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秀镇灾后恢复重建的经验和做法_第1页
映秀镇灾后恢复重建的经验和做法_第2页
映秀镇灾后恢复重建的经验和做法_第3页
映秀镇灾后恢复重建的经验和做法_第4页
映秀镇灾后恢复重建的经验和做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3映秀灾后恢复重建的经验和做法一、灾前基本情况和地震受灾情况(一)灾前基本情况映秀镇位于汶川县东南部,平均海拔900米,幅员面积115平方公里,距离汶川县城威州镇55公里,距离都江堰市45公里,都汶高速仅为13公里。同时映秀镇地处国道213线和省道303线交汇处,是通往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地黄龙九寨沟和卧龙四姑娘山的交通枢纽,也是阿坝州门户重镇。全镇辖8个行政村(社区)30个村(居)民小组,2007年末全镇总人口16000余人,其中常住人口8100余人。镇党委镇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富民政策,积极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和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向第二和第三产业转移,通过多种措施确保农民增收,2007年,全镇农村人均纯收入3008.7元。(二)受灾情况“5·12”汶川特大地震给映秀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深重灾难,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全镇因灾死亡6566人,房屋受损、倒塌1066户63万平方米,直接经济损失达45亿元。地震发生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省、州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和社会各界的大力帮助下,在广东省的无私援助下,映秀人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自强不息、顽强拼搏,万众一心、同舟共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夺取了抗震救灾、三、灾后重建情况重建的映秀辖7村1社区,集镇规划面积1.04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约28万平方米,其中:20万平方米为城镇住房,8万平方米为公共基础设施。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统一安排,东莞市对口援建映秀镇资金111519万元,其中广东省统筹资金21519万元,市财政统筹资金90000万元。援建项目55个,分为“资金补助”和“交钥匙”两种援建方式。其中“资金补助”项目19个,包括四村一社区安置房、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及农村供水、道路等,投资45709.79万元,由映秀镇政府组织建设;“交钥匙”项目36个,包括安居房、卫生院、市政道路、桥梁、自来水厂、河堤、市场、震中纪念地、公园、广场等,投资65809.21万元,由东莞市援建工作小组工程管理处组织建设。2010年9月底,对口援建映秀镇任务基本完成;国家切块资金项目共55个,安排国家切块资金共10942.51万元;省管遗址保护项目资金12040万元;捐助资金及捐建项目4个,涉及资金10044万元(一)民房建设。在东莞对口援建工作组的大力帮助下,2009年9月,集镇规划区之黄家院、黄家村、老街村408户农房重建全部完成,该三村群众于2009年春节前全部搬进了新房。集镇规划区内四村一社区城乡居民已于2011年春节前全部搬入新居入住,镇区内安置房和安居房总套数1946套。(二)公共建筑。综合市场和卫生院已于2010年底投入使用,七一映秀中学、映秀小学、幼儿园也在2011年3月件处理及其它有关工作,确保重建阶段良好社会环境。同时注重民生优先,狠抓民房与基础设施建设;以质量为重,强化质量监督与管理;阳光重建,重视重建过程的公开与廉洁。(二)在规划设计上。1.镇区整体选址充分考虑安全性因素,因地制宜安排城镇居民用地,合理组织避险分区。城镇居民的住房选址均退让到地震断裂带200米以外,学校、医院等重要公共设施则退让到地震断裂带300米以外;2.镇区布局上采用了“3264”防灾体系,根据地形地质的条件、距离断裂带的远近以及在防灾体系中的作用,划分不同的开发强度分区,分别进行高度控制和开放空间布局;3.建筑安全上广泛利用新材料、新技术,实现抗震功能性空间的生活化。建筑结构方面,采取了钢架结构、轻钢结构、木质结构、框架结构等多种建筑结构;建筑技术方面,取得的经验有:(一)各级干部身先士卒、靠前指挥是我们取得胜利的根本所在。灾情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领导高度重视,亲临第一线视察指导工作,极大地鼓舞了斗志、增强了信心。镇党委、镇政府主要领导同志挺身而出,勇挑重担,组织指挥抗震救灾,极大地凝聚了力量、稳定了人心。州、县、乡各级领导干部迅速奔赴灾区、坚守一线,分片区组织指挥抢险救援,在第一地点组织自救互救,极大地振奋了精神、安抚了民心。(二)统一指挥、属地管理是我们取得胜利的重要基础。灾情发生后,我镇迅速启动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组建州抗震救灾指挥部,建立了人员调配、统筹联动、督促协调和联席会议机制,明确了“第一时间、第一地点、第一现场”的工作要求,形成了“统一指挥、运转高效”的指挥体系。同时,强化分片负责、属地管理,注重综合分析、科学研判,广泛吸纳各方建议意见,确保了抢险救援工作有序、有效推进。(三)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是我们取得胜利的强大支撑。灾情发生后,党中央一声号令,全国上下一齐行动,专业救援队伍、医务工作者、志愿者从四面八方奔赴抗震救灾第一线,全国人民心系灾区、情系灾区,展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救灾行动;各级各部门顾全大局、服从指挥,克服困难、主动作为,同心同德、相互支持;广大干部职工团结一致,顽强拼搏,汇成了齐心协力抗击灾害的磅礴力量,展现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四)遵循规律、科学规划是我们取得胜利的前提条件。坚持把一切经济社会活动置于自然生态系统可承载的范围之内,坚持用科学的态度、方法和步骤去研究分析、准确论证灾后重建的若干重大问题。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科学规划选址、科学设立建筑物抗震标准,优先规划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和公共服务设施。同时,把恢复重建与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以及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与转变发展方式结合起来,与优化产业布局结合起来,同步推进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五)以人为本、尊重民意是我们取得胜利的巨大动力。面对特大地震灾害,党和政府始终把受灾群众的生命放在第一位,每一项举措、每一个环节都围绕着人而展开,无不表现出对人的关爱。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安全至上原则,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和角度想问题、办事情,充分相信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群众积极参与灾后重建,形成了共创美好未来的强大力量。(六)趋利避害、确保安全是我们取得胜利的关键环节。坚持“安全、环保”原则,在城乡住房、公共设施等规划建设中,坚决避开活动性地震断裂带、避开次生灾害易发地段、避开行洪通道,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同时,严格按照抗震设防标准,控制建筑物高度,降低建筑物密度,增辟城镇内外的应急避难场所、物资储藏地和直升机起降场,着力构建完善的应急体系、逃生体系和指挥体系,切实提高抗御灾害的能力。(七)严格管理、强化监督是我们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大力推行精细化、制度化管理,既追求重建速度,更保证工程质量,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确保高质量、高标准地完成灾后重建的各项任务。坚持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日常监管、专项检查相结合,健全各类资金监督机制,加强投资评审和绩效评价,保障了资金使用安全、合规、有效。注重工作机制创新,严格招投标管理,保证了规范运作。严格工程监管,特别是在城乡住房、学校、医院及公共设施建设中,强化工程建设管理,执行新规范并积极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切实提高建构筑物的抗震能力,建设了一批被全社会广泛认同的优质项目。(八)创新模式、加快发展是我们取得胜利的基本要求。始终遵循加快发展总体取向,把恢复重建作为发展振兴的强大引擎,作为加快发展的重要契机,推动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