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新高考)答案解析版_第1页
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新高考)答案解析版_第2页
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新高考)答案解析版_第3页
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新高考)答案解析版_第4页
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新高考)答案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新高考)答案解析版语文1.D【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基于大一统国家形成的需求,中华民族在秦朝之前便由以种族、血缘或地域为种族认同纽带转为以文化为种族认同纽带”错误。从原文材料一第一段“中华民族自古以文化为族群认同的纽带,而不是以种族、血缘或地域为认同纽带。这一本质特征远在统一的秦朝形成前就已定型”来看,“由以种族、血缘或地域为种族认同纽带转为以文化为种族认同纽带”于文无据;且“基于大一统国家形成的需求”,属于强加因果,原文的表述是“以文化作为维系族群的纽带,既为大一统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B.“而且还对艺术倾向产生了决定性影响”错误。从原文材料一第二段“华夏传统中一些鲜明的文化特质,如好仁、不武、中庸等等,甚至诗歌的声韵对偶、楷书的端正庄严等艺术倾向,无不生发于‘温柔敦厚’”来看,选项以偏概全,言过其实。C.“这是因为‘温柔敦厚’的价值追求为中华文明的‘向心’与延续提供了保证”错误。不只是“温柔敦厚”,还有“辉煌多样的文明形式”以及“自源头时期就具有的海纳百川的文化包容心态”等原因。2.D【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D.“揭示了中华文明的……开放性特质”错误。由原文材料二第一段“中国古文明在青铜时代没有为外部力量或内部因素所中断”来看,只体现了“连续性”,没有揭示“开放性特质”。3.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由材料一第二段“其指的决不仅是人的性格或态度,还是个人对于大道的追求,对民众、家国、集体的深厚感情和悲悯,或者可称为‘集体性考量’‘整体性思维’等等。在四海升平时,‘温柔敦厚’使一个人与邻为善、乐于助人;在天灾人祸时,‘温柔敦厚’使一个人为了他人、家国可以慨然赴死”可知“温柔敦厚”的文化特征。C.“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二句,看似在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其实蕴含的却是深深的失望与愤慨。诗人说,人生得意之时就应当纵情欢乐,因为好景不常在,人生多苦难,既然有幸遇上得意之时,何不把握当前,且醉且乐,不要让这金杯空对着明月。不符合“温柔敦厚”文化特征。4.①首先点明文化是可以被引导和塑造的,②继而阐明引导和塑造文化的重要手段是如何讲述历史及其源头,③接着从反面指明再健康、再有活力的文化如不用心维护和引导也会发生变异,④最后强调当下讲好历史是维持文化基因健康持续的关键。【解析】本题考查梳理文章行文思路的能力。材料一第四段共有10句话。第1句“文化是可以被引导和塑造的”,点明文化是可以被引导和塑造的;第2到8句“中国从汉代起尊崇儒家学说,唐宋时期的政治家又以非凡的政治智慧设立并发展了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的科举制度……换句话说,中国历史的文化基因从根上来说是健康的、有活力的”,阐明引导和塑造文化的重要手段是如何讲述历史及其源头;第9句“历史告诉我们,如不用心维护和引导,基因也可能发生变异”,从反面指明再健康、再有活力的文化如不用心维护和引导也会发生变异;第10句“放之于当下,如何讲述历史,如何追溯历史记忆,正是维持文化基因健康持续的关键所在”,强调当下讲好历史是维持文化基因健康持续的关键。5.①以文化为族群认同标志的文化基因,对于中国历史、中华文明的发展传承具有决定性的建构作用;②建立在儒家话语之上的对“温柔敦厚”的追求,保证了中华文明的向心力和延续性;③对儒家学说的尊崇、科举制度的推行使儒家文化深入人心,渗透到社会每个阶层,有力推动了中华文明的传承;④重视修史的优良史学传统,维护、见证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⑤从未断裂的汉字作为重要载体,为中华文明的连续传承提供了保障。【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①由材料一第一段“以文化为族群认同标志的文化基因,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传承具有决定性的建构作用”分析可知,以文化为族群认同标志的文化基因,对于中国历史、中华文明的发展传承具有决定性的建构作用;②由材料一第二段“除了以文化为族群纽带,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个形成甚早、延续至今的文化基因,保证了中华文明的‘向心’与延续,那就是建立在儒家话语之上的对‘温柔敦厚’的追求”分析可知,建立在儒家话语之上的对“温柔敦厚”的追求,保证了中华文明的向心力和延续性;③由材料一最后一段“中国从汉代起尊崇儒家学说,唐宋时期的政治家又以非凡的政治智慧设立并发展了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的科举制度。科举制使儒家的精神追求、文化倾向与普通大众的人生之间形成了无法脱钩的紧密联结,从科举制开始,儒家文化开始突破社会的上层,渗透至社会的每个阶层”分析可知,对儒家学说的尊崇、科举制度的推行使儒家文化深入人心,渗透到社会每个阶层,有力推动了中华文明的传承;④由材料二第四段“政治文明的连续性决定了中国历史的连续性,而中国历史的连续性又为中国史学的连续性提供了丰厚的内容。从甲骨卜辞到金器铭刻,从《尚书》《春秋》到由历代史家编撰的文化长城——《二十四史》,都是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迹,更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最好见证”分析可知,重视修史的优良史学传统,维护、见证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⑤由材料二最后一段“汉字是中华文明传承的载体,也是中华文明所产生的标志性成果。汉字的整个发展过程清晰连贯,没有发生过断裂。圣哲的经典通过汉字滋养一代代中华儿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中华文明延绵发展,始终充满活力”分析可知,从未断裂的汉字作为重要载体,为中华文明的连续传承提供了保障。6.D【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暗示战局的凶险及前途的迷茫”错误。结尾是为了描写战争的紧张和抗日的艰难,反映了抗战的现实。7.C【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补叙”错误。文章整体按照时间顺序叙述,是顺叙,小说主体情节完整,而“刘兰的身世经历”是在文中插入叙述,属小说基本事件之外的情况,去掉并不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属于插叙。8.①积极进取,追求进步。部队动员小看护,刘兰不顾婆婆阻拦坚决报名参加,投身抗日洪流当中,在斗争中成为顽强坚韧的革命战士。②任劳任怨,尽职尽责。在反“扫荡”转移中一路搀扶负伤的“我”,悉心照料,毫无怨言;在荒凉恶劣的环境里不畏艰险,迎难而上。③传播文化,引领新风。虽有过悲惨的童养媳经历,但仍热心帮助村中青年妇女,成立讲习班,开卫生课,改变她们的生活,为后代造福。【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①从“她是一个童养媳,婆家就在我们住过的那个村庄,从小挨打受气,忍饥挨冻。这次我们动员小看护,她坚决参加。起初她婆婆不让,找了来。她说:‘这里有吃的有穿的,又能学习上进,你们为什么不让我进步?’”可见,她积极进取,追求进步。②从“敌人的飞机一直低飞着,扫射着河滩和岩石,扫伤了我的左脚。女孩子低着头,取出一个卫生包,替我裹伤”“女孩子搀扶了我,挨上山去”“组织决定把我坚壁到远处高山上,叫刘兰跟随”“打扫房子,然后把我安排到炕上。接着她又做饭,烧炕,洗净吃饭的锅,煮刀剪,消毒药棉……弄到半夜,她才到对过妇救会主任老四屋里去睡觉”“大队来信,要我转移。当夜刘兰去动员担架……一步一个响声,迎着大风大雪跟在我的担架后面”可见,她任劳任怨,尽职尽责,面对艰难坚韧顽强,勇于担当,毫不动摇。③当她得知山顶上妇女很难养活孩子时,她说“这是因为我们结婚太早,生活苦,又……”,且“不多几天,她这讲习班就成立起来……从此,我看见这些妇女们,每天都洗洗手脸,有的学着我的样子,在棉袄和皮衣里衬上一件单褂。我觉得刘兰把文化带给了这小小的山庄,它立刻就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并给她们的后代造福”可见,她传播文化,引领新风,帮助他人改变生活。9.示例一:我认为《看护》具有诗化小说的特征。①人物形象的“诗意美”。小说塑造了以刘兰为代表的在艰苦环境中热爱学习、追求进步、不畏困难的女性群体形象,表现百姓对抗日战争的坚定支持以及对幸福安宁生活的向往,充满乐观主义精神,表现人情美、人性美。②小说内容情感的“诗意美”。虽是抗战题材的作品,但是不着意写残酷的战争场面,也不着意表现人物的苦难与心灵的重负,而是着意表现农村女性的成长,刻画她们的精神面貌,发掘她们内在的灵魂美、情操美。③小说景物的“诗意美”。小说中“满路上都是渍出蜜汁来的熟透的红枣”“起伏的成熟的莜麦,像流动的水银”等景物描写情景交融,意境灵动,富于想象力,充满诗情画意,富有浪漫气息,给人以美好的感受。示例二:我认为本篇小说不具有诗化小说的特征。①本篇小说多次描写环境的恶劣,浪漫气息不浓。如环境“坡高水急,道狭村稀,转半天,看不见一个村庄,遇不见一个行人,听不见一声鸡叫”。②本篇小说多处描写战争的紧张和抗日的艰难,反映了抗战的现实。如几次写到情况紧急,女孩带着伤员在山中跋涉的艰难。③本篇小说有较为激烈的矛盾冲突。如开篇写“日寇在晋察冀‘扫荡’了三个月”及“队伍渐渐拉散”“敌人的飞机一直低飞着,扫射着河滩和岩石,扫伤了我的左脚”等。【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小说体裁特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本题开放式作答,可以认为具有诗化特征,也可以认为不具有。认为“诗化”,可从文本二“那些女孩子们——年轻的、美好的、鲜亮的生命,有如初春的平原上绯红的朝霞”“那些女孩子们,就是先生心目中人民的代表,‘美’的化身”推知,诗意化包含人物的形象美。本文中的刘兰,就是一个美与善的女性形象,她童养媳出身,却能够坚决跟上部队做看护,任劳任怨地劳动,同情并关心与自己境遇差不多的妇女们,努力学习进步并教给她们卫生知识等,充满乐观主义精神,表现人情美、人性美。从情感上来说,作者刻画出的刘兰,虽在苦难中成长,但却并不着重刻画人物的苦难,而是展现了她积极进取、学习成长的一面,对于群像妇女们,也同样写出她们的成长,如“‘你看刘兰多干净!’妇女们笑着说,‘我们向你学习!’”“从此,我看见这些妇女们,每天都洗洗手脸,有的学着我的样子,在棉袄和皮衣里衬上一件单褂”,她们从前也许有苦难的过往、不好的习惯,但她们一旦了解到知识,便迸发出学习进步的精神,这种内在的灵魂美、情操美,富有诗意。另外,“诗歌”本身具有重描写与抒情的特征,文中的环境描写充满诗意,如“山上两旁都是枣树,正是枣熟枣掉的时候,满路上都是渍出蜜汁来的熟透的红枣”“一片起伏的成熟的莜麦,像流动的水银”,在艰苦的环境中,也不乏美感,充满诗情画意,让人感到诗意美。也可以认为本文不具有诗化小说的特征。因为本文大部分是在紧张艰难的抗战与负伤转移中度过,随处可见环境恶劣,浪漫气息不浓。如沙滩行军蹚水过河,转移过去山上“更加荒凉”“坡高水急,道狭村稀,转半天,看不见一个村庄,遇不见一个行人,听不见一声鸡叫”。情节上大多都是战争形势的紧张和艰难。如“忽然传来飞机的叫声,那飞机立时就开始了扫射”“刚登上岸……扫伤了我的左脚”“情况越来越紧,但我腿脚不见好转,组织决定把我坚壁到远处高山上”“她拄着一根棍子,背着我们全部的东西……在冰雪擦滑的路上,穿着一双硬底山鞋,一步一个响声,迎着大风大雪跟在我的担架后面”。文中情节虽然没有大的波澜,但背景始终存在着强烈的矛盾冲突,如“日寇在晋察冀‘扫荡’了三个月”“队伍渐渐拉散”“敌人的飞机一直低飞着,扫射着河滩和岩石,扫伤了我的左脚”等,这些都冲淡了小说的诗意特征。10.B【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大中十三年,皇帝在元旦举行朝会,公权因老迈健忘,在群臣之先向皇帝称颂祝贺,口中致词应答皇帝出现错误,御史弹劾他,扣除了一个季节的俸禄,议事官恨他不退休。“稍耄忘”的主语是“公权”,不应断开,排除A、C两项;“先群臣”是“称贺”的状语,中间不能分开,排除D项。11.D【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从子,指次子”“正妻所生的……第二个儿子为嫡从子”有误。从子,指的是侄儿。12.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曾与他忘情地探讨书法,直到蜡烛燃尽仍未尽兴”分析有误,原文为“尝夜召对子亭,烛穷而语未尽,宫人以蜡液濡纸继之”,有秉烛夜谈一事,但原文并没有提到是在讨论书法,选项无中生有。13.(1)当时皇帝荒淫放纵,所以公权提及上面这些话。皇帝改变了脸色,懂得他是借谈书法劝谏自己。(2)他日,与周墀一起回答皇帝的咨询,公权评论政事得失不迎合皇帝的好恶,周墀为他惴惴不安,公权更加镇定不慌。【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荒纵”,荒淫放纵;“及”,涉及,提到;“容”,脸色;“笔”,书法。(2)“异日”,他日;“阿”,曲从,迎合;“墀为惴恐”,省略句,省略了宾语“之”(公权);“益”,副词,更加。14.用书法技法劝谏皇帝要心术端正;皇帝自认勤俭但柳公权说不过小节,与治国无益;评论政事得失不迎合皇帝的好恶;劝皇帝把二女送回以打消群臣猜疑。【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据原文“帝问公权用笔法,对曰:‘心正则笔正,笔正乃可法矣。’时帝荒纵,故公权及之。帝改容,悟其以笔谏也”可知,他用书法技法劝谏皇帝要心术端正;据原文“人主当进贤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服浣濯之衣,此小节耳,非有益治道者”可知,皇帝自认勤俭但柳公权说不过小节,与治国无益;据原文“异日,与周墀同对,论事不阿”可知,他评论政事得失不迎合皇帝的好恶;据原文“帝曰:‘女自参承太后,岂献哉?’公权曰:‘疑嫌间不可户晓。’因引王珪谏庐江王妃事。是日,帝命中官自南内送女还旼家”可知,他劝皇帝把二女送回以打消群臣猜疑。参考译文:柳公权,字诚悬,是公绰的弟弟。十二岁就擅长作文写诗。元和初年,选拔为进士。李听任夏州节度使,上表朝廷推荐他任掌书记。因而回朝向皇帝上奏章,穆宗皇帝说:“我曾在佛庙看到过你的笔迹,想念很久了。”就任命他为右拾遗、侍书学士,又两次提升,任司封员外郎。皇帝问公权用笔的技法,公权回答说:“心术端正运笔就端正,运笔端正就可以学会书法了。”当时皇帝荒淫放纵,所以公权提及上面这些话。皇帝改变了脸色,懂得他是借谈书法劝谏自己。柳公绰曾经寄信给宰相李宗闵,说自己的弟弟立志研究儒学,前朝皇帝任他为侍书,很像工祝,希望担任散官。于是改任右司郎中、弘文馆学士。文宗皇帝又召他任侍书学士,升为中书舍人,充任翰林院写诏书的学士。曾经在夜晚于子亭回答皇帝的咨询,蜡烛烧完了但话还没谈完,宫女用蜡油浸纸烧着照明。随侍皇帝到未央宫,皇帝停住车驾说:“我有一件喜事,赐给守卫边塞的将士的服装长期以来不能按时运去,今年在仲春时分就运去了。”公权写几十个字的文章祝贺称颂,皇帝说:“应该写诗祝贺我。”宫人们催促他,公权应声吟诗,言辞婉切华丽。皇帝令他第二次赋诗,又不假思索随口吟诗,皇帝很高兴,说:“曹子建七步吟诗,你竟只需三步。”常常与六位学士在便殿回答皇帝的咨询,皇帝称赞汉文帝谦恭节俭,就举起衣袖说:“这件衣服已洗过三次了!”学士们都赞颂,只有公权一人不说话。皇帝问他,他回答说:“皇上应当选拔贤臣,罢免没有才德的人,采纳臣子的劝谏,赏罚分明。穿洗过的衣服,这是小节,对治理国家益处不大。”他日,与周墀一起回答皇帝的咨询,公权评论政事得失不迎合皇帝的好恶,周墀为他惴惴不安,公权更加镇定不慌,皇帝慢吞吞地说:“你有诤谏臣子的风范,可以屈居谏议大夫。”于是从中书舍人降了职,但仍任学士参与起草诏令。开成三年,柳公权经调转任工部侍郎。皇上召他前来询问得失,因而说:“自从郭旼被任为邠宁节度使,人们议论纷纷,有的说好,有的说不好。”文宗说:“郭旼是尚父(郭子仪)的侄子,太皇太后的叔父,在职也没有过错,从大金吾外任方镇,还议论什么呢?”柳公权说:“郭旼确实是有功勋的旧臣,然而人们议论他是因为把两个女儿献入宫中,才有了这次升官,这是真的吗?”文宗说:“他的两个女儿进宫,是参见伺候太后的,怎能说是进献呢?”柳公权说:“疑问嫌隙不可能人人皆知。”接着举出唐初名臣王珪劝唐太宗送卢江王之妃出宫的事例来说明利害。就在当日,文宗命令宦官从南内把二女送还郭旼家。公权对朝廷忠心耿耿的事例很多是这样的。后升公权任学士承旨。武宗当了皇帝,免去了他的学士承旨,任右散骑常侍。宰相崔珙引荐他任集贤院学士,主持集贤院事务。李德裕不高兴,降为太子詹事,又改任太子宾客。经连续几次晋升,封为河东郡公,又任常侍,升至太子少师。大中十三年,皇帝在元旦举行朝会,公权因老迈健忘,在群臣之先向皇帝称颂祝贺,口中致词应答皇帝出现错误,御史弹劾他,扣除了一个季节的俸禄,议事官恨他不退休。咸通初年,才以太子太保的职位辞官退休。病故,享年八十八岁。追赠太子太师。15.C【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实写”错误。不是实写,是虚写。颈联“欲飞沙”是写天气干旱,泥土都粉化到快要飞起沙尘的地步;天旱时“鼍鸣如鼓”是民间传说。16.情感:①对民生疾苦的关心之情。颔联、颈联两联可见诗人因旱情或缓或重而或喜或忧。②对水车抗旱保苗重要作用的喜悦与赞叹。颔联车水入田、稻芽青翠,可见诗人喜悦之情;联系全诗可见诗人对水车作用的赞叹。③对百姓面对灾情积极自救精神的赞美。哲理:人在苦难面前不能听天由命,而应积极作为。【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情感:颈联写天旱,“欲飞沙”及“鼍鸣窟中”的传说,形象地揭示出天旱的极其严重。诗人因为干旱而感到担忧,因水车车水缓解旱情而感到喜悦,表达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心之情。颔联“分畴翠浪走云阵,刺水绿针抽稻芽”写水车的功用,车水入田、稻秧青翠碧绿,惹人喜爱。表达了诗人对水车抗旱保苗重要作用的喜悦与赞叹以及对百姓面对灾情积极自救精神的赞美。哲理:尾联写农民的抗旱,进一步歌颂水车,天旱盼雨,但“天公”不见,下雨无望,因之老翁悲“泣”,靠天不能,只好自救,于是呼唤子女推水车抗旱。可见人在苦难面前不能听天由命,而应积极作为。17.(1)契阔谈讌

潦倒新停浊酒杯

(2)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3)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解析】本题考查准确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有:“契”“讌”“潦”“遒”“酹”。18.示例:①耳熟能详

②潜移默化

③一蹴而就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语境强调人们因听的多所以对公益广告语很清楚,故用“耳熟能详”。“耳熟能详”指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②语境强调公益广告影响人们树立正确价值观,属于文化影响人的特点,在不知不觉中起作用,故用“潜移默化”。“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性格受其他方面的感染而不知不觉地起了变化。③语境强调加强劳动教育不是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的。故用“一蹴而就”。“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19.家长要为孩子创造劳动机会,教孩子掌握洗衣、做饭等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切忌事事包办。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波浪线句子有两处语病:“把握洗衣、做饭等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动宾搭配不当,“把握”与“技能”不搭配,“把握”应改为“掌握”;“切忌不要事事包办”否定不当,“切忌”与“不要”都表示否定,双重否定表肯定,语意就变成了“要事事包办”,可删除“切忌”或“不要”。故改为:家长要为孩子创造劳动机会,教孩子掌握洗衣、做饭等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切忌事事包办。20.示例:①科学设计课内外劳动项目,合理规定劳动时间。②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开设劳动实践课程。③设置劳动教育成果展示,展示学生学到的日常生活劳动技能。④利用社会资源,借助社会劳动教育基地等联合开发校外劳动教育课程。【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之拟写意见的能力。根据材料第二段“就学校教育来说,要将劳动教育列入必修课”可提出“科学设计课内外劳动项目,合理规定劳动时间”的意见。根据材料第二段“根据不同学校、不同年龄段编制详细的劳动教育大纲”可提出“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开设劳动实践课程”的意见。根据材料第二段“编印不同的教材体系,制定不同的考核办法”可提出“设置劳动教育成果展示,展示学生学到的日常生活劳动技能”的意见。根据材料第三段“就社会教育来说,要通过多种途径加大正面典型宣传和负面典型鞭策”可提出“利用社会资源,借助社会劳动教育基地等联合开发校外劳动教育课程”的意见。21.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现代汉语词语意思的能力。画线句中的“们”,表示某一类人。A.“们”,用在代词或指人的名词后面,表示复数;B.“们”,用在代词或指人的名词后面,表示复数;C.“们”,表示某一类人;D.“们”,用在代词或指人的名词后面,表示复数。22.①有的人则倾向于晚上活动;②与“早晨型”的人相比;③取决于我们的生活习惯。【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根据前文的“相反”一词可知,此句内容是针对前边的“有的人倾向于早上活动,往往早饭、午饭和晚饭都吃得很早”内容而言的,所以可填:有的人则倾向于晚上活动。②依据后文“‘夜晚型’的人一般吃饭较晚,更容易发胖”可知,此句是属于转换话题的句子,是由前文的“‘猫头鹰’们饮食习惯”转到“‘百灵鸟’们健康”,即“‘早晨型’的人”,所以可填:与“早晨型”的人相比。③依据后文“‘猫头鹰’的生活习惯通常不如‘百灵鸟’”可知,此句的关键词是“生活习惯”,所以可填:取决于我们的生活习惯。23.【解析】本题考查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由两段文字组成。第一段话,引用了白居易《感鹤》中的诗句,第二段话对诗句进行了解读:白鹤天性高洁,卓然不群,可是忽然有一天它欲念忽起,改变了天性。最后提示语中用三个问题,启发考生进行深入思索。材料通过诗句呈现出一种现象:原本天性纯洁高雅之物,却改变了天性,令人扼腕叹息。当然,人之初有性善的部分,也有性恶的成分,这里的“天性”指的是性善的部分。这只鹤的天性为什么会改变呢?首先是因为它一时糊涂,陡生贪念,沦为主人池中之物;其次是生存环境发生了改变,生活在肮脏的水池里,与群鸡争食,久而久之,难免近墨者黑,深受影响,变了天性。可见,天性的改变,外因与环境有关,内因与自身的坚守有关。坚持初心不改,本身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因为外在的环境一旦变得恶劣、低俗、困难重重、险象环生、举步维艰,意志力不坚强、韧性不够、忍受不了诱惑、害怕吃苦受罪的人就很容易改变初心,扭曲天性,甚至变得面目全非。当然,环境只是外因,天性是否会改变,初心是否能坚守,根本原因还在于内因,在于一个人意志力是否坚强,是否对自身品性有磨砺,是否对初心矢志不渝,是否对天性爱如至宝,是否能抵制诱惑,是否能战胜挫折,是否不人云亦云。题目要求“结合你自身的成长实际,写一篇文章”,文体可以是记叙文或议论文。若写记叙文,主题为坚守天性,就要将坚守的过程作为叙写重点,以体现坚守的不易和价值;主题若与改变天性有关,可以运用对比的手法,凸显改变前后的天壤之别,从而体现出坚守天性的可贵。若写议论文,可以运用层进式结构,首先谈天性的价值和意义,然后谈改变天性的原因,最后谈坚守天性的方法。也可以运用并列式结构,选择其中一个方面来谈。立意:(1)改了初心,便差之毫厘,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