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础化学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第一医科大学
绪论单元测试
目前,化学已经与哪些学科交叉、渗透。
A:环境B:生命C:医药D:能源
答案:环境;生命;医药;能源
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了第一种抗生素(
),后由钱恩和弗洛里解决了其富集和浓缩的问题,为解决细菌感染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
A:配尼西林B:坦莫西林C:盘尼西林D:氨苄西林
答案:盘尼西林
中国科学研究屠呦呦因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应用于疟疾治疗获得201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A:青蒿素B:斛皮素C:茶叶碱D:黄连素
答案:青蒿素
化学是一门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能、应用以及物质相互之间转化规律的科学
A:对B:错
答案:对
顺铂是典型的DNA催损剂,能杀死癌细胞,是著名的抗癌药物。
A:对B:错
答案:对
基础化学与医学关系不大,不需认真学习
A:错B:对
答案:错
在化学中,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有多种,如物质的量浓度,质量摩尔浓度,质量浓度,物质的量分数等
A:对B:错
答案:对
化学家证明了作为生物遗传因子的基因是核糖核酸(RNA)
A:错B:对
答案:错
美国医学教授,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肯伯格指出,要“把生命理解为化学”
A:对B:错
答案:对
化学平衡主要包括()
A:氧化还原平衡B:酸碱平衡C:沉淀溶解平衡D:配位平衡
答案:氧化还原平衡;酸碱平衡;沉淀溶解平衡;配位平衡
第一章测试
生物体液中的晶体渗透压力维持毛细血管内外水的相对平衡。
A:对B:错
答案:错
正常沸点是指液体的蒸气压等于外压时的温度。
A:对B:错
答案:错
在电解质溶液中,正离子的渗透浓度等于负离子的渗透浓度,也等于该电解质的渗透浓度。
A:错B:对
答案:错
渗透现象是指纯溶剂的净迁移,其渗透方向是纯溶剂通过半透膜从低浓度往高浓度迁移。
A:对B:错
答案:对
难挥发的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稀溶液中均存在沸点升高、凝固点降低、渗透压等现象。
A:对B:错
答案:对
在凝固点时,同一物质的液相蒸汽压p1与固相蒸汽压p2的关系是:
A:p1>p2B:p1=p2C:p1≠p2D:p1<p2
答案:p1=p2
难挥发性非电解质稀溶液依数性产生的本质原因是:
A:沸点升高B:凝固点下降C:产生渗透压D:蒸气压下降
答案:蒸气压下降
某难挥发非电解质苯溶液(Kb=3.5K·kg·mol-1,Kf=5.6K·kg·mol-1)的沸点升高值为0.35℃,它的凝固点降低值为:
A:0.35℃B:-0.35℃C:0.56℃D:0.91℃
答案:0.56℃
在相同温度下,0.01mol/L下列各水溶液的渗透压最大的是:
A:Na2CO3
B:HAcC:C6H12O6D:NaCl
答案:Na2CO3
下列各对稀水溶液中,中间用半透膜隔开,有较多水分子自右向左渗透的是:
A:0.1mol/L
HAc│0.1mol/L
NaClB:0.1mol/L
NaCl│0.1mol/L
C6H12O6C:0.1mol/L
C6H12O6│0.1mol/L
C12H22O11D:0.1mol/L
CaCl2│0.1mol/L
Na2SO4
答案:0.1mol/L
NaCl│0.1mol/L
C6H12O6
第二章测试
二元酸的、与其共轭碱的、的关系为·=。
A:对B:错
答案:错
在HAc溶液中加入HCl后,由于同离子效应,会使得H+离子浓度降低。
A:对B:错
答案:错
HSO4-的共轭酸和共轭碱分别是:
A:H2SO4、SO42-B:SO42-、H2SO4C:HSO4-、SO32-D:HSO3-、SO42-
答案:H2SO4、SO42-
相同浓度的下列溶液,pH值最小的是:
A:NH4AcB:NH4ClC:NaAcD:
NaCl
答案:NH4Cl
已知0.01mol/L的弱酸HA溶液有1%的电离,它的电离常数约为:
A:10-6B:10-5C:10-2
D:10-4
答案:10-6
对于一元弱酸的水溶液,溶质浓度增大,则其解离度α和平衡常数分别:
A:增大,不变B:减小,不变
C:减小,增大D:增大,减小
答案:减小,不变
根据酸碱质子理论,不属于两性物质的是:
A:H2PO4-B:HCO3-
C:CH3COO-D:HS-
答案:CH3COO-
不是共轭酸碱对的一组物质是:
A:NH3,NH4+B:NaOH,Na+C:HS-,S2-D:
H2O,OH-
答案:NaOH,Na+
水溶液中H2S气体达到饱和([H2S]=0.1mol/L)时,溶液中[S2-]/mol/L为(H2S:=9.1×10-8,=1.1×10-12):
A:9.1×10-8
B:1.0×10-18C:1.1×10-12
D:1.0×10-20
答案:1.1×10-12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温度升高时,值变大B:溶液中H+浓度越大,pH值越小C:在室温下,任何水溶液中,[H+][OH-]=10-14D:在浓HCl溶液中,没有OH-离子存在
答案:在浓HCl溶液中,没有OH-离子存在
第三章测试
缓冲溶液就是能抵抗外来酸碱影响,保持pH绝对不变的溶液。
A:对B:错
答案:错
缓冲溶液被稀释后,溶液的pH基本不变,故缓冲容量基本不变。
A:对B:错
答案:错
混合溶液一定是缓冲溶液。
A:对B:错
答案:错
缓冲溶液的缓冲容量大小只与缓冲比有关。
A:错B:对
答案:错
缓冲溶液中,其他条件相同时,缓冲对的pKa越接近缓冲溶液的pH时,该缓冲溶液的缓冲容量就一定越大。
A:对B:错
答案:对
下列公式中有错误的是:
A:pH=pKa-lg[HB]/[B-]B:pH=pKa-lg[n(B)]/[n(HB)]C:pH=pKa+lg[n(B)]/[n(HB)]D:pH=pKa+lg[B-]/[HB]
答案:pH=pKa-lg[n(B)]/[n(HB)]
用H3PO4(pKa1=2.12,pKa2=7.21,pKa3=12.67)和NaOH所配成的pH=7.0的缓冲溶液中,抗酸成分是:
A:H2PO4-B:H3PO4C:H3O+D:HPO42-
答案:HPO42-
影响缓冲容量的主要因素是:
A:缓冲溶液的pH值和缓冲比B:缓冲溶液的总浓度和缓冲比C:弱酸的pKa和缓冲溶液的总浓度D:弱酸的pKa和缓冲比
答案:缓冲溶液的总浓度和缓冲比
人体血浆中最重要的抗酸成分是:
A:
H2PO4-B:HPO42-C:H2CO3D:HCO3-
答案:HCO3-
下列有关缓冲溶液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总浓度一定时,缓冲比为1时,β值最大B:缓冲对的总浓度越大,β越大C:缓冲容量β越大,溶液的缓冲能力越强D:缓冲溶液稀释后,缓冲比不变,所以pH不变,β也不变
答案:缓冲溶液稀释后,缓冲比不变,所以pH不变,β也不变
第四章测试
某温度下CuI的Ksp=1.27×10-11,
Pb(OH)2的Ksp=1.26×10-15,PbS的Ksp=9.04×10-29,Ag2CrO4的Ksp=1.12×10-12,它们的溶解度的顺序为
A:
Ag2CrO4>CuI>PbS>Pb(OH)2B:Ag2CrO4>Pb(OH)2>CuI>PbSC:Ag2CrO4>PbS>Pb(OH)2>CuID:Ag2CrO4>CuI>Pb(OH)2>PbSE:CuI>Ag2CrO4>Pb(OH)2>PbS
答案:CuI>Ag2CrO4>Pb(OH)2>PbS
在Ca3(PO4)2的饱和溶液中,已知c(Ca2+)=2.0×10-6mo/L,c(PO43-)=1.58×10-6mo/L,则Ca3(PO4)2的K为
A:3.2×10-12B:5.1×10-27C:2.0×10-29D:6.3×10-18
答案:2.0×10-29
欲使Mg(OH)2的溶解度降低,最好加入下列哪种物质
A:Fe(OH)3B:NaOHC:H2SO4D:HCl
答案:NaOH
将1.0mol·L-1CaCl2溶液通入CO2气体至饱和,则溶液中有无CaCO3沉淀?[已知CaCO3的Ksp=3.36×10-9,H2CO3的Ka1=4.47×10-7,Ka2=4.68×10-11
A:与溶液pH无关,无沉淀B:与溶液pH无关,有沉淀C:未达到饱和,无沉淀D:有沉淀E:刚好饱和,无沉淀
答案:未达到饱和,无沉淀
酸性溶液中,Fe3+和Zn2+的浓度均为0.010mol/L,增大溶液pH,哪种离子先沉淀。(KspFe(OH)3=2.79×10-39,KspZn(OH)2=6.86×10-17。)
A:Zn2+B:无法判断C:
Fe3+
D:同时沉淀
答案:
Fe3+
能使难溶强电解质溶解的方法
A:利用氧化还原反应B:同离子效应C:生成弱电解质D:生成难解离的配离子
答案: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生成弱电解质;生成难解离的配离子
已知Ksp(AgCl)=1.77×10-10,AgCl在0.01mol·L-1NaCl溶液中的溶解度为1.77×10-8mol·L-1。
A:对B:错
答案:错
CuS不溶于盐酸和硫酸,但是能溶于硝酸,是因为硝酸的酸性强。
A:错B:对
答案:错
在混合离子溶液中加入沉淀剂,Ksp小的难溶电解质首先生成沉淀。
A:对B:错
答案:错
在一定温度下,往AgCl溶液中加入NaCl,溶液中[Ag+]和[Cl-]的乘积为一常数
A:错B:对
答案:对
第五章测试
对于反应Cl2(g)+2NO(g)
®
2NOCl(g),实验发现,如两反应物浓度都加倍,则反应速率增至8倍。该反应的级数是
A:1/2B:3C:0D:1E:2
答案:3
已知A+2B
®
C,则其速率方程式为
A:v=kcAcBB:无法确定C:v=kcB2D:v=kc3E:v=kcAcB2
答案:无法确定
某反应2A+B®C,实验测得其速率方程为n=kcA×cB,由此可见该反应为
A:二级反应B:三分子反应也是三级反应C:三分子反应,二级反应D:双分子反应,三级反应E:一级反应
答案:二级反应
反应A®B为二级反应,当A的浓度为0.050mol×L-1时,反应速率为1.2mol×L-1×min-1。在相同温度下,欲使反应速率加倍,A的浓度应该是
A:0.25mol×L-1B:0.20mol×L-1C:0.025mol×L-1D:0.10mol×L-1E:0.071mol×L-1
答案:0.071mol×L-1
某反应的活化能为90kJ×mol-1,则可求出当反应温度自10℃升高至20℃时,其反应速率(大约)将变为10℃时()
A:2倍B:3.7倍C:4倍D:1.7倍
答案:3.7倍
对可逆反应,加入催化剂的目的是
A:加快正反应速度而减慢逆反应速度B:缩短达到平衡的时间C:使平衡向右移动D:改变反应进行的方向
答案:缩短达到平衡的时间
某反应A¾®B,当A浓度增加1倍时,反应速率也增加1倍,则该反应必为一级反应。
A:错B:对
答案:对
已知反应2A+B¾®产物的速率方程式为v=kCA2•CB,故此反应为元反应。
A:对B:错
答案:错
一般情况下,不论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温度升高,反应速率都增大。
A:错B:对
答案:对
化学反应速率常数k的大小,只与温度有关,而与反应物的浓度和加入的催化剂无关。
A:对B:错
答案:对
第六章测试
在标准条件下,下列反应均向正方向进行:Cr2O72-+6Fe2++14H+=2Cr3++6Fe3++7H2O2Fe3++Sn2+=2Fe2++Sn4+他们中间最强的氧化剂和最强的还原剂是
()
A:Cr3+和Sn4+B:Sn2+和Fe3+C:Cr2O72-和Sn2+D:Cr2O72-和Fe3+
答案:Cr2O72-和Sn2+
对于反应
Cr2O72-+6Fe2++14H+=2Cr3++6Fe3++7H2O,其ΔrGm=–nFE,式中n等于()
A:1B:3C:12D:6
答案:6
25℃时,将铂丝插入含有Sn4+和Sn2+离子浓度分别为0.1和0.01mol·L-1的溶液中,电对的电极电位为()
A:+0.0592/2B:C:+0.0592D:-0.0592E:-0.0592/2
答案:+0.0592/2
已知MnO4-/Mn2+=1.49V,若其他物质均处于标态,当pH=2时,此电对的电极电位是
A:1.30VB:1.03VC:1.39VD:1.50VE:0.89V
答案:1.30V
某氧化还原反应的标准电动势Eθ>0,则应有
A:ΔrGmθ>0,Kθ>1B:ΔrGmθ<0,Kθ<1C:ΔrGmθ<0,Kθ>1D:ΔrGmθ>0,Kθ<1
答案:ΔrGmθ<0,Kθ>1
知原电池中两电极的标准电极电位值,就能判断该电池自发进行的方向。
A:对B:错
答案:错
电池标准电动势越大,氧化还原能力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A:对B:错
答案:错
标准电极电位和标准平衡常数一样,都与反应方程式的化学计量系数有关。
A:对B:错
答案:错
两电对组成原电池,标准电极电位大的电对中的氧化型物质在电池反应中一定是氧化剂。
A:对B:错
答案:错
往银电极中加入一定量的氯化钠,电极电位降低。
A:错B:对
答案:对
第七章测试
M电子层原子轨道的主量子数都等于3。
A:对B:错
答案:对
最外层电子组态为ns1或ns2的元素,都在s区。
A:对B:错
答案:错
表示原子轨道离核远近的量子数是n。
A:错B:对
答案:对
在任何原子中,3d的能量均高于4s的能量。
A:对B:错
答案:错
依据能级由低到高顺序、遵守Pauli不相容原理排布电子就写出基态原子的电子组态。
A:错B:对
答案:错
某一电子有下列成套量子数(n、l、m、s),合理的一组是:
A:(1,0,2,+1/2)
B:(2,0,0,-1/2)C:(2,2,2,-1/2)D:(2,0,1,-1/2)
答案:(2,0,0,-1/2)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主量子数为1时,有自旋相反的两个轨道。B:电子云是电子出现的概率随r变化的图像。C:主量子数为3时,3s、3p、3d共三个轨道。D:在除氢以外的原子中,2p能级总是比2s能级高。
答案:在除氢以外的原子中,2p能级总是比2s能级高。
基态24Cr的电子组态是:
A:[Xe]4s13d5B:[Ar]3d54s1C:[Kr]3d44s2D:
[Ar]4s23d4
答案:[Ar]3d54s1
某金属M的价层电子组态为3d104s2,其在周期表中位置为:
A:ⅡB族,ds区,第三周期B:Ⅷ族,d区,第三周期C:ⅡA族,s区,第三周期D:ⅡB族,ds区,第四周期
答案:ⅡB族,ds区,第四周期
有下列外层电子组态的原子中,电负性最大的是:
A:4s1B:3s1C:3s23p5D:4s24p5
答案:3s23p5
第八章测试
CCl4的沸点、熔点很低,所以分子很不稳定。
A:错B:对
答案:错
色散力普遍存在于分子之间,而取向力只存在于极性分子之间。
A:对B:错
答案:对
sp3杂化轨道是由1s轨道和3p轨道混合起来形成的一个sp3杂化轨道。
A:错B:对
答案:错
CH4分子中,C原子采取sp3等性杂化,在CH3Cl分子中,C原子采取sp3不等性杂化。
A:错B:对
答案:错
能量相同或相近的2个ns轨道有效组合,只能得到1个σ成键分子轨道及1个σ反键分子轨道。
A:对B:错
答案:对
下列关于杂化轨道理论阐述不正确的是:
A:分子中,杂化轨道的数量与参加杂化的原有的原子轨道的数量一致B:原子在形成分子的过程中,轨道才能发生杂化C:分子形成过程中,必须是中心原子中同一个电子层的不同轨道才能杂化D:单中心分子中发生轨道杂化的原子是中心原子
答案:分子形成过程中,必须是中心原子中同一个电子层的不同轨道才能杂化
下列分子与CO2分子的结构最相似的是:
A:H2OB:SO2C:O3
D:BeCl2
答案:BeCl2
在下列分子中,中心原子采取不等性sp3杂化的是:
A:H2OB:CO2C:C2H4D:CH4
答案:CH4
下列分子或离子的分子轨道式中,无单电子的是:
A:O2¯B:O2+
C:
F2D:O2
答案:
F2
NH3和H2O分子之间,存在的分子间作用力有:①取向力
②诱导力
③色散力
④氢键
A:②③
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③
答案:①②③④
第九章测试
配合物的磁矩主要取决于形成体的()
A:原子序数B:成单电子数C:电荷数D:对电子数
答案:成单电子数
价键理论认为,决定配合物空间构型主要是()
A:配体对中心离子的影响与作用B:中心离子对配体的影响与作用C:配体中配位原子对中心原子的作用D:中心离子(或原子)的原子轨道杂化
答案:中心离子(或原子)的原子轨道杂化
下列配合物中,属于内轨型配合物的是()
A:[Fe(H2O)6]3+,m=5.9B.M.B:[Zn(OH)4]2-,m=0B.M.C:[Mn(CN)6]4-,m=1.8B.M.D:[Co(NH3)6]2+,m=4.2B.M.
答案:[Mn(CN)6]4-,m=1.8B.M.
[Co(NH3)6]3+是内轨型配合物,则中心离子未成对电子数和杂化轨道类型是.()
A:4,d2sp3B:0,sp3d2C:4,sp3d2D:0,d2sp3
答案:0,d2sp3
具有d5电子构型的过渡金属离子形成八面体配合物时,在弱场和强场配体作用下,晶体场稳定化能应.()
A:均为-20DqB:都是0DqC:分别为0Dq和-20Dq+2PD:分别为-20Dq和0Dq
答案:分别为0Dq和-20Dq+2P
价键理论可以解释配合物的()
A:磁性和空间构型B:空间构型和颜色C:颜色和氧化还原性D:磁性和颜色
答案:磁性和空间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项目管理中的重要管理角色考题试题及答案
- 跑道材料维修方案范本
- 证券从业资格证学习帮助试题及答案
- 项目实施的关键绩效指标设定题目及答案
- 2024年微生物检测的重要性提升试题及答案
- 税务政策对会计行业的影响试题及答案
- 煤制油品质量与标准研究考核试卷
- 种子种苗的长期保存与种子库建设考核试卷
- 生态资源监测与城市空气质量改善考核试卷
- 工程勘察技术规范考核试卷
- 涂层与基材结合强度-洞察分析
- 网络安全服务方案
- 板翅式换热器介绍
- 人教九年级语文上册《沁园春 雪》示范课教学课件
- 团体旅游餐饮供餐合同协议
- 养殖项目的水土保持方案
- 中建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方案全套范本
- 医疗代表陌生拜访
- 中华人民共和国关税法
- 山西同文职业技术学院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人才培养方案
- 第13课 《精卫填海》第一课时(说课稿)-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