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上学期10月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1页
高三上学期10月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2页
高三上学期10月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3页
高三上学期10月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4页
高三上学期10月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湖北省宜荆荆随四地2024届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燕昭王使乐毅为上将军。乐毅于是并护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破之济西。燕昭王大说,封乐毅于昌国,号为昌国君。于是收齐卤获以归,而使乐毅复以兵平齐城之不下者。乐毅下齐七十余城,皆为郡县以属燕,独莒、即墨未服。会燕昭王死,子立为燕惠王。惠王自为太子时尝丕快于乐毅及即位齐之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曰:“齐城不下者两城耳。然所以不早拔者,闻乐毅与燕新王有隙,欲连兵且留齐,南面而王齐。齐之所患,唯恐他将之来。”于是燕惠王固已疑乐毅,得齐反间,乃使骑劫代将,而召乐毅。乐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畏诛,遂西降赵。齐田单后与骑劫战,果设诈诳燕军,遂破骑劫于即墨下,而转战逐燕,尽复得齐城。燕惠王后悔使骑劫代乐毅,又怨乐毅之降赵,恐赵用乐毅而乘燕之弊以伐燕。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将军过听,以与赛人有隙,遂捐燕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乐毅报遗燕惠王书曰:夫免身立功,以明先王之迹,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诽谤,堕先王之名,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材料二:(节选自《史记·乐毅列传》)嗟夫!乐毅战国之雄,未知王道,而窃尝闻之,则足以芒其身而已矣。论者以为燕忠王不肖,用反间,以骑劫代将,卒走乐生。此其所以无成者,出于不幸,而非用兵之罪。然当时使昭王尚在,反间不得行,乐毅终亦必败。何也?燕之并齐,非秦、楚、三晋之利。乐毅以百倍之众,数岁而不能下两城者,非其智力不足,盖欲以仁义服齐之民,故不忍急攻而至于此也。夫以齐人苦湣王之暴,乐毅苟退而休兵,治其政令,宽其赋役,反其田里,安其老幼,使齐人无复斗志,则田单者独谁与战哉!当战国时,兵强相吞者,岂独在我?以燕、齐之众压其城,而急攻之,可灭此而后食,其谁曰不可。呜呼!欲王则王,不王则审所处,无使两失焉而为天下笑也。(节选自苏轼《乐毅论》)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惠王自为A太子B时C尝不快于乐毅D及即位E齐之田单F闻之G乃纵H反间于燕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南面,古代以朝南为尊位,君主坐北向南,此句谓乐毅想在齐国称王。B.让,责备,与《侍坐》中“为国以礼,其言不让”的“让”词义不同。C.诽谤,指诋毁污蔑,恶意中伤,与现在所说的“造谣诽谤”意思相同。D.安,指使老幼安定,与《苏武传》中“单于壮其节”的“壮”用法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燕昭王把在齐国缴获的战利品带回燕国,让乐毅带兵进攻尚未攻克的齐国城邑,后来只有莒和即墨没有被收服。B.燕惠王后悔用骑劫取代乐毅,又埋怨乐毅投降赵国,使得赵国趁着燕国疲弊之际任用乐毅攻打燕国。C.乐毅用书信回应燕惠王,表明自己恪守道义,不敢把幸免于杀身之祸作为渔利的机会,不会做有损燕国之事。D.论者认为燕惠王不够贤明,最终使乐毅逃离燕国,而乐毅未能成功伐齐是命运的不幸,而不是他用兵指挥的过错。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归赵。(4分)(2)欲王则王,不王则审所处,无使两失焉而为天下笑也。(4分)14.苏轼认为乐毅失败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3分)湖北省重点高中智学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骊姬谮世子申生于晋献公,公将杀之。公子重耳谓之曰:“子盖言子之志于公乎?”世子曰:“不可,君安骊姬,是我伤公之心也。”曰:“然则盖行乎?”世子曰:“不可!君谓我欲弑君也,天下岂有无父之国哉!吾何行如之?”使人辞于狐突曰:“申生有罪,不念伯氏之言也,以至于死,申生不敢爱其死;虽然,吾君老矣,子少,国家多难,伯氏不出而图吾君。伯氏苟出而图吾君,申生受赐而死。”再拜稽首,乃卒。是以为“恭世子”也。(节选自《礼记·檀弓上》)注:骊姬之乱——太子申生的母亲齐姜死后,晋献公宠幸骊姬,在骊姬谗言之下想废掉申生立骊姬之子奚齐为继承人。狐突发现隐忧极力劝说申生为了晋国大局外出逃亡,但申生坚持“守情说父”以尽孝。材料二:楚有士申鸣者,在家而养其父,孝闻于楚国。王欲授之相,申鸣辞不受。其父曰:“王欲相汝,汝何不受乎?”申鸣对曰:“舍父之孝子而为王之忠臣,何也?”其父曰:“使有禄于国,立义于庭,汝乐吾无忧矣。吾欲汝之相也。”申鸣曰:“诺。”遂入朝,楚王因授之相。居三年,白公胜为乱,杀司马子期,申鸣将往死之。父止之曰:“弃父而死,其可乎?”申鸣曰:“闻夫仕者身归于君而禄归于亲今既去父事君得无死其难乎?”遂辞而往,因此兵围之。白公胜谓石乞曰:“申鸣者,天下之勇士也,今以兵围我,吾为之奈何?”石乞曰:“申鸣者,天下之孝子也,往劫其父以兵,申鸣闻之必来,因与之语。”白公胜曰:“善。”则往取其父,持之以兵,告申鸣曰:“子与吾,吾与子分楚国,子不与吾,子父则死矣。”申鸣流涕而应之曰:“始吾父之孝子也,今吾君之忠臣也。吾闻之也,食其食者死其事,受其禄者毕其能。今吾已不得为父之孝子矣,乃君之忠臣也,吾何得以全身?”援桴鼓之,遂杀白公胜,其父亦死,王赏之金百斤。申鸣曰:“食君之食,避君之难,非忠臣也。定君之国,杀臣之父,非孝子也。名不可两立,行不可两全也,如是而生,何面目立于天下?”遂自杀也。(节选自《说苑·立节》)10.文中画波浪线处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打“√”。(3分)闻夫仕者身A归B于C君D而E禄F归G于H亲1今J既K去L父M事N君O得P无Q死其难乎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子盖言子之志于公乎”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盖亦反其本矣”的“盖”意思相同。B.“伯氏不出而图吾君”与《烛之武退秦师》中“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的“图”意思相同。C.“王欲相汝”中“相”的用法与《与妻书》中“汝幸而偶我”的“偶”字用法不同。D.“居三年”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居则曰”的“居”意思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骊姬的诽谤之下,晋献公想杀申生。重耳劝申生向父亲说明情况,申生坚持不这样做。B.申生觉得晋献公年事已高,儿子又很少,国家正处于多事之秋,如果伯氏愿意出山,申生甘愿自杀。C.申鸣想在家里侍养父亲,于是拒绝了楚王的授任,但父亲却认为申鸣应该入朝为官。D.面对白公胜的诡计,申鸣陷入了忠孝两难的境地,但最终申鸣选择了忠,他的父亲也因此被杀死。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申鸣者,天下之孝子也,往劫其父以兵,申鸣闻之必来,因与之语。(4分)(2)吾闻之也,食其食者死其事,受其禄者毕其能。(4分)14.“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但自古以来,人们对“孝”的理解各不相同,请结合文本说说申生和申鸣心中对“孝”的理解。(3分)湖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文本一:人臣之论:有态臣者,有篡臣者,有功臣者,有圣臣者。内不足使一民,外不足使距难,百姓不亲,诸侯不信;然而巧敏佞说,善取宠乎上,是态臣者也。上不忠乎君,下善取誉乎民,不恤公道通义,朋党比周,以环主图私为务,是篡臣者也。内足使以一民,外足使以距难,民亲之,士信之,上忠乎君,下爱百姓而不倦,是功臣者也。上则能尊君,下则能爱民,政令教化,刑下如影,应卒遇变,齐给如响,推类接誉,以待无方,曲成制象,是圣臣者也。(摘自《荀子·臣道》)文本二:戚纶,字仲言,应天楚丘人。解褐沂水主簿,按版籍,得逋户脱口漏租者甚众。徙知太和县,就加大理评事。江外民险悍多构讼,为《谕民诗》五十篇,因时俗耳目之事,以申规诲,老幼多传诵之。久之,授大理评事、知永嘉县。境有陂塘之利,浚治以备水旱。复为光禄寺丞,转运使又上其政绩,连诏褒之。真宗即位,判鼓司、登闻院。出内府缗帛市边粮,诏纶乘传往均市之。景德元年,改盐铁判官。上疏言边事,甚被嘉奖。纶久次州县,留意吏事,每便殿请对,语必移晷,或夜中召见,多所敷启。俄上奏曰:“臣屡蒙召对皆延数刻屈万乘之尊接一介之士,圣德渊深,体其至愚,安敢循嘿不言。谨搪十事该治本者附于章左。”词颇深切,上为嘉奖。景德二年,与赵安仁、晁迥、陈充、朱巽同知贡举,纶上言取士之法,多所规制,并纳用焉。判鸿胪寺。先是,群臣诏葬,公私所费无定式。纶言其事,诏同晁迥、朱巽、刘承珪校品秩之差,定为制度,遂遵行之。纶以三公、尚书、九列之任,唐末以来,有司渐繁,纲目不一,谓宜采《通礼》《六典》令式,比类沿革,著为大典,时论称之。进秩右司谏、兵部员外郎。时诏禁群臣匿名上封及非次升殿奏事,纶谓“忠说之入,当开奖言路,若疏远之士,尤艰请对”,上颇嘉之。迁户部郎中、直昭文馆,会峻待制之秩,又兼集贤殿修撰。建议修释奠仪,颁于天下;立常平仓,隶司农寺,以平民余,皆从之。出知杭州,属江潮为患,乃立埽岸,以易柱石之制,免水患。大中祥符八年复知青州。岁饥,发公廪以救饿砰,全安甚众。天禧四年冬,以疾求归故里。五年,卒,年六十八。(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六十五·戚纶》)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臣A屡蒙B召对C皆延D数刻E屈万乘F之尊G接一介H之士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刑”同“型”,榜样;“卒”同“猝”,突然;“誉”同“与”,同类。B.比,勾结,与《促织》中“因出己虫,纳比笼中”中的“比”词义不相同。C.峻,增加、提高,与《陈情表》中“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峻”用法相同。D.秩,在古代既可以指官员的俸禄,也可以指官员的职位或品级。此处指后者。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长江以南的民风刁蛮强悍,诉讼不断,戚纶把当地风俗和百姓日常生活写成歌谣来告诫教化百姓。B.针对官府繁多、官员冗杂、政令不一的现象,戚纶建议把唐朝的《通礼》《六典》的作为当朝法典。C.朝廷禁止大臣们匿名上奏和越级言事时,他进言说,谏言者应该被给予奖励,否则就会堵塞言路。D.杭州境内江河的潮水成为祸患,他改变传统做法,把树枝、秫秸、石头等扎成捆,有效地防止了水患。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解褐沂水主簿,按版籍,得逋户脱口漏租者甚众。(4分)(2)纶久次州县,留意吏事,每便殿请对,语必移晷。(4分)14.荀子认为圣臣不同于功臣,他能够根据社会现实制订法令制度。据此,戚纶理当为一代圣臣。其具体表现有哪些?(3分)湖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宋襄公与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矣,楚人未及济,右司马购强趋而谏曰:“楚人众而宋人寡,请使楚人半涉,未成列而击之,必败。”襄公曰:“寡人闻君子曰:‘不重伤,不擒二毛,不推人于险,不迫人于厄,不鼓不成列。’今楚未济而击之,害义。请使楚人毕涉成阵而后鼓士进之。”右司马曰:“君不爱宋民,腹心不完,特为义耳。”公曰:“不反列,且行法。”右司马反列,楚人已成列撰阵矣,公乃鼓之。宋人大败,公伤股,三日而死。此乃慕自亲仁义之祸。夫必恃人主之自躬亲而后民听从,是则将令人主耕以为食,服战雁行也民乃肯耕战,则人主不泰危乎!而人臣不泰安乎!(节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材料二:苏子曰:《春秋》书战,未有若此之严而尽也。宋公,天子之上公。以天子之上公,而当夷狄之微者,至于败绩,宋公之罪,盖可见矣。而《公羊传》以为文王之战不过此,学者疑焉,故不可以不辩。宋襄公非独行仁义而不终者也。以不仁之资,盗仁者之名尔。而宋裹公执部子,用于次睢之社。君子杀一牛犹不忍而宋公戕一国君若犬豕然此而忍为之天下孰有不忍者耶!泓之役,身败国衄,乃欲以不重伤、不禽二毛欺诸侯。人能纷[注]其兄之臂以取食,而能忍饥于壶餐者,天下知其不情也。襄公能忍于鄫子,而不忍于重伤二毛,此岂可谓其情也哉?以愚观之,宋裹公,王莽之流。襄公以诸侯为可以名得,王莽以天下为可以文取也。其得丧小大不同,其不能欺天下则同也。其不鼓不成列,不能损襄公之虐;其抱孺子而泣,不能盖王莽之篡。使莽无成则宋襄公,使襄公之得志,亦一莽也。古人有言:“图王不成,其弊犹足以霸。”襄公行王者之师,犹足以当桓公之师,一战之余,救死扶伤不暇。此独妄庸耳。(节选自苏轼《宋襄公论》,有删改)[注]紾:弯转,扭曲。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君子杀一牛A犹不忍B而宋公戕一国C君若犬豕D然E此而忍为之F天下G孰有不忍者耶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趋,小步快跑,与《六国论》“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趋”意思不同。B.夷狄,古称东方部族为夷,北方部族为狄,可泛称除华夏族以外的各族。C.传,指传记,与《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传”意思不同。D.重伤,指再次伤害已经受伤的人,与现在所说的“造成重伤”并不一样。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宋襄公率兵与楚国交战,宋国的右司马购强建议,楚国战士比宋国多,如果宋国在楚国人渡河过半还没排好队列时发动攻击,就可以打败他们。B.宋襄公因不采纳建议而受到右司马的批评,宋襄公命令说,你不回到队列中去就要接受军法处置;待楚国布好阵势再发动进攻,结果被打得大败。C.宋楚之战,《春秋》写宋襄公以高贵之身去做卑微的事,战败之罪显而易见;《公羊传》却赞誉他如周文王。对其中的分歧疑义,苏轼认为有必要辩明。D.苏轼通过对宋襄公的评论,表达出统治者只有行王道才能成就王业的仁政思想。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今楚未济而击之,害义。请使楚人毕涉成阵而后鼓士进之。(4分)(2)使莽无成则宋襄公,使襄公之得志,亦一莽也。(4分)14.苏轼为什么认为宋襄公是一个想用不仁手段窃取“仁者”美名的人?(3分)湖北省仙桃市荣怀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魑魅魍魉,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底止。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节选自《左传·宣公三年》材料二: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以告颜率。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借救于齐。”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尽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宝也。愿大王图之。”齐王大悦,发师五万人,使陈臣思将以救周,而秦兵罢。齐将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解之。”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梁。”颜率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晖台之下、沙海之上,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楚。”对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于叶庭之中,其日久矣。若入楚,鼎必不出。”王曰:“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颜率曰:“弊邑固窃为大王患之。夫鼎者,非效醯壶酱甄耳,可怀挟提挈以至齐者;非效鸟集乌飞、兔兴马逝,漓然止于齐者。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齐王曰:“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齐王乃止。——节选自《战国策·东周策》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填写相应的字母。(3分)颜率A曰B不敢C欺D大国E疾F定G所从H出I弊邑J迁鼎K以L待命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休,喜庆、福禄之意,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的“永保无疆之休”的“休”意思相同。B.祚,赐福。与《陈情表》“门衰祚薄”的“祚”的词性不同。C.危国,意思是面临着危险的国家,与成语“正襟危坐”“危言危行”中的“危”的意思相同。D.弊邑,意思是偏僻的小城,常用于对自己国家或守地等的谦称,文中是指周国。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面对楚王的无理询问,王孙满由鼎的轻重引申到德的轻重,表现了他的睿智忠诚。B.颜率在秦国发兵索取九鼎时,向齐国求救,用献鼎为诱,巧妙地借兵,退秦救国。C.颜率回顾了当初武王伐殷获九鼎,运输耗费大,为此替齐王深深担忧,以解决其难题。D.齐王打算借道梁国或楚国运输九鼎,颜率认为不可行,因为两国都早有问鼎之心。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周之君臣,内自尽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14.材料一中王孙满的回答,是为了让楚国放弃索鼎,王孙满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概括。文言文阅读湖北省宜荆荆随四地2024届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燕昭王使乐毅为上将军。乐毅于是并护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破之济西。燕昭王大说,封乐毅于昌国,号为昌国君。于是收齐卤获以归,而使乐毅复以兵平齐城之不下者。乐毅下齐七十余城,皆为郡县以属燕,独莒、即墨未服。会燕昭王死,子立为燕惠王。惠王自为太子时尝丕快于乐毅及即位齐之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曰:“齐城不下者两城耳。然所以不早拔者,闻乐毅与燕新王有隙,欲连兵且留齐,南面而王齐。齐之所患,唯恐他将之来。”于是燕惠王固已疑乐毅,得齐反间,乃使骑劫代将,而召乐毅。乐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畏诛,遂西降赵。齐田单后与骑劫战,果设诈诳燕军,遂破骑劫于即墨下,而转战逐燕,尽复得齐城。燕惠王后悔使骑劫代乐毅,又怨乐毅之降赵,恐赵用乐毅而乘燕之弊以伐燕。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将军过听,以与赛人有隙,遂捐燕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乐毅报遗燕惠王书曰:夫免身立功,以明先王之迹,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诽谤,堕先王之名,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材料二:(节选自《史记·乐毅列传》)嗟夫!乐毅战国之雄,未知王道,而窃尝闻之,则足以芒其身而已矣。论者以为燕忠王不肖,用反间,以骑劫代将,卒走乐生。此其所以无成者,出于不幸,而非用兵之罪。然当时使昭王尚在,反间不得行,乐毅终亦必败。何也?燕之并齐,非秦、楚、三晋之利。乐毅以百倍之众,数岁而不能下两城者,非其智力不足,盖欲以仁义服齐之民,故不忍急攻而至于此也。夫以齐人苦湣王之暴,乐毅苟退而休兵,治其政令,宽其赋役,反其田里,安其老幼,使齐人无复斗志,则田单者独谁与战哉!当战国时,兵强相吞者,岂独在我?以燕、齐之众压其城,而急攻之,可灭此而后食,其谁曰不可。呜呼!欲王则王,不王则审所处,无使两失焉而为天下笑也。(节选自苏轼《乐毅论》)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惠王自为A太子B时C尝不快于乐毅D及即位E齐之田单F闻之G乃纵H反间于燕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南面,古代以朝南为尊位,君主坐北向南,此句谓乐毅想在齐国称王。B.让,责备,与《侍坐》中“为国以礼,其言不让”的“让”词义不同。C.诽谤,指诋毁污蔑,恶意中伤,与现在所说的“造谣诽谤”意思相同。D.安,指使老幼安定,与《苏武传》中“单于壮其节”的“壮”用法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燕昭王把在齐国缴获的战利品带回燕国,让乐毅带兵进攻尚未攻克的齐国城邑,后来只有莒和即墨没有被收服。B.燕惠王后悔用骑劫取代乐毅,又埋怨乐毅投降赵国,使得赵国趁着燕国疲弊之际任用乐毅攻打燕国。C.乐毅用书信回应燕惠王,表明自己恪守道义,不敢把幸免于杀身之祸作为渔利的机会,不会做有损燕国之事。D.论者认为燕惠王不够贤明,最终使乐毅逃离燕国,而乐毅未能成功伐齐是命运的不幸,而不是他用兵指挥的过错。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归赵。(4分)(2)欲王则王,不王则审所处,无使两失焉而为天下笑也。(4分)14.苏轼认为乐毅失败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3分)【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掌握古代文化常识与一词多义的能力,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

(3)本题考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能力。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解答】(1)“惠王自为太子时”是句子的状语成分,“尝不快于乐毅”省略主语燕惠王,其中“于乐毅”是“不快”的后置状语,故应在其后断开,即D处;“及即位”的主语是“惠王”,与后句“齐之田单闻之”主语不同,应在中间断开,即E处;“齐之田单闻之”和“乃纵反间于燕”都以“齐之田单”为主语,两句之间存在先后承接关系,应在中间断开,即G处。综上断句的三处为DEG。译文:惠王从做太子时就曾对乐毅有所不满,等他即位后,齐国的田单了解到他与乐毅有矛盾,就对燕国施行反间计。

(2)D.错误。“安”为使动用法,“壮”为意动用法。用法不同。句意:使老人小孩生活安定;单于钦佩他的气节。

故选:D。

(3)B.“使得赵国乘着燕国疲困之际任用乐毅攻打燕国”理解有误,原文表述为“恐赵用乐毅而乘燕之弊以伐燕”,即赵国乘着燕国疲困之际任用乐毅攻打燕国是燕惠王担心发生的事情,尚未发生。

故选:B。

(4)①“过听”,误听传言;“隙”,嫌隙;“捐”,抛弃,放弃。译文:将军误听传言,认为跟我有嫌隙,就抛弃了燕国而归附赵国。

②“审”,明白;“无使”,不能使;“为”,表被动。译文:想称王就称王,不想称王就要明白所处的位置,不能使两头都失去而被天下人讥笑。

(5)根据原文“燕之并齐,非秦、楚、三晋之利”可归纳出:燕国兼并齐国,不符合他国利益;根据原文“乐毅以百倍之众,数岁而不能下两城者,非其智力不足,盖欲以仁义服齐之民,故不忍急攻而至于此也”可归纳出:未能急攻,错失良机;根据原文“夫以齐人苦湣王之暴,乐毅苟退而休兵,治其政令,宽其赋役,反其田里,安其老幼,使齐人无复斗志,则田单者独谁与战哉”可归纳出:未能休兵安民,消磨齐人斗志。

答案:

(1)DEG

(2)D

(3)B

(4)①将军误听传言,认为跟我有嫌隙,就抛弃了燕国而归附赵国。

②想称王就称王,不想称王就要明白所处的位置,不能使两头都失去而被天下人讥笑。

(5)①燕国兼并齐国,不符合他国利益。

②未能急攻,错失良机。

③未能休兵安民,消磨齐人斗志。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燕昭王让乐毅担任上将军的职位。乐毅于是统一指挥赵、楚、韩、魏、燕五国的军队去攻打齐国,在济水西边大败齐国军队。燕昭王很高兴,把昌国封赏给乐毅,封号叫昌国君。当时燕昭王把在齐国夺取缴获的战利品带回了燕国,而让乐毅继续带兵进攻还没拿下来的齐国城池。乐毅攻下齐国城邑七十多座,都划为郡县归属燕国,只有莒和即墨没有收服。这时恰逢燕昭王去世,他的儿子立为燕惠王。惠王在做太子时就已经对乐毅有所不满,等到他即位,齐国的田单了解到他与乐毅有间隙,就对燕国实施反间计,造谣说:“齐国城邑没有攻下的仅有两个城邑罢了。而不及早拿下来的原因,听说是乐毅与燕国新即位的国君有怨仇,乐毅断断续续用兵故意拖延时间姑且留在齐国,朝着南面在齐国称王。齐国所担忧的,只怕别的将领来。”当时燕惠王本来就已经怀疑乐毅,又被齐国反间计的挑拨,就派骑劫代替乐毅担任将领,召回了乐毅。乐毅心里明白燕惠王派人代替自己是没安好心的,担心回国后被杀,便向西投降了赵国。齐国田单后来与骑劫交战,果然设置骗局用计谋迷惑燕军,结果在即墨城下把骑劫的军队打得大败,接着辗转战斗追逐燕军,收复了齐国的全部城邑。燕惠王很后悔派骑劫代替乐毅,又怨恨乐毅投降赵国,恐怕赵国任用乐毅乘着燕国兵败疲困之机攻打燕国。燕惠王就派人去赵国责备乐毅,同时向他谢罪说:“将军误听传言,认为跟我有矛盾,就抛弃了燕国而归附了赵国。将军为自己打算那是无可厚非的,可是又怎么对得住先王待将军的信任呢?”乐毅写了一封回信给惠王,信中说:免遭杀身之祸而建功立业,彰明发扬先王的事迹,这是我的上策;遭到侮辱以至诽谤,毁坏先王的名声,这是我所最害怕的事情;面临难以预测的罪过,把幸免于杀身之祸作为个人渔利的机会,这是恪守道义的人所不敢作出的事情。古代的君子,绝交时不说别人的坏话;忠良的臣子离开原来的国家,不洗雪自己的罪过和冤屈。我虽然无能,但多次聆听君子的教导了。

材料二:

唉!乐毅本是战国时期的英雄,不知道真正的王道,只是私下曾经听过王道,这就以乐毅为将,才最终使得乐毅逃离燕国。他们认为乐毅之所以不能取得伐齐战争的成功,完全是命运的不幸,而不是他用兵指挥的过错。然而,如果当时燕昭王还在位,即使齐国的反间计不能得逞,乐毅也终究会失败。为何?因为燕国想吞并齐国,但这并不符合秦国、楚国和三晋之国的利益。乐毅用百倍于敌人的兵力,连续几年都攻不下两座城池,并不是他的智力不够,而是因为他打算用仁义来使齐国的百姓顺服,所以不能够狠心猛攻城池而导致这样的结果。因为齐国人苦于湣王的暴政,乐毅如果这时候撤退而停止战争,治理政务,放宽赋税劳役,使百姓能够到回到家乡,使老人小孩生活安定,使得齐国人不再有斗志,那么田单这喜人又利用谁跟他去作战呢!在战国时,兵力强盛的国家吞并国力弱小的国家,难道仅仅是我燕国么?拿燕国和齐国的军队围攻两座城池,并且加紧攻击,要有消灭敌人后再吃饭的决心,难道谁会说不行吗?哎呀!想称王就称王,不想称王就要明白所处的位置,不能使两头都失去而被天下人讥笑。【点评】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湖北省重点高中智学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骊姬谮世子申生于晋献公,公将杀之。公子重耳谓之曰:“子盖言子之志于公乎?”世子曰:“不可,君安骊姬,是我伤公之心也。”曰:“然则盖行乎?”世子曰:“不可!君谓我欲弑君也,天下岂有无父之国哉!吾何行如之?”使人辞于狐突曰:“申生有罪,不念伯氏之言也,以至于死,申生不敢爱其死;虽然,吾君老矣,子少,国家多难,伯氏不出而图吾君。伯氏苟出而图吾君,申生受赐而死。”再拜稽首,乃卒。是以为“恭世子”也。(节选自《礼记·檀弓上》)注:骊姬之乱——太子申生的母亲齐姜死后,晋献公宠幸骊姬,在骊姬谗言之下想废掉申生立骊姬之子奚齐为继承人。狐突发现隐忧极力劝说申生为了晋国大局外出逃亡,但申生坚持“守情说父”以尽孝。材料二:楚有士申鸣者,在家而养其父,孝闻于楚国。王欲授之相,申鸣辞不受。其父曰:“王欲相汝,汝何不受乎?”申鸣对曰:“舍父之孝子而为王之忠臣,何也?”其父曰:“使有禄于国,立义于庭,汝乐吾无忧矣。吾欲汝之相也。”申鸣曰:“诺。”遂入朝,楚王因授之相。居三年,白公胜为乱,杀司马子期,申鸣将往死之。父止之曰:“弃父而死,其可乎?”申鸣曰:“闻夫仕者身归于君而禄归于亲今既去父事君得无死其难乎?”遂辞而往,因此兵围之。白公胜谓石乞曰:“申鸣者,天下之勇士也,今以兵围我,吾为之奈何?”石乞曰:“申鸣者,天下之孝子也,往劫其父以兵,申鸣闻之必来,因与之语。”白公胜曰:“善。”则往取其父,持之以兵,告申鸣曰:“子与吾,吾与子分楚国,子不与吾,子父则死矣。”申鸣流涕而应之曰:“始吾父之孝子也,今吾君之忠臣也。吾闻之也,食其食者死其事,受其禄者毕其能。今吾已不得为父之孝子矣,乃君之忠臣也,吾何得以全身?”援桴鼓之,遂杀白公胜,其父亦死,王赏之金百斤。申鸣曰:“食君之食,避君之难,非忠臣也。定君之国,杀臣之父,非孝子也。名不可两立,行不可两全也,如是而生,何面目立于天下?”遂自杀也。(节选自《说苑·立节》)10.文中画波浪线处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打“√”。(3分)闻夫仕者身A归B于C君D而E禄F归G于H亲1今J既K去L父M事N君O得P无Q死其难乎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子盖言子之志于公乎”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盖亦反其本矣”的“盖”意思相同。B.“伯氏不出而图吾君”与《烛之武退秦师》中“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的“图”意思相同。C.“王欲相汝”中“相”的用法与《与妻书》中“汝幸而偶我”的“偶”字用法不同。D.“居三年”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居则曰”的“居”意思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骊姬的诽谤之下,晋献公想杀申生。重耳劝申生向父亲说明情况,申生坚持不这样做。B.申生觉得晋献公年事已高,儿子又很少,国家正处于多事之秋,如果伯氏愿意出山,申生甘愿自杀。C.申鸣想在家里侍养父亲,于是拒绝了楚王的授任,但父亲却认为申鸣应该入朝为官。D.面对白公胜的诡计,申鸣陷入了忠孝两难的境地,但最终申鸣选择了忠,他的父亲也因此被杀死。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申鸣者,天下之孝子也,往劫其父以兵,申鸣闻之必来,因与之语。(4分)(2)吾闻之也,食其食者死其事,受其禄者毕其能。(4分)14.“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但自古以来,人们对“孝”的理解各不相同,请结合文本说说申生和申鸣心中对“孝”的理解。(3分)10.DIO【解析】闻夫仕者身归于君,而禄归于亲,今既去父事君,得无死其难乎?意思是听说做官的人身体属于君王,俸禄归于亲人,如今既然已离开父亲去侍奉君王,怎能不为国家的危难而死呢?11.B【解析】“伯氏不出而图吾君”的“图”是为……图谋的意思;“唯君图之”的“图”是考虑的意思。12.B【解析】“子少”意思是孩子年幼,而不是儿子少。13.(1)申鸣是天下的大孝子,你去用武力劫持他的父亲,申鸣听到这件事必然前来,你趁机与他谈判。(判断句1分;状语后置句1分;闻1分;因1分)(2)我听说,吃谁的饭就要为谁的事去牺牲,接受谁的俸禄就要竭尽所能为他做事。(第一个食译为“吃饭”,动词,1分;死,为动用法,1分;毕,为动用法,1分;句子大意1分)14.(1)申生的孝:一切尊重父亲,为父亲考虑胜过自己,对父亲绝对服从。(2)申鸣的孝:尊重父亲,愿意以死尽孝;但是申鸣的孝不是对父亲观点的绝对认同和接受,在国家大局和孝的两难上,他按照自己的意志选择顾全大局。(申生1分,申鸣2分,要答出申鸣的孝和与申生不同的点)【参考译文】材料一:骊姬在晋献公面前诽谤谗害公子申生,晋献公将要杀了申生。公子重耳对申生说:“您为什么不向父亲说出心里的话呢?”太子说:“不可,父亲有骊姬才得安乐,这样做会伤他的心。”重耳又说:“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不逃走呢?”太子说:“不行!君父会说我想谋害他,天下哪里有没有君父的国家!再说我能逃到哪里去呢?”于是申生派人向狐突告别说:“我有罪,没有考虑您的忠告,以至于一死,我不敢吝惜自己的生命;虽然如此,但我的国君年纪大了,爱子年纪小,国家有许多忧患,您又不肯出来为国君出谋划策。如果您肯出来为国君出谋划策,我就受到您的恩惠,甘愿去死。”申生两次跪拜行稽首礼,接着身亡。因此,人们送他谥号称“恭世子”。材料二:楚国有位读书人叫申鸣,在家奉养父亲,他的孝顺在楚国闻名。楚王想封他做国相,申鸣推辞不肯接受。他的父亲说:“楚王想让你做国相,你为何不接受啊?”申鸣回答道:“放弃做父亲的孝子却要去为君王做忠臣,这是什么道理?”他父亲说:“如果能在国家享受俸禄,在朝堂上奉行大义,你快乐我就没有忧愁啊。我希望你做相。”申鸣说:“好。”于是入朝,楚王于是任命他为国相。过了三年,白公胜作乱,杀了司马子期,申鸣也准备为国捐躯。他的父亲制止他说:“丢下父亲自己去死,难道可以吗?”申鸣说:“听说做官的人身体属于君王,俸禄归于亲人,如今既然已离开父亲去侍奉君王,怎能不为国家的危难而死呢?”于是辞别前往,趁机派兵包围白公胜。白公胜对石乞说:“申鸣是天下的勇士,如今用兵巴围我,我该怎么办呢?”石乞说:“申鸣是天下的大孝子,去用武力劫持他的父亲,申鸣听到这件事必然前来,你趁机与他谈判。”白公胜说:“好。”于是就去捉拿了他的父亲,用武力控制,告诉申鸣说,“你援助我,我和你瓜分楚国。你不援助我,你的父亲就会死。”申鸣流着眼泪回答他说:“当初我是父亲的孝子,如今我是君王的忠臣。我听说,吃谁的饭就要为谁的事去牺牲,接受谁的俸禄就要竭尽所能为他做事。如今我已不可能做父亲的孝子了,而是君王的忠臣,我怎能保全自身呢?”申鸣拿起鼓槌击鼓,最终杀了白公胜,他的父亲也因此而死,楚王赏赐他百斤黄金。申鸣说:“吃君王的饭,躲避君王的祸难,不是忠臣。安定您的国家,杀死我的父亲,不是孝子。名声不能够同时树立,品行不能够同时保全,像这样活着,有什么颜面在天下立足呢?”于是自尽。湖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文本一:人臣之论:有态臣者,有篡臣者,有功臣者,有圣臣者。内不足使一民,外不足使距难,百姓不亲,诸侯不信;然而巧敏佞说,善取宠乎上,是态臣者也。上不忠乎君,下善取誉乎民,不恤公道通义,朋党比周,以环主图私为务,是篡臣者也。内足使以一民,外足使以距难,民亲之,士信之,上忠乎君,下爱百姓而不倦,是功臣者也。上则能尊君,下则能爱民,政令教化,刑下如影,应卒遇变,齐给如响,推类接誉,以待无方,曲成制象,是圣臣者也。(摘自《荀子·臣道》)文本二:戚纶,字仲言,应天楚丘人。解褐沂水主簿,按版籍,得逋户脱口漏租者甚众。徙知太和县,就加大理评事。江外民险悍多构讼,为《谕民诗》五十篇,因时俗耳目之事,以申规诲,老幼多传诵之。久之,授大理评事、知永嘉县。境有陂塘之利,浚治以备水旱。复为光禄寺丞,转运使又上其政绩,连诏褒之。真宗即位,判鼓司、登闻院。出内府缗帛市边粮,诏纶乘传往均市之。景德元年,改盐铁判官。上疏言边事,甚被嘉奖。纶久次州县,留意吏事,每便殿请对,语必移晷,或夜中召见,多所敷启。俄上奏曰:“臣屡蒙召对皆延数刻屈万乘之尊接一介之士,圣德渊深,体其至愚,安敢循嘿不言。谨搪十事该治本者附于章左。”词颇深切,上为嘉奖。景德二年,与赵安仁、晁迥、陈充、朱巽同知贡举,纶上言取士之法,多所规制,并纳用焉。判鸿胪寺。先是,群臣诏葬,公私所费无定式。纶言其事,诏同晁迥、朱巽、刘承珪校品秩之差,定为制度,遂遵行之。纶以三公、尚书、九列之任,唐末以来,有司渐繁,纲目不一,谓宜采《通礼》《六典》令式,比类沿革,著为大典,时论称之。进秩右司谏、兵部员外郎。时诏禁群臣匿名上封及非次升殿奏事,纶谓“忠说之入,当开奖言路,若疏远之士,尤艰请对”,上颇嘉之。迁户部郎中、直昭文馆,会峻待制之秩,又兼集贤殿修撰。建议修释奠仪,颁于天下;立常平仓,隶司农寺,以平民余,皆从之。出知杭州,属江潮为患,乃立埽岸,以易柱石之制,免水患。大中祥符八年复知青州。岁饥,发公廪以救饿砰,全安甚众。天禧四年冬,以疾求归故里。五年,卒,年六十八。(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六十五·戚纶》)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臣A屡蒙B召对C皆延D数刻E屈万乘F之尊G接一介H之士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刑”同“型”,榜样;“卒”同“猝”,突然;“誉”同“与”,同类。B.比,勾结,与《促织》中“因出己虫,纳比笼中”中的“比”词义不相同。C.峻,增加、提高,与《陈情表》中“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峻”用法相同。D.秩,在古代既可以指官员的俸禄,也可以指官员的职位或品级。此处指后者。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长江以南的民风刁蛮强悍,诉讼不断,戚纶把当地风俗和百姓日常生活写成歌谣来告诫教化百姓。B.针对官府繁多、官员冗杂、政令不一的现象,戚纶建议把唐朝的《通礼》《六典》的作为当朝法典。C.朝廷禁止大臣们匿名上奏和越级言事时,他进言说,谏言者应该被给予奖励,否则就会堵塞言路。D.杭州境内江河的潮水成为祸患,他改变传统做法,把树枝、秫秸、石头等扎成捆,有效地防止了水患。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解褐沂水主簿,按版籍,得逋户脱口漏租者甚众。(4分)(2)纶久次州县,留意吏事,每便殿请对,语必移晷。(4分)14.荀子认为圣臣不同于功臣,他能够根据社会现实制订法令制度。据此,戚纶理当为一代圣臣。其具体表现有哪些?(3分)10.CEG【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译文:臣下多次承蒙召见应对,每次都被接见很长时间,委屈皇上的尊严,接见微贱之臣。11.C【解析】本题考查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及文言文实词课内外迁移能力。A项解释正确。B项解释正确,文中“朋党比周”的“比”是“勾结”之义;《促织》“因出己虫,纳比笼中”中的“比”是“并列、靠近”之义,含义不同。C项错误,“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峻”是严厉之意。D项解释正确,“进秩”的“秩”为官员品级。12.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辨析文本内容的能力。“戚纶建议把唐朝的《通礼》、《六典》的作为当朝法典”错,由原文“比类沿革,著为大典”可知,应是“采用《通礼》、《六典》法令条规,按类进行继承和改革”而不是“直接作为当朝法典”。13.(1)(戚纶)担任了沂水主簿,调查名册和户籍,搜查到拖欠赋税,逃脱赋税,漏交租税的人很多。(“解褐”“按”“逋”各1分,句意1分)(2)戚纶长期任州县官吏,对政事十分关注,每次上殿应答皇帝,必谈到日影西移。(“次”“对”“移晷”各1分,句意1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关键词:(1)解褐:脱去平民所穿的衣服,担任官职;按:调查;逋:拖欠(2)次:担任……官吏,驻留;对:应答皇帝;移晷:日影西移,时间很长。14.①主管贡举时,他制订了选拔人才的制度;②任鸿胪寺时,制订了朝廷的安葬制度;③建议沿革唐朝的《通礼》《六典》,制订当朝法典。(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3点给3分,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概括要点的能力。文中材料二“与赵安仁、晁迥、陈充、朱巽同知贡举,纶上言取士之法,多所规制,并纳用焉”概括出第一个要点;由“判鸿胪寺。先是,群臣诏葬,公私所费无定式。纶言其事,诏同晁迥、朱巽、刘承珪校品秩之差,定为制度,遂遵行之。”概括出第二个要点;由“纶以三公、尚书、九列之任,唐末以来,有司渐繁,纲目不一,谓宜采《通礼》《六典》令式,比类沿革,著为大典”概括出第三个要点。【参考译文】文本一:臣子的类别:有阿谀奉承的臣子,有篡夺君权的臣子,有立功的臣子,有圣明的臣子。对内不能治理民众,对外不能抵御外侮;百姓不亲近他,诸侯不信任他;但是机巧奸诈,阿谀奉承,善于从君主那里博得宠幸,这是阿谀奉承的臣子。对上不忠于君主,对下善于在民众中骗取声誉,不顾有利于公家的原则和普遍适用的道义,拉党结派互相勾结,把封锁蒙蔽君主、图谋私利作为自己的主要事务,这是篡夺君权的臣子。对内能够治理民众,对外能够抵御外侮,民众亲近他,士人信赖他;对上忠于君主,对下爱护百姓而不懈怠,这是立功的臣子。对上能尊敬君主,对下能爱护百姓;对政策法令和教育感化,他像影子一样随时给百姓作榜样;应付突发变故,他就像回声一样敏捷;推论类似的事物、综合对照同类的东西,用来应对各种变故,多方设法制定法令制度,这些就是圣贤的臣子。文本二:戚纶字仲言,应天楚丘人。他担任了沂水主簿,调查名册和户籍,搜查到拖欠赋税,逃脱赋税,漏交租税的人很多。调任太和县知县,加任大理评事。长江以南百姓性情刁蛮强悍,经常诉讼,戚纶写下《谕民诗》五十篇,运用当地风俗和百姓熟悉的事情,来规诫教诲百姓,当地百姓大多传诵它。不久,被授予大理评事、知永嘉县。境内有池塘灌溉之利,疏通治理防止水涝旱灾。又担任光禄寺丞,转运使又将其政绩上报,朝廷多次下诏书褒奖戚纶。真宗即位,不久判鼓司、登闻院。拿出官府所藏钱帛买军粮,朝廷诏令戚纶乘坐驿车前往协调买卖。景德元年,改任盐铁判官。上疏奏言边防之事,很受真宗嘉奖。戚纶长期任州县官吏,对政事十分关注,每次上殿言对,必谈到日影西移,有时夜中被召见,也多有陈述。不久戚纶上奏说:“臣下多次承蒙召见应对,每次都被接见很长时间,委屈皇上的尊严,接见微贱之臣,圣德广大,体谅臣下的愚钝,怎敢顺俗不言呢?慎重地选择应该治本的十件事情附在奏章左边。”言词很诚恳切合实际,真宗给予嘉奖。景德二年,起用赵安仁、晁迥、陈充、朱巽同知贡举,戚纶上奏阐释选拔文士的办法,大多成为条规制令,得到朝廷采用。通判鸿胪寺。在此之前,王公大臣受诏安葬,公私花费没有一定的标准。戚纶上书禀告此事,诏令戚纶与晁迥、朱巽、刘承王圭校定官吏的等级,形成制度,于是遵照执行。戚纶认为三公、尚书、九列的官职,从唐末以来,有司逐渐增加,号令不统一,建议应当采用《通礼》、《六典》法令条规,按类进行继承和改革,写成大典,当时人们对此称赞不已。晋升为右司谏、兵部员外郎。当时朝廷禁止大臣们匿名上奏以及越级上廷言事,戚纶说:“忠诚正直的人,应当广开言路并对上言者予以奖励,如果是朝廷疏远之人,就更难上书言事了。”真宗对此很赞赏。升任户部郎中、直昭文馆,恰逢提高待制的等级,又兼任集贤院修撰。建议制作并解释祭奠礼仪,颁布天下,设立常平仓,隶属司农寺,来平抑民间买卖,都被采纳。离开京城就任杭州知州,所在之地江水涨潮成为祸患,戚纶于是就在岸边建立防水埽,改变树立柱石的办法,免除了水患。又任青州知州。这年发生饥荒,戚纶拿出官府所藏粮食来救助饥饿的百姓,使许多老百姓得以保全生命安定生活。天禧四年,改任保静军副使。这年冬天,由于患病请求回归乡里五年死,终年六十八岁。湖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宋襄公与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矣,楚人未及济,右司马购强趋而谏曰:“楚人众而宋人寡,请使楚人半涉,未成列而击之,必败。”襄公曰:“寡人闻君子曰:‘不重伤,不擒二毛,不推人于险,不迫人于厄,不鼓不成列。’今楚未济而击之,害义。请使楚人毕涉成阵而后鼓士进之。”右司马曰:“君不爱宋民,腹心不完,特为义耳。”公曰:“不反列,且行法。”右司马反列,楚人已成列撰阵矣,公乃鼓之。宋人大败,公伤股,三日而死。此乃慕自亲仁义之祸。夫必恃人主之自躬亲而后民听从,是则将令人主耕以为食,服战雁行也民乃肯耕战,则人主不泰危乎!而人臣不泰安乎!(节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材料二:苏子曰:《春秋》书战,未有若此之严而尽也。宋公,天子之上公。以天子之上公,而当夷狄之微者,至于败绩,宋公之罪,盖可见矣。而《公羊传》以为文王之战不过此,学者疑焉,故不可以不辩。宋襄公非独行仁义而不终者也。以不仁之资,盗仁者之名尔。而宋裹公执部子,用于次睢之社。君子杀一牛犹不忍而宋公戕一国君若犬豕然此而忍为之天下孰有不忍者耶!泓之役,身败国衄,乃欲以不重伤、不禽二毛欺诸侯。人能纷[注]其兄之臂以取食,而能忍饥于壶餐者,天下知其不情也。襄公能忍于鄫子,而不忍于重伤二毛,此岂可谓其情也哉?以愚观之,宋裹公,王莽之流。襄公以诸侯为可以名得,王莽以天下为可以文取也。其得丧小大不同,其不能欺天下则同也。其不鼓不成列,不能损襄公之虐;其抱孺子而泣,不能盖王莽之篡。使莽无成则宋襄公,使襄公之得志,亦一莽也。古人有言:“图王不成,其弊犹足以霸。”襄公行王者之师,犹足以当桓公之师,一战之余,救死扶伤不暇。此独妄庸耳。(节选自苏轼《宋襄公论》,有删改)[注]紾:弯转,扭曲。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君子杀一牛A犹不忍B而宋公戕一国C君若犬豕D然E此而忍为之F天下G孰有不忍者耶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趋,小步快跑,与《六国论》“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趋”意思不同。B.夷狄,古称东方部族为夷,北方部族为狄,可泛称除华夏族以外的各族。C.传,指传记,与《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传”意思不同。D.重伤,指再次伤害已经受伤的人,与现在所说的“造成重伤”并不一样。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宋襄公率兵与楚国交战,宋国的右司马购强建议,楚国战士比宋国多,如果宋国在楚国人渡河过半还没排好队列时发动攻击,就可以打败他们。B.宋襄公因不采纳建议而受到右司马的批评,宋襄公命令说,你不回到队列中去就要接受军法处置;待楚国布好阵势再发动进攻,结果被打得大败。C.宋楚之战,《春秋》写宋襄公以高贵之身去做卑微的事,战败之罪显而易见;《公羊传》却赞誉他如周文王。对其中的分歧疑义,苏轼认为有必要辩明。D.苏轼通过对宋襄公的评论,表达出统治者只有行王道才能成就王业的仁政思想。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今楚未济而击之,害义。请使楚人毕涉成阵而后鼓士进之。(4分)(2)使莽无成则宋襄公,使襄公之得志,亦一莽也。(4分)14.苏轼为什么认为宋襄公是一个想用不仁手段窃取“仁者”美名的人?(3分)10.BEF【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原文标点:君子杀一牛犹不忍,而宋公戕一国君若犬豕然,此而忍为之,天下孰有不忍者耶!11.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的文言文实词含义及文化常识的能力。“传,指传记”,错。《公羊传》的“传”,古籍注释体例之一,是替经书作注的著作。与《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传”意思相同。12.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宋襄公以高贵之身去做卑微的事”错误。根据原文“以天子之上公,而当夷狄之微者,至于败绩”,可知宋襄公是“以高贵的身份”与楚国这样卑微的“夷狄”之国打仗,却打了败仗,是有罪的。而不是说宋襄公做了“卑微的事”。13.(1)现在楚军还未渡过河就攻击他们,妨害了道义。请让楚国人完全渡过了河排好阵势然后击鼓向他们进攻。(得分点:“济”“害”“鼓”每点1分,句意1分。“济”,渡,过河;“害”,妨害,损害;“鼓”,击鼓使……前进,名词活用为动词)(2)假如王莽篡位不成功,他就是一个宋襄公;假如宋襄公得志了,他就是一个王莽。(得分点:“使”和两个判断句每点1分,句意1分。“使”,假使,假如;“使莽无成则宋襄公”,判断句,用“则”表判断;“亦一莽也”,判断句,用“也”表判断)【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14.①宋襄公杀害郎国的国君郎子,就像屠杀猪狗一样,毫无仁义之心。②宋襄公是想用仁义的名声骗取诸侯霸主的地位。(概括出一点1分,两点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概括相关内容要点的能力。【参考译文】材料一:宋襄公和楚国人在泓水交战,宋国人已摆好阵势,楚国人还没有完全过河,宋国的右司马购强小步快跑过来劝谏说:“楚国人多而宋国人少,请求(让军人)在楚国人渡河过半还没有排好队列时向他们攻击,一定可以打败他们。”宋襄公说:“我听君子说:‘不重复伤害伤兵,不捉须发斑白的老人,不把人推向危险的地方,不逼迫人到困苦的地步,不击鼓向没有排好阵列的敌军进攻。’现在楚军还未渡过河就攻击他们,妨害了道义。请让楚国人完全渡过了河排好阵势然后击鼓向他们进攻。”右司马说:“您不爱惜宋国的民众,不保全国家的根本,只不过要表现自己的仁义罢了。”宋襄公说:“不回到你的队列里去,我将按军法处置你。”右司马回到队列里,楚国人已排好队列构成了阵势,宋襄公这才击鼓进攻。宋国人大败,宋襄公被射伤了大腿,过了三天就死了。这就是追求亲自实行仁义的祸害。一定要依靠君主亲自去做而后民众才能听从,这样就要让君主耕种田地为自己谋食、排在队伍的行列里行军打仗民众才肯耕战,那么君主不是太危险了吗?而臣子不是太安全了吗?材料二:苏轼认为:《春秋》记载战争,没有像这样严谨而且全面的了。宋襄公,是周朝天子(最为敬重)的上公。以天子尊敬的上公身份,去抵挡夷狄这样的卑微者,最终打了败仗,宋公的罪过显而易见了。而《公羊传》认为文王之战不过如此,学者们对此有怀疑,所以我不能不加以辩明。宋襄公不仅仅是行仁义而不能善终的人。他是以不仁的本质,窃取“仁者”的美名罢了。而宋襄公捉拿郎国的国君郸子,并将他杀害用来祭祀睢水的神庙。君子杀一头牛尚且不忍心,而宋襄公杀害一国的君主就像屠杀猪狗一样,这样的事情都忍心干得出来,天下的事情还有什么(是他)不忍心干的呢!泓水之战,宋襄公负伤,宋国受到重创,竟然想以“不使受伤的敌人再次受伤,不捉拿白发老人”为借口来欺骗各国诸侯。一个人能扭伤他兄弟的手臂夺取食物,却能够对着饭食忍饥挨饿,天下人都知道这不合情理。宋襄公能够忍心杀害郎子,却不忍心攻击受伤之人和老年人,这难道可以说是合情合理吗?在我看来,宋襄公就是王莽这类人。宋襄公以为诸侯的霸主地位可以通过名声取得,王莽以为天下可以凭文诏获取。他们得失大小不同,但不能欺骗天下则是相同的。宋襄公不攻击还未列好阵势的敌人,并不能减损他本性暴虐的程度;王莽抱着孺子哭泣,并不能掩盖他篡夺权位的野心。假如王莽篡位不成功,他就是一个宋襄公;假如宋襄公得志了,他就是一个王莽。古人说过:“图谋王业没有成功,最差的结果也还能成就霸业。”宋襄公如果能行王者之师,还可以与齐桓公的队伍匹敌,何至于战败之后,救死扶伤忙个不停。这只是他个人的昏妄平庸罢了。湖北省仙桃市荣怀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魑魅魍魉,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底止。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节选自《左传·宣公三年》材料二: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以告颜率。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借救于齐。”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尽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宝也。愿大王图之。”齐王大悦,发师五万人,使陈臣思将以救周,而秦兵罢。齐将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解之。”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梁。”颜率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晖台之下、沙海之上,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楚。”对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于叶庭之中,其日久矣。若入楚,鼎必不出。”王曰:“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颜率曰:“弊邑固窃为大王患之。夫鼎者,非效醯壶酱甄耳,可怀挟提挈以至齐者;非效鸟集乌飞、兔兴马逝,漓然止于齐者。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齐王曰:“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齐王乃止。——节选自《战国策·东周策》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