南子》误以“木”为“水”字,故改“得木”为“翔水”,失其韵。于是,“寒螀”被改为“寒将”,高诱注又误为“水鸟”。《文子·道原》大苞群生,而无私好,泽及蚑蛲,而不求报。《读书杂志·淮南内篇》王引之曰:“无好憎”本作“无私好”,此后人以意改之也。《文子·道原篇》正作“无私好”。此承上文生万物、成百事而言,言水之利物,非有所私好而然也。下句“泽及蚑蛲,而不求报”亦是此意。加一“憎”字,则非其指矣。且“好”与“报”为韵,若作“无好憎”,则失其韵。《文子·下德》则四时者,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取与有节,出入有量。《读书杂志·淮南内篇》王念孙案:“有时”本作“有量”,此涉上文“四时”而误,“取予有节,出入有量”,“量”与“节”义相近。若作“时”,则非其指矣。且“量”与“长”、“藏”为韵,若作“时”,则失其韵矣。《文子》正作“出入有量”。上面将《淮南子》与《文子》在韵读方面作了一番比较。《淮南子》或因增加文句而失韵,或因不明韵例而失韵,或因句式变动而失韵,或因改易个别字词而失韵。改易个别字词而失韵的现象较多。一是以同义词、近义词替换,如《精神训》“如光之耀”条,以“放”易“效”,这种改易只是失韵,语义未变。一是以与句中词语有关的其它常连用的字词替换,如《原道训》“大包群生”条,改“无私好”为“无好憎”,由“好”而及“憎”;《本经训》“四时者”条,改“出入有量”为“出入有时”,涉“四时”而误。这类改易,由于未深察《文子》本意,一般改后语意稍逊或不畅,而且失韵。对于《淮南子》上述失韵现象,王念孙、王引之父子的《读书杂志》均认为是后人妄改造成的。这不禁使人产生疑问,后人何至于如此多事?大凡后人改易,总要自以为比前人高明,可是《淮南子》失韵之处,语意并未见高明,特别是用同义词、近义词替换,且不说失韵,语意上的半斤八两明显,实无改动的必要。不知王氏父子何以断定《淮南子》失韵处,一定是后人妄改造成,而不是《淮南子》本身就有的。我常疑心,王氏父子以其精细高明的小学,怕是连《淮南子》从胎里带来的谬误也给纠正了。把这些失韵,说成是《淮南子》本身就有的,是否有道理呢?我以为,《淮南子》作为杂家著作,在采摭群书时,常作些或多或少的变动,上述失韵现象,也正出在这些小改易处。前面已经说过,《淮南子》与《文子》相同以及对应的章节文字,据笔者粗略统计,少说也有一万五千字左右,这样大规模的抄袭,确属罕见。即使作为杂家著作,也是让人有点不好意思的。为了尽可能与《文子》有所区别,在大段抄袭中常毫无必要地改易一二字,增添几句话,虽有小别,却失韵。《淮南子》众多失韵现象,只能说明是《淮南子》在采摭《文子》而略加改易时疏忽所致。三、观其“变”“化”,不可均称“人”《文子》与《淮南子》都常使用带对偶因素的词语概念,形成比较整齐的句式。但是如果把《文子》与《淮南子》对照检查,稍加留心,就会发现,《淮南子》中有些句式不一律。《文子·九守》天下之要也,不在于彼,而在于我;不在于人,而在于身。身得则万物备矣。《文子》以“彼”、“我”、“人”、“身”相对为文。《尔雅·释诂》云:“身,我也。”指自己,是人称代词,与他人相对言。《淮南子》在“身”前增一“我”字,不仅“我身”繁复,而且成为五字句,显出与前四句四字句参差不齐。《文子·上义》物至而观其变,事来而应其化。《文子》本谓事物到来,观其变化而应之,“变”、“化”同义。《淮南子》作“观其象”,非其旨意。《文子·上仁》中欲不出谓之扃,外邪不入谓之闭。《文子》“出”、“入”、“扃”、“闭”,都是以门为喻,《吕氏春秋·君守篇》也作“外欲不入谓之闭”,可知《淮南子》作“塞”是错的。《文子·上仁》故誉见即毁随之,善见即恶从之。《文子》“誉”与“毁”对,“善”与“恶”对。《淮南子》作“善见则怨从之”,“善”与“怨”不对,违其例。《文子·上仁》河以逶迤,故能远;山以陵迟,故能高;道以优游,故能化。《文子》本以河之逶迤、山之陵迟,比喻道之优游。《淮南子》加入“阴阳无为”二句,与“逶蛇”、“陵迟”、“优游”之义不协,而且“逶蛇”、“陵迟”、“优游”均为连绵词,“无为”不是,再“阴阳无为”也与“河以逶蛇”三句的句法参差。《文子·上仁》故无益于治,有益于乱者,圣人不为也;无益于用,有益于费者,智者不行也。《文子》上段“治”、“乱”、“用”、“费”两两相对。《淮南子》改“乱”为“烦”,乱其例。《文子·符言》君子能为善,不能必得其福;不忍为非,而未必免其祸。故君子能为善,而不能必其得福;不忍为非,而未能必免其祸。《文子》“必得其福”与“必免其祸”相对为文。《淮南子》作“必其得福”,与“必免其祸”不对,而且语意不顺。《文子·下德》有南面之名,无一人之誉,此失天下也。纣有南面之名,而无一人之德,此失天下也。《文子》“名”、“誉”对举,“誉”本声誉之义。“无一人之誉”,是说没有作君主应有的声誉。《淮南子》改“誉”为“德”,失其旨意。上面数例,《淮南子》在句式上不一律,遗留有抄袭、改易的痕迹。四、“巧”即“有力”当此之时,禽兽虫蛇,无不怀其爪牙,藏其螫毒。《文子》以禽兽虫蛇相对为文,包举很广。《淮南子》改“虫蛇”为“蝮蛇”,则举一漏百,且与“禽兽”二字不相称,意义差逊。《文子·自然》谋无失策,举无过事。《文子》“谋无失策”,是从谋事角度说的,“举无过事”,是从行事角度说的。《淮南子》改“举”为“谋”,失义。《文子·精诚》夫察其所行,圣人不惭乎景,君子慎其独也。景,影也,对独而言。《文子》以为君子慎其独处,故不惭乎影。《淮南子》在“行”字上加“夜”,作“周公惭乎景”,君子尚且慎其独,而周公这位圣人怎么会“惭乎景”呢?《文子·道德》夫行道者,使人虽勇,刺之不入;虽巧,击之不中。《淮南子》“人虽勇”上,缺一“使”字,当补。“虽巧有力”,与上文句式不一律,意不相类。当是《淮南子》的作者,由“巧”而增“有力”二字以成。《文子·上德》山有猛兽,林木为之不斩;园有螫虫,葵藿为之不采;国有贤臣,折冲千里。水浊而鱼,形劳则神乱,故国有贤君,折冲万里。《文子》以猛兽、螫虫喻贤臣。《淮南子》此节文意不相属,疑为错简或脱误。又改“贤臣”为“贤君”,意稍逊。《文子·自然》因高为山,因下为池。因高为田,因下为池。《文子》此二句言事少而功倍。《淮南子》改“山”为“田”,意不显豁。《文子·上德》善用人者,若之足,众而不相害;若舌之与齿,坚柔相磨,而不相败。善用兵者,若之足,众而不相害;若唇之与齿,坚柔相磨,而不相败。唇齿相依,舌齿相磨。《淮南子》改“舌”为“唇”,失于不伦。上述比较,《文子》文意均较《淮南子》为长。《淮南子》文意逊于《文子》,很难说全是后人妄改造成。这种明知改后不如原文,却仍要改易的做法,用后人多事为理由,是说不通的。与前面举出的《淮南子》失韵、句式不一律的原因相同,是《淮南子》的编著者在采摭《文子》时,为与《文子》有所不同而作的改易。五、重复有致的重复或重复篡改为了证明《淮南子》抄引《文子》,又时有改易的说法,我们还可以举出一些《淮南子》的重复、矛盾的现象。《文子·自然》其听治也,虚心弱志,清明不暗,是故群臣辐并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尽其能。君得所以制臣,臣得所以事君,即治国之道所以明矣。夫人主之听治也,清明而不暗,虚心而弱志,是故群臣辐辏并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尽其能。于是乃始陈其礼,建以为基。是乘众势以为车,御众智以为马。……夫人主之听治也,虚心而弱志,清明而不暗,是故群臣辐辏并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尽其能者,则君得所以制臣,臣得所以事君,治国之道明矣、文王智而好问,故圣;武王勇而好问,故胜。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淮南子·主术训》这两节基本相同的文字,又见于《文子·自然》,而《淮南子》两节文字之间,仅距二百余字。起初,我们是从是否错简的角度考虑的,但是,联系每节的上下文意来看,排除了错简的可能。理由是,这两节文字与各自的上下文连接得较好,文意顺畅。第一节后的“乘众势以为车,御众智以为马”,正是承上“人主之听治,清明而不暗,虚心而弱志”,“群臣辐辏并进”来的。第二节后的“文王智而好问,故圣;武王勇而好问,故胜”,也是承前“人主之听治,虚心而弱志,清明而不暗”来的。去掉任何一处重复的文字,都会使下文无所依附。另外,这两节文字并不完全一样,这说明不可能是因错简而造成的重复。怎样解释这个现象呢?我以为用抄引中的疏忽来解释,还是合情理的。比较《淮南子》这两节相同的文字,有两处不同:第一,前节把《文子》中的“虚心弱志,清明不暗”两句颠倒了次序,两句中都加了“而”字。而后节连前后次序都未改动。第二,前节仅抄到“莫不尽其能”处为止,后节干脆把《文子》这段文字抄完全了。《淮南子》抄袭《文子》,并不都是一字不漏地照抄,兴之所至,常有改易、增删、前后颠倒,以及将他书文字掺合进去的情况。很可能是这样的:淮南子》的编著者在抄完前节后,进行了一些发挥,又抄了《文子·上义篇》的文字,“主道员者……上下有以相使也”。其间或前或后也许有过一次停顿,等到再接着往下写时,忘了前面刚抄过,于是又抄了一遍。这一次,干脆一气抄下去,连句子的前后颠倒也懒得改动了,造成上面这样的重复现象。《文子·微明》道灭而德兴,德衰而仁义生。故上世体道而不德,中世守德而不怀,下世绳绳,惟恐失仁义。故君子非义无以生,失义即失其所以生;小人非利无以活,失利则失其所以活。故道灭而德用,德衰而仁义生,君子非仁义无以生。故上世体道而不德,中世守德而弗坏也,末世绳绳乎唯恐失仁义。君子非仁义无以生,失仁义则失其所以生;小人非嗜欲无以活,失嗜欲则失其所以活。上段,《淮南子》与《文子》大致相同。《淮南子》的编著者,在抄到“德衰而仁义生”时,也许由于熟读《文子》的缘故,由“仁义生”马上想到一句“君子非仁义无以生”,增添在此。然后接着往下抄。谁知,仅隔三句后,《文子》原文中就有这句话,编著者没有察觉已抄过,又顺手照抄不漏。于是同一句话,仅隔三句,又重复一次。此外,《淮南子》这种重复抄袭中,还有彼此矛盾的现象。《文子·上仁》道之言曰:芒芒昧昧,因天之威,与元同气。《文子·符言》道曰:芒芒昧昧,从天之威,与元同气。黄帝曰:芒芒昧昧,从天之道,与元同气。《文子》两处,一作“从天之威”,一作“因天之威”,意思全同。按王念孙的解释,“威者,德也,言从天之德也。”《淮南子·缪称训》改“威”为“道”,是不解“威”之义而妄改。《泰族训》仍作“威”。另外,三句本为韵语,句句押韵。“昧”、“气”上古音属物部,“威”属微部,按阴入相配的原则,这两部正相配。而在章炳麟、江有诰、王念孙、孔广森诸家的古韵分部中,“微、物”干脆就分在一部。《淮南子·缪称训》改“威”作“道”,失韵。这也证明《淮南子》出于多人之手,编著者的水平高下不一,或改或不改,故书中又见于《文子》的文字,彼此有重复、矛盾的现象。《文子·上义》趣舍同,即非誉在俗;意行均,即穷达在时。《文子·微明》故善否同,非誉在俗;趋行等,逆顺在时。故善鄙不同,诽誉在俗;趋舍不同,逆顺在君。《文子》上面两则,字面稍有不同,但意思全同。《淮南子》前一节照抄《文子·上义篇》,后一节改《文子·微明篇》文,至于不可解释。《淮南子》前后两处,彼此矛盾。《淮南子》其它不见于《文子》的文字,也有一些彼此矛盾的现象,如既曰:“武王伐纣,载尸而行,海内未定,故不为三年之丧。”又曰:“武王欲昭文王之令德,使戎敌各以其贿来贡,辽远未能至,故治三年之丧,殡两楹以俟远方。”前人已经指出,兹不赘述。上面,从文字的繁简、韵读、句式、乃至文意的优劣、重复矛盾诸方面,将《文子》与《淮南子》作了一番比较,可知《淮南子》抄袭改易的痕迹随处可见,我以为已经回答了《文子》与《淮南子》究竟谁抄谁的问题了。当然,这不是说《淮南子》在韵读、句式、文意上就没有优于《文子》的地方。但愈樾的《读文子》借用《淮南子》以证《文子》之误的只有33条,而王氏父子《读书杂志·淮南内篇》借用《文子》以证《淮南子》之误的却有194条。两相比较,是足以说明《文子》与《淮南子》谁抄谁的问题了。但是,以博学、严谨著称的王氏父子,一方面表现出学者的实事求是态度,不得不承认在具体文字上《文子》正确,《淮南子》错误;另一方面又说《文子》“正作××”。一句话,抄袭的赝品大都抄对了,而被抄袭的原本反而谬讹百出。这种奇怪的现象人们都认为很正常。仓石武四郎就说:“如王念孙虽利用《文子》以校正《淮南子》,(刘绩已开先例)然谓《文子》实本于《淮南子》。”(《先秦经籍考·淮南子考》)陶方琦也认为,“《文子》即由《淮南》出,在考校《淮南》时,实有逆用《文子》之必然。”(《汉孳室文钞》)仓石武四郎还充分肯定《文子》的“功绩”,“在此点上,(校考《淮南子》)彼(指《文子》)岂特南阁一家之功臣,实足为淮南王雪冤。”一本曾经是颇有影响的先秦古籍,只被人们当作校考某书的参照,这实在可悲!《文子·九守》轻天下即神无累,细万物即心不惑,齐生死则意不慑,同变化则明不眩。夫至人倚不挠之柱,行无关之途,禀不竭之府,学不死之师,无往而不遂,无之而不通,屈伸俯仰,抱命不惑而宛转,祸福利害不足以患心。夫为义者,可迫以仁,而不可劫以兵;可正以义,不可悬以利。君子死义,不可以富贵留也。为义者不可以死亡恐也。又况于无为者乎?《淮南子·精神训》轻天下则神无累矣,细万物则心不惑矣,齐死生则志不慑矣,同变化则明不眩矣。众人以为虚言,吾将举类而实之。……此轻天下之具也。……禹之视物亦细矣。……壶子之视死生亦齐矣。……此其视变化亦同矣。……夫至人倚不拔之柱,行不关之涂,禀不竭之府,学不死之师,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江苏省南通市紫石中学2025届中考模拟金典卷数学试题(三)试题含解析
- 食品生产加工分公司合同
- 四川省大教育联盟2025年高三联考B卷历史试题含解析
- 四川省绵阳市东辰高中2025届高三下学期毕业班调研测试物理试题含解析
- 离婚协议书模板:个人合同指南
- 食品批发电子合同协议
- CIF和FOB合同在的运用与挑战
- 赠与合同模版
- 标准范文短期汽车租赁合同范本
- 新版个人住宅买卖合同
- GB 15578-2008电阻焊机的安全要求
- 高强螺栓螺母垫圈重量一览表
- 广东省医疗广告审查申请表
- 铁路机车车辆设计制造维修进口许可实施细则(国铁设备监〔2014〕19号)
- 雪绒花(简谱)
- 水印辊安装使用指南
- 基坑支护监理质量评估报告
- 楼板裂缝鉴定报告(范本)
- PANTONE潘通色卡C卡
- 特殊过程及关键工序界定(共32页)
- V带轮设计说明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