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海林市三道河子双桥水电站工程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报告环评报告_第1页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海林市三道河子双桥水电站工程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报告环评报告_第2页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海林市三道河子双桥水电站工程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报告环评报告_第3页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海林市三道河子双桥水电站工程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报告环评报告_第4页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海林市三道河子双桥水电站工程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报告环评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海林市三道河子双桥水电站工程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报告前言双桥水电站位于牡丹江左岸支流三道河子干流中游,黑龙江省海林市三道河子镇境内,电站坝址以上流域670平方公里。三道河子属山区性河流,水量丰富,坡降较陡,适合梯级水电站的开发建设,但由于电站建设一直滞后,水能资源利用率较低。双桥水电站是一座以发电为主的引水式水电站工程,是国家“十五”期间黑龙江省建设水电农场电气化电源工程,该电站的建设不仅可以满足双桥地区的用电需求,而且还可以向莲花变电站送电参与调峰,对改善海林市三道河子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加快脱贫致富步伐,促进经济发展,增加财政收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保护生态环境都将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双桥水电站是三道河子水电梯级开发的第二级水电站,其建设将为该流域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为缓解当地的用电矛盾,保持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加快水能资源开发利用,建设双桥水电站是十分必要的。东北水利水电开发总公司于2003年编制了《海林市三道河子双桥水电站可行性研究报告》,2003年黑龙江省发展计划委员会以黑计农经[2003]1038号文件对海林市三道河子双桥水电站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了批复。海林市三道河子镇委托松辽水环境科学研究所进行了该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评价单位接受委托后于2003年3月完成了《海林市三道河子双桥水电站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2003年6月,原黑龙江省环境保护局以黑环函[2003]61号文对该环境影响报告书进行了批复。本工程于2003年11月动工兴建,在建设过程中枢纽工程、引水隧洞工程地质发生重大变化,根据实际建设情况,对项目设计进行了变更(黑水发【2004】577号),将建设内容行了变更。工程总投资12799.90万元,于2014年11月通过黑龙江省水利厅工程竣工验收(黑水发【2014】449号),目前各项环保设施的建设均已按设计要求与主体工程同时建设并投入运行,运行情况良好,具备验收监测条件。海林市三道河子双桥水电站工程原由海林市三道河子镇组织开展环评工作,由海林市水能资源开发办公室负责投资建设,2007年10月该工程整体转让给海林茂霖水电开发有限公司,目前部分工程已由海林市水能资源开发办公室移交给海林市茂霖水电开发有限公司。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管理规定及竣工验收监测的有关要求,受海林市水能资源开发办公室委托,中环国评(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在对工程现场勘察和资料调研基础上,编制了《海林市三道河子双桥水电站工程验收调查方案》。根据验收监测方案确定的验收监测和检查内容,中环国评(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会同黑龙江大学环境检测中心对该工程项目进行了验收监测和调查。根据现场检查和监测结果,编写了《海林市三道河子双桥水电站工程验收调查报告》。综述2.1编制依据2.1.1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1.1);(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9.1);(3)《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4);(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6.1);(5)《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5.4.1);(6)《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6.10.29);(7)《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修订);(8)《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10.1);(9)《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6.29);(10)《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98修订);(11)《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2002.12);(12)《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1988.11.8);(13)《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1997.8.29);(14)《中华人们共和国渔业法》(2000.10);(15)《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1989.2);(16)《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条例》(1998.11.18);(17)《基本农田保护条例》(1998.12.27);(18)《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1988.6.10);(19)《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1993.8);(20)《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管理办法》(1994.11);(21)《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1996);(2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1993.10);(23)《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1992.2);(24)《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1988.12,1993年4月14日修订);《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调整2003(国家林业局2003.2.21);(25)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14号《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2002.10;(26)《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1999.9);(27)《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13号),2001.12.27发布,2002.2.1实施;(28)《关于印发环境保护部建设项目“三同时”监督检查和竣工环保验收管理规程(试行)的通知》(环发[2009]150号,国家环境保护部,2009.12.17);(29)《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国务院令第74号);(30)《黑龙江省环境保护条例》(1995.4.1);(31)《黑龙江省土地管理条例》(2000.1);(32)《黑龙江省野生动物保护条例》(1997.6.30);(33)《关于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监测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发[2003]38号文,2000.2.22);(34)《关于印发<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建设项目环境保护验收监测管理规定>的通知》(总站验字[2005]172号,中国环境监测总站,2005.12.14)。(35)《关于印发<黑龙江省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意见>的通知》(黑环发[2007]18号,黑龙江省环境保护局,2007.4.26);(36)《关于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工作的通知》(黑龙江省环境保护局,黑环办[2003]22号文,2003.2.12)。2.1.2建设项目相关文件(1)《海林市三道河子双桥水电站环境影响报告书》;(2)《关于海林市三道河子双桥水电站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黑计农经[2003]1038号;(3)黑龙江省水利厅《关于海林市双桥水电站设计变更的批复》黑水发[2004]577号;(4)黑龙江省水利厅《关于对海林市三道河子双桥水电站工程水资源论证报告的批复》黑水发[2003]125号;(5)黑龙江省水利厅《关于海林市双桥水电站设计变更及概算调整的批复》黑水发[2011]603号;(6)《海林市三道河子干流电站流域规划》;(7)黑龙江省水利厅《关于对海林市三道河子双桥水电站工程水资源论证报告的批复》黑水发[2003]125号;(8)黑龙江省水利厅《关于海林市三道河子双桥水电站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的批复》黑水发[2003]133号;(9)《海林市三道河子双桥水电站可行性研究报告》。2.1.3技术规范(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2.1-2011);(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3-93);(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4)《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T2.4-2009);(5)《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T19-2011);(6)《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水利水电工程》(HJ/T88-2003);(7)《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GB50433-2008);(8)《水电工程水库淹没处理设计规范》(DJ/T5064-1996);(9)《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91-2002);(10)《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水利水电》(HJ464-2009)。2.2调查目的及原则2.2.1调查目的根据水库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特点,确定本次环境保护调查的目的是:(1)调查工程在施工、运营和管理等方面落实环境影响报告书及其批复所提出环保措施的情况,以及各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要求落实的环保措施的实施情况。(2)调查工程已采取的生态保护、水土保持及水污染控制等措施,并通过对项目所在区域环境现状监测与调查结果评价,分析各项措施的有效性,针对该工程已产生的实际环境问题及可能存在的潜在环境影响,提出切实可行的补救措施,对已实施的尚不完善的措施提出改进意见。(3)通过公众意见调查,了解公众对该工程建设及营运期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对当地经济的作用,对工程影响范围内的居民工作和生活的影响情况,针对公众提出的合理要求提出解决建议。(4)根据调查结果,客观、公正地从技术上论证该工程是否符合建设项目环境保护验收的条件。2.2.2调查原则本次环境保护竣工验收调查将坚持以下原则:(1)认真贯彻国家与地方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规定;(2)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的原则;(3)坚持客观、公正、科学、实用的原则;(4)坚持现场监测、实地调查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原则;(5)坚持对工程建设前期、施工期、运行期环境影响进行全过程分析的原则。2.3调查方法本次调查方法原则上采用《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监测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环发[2000]38号)中规定的方法,但考虑到本项目是以生态影响为主的特点,同时参考《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中的方法进行,包括资料收集、现场勘查与监测、访问调查等。(1)施工期环境影响调查以公众调查意见为主,通过走访项目区域涉及的村镇及项目所在地区相关部门和个人,了解受影响区域相关部门和受影响居民对项目施工期造成的环境影响的反映,并核查有关施工设计和文件,来确定施工期的环境影响。(2)营运期环境保护调查以现场调查和环境监测为主,通过现场调查、监测和查阅施工设计文件来分析营运期环境影响。(3)环境保护措施调查以核实有关资料文件内容为主,通过现场调查,核查施工设计所提出的环保措施的落实情况。(4)环境保护措施有效性分析采用改进已有措施与提出补救措施相结合的方法。2.4调查范围和验收标准2.4.1调查范围本次调查范围以环评报告书中的评价范围为准,同时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调整。具体调查范围如下:(1)水环境影响调查范围:水电站水库库尾至坝址下游7.5km、尾水排放口。(2)生态影响调查范围:库区沿线陆域以及库区淹没线以下和下游的陆域和水域生态,同时包括库区、引水隧洞沿线、场区周围及尾水渠沿线的生态环境。施工占地范围等工程直接影响区,以及受工程施工、电站运行影响的周边影响区。(3)声环境影响调查范围:施工期施工区边界200m和运行期发电厂房边界200m范围的区域。(4)大气环境调查范围:施工区(包括坝址、厂区、引水隧洞、辅助工程区、弃渣场、料场开采区)及其外围200m范围的区域。(5)水土流失:调查范围为工程施工区、渣场等扰动区。(6)公众意见调查范围:工程影响区域内,重点为直接受影响人群。2.4.2验收标准及参考标准(1)《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2)《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12348-90)1类(3)《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1类。(4)《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二级。2.4.3根据《海林市三道河子双桥水电站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并结合竣工环境保护验收阶段工程实际影响情况和现场复核调查成果,本次竣工阶段的环境敏感目标如下:表2.4-1双桥水电站环境敏感目标环境要素保护目标环评阶段竣工验收阶段保护对象保护要求或保护措施保护对象保护要求或保护措施水环境水质三道河子双桥水库库尾以上500m至坝址以下发电尾水排放口以下500m河段《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未变化未变化声环境(施工期)声环境东北岔、工农村四队、工农村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1类标准未变化未变化环境空气(施工期)环境空气东北岔、工农村四队、工农村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的二级标准未变化未变化生态环境临时占地施工料场、弃渣场把因施工及工程运行引起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防止水土流失未变化未变化水生生态//水生生物减缓由于水文情势改变以及大坝阻隔对三道河子鱼类资源的不利影响2.5调查内容与调查重点调查内容主要为:(1)工程调查调查工程建设过程和工程概况,收集工程立项文件、设计以及相关批复文件,说明工程审批程序的完整性和符合性。工程概况调查包括水库蓄水位、大坝坝型、施工布置、施工方式、水库运行和吊带方案、引水隧洞工程、厂房建设、水库淹没范围及工程用地范围、工程投资和环境保护投资变化以及工程运行方式等。(2)环境敏感目标调查本工程建设前和现状核查,本工程不涉及各类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源保护区等环境敏感目标。(3)工程环境保护措施调查根据本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行业和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预审意见、环境影响报告书批复文件以及科研设计中提出的环境保护措施和要求,开展工程环境保护措施调查,并明确这些措施或要求在施工期和试运行期的落实情况和实施效果等,根据本工程特点,调查重点为水环境保护措施、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等。(4)环境影响调查环境影响调查主要根据工程建设前后调查、监测成果,结合工程区域环境现状以及运行特点,分析工程建设带来的环境影响。本次竣工验收调查重点主要为核查实际工程内容及方案设计变更情况、环境保护措施落实情况调查、水环境影响调查分析以及生态环境影响调查分析,并分析已有环境保护措施的有效性,提出环境保护补救措施。工程调查3.1流域概况及规划概况3.1.1流域概况 牡丹江发源于长白山脉牡丹岭,向北流经吉、黑两省,在黑龙江省依兰县境内从右侧汇入松花江,干流总长725km,流域面积3.76×104km2,位于东经127°32′-130°45′、北纬43°00′-46°19′。该江干流总落差1007m,可开发的水能资源约22.45×108kw该流域山地是在海西期断褶带基础上形成的西北东南走向的构造轮廓,属古代褶皱带。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丘陵漫岗主要分布在牡丹江中下游地区,海拔躲在300~400m之间,相对高差50m左右。牡丹江为山区河流,上游河道狭窄,下游河道呈“U”字形,宽度一般在400~500m左右。河谷平地主要分布在牡丹江及其支流两岸,呈带状形成阶地,相对高差为10~20m。三道河子位于黑龙江省海林市三道河子镇境内,为牡丹江左岸的一级支流,地理位置为东经129°03′-129°44′、北纬45°12′-45°38′。河流大致为西北-东南向,主流从大青沟经东北岔流向南,过双桥工农村,转向东流入莲花水库。支流秋皮沟河从南向北流,于双桥处入主流三道河子。三道河子干流长88.4km,流域面积1455km2,总落差558m,平均比降6.31%,多年平均流量9.0m33.1.2流域规划简介三道河子为牡丹江左岸的一级支流,水资源及其丰富。为综合开发水能资源,《海林市三道河子干流电站流域规划》方案为:在三道河子干流河段布置五级水利枢纽,分别为桦木桥、双桥、板桥、秋皮沟、三道水电站,五级总装机容量1.68万kW。设计年发电量6046万kW·h。并规划双桥水电站为一期工程。该项目为海林市进入全国初级电气化县(市)的首选工程。现三道河子干流已建成双桥及板桥2座水电站,其中板桥水电站于2007年10月开工建设,于2011年1月竣工投入试生产运行,2013年7月通过黑龙江省环境保护厅竣工环境保护验收。3.2工程概述3.2.1项目基本情况项目名称:海林市三道河子双桥水电站工程建设性质:新建地理位置:双桥水电站坝址位于海林市三道河子大青沟林场下游2.5km处(人头砬子稍下游),水电站厂房位于双桥工农村北面上坡下,水电站为隧洞引水式,隧洞进口位于人头砬子与坝址之间,距坝址90m。通过引水隧洞获得自然落差约55m。建设单位:海林市水能资源开发办公室3.2.2建设规模双桥水电站为引水式开发水电站,正常蓄水位306m,最大坝高15m,引水隧洞长3498.72m,压力管道长202.55m。总装机量为6500kW,年平均电能2680.5×104kW·h。3.2.3建设内容双桥水电站坝址选在大青沟林场下游人头砬子以下约200m处,隧洞进水口位于坝址以上90m处,电站厂房位于三道河子右岸,工农村北山坡下。(1)挡水建筑物挡水建筑物由溢流及挡水坝组成。溢流坝采用浆砌石自由溢流坝,堰顶高程306m,与正常蓄水位齐平,不设闸门;右岸与岸坡连接是浆砌石挡水坝段,左岸为砂砾石及风华料填筑,中间设三元乙丙防渗层砂砾石坝,坝顶宽3m,上游坝坡1:3,下游坝坡1:2.5。右岸挡水坝段内设直径50cm生态放流管,为下游水量不够时放水灌溉稻田。(2)引水建筑物引水建筑物由进水口,引水隧洞、调压井、压力管道组成。进水口采用岸坡式;引水隧洞长度为3498.72m,采用城门洞型4×3.6m(宽×高);调压井采用阻抗式圆筒调压井,直径9m,井高18.7m;调压井后设竖井式压力管道,高度46.55m。管道内径3.1m,由主管分4条支管分别与厂房内4台机组相连接,每台机前装有蝴蝶阀。(3)发电厂房和尾水渠发电厂房为地面式,选择卧式水轮发电机组,厂房总长度为60m,宽度14.5m,厂房高度19.22m,机组间距11m,机组所在地面高程246.88m,机组中心线高程247.24m。安装间布置在主厂房的下游侧,靠厂房下游布置开关站,占地25×23m。发电后水流经水轮机进入尾水池,后进入尾水涵洞,尾水洞为浆砌块石,顶部浇混凝土顶盖,上部回填土,以减少占用耕地面积;尾水涵洞长645m本工程下一级水电站三道河子板桥水电站已于2007年10月开工建设,于2011年1月竣工投入试生产运行,2013年7月通过黑龙江省环境保护厅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本工程尾水涵洞已由板桥电站接顶制混凝土管过河底直接进入板桥电站隧洞内。3.2.3运行方式双桥水电站为日调节型水库,径流式电站,正常蓄水库容300×104m3,调节能力很小,洪水基本上来多少泄多少,电站发电受牡丹江市地方调度,4台机组满负荷运行最大发电流量15图3.2-1双桥水电站2015年运行调度图3.2.4施工总布置双桥水电站由浆砌石溢流坝、挡水浆砌石坝、砂砾石风化料坝、引水隧洞、调压井、压力管道和地面厂房组成。厂内安装台水轮发电机组(含1台小机组),大机组每台2000kW,小机组每台500kW。(1)料场料场:原方案设计1处风化料场,位于大坝右岸上游大青沟林场场部对面;1处石料场位于大坝左岸下游工农村四队对岸;1处砂石料场位于大坝右岸下游工农四队附近的砂砾石料场。实际建设过程中块石料均外购,风化料场、土料场及砂石料场均位于水库淹没区内,已计入水库淹没区。(2)弃渣场弃渣场:本工程共设置2处弃渣场。1处位于厂房区西侧500m原为林业局取料场,1处位于厂房区北侧400m。表3.2-1弃渣场设置情况序号名称位置面积(m2)占地类型恢复情况11#弃渣场厂房区西侧500m6000林地底部进行植树、上部已撒播草籽,种植杨树1000株,松树2000株,撒播草籽5000m222#弃渣场厂房区北侧400m12000荒草地已恢复植被,种植杨树3000株(3)施工交通对外交通:对外交通有南北两条线路:南线距离最近的火车站是柴河火车站,距双桥约105km,已有林业公路相通;北线距离最近的是古城火车站,距双桥128km,有公路相连。场内交通:电站坝区、厂区均有林业公路相通,工程施工时只需修、扩建少部分公路、桥涵即能满足施工要求。场内新建公路主要有:坝区约2.9km(包括库区改线)公路;厂区约0.5km公路。新建临时桥涵两处:砂石料过河桥涵和坝下游过河桥涵,两桥涵总长约100m。(4)施工生产生活区大坝区施工生产生活区主要位于坝下设置,厂房区施工生产生活区主要位于厂房及周边设置,现场调查表明,施工工区在施工单位离场后已拆除临建设施,实施了覆土、复耕和绿化措施。表3.2-2施工生产生活区设置情况序号名称位置面积(m2)占地类型恢复情况1大坝区坝下左岸10000荒草地已经进行场地平整,大坝下游施工驻地现由当地居民承包种植木耳。2厂房区厂房区及其周围20000荒草地已恢复植被,种植杨树200株,樱桃40株,丁香50株,种植草坪2000m2主要工程量见表3.2-3;工程特性见表3.2-4。表3.2-3工程土石方平衡及弃渣量统计表开挖部位开挖性质单位土石方开挖量利用量弃渣量风化料坝段土方m30石方m3406.80406.80砂砾石m310783.004313.206469.80溢流坝段土方m30石方m30砂砾石m39201.303680.525520.78挡水坝段土方m31560.001560.00石方m36400.006400.00砂砾石m38335.103334.045001.06进水口及闸门井土方m31560.0029.401530.60石方m31028.00176.90851.10砂砾石m30引水洞土方m30石方m344660.003352.4641307.54砂砾石m30高压管道土方m35695.00705.884989.12石方m37990.007070.57919.43砂砾石m30调压井土方m32770.002770.00石方m34840.00968.003872.00砂砾石m30发电厂土方m346268.005434.1040833.90石方m332332.006466.4025865.60砂砾石m30导流工程土方m36310.006310.00石方m30砂砾石m30施工支洞土方m31100.001100.00石方m31835.00183.501651.50砂砾石m30围堰拆除m315238.0015238.00砂砾石料场清覆盖m33600.003600.00土料场清覆盖m39892.009892.00石料场清覆盖m31608.001608.00风化料场清覆盖m3800.00800.00土石方合计m323141235715195697表3.2-4工程特性表序号及名称单位数量备注一、水文1.流域面积全流域km21455工程地址(坝址、闸址)以上km26702.利用的水文系列年限a423.多年平均流量m3/s94.代表性流量正常运用洪水标准及流量P(%)m3/sP=5%、669非常运用洪水标准及流量P(%)m3/sP=1%、10105.洪量设计洪水洪量(d)100.528三天流量校核洪水洪量(d)100.775三天流量6.泥沙多年平均悬移质年输沙量104t1.680多年平均推移质年输沙量104t0.504二、水库校核洪水位m308设计洪水位m307.2正常蓄水位m3062.正常蓄水位时水库面积km21.2633.水库容积总库容10466正常蓄水位以下库容103004.水量利用系数%78三、下泄流量1.设计洪水时最大泄量m3/s5892.校核洪水时最大泄量m3/s1010四、工程效益指标1.发电效益装机容量kW6500保证出力kW315多年平均发电量104kW·h2680.5年利用小时h41242.灌溉效益面积hm25000五、淹没损失及工程永久占地1.淹没林地hm2126.30无移民2.淹没公路(改线)hm223.淹没输电线路(改线)hm224.工程永久占地hm2100.25六、主要建筑物及设备(1、2、3、4地基均为花岗岩)1.挡水建筑物型式地震基本烈度度Ⅵ设防烈度度Ⅵ坝顶高程m308.5最大坝高m15坝顶长度m4812.泄水建筑物形式溢流坝堰顶高程m306溢流段长度m136.5设计泄洪流量m3/s589校核泄洪流量m3/s10103.引水建筑物最大引用流量m3/s15.106进水口型式岸边式隧洞长度m3498.72压力管道型式竖井式及梳齿式最大水头m554.厂房形式地面式水轮机安装高程m大机组247.245.开关站形式露天地基特性土壤面积(长×宽)m×m25×236.主要机电设备水轮机台数台4最大水头(最小水头)m55(51)额定水头m53额定流量m3/s大机4.642小机1.18发电机台数台4单机容量kW2000、5007.输电线电压kV35回路数1输电目的地双桥变输电距离km2七、施工1.主体工程数量土石方开挖m3133446洞、井石方开挖m348823土石方填筑m385172混凝土浇筑m316820浆砌石m318912帷幕灌浆m3961.04回填灌浆m37112.主要建筑物木材m32110水泥t11250钢筋及钢材t35143.所需劳动力总工日工日470880平均人数人1107高峰人数人254517374.施工临时房屋m276005.对外交通距离km105距柴河镇八、总投资1.静态总投资万元5310.092.动态总投资万元7489.81九、财务评价上网电价元/kW·h0.294成本电价元/kW·h0.12分红比例%4.77十、经济指标千瓦投资元/kW8169(静态投资/装机容量)电度投资元/kW·h1.98(静态投资/年电能)3.3工程建设主要变化情况海林市三道河子双桥水电站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工程内容主要针对工程的可行性研究阶段,在工程初步设计和实际施工过程中,根据枢纽工程、引水隧洞工程地质等情况,工程规模、材料、建筑形式等指标有所变化。该工程主要发生了以下变化:砂砾石坝的防渗材料由三元乙丙防渗卷材变更为复合土工膜;取消三元乙丙水平铺盖方案;取消原设计在砂砾石坝内设44.8米浆砌石坝裹头方案,砂砾石坝与浆砌石坝之间变更为侧墙连接;发电厂房尾水暗渠底板结构由砼型式变更为浆砌石型式等,根据《水电建设项目重大变动清单》以上均不属于重大变动。根据环评阶段枢纽总布置图及实际施工枢纽总平面布置图对照以及与建设单位核实可知,本工程枢纽布置与环评阶段一致无变化,环评阶段及实际施工枢纽总布置图详见附图。工程建设主要变化具体情况见表3.3-1。表3.3-1工程建设主要变化情况建设内容环评设计情况实际建设情况备注工程规模正常蓄水位306m306m装机容量6500kW6500kW用地面积2088.6亩1420.5亩正常蓄水位库容300万m3300万m3总库容466万m3466万m3工程组成拦水坝挡水坝由浆砌石重力坝和砂砾石坝组成,浆砌石坝在坝轴线右侧与右岸山体相接,长32.2m,坝顶高程308.5m,上设1.2m高防浪墙,墙顶高程为309.70m,坝顶宽5m,上游边坡系数为0.1,下游边坡系数为0.7;砂砾石坝在坝轴线左侧,长271.2m,为碾压式砂砾石心墙坝,坝顶高程308.5m,上设1.2m高防浪墙;坝顶宽5m,上游边坡系数为2.5,30cm厚干砌石护坡,下设无纺布一层,下游边坡系数为2.0,草皮护坡,坝脚设贴坡式排水,顶高程为300m,坝基设梯形截水槽,下部接帷幕灌浆。主要建设内容与环评阶段一致,由于施工过程中地质发生变化,建设内容主要发生以下变更:砂砾石坝的防渗材料由三元乙丙防渗卷材变更为复合土工膜;取消三元乙丙水平铺盖方案;取消原设计在砂砾石坝内设44.8米浆砌石坝裹头方案,砂砾石坝与浆砌石坝之间变更为侧墙连接。溢流坝位于坝轴线的中间,长145m,型式为浆砌石外包砼自由溢流坝,非真空实用堰,无闸控制,挑流消能,堰顶高程为306m,设计洪水下泄流量为589m3/s,校核洪水下泄流量为972m主要建设内容与环评阶段一致。引水隧洞引水隧洞位于大坝右岸山体内,由进水口、隧洞、调压井、压力管道组成,进水口采用岸边式进水口,位于坝址右岸上游90m处,设拦污栅和事故检修闸门,进口底板高程为300m;隧洞长349.72m,最大引水流量为15.106m3/s,洞径为4×3.6m主要建设内容与环评阶段一致。发电厂房厂房位于工农村以北约250m处,由主、副厂房及开关站组成,主厂房长60m,宽14.5m,上部为砖混结构,下部为大体积砼结构;副厂房长20m,宽9.58m,上部为砖混结构,下部为钢筋砼结构;开关站位于厂房东南侧,地面高程为255m,平面尺寸为25×23m,设2台主变压器,一回35千伏出线。水轮发电机组4台(3台2000千瓦,1台500千瓦)。发电厂房建设地点及规模不变,站内设置升压变压器两台,3150kva、5000kva各一台,总容量8150kva。尾水渠尾水渠长465m,设计渠底高程为245m至244.5m,为暗渠型式。尾水渠长645m,设计渠底高程为245m至244.5m,为暗渠型式。发电厂房尾水暗渠底板结构由砼型式变更为浆砌石型式。生态放流管挡水坝段内设直径50cm生态放流管溢流坝段内设直径50cm生态放流管工程经济技术指标工程投资工程总投资6416.93万元实际总投资12799.90万元3.4水库淹没及工程占地根据《水电工程水库淹没处理规划设计规范》(DL/T5064-1996)要求,本项目淹没影响处理范围包括淹没区及因水库蓄水而引起的浸没、塌岸等影响的地区。正常蓄水位以下为经常淹没区,正常蓄水位以上受水库洪水回水和风浪等影响区域为临时淹没区。本项目建库后,淹没河流两岸部分次生硬杂木林、疏林、灌木林及坝址上游左岸部分人工落叶松林,无移民产生。水库共淹没土地1144.21亩(约76.29公顷),其中:旱田197.94亩,表3.4-1工程占地情况一览表序号区域名称占地类型及面积(公顷)小计耕地河流林地道路荒草地河滩地冲沟1永久占地厂房、开关站、办公室0.7112.94尾水渠0.86大坝6.754.5新增永久公路0.122临时生活区2.002.003施工设施占地1.001.004弃渣场隧洞0.61.80厂区1.205临时道路0.670.676风化料场计入库区淹没面积0砂砾料场计入库区淹没面积土料场计入库区淹没面积7水库淹没13.030.6727.151.912.510.330.7276.298合计13.9830.6735.171.917.424.830.7294.7黑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PAGE40- 3.5工程建设情况回顾双桥水电站是一座以发电为主的引水式水电站工程。东北水利水电开发总公司于2003年编制了《海林市三道河子双桥水电站可行性研究报告》,2003年黑龙江省发展计划委员会以黑计农经[2003]1038号文件对海林市三道河子双桥水电站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了批复。海林市三道河子镇委托松辽水环境科学研究所进行了该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评价单位接受委托后于2003年3月完成了《海林市三道河子双桥水电站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2003年6月,黑龙江省环境保护局以黑环函[2003]61号文对环境影响报告书进行了批复。本工程于2003年11月动工兴建,在建设过程中枢纽工程、引水隧洞工程地质发生重大变化,根据实际建设情况,对项目设计进行了变更(黑水发【2004】577号),该工程主要发生了以下变化:砂砾石坝的防渗材料由三元乙丙防渗卷材变更为复合土工膜;取消三元乙丙水平铺盖方案;取消原设计在砂砾石坝内设44.8米浆砌石坝裹头方案,砂砾石坝与浆砌石坝之间变更为侧墙连接;发电厂房尾水暗渠底板结构由砼型式变更为浆砌石型式等,根据《水电建设项目重大变动清单》以上均不属于重大变动。工程总投资12799.90万元,于2008年10月25日全部竣工,2008年12月机组启动试运行,2014年11月通过黑龙江省水利厅工程竣工验收(黑水发【2014】449号)。目前各项环保设施的建设均已按设计要求与主体工程同时建设并投入运行,运行情况良好,具备验收条件。3.6工程投资及环保投资项目工程概算投资6416.93万元,环保投资108.91万元,占工程总投资的1.70%。工程实际总投资12799.90万元,环保总投资为296.51万元,占工程总投资的2.32%。实际环保投资比例大于计划比例。表3.6-1环保投资对比情况污染源环保设施名称环评中环保投资(万元)实际环保投资(万元)废水施工期筛分废水处理17.317.3生活污水处理0.550.55运行期化粪池/2废气施工期洒水车/10固废施工期渣场拦挡/8施工期垃圾处理及环卫6.36.3噪声施工期噪声控制2.410运行期设备减振隔声/20生态环境保护其他引水洞拦鱼栅/45厂区绿化/20临时占地平整、植被管护/80鱼类增殖放流投资/10生态放流管/15工器具购置费0.50.5环境保护工程设计费3.953.95环境监测费2121施工期人群健康保护55监理费30/预备费21.9121.91总环保费用合计108.91296.51环评结论及环评批复的要求4.1环评结论4.1.1(1)施工期地表水水质的影响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原河流由于施工人群带来的影响仅使化学需氧量增加了0.0243mg/L,增幅只有0.16%,说明施工人群对水质影响较小。而施工期间的筛分废水、围堰施工、水土流失将会使近距离内河水中悬浮物含量增大,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建议对筛分废水采取沉降处理,以减少对水质的影响。(2)施工占地对植被的影响工程施工时将征用部分土地。工程永久占地的植被破坏是不可恢复的,但建筑物建成后可在周围进行绿化,增加绿色景观。工程临时性占地,对植被破坏是暂时的,工程完成后,料场应平整、回填,施工现场应清理干净,所有裸露土地应还林。工程征用的土地大部分为河漫滩地,少量为耕地,还有部分林地,因此对植被有一定程度的破坏。(3)施工期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影响本地区大气质量的主要因素是施工期间的材料加工(如骨料筛分系统、混凝土拌合系统、交通运输、石料开采等)。根据类比监测,其粉尘浓度在公路两旁较高,而作业面由于采取洒水降尘等措施,可使粉尘浓度降低。因此应控制车辆扬尘,在施工现场及运输现场配备1台洒水车,向施工现场和场内公路,洒水降尘,保护施工现场的大气环境。(4)施工期噪声的影响施工噪声主要来自采石放炮、筛分系统、混凝土拌合系统。施工机械所带来的噪声强度较大,但影响面较小,而施工车辆对周围环境所产生的声污染比较严重且范围广。因此在施工期间应注意噪声防护。建议施工现场尽可能采用隔音操作间措施,降低噪声对施工人员的影响,在运输车辆经过居民集中区时应规定行车时间,以保证居民充分休息。(5)施工期对人群健康的影响施工期间,工地将集中大量民工和管理人员,有些民工来自外地,若不对其进行身体检查,一些传染病毒就有可能进入施工现场。而施工人员的食宿都是集体形式,条件也比较差,加上局地卫生条件不好,容易使一些传染病如痢疾、肝病等传染病病毒孳生并传播。因此应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否则将造成传染病在施工人群中暴发流行。4.1.(1)水库运行期对水质的影响经过预测可知,水库建成后,坝下的出水水质COD浓度在15-16mg/L之间,满足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Ⅲ类水体标准(COD≤20mg/L)。(2)水库运行期坝下减脱水段的影响双桥电站的开发对下游地区用水不会造成影响;而在枯水期,会对坝下7.5km减脱水段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4.1.(1)陆生生物=1\*GB3①植物经柴河林业局实地测量,双桥水库淹没的林地数量为126.3hm2。这些林地多属于水源涵养林。其中,以亚乔木居多,以水湿沼泽地林分。树种主要有白桦、榆树、色树、杨树、水曲柳、落叶松等。其中,除落叶松为人工林外,其余为天然次生林。白桦径级较小,为4-6cm。电站的兴建,将采伐这些林木,给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2\*GB3②野生动物经民防及当地林业主管部门证实,库区及库周围虽有数量极少的兽类,但不属于栖息地。水库淹没区及永久占地约132.98hm2,虽属林地,但林木郁闭度小,而且靠近公路,故对野生动物影响很小。(2)水生生物水库的兴建,不会影响野生鱼类的栖息和繁殖。而且水库兴建后,水域面积大大增加,为发展水产养殖业创造了条件。4.1.本工程施工期间扰动地表、破坏植被面积为25.2hm2;施工期间项目区新增水土流失量为2342.9t,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弃渣场、料场、临时生活区和施工设施占地。这些区域被列为重点治理区,分别进行水土保持治理设计。4.1.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修建双桥水电站,受到广大群众的一致赞成,赞同率达到100%。而且广大群众热切盼望电站马上建成。从问卷调查中也可以看到,对修建水库工程,人们所担心的问题主要是施工期间产生的交通、爆破噪声、筛分、交通扬尘等对居民造成的影响,但都认为可以接受,而且该影响随着施工期的结束而结束。4.1.从环境保护角度出发,坝址的选择是合理的和可行的,料场和弃渣场的选址也是合理的和可行的。由于水电站所在的三道河子为小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9.0m3/s4.1.任何一项水利水电工程的兴建,必定要付出一定的生态环境做代价。水利水电工程是清洁能源,带来的社会效益显著,对环境造成的长期影响为水库淹没,这种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双桥水电站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及环境效益远大于淹没损失,该工程成为海林市全国初级电气化县起到很大作用。而且施工期间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可通过环保措施得到减免,且这种影响将随着工程的结束而结束。因此,不利因素不可能制约工程兴建。从环境影响角度评价,双桥水电站的建设是可行的。4.2环评批复的要求根据《关于海林市三道河子双桥水电站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批意见的复函》黑环函[2003]61号:海林市三道河子双桥水电站工程,位于牡丹江左岸一级支流三道河子中游。双桥电站为引水式开发水电站,主要建筑物由挡水建筑物、引水建筑物、发电厂房和尾水渠组成。水库正常蓄水位306米,最大坝高15米,引水隧洞长3498.72米,电站装机6500kW,年均产电能2680.5×104kW·h。工程建设注意做好以下工作:(1)严格控制施工范围,尽量减少临时占地,对弃渣场、各种料场、施工临时区等认真做好施工过程中和施工结束后的水土流失防治和植被、生态恢复工作,认真落实水土保持方案。(2)砂石料筛分塔排放的洗料废水和施工人员生活污水要经沉砂池和污水处理装置处理,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标准后,方可排入地表水体,防止对下游,特别是对莲花水库造成污染。(3)加强对库区的环境管理,控制上游污染物进入水库,加强对库区水质的监测,调节和控制水库运行,保证下游环境用水量。(4)认真落实施工期的各项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措施,开展施工期环境监理工作。工程建设要严格执行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工程建成后,按规定的程序和时限申请竣工环境保护验收,验收合格后,工程方可正式投入运行使用。环境保护措施实施情况调查5.1环评措施落实情况调查本项目实际采取的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措施与环境影响报告书及设计中要求的环保措施对比情况见表5.1-1。表5.1-1环评报告措施执行情况项目阶段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和初步设计中的环保措施工程实际采取的环保措施落实情况施工期水污染防治生活污水与筛分废水混合后进入沉砂池,出沉砂池废水在污水泵出口加入混凝剂后,进入WH型污水处理装置,处理后污水排放;污泥用污泥泵排入污泥浓缩池,污泥经浓缩后排入弃渣场,浓缩池排出的澄清水与处理后的筛分废水一起排入三道河子。1.砂砾料冲洗水:砂砾料清洗废水收集后进入沉淀池,经沉淀后达标排放。2.生活区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临时生活区未安装污水处理设备,采用临时防渗旱厕收集生活污水,定期清掏用作农家肥料。3.混凝土拌合系统废水:结合砂砾料清洗废水处理方法,设置沉淀池收集混凝土拌合废水,经沉淀中和后达标排放。基本落实,临时生活区未安装污水处理设备,采用临时防渗旱厕收集生活污水,定期清掏用作农家肥料。施工期生态保护(1)大坝施工区:引水系统进口及大坝右肩采用混凝土喷锚措施;混凝土拌和系统及供风系统临时占地施工期间修建截水工程,施工结束后进行植树,以恢复植被;下游围堰临时占地采取植树造林措施恢复植被;临时道路建造护路林;坝区渣场采取植树造林措施恢复植被。(2)厂区防治区:厂区采取种树、种草、种花等绿化措施;厂区施工道路采用建造护路林措施;厂区渣场采取植树造林措施恢复植被。(3)施工临建区:包括施工仓库、生活区、工程指挥部等,施工结束后拆除临建工程,对原有林地进行地块整地。(4)土料场:采用工农村四队砖厂的土料场作为本工程的土料场,恢复措施统一纳入砖厂的水土保持方案中。(5)石料场:石料场位于大坝左岸下游工农村四队对岸,,开采时按照设计方案要求进行阶梯式开采(开采后的坡面稳定、平整。台面稳定,无弃渣),对裸露的地表及岩面进行绿化,恢复绿色植被。(6)砂砾料场:砂砾料场位于大坝右岸下游工农四队附近的砂砾石料场,现为耕地。本着尽量恢复原地貌的原则,施工结束后恢复为耕地。(1)风化料场、土料场及砂石料场均位于水库淹没区内,块石料外购。(2)弃渣场:弃渣大部分用于修路及修筑河岸护堤,剩余部分全部堆置于弃渣场。1#弃渣场底部进行植树、上部已撒播草籽,种植杨树1000株,松树2000株,撒播草籽5000m2;2#弃渣场已进行植被恢复,种植杨树3000株(3)临时道路:施工结束后,施工道路部分已经压实整地,并委进行植被恢复。(4)临时生活区与生产区:临时建筑物已经拆除,已经进行场地平整,大坝下游施工驻地现由当地居民承包种植木耳。(5)堤坝工程区:主体工程在设计中采取干砌石和碎石护坡、草皮护坡、堤后排水沟等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措施。(6)土地影响恢复措施“按照占补平衡”原则对工程占用耕地实行就地或异地开垦补偿,淹没林地异地恢复。施工占地区域已经进行了临时建筑物拆除、土地平整工作及生态恢复,大坝下游施工驻地现由当地居民承包种植木耳。施工期环境空气应控制车辆扬尘,在施工现场及运输现场配备1台洒水车,向施工现场和场内公路,洒水降尘,保护施工现场的大气环境。(1)开挖、爆破粉尘控制措施:湿法作业降低粉尘产生量。配备洒水设施,遇干燥或大风天气及时洒水降尘,减少施工区粉尘污染。(2)砂石骨料与混凝土系统粉尘控制措施:骨料加工采用湿法破碎工艺,砾石料粗碎采用闭路循环破碎后再筛分,减少粉尘产生量。混凝土拌合系统设置在密闭间内,减少对周围环境空气质量影响。(3)燃油废气控制:选用符合国家有关卫生标准的施工机械及运输工具。(4)运输道路粉尘控制措施:运输车辆在运输水泥、弃渣等松散易产生粉尘的物料时,加盖苫布或密闭运输;临时施工道路路面定期洒水、清扫、养护,减少了扬尘产生。按照报告书中的污染防治措施落实声环境1、加强施工现场施工人员的噪声防护工作。在噪声较高的石料场,溢洪通道施工现场等地的施工人员应带防声头盔。在混凝土拌合楼、空压站、砂砾石料筛分厂等现场设置隔声休息室和操作间2、采用先进的低噪声设备和工具,加强对施工设备和工具的保养和维护,降低设备噪声。(1)施工单位选用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施工工具,选用低噪声的施工机械或工艺。(2)振动较大的机械设备使用减振机座降低噪声。(3)加强设备的维护和保养,保持机械润滑,降低运行噪声。(4)避免了夜间爆破和运输。在经过村屯道路附近设立标志牌,限制车辆时速,并设禁鸣标志。按照报告书中的污染防治措施落实施工期固体废物生活垃圾采取填埋方法,填埋场底部设有不透水的防水层。工程弃渣送至弃渣场统一处理。生活区的生活垃圾由施工单位配置垃圾桶收集,每天定时清运由当地环卫部门统一填埋处理。部分弃渣用于修路及修筑河岸护堤综合利用,剩余工程弃渣送至弃渣场统一处理。已落实人群健康施工开始前,对施工人员进行体检,杜绝传染病患者进入施工区;施工人员进入施工区前注射肝炎疫苗,防止传染性肝炎的发生;施工期间建立统一的饮用水供水设施,对饮用水进行处理和消毒后供施工人员作为生活用水;施工生活区设置固定垃圾箱收集生活垃圾,定期清运进行卫生填埋处理;春秋两季施工生活区开展一次灭鼠工作。对施工人员定期进行传染病、流行病检查,加强生活区食品卫生管理。建库至目前为止未发生疫情。良好其他认真做好清库工作,消灭传染病发生的疫源,清除库底的杂草、畜粪、有机污染物。(1)库区清理工作已完成,清理阶段未发生疫情。(2)库底清理工作均按照《水电工程水库淹没处理规划设计规范》中库底清理的技术要求,在初期下闸蓄水前已按306m水位线全部清理完成。2008年12月双桥水电站通过了黑龙江省水利厅主持的蓄水阶段验收。已落实运营期水环境保护1、为保证水库水质,应加强水库上游区域的管理,禁止在水库上游、库区周围建工业企业和居民点,对放牧也应严加控制,确保库区水质安全。2、水库建设和运行期间,进行水环境监测,如发现水质异常应及时通报有关部门采取措施,防止发生水质污染事故。3、建立双桥水库水资源保护区。划定保护区范围、设置环境监测站网,制定水资源保护区管理条例。加强保护区的管理,严禁在保护区内开荒种地、建工业企业、放牧,以防发生水土流失,确保库区水质安全。4、由于双桥水电站库区河段现状监测值的总磷已达到或接近地表水Ⅲ类标准的临界值,为了保护双桥水电站的安全运行和下游莲花水电站的水质不产生富营养化,应重点控制总磷的污染源。措施如下:(1)在水库周围种草、种树,以吸收氮、磷等营养物质;(2)控制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提倡使用农家肥。1、库区周围绿化,水库上游、库区周围无新建工业企业和居民点。2、电站制定了水环境监测计划。3、运营期生活污水排入防渗化粪池,委托海林市三道河子镇工农村村委会定期统一拉运处理。基本落实固废无1、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定期外运填埋2、变压器设置了事故池,废弃的变压器油与哈尔滨市航天合成润滑油有限公司签订协议统一处置。5.2环评批复措施落实情况调查本项目实际采取的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措施与环评批复要求的环保措施对比情况见表5.2-1。表5.2-1环评批复意见落实情况序号主要批复意见落实情况海林市三道河子双桥水电站工程,位于牡丹江左岸一级支流三道河子中游。双桥电站为引水式开发水电站,主要建筑物由挡水建筑物、引水建筑物、发电厂房和尾水渠组成。水库正常蓄水位306米,最大坝高15米,引水隧洞长3498.72米,电站装机6500kW,年均产电能2680.5×104KW海林市三道河子双桥水电站工程,位于牡丹江左岸一级支流三道河子中游。双桥电站为引水式开发水电站,主要建筑物由挡水建筑物、引水建筑物、发电厂房和尾水渠组成。水库正常蓄水位306米,最大坝高15米,引水隧洞长3498.72米,电站装机6500kW,年均产电能2680.5×104kW1严格控制施工范围,尽量减少临时占地,对弃渣场、各种料场、施工临时区等认真做好施工过程中和施工结束后的水土流失防治和植被、生态恢复工作,认真落实水土保持方案。施工用地严格控制在征地范围内,风化料场、土料场及砂石料场均位于水库淹没区内,工程共设置2处弃渣场,1#弃渣场底部种植杨树1000株,松树2000株,上部已撒播草籽绿化,撒播草籽面积5000m2,2#弃渣场已进行了平整及植被恢复,种植杨树3000株。施工驻地临时建筑物已拆除,并进行场地平整及利用。厂区内进行了绿化,种植杨树200株、樱桃树40株、丁香50株,种植草坪2000m2,修护边坡1300m2,修建排水沟468m。2砂石料筛分塔排放的洗料废水和施工人员生活污水要经沉砂池和污水处理装置处理,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标准后,方可排入地表水体,防止对下游,特别是对莲花水库造成污染。1.砂砾料冲洗水:砂砾料清洗废水收集后进入沉淀池,经沉淀后回用。2.生活区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临时生活区未安装污水处理设备,采用临时防渗旱厕收集生活污水,定期清掏用作农家肥料。3.混凝土拌合系统废水:结合砂砾料清洗废水处理方法,设置沉淀池收集混凝土拌合废水,经沉淀中和后回用。3加强对库区的环境管理,控制上游污染物进入水库,加强对库区水质的监测,调节和控制水库运行,保证下游环境用水量。企业已制定长期水质监测计划,以及生态放流计划,调节和控制水库运行,保证下游环境用水量。4认真落实施工期的各项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措施,开展施工期环境监理工作。已落实,纳入工程监理工作中。环境影响调查6.1自然环境调查6.1.1气候与气象三道河子流域地处中温带季风区,属大陆性季风型气候。其气候特点为春季风大干旱,夏季温热多雨,秋季冷凉霜早,冬季漫长寒冷。根据牡丹江市气象站历年气象资料统计,多年平均气温3.2℃,最高气温37.5℃,最低气温-45.2℃;多年平均风速2.6m/s;多年最大冻土深度191cm。根据荒沟水文站历年资料统计,多年平均降水量576.8mm6.1.2流域概况牡丹江发源于长白山脉牡丹岭,向北流经吉、黑两省,在黑龙江省依兰县境内从右侧汇入松花江,干流总长725km,流域面积3.76×104km2,位于东经127°32′~130°45′、北纬43°00′~46°19′。该江干流总落差1007m,可开发的水能资源约22.45×108kW该流域山地是在海西期断褶带基础上形成的西北东南走向的构造轮廓,属古代褶皱带。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丘陵漫岗主要分布在牡丹江中下游地区,海拔多在300~400m之间,相对高差50m左右。牡丹江为山区河流,上游河道狭窄,下游河道呈“U”字形,宽度一般在400~500m左右。河谷平地主要分布在牡丹江及其支流两岸,呈带状形成阶地,相对高差为10~20m。三道河子位于黑龙江省海林市三道河子镇境内,为牡丹江左岸的一级支流,地理位置为东经129°03′~129°44′,北纬45°12′~45°38′。河流大致为西北—东南向,主流从大青沟经东北岔流向南,过双桥工农村,转向东流入莲花水库。支流秋皮沟河从南向北流,于双桥处入主流三道河子。三道河子干流长88.4km,流域面积1455km2,总落差558m,平均比降6.31‰,多年平均流量9.0m36.1.3水文(1)降水与径流坝址位于工农村上游3.51cm(直线距离),河心有宽80m河心洲,右侧为主流河,水面宽40m,左侧为支流河,水面宽20m,枯水期河水位297.5m,水深1~2rn,谷底宽约320rn,正常蓄水位306m时,谷宽430m三道河子流域只有荒沟一个水文站,其集水面积1379km2。三道河子的径流主要来源于降水补给。其年内分布与降水分布相一致,主要集中在5~9月,占年径流的77%。双桥水电站坝址流域面积经过反复计算及查阅有关图纸,坝址流域面积为670km2。多年平均流量为9.0m3/s。根据1958~1999年42年长系列资料统计,坝下流量年内变化情况见表6.1表6.1-1双桥水电站径流量年内变化表单位:m3/s月份123456789101112年平均1.020.771.009.4815.7013.8518.6124.4310.507.243.921.869.0(2)洪水三道河子流域地处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洪水主要由暴雨形成,暴雨和大洪水主要发生在7~8月份,流域内一次暴雨过程一般为3天,主要雨量集中在24h内,一天雨量占三天雨量的70%~80%。集中的暴雨形成陡涨陡落的洪水过程,一次洪水过程5~7天,主要洪量集中在3天。(3)泥沙根据多年平均侵蚀模数30t/km2,推得双桥电站多年平均悬移质入库沙量为1.68×104t。推移质输沙量按悬移沙质沙量的30%考虑,则推移质输沙量为0.504×104t,总沙量为2.184×104t。(4)冰情根据荒沟站冰凌观测资料分析,双桥坝址河段一般在11月初气温开始转负,出现流冰,持续时间12天左右。11月中旬开始封河,稳定封冰期127-168天,平均148天。第二年春季气温回升,于4月中旬开河,一般流冰在5天左右,最迟在4月末流冰结束。6.1.3地质、地形地貌水库正常蓄水位306m,回水至大青沟林场苗圃,库长约2km。库区属低山丘陵区,山体相对高度约300m。区内出露的岩石主要为华力西晚期白岗质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及燕山早期白岗质花岗岩,局部穿插有闪长岩脉。库内有区域性红岩冲断层通过,该断层展布于大背沟苗圃~串形岩一带,北东向延伸约17km,为扭性冲断层,断层附近岩石破砰,局部糜棱化发育。该断层出露于库首三道河子拐弯处左岸并顺公路延伸至坝址。破碎带宽约40m,倾角陡立。库内无滑坡、崩塌,仅局部陡崖下部有少量崩塌堆积。水库周围山体雄厚,地下水位高于正常蓄水位,故水库蓄水后不存在渗漏问题。库区红岩冲断层已延伸至坝址,因此坝址处断层须进行处理。水库基岩为坚硬白岗质花岗岩及黑云母花岗岩,岩石风化不深,较完整,表层覆盖层不厚,天然岸坡整体稳定性较好,水库蓄水后不存在坍岸问题。水库区地处深山,无居民点及大片耕地,亦无矿点及文物古迹,浸没问题不突出。双桥水电站坝址位于工农村上游3.5km(直线距离),坝址左岸及谷底左侧,基岩为华力西晚期白岗质花岗岩和黑云母花岗岩,穿插有闪长岩脉。右岸和谷底右侧,为燕山早期白岗质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受构造影响岩体破碎。白岗质花岗岩抗风化能力强岩体较完整。河谷第四系冲积层厚5~6m,主要由砂卵砾石组成。左岸坡积层厚3~5m,主要为块石夹壤土。坝区有断层F1和F2断层;F1断层倾角大于60°,断腰带宽约40rn。大致顺公路方向通过坝址.F2与F1平行,倾角80°,破碎带克约20m。据地震资料,本区未发生过3级以上地震.据辽宁省地震局(震烈字(1979)12号)对邻近的莲花电站的地震鉴定和GB18306-2001《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本区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a=0.05g。6.2社会环境影响调查6.2.1海林市概况海林行政区域面积8711平方公里,辖8镇、112个村和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境内有3个森工局和2个国有农场。总人口42.2万人,有朝、满、回、蒙等27个少数民族,其中朝鲜族人口3万人。1948年成立海林县,行政区划几经更迭,1992年撤县建市。近年来,海林市以建设“三优文明城”为目标,以“五城同创”(创建国家园林城、国家卫生城、国家环保模范城、国家文明城、全国平安县)为载体,加速推进城市建设提档升级。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入选中国特色魅力城市,荣获全国园林城、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市委荣誉称号,创建省级卫生标兵城,荣获全国造林绿化先进集体、全省三年造林绿化会战先进单位、全省创建“三优”文明城市工程先进市、省级文明城市、全省棚户区改造先进市、全省泥草房改造先进市称号,全省小城镇建设现场会、全省创建“三优”文明城市工程现场会相继在海林召开。6.2.2三道河子镇概况海林市三道河子镇地处牡丹江中下游,海林市东北端,地理坐标为东经129°40´-129°.43´,北纬44°45´-45°18´;海拔高度为218米;全镇丘陵遍布,山峦起伏,群山重叠。全镇总面积为2095.8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为22877亩,全镇现辖1镇8个行政村,总人口10249人,其中农业人口7075人,占总人口的69%三道河子镇位于东北最大的人工湖——莲花湖畔,自然风光秀丽,山中有水,水中有山,波光山影互相辉映,自然景观主要有苍鹭岛、鹰嘴峰、迎门石林,锅盔湾半岛和锅盔山等人为景观主要有莲花湖大观等。具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和水资源。三道镇现有林地面积194403.9公顷,占总面积的92.4%,这里森林种类繁多,有513种,隶属于95科284属。它们是以红杉为主的柞林、杨桦林、桦林等混交林,林中蕴藏着丰富的山特产资源、包括人参、中草药、黑木耳等,以及野生动物资源,主要有黑熊、梅花鹿、狍子、野猪、野兔等,还有苍鹭、雁鸥等珍禽。三道镇境内有一湖即莲花湖,在正常蓄水位时,总容量达418×104m3,总面积为133.00k㎡,属三道镇的水域面积为8012.5公顷,占莲花湖总水面的52%。人均水资源为28.13m三道河子镇共有2802户,总人口为9262人,其中:男性人口为4791人,女性人口为4447l人。在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1807人,2001年末落常住人口89人,新生人口l57人。全镇农业入口达7455人,占全镇总人口的80.49%。进一步调查表明:乡村户数1960户,其中,农业户为1941户。乡村人口6848人,其中农业人口6702人。劳动年龄内人口数为3614人。其中,劳动年龄内上学人数为109人,丧失劳动能力人数为57人。不足或超过劳动年龄而实际参加劳动的人数为472人。进一步分析得知,三道河子镇乡村实有从业人数为3920人。其中,男性从业人数为2427人,女性从业人数为1493人。分类调查结果表明:农林牧渔业从业人数3493人。其中,农业从业人数3404人;林业从业人数42人;建筑业从业人数49人;交通运输及邮电通讯业从业人员32人;批发零售及餐饮业从业人员102人;其它非农业人口202人。其中,外出合同工、临时工111人。三道河子镇人口密度约为4人/km2,密度相当之小。6.2.3工农村及库区概况工农村为双桥水库坝址所在地。经调查,该村人人口为824人,民族构成为满族12人,朝鲜族5人,其余为汉族。人均收入1380元。耕地面积123.00hm2,林草地面积26.67hm2。主要作物有:玉米、大豆、马铃薯、水稻、蔬菜等。使用的氮肥主要为尿素:磷肥为磷酸二氨;使用的除虫剂为:乐果、敌敌畏、辛硫磷;使用的除草剂为:豆黄隆、乙草酸。经海林市国土资源局证实,双桥库区无压矿现象;经海林市文物管理局证实,双桥水库淹没区地表没有发现文物;经海林市卫生防疫站证实,工农村及周边村屯没有发生过甲、乙、丙类传染病的暴发流行;该地区在历史上曾发生过地方性克山病和大骨节病,经采取综合防治措施,病情稳定,近十几年来,没有新患发病。6.3生态环境影响调查6.3.1陆生生态环境影响调查为了解双桥水电站工程建设前后对陆生生态的影响,在双桥水电站试运行期间,我单位结合工程竣工环保验收需要,于2016年5月对工程区陆生生物进行了现场调查与评价。(1)调查范围及方法①调查范围本次工程项目陆生生态调查范围主要包括:1、双桥水电站正常蓄水位306m以下的淹没区;2、施工区(包括大坝枢纽、料场、渣场、施工营地、临时道路等)及周边500m范围;3、三道河子河段双桥水库库尾上游500m至坝下发电尾渠下游500m河道两岸植被。②调查内容包括:陆生生态系统(植被)类型、陆生植物、陆生动物、土地利用类型等。③调查方法:调查方法采用基础资料收集和野外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野外实地考察采用样线调查、样地调查和当地访问相结合的方式,调查工程建成前后植被状况格局变化以及工程建设期间对区域陆生动物产生的影响。其中样线调查参考沿用环评调查中的考察样线。重点调查工程区两岸区域、施工料场及渣场。陆生生态现状调查(1)陆生植被海林市三道河子双桥水电站工程所在区域植物区系属于长白山植物区系、小兴安岭—老爷岭植物区,现存植被以次生植被及人工植被为主,除农田系统外,主要包括4个植被型。人工植被主要包括长白落叶松林、樟子松林、小黑杨林及烟草田和玉米田;天然植被主要包括蒙古栎林、胡枝子灌丛以及蒿柳沼泽等。在淹没区,天然植被主要以蒿柳灌丛为主,人工植物主要是小黑杨林及玉米田。根据柴河林业局提供的林相图可知,评价范围内主要植被为人工落叶松林与天然阔叶混交林,均为幼龄林,地形林相图见附图。①针阔混交林该地区原始植被为阔叶红松林,由于自然演替,原有植被类型遭到破坏,经杨桦林——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顺序演替成现有植被类型。A.长白落叶松林长白落叶松具有适应性强、生长迅速、成林成材早、经济效益高等优点。不仅在其天然分布区的各类采伐迹地上,而且在各类宜林荒山荒地上也有广泛栽植。评价区内的长白落叶松林均为人工林,面积小,多为中龄林,胸径在14~22cm之间,树高在10~13m之间。伴生的灌木主要有兴安杜鹃、胡枝子、榛子等;草本主要包括大叶柴胡、白鲜、铃兰和蕨等。B.樟子松林樟子松林为我国寒温带有代表性的常绿针叶林之一。喜光性、深根性树种,能适应土壤水分较少的山脊及向阳山坡,以及较干旱的砂地及石砾砂土地区,多成纯林或与落叶松混生。评价区内的樟子松均为人工林,主要分布于两侧的山坡上,镶嵌于蒙古栎中,多数为中龄林,生长状况良好。胸径为14~22cm,树高为10~14m。灌木层主要为长白忍冬、刺玫蔷薇等;草本层主要有宽叶山蒿、龙牙草、猴腿蹄盖蕨等。图6.3-1针阔混交林②落叶阔叶林此群落类型在评价区内分布最广,为次生林型。主要包括蒙古栎林、杨桦阔叶混交林。A.蒙古栎为我国分布最北的栎属树种,为喜光树种,在我国东北地区的山地分布较广,森林面积较大。该林型为红松阔叶林遭到破坏后,形成的次生林型。该林型位于评价区的阳坡上,是该区域面积最大的森林类型,但存在一定程度的人为干扰,植物多样性不高。蒙古栎胸径为11~-18cm,树高为8~11m。乔木种类除了蒙古栎外,伴生树种主要包括糠椴、色木槭和山杨等;灌木主要包括东北山梅花、光萼溲疏、榛子等;草本植物相对较多,主要有宽叶山蒿、玉竹、北苍术和蕨等。B.杨桦阔叶混交林杨桦阔叶混交林主要的是山杨林和桦木林。二者均为长白山阔叶红松林被破坏后出现的次生类型。群落外貌整齐,树干挺直,林下灌木及草本较丰富。主要树种包括杨树、白桦、枫桦、榆等,同时伴有林杉、冷杉、柳等树种。本项目河岸两侧多为枫桦、白桦、柳树等,为莲花水库所种植的防护林。灌木层主要有胡枝子、刺枝蔷薇等;草本植物与蒙古栎林类似。图6.3-2落叶阔叶林③落叶灌丛胡枝子为落叶灌丛,高达2m。耐寒,耐干燥瘠薄,抗病力强,适应性强,分布范围广。评价区内胡枝子灌丛存在于干旱阳坡上,面积不大,样地内植物组成较丰富,以茶条槭、刺玫蔷薇等为主,伴生有多种草本,主要包括百里香、早熟禾、鹅观草、白鲜等。此类灌丛按其高度分为灌木层与草本层。通常灌木层高度为0.8~1.5m,草本层高度为30~70cm。图6.3-3落叶灌丛④沼泽灌丛在本项目河流两侧及低洼漫滩处,植被类型为沼泽灌丛,常见物种以禾本科和莎草科为主,主要有小叶樟、大叶樟、羊胡子草以及地榆等,同时也伴生有柳、桦等乔木及芦苇、香蒲等草本植物。图6.3-4沼泽灌丛⑤草地评价区范围内的草地和草甸类草地相对面积较小,主要分布于林地空地及河岸两测。常见的建群种有早熟禾、龙牙草、蒌蒿、大叶柴胡、狭叶荨麻、蕨等。图6.3-5草地⑥农业植被工程评价区范围内及周边随着近些年居民的开垦种植,已形成较为固定的农业植被景观,主要为玉米、木耳等。图6.3-6农业植被⑦保护植物在评价范围内,未发现国家保护物种及珍稀物种。(2)陆生动物双桥水电站工程河段平均海拔较低,河道较开阔,起伏不大,主要的生境包括河漫滩、农田、人工林等类型。调查区以针阔混交林和落叶阔叶林为主要的植被,包括长白落叶松林、樟子松林、蒙古栎林、杨桦阔叶混交林等类型。河段两岸分布少量农户及农耕区,是施工场地主要集中区域。由于人类干扰严重,水库淹没区、减水河段、施工场地范围内的陆生脊椎动物种类和数量均较少。①两栖类、爬行类由于地处北方,气候寒冷而潮湿,年温差大,全年结冰期长达5个月,冬季漫长而寒冷,春季风大而干燥。受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双桥水电站项目区内分布的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种类较少。调查区内的两栖类动物主要为蟾蜍和青蛙;爬行类主要为蛇类。②鸟类根据相关资料统计显示,项目所在地的鸟类种类较丰富,约15目35科170种,其中大多数分布于植被茂密,人迹稀少的林区。评价范围内人类活动较频繁,受到人为活动的影响,常见鸟类群有毛脚燕、家燕鸟类群,灰椋鸟、麻雀鸟类群,喜鹊鸟类群,猫头鹰鸟类群,灌丛芦莺鸟类群。③兽类评价区内的哺乳类动物有野猪、狍,主要分布于次生林;啮齿类主要有松鼠、田鼠等鼠类及兔类,鼠类广泛分布于农田景观、草甸等景观中,兔类则分布在草甸、沼泽景观中。调查中未发现评价区有特有种类或重点保护动物分布。陆生生态影响调查1、对陆生植物的影响调查(1)工程占地对陆生植物的影响双桥水电站工程永久占地共计12.94公顷,其中耕地0.98公顷、林地6.75公顷、荒草地0.71公顷、河滩地4.5公顷;临时占地面积共计5.47公顷,其中林地1.27公顷工程占地植被类型以林地为主,其次为荒草地、耕地和河滩地,耕地种植作物主要为玉米。对植被的影响主要发生在工程施工阶段,包括主体前期工程、场内交通工程、弃渣场以及临时施工设施等。工程占用的植物主要为当地常见种,在评价范围内分布较为广泛,适应性强,工程建设没有导致区内植物种群消失或灭绝,也没有减少当地生物的多样性。工程施工结束后,各类型占地区均采取了不同处置措施,厂区、坝区、永久生活区、尾水渠和施工道路进行了大量的绿化工作,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植物措施工程主要以栽植乔木、灌木,撒播草籽为主。1#弃渣场底部进行植树、上部已撒播草籽,种植杨树1000株,松树2000株,撒播草籽5000m2;2#弃渣场已进行植被恢复,种植杨树3000株;厂区内修护边坡1300m2,修建排水沟468m,种植杨树200株、樱桃树40株、丁香50株,种植草坪通过现场调查,已实施的植物措施总体效果良好。虽然目前绿化树木植株较小,生长需要一段时间,但随着时间推移和自然恢复及绿化养护工作的深入,电站建设对原有植被的影响将逐渐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