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荷塘月色》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荷塘月色》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荷塘月色》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荷塘月色》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4.2荷塘月色【夯实基础】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唯有各国拿出齐心协作、共渡难关的勇气和智慧,采取负责任的经济政策,才能实质性解决当前世界经济面临的种种难题。B.朱自清任教西南联大时,尽管日本飞机常常轰炸,生活也很困难,但他一心扑在教学上,每天工作到夜里12点以后才休息。C.《荷塘月色》是极富个人情感的写实散文,是现代最美的抒情写景的散文之一,是朱自清所有作品里最清新可人、超凡脱俗。D.根据文化部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已有24个省份、275个地级市组建了文化志愿服务机构,文化志愿服务团队有6700多支。2.对《荷塘月色》中有关联想江南采莲风俗的文字,理解最贴切、最准确的一项是()A.作者在夜晚闲居无事,沿着荷塘漫步而浮想联翩,这一段文字没有太大的意义,可以删去。B.作者触景生情,表达了他对祖国美好河山的无限热爱,由眼前的荷塘联想到故乡的荷塘,流露出热爱家乡的情感。C.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对故乡的惦念,是想把自己从“颇不宁静”的心情中解脱出来。D.为了充实作品内容而附加的,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3.下面对《西洲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A.首句交代了采莲的地点和时间。B.第二句是说莲花出水很高,超过了船上人的头。C.第三句是说莲蓬成熟了,压弯了莲茎,因而要低头采摘。D.最后一句是说莲子像刚出水一样清亮。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清晨,乘上一叶小舟,荡过碧水湖泊,推开层层涟漪,去欣赏那万顷荷花。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望无际的荷叶,像绿色的海洋,一阵清风吹来,“绿的海洋”霎时间波涛起伏,荷叶一片连着一片翻腾着。风停了,①_____________,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地滚动着,晶莹剔透,像一颗颗漂亮的珍珠。那片片荷叶,像撑开的一张张绿伞,有的轻浮于湖面,有的亭立在碧波之上,如片片翠玉,似层层绿浪。在那绿波中,成百盈千的荷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谁也不让着谁。有的荷花花瓣全都展开了,那一朵朵粉红色的荷花,像一位位穿着粉红衣裳的少女,头上戴着黄色的莲蓬,静静地站在那里,一阵微风吹来,这些少女就翩翩起舞;有的荷花半开着,莲蓬只露出了半个,像小姑娘的头发长得只露出半张脸;有的荷花刚刚露出了尖尖的角,花蕾上沾满了露珠,露珠悠然欲滴,像是她细密的汗珠,晶莹的汗珠在那粉嫩的圆脸上甜蜜蜜地闪烁着幸福的滋味。放眼远眺,这一片荷花的海洋,似一片细细的雪,又如一片淡淡的霞,红花绿叶相映。俯身深吸一口气,一阵清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脾,让人顿觉心旷神怡。太阳升起来了,湖面波光粼粼,金光万点,②_____________,湖面层层涟漪,波澜不惊,人立舟头,衣衫飘动,顿觉心旷神怡,精神焕发,压抑在心里的烦恼和忧愁,都随风飘去。我喜欢荷花,喜欢她的绵绵清香,喜欢她的淡淡粉红,喜欢她的亭亭玉立,喜欢她“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贵品质,更喜欢她廉洁不腐败的气节。4.对文中所用修辞手法的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比喻、排比、借代 B.借代、引用、夸张C.比喻、拟人、排比 D.拟人、夸张、引用5.文中画框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喜欢带有清香和粉红颜色的荷花,喜欢她的亭亭玉立和高贵品质,更喜欢她的气节。”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6.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7.下面的对联以“荷塘月色”为上联的表达内容,请拟写下联。(1)上联:月色映荷塘诗情一片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上联:清清幽幽,荷塘边上斯人独处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升能力】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材料一宋祁《玉楼春》词有句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李渔《笠翁余集》卷八《窥词管见》第七则别抒己见,加以嘲笑:“此语殊难著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余实未之见也。‘闹’字可用,则‘吵’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苏轼少作《夜行观星》有一句“小星闹若沸”,纪昀《纪评苏诗》在句旁抹了一道墨杠子,加批:“似流星矣。”这表示他不懂苏轼那句,以为它像司空图《司空表圣文集》卷四:“亦犹小星将坠,则芒焰骤作,且有声曳其后。”宋人诗文里常把“闹”字来形容无“声”的景色。宋祁的词句和苏轼的诗句都是“通感”或“感觉挪移”的例子。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诸如此类在普通语言里经常出现。譬如我们说“光亮”,也说“响亮”,把形容光辉的“亮”字转移到声响上去,正像拉丁语以及现代西语常说的“黑暗的嗓音”“皎白的嗓音”,就仿佛视觉和听觉在这一点上有“通财之谊”。培根曾说,音乐的声调摇曳和光芒在水面浮动完全相同,“那不仅是比喻,而且是大自然在不同事物上所印下的相同的脚迹”。那可以算是哲学家对通感的巧妙的描写。(摘编自钱锺书《通感》)材料二《荷塘月色》富有诗情画意。朱自清先生以诗人的灵敏的触觉去感受荷塘月色,不但游目骋怀地观摩,而且严辨淄渑地品味,从而细致地描绘了令人“惊异”的“无边的荷香月色”。作者写月色是荷塘里的月色,写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层次里复有层次,使整个画面有立体感、渗透感;其中动静、虚实、浓淡、疏密,是画意的设置,也是诗情的安排。《荷塘月色》运用的手法是多样的。有鲜明的比喻,有明显的对比,有强烈的衬托,有生动的拟人。但更令人赞赏的是,由于作者对描写对象有极其深刻的体会,因此突破一般经验而产生一种奇特而新颖的手法,即古典诗歌中常有的“通感”的艺术手法,这种出神入化的艺术处理手段,在现代散文创作中是不多见的。《荷塘月色》描写的细,来自作家对客观物象观察的细,体味的细。仅以对蝉声这一细节的描写就足以说明问题。由于有些读者提出异议,以为月夜不应有蝉鸣,因此朱自清请教了好些人,最后还是亲自体察,“又有两回亲耳听到月夜的蝉声”,才打消了修改的念头,因此他深深地体会到“观察之难”,以为不能“由常有的经验作概括的推论”。整篇《荷塘月色》均体现了作者这种缜密审察的创作精神,他不但对荷塘作整体的揣摩,而且作局部的审视,时而以荷塘为主景,月色为背景,时而以月色为主景,荷塘为背景,时而摹写花叶,时而描绘岸柳,时而淡勾云彩,时而轻描树影,层层铺陈,步步开拓,细腻地展现了荷塘月色之令人“惊异”之美。朱自清还认为“花和光固然是诗,花和光以外也还有诗”“山水田野里固然有诗……任一些颜色,一些声音……一些味觉,一些触觉,也都可以有诗”。艺术家的任务就是要以敏锐的感觉去发现这些“诗”。从《荷塘月色》里不难发现,作者正是这样努力去发掘蕴含在大自然里的这些“诗”,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极力摹写了月夜荷塘的声、光、色、味,从而创造了使人沉醉的意境。《荷塘月色》除了描写技巧有独到之处外,语言也有突出的特色。朱自清语言的最大特点是自然新颖,如他自己所主张的,“新而不失自然”,他常常成功地以“不欧化的口语”来绘神状态、表情达意。优美的艺术境界是要通过高质量的语言来实现的,所以凡杰出作家无不重视语言的锻炼。《荷塘月色》的语言艺术确实达到了如作者所追求的“顺口”“顺耳”“顺眼”的境地。《荷塘月色》之无限动人,还在于作者融情入景,即景抒情,那轻纱般掩映下的荷塘景色,反映的恰是作者当时微妙的心思。作者缘情写景,以景衬情,使作品不仅具有绘画美,而且富有情趣美。(摘编自刘泰隆《荷香月色,诗情画意》)材料三1920年以后,朱自清的家境已经非常惨淡,因为贫穷,家庭失和。1922年,朱自清带妻儿回扬州,打算与父母和解,结果不仅没有解决矛盾,反而加深了精神上的痛苦。1927年暑假中,朱自清想回扬州,但是又怕难以和父亲和解,犹豫不定,因而有“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之语。这证明朱自清在漫步荷塘时感到的自由,在性质上是一种伦理的自由,是摆脱了作为丈夫、父亲、儿子潜意识里的伦理负担,向往自由的流露,和政治性的自由是没有直接关系的。这样的解释,如果不是更加切近朱自清的本意,至少也是揭示了比较深刻的心理和艺术的奥秘。朱自清自己也曾表示“只有参加革命或者反革命,才能解决自己的惶惶然”,但是他“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的中和主义”,“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着我生活”,“还是别提超然为好”,“最终的选择还是‘暂时逃避’”。当然这种逃避是不轻松的:“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这些表明朱自清因为考虑到妻子孩子的责任问题,而不能绝对自由地作政治的抉择。(摘编自孙绍振《超出平常的自己和伦理的自由》)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渔与纪昀两位大家的认识有点少见多怪,说明古人对“通感”的认识还存有分歧。B.“通财之谊”原指交情甚笃的朋友之间的钱财往来,文中指各个官能的领域不分界限。C.“通感”的手法在现代散文创作中较少运用,《荷塘月色》中则运用得巧妙、奇特、新颖。D.“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中的“这几天”应该有所指,孙绍振顺着此思路得出新结论。2.下列语句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中的“通感”观点的一项是()A.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B.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C.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D.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读者凭常有的经验质疑朱自清散文中关于“月夜蝉声”的描写,表明作家写作时不能凭想象,要亲自体察。B.《荷塘月色》之所以富有诗意,是因为朱自清以敏锐的感觉发现了荷塘月色中的“诗”。C.朱自清提倡文学语言要“顺口”“顺耳”“顺眼”,他的《荷塘月色》确实做到了。D.对《荷塘月色》所表达的“自由”,不能仅从政治的角度理解,也可以从伦理的角度理解。4.材料二和材料三中都引用了朱自清本人的观点,这样写有哪些好处?5.材料二是从哪几个方面赏析《荷塘月色》的?请简要概括。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又见荷塘月色吴兆民①今晚上,我终于来到了清华园的荷塘。可是来迟了,已不见满塘的荷花荷叶。但月光很好,依然能伴我追寻当年朱自清的足迹,也不能不说是非常惬意的事。②荷塘边随风飘拂的杨柳,有好些一定目睹过朱自清的身影,那情意眷眷的样子是对故人的怀念吧。昏黄的路灯把柳影映射到荷塘里,让人觉着塘中漂动着簇簇水草。我的身影则在这水草上滑过。今晚虽不是满月,但它的清辉似乎不减当年,把眼前的荷塘尽情倾洒。③荷塘上虽然不见了荷花,但让人分明感到是有荷花的。因为朱自清已将它牢牢根植于人们的头脑里;我已从想象中活生生移植其上。看吧,这满塘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的不是荷花吗?那层层叠叠铺展在那里的不是荷叶吗?月光正像当时那样流泻在荷花荷叶上。微风在那里吹拂,依然将那清新的荷香弥散。④我沿着塘边昔日的小煤屑路向前。几盏温和的路灯紧贴荷塘小路亮着,倒映水里的显出一束束昏黄,把荷塘小路照得分明。左边一列高高土坡,密植森森柏树,黑压压一路绵延。荷塘那边,月亮透过摆动着的高大树枝不时瞟我一眼。⑤眼前的莲桥把狭长的荷塘分成两半,稀疏的残荷漂浮在荷塘上,令我心生几许凄凉。走过莲桥,拐过小弯,我走进了近春园遗址深处,置身高高的白杨树下。眼前一片开阔地平展展的,月光轻洒,充满空灵,草坪黑青黑青,上面有不少落叶。前面竖立着一块碑石,记载着近春园历史。后面小土坡上的“荷塘月色”亭,显得有些静穆。月光在静静往这里挥洒,近处的一切都给抹上了清灵灵的光彩,我也被其细心涂抹。我看看月光给我的身影,又不禁抬眼凝望天上的明月,它竟是那样邈远、透亮而圣洁,让人的心胸霎时跟着坦荡起来。⑥七十五年前那个夜晚,朱自清独自一人来到这月下荷塘,一腔心绪凝结于荷花明月,一腔情感在这里倾泻,一生操守在这里坦白!要清洁,不要朽污;要清直,不要屈从;要清苦,不要奢靡。在那腥风血雨的岁月,有多少人经受不住磨难变节了,经受不住诱惑苟且了,经受不住清贫颓废了;而你没有。为了民族,为了家庭,也为了自己,你活出了尊严。那个夜晚,你一人在这里的默想和表白,说不上庄严,充其量只是几天后以《荷塘月色》艺术地向世人作了昭告;但你此后却真切地用自己的生命实践。没有哪一个要求你去这样做,也没有哪一个去监督你这样做。你靠的完全是自觉、意志、风范。你虽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却在贫病交加之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援面粉,成了承载一个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的人。也许有人不屑,也确实有人不屑,但这反而衬托出你的崇高,因为那些不屑者不是同类。⑦这样想着的时候,阵阵清寒和阴森不知从何方向我袭来,又想到这遗址就是八国联军焚烧圆明园而殃及近春园使之成为“荒岛”的地方,我再也受不住四围的清寒和阴森,只好回转到有路灯的荷塘边。放眼荷塘,只剩我一人。⑧我在荷塘边漫步,回首荷塘上空,正有一束绿色聚光在不停旋扫。毕竟是现代文明社会了!我望望天上明月,又看看水中残荷,总是不能释怀。⑨社会发展了人还要不要操守?融入现代文明民族还要不要气节?现实中的许多人和事都作否定性回答。朱自清虽是旧时代知识分子,尚且坚守操节,洁身自好,成为一代楷模。就是这荷塘里的荷花也葆有自我净洁、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作为领受现代文明熏陶的人,为什么就不能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作为融入现代文明的民族又岂能不固守气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人之为人这一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回到人之为人的本性上来,无论何时都不能消解、灭绝人的本性。不断温习、时时记取七十五年前那份富有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的深情告白,是回复我们人本性的一剂良药。⑩荷塘上的清风在月光辉映下吹拂着我,不断清理着我的思绪。我下意识地看着眼前的一切。荷塘还是那个荷塘,月色还是那样的月色,可我的内心却历尽沧桑。今晚曲曲折折的荷塘路上,虽然不见先人踽踽独行的风采,却留下了我深深的思考。(有删改)9.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从怀着渴望已久的心情来追寻朱自清先生的足迹写起,紧接着勾勒了荷塘月色,最后联系史实,评价朱自清先生高洁傲岸的人格。B.第③段,作者描写的眼前所见的美景,与七十五年前朱自清的笔下的月下荷塘十分相似:荷花袅娜盛开,荷叶层叠铺展,荷香清闲弥散。C.第⑦段,作者来到八国联军焚烧后的圆明园遗址,因为内心无比愤怒而感到无比清寒阴森,又因为无人理解而感到孤独。D.文末画框线一句是说荷塘、月色依旧,而“我”的心既深切怀念故人,又对在险恶环境里变节投降的文人深表遗憾。10.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⑥段运用呼告手法,将第三人称转换为第二人称,营造向故人直接倾诉的氛围,直抒胸臆,直接表达作者对朱自清先生的景仰。B.本文与朱自清《荷塘月色》的结构相似,都是以游踪为经,以所见所思为纬。只不过在经纬交织中联想的内容有所不同。C.本文与朱自清《荷塘月色》的情感同中有异。朱文感情含蓄,展现的是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而本文则是淡淡的哀愁和深深的忧虑。D.本文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既评价了朱自清先生的人格,又结合现实,探求发人深思的“人生命题”。11.文章对比手法运用得特别突出,请举出两例加以赏析。12.根据全文,概述“我望望天上明月,又看看水中残荷,总是不能释怀”中“不能释怀”的内容。【核心素养】13.朱自清用优美的语言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月下荷塘图,他获得了片刻的宁静,也给了我们审美的愉悦。请发挥你的想象,描绘一幅关于“荷”的图画,不少于200字,注意锤炼语言。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解析:A项,语序不当,将“各国”调整至“唯有”前;C项,成分残缺,在“超凡脱俗”后添加“的名篇”;D项,句式杂糅,删去“根据”或者“显示”。2.答案:C解析:C“是想把自己从颇不宁静的心情中解脱出来”错,作者从眼前的荷塘联想到古代采莲的盛况,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故乡的惦念,表明作者欲超然现实,强调现实依旧,愁思依旧,心里依旧不宁静。故选:C。3.答案:C解析:第三句应该是描绘女子采莲的美妙姿态。4.答案:C解析:文段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望无际的荷叶,像绿色的海洋”“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地滚动着,晶莹剔透,像一颗颗漂亮的珍珠。那片片荷叶,像撑开的一张张绿伞”等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成百盈千的荷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谁也不让着谁”“一阵微风吹来,这些少女就翩翩起舞”等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喜欢她的绵绵清香,喜欢她的淡淡粉红,喜欢她的亭亭玉立……”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喜欢她‘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贵品质”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文中没有运用夸张和借代的修辞手法。5.答案:①原文构成排比,有强调作用,突出了荷花的香味、颜色、形态、品质等特点。②原文运用叠词,引用诗句,增强了文章的诗意和韵味,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③原文使用了“淡淡”“廉洁不腐败”等修饰语,更生动、准确。解析:解答本题,应先仔细比较改句与原文的区别,然后分析其所带来的表达效果的差异。首先,改句是一般陈述句,原文“喜欢她的绵绵清香,喜欢她的淡淡粉红,喜欢她的亭亭玉立……”构成排比,强调了荷花的特点。其次,原文中“绵绵”“淡淡”“亭亭”等叠词的运用以及“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引用,增强了文章的诗意和韵味。再次,改句并没有写出荷花有怎样的清香、颜色、形态、品质,描写不够具体;原文中,“淡淡”“廉洁不腐败”等修饰语的加入,将荷花的各种特点描写得更生动、准确。6.答案:①“绿的海洋”又平静下来了;②一阵微风吹来解析:①处,结合上下文可知,所写的句子应是描写“风停了”之后荷叶的样子,结合上文“绿的海洋”和“一片连着一片翻腾着”可推知,此处可填写“‘绿的海洋’又平静下来了”之类的内容。②处,下文中的“湖面层层涟漪”是有风时才会出现的情景,再根据“波澜不惊”一词可知,此处用“微风”更恰当,故此处可填写“一阵微风吹来”之类的内容。7.答案:(1)蓝天衬白云画意无穷(2)隐隐约约,密林深处月色朦胧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对联的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内容相关。8.答案:1.A;2.C;3.A;4.①引用朱自清本人的观点,使文章的论证更具说服力和权威性,有力地论证了观点;②引用朱自清本人的观点,可以增加文章的文化底蕴。5.①艺术手法方面,《荷塘月色》采用多种手法营造了诗意的意境;②创作意识方面,《荷塘月色》体现了朱自清缜密审察的创作精神;③语言方面,《荷塘月色》语言自然新颖;④抒情方面,《荷塘月色》融情入景,以景衬情,不仅具有绘画美,而且富有情趣美。解析:1.“说明古人对‘通感’的认识还存有分歧”于文无据。2.A.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B.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C.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D.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3.选项曲解文意,原文是“朱自清请教了好些人,最后还是亲自体察……他深深地体会到‘观察之难’,以为不能‘由常有的经验作概括的推论’”。4.引用人物观点,目的是论证文章的中心论点或分论点,因此本题可以从增强文章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等角度分析。同时,引用人物观点也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5.由“《荷塘月色》运用的手法是多样的”“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极力摹写了月夜荷塘的声、光、色、味,从而创造了使人沉醉的意境”“除了描写技巧有独到之处外”等信息,可归纳出是从艺术手法方面赏析的。由“描写的细,来自作家对客观物象观察的细,体味的细”“整篇《荷塘月色》均体现了作者这种缜密审察的创作精神”等信息,可归纳出是从创作意识方面来赏析的。由“语言也有突出的特色。朱自清语言的最大特点是自然新颖”“《荷塘月色》的语言艺术确实达到了如作者所追求的‘顺口’‘顺耳’‘顺眼’的境地”,可归纳出是从语言方面来赏析的。由“《荷塘月色》之无限动人,还在于作者融情入景,即景抒情”“作者缘情写景,以景衬情,使作品不仅具有绘画美,而且富有情趣美”,可以归纳出是从抒情方面来赏析的。9.答案:A解析:B项,“眼前所见”有误,文章描写的是作者想象之景;C项,“作者来到八国联军焚烧后的圆明园遗址”有误,原文说的是“又想到这遗址就是八国联军焚烧圆明园而殃及近春园使之成为‘荒岛’的地方”;D项,“对在险恶环境里变节投降的文人深表遗憾”有误,应该是“对领受现代文明熏陶的人,不能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深表遗憾”。10.答案:D解析:没有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11.答案:①题目暗含着与《荷塘月色》的对比,使题目具有张力,吸引读者;②过去的荷塘和今天的荷塘对比,写出荷塘的变迁,也透射出时代的变迁;③朱自清的高尚节操与时下人格变异、道德沦丧的对比,揭示现实问题的严峻性。(任意答出两点即可)解析:题目已经把手法标示出来,只需要从原文发掘出“对比”内容即可。题目“又见荷塘月色”暗含对比,《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名篇,此谓之“一见”。作者沿着朱自清先生的足迹,重游清华园,重新领略月下的荷塘和塘上的月色,此谓之“又见”。③—⑤段把眼前的荷塘与当年的荷塘作对比,写出荷塘的变迁,也折射出时代的变迁。今天的荷塘没有荷花,而朱自清笔下的荷塘荷花盛开,层层叠叠。⑥—⑩段把朱自清伟岸的人格、高尚的节操与当今时代人格变异、道德沦丧进行对比,表达了作者深深的忧虑。在答题时要注意“赏析”的要求,即在概括内容的基础上,挖掘出对比的作用。12.答案:①朱自清没有庄严告白,却以自己的生命实践承载了一个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②领受现代文明熏陶的人应该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③融入现代文明的民族还需要坚持操守与气节。解析:题干中的句子出自第⑧段,“不能释怀”的内容涉及上文第⑥段和下文第⑨段。第⑥段作者激情迸发,用第二人称,在概括朱自清生平事迹的基础上,抒发了对朱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