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职业卫生_第1页
第四章 职业卫生_第2页
第四章 职业卫生_第3页
第四章 职业卫生_第4页
第四章 职业卫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4.1.1职业卫生职业卫生(OccupationalHealth)是识别和评价不良的劳动条件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以及研究改善劳动条件,保护劳动者健康的科学。第四章职业卫生§4.1职业卫生与职业病概述⒈生产中的职业危害因素⑴化学性因素工业毒物,如Pb、CO、H2S、苯等;生产性粉尘,如矽尘、煤尘等;第四章职业卫生⒈生产中的职业危害因素⑴化学性因素⑵物理性因素如噪声、振动、高温、低温、高气压、低气压、辐射等;

⑶劳动损伤性因素如疲劳过度、劳动强度过大,违反人体生理规律的劳动组织安排等。第四章职业卫生⒈生产中的职业危害因素⑷生物性因素如布氏杆菌、森林脑炎病毒、炭疽杆菌等;有害因素+劳动者个体因素+作用条件

病损。

劳动者个体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健康状况、遗传因素、营养条件、生活方式、卫生习惯等。作用条件主要有接触机会、接触方式、接触时间、接触强(浓)度。第四章职业卫生⒉预防职业性损害原则⑴一级预防,亦称病因预防。劳动卫生本质安全化⑵二级预防,亦称疾病预防。一级预防达不到要求时,采取劳动卫生措施,降低有害因素强度,控制职业性损害的发生。⑶三级预防。对发生职业性损害的劳动者,及时诊断、治疗。第四章职业卫生§4.1.2职业病

★职业病(OccupatioanlDisease)是指劳动者在生产劳动及其他职业活动中,因接触职业危害因素引起的疾病。职业病的分类和目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规定、调整并公布。这一目录目前规定的职业病有10类115种疾病。⒈尘肺矽肺、煤工尘肺等共13种⒉职业性放射性疾病放射性肿瘤、骨损伤等共11种

⒊职业中毒铅、汞、锰、镉、铍等共56种

⒋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中暑、高原病等共5种⒌生物因素所致职业病炭疽、森林脑炎、布氏杆菌病3种

⒍职业性皮肤病接触性皮炎、光敏性皮炎等共8种

⒎职业性眼病职业性白内障等共3种

⒏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噪声聋、铬鼻病、牙酸蚀病3种

⒐职业性肿瘤石棉所致肺癌、间皮瘤等共8种

⒑其他职业病职业性哮喘等5种第四章职业卫生表4-1我国法定职业病名单第四章职业卫生★§4.2.1工业毒物的基本概念⒈毒物定义毒物是指较小剂量的化学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作用于机体,与细胞成分产生生物化学或生物物理作用,扰乱或破坏机体的正常功能,引起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导致暂时性或持久性病理损害甚至危及生命。工业毒物(生产性毒物)指生产中使用或产生的毒物。§4.2职业中毒第四章职业卫生★⒉毒物的形态⑴粉尘:d>0.1mm的固体微粒。如塑料粉尘。第四章职业卫生★⒉毒物的形态⑴粉尘:⑵烟尘:又称烟雾或烟气,是指悬浮在空气d<0.1mm的固体微粒,多为金属熔融后在空气中氧化冷却产物,如熔铅时产生的氧化铅烟尘。第四章职业卫生★⒉毒物的形态⑴粉尘:⑵烟尘:⑶雾:悬浮于空气中的液体微滴,由蒸气冷凝或喷洒形成,如酸雾。粉尘、烟尘、雾又统称为气溶胶。第四章职业卫生★⒉毒物的形态⑴粉尘:⑵烟尘:⑶雾:⑷蒸气:液体蒸发或固体升华而成。第四章职业卫生★⒉毒物的形态⑴粉尘:⑵烟尘:⑶雾:⑷蒸气:⑸气体:常温常压下呈气态的物质,如Cl2、NOx等。第四章职业卫生⒊工业毒物侵入人体的途径⑴呼吸道其中:毒物浓度采用时间加权平均浓度(mg.m-3);10m3表示8h人的大约通气量;贮留率与化学物质水溶性有关,见表4-2。表4-2贮留率与化学物质水溶性的关系第四章职业卫生⑵皮肤工业毒物经皮肤吸收,包括两个扩散过程:①穿透表皮的角质层;②在真皮经毛细血管吸收进入血液。既具有脂溶性又具有水溶性的物质最易经皮肤吸收,如脂溶性与水溶性都很好的苯胺易经皮肤吸收,而脂溶性很好水溶性极微的苯经皮肤吸收较少。第四章职业卫生⑶消化道工业毒物由消化道进入人体的机会很少,多由不良的卫生习惯造成误服,或由于呼吸道黏液混有部分毒物,被无意吞入。第四章职业卫生⒋毒物的体内分布⑴初期:血液中毒物浓度最高,毒物在器官、组织内的浓度主要与供血量有关。

第四章职业卫生⒋毒物的体内分布⑴初期:⑵中期:经过一段时间后(几小时或几天),血液中毒物浓度降低,体内未排出的毒物主要按它对各器官组织的亲和力大小而重新分布,并通过血液循环维持动态平衡。第四章职业卫生⒋毒物的体内分布⑴初期:⑵中期:⑶后期:体内如有长时间不能排出的剩余毒物,则大部分贮留在作为“贮库”的器官或组织中,然后缓慢释放到人的血液中,进行新的循环。

⒌毒物的排泄排出愈快,毒效应愈小。毒物排泄途径:①主要经肾脏随尿排泄;②其次经胆汁进入肠道,随粪便排泄;③少数随乳汁、汗液、唾液、指甲、毛发等排出。④气态和挥发性毒物可经呼气排出。第四章职业卫生第四章职业卫生§4.2.2工业毒物对人体的危害⒈神经系统(CO\H2S)⒊血液和心血管系统(苯)

⒌泌尿系统(卤代烃\酚类)⒎皮肤(强酸\强碱)⒐致癌(石棉)⒉呼吸系统(NH3\Cl2)⒋消化系统(铅)⒍生殖系统(铅\氯乙烯)

⒏眼睛危害(汞\甲醇)⒑其他第四章职业卫生★§4.2.3工业毒物的毒性⒈表示工业毒物毒性的指标表4-3表示工业毒物毒性的指标各种剂量用毒物毫克数与动物的每公斤体重比(mg·kg-1)表示;浓度常用质量浓度

(1m3空气中的毒物毫克数,mg·m-3)或体积分数

表示。第四章职业卫生多种工业毒物共同存在时LD50值估算:式中:a,…,n分别为毒物的重量比,a+…+n=l。根据混合物实测LD50值与估算LD50值之间的相对关系,可以判断毒物联合作用的类型。第四章职业卫生⒉物质的急性毒性分类急性毒性按LD50或LC50划分为剧毒、高毒、中等毒、低毒、微毒五类(见表4-4)。表4-4化学物质的急性毒性分级第四章职业卫生式中,Pv:20℃毒物的饱和蒸气压,kPaLC50:毒物的半数致死浓度,mg.m-3根据IPIT指数将吸人中毒危险性划分为四个等级⒊潜在吸入毒性指数IPITIPIT(IndexofPotentialInhalationToxicity):表4.5IPIT数值对应的毒物吸入中毒危险等级和危险程度第四章职业卫生第四章职业卫生

★§4.2.4最高容许浓度与阈限值⒈最高容许浓度(MAC,MaximumAllowableConcentration)是指为保证人在经常生产劳动中,不致发生急性和慢性职业危害,人工作场所中有害物质进行长期多次有代表性的采样测定,均不应超过的数值。第四章职业卫生

★§4.2.4最高容许浓度与阈限值⒈最高容许浓度使用MAC注意的问题:⑴对未制定标准的物质⑵注有[皮]字样的物质⑶MAC的测量⑷MAC是一项卫生标准⑸两种以上毒物的联合作用第四章职业卫生两种以上毒物的联合作用可分为以下三种:①独立作用:

混合物的毒性是各个毒物单独作用结果的简单汇总②拮抗作用:

一种毒物减弱另一种毒物的毒性,总的毒性小于各种毒物单独作用的总和③协同作用:分为相加作用和相乘作用第四章职业卫生相加作用:

若各种毒物在化学结构上属同系物,或结构相近似,或它们作用的主要靶器官相同,毒作用等于各毒物分别作用的强度的总和。一般情况下,有机溶剂蒸气的混合物可认为是相加作用。相乘作用:又称加强作用。一种毒物加强另一种毒物的毒性,对机体的危害性比相加作用要大。第四章职业卫生不能判断其联合作用的两种以上毒物存在时,可认为是相加作用,其允许浓度应满足:式中,Ci:各物质的实测浓度;Mi:各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第四章职业卫生【例4.1】某车间空气中有苯、甲苯、二甲苯三种毒物共存,经分析检测浓度分别为20、20和60mg·m-3,三种物质的MAC分别为40、100和100mg·m-3,请衡量车间空气中的有毒物质浓度是否超过国家卫生标准?解:达不到国家卫生标准要求!第四章职业卫生⒉阈限值阈限值(TLV,ThresholdLimitValue)是指每日反复暴露的几乎所有工人不致受到有害影响的化学物质在空气中的浓度限值。主要有以下三种:⑴时间加权平均浓度阈限值(TLV-TWA,ThresholdLimitValue-TimeWeightedAverage):8h工作日和40h工作周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第四章职业卫生⒉阈限值阈限值(TLV,ThresholdLimitValue)是指每日反复暴露的几乎所有工人不致受到有害影响的化学物质在空气中的浓度限值。主要有以下三种:⑴时间加权平均浓度阈限值⑵短期接触限值(TLV-STEL,ThresholdLimitValue-ShortTermExposureLimit):暴露时间≤15min。次数≤4次/天,间隔时间≥60min第四章职业卫生⒉阈限值阈限值(TLV,ThresholdLimitValue)是指每日反复暴露的几乎所有工人不致受到有害影响的化学物质在空气中的浓度限值。主要有以下三种:⑴时间加权平均浓度阈限值(⑵短期接触限值⑶极限阈限值(TLV-C,TLV-Ceiling):指任何暴露时间均不应超过的浓度。第四章职业卫生§4.2.5职业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5044-85)是以急性毒性、急性中毒发病状况、慢性中毒患病状况、慢性中毒后果、致癌性、最高容许浓度六项指标为基础的定级标准,见表4-6。1996年原化工部颁发了《化工行业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HG24001-96),补充制定了104种工业毒物的危害程度级别。表4.6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第四章职业卫生指标分级ⅠⅡⅢⅣ极度危害高度危害中度危害轻度危害急性毒性吸入LC50/mg.m-3<200200~20002000~20000>20000经皮LD50/mg.kg-1<100100~500500~2500>2500吸口LD50/mg.kg-1<2525~500500~5000>5000急性中毒发病状况易中毒,后果严重可发生中毒,愈后良好偶可发生中毒未见急性中毒,但有急性影响慢性中毒患病状况患病率>5%患病率<5%,症状发生率>20%偶有中毒发生或症状发生率>10%无慢性中毒而有慢性影响慢性中毒后果脱离接触后继续进展或不能治愈脱离接触后可基本治愈脱离接触后,可恢复,不致严重后果脱离接触自行恢复,无不良后果致癌性人体致癌物可疑人体致物实验动物致癌物无致癌性MAC/mg.m-3<0.10.1~1.01.0~10>10第四章职业卫生§4.2.6职业中毒与现场急救⒈急性中毒与慢性中毒⑴急性中毒是指在短时间内大量毒物进入人体引起的中毒。易挥发、易扩散或易经皮肤吸收的毒物易引起急性中毒,如光气、Cl2、CO、H2S、H3As、苯等。⑵慢性中毒是指长期毒物进入人体引起的中毒。此类毒物大多数有蓄积性,如Pb、Mn、Hg。第四章职业卫生⒉急性中毒的现场急救现场急救应遵循以下原则:⑴救护人员做好防护,使中毒者脱离现场,同时切断毒源⑵防止毒物继续侵入人体⑶促进生命器官功能恢复⑷尽早使用解毒剂BHOPAL1984.12.3案例-博帕尔化学泄漏事故原因:水进入储存异氰酸甲基酯(MIC)的大容器中,从而发生反应,同时产生大量热量,且容器内压力不断升高,最终导致约41吨致命的MIC及其反应产物泄漏。结果:有近4000人当即死亡,随后又有16,000多人死亡,大约有200,000人遭受长期损伤。该公司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