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对幸福收入悖论的解释与探讨_第1页
幸福对幸福收入悖论的解释与探讨_第2页
幸福对幸福收入悖论的解释与探讨_第3页
幸福对幸福收入悖论的解释与探讨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幸福对幸福收入悖论的解释与探讨

“幸福收入悖论”是指当国民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收入与幸福之间没有明显的正相关。换句话说,经济增长和人均盈余的增加并不一定会增加相应的公民幸福程度。这一悖论是美国经济学家Easterlin(1974)在其开创性的论文中发现的,随后进行的大量实证研究也为这一发现提供了充分的经验证据。比如,过去50年美国和日本国民的幸福感并没有随着经济增长而增长;东亚地区在过去30年保持了较快的经济增长率,国民幸福指数却全球最低;奚恺元教授2005年在访问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期间进行的“中国城市及生活幸福度调查”显示,“人们主观幸福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很多和经济无直接关系的因素,例如人们的生活节奏、婚姻状况、社交关系,生活环境等等”。“幸福—收入悖论”引发了经济学家研究快乐(happiness)和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well-being,SWB)的热情,幸福经济学(economicsofhappiness)也俨然自成一家,成为一个新兴的经济学分支。本文第一部分对幸福经济学“幸福—收入悖论”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和综述,认为这些理论并不能很好地解释“幸福—收入悖论”。第二部分引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对“幸福—收入”悖论进行解释。第三部分对有关幸福问题的解决思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一、幸福经济对“幸福与收入”理论的解释1、幸福的心理发现研究对于什么是幸福,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传统经济学延续了边沁的观点,认为幸福可以通过人们所体验到的快乐和痛苦的情感的权衡来测量,而边沁提出的效用(Utility)概念被认为是度量快乐或者享受的单位。为了简化问题,此后的经济学家普遍用效用替代幸福,并假设个人效用大小取决于消费。这样,一个基本的结论就是,增加收入能够使消费者获得更高的效用,即“钱能买来幸福”。因而,收入水平的高低被视作间接度量福利水平高低的一个主要指标,所有提高社会福利和减少贫困的经济政策,最后都会归结于经济的长期增长。直到美国经济学家Easterlin(1974)提出着名的“幸福—收入悖论”,经济学家才意识到幸福是一种精神层面的主观心理体验,收入只是幸福的影响因素之一(1)。于是大多数经济学家倾向于接受心理学的“主观幸福感”概念,将幸福视为“一种好的感觉”,并把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引入经济学中,从而产生了新生的幸福经济学。目前研究幸福的经济学者一般认为幸福是一个变量,并且可以在人与人之间进行比较。他们采用心理学直接测度幸福的方法,即采用各种幸福量表进行大样本调查。例如,应用最为广泛的世界价值普查(WorldValuesSurvey,WVS)向被调查者提出如下问题:“综合考虑所有因素,你如何评价这段时期的生活状况?”回答者可以从1(不满意)到10(满意)这十个数字中选择答案来评估其生活满意度。还有一些经济学家,利用效用理论进行复杂的数学推导,使得幸福不仅是序数可比,而且基数可测。比如黄有光教授通过确定幸福的基数零值,进行了幸福基数可测(cardinallymeasurable)和人际可比(interpersonallycomparable)的实证研究尝试,并进而提出了全球幸福指数ERHNI(1)。与幸福指数类似,各种国民幸福总值(GrossNationalHappiness,GNH)的测量方法也纷纷出台,幸福经济学家们坚持认为应该用国民幸福总值(GNH),而不是国内生产总值(GDP)去度量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2、相对收入与主观幸福感经济学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解释“幸福—收入悖论”:相对收入、收入差距、适应性、性格因素等。以Easterlin(1995)为代表的一大批经济学家认为幸福取决于相对收入而非绝对收入。幸福与绝对收入水平之间只有非常微弱的相关性,但与相对收入指标之间则具有显着的相关性。相对收入高能明显地增加幸福感,相反,相对收入低会显着地减少幸福感。这是因为人们无法脱离其社会属性,普遍存在攀比心理,幸福与否取决于所处的社会阶层,而不是绝对收入。与相对收入密切相关的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收入差距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一些学者认为收入不平等显着地减少了人们的生活满意度,另一些学者则发现收入不平等对主观幸福感没有影响,甚至会产生正面效应。另外一批经济学家从人的本性出发来解释“幸福—收入悖论”。适应性理论认为人的积极本性会促使人们去适应新的环境,尤其对生活中出现的愉悦和快乐性的刺激适应性更强。人们通常会很快适应收入水平提高带来的心理满足,因此经济条件改善对幸福感并没有实质性的影响。定值理论则认为人一生的幸福水平取决于基因和性格,即一些人天生比其他人更容易获得幸福,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的幸福水平都会回到某个既定的水平。与之相类似的还有萨缪尔森提出的幸福公式:幸福=效用/欲望。传统经济学假设效用取决于个人的物质消费,而物质消费的水平又取决于收入,即我们可以把分子用收入代替。那么在收入既定的情况下,幸福感取决于个人欲望的大小。每个人的欲望大小是不同的,古语说“知足常乐”,那些天性容易满足的人会比那些永不知足的人更容易得到幸福。很明显,用相对收入、攀比心理、收入差距来解释“幸福—收入悖论”,只是用一种现象解释另一种现象,并没有触及问题的实质,因此也没有解释力。从适应性、性格、基因、欲望来解释来“幸福—收入悖论”,倒是可以解释得通,只是把一切归因于“命中注定”,无法提出任何可行的解决方案。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及其对“幸福与收入之间的悖论”的解释1、从人的心理需要来看,生理需求是安全的需求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亚伯拉罕·H·马斯洛(AbrahamH.Maslow)的需求层次理论(hierarchyofneeds)是上世纪最为重大和最具应用性的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可以划分为五个层次:第一,生理或者生物的需求(physiologicalorbiologicalneeds)。第二,安全或者保障的需求(safetyorsecurityneeds),包括生理安全、保障安全、制度安全三方面的需求。生理安全是指保障自身安全,避免疾病、人身伤害、意外等;保障安全是指对失去工作能力或者生命后要求的经济补偿,从而使自己或者遗属保障起码的生理需求;制度安全,即期待有一个有序且可知的环境。第三,社会或者归属的需求(socialorbelongingneeds)包括对于归属、交际、同事的认可及友谊和爱的需求。第四,自尊或者尊重的需求(egooresteemneeds),又可以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需求。第五自我完成或者自我实现的需求(self-actualizationorselffulfillmentneeds)。马斯洛认为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是较低层次的需求(lower-orderneeds);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是较高层次的需求(higher-orderneeds)。较高层次的需求从内部得到满足,较低层次的需求从外部得到满足,只有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才会产生较高层次的需求。后续的研究者对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进行了修正和发展,目前被广泛认可的结论是:五个层次的需求并不一定要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排列顺序(例如一些人可以为了自我实现的需求而献出生命),每个层次的需求对不同的人的激励作用也是不一样的。五个层次需要论闪耀着伟大的直观智慧光芒,是研究者卓越的洞察力和光辉的思辨研究取得的成果,对人类行为有着很强的解释力,因此在管理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2、需求层次理论在马斯洛提出的五个层次的需求中,只有生理需求可以通过收入的增长完全得到满足。在剩下的四个层次的需求中,收入能够部分地满足人的安全需求—通过购买保险,我们可以获得保障安全,但生理安全和制度安全却是买不到的。其他三个较高层次的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和收入则没有明显的关系。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一定时期只有一种需求处于支配地位。在人均收入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生理需求处于支配地位。这时候,收的增加显然能够明显地提高个人的主观幸福感,即收入与幸福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相反地,如果较高层次的需求成为处于支配地位的需求,收入与幸福之间就不再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如奚恺元教授牵头的“2005年中国城市及生活幸福度调查报告”显示:绝对收入从每月500元提高到每月1500元时,幸福感会得到大幅度提升;但从3500元提高到4500元时,幸福感却几乎没有增加。如果我们把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视作解释人一般行为的公理性的基础假设,那么,可以认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抓住了问题的实质,从根本上解释了“幸福—收入悖论”。同时,也给解决“幸福—收入悖论”提供了思路:既然幸福感取决于人的五个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的程度,那么如何提高幸福感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如何满足人们各个层次需求的问题;既然收入只能满足较低层次的需求,那么当经济增长到一定的阶段,就应该更加关注满足人的较高层次需求的因素。三、g经济学中的幸福概念越来越多的人认同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是一切目标的终极目标。在生理需求是一个社会占主导地位的需求时,钱的确能买到幸福,经济增长压倒一切。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创造更多财富为己任的经济学成为社会科学中的显学,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当大多数人的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就出现了“幸福—收入悖论”。要进一步提高国民的幸福感,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需求,经济增长之外的因素就越来越重要了。比如建立和完善法律体系,维护社会稳定,塑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能增加人们的安全感,从而满足人们的安全需求;比如创造更多震撼灵魂的文艺作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道德观,有助帮助人们自我实现,等等。经济学家们发现了“幸福—收入悖论”,探讨幸福的生成机理,并试图把幸福作为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建立一个全新的经济学分支—幸福经济学。这体现了经济学家对关系人类命运的重大问题的关注和探索,以及难能可贵的自我反省精神。毋庸置疑,唯GDP马首是瞻的“不幸福的经济学”,的确造成了许多社会问题,如资源过度开发、环境污染、收入差距扩大等。但这并不是经济学的问题,GDP本身是中性的,我们本来就不应该让GDP成为衡量一切的终极指标。对于经济学来说,GDP作为生产的成果当然是越多越好。贫穷是最大的不幸,能够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创造出更多的财富,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经济学就已经是居功至伟。把经济学改造成“幸福学”既不符合经济学的性质和科学精神,也不能让我们变得更幸福。实际上,众多幸福经济学家在解释“幸福—收入悖论”问题上的辛勤耕耘,只得到了一些模糊不清、似是而非的结论,如同隔靴搔痒,并没有触及问题的实质。相比之下,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对“幸福—收入悖论”有更好的解释力,因为它符合生命本身的逻辑,体现了生命中的本能智慧。正如海云法师所言,人类似乎愈来愈不会“用生命”生活,而只会用大脑的推理度日,而“大脑活动”只是生命存在的一部分。“在知识发达的时代里,我们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