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西藏达孜县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质量跟踪监视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4届西藏达孜县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质量跟踪监视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4届西藏达孜县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质量跟踪监视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4届西藏达孜县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质量跟踪监视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4届西藏达孜县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质量跟踪监视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西藏达孜县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质量跟踪监视模拟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分)1.“雪碧“是一种无色的碳酸饮料,将少量“雪碧“滴入紫色石蕊试液中,然后再加热,溶液的颜色变化情况是()A.先变红后变紫 B.变红后颜色不再改变C.先变无色后变红 D.先变蓝后变紫2.生活中的下列现象,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不正确的是A.液氧和氧气都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是因为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B.成熟的菠萝蜜会散发出浓浓的香味,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C.水沸腾时,掀起壶盖,说明分子大小随温度升高而增大D.液化石油气须加压后贮存在钢瓶中,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隙3.如图是水分子在一定条件下分解的示意图.从中获得的信息错误的是A.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B.水分解过程中分子种类不变C.水分解过程中原子数目不变D.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4.关于电解水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实验证明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B.电解水时在正极产生氧气C.水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1 D.水分子是由氢分子和氧原子构成的5.对相应现象或事实的解释错误的是选项现象或事实解释A乐事薯片充氮气包装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B水受热变成水蒸汽分子的大小发生了改变C酒香不怕巷子深分子在不断的运动D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很小A.A B.B C.C D.D6.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下列变化,其中分子本身发生改变的是()A.水蒸发 B.石蜡熔化 C.水通电分解 D.试管破裂7.下列现象可用同一化学原理解释的是①久置的石灰水,液面上出现一层硬壳状薄膜;②向澄清石灰水中,通过吸管不断吹气,石灰水变浑浊;③为了使石灰浆刷过的墙壁快点晾干,在室内生起一个火盆,开始时墙壁反而更潮湿;④向紫色石蕊试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试液变红.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8.下列化学反应既不属于分解反应又不属于化合反应的是A.镁+氧气氧化镁 B.氯酸钾氯化钾+氧气C.氢气+氧气水 D.氧气+蜡烛二氧化碳+水9.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将木柴架空燃烧,目的是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促进燃烧B.高楼住宅发生火灾时,使用楼内电梯逃生C.逃离火灾现场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并尽量贴近地面逃离D.图书档案起火,可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10.保持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A.氧分子 B.碳原子 C.碳原子和氧原子 D.二氧化碳分子11.下列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A.燃放礼花 B.面包变质 C.植物光合作用 D.冰雪融化12.化学符号“2H”表示A.二个氢原子 B.二个氢元素 C.二个氢分子 D.氢气13.下列物质属于碱的是A.水B.碳酸氢钠C.Cu(OH)2D.H2CO314.小雨同学依据描述书写的化学符号:①3个锌原子;3ZN;②两个氢分子:2H2;③两个氢氧根离子:2OH-;④原子结构示意图对应的粒子:Mg2+;⑤氯化亚铁的化学式:FeCl2;⑥-2价的氧元素:O2-。其中正确的有A.②③⑤ B.①⑤⑥ C.②③④ D.①③⑤15.小雪同学学习了氧气的相关知识后,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下列四个图象是他总结反映对应实验过程中相关量的变化,其中正确的是()A.一定质量木炭在足量氧气中燃烧B.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制取氧气C.用两份等质量的氯酸钾制氧气D.一定质量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16.化学与生活、生产、科研等息息相关,请根据题意填空:(1)空气质量日报是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发布的环境信息,其中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暂定为:_____、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和臭氧等。(2)工业上和科学实验中需要净化程度较高的水,通常采用_____自来水的方法制取得到。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5分)17.(8分)某班同学用右图装置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先用弹簧夹夹住胶管,点燃红磷,伸入瓶中并塞上瓶塞。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集气瓶内水面变化情况。实验完毕,甲同学的集气瓶内水面上升明显小于瓶内空气体积的1/5,乙同学的瓶内水面上升明显大于瓶内空气体积的1/5。下列对这两种现象解释合理的是_______(填编号)。①甲同学可能使用红磷的量不足,瓶内氧气没有消耗完②甲同学可能实验前未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装置漏气③乙同学可能没夹紧弹簧夹,红磷燃烧时瓶内部分空气受热从导管逸出④乙同学可能插入燃烧匙太慢,塞紧瓶塞之前,瓶内部分空气受热逸出兴趣小组同学又用下图装置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他们把红磷换成镁条在集气瓶中燃烧,冷却后打开止水夹,发现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容积的70%,他们的实验操作规范无误。请和他们一起分析:①该实验中,在集气瓶底部铺一层细沙的目的是_________。②如果镁条只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则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最多不超过其容积的_______%,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现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为其容积的70%,根据空气的组成可推出减少的气体中一定还有_____。18.(8分)合理运用燃烧与灭火的化学原理对保障生命财产安全非常重要。(1)如图1所示的一组实验可用于探究燃烧的条件,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请回答下列问题。①可说明燃烧需要与空气接触的实验现象是_____。②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是因为_____。③烧杯中水的作用一方面_____,另一方面_____。④写出白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_____。(2)3月21日江苏响水县某化工公司因爆炸导致火灾,消防员动用高压水进行灭火。其灭火的主要原理是_____。(3)为了防止失火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害,加油站等场所常贴有如图2图标,其中表示“禁止烟火”的是_____(填字母序号)。四、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9.0分)19.(8分)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围绕“酸碱中和反应”,将学生成分若干小组开探宂活动。请你和他们一起完成以下实验探究。(提出问题一)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能否发生反应(实验探究1)甲组同学在烧杯中加入10mL稀硫酸。滴入几滴酚酞试液,接着分两次向烧杯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第一次滴加几滴氢氧化钠溶液后,不断搅拌,第二次继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则第一次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时,溶液中溶质(不考虑酚酞)的质量变化情况是(1)_________;第二次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时观察到的现象是(2)_________。由上述实验甲组同学得出了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能发生反应的结论。反应的化学方程为(3)________。(提出问题二)是否可以用其他试剂证明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能发生反应呢?(实验探究2)同学们想要利用找到的生锈的铁钉继续探究,并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乙组同学的实验过程如图所示:向a试管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时无明显现象,再将混合后的溶液倒入盛有生锈铁钉的另一试管中,观察到(4)______的明显现象。乙组结论:生锈的铁钉可以证明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能发生反应。丙组同学的实验过程与乙组相同,但是丙组同学却未观察到明显现象。丙组结论:生锈的铁钉可以证明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能发生反应。(交流讨论)你认为乙、丙两组中哪个小组由实验现象获得的结论是正确的,并说明理由(5)_________。(反思)若化学反应无明显现象时,可通过证明(6)________来判断有化学反应发生。

参考答案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分)1、A【解题分析】

“雪碧”中含有碳酸,显酸性,将少量“雪碧”滴入紫色石蕊试液中,石蕊试液变红色,加热时碳酸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水不能使石蕊试液变色,石蕊试液又变成紫色。故选:A。2、C【解题分析】

A、液氧和氧气都是由氧分子构成的,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所以都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此说法正确。B、成熟的菠萝蜜会散发出浓浓的香味,说明香味分子运动到空气中,被人嗅到,这种说法正确。C、水沸腾时能掀起壶盖,说明分子运动速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分子的能量增大,分子之间的间隙变大,但分子的体积不变,此说法错误。D、液化石油气须加压后贮存在钢瓶中,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隙,随着压力的增大,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变小。此说法正确。故选:C。3、B【解题分析】

A、每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B、水分解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分子种类发生改变;故选项错误,但符合题意。C、水分解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原子数目不变,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D、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面原子不可分;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B。4、B【解题分析】

A、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的,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该实验证明了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B、电解水时,与正极相连的试管生成的气体是氧气,故选项说法正确;

C、水的化学式为H2O可知氢、氧元素的质量比=2:16=1:8,故选项说法错误;

D、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所以水分子中不能含有氢分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5、B【解题分析】A、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充入食品包装袋内可以防腐,做保护气,故选项正确;B、水受热变成水蒸汽,分子的大小不变,间隔变大;故选项错误;C、酒香不怕巷子深,分子在不断的运动,闻到了酒味,故选项正确;D、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分子很小,故选项正确;故选:B。6、C【解题分析】

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变化的是分子之间的距离,分子本身没变,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了改变.【题目详解】分子本身发生改变的发生的是化学变化,即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由题意可知只有水通电分解生成了氢气和氧气,所以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C。7、A【解题分析】①由于石灰石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而出现白膜,反应原理为:CO2+Ca(OH)2=CaCO3↓+H2O;②由于吹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产生不溶于水的碳酸钙,反应原理为:CO2+Ca(OH)2=CaCO3↓+H2O;③木炭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与石灰乳中氢氧化钙反应产生水,因此墙壁会更潮湿,反应原理为:CO2+Ca(OH)2=CaCO3↓+H2O;④由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使石蕊试液变红,故其反应原理为:CO2+H2O=H2CO3;综上所述,故①②③属于同一反应原理,故答案A正确.【点评】化学来源于生产生活,也必须服务于生产生活,所以与人类生产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也是重要的中考热点之一.8、D【解题分析】

A.镁+氧气氧化镁,由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不符合题意;B.氯酸钾氯化钾+氧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物质,属于分解反应,不符合题意;C.氢气+氧气水,由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不符合题意;D.氧气+蜡烛二氧化碳+水,反应物、生成物均为两种,既不属于分解反应又不属于化合反应,符合题意。故选:D。9、B【解题分析】

A、将木柴架空燃烧,能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促进燃烧,故选项说法正确;B、高楼发生火灾时,线路容易被烧毁或断电,乘电梯易发生触电,停电电梯便会停在楼层中间;电梯厢高温时变形容易失控甚至变形卡住,电梯运作时会使电梯竖井失去防烟功能,从而产生烟囱效应,使其成为拔烟助火的垂直通道,既会威胁人员的安全,又助长了烟火的扩散与蔓延等;所以,在发生火灾时,不能乘坐电梯逃生,故选项说法错误;C、湿毛巾有类似防毒面具作用,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能防止吸入燃烧时生成的烟尘;气体受热密度变小,有毒气体上升聚集在高处,故要尽量贴近地面逃离,故选项说法正确;D、图书、档案、精密仪器等发生火灾时,可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B。10、D【解题分析】

能直接构成物质的粒子有三种:分子、原子、离子,物质是由什么粒子直接构成的,它的化学性质就是由谁来保持的,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所以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粒子是二氧化碳分子。

故选D。11、D【解题分析】

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题目详解】A、燃放礼花过程中火药发生爆炸,生成多种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A不正确;B、面包变质,其中的淀粉发生了缓慢氧化,生成水、二氧化碳等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B不正确;C、植物光合作用时,把水和二氧化碳转化成葡萄糖和氧气,属于化学变化,故C不正确;D、冰雪融化的过程中,冰雪的状态发生了变化,由固体变成了液体,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正确。故选D。【题目点拨】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12、A【解题分析】

由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2H可表示2个氢原子。故选A。13、C【解题分析】

A、水是由H、O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不符合题意;B、碳酸氢钠是由钠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不符合题意;C、氢氧化铜解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属于碱,符合题意;D、碳酸是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属于酸,不符合题意。故选:C。14、A【解题分析】

正确的有:②两个氢分子:2H2;③两个氢氧根离子:2OH-;⑤氯化亚铁的化学式:FeCl2;错误的有:①3个锌原子应为:3Zn;④原子结构示意图对应的粒子应为:Mg;⑥-2价的氧元素应为:。故选A。点睛:化学符号周围的数字表示不同的意义: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分子或离子的个数;右上角的数字表示一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右下角的数字表示几个原子构成一个分子;元素正上方的数字表示元素的化合价。15、D【解题分析】

A、一定质量木炭在足量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当木炭反应完后,二氧化碳的质量不再增加,刚开始二氧化碳的质量为0,故A错误;

B、一定量高锰酸钾分解后生成了锰酸钾和二氧化锰这两种固体,所以最终质量不能为零,故图象反应错误,故B错误;

C、氯酸钾制氧气时二氧化锰起催化作用,不会改变反应生成氧气的质量,故图象反映错误,故C错误;

D、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加热条件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固体质量减少,二氧化锰在实验中是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应该不变,反应过程中二氧化锰固体的质量分数不断增大,反应结束停止增大,故D正确。

故选:D。【题目点拨】根据曲线的纵横坐标轴的说明,判断曲线所表示的变化关系,明确选项中的变化过程是正确答题的根本。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16、二氧化硫蒸馏【解题分析】

(1)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暂定为: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和臭氧等。(2)工业上和科学实验中需要净化程度较高的水,通常采用蒸馏自来水的方法制取得到。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5分)17、4P+5O22P2O5①②③④防止高温物质落下炸裂瓶底212Mg+O22MgO氮气(或N2)【解题分析】(1)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P+5O22P2O5;①甲同学可能使用红磷的量不足,瓶内氧气没有消耗完,测定的结果小于五分之一;②甲同学可能未塞紧瓶塞,红磷熄灭冷却时外界空气进入瓶内,测定的结果小于五分之一;③乙同学可能没夹紧弹簧夹,红磷燃烧时瓶内部分空气受热从导管逸出.测定的结果大于五分之一;④乙同学可能插入燃烧匙太慢,塞紧瓶塞之前,瓶内部分空气受热逸出,测定的结果大于五分之一;由以上分析可知,①②③④符合题意;(2)①镁条燃烧放出大量的热,所以瓶底铺细沙的原因是防止瓶底受热不均而破裂(防止高温物质落下炸裂瓶底);②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21%,所以若镁只和氧气反应,水进入集气瓶的体积不会超过21%,而题中的实验结果为进入了约70%,所以结合空气的成分可以知道镁条可能是与氮气也发生了反应,镁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Mg+O22MgO。18、铜片上白磷燃烧,水下白磷不燃烧温度未达到红磷的着火点提供热量隔绝氧气磷+氧气五氧化二磷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C【解题分析】

(1)①铜片上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白磷燃烧;水下白磷不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白磷不燃烧。可说明燃烧需要与空气接触的实验现象是铜片上白磷燃烧,水下白磷不燃烧。②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