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考语文考点-诗歌与散文结合题_第1页
2021年中考语文考点-诗歌与散文结合题_第2页
2021年中考语文考点-诗歌与散文结合题_第3页
2021年中考语文考点-诗歌与散文结合题_第4页
2021年中考语文考点-诗歌与散文结合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年中考考点:诗歌与散文结合题(试题版)

考点:

1.诗歌与散文结合题

2.试题对接

【考点研究】

1.阅读材料变化

双文体阅读将是新热点。

2021年语文中考要注意小说或散文与“古诗”或“现代诗”组合的双文体阅读。这种模式在曹雪芹

的小说《红楼梦》中比比皆是。当然,《红楼梦》是整本书阅读的一个重要文本。那么,这种组合的考查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在内容上,诗的内容对小说内容有概括和暗示的作用,所以可以考查分点对应信息;

作用上,与引用这个考点对接。

2.诗歌与散文结合题

与引用诗歌的作用对接。

【考题对接】

一、梁实秋《送行》

送行

梁实秋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遥想古人送别,也是一种雅人深致。古时交通不便,一去不知多久,

再见不知何年,所以南浦唱支骊歌,满桥折条杨柳,甚至在阳关敬一杯酒,都有意味。李白的船刚要起碇,

汪伦老远的在岸上踏歌而来,那幅情景真是历历如在眼前。其妙处在于纯朴真挚,出之以潇洒自然。平夙

莫逆于心,临别难分难舍。如果平常我看着你面目可憎,你觉着我语言无味,一旦远离,那是最好不过,

只恨世界太小,唯恐将来又要碰头,何必送行!

在现代人的生活里,送行是和拜寿送殡等等一样的成为应酬的礼节之一。”揪着公鸡尾巴”起个大早,

迷迷糊糊地赶到车站码头,挤在乱哄哄的人群里面,找到你的对象,扯几句淡话,好容易耗到汽笛一叫,

然后鸟兽散,吐一口轻松气,獗着大嘴回家。这叫做周到。在被送的那一方面,觉得热闹,人缘好,没白

混,而且体面,有这么多人舍不得我走,斜眼看着旁边的没人送的旅客,相形之下,尤其容易起一种优越

之感,不禁精神抖擞,恨不得对每个送行的人要握八次手,道十回谢。死人出殡,都讲究要多少亲人执缚,

表示恋恋不舍,何况活人!行色不可不壮。

悄然而行似是不大舒服,如果别的旅客在你身旁耀武扬威地与送行的话别,那会增加旅途中的寂寞。

这种情形,中外皆然。MaxBeerbohm《谈送行》,他说他在车站上遇见一位以演剧为业的老朋友在送一位

女客,始而喝喟情话,俄而泪湿双颊,终乃汽笛一声,勉强抑止哽咽,向女郎频频挥手,目送良久而别。

原来这位演员是在作戏,他并不认识那位女郎,他是属于“送行会”一个职员,凡是旅客孤身在外而愿有

人到站相送的,都可以到“送行会”去雇人来送。这位演员出身的人当然是送行的高手,他能放进感情,

表演逼真。客人纳费无多,在精神上受惠不浅。尤其是美国旅客,用金钱在国外可以购买一切,如果“送

行会”真的普遍设立起来,送行的人也不虞缺乏了。

送行既是人生中所不可少的一桩事,送行的技术也便不可不注意到。如果送行只限于到车站码头报到,

握手而别,那么问题就简单,但是我们中国的一切礼节都把“吃”列为最重要的一个项目。一个朋友远别,

生怕他饿着走,饯行是不可少的,恨不得把若干天的营养都一次囤积在他肚里。我想任何人都有这种经验,

如有远行而消息外露(多半还是自己宣扬),他有理由期望着饯行的帖子纷至沓来,短期间家里可以不必

开伙。还有些思虑更周到的人,把食物携在手上,亲自送到车上船上,好像是你在半路上会要挨饿的样子。

我永远不能忘记最悲惨的一幕送行。一个严寒的冬夜,车站上并不热闹,客人和送客的人大都在车厢里取

暖,但是在长得没有止境的月台上却有黑查查的一堆送行的人,有的围着斗篷,有的戴着风帽,有的脚尖

在洋灰地上敲鼓似的乱动,我走近一看全是熟人,都是来送一位太太的。车快开了,不见她的踪影,原来

在这一晚她还有几处饯行的宴会。在最后的一分钟,她来了。送行的人们觉得是在接一个人,不是在送一

1

个人,一见她来到大家都表示喜欢,所有惜别之意都来不及表现了。她手上抱着一个孩子,吓得直哭,另

一只手扯着一个孩子,连跑带拖,她的头发蓬松着,嘴里喷着热气像是冬天载重的骡子,她顾不得和送行

的人周旋,三步两步的就跳上了车。这时候车已在蠕动。送行的人大部份都手里提着一点东西,无法交付,

可巧我站在离车门最近的地方,大家把礼物都交给了我,“请您偏劳给送上去罢!"我好像是一个圣诞老

人,抱着一大堆礼物,我一个箭步窜上了车,我来不及致辞,把东西往她身上一扔,回头就走,从车上跳

下来的时候,打了几个转才立定脚跟。事后我接到她一封信,她说:

“那些送行的都是谁?你丢给我那一堆东西,到底是谁送的?我在车上整理了好半天,才把那堆东西

聚拢起来打成一个大包袱。朋友们的盛情算是给我添了一件行李。我愿意知道哪一件东西是哪一位送的,

你既是代表送上车的,你当然知道,盼速见告。

计开水果三筐,泰康罐头四个,果露两瓶,蜜饯四盒,饼干四罐,豆腐乳四罐,蛋糕四盒,西点八盒,

纸烟八听,信纸信封一匣,丝袜两双,香水一瓶,烟灰碟一套,小钟一具,衣料两块,酱菜四篓,绣花拖

鞋一双,大面包四个,咖啡一听,小宝剑两把……”

这问题我无法答复,至今是个悬案。

我不愿送人,亦不愿人送我。对于自己真正舍不得离开的人,离别的那一刹那像是开刀,凡是开刀的

场合照例是应该先用麻醉剂,使病人在迷蒙中度过那场痛苦,所以离别的苦痛最好避免。一个朋友说,“你

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风多大雨,我要去接你。”我最赏识那种心情。

1.文章第一段提到汪伦踏歌而来送别李白,有何用意?(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2014山东)黄裳《浣花草堂》

浣花草堂

黄裳

到四川来以前,在行箧里放进了几册旧书。其中吴江朱氏的《杜诗辑注》是分量最大的一部,虽然觉

得有些累赘,可是终于还是放进去了。半月以来,枕上灯前,有时间就拿来翻翻,真也给旅途平添了无限

趣味。尽管已经是平日熟读了的,可是在蜀道上重读,就会给你带来更为新鲜的感受。诗人的写景抒情、

用字遣词,有时候也只有面对真实的山川风物才体会得出那严肃的创作态度和可贵的才华。

杜甫在成都住过一个不短的时间,在集子里留下了四五卷诗,约占他全部留下来的作品的六分之一。人

们就从他的诗里追寻他当日居住的草堂对的遗址,从宋代开始就在成都的西郊建立了浣花草堂。

历代经过十次以上的大小的修缮,直到今天,更修整得焕然一新,成为游赏的登临胜地。

走出西郊,经过青羊宫、百花潭,沿着公路走去,二三里后,更左折走上一条田间小径,就可以远远

望见一丛浓绿,那就是草堂的所在了。

这里有好大的一座庭院,四面是连绵不断的围墙,远远绕过去,才看得见那山门。走进去又是照例的

几重佛殿,伽蓝,天王,佛像,这些都给迫切想要看到工部祠的人们增添了焦急的心情。一直走到最后的

一层大殿,才在一块石碑上看到,这原来是草堂寺,还不是草堂。

从大殿里出来,向和尚问了路,才又从右面的一道侧门里穿出去,来到真正要来拜谒的地方。从侧门

出,迎面就可以看到用青花碎瓷片叠起来的“草堂”两个大字,再转过去,就是一条曲折的、为两堵矮矮

的红墙围起来的夹道。那暗红色的夹墙,碎石的泥径,墙外的翠竹幽篁,幽静极了。古建筑里经常使用的

这种暗红颜色,不知怎的,自然会产生那样庄严安静的气韵。

从夹墙里穿出去,眼前展开了了个新的天地。几十棵参天的翠柏、香楠矗立在绿草如茵的庭院里。一

套四座厅堂,由石径小桥连接起来,这就是草堂的一系列主要建筑。

穿过花径,我走到工部祠去。这是草堂几组厅堂的最后一座.小小的殿宇,前面的院子里散布着几株

用石坛围起来的大树,洁净无尘。这时候,云影微破,秋天金黄色的太阳洒了下来,穿过翠柏的枝叶,留

下了满庭稀疏的日影。

2

走进祠里去看,厅内一排三龛,当中塑着“唐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杜甫的像。虽然是一般化的塑

像,却也还清疏,没有怎样的仙气,不能不说是难得的了。旁边两座龛里是陆游和黄庭坚两位宋代诗人的

塑像。好像是怕他独居寂寞,所以才陪了一起在这里排排坐的。黄、陆都有石刻像,都比泥塑高明得多。

在这间厅堂背后的墙上,还嵌着两块更旧的杜甫石刻画像碑。

草堂后身是一座小小的土山,一道溪水从草堂的右侧绕了出去。前面有回廊曲槛,可以凭栏欣赏池里

的圆荷。草堂简朴却也不失规模。给人一种清疏而幽峭感觉,和杜甫当年居处的风格是近似的。这个新修

缮的草堂,和几百年前重修的原样相去不远,在最外面一进过厅墙上有一块石刻旧图,看那里勾勒出来的

轮廓,和今天是十分相近的。像这种地方,不用说,大红大绿的建筑、大屋顶之类的铺陈,都是完全不合

适的。

这里还新修了一个文物陈列室,在外面的柱子上看到郭沫若先生所题的一副对联: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这是一副出色的对联。这概括了诗人伟大成就的主要方面。人们一直非常喜欢杜甫,说他的作品是“诗

史”,在中国文学史上留给他一个最光辉的席位——诗圣。

坐在水槛上休息。默默地在心里复诵一下杜甫的草堂诗,会使你像一个梦游者似的走入四时不同风光

各异的如许境界。仿佛看到了在晓雾里沾湿了露水的笼竹,呢喃的定巢燕子,冉冉发出幽香的红蕖,往还

追逐的蝴蝶,相并相亲的白鸥,随风的柳絮,逐水的桃花,袅袅有如少女腰肢的垂柳,轻得只禁受得起两

三个人的野渡,柴门月色,江路梅香……

老杜是一个多么勤恳的诗人!他从不放过一切刻画现实的机会,他的诗里有丰富的人民生活的写照,

可是也不缺乏自然风物的描写。因为这一切都出现在祖国的土地上,也都是诗人所挚爱的。杜甫写出了许

多美好的自然景色,多么可爱的和平环境!可也有人提到杜甫描写自然的草堂诗,总不免有些惴惴然,仿

佛这些诗里的“人民性”总看不大清楚,这恰恰把诗人的伟大处缩小了。

一九五六年十月十五日,成都

(选自《黄裳散文选集》,有删改)

2.这篇游记为什么从杜诗写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鲍尔吉•原野《我们有时度过一个亲密的夜》

我们有时度过一个亲密的夜

鲍尔吉•原野

标题这句话是冯至的一首诗。这首写于1941年的诗颇值玩味。

我们有时度过一个亲密的夜

在一间生疏的房里,它白昼时

是什么模样,我们都无从认识,

更不必说它的过去未来。

把“我们”和“夜”写在一起,显出艳。“有时”添加神秘,仿佛说情侣。往下读,觉出是说房子,

或旅舍。冯至在写“它”,而不是“我们”。

旅舍,很少有人记述旅舍。谁还记得旅舍的模样?大的小的,坐落在各地的旅舍,人们曾住过。

我也想一想旧日的旅舍。

3

这些旅舍如做过的梦一样记不起来了。即使把记忆坐标放在只去过一次的城市,也想不起那个住过的

房间。是的,冯至说房间,而没说旅馆的外貌或大堂。

细心的旅行者,或者说真正的旅行家不是过客,而是住客,住在流动的家。他们像冯至一样体味以及

从远处观赏旅舍,这样才对得起旅行或者说光阴。

我拼命回忆旅舍,哦,想起一间客房(忘记是哪个城市)洗手间白瓷面盆靠近身体部分的小洞长出一

株苗(像豆苗),我从镜子里发现。是什么人,为了什么,把一粒种子放进这个洞里?我看了半天,豆苗

从幽深的洞里趋光而出。心里默念它不要再长了,免得被下一位好事的旅客拔掉。我想把这棵豆苗拔下栽

进楼下的土里,试了试劲儿,它不愿出来。

去年在伊尔库斯克,住在中国人统一下榻的旅馆。房子小,但窗外吹进来的风有森林的香味。我不期

然想起冯至这首诗,顺着背了下来,此诗第二段是——

一望无边地在我们窗外展开

我们只依稀地记得在黄昏时

来的道路,便算是对它的认识,

明天走后,我们也不再回来。

那一刻,我觉得冯至好像来过伊尔库斯克,在贝加尔湖边游吟。“五四”的人们哪儿都去过。我仔细

看这间房子一一假设冯至当年住过这里——宽大的木制窗台上乳黄色的油漆已经裂缝,冯至来时还像镜子

一般光亮。窗外有一条河,男女喝喝从枝叶摩擦声中传来,月亮得意地在水面仰泳。冯诗第三段是:

闭上眼吧,让那些亲密的夜

和生疏的地方织在我们心里;

我们的生命像那窗外的原野。

不幸的是,我当时没闭眼,一直是雪花的电视机屏幕出现普京的画面,我的思绪被迫与冯至分开,好

像他并没来过这里。

冯至最后写道:

我们在朦胧的原野上认出来

一棵树、一闪湖光,它一望无际

藏着忘却的过去,隐约的将来。

读到这里,觉得他写的并不是房子,是原野。那么,“我们”是谁?“过去”和“未来”又在说什么?

谁在“亲密的夜”?

这首诗写出60多年了,那么遥远又那么亲近。虽然读过说不出什么,却要说它真是好诗。疑问是不必

要的,冯至知道一切,但我们失去了询问的机会。

好诗像登上黄山巅峰,在大铁链锁上一把黄铜锁,“咔哒”,锁死了,把钥匙丢入深涧。深涧下,堆着像

山一样的钥匙。

(本文有删节)

1.从内容、语言两个方面赏析文中画线语段。(80字左右)

4

2.结合文中所弓诗歌,探求末句“藏着忘却的过去,隐约的将来”的意蕴。(80字左右)

四、张曼菱《弦诵幸未绝:诗歌折射的西南联大岁月》

弦诵幸未绝:诗歌折射的西南联大岁月

张曼菱

①西南联大初到云南时,文、理、法学院设在蒙自。

②正是南湖荷花盛开时,陈寅恪与吴宓一起散步。陈说:“像北平。”吴说:“像西湖。”陈寅恪写

诗作二首,以此一首为最著名。

③《南湖即景》(一九三八年六月作于蒙自)

风物居然似旧京,

荷花海子忆升平。

桥边鬓影还明灭,

楼外歌声杂醉醒。

南渡自应思往事,

北归端恐待来生。

黄河难塞黄金尽,

日暮人间几万程。

④诗中用了“南渡”这个典故。自古北方是中华民族文化重心。历史上,凡“南渡”,就意味着丢弃

北方的山河,很难再回去。

⑤由于这首史家之诗,“南渡”与“北归”成为诠释学人们迁徙轨迹的两个时段标记。这首诗也使得

蒙自边城的南湖进入了史家的眼光中。

⑥文科的教授们都住在湖畔的歌胪士法式洋行里。有时年轻的教员们归来大声喧哗,独居的陈寅恪就

会用手杖敲击楼板,于是人们肃然。这位半盲的学者,他的遭遇与心境,已经成为国恨家仇的象征。他是

西南联大的“灵魂级”的人物。

⑦“无名安市隐有业利群生”,这副对联,任继愈先生对我讲过,是吴宓题赠蒙自街头一位卖粥人的。

任先生说:“也没有装裱,就是一张白纸贴在墙上,去吃粥的人们都能看到。”它显示了西南联大学

人与当地人的友善关系,学者对民间文化的同情与尊重。

5

⑧蒙自有一个周家大院,主人时常请教授们吃饭。内中的女眷楼也变成女生宿舍。吴宓命名为“听风

楼”,说在那里可以听到女生的京腔,是一种安慰。可见吴宓比陈寅恪心态更加平和,与外界的联系也多。

⑨郑敏,哲学系女生,与穆旦同为“九叶诗人”。她的父兄们都擅长吟诗,吟的是那种清淡平和的士

大夫的闲品。但她那一代青年学子意识到,诗歌不再是休闲小品,诗歌也要承载鲜血、历史和一些沉重的

东西:

终于像种子,

在成熟时,

必须脱离母体,

我们被轻轻弹入四周的泥土。

当每一个嫩芽,在黑暗中挣扎着生长,

你是那唯一放射在

我们记忆里的太阳。

⑩那年在未名湖畔采访政治学家赵宝煦。他说,自己年轻时最值得回忆的日子,是在美丽的昆明度过

的,感觉一切都很自然,没有矫揉造作。老百姓非常淳朴,没有都市的浮华。他吟诵的是自然主义的诗:

树特别绿,水特别蓝。

林荫道上还没有华贵而色彩不调和的衣衫,扭动,

所以,一切都完美,纯真。

包起蓝头巾早起的妇人,走来汲水。

在水边,弯着腰洗脸的,兵士们,

嘻嘻笑着,把草鞋都弄湿了。

我第一次看见,翠湖这么美。

⑪赵宝煦记得,在昆明泡茶馆,没有钱,你可以要一杯“玻璃”,就是白水。

⑫昆明人质朴中有一种雅,很令西南联大的师生喜爱。如,吃米线不加辣椒,就说“免红”。邓稼先

多年后跟妻子回忆昆明,对每天中午五华山“鸣炮报时”,印象尤为深刻。他认为昆明非常古朴。

⑬当年担任鸣炮报时工作的,也是勤工俭学的西南联大学生。

⑭朱自清有《近怀示圣陶》一诗:“健儿死国事,头颅掷不数。弦诵幸未绝,竖儒犹仰俯。”

⑮朱先生一家人在昆明时生活很困苦。这首诗整个的苦调与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相似。但就

在诗里,朱自清点出了“弦诵未绝”口号。

⑯朱自清之子朱乔生告诉我们,当年日军打来的时候,很多人自问:“我们能做什么?”朱自清提出:

我们应该保持“弦诵不绝”。与陈寅恪的“南渡”一样,“弦诵”成为支撑“战时大学”的“骨骼性”理

念。

⑰流传甚广的还有刘文典“跑警报”的逸事。刘文典曾拍拍肚子说:“我跑警报,是因为我这里有国

学。”他认为“国学”是值得活下去的理由。刘文典为人狂傲,常贬低别人,但他这话里透露出一种对待

人生价值的严格标准。

⑱在那种严峻的环境里,每个知识分子都会问自己:活着有什么价值?为什么在前方将士拼死抵抗的

时候,自己依然要教书读书?

⑲答案是:为了重建战后的中国。

⑳“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据闻一多之女回忆,在昆明有月亮的晚上,父亲会将家人

领到草地上,教小儿女们背诵《春江花月夜》。这体现了他的理想:“诗化生活”“诗化家庭”。

㉑“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闻一多在西南联大的课堂上讲“这是中国诗歌中最美的诗”。

通过闻一多的眼光看《春江花月夜》:它诉离妇游子之思,与抗战时期人们的情感有交集;还具有一些的

美术元素和很多文化符号,甚合闻一多这位美术出身的教授的审美情趣。他本性是一位唯美的诗人,却在

国难深重时拍案而起。

㉒闻一多最喜欢屈原的两句诗:“望嘘峨而勿迫”“恐耦鹏之先鸣”»这显示了他对时光的珍惜之心。

所以他关在屋子里做学问,被人称作“何妨一下楼”主人。

㉓王国维说,首先是人的境界风骨,其次才来论定诗。

6

㉔这种“人、史、诗”统一的风格,在西南联大时期得以体现,纯净透明。

【考点题】1.文中“沉重的东西"具体指什么,请结合相关诗句加以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题】2.标题“弦诵幸未绝”有多重意蕴,试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内容上看,文中提到吴宓的对联、赵宝煦与邓稼先的回忆有什么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析文章结尾画横线两段话在文中的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2021年中考考点:诗歌与散文结合题(试题版)答案

一、梁实秋《送行》

1.①说明古人送行是雅人深致,出自于真心,是纯朴真挚,潇洒自然的。

②与下文现代人生活中作为应酬礼节的“送行”形成对比,讽刺了现代人的虚伪做作。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增强文章的文学性。(4分,一点两分)

二、黄裳《浣花草堂》

2.①符合浣花草堂主人杜甫的诗人身份。

②杜诗中那些描写山川风物的诗,引发了作者更为新鲜的感受,以此统领全文。

③引出浣花草堂。

三、鲍尔吉•原野《我们有时度过一个亲密的夜》

1.(1)内容:“我”在不经意间发现一株豆苗,豆苗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幼小的生命令“我”感动,它的

命运使“我”担忧。

(2)语言:细腻真切,自然流畅,形象生动(答运用拟人手法亦可).

【解析】(1)内容方面:“我”回忆起的这间客房,是因为房间艰难生长的幼苗。这段文字写幼苗生

长在洗手间白瓷面盆上的小洞里,从这幽深的洞里趋光而出,可见出它的顽强;它的顽强也触动了“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