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11页高三一轮复习隋唐科举制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1小题)1.(2023·天津市·模拟题)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论及唐代制度时说,在地方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的制度,在朝廷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的制度。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这两种制度”是指()A.分封制和郡县制 B.郡县制和三省六部制
C.科举制和郡县制 D.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2.(2023·广东省·单元测试)唐朝要求弘文馆生、崇文馆生研习经史须用官方正音“读文精熟”;科举考试须使用官方颁布的韵书:吏部将“言辞辩正”作为铨选四项标准之一。这些规定有利于()A.文化交流 B.扩大选官基础 C.澄清吏治 D.推动方言传播3.(2023·陕西省榆林市·月考试卷)如表中民谣、诗歌体现的选官制度依次是()选官制度民谣、诗歌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金榜高悬娃字真,分明折得一枝春A.察举制、科举制、九品中正制 B.九品中正制、察举制、科举制
C.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D.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察举制4.(2023·安徽省·模拟题)下表是唐代部分官员出身情况。这反映了当时()阶层
群体士族小姓寒素朝廷品官66.2%12.3%21.5%司法官大理寺卿69.84%11.11%19.05%刑部侍郎93.48%6.52%0.00%刑部尚书95.90%3.28%0.82%A.官僚集团的腐败 B.九品中正制一直延续
C.科举制度的缺陷 D.士族政治仍具影响力5.(2023·河南省·月考试卷)为选拔人才补充官吏,隋朝统治者多次下诏要求地方举荐人才。598年设“志行修谨,清平于济”二科举人;609年又设“学业该通、才艺优洽;膂力骁壮、超绝等伦;在官勤慎、堪理政事;立性正直,不避强御”四科举人。隋朝由二科到四科的变化()A.恢复了汉代的察举制 B.是科举制建立的标志
C.顺应了社会发展需要 D.表明品德素养被轻视6.(2023·全国·同步练习)如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7.(2023·安徽省·模拟题)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
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 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8.(2023·湖北省孝感市·月考试卷)唐太宗时期编撰《氏族志》,将皇族定为第一等,外戚为第二等,山东崔氏等大士族为第三等。后在新兴庶族地主的努力下,武则天主持改《氏族志》为《姓氏录》,武氏成为第一等,其余各等按照当朝官品高低划定。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科举制的进一步推行 B.中央集权的加强
C.女性政治地位的提高 D.宗法制得到完善9.(2023·安徽省·模拟题)唐朝时,崔瑶和伯父邠、父亲郾、叔父郸都通过科举考试进士及第,都担任过吏部侍主持科举考试,清河崔氏五十年间,四主文柄,上下六载,辉煌一时,门生充于庭臣天下以为盛。这反映了当时()A.世家大族地位日益没落 B.官吏选拔程序渐趋完善
C.科举已成主要选官方式 D.传统社会影响仍然存在10.(2023·四川省雅安市·期中考试)南北朝时期,士庶不婚的现象得到了政权的肯定和支持,甚至平民中的良贱通婚也被禁止。而到了唐代,每逢礼部放榜之后,新科进士便成为万众瞩目的中心,也是权势人家择婿的主要目标。史载“曲江之宴,行市罗列,长安几于半空。公卿家率以其日拣选东床,车马陶塞,莫可殚述。”这一变化反映了唐朝()A.庶族地主取代了士族地主 B.社会向平民化的方向发展
C.社会思想价值取向的转变 D.门第族望退出了择偶标准11.(2023·河南省南阳市·月考试卷)汉代选官实行察举制,选中的人必须品德高尚,魏晋选官实行九品中正制,依据门第等级选拔人才。唐代科举允许“公荐”和“通榜”,允许人们向主考官推荐优秀人才,考生可以将自己创作的文学作品投献给达官显贵或文坛名人,以增加及第机会。这反映出唐代科举制度()A.兼顾才学和从政能力 B.具有经世致用的色彩
C.仍有因循传统的特征 D.沦为应试者投机工具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12.(2023·浙江省杭州市·联考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科举制度产生于隋而确立于唐。因为有多种科目,“分科举人”,故名科举。与重点在于推荐的察举相比,科举制度的特点在于,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自由报考;而且“取士不问家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没有如“入门兼美”一类的附加条件。……较之于察举制,科举制打破了与“德”“名”相关联的门第背景的限制,是一个重大历史进步;但它完全按考试成绩选拨人才,显然亦非一切方面都优于察举。——改编自袁行需等《中华文明史(第三卷)》材料二
中国的科举制度在英国已广为人知;在当时英国期刊文献和议会辩论中,竞争考试的观念均与中国有关;议会内外都认为考试制度是中国创立的制度,而且没有人加以否认;没有任何其它国家先于中国采用竞争性的文官考试制度,而且没有任何西方的个人、国家或种族声称其拥有考试制度的发展权.我们西方所有政治学教科书中,当谈及文官制度时,都把它的创始者归于中国,归功于中国的科举制度——改编自“(1855年)英国文官制度改革议院辩论记录”及艾伦·坎贝尔(前美国人事总署署长)谈话录材料三
孙中山提出了以考试权独立为核心的文官考试的思想。他曾说:“余游欧美,深究其政治、法律之得失,知选举之弊,决不可无以救之,而中国相传考试之制,纠察之制,实有其精义,足以救欧美法律、政治之穷,故主张以考试、纠察二权,与立法、司法、行政之权并立,合为五权宪法”。孙中山完成了从科举考试到文官考试的对接,奠定了我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基础。他的文官考试思想和他下令规划、公布的考试法规,不少重要内容后来为北京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所沿用。——摘编自《孙中山对人才选拔制度的贡献》(《光明日报》)(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归纳科举制与察举制相比的“重大历史进步”之处,扼要说明科举制“亦非一切方面都优于察举”的主要表现,并指出中国古代用人制度的特点。(2)材料二认为西方文官制度应“归功于中国的科举制度”。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西方文官制度采纳的中国古代科举制中若干重要理念,并结合19世纪中期相关史实,简要说明当时英国举行“文官制度改革议院辩论”的重要背景。(3)依据材料三,说明孙中山提出“以考试权独立为核心的文官考试”思想的缘由,并简析这一思想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参考答案1.【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唐代实行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为标准进行公开选拔,提高了官员行政素质;三省六部的确立有利于决策更加科学,使封建官僚制度走向成熟,从而加强了皇权,故D项符合题意。
分封制为西周地方行政制度,排除A。
郡县制为秦朝确立,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排除B。
郡县制为秦朝地方行政体制,不具有管理全国行政事务的权力,排除C。
2.【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用官方正音‘读文精熟’”“使用官方颁布的韵书”“将‘言辞辩正’作为铨选四项标准之一”等信息可知,这些规定有利于文化交流发展,故A项正确。
有利于扩大选官基础的是科举制度,故排除B项。
题干与吏治现象无关,故排除C项。题干中强调使用官方语言,不是推动方言传播,故排除D项。
3.【答案】C【解析】C.根据表格“举秀才……察孝廉”可知为察举制,根据表格“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可知为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根据表格“金榜高悬娃字真,分明折得一枝春”可知为考试做官的科举制,故C正确。
ABD.不符合题意,排除。4.【答案】D【解析】A.出身士族的多不等于官员腐败多,排除;
B.废除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排除;
C.在官场中的重要地位与这一阶层的政治地位、经济实力、文化素养有关,不能完全用科举制度存在弊端来解释,排除;
D.根据材料,唐代朝廷品官中出身士族的占约2/3,主要司法官中出身士族的占比更高,士族在官场中占据重要地位表明士族政治仍具影响力,正确。
5.【答案】C【解析】隋朝由二科举人到四科举人,科目划分更加细化,且要求也更明确、具体,南此可知这些做法适应了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C项正确;
材料中提供的选拔方式虽然涉及地方举荐人才,但隋代并没有恢复汉代的察举制,排除A项;
B是隋炀帝设立进士科,排除;
根据材料“立性正直,不避强御”可知仍然强调品德的重要性,排除D项。
6.【答案】D【解析】A.寒族子弟和小姓都有一定比例,故A不正确。
B.科举考试是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标准,不是九品中正制的翻版。
C.科举考试选拔官员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扩大了。
D.《唐书》所载830名进士出身包括了寒族、小姓、士族而士族所占比例很大,说明唐代科举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7.【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刘得仁与李洞均为显贵身世,但难以科举及第,反映了科举制下不论出身,以才能学识为标准的官员选拔机制,体现了公平公正,故D项正确。
A项,题干未体现科举考试内容,且唐代科举重视诗赋才能,排除。
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
C项,题干未体现,排除。
8.【答案】A【解析】A、由《氏族志》到《姓氏录》的转变,可以看出新兴庶族的力量在不断地壮大,新兴氏族依靠科举制度,才可以入仕做官,故正确;
B、材料没有体现中央集权加强的有关信息,故错误;
C、材料未涉及女性地位的提高信息,故排除;
D、宗法制度指的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调整、维系政治等级、维护国家统治的制度,故错误;
9.【答案】D【解析】由材料可知:即唐代清河崔氏因家族人士因科举入仕辉煌一时,天下为盛。科举制下采取公开招考、择优录取的原则,扩大了统治基础,但是并不排除有才能的世家大族;同时在唐代科举制尚不完备而求学成本较高的情况下,世家大族的传统影响力仍然很大,故选择D项,同时以此可以排除A项;
材料中没有涉及到科举制的程序问题,故排除B项;
科举制的推行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政权的局面,但唐代科举选官只占选官三分之一,科举制的完善是宋代,故排除C项。
10.【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南北朝时期,士庶不婚的现象得到了政权的肯定和支持,甚至平民中的良贱通婚也被禁止。而到了唐代,每逢礼部放榜之后,新科进士便成为万众瞩目的中心,也是权势人家择婿的主要目标。史载曲江之宴,行市罗列,长安几于半空。公卿家率以其日拣选东床,车马陶塞,莫可殚述”可知,由于唐朝科举制的影响,婚姻习俗发生变化,C项正确。
ABD项和材料无关,排除。
11.【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允许人们向主考官推荐优秀人才,考生可以将自己创作的文学作品投献给达官显贵或文坛名人,以增加及第机会”可知,唐代科举可以通过推荐提高录取的概率,说明唐代科举制度仍然受到之前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的影响,体现了因循传统的特征,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考生从政能力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经世致用强调实用性,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唐代科举制度仍有因循传统的特征并不等于其沦为应试者的投机工具,排除D项。12.【答案】(1)进步:体现"开放”"公平"的特色(或自由报考)(见材料);打破门第背景的限制(见材料);使中下层读书人通过考试参与政权;扩大统治基础、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等。表现:科举制度完全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见材料),而察举制度重视人才在社会上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特点:德才兼备(或崇德尚贤)、以德为先(2)理念:文官考试(或竞争考试);公平公正;择优录用(或注重官员素质)。背景:工业革命进行并完成,政府职能扩展,管理事务日益繁杂,需要建立高效率的政府;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人们要求平等参与政府工作的愿望日益强烈,向社会开放政府公职、改革官员录用制度的呼声日益高涨;克里米亚战争暴露出政府管理能力的问题。(3)缘由:一是鉴于欧美各国政治体制中出现了弊端,并力图纠正这些弊端;二是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吸取精华,注入传统因素。影响:完成了从科举考试到文官考试的对接;进一步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对日后民国文官制度的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解析】(1)进步:根据“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ˈ,自由报考”得出:体现"开放”"公平"的特色;根据“而且‘取士不问家世ˈ,‘一切以程文为去留ˈ,没有如‘入门兼美ˈ一类的附加条件”得出:打破门第背景的限制,扩大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根据“但它完全按考试成绩选拨人才,显然亦非一切方面都优于察举”得出:使中下层读书人通过考试参与政权,以成绩作为选官依据,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表现:根据“但它完全按考试成绩选拨人才,显然亦非一切方面都优于察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得出:科举制度完全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而察举制还参考社会舆论评价和官员的围观能力,强调德才兼备。
特点:根据“但它完全按考试成绩选拨人才,显然亦非一切方面都优于察举”分析可知,材料反映了古代用人制度注重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2)重要理念:根据“竞争考试的观念均与中国有关”得出:文官考试(或竞争考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官制度借鉴了古代选官制度公平公正、择优录用的理念。
背景:根据“19世纪中期”及所学知识可从工业革命的完成推动政府职能的变动、教育的发展、官员录用制度的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银行抵押贷款协议书
- 项目整体转租协议书
- 兼职合伙人合同协议书
- 餐饮股权激励协议书
- 餐厅项目转包协议书
- 艺人宣传策划协议书
- 装修公司承包协议书
- 办公楼玻璃清洁协议书
- 管道护理查房
- 冷饮柜出租合同协议书
-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试题及答案
- 【A公司某项目的工程成本管理与控制案例分析7500字(论文)】
- YS/T 756-2011碳酸铯
- GB/T 9119-2010板式平焊钢制管法兰
- GB 252-2015普通柴油
- 生产交接班记录表
- 山西洗煤厂安全管理人员机考题库大全-上(单选、多选题)
- 硅酸钙板、含锆型硅酸铝纤维棉、高铝型硅酸铝纤维棉技术规格
- 小学二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小水滴的诉说》教学教案
- GB∕T 15762-2020 蒸压加气混凝土板
- 护士分层级培训与管理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