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情绪和惩罚行为对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_第1页
母亲情绪和惩罚行为对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_第2页
母亲情绪和惩罚行为对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_第3页
母亲情绪和惩罚行为对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_第4页
母亲情绪和惩罚行为对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母亲情绪和惩罚行为对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

1美国国家共药调查制度:儿童体制改革、情绪较强、缺少教育引导力量母亲的消极情绪和行为是影响儿童健康发展的危险因素。患有抑郁的儿童的适应和情绪障碍的可能性是正常母亲和孩子的2至3倍(cummas,2009)。根据美国国家疾病局的数据,也有母亲受影响儿童的外部问题(coe,sharv,2012)。母亲情绪和教养行为对儿童早期发展的影响尤其重大,研究认为,幼儿往往更依恋于母亲为他们提供的认知刺激和社会交往,因而他们通常比学龄儿童及青少年更容易受到母亲因素的影响(Campbell,2010)。当前,母亲情绪与行为对儿童早期发展的影响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1.1消极的教养行为、情绪和态度是儿童早期行为发展的两大核心因素在儿童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母亲抑郁与儿童的情绪和行为问题、认知、人际关系等多个方面都密切相关(Goodman&Tully,2006),尤其对儿童早期情绪行为发展有重大影响。Goodman等(2011)通过对193项1982~2009年间相关研究的元分析发现,母亲抑郁与儿童更高水平的内向问题、外向问题、消极的情感/行为以及更低水平的积极情感/行为显著相关,并表现出母亲抑郁对年龄越小儿童的影响效应越大的趋势。Goodman(2007)在研究综述中指出,抑郁母亲对孩子消极和批评性的态度将导致儿童在面临负性事件时的自责归因,以及对自我价值的贬低,从而导致儿童的内向性问题;不仅如此,抑郁母亲通常表现出消极的人际关系以及问题解决和应对能力,这会诱使儿童在面对消极情感时同样做出消极的回应,从而表现出内向的行为问题;另一方面,抑郁母亲具有更多的批评和敌意行为,以及更多的强制性教养行为和态度,也会导致儿童的外向性行为问题。大量研究也揭示消极的教养行为会对儿童早期的行为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社会学习理论(sociallearningtheory)的观点认为,父母的行为表现往往会给孩子提供榜样性示范,儿童通过观察和模仿习得父母的行为。因此,长期使用消极教养行为(如惩罚、敌对)的父母,更可能导致儿童的攻击性行为(Kawabata,Alink,Tseng,IJzendoorn,&Crick,2011)。Gershoff(2002)对88项已有研究的元分析显示,父母体罚与儿童日后的攻击、犯罪和反社会行为强烈相关。Gershoff等(2012)对美国ECLS-K项目中11044名5岁儿童的纵向考察发现,母亲体罚显著预测儿童5岁时的外向问题行为,以及5岁至小学3年级期间外向问题行为的增长。我国吕勤、陈会昌、王莉和陈欣银(2002)对172名2岁幼儿的追踪研究也表明,母亲的惩罚行为显著预测儿童的外向问题行为。可见,母亲抑郁和消极教养行为分别从情绪、行为两个方面影响着儿童,并表现出对儿童内向、外向行为的不同作用(Goodman,2007;Gershoff,2002)。国外已有许多考察母亲抑郁和教养与儿童发展的研究,而我国通常仅单独对母亲抑郁或教养与儿童发展的关系展开研究,缺少对两项变量的同时考察及作用的比较。此外,已有研究也特别缺少对早期儿童的关注。目前,我国对于早期教育越来越重视,母亲在其中发挥着尤为重要的角色,那么,在我国当前文化背景下,消极的母亲会给儿童早期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呢?母亲情绪和教养行为对儿童早期行为发展的作用又有什么不同,与国外已有的研究结论是否具有一致性?这些都是我们拟将探讨的问题。本研究同时纳入母亲抑郁和惩罚行为两大变量,从情绪和行为两个角度探讨母亲对儿童早期行为发展的影响,以及对儿童内、外向行为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一方面验证和丰富已有的研究结果,另一方面也更深入和详细地揭示母亲不同方面特征对儿童早期行为发展的作用情况。1.2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对母亲抑郁与儿童发展之间关系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开始探讨母亲抑郁对儿童产生影响的模型或机制。母亲抑郁和行为不仅各自独立发挥作用,还存在着相互作用的机制,Goodman和Gotlib(1999)的母亲抑郁传递的整合模型(TheIntegrativeModelfortheTransmissionofRisktoChildrenofDepressedMothers)提出了四种抑郁传递的途径。其中,母亲的消极教养态度或行为作为母亲消极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是影响儿童发展的十分重要的非遗传途径,并认为母亲抑郁作为潜在的危害性因素主要通过母亲的消极行为增加孩子对母亲抑郁的易感性,从而对其心理发展产生消极影响。除此之外,Belsky(1984)的父母教养过程模型也指出父母的心理资源是影响其教养方式/行为的重要决定性因素,并认为父母抑郁可能是最重要也最直接的影响教养行为的因素,并进一步影响孩子的健康发展。实证研究结果也验证了母亲教养行为的这种中介作用,Smith(2012)对117名学前儿童的研究发现,母亲教养行为在母亲抑郁和儿童的适应性行为之间发挥中介效应;Callender等(2012)的研究也揭示,母亲抑郁将通过母亲身体惩罚增加学前儿童出现外向问题行为的风险。可见,母亲抑郁影响儿童发展十分重要的途径就是通过其教养行为的中介作用,母亲抑郁所导致的教养问题,如更少的投入,更多的攻击性,更少做出情感回应等(Lovejoy,Graczyk,O’Hare,&Neuman,2000),都将对儿童的行为发展产生消极影响。母亲教养的中介作用机制已在国外得到较多地揭示和验证,而在我国,尽管目前已有大量关于母亲抑郁或母亲教养行为与儿童早期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其中也不乏针对儿童行为方面的相关考察(吕勤,陈会昌,王莉,陈欣银,2002;滕春燕,2011),但很少对母亲教养行为的中介作用机制做更深入的探讨。张俊先等(2011)在探讨母亲抑郁、母亲教养方式与青少年认知重评之间的关系中,揭示了母亲教养方式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机制,但该研究的被试为青少年,且因变量上仅考察认知重评,尚不能为我国儿童的早期发展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本研究基于以往的理论基础和研究结果,考察母亲惩罚在母亲抑郁预测儿童问题行为中的中介效应,以及在内、外向问题行为上的不同作用机制,一方面验证Goodman和Gotlib(1999)、Belsky(1984)提出的母亲教养对其抑郁情绪的中介传递机制,另一方面也为指导父母采取健康的抚育行为,降低消极情绪的不利作用提出建议。1.3积极健康的父母及其支持性教养行为积极的父母教养行为能降低儿童受风险因素危害的程度(Whittaker,Harden,See,Meisch,&Westbrook,2011)。比如,父母积极教养行为可以作为一种调节因素,降低或避免母亲抑郁对儿童的消极影响(Campbell,2010)。Shaw等人(2009)对母亲抑郁的干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他们的研究发现,通过增强父母的积极教养,母亲抑郁对儿童内、外向问题行为的不良影响得到了显著改善(Shaw,Connell,Dishion,Wilson,&Gardner,2009)。这在某种程度上验证了Goodman和Gotlib(1999)在母亲抑郁的传递机制模型中提出的“缓和器(Moderators)”概念。这一概念认为母亲抑郁对儿童的不良影响可以受到某些因素的缓解,如父亲的教养特征及心理健康状况,积极健康的父亲及其支持性教养行为是儿童健康成长的保护性因素。相关研究表明,双亲家庭中来自父亲的支持,可以缓和母亲抑郁对儿童的潜在不利影响(Campbell,2010);父母中至少一方养育质量的保证将有利于儿童的健康发展,即使在母亲患抑郁的家庭,若能得到健康父亲的教养支持,将有利于母亲情绪及教养质量的改善,从而对孩子的发展起到保护作用(Goodmanetal.,2011);此外,Mezulis,Hyde和Clark(2004)的研究也证实,父亲积极参与教养能调节和缓冲母亲抑郁对幼儿问题行为的不利影响。父亲的保护作用不仅表现在对母亲抑郁的消极影响的调节,对母亲的消极教养行为也有明显的调节作用。父母间的教养行为可以发生相互调节,一方高水平的积极教养行为能减少或缓冲另一方消极教养对儿童发展的不利影响(Deater-Deckard,Ivy,&Petrill,2006)。Martin等(2010)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该研究揭示当母亲的支持性教养水平低时,父亲高水平的支持性教养对幼儿入学准备具有最大贡献,而当母亲处于消极教养状态时,父亲积极的教养状态将对儿童发挥潜在的保护作用。可见,父亲积极的教养行为对于保障儿童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西方,父亲的重要角色之一是孩子的保护者,父亲对儿童发展的调节和保护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那么父亲积极教养的保护作用是否也能在我国文化背景下得到验证呢?以往研究表明,中西方父母的教养观念存在差异,如我国更加注重父母对子女的控制,并鼓励和强调子女取得成就(Lin&Fu,1990)。此外,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更强调“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方式,母亲承担着更多教养和照料子女的责任,父亲则负责挣钱养家,而随着近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女性进入劳动力市场,父亲也开始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对子女的教养中。目前,我国已有研究者对父、母亲教养行为与儿童早期社会性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陈会昌,张越波,陈欣银,2003;宗爱东,李丹,2005),并发现父亲积极鼓励的教养行为对儿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以往研究对父亲作用的考察仅停留在与儿童发展变量的相关关系或对发展变量的独立预测上,缺乏对父亲保护作用的探讨。本研究将以父亲对孩子的积极鼓励作为调节因素,探讨积极的父亲鼓励是否能有效缓解母亲抑郁情绪和惩罚对儿童内、外向问题行为的不利影响,从而为指导父亲参与子女教养,共同促进其健康发展提出建议。2学习方法2.1班儿童的父母和母亲选取北京市某区内两所教育水平相当的公立幼儿园共186名中班儿童的父亲和母亲为被试,其中有效被试184对(男孩的父母110对,女孩的父母74对),儿童年龄范围为53~67个月,平均年龄60个月(SD=3.45)。2.2变量和工具的研究2.2.1症状出现频率采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由母亲根据最近一周内各种症状出现的频率进行评定,全量表共20个题目,其中4道题目为反向计分题。量表为0~3点评分(0-“少于1天”到3-“5~7天”),Cronbach’sα系数为0.83。2.2.2惩罚维度的定义选择我国陈欣银等(1997)、梁宗保(2009)所修订的父母教养行为Q分类卡片(Child-RearingPracticesReportQ-Sort,CRPR)(Block,1981)中惩罚维度的题目。共包含6个题目,其中1道题目为反向计分题。该问卷为5点计分(从1-“完全不符合”到5-“完全符合”),由母亲报告,Cronbach’sα系数为0.68。2.2.3q-sort协议选择我国陈欣银等(1997)、梁宗保(2009)所修订的父母教养行为Q分类卡片(Child-RearingPracticesReportQ-Sort,CRPR)(Block,1981)中鼓励独立、鼓励成就维度的题目。共包含11个题目,其中1道题目为反向计分题。该问卷为5点计分(从1-“完全不符合”到5-“完全符合”),由父亲报告,Cronbach’sα系数为0.72。2.2.4信效度指标设计儿童问题行为是指偏离常态标准的行为,是儿童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现象,主要表现在攻击反抗、违纪越轨、焦虑抑郁、孤僻退缩以及各种身体不适等方面,通常可划分为外向问题行为和内向问题行为两大类(吕勤,陈会昌,王莉,2003)。本研究所用量表参考Peterson和Zill(1986)编制的问题行为指数(BehaviorProblemIndex,BPI)修订,该工具在国外得到广泛使用并已建立良好的信效度指标。全量表共19个题目,包含外向问题行为(11)和内向问题行为(8)两个维度,验证性因素分析修正后拟合指标为:χ2=196.98,df=117,χ2/df=1.68,TLI=0.83,CFI=0.85,RMSEA=0.06。量表由母亲根据孩子最近半年内出现某些情绪和行为的频率进行评定,采用3点评分(从1-“从不”到3-“经常”),全量表及两个分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分别为0.82,0.66,0.79。2.3问卷回复,确保问卷质量由儿童所在班级的教师统一向自愿参与调查的家长发放调查问卷,发放材料由信封统一封装,包含母亲问卷、父亲问卷及填写说明。问卷收回后由研究人员针对漏填、数据不清晰等情况,对家长进行电话访谈,严格保证问卷回收质量。运用Epidata软件进行双人数据录入,并进行一致性核对,之后运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管理和分析。3研究结果3.1显著相关关系首先,对母亲抑郁、惩罚及儿童问题行为的平均数及标准差进行统计,进而分析了各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如表1所示。由表1可以看出,母亲抑郁、惩罚与儿童的内、外向问题行为均显著相关。进一步运用多元回归将母亲抑郁、惩罚同时纳入回归方程,考察母亲抑郁、惩罚对儿童问题行为的预测作用,结果见表2。由表2可以看出,母亲抑郁对儿童外向问题行为的预测不显著(β=0.10,p>0.05),对内向问题行为的预测显著(β=0.17,p<0.05);而母亲惩罚对儿童外向问题行为(β=0.32,p<0.001)、内向问题行为(β=0.21,p<0.01)的预测均显著。表明母亲抑郁情绪更可能导致儿童的内向问题行为,而母亲惩罚行为对儿童的内、外向问题行为均有显著影响。3.2单独进行儿童内/东北部问题行为对母亲抑郁的回归基于以往的理论(Goodman&Gotlib,1999)和实证结果(Smith,2012),以及母亲抑郁、惩罚行为与儿童内、外向问题行为之间的相关关系,以母亲惩罚行为为中介变量,考察其在母亲抑郁预测儿童问题行为中的中介效应,中介路径假设如图1所示。根据中介效应的三步检验步骤,首先单独进行儿童内/外向问题行为对母亲抑郁的回归,获得图1中系数c(Sc);第二步单独进行母亲惩罚对母亲抑郁的回归,获得图1中系数a(Sa);第三步同时纳入母亲惩罚、抑郁对儿童内/外向问题行为进行预测,获得图1中系数b(Sb)、c’(Sc’)。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见表3。根据温忠麟等人提出的中介效应分析原理,表3中,路径系数a、b、c均显著,表明母亲惩罚的中介效应显著,进一步对c’的检验发现,在对外向问题行为的预测中,c’不显著,表明母亲惩罚在抑郁对外向问题行为的预测中发挥了完全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值为0.23×0.32/0.17=0.43,即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43%;在对内向问题行为的预测中,c’显著,表明母亲惩罚在母亲抑郁与内向问题行为的关系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量为0.23×0.21/0.22=0.22,即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2%。以上结果表明母亲抑郁情绪完全通过其惩罚行为影响儿童的外向问题行为,而部分通过其惩罚行为影响儿童的内向问题行为。3.3公正评估:公正、内涵共同的教育行为在父母惩罚和内、饮料鼓励之间的关系由表1结果可见,母亲抑郁情绪和惩罚行为与儿童的内向、外向问题行为均存在显著相关,那么这种关系是否受到父亲积极鼓励行为的调节呢?本研究对父亲积极鼓励在母亲抑郁、惩罚与儿童问题行为关系中的调节作用进行了探讨,结果见表4。表4中,父亲的积极鼓励显著调节母亲抑郁对外向问题行为的影响(β=-0.18,p<0.05),边缘显著调节母亲抑郁对内向问题行为的影响(β=-0.14,0.05<p<0.1)。但父亲积极鼓励对母亲惩罚与儿童外向问题行为(β=-0.01,p>0.05)、内向问题行为(β=-0.02,p>0.05)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均不显著。进一步对父亲积极鼓励在母亲抑郁预测儿童内、外向问题行为中的调节作用进行具体分析。参考张晓、陈会昌等(2009)的做法,将父亲鼓励行为划分为高低两组,其中父亲积极鼓励较低组指低于均值一个标准差,父亲积极鼓励较高组指高于均值一个标准差。结果发现,在父亲积极鼓励较低组,母亲抑郁显著正向预测儿童的外向问题行为(simpleslope=0.15,t(181)=2.59,p<0.01,95%CI=[0.04,0.26])和内向问题行为(simpleslope=0.10,t(181)=2.81,p<0.01,95%CI=[0.03,0.17]),但在父亲积极鼓励较高组,母亲抑郁对儿童外向问题行为(simpleslope=-0.04,t(181)=-0.71,p>0.05,95%CI=[-0.13,0.06])和内向问题行为(simpleslope=0.02,t(181)=0.47,p>0.05,95%CI=[-0.05,0.08])的预测均不显著。4讨论4.1影响儿童因公因素的因素本研究结果显示,母亲抑郁仅显著预测儿童的内向问题行为,母亲惩罚显著预测儿童的内、外向问题行为,尤其显著地预测外向问题行为;此外,母亲惩罚在母亲抑郁预测内向问题行为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而在母亲抑郁预测外向问题行为中发挥完全中介作用,表明母亲抑郁对儿童内向问题行为具有更直接和显著的影响,而母亲惩罚对儿童问题行为尤其是外向问题行为的影响更大。已有研究也发现了母亲抑郁是儿童内向问题行为的重要危险因素,Goodman等(2011)对193项1982~2009年发表的研究进行元分析,对比了母亲抑郁对儿童行为和情绪问题的影响效应,发现母亲抑郁与儿童内向问题行为的相关大于与外向问题行为的相关。抑郁症母亲对孩子的消极感知及应对,将直接导致孩子面临负性事件时的消极自我评判和回应,从而表现出内向性问题行为,而母亲抑郁所伴随或诱发的敌意和强制性教养行为则是导致儿童外向性问题的关键(Goodman,2007)。因而,从某种程度上说,母亲抑郁对儿童内向性问题具有更直接的影响,而对儿童的外向性问题具有更多的间接影响,这在本研究对母亲惩罚的中介效应的检验中也有所体现。这一结果支持了多数研究认为母亲教养在母亲抑郁与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中至少发挥着部分中介效应(Elgar,Mills,McGrath,Waschbusch,&Brownridge,2007)的结论。不仅如此,本研究所发现的母亲抑郁直接并间接通过其惩罚影响儿童的内向问题行为,而仅间接通过惩罚预测儿童的外向问题行为,也表明了母亲抑郁对儿童内向问题行为的影响更大。本研究中,母亲惩罚显著预测儿童的内、外向问题行为,其中对外向问题行为的预测尤为显著,表明母亲惩罚可能更容易导致儿童的外向问题行为。这与国外大量实证研究的结果一致,比如,Gershoff(2002)对88个已有研究的元分析显示母亲体罚与儿童外向问题行为(攻击行为、反社会行为)的检出率密切相关。此外,模仿学习理论也对此做出了解释,认为父母严厉、控制等教养行为将对幼儿产生行为示范,从而导致幼儿更高水平的外向问题行为(Gilliom&Shaw,2004)。因而,总体来看,我国母亲的抑郁情绪对儿童早期内向问题行为的影响更大,而母亲惩罚对内、外向行为均有显著影响,但对孩子外向问题行为的影响更大。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表明母亲抑郁情绪和消极教养对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具有文化普遍性,我国应针对性地加强对母亲消极情绪和教养行为的干预及指导,以最大程度地改善或避免儿童的内、外向问题行为。4.2积极鼓励与母亲刑罚的关系本研究发现,父亲积极鼓励显著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