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迁对我国古代北方农业经济兴衰的影响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1173192c6e4142e7a0f19a653b55f35/61173192c6e4142e7a0f19a653b55f351.gif)
![气候变迁对我国古代北方农业经济兴衰的影响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1173192c6e4142e7a0f19a653b55f35/61173192c6e4142e7a0f19a653b55f352.gif)
![气候变迁对我国古代北方农业经济兴衰的影响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1173192c6e4142e7a0f19a653b55f35/61173192c6e4142e7a0f19a653b55f353.gif)
![气候变迁对我国古代北方农业经济兴衰的影响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1173192c6e4142e7a0f19a653b55f35/61173192c6e4142e7a0f19a653b55f354.gif)
![气候变迁对我国古代北方农业经济兴衰的影响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1173192c6e4142e7a0f19a653b55f35/61173192c6e4142e7a0f19a653b55f35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气候变迁对我国古代北方农业经济兴衰的影响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国北方的农业经济经历了一个从繁荣走向衰落的过程。对于其变化的原因,许多学者都提出了各自的看法,但大多是用社会因素来解释,认为主要是北方地区频繁的战乱,特别是五胡十六国,安史之乱和夏、辽、金、元时期的社会大动乱,给北方地区带来巨大的灾难,战乱消耗了人口,摧残了北方的农业经济,造成了北方地区经济的衰落。这解种释不无道理,但把原因仅仅局限在一方面,似乎还不够全面。随着自然科学向历史学的渗透,我们越来越感到有必要在吸收前人丰富成果的基础上,从更广泛的领域,借助现代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来研究它。我们认为战争破坏仅仅是造成北方农业经济衰落的原因之一。当然,这是一个最为明显的原因。但还有其他原因,如气候变化的影响、生态平衡破坏的影响等等。然而,由于这些因素影响的后果不象战争破坏那样急剧、直接地表现出来,而且历史上没有留下这方面完整、系统和明确的记载。因而,这些因素一直未引起人们的注意。下面我们就掌握的一些资料,并结合现代科学知识,谈谈气候变迁对我国古代北方地区农业经济衰落的影响。不足之处,恳请指正。一气候变迁与农业生产探讨中国古代北方农业经济的衰落,为何要研究历史上的气候变迁?这主要是由农业生产的特性决定的;同时,也是遵循经典作家有关思想进行的。大家知道,我国是一个农业古国,而“农业是整个古代世界的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由于农业生产以动植物为主要对象,所以它同自然环境有密切的联系,马克思说:“经济的再生产过程,不论它的独特社会性质如何,总会在这个范围(农业)之内,同一个自然的再生产过程密切联系在一起。”这就说明农业是一个有独特性的生产部门,它不仅是经济再生产过程,即它的劳动生产过程受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的支配;而且,农业也是一个自然再生产过程,即栽培植物和家畜的生长、发育及繁殖的生理过程,同周围的自然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它的全部过程都受到这些自然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为此,马克思又指出:“在农业上面……我们不仅要考察劳动的社会生产率,而且要考察劳动的自然生产率,即依存于劳动自然条件的生产率。”这里所说的自然条件就包含有气候条件。而气候变迁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正如竺可桢教授所说的那样:“气候的波动,无论是温度的高低或雨量的多少,均会对农业生产起很大影响。”所以说,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是必要的。在开始论述气候变迁对古代北方农业经济的影响之前,我们还是先回顾一下历史气候的变化。许多学者卓有成效的研究,使得我们对这个问题有了较为清楚的了解。竺可桢等学者的研究成果就给我们勾画出一幅近五千年来中国气候变迁的大体轮廓。气温方面:仰韶文化时期到殷商是温暖期、西周前期是寒冷期、东周到西汉末是温暖期、东汉到南北朝为寒冷期、隋唐是温暖期、两宋则是寒冷期、宋末元初是温暖期、明清则为寒冷期。如果以公元1000年左右为界,可把它划为两个时期,前期以温暖期为主,年平均气温高于现在1——2度,寒冷期时间不长,也不算太冷;而后期则以寒冷期为主,年均温低于现在1——2度,尽管中间有一个温暖期,但时间不长,而且最暖时也不过和现在气候相仿。后期,在欧洲有人甚至称之为“小冰期”。由于气候变化的幅度随纬度的不同而不同,纬度越高,其变化幅度也越大,因而北方的气候变迁幅度大于南方。关于雨量的变化,由于这种变化趋势和温度变化的趋势一致,而且湿润期和温暖期、干旱期和寒冷期相重合,所以,这种变化趋势是由多湿润向多干旱发展,雨量减少。有人根据地方志中36750次旱涝记载分析,发现我国自公元初以来,水灾相对减少,而旱灾相对增加,如果以公元1000年为界划为两段:前段湿润期时间长,干旱期短;后段则是湿润期短,干旱期长。用数字表示,在前期,干旱期和湿润期分别是350年和650年,而后期则相反,分别为580年和320年。这种状况在北纬35——40度的黄河流域表现得更为明显。三关于南退和明长城的位置变化历史时期,气候转冷变干的变化对我国古代北方地区农业经济产生过哪些不良影响?打击程度有多大?下面我们就从这几个方面来探讨。历史时期气候变迁造成了我国北方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由北退缩,干旱区和半干旱区向南扩展,这种情况就使得我国适宜农业的地区南退。现代科学研究成果告诉我们,在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我国某地年平均温度降低1度,就等于把这个地区向高纬度(也就是向北)推移了200——300公里。同样,如果减少100毫米的降水,我国东部农业区就会向东南退缩100公里以上,在山西和河北则达到500公里。这就是说,气候变冷变干会使一些地区变得不适宜农作物种植,农业区南退。近一千年来,我国气候转冷变干,寒冷期气温比现在降低1——2度,并且干燥度增加。无疑要使农业区南退一大截,丧失大片可耕地。但考虑到影响农业区变动的其它因素的变化,如作物品种的改良,人们生产技术的提高和生产工具的改进等等,会使自然界的影响受到一定的遏制或低消,南退而不致于达到理论计算数字那样大(这种说明也适用于本文引用现代科学研究成果的其它地方)。历史上宜农地区的南退是不难找出证据来的。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曾根据今日内蒙古境内长城之外的市县数少于汉时的变化事实,认为:“那个时候适宜农业耕种的地方要比现在多,农业区比现在广阔。”谭先生根据史料估计,西汉时候,那里设县有近八十个之多,而今日才有二十二个市县,地域远不如汉时广阔。即使今日我们观看居延海附近、乌兰布和沙漠等等里面遍布的汉代农垦遗址,也会惊叹当年这里农业的兴盛和广阔。众所周知,长城是一条农牧业分界线,长城线的位置变化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区的南退。我们把秦长城和明长城的位置对比一下,就可以看出明长城的位置南移了。在大多数地方,分别南退了200——400公里左右(用比例尺在地图上量出的数据)。如在西北,秦长城曾到阴山山麓,而明长城则退到鄂尔多斯高原南部。历史时期,农业区基本上局限在长城线以内,这样,长城线的南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区南退。在寒冷期中,农业区都大大退缩了,牧业甚至进到华北平原上。如魏晋南北朝时就是这样,束晳在给晋武帝的上疏中说:“州司十郡(指京都附近的司州,所属平阳、河东、弘农、上洛、河南、荥阳、汲郡、河内、顿邱)土狭人繁,三魏尤甚,而猪、牛、马,牧布其境内。”)又《魏书·宇文福传》云:“时仍迁洛、敕福检行牧马之所。福规石济(今河南延津县东)以西,河内(今河南安阳一带)以东,拒黄河南北千里为牧地。事寻施行。……从代移杂畜于牧所。”由此可见当时大片农业区转变为牧业区。土地是万物之母,历史上宜农地区的南退,对我国古代北方农业经济无疑是一个沉重打击。历史时期气候变迁还影响到作物生长期和农业生产熟制的变化。竺可桢教授说得好:“气候寒温之变迁,物候之推移,很可能是左右农时之先后,甚至是整个农业制度的一个重要环节。”气候暖冷与生长期长短成正比关系,气候温暖,生长期就延长,反之,寒冷则缩短。历史时期气候变迁导致了生长期的缩短。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记载可知,当时安阳人种稻在阳历3月份开始下种,比现在安阳4月份下种,大致上早了一个月。隋唐时的生长期也比现在长十天以上。进入宋以后的寒冷期,生长期则缩短了。从《宋史》太宗本纪和真宗本纪的记载,可知公元1000年左右,河南开封地区冬小麦收获比现在迟十天。又据谈迁《北游录》所记桃、杏、丁香、海棠等春初开花的日期,可推知十七世纪北京地区作物生长期比今日迟一、二个星期。要详尽了解历史时期生长期的变化,请看龚高德、张丕显同志编绘的《我国历史时期以来生长期长度距平变化曲线》一图。生长期缩短给农业生产带来许多不利因素,影响作物的产量及品种的选择,其中最明显的是导致农业生产熟制的变化。北方某些地区由一年二熟变为今日的二年三熟。战国时期,齐鲁地区农业种植可以一年二熟,荀子说:“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此外,《吕氏春秋·任地篇》里也有反映“今兹美禾,来兹美麦”。表明“一岁而再获之”现象曾广泛地存在着。而今日,这些地区,由于生长期不够,只能实行二年三熟制。这两者的变化,从另一方面又削弱了北方的农业经济。历史时期气候变迁还使得我国北方地区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增多。首先,气候变迁对历史上的“河患”加剧起了推波助澜作用。气候变冷变干对北方地区的森林草原生长起了抑制作用,使得植被覆盖状况转差。这样,就加重了北方地区的水土流失,特别是黄土地区。黄河含沙量的增加,则加剧了河床中的泥沙淤积。这就是唐以来黄河泛滥加重的原因之一。当然,水土流失加剧主要是因为中游地区滥垦、滥伐、滥牧等现象所造成的恶果。但气候的变化也不容忽视,它是黄河水土流失有增无减的一个自然因素。而“河患”的加剧,其后果就不言而喻。其次,气候变迁还使得北方地区旱灾增多。如华北平原以前曾是湿润少旱,这从《春秋》和《左传》的记载可推知,两书记载鲁国地区几百年间只有六次不雨,而没有出现一次旱灾,这说明当时干旱情况并不严重。但是,由于气候变迁,华北平原干旱加剧,旱灾发生的频率越来越密,到今日已成为无年不旱(仅仅是每年旱情程度不同而已)。北方旱情的变化,还可以通过北方几个省自公元以来旱灾的统计数字得以说明,如以公元1000年为界,分为两期,北方的河北、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和甘肃六省,在前期共发生旱灾148次,后期则发生437次,后期是前期的3.5倍强,这组对比数据大致也反映了我国北方旱灾的加剧程度。再次,气候变迁还使北方冷害增多。科学研究告诉我们,在我国,如果年平均气温比现在上升1度,就可大大减少冷害发生的频率,反之,下降1度,则大大增加冷害发生的频率。冷害是指在春夏秋的温暖季节里出现的低温天气,它往往造成粮食减产,甚至颗粒无收。历史时期气候转冷,无疑造成冷害发生频繁,遗憾的是历史上此项天灾现象记载语焉不详,以至我们无法找出一组数据以示说明。历史时期自然灾害的加重,则给北方农业经济以极大地冲击和破坏,使之处于朝不保夕和无穷的动荡之中。历史时期气候变迁还造成北方地区水源减少,并影响到北方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由于气候变迁,历史时期北方地区水源减少,有些地方甚至出现枯竭。具体表现就是北方地区湖泊、河流的数量和水量锐减。在湖泊方面,据《尚书·禹贡》、《周礼·职方氏》、《吕氏春秋·有始》、《淮南子·地形训》、《尔雅·释地》五书记载,我国北方地区古代著名的大湖泊有猪野、弦蒲、杨陓、大陆、鉅鹿、昭余祁、焦护、雷夏、大野、海隅、貕养、孟猪、荷泽、荥播、圃田等十五个,其中十个今已完全干涸,就是没有干的,也今非昔比,多已奄奄一息。又《水经注》也记载,当时,黄河中下游各大支流都有不少湖泊,汾、泌各五六个,渭、洛各十余个。下游鸿沟以东,泗、济以西,长、淮以北,大河以南,共有较大的湖泊一百四十多个。而现在大多干涸淤没了。河流的变化也反映出北方水源的锐减,历史时期,北方河流是众多的,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在黄河中游,光长安城外就有泾、渭、灞、浐丰、涝、镐、八水环绕。下游地区,自武涉、荥阳以东,光与黄河相连的,在南岸就有济水、浪汤渠、汳水、获水、雎水、涡水、鲁渠水、濮渠水、漯水、笃水河等;北岸主要有汊道、有屯氏河、屯氏别河、张甲河、呜犊河等等,但从五代起,它们也多逐渐干枯淤没了。尚存的河流水量也发生变化。如汾河,秦汉时期水量丰富,中下游可以行驶大帆船,当时,汉武帝曾赋《秋风辞》描写汾水之壮景:“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而今日,汾河枯水期已能徒步而过。最有说服力的还是为郑国渠、白渠输送水源的泾水变化。秦汉时期,引泾水灌溉的郑国渠、白渠共能灌溉四万四千五百顷土地。折合今亩相当一百二十九万亩。(按汉小亩计算。若按汉大亩算,为三百一十万亩)。这也说明泾水水量当时至少能供一百二十九万亩灌溉之用。现在泾水最大月份的水量却只能灌溉五十万亩,不及秦汉的二分之一,这反映出二千年来泾河水量的巨变。北方地区水源的减少又直接影响到北方水利事业,限制其发展,导致其衰落。这影响主要表现在下列两方面:一使其发展速度不如南方迅速;二使水利工程小型化。冀朝鼎同志曾根据各省地方志资料编制了《中国治水活动的历史发展与地理分布的统计表》,这份表对我们了解历代水利事业的发展变化有所帮助,现抄录于下(对此表我们作了简化)。从这份表中,我们可以看到,自唐末以来,北方水利工程虽也直线上升,但和南方相比,则远远落后,仅为其几分之一。唐末出现这种变化,不是唐以后的统治者十分看重南方,而是北方环境变化使然。北方气候变干,水源减少,一方面促进北方水利工程发展,因为要抗旱就需要发展水利;另一方面,又因为水源不足,而影响和限制北方水利事业的发展,所以在唐以后的岁月中北方水利事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水源充沛的南方。甚至北方原有的水利工程也因水源减少而废弃。如秦汉时代,与北方众多河流相连的是“以亿万计,然莫足数”的灌溉渠道。随着北方河流水量减少、干涸、淤没,它们大多也消失了。从大量文献材料中,我们还看到北方水利工程越来越小型化,特别是自唐末以来。如关中地区,郑白渠在唐代尚能灌溉一万余顷,折合今亩五十四万余亩(按唐大亩算),但到寒冷的宋代跌至二千余顷,折合今亩十八万亩。进入明清,关中水利规模更小,最大的水利工程灌溉不足五千亩,小的只有一、二亩,远非昔日所比。又如清代河南地区的治水活动,地方志记载是843次,占明清时期总数的五分之二,但据统计者冀朝鼎说:它们“至少有百分之九十是很小的,范围一般不超过一个村的沟或堤”。导致水利工程小型化的原因,主要也是北方水源不足。历史时期气候变迁就是这样影响到我国北方水源和水利灌溉事业,当然,造成北方水利事业衰落的原因是很多的,这里讲的仅仅是其中一个较为重要的因素。“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北方地区水源的减少和水利灌溉事业的衰落,就使得北方农业失去生机,并陷入听天由命的境地。历史时期气候变迁还影响到我国北方地区的水稻种植,造成其衰落。在宋以前的温暖期里,水稻种植曾较广泛地分布在西起河西走廊,北抵河套、燕山南麓,南至秦岭、淮河,东濒大海的北方广大地区,其中关中平原、三河(河东、河内、河南)地区和黄淮平原种植面积较广且集中。进入宋代以后的寒冷期,北方地区水稻种植的范围明显地缩小了。到元明清时就更趋衰落,种植区域零散,没有大面积的、长期持续的产区,屡兴屡衰。造成这种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气候变迁。大家知道,自宋以来,我国气候转冷,年均气温比现在降低一度左右。气温下降,积温减少,生长期缩短,冷害增多,这些都极不利喜温性水稻在北方的种植。同步出现的气候变干,水量减少,也严重地影响到喜湿性水稻在北方的种植。据载明万历皇帝、清康熙皇帝都曾对臣下说过:北方由于气候干燥,水量少而不均,因而不能大规模种植水稻。特别是北方水利事业的衰落,对水稻种植更是沉重打击。我们追溯一下北方水稻种植史,就可以看到北方水稻种植和水利灌溉事业发展是紧密相连的,几乎北方所有的水稻种植都是在兴修水利之后发展起来的,水利是北方水稻种植的前提条件和发展保证,反之,水利衰落,水稻种植也衰落。可以说:“没有灌溉也就没有水稻的种植。”对稻作区与气候变迁的关系,张养才同志曾作了较全面的研究,他认为:我国稻作区北进南退的演变与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振动有密切关系。历史气候温暖期,单季稻在黄河流域普遍栽培,双季稻可北进到长江两岸;寒冷期,单季稻普遍栽培在淮河流域,双季稻在岭南种植比较普遍。历史时期气候冷暖的变化,可引起单、双季稻种植地区的南北变动,其变动约两个纬距。稻作区的南退,对北方农业经济无疑又是一个削弱。历史时期气候变迁还直接影响到农作物单位产量的变化。现代科学研究告诉我们: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年均温下降一度,粮食产量就会比常年下降百分之十;同样,降水量下降100毫米,粮食产量也会下降百分之十。这样,历史上气候的变冷变干会导致北方粮食产量的下降。需要说明一下,低纬度地区,粮食产量受气候变迁影响不大,甚至还有利于增产。这里有一份余世非同志编绘的《中国历代粮食平均产量古今对照统计表》,此表有的数据虽还可商榷,但基本能反映北方历代粮食作物单位产量的变迁,见表格(这表被我们简化了)。此表中“↑”表示后一朝代比前一朝代粮食单位产量增加,“↓”则表示下降。从这个表格中,我们看到除明清时期外,每个寒冷期,我国北方的粮食单位面积产量都有所下降,温暖期则上升,气候变迁和北方粮食产量基本呈现对应关系。这说明气候变迁对古代北方粮食产量有影响。那么寒冷期中的明清两朝粮食产量为何会继续上升呢?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是当时生产技术有了显著的提高。首先,劳动更集约化,一夫一般只耕种二、三十亩,比元代减少了近一半。其次,轮作复种制和间作套种制得到全面的发展,稻麦参种,麦田条播被广泛地采用。这样,就改变了元代“耕种卤莽”、“广种薄收”的情况,使得粮食产量继续上升。关于气候变迁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已故史学家蒙文通先生也有过研究。《金史·食货志》载,金宣宗兴定三年(1219年),侯挚曰:“河南军民田、见耕者九十六余万顷,上田可收一石二斗,中田一石,下田八斗。”折合今制每市亩平均产量为0.694石,比唐代下降了百分之八点三,为此,蒙先生指出:“北宋末年,终南宋一代,中国气候有一特殊变化,就是这长时间黄河流域雨量锐减……长时期旱灾,金人南下以后,农产量只能如此。”最近,也有人论及这一点,着重指出气候对北宋、金时北方亩产和元时北方亩产变化的影响。历史时期气候变迁制约着北方粮食产量的增长,这样,就影响到北方农业经济的正常发展。历史时期气候变迁还影响到我国北方地区的一些动植物生长,造成其南迁。我们知道,植物的分布跟温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都随温度的变化而变迁。这样,历史时期气候变迁就导致许多喜温植物从北方大地消失。如竹在宋代以前由于气候温暖,在北方生长得十分广泛,陈连庆同志根据古文献记载考证,在先秦时代竹子生长区域超过北纬四十六度,汉代司马迁也曾有“渭川千亩竹”的描写。而宋以后,气温下降,竹在北方已无法正常生长(元朝因温暖除外),现大片竹林基本上不超过长江流域。象这样南迁的还有芒果、柑桔、荔枝、梅、棕榈等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智研咨询-2025年中国艺术品拍卖行业市场规模、行业集中度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
- 医学CT影像设备与应用介绍课件
- Unit+1+Meeting+new+people+Part+A+Let's+learn+Listen+and+chant【知识精研】人教PEP版(2024)英语三年级下册+
- Unit 2 My class Lesson 1【知识精研】三年级英语下学期同步备课(人教精通版·2024)
- 《玩具行业分析》课件
- 《导波与波导》课件
- 《dn技术原理介绍》课件
- 2025年哪吒精神开学收心第一课课件
- 《护理与法律》课件
- 《比划动作猜成语》课件
-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教学教研工作安排表 第二版
- 七年级地理下册 9.2 巴西说课稿 (新版)新人教版
- 二零二五年度电梯安装工程监理合同4篇
- 2025年中国储备棉管理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华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开展课外读物负面清单管理的具体实施举措方案
- 初中教学常规培训
- 2025中国烟草/中烟工业招聘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4-2030年中国儿童室内游乐园产业竞争格局展望及投资策略分析报告
- 《建筑平面图的绘制》课件
- 四川省2024年中考数学试卷十七套合卷【附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