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元词曲》中动态助词考述_第1页
《全元词曲》中动态助词考述_第2页
《全元词曲》中动态助词考述_第3页
《全元词曲》中动态助词考述_第4页
《全元词曲》中动态助词考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全元词曲》中动态助词考述

动态助词是唐代产生的一种新助词范畴。从唐朝到今天,它经历了一个复杂而简单的演变过程。元代是汉语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元代汉语具有不同于宋、明汉语的一些特点。研究元代汉语,元散曲是一种重要资料。散曲是有别于诗、词的新的诗歌样式,是一种雅俗共赏的文学作品。对语言研究来说,虽然元散曲的口语化程度不如元杂剧,但诚如蒋绍愚先生《近代汉语研究概况》所言:“和诗、词相比,元人散曲的口语化程度又要高些。也有一些作品口语化程度相当高,甚至超过杂剧。”25刘坚、江蓝生等先生也在《近代汉语虚词研究》中指出:“总的来说,元人散曲里不乏好材料,值得利用。”13元人散曲中使用了不少动态助词,计有“了”、“着”、“过”、“却”、“将”、“取”、“得”7个。笔者依据中华书局1964年版隋树森《全元散曲》,对元人散曲中动态助词的使用情况进行考察,先对各个动态助词分别描写,然后综合起来进行讨论。一、第三,“了”带“动”的语,都是“半吾说”或“机”“了”表示动作、状态的完成或实现。《全元散曲》所使用的动态助词中,“了”使用最多,格式也最为多样。主要格式有:1、动+了+宾这种格式是动态助词“了”发育成熟后最典型的使用格式。《全元散曲》中的例子如:例1:昏晓相催,断送了愁人,多多少少。(商衟[双调·新水令])21例2:夸翰墨,显文词,枉用了身心空费了纸。(杨果[仙吕·翠裙腰])11例3:意厮投,心相爱,早成了鸾交凤友。(王德信[南吕·四块玉])295以上3例“了”后的宾语都是真宾语,“了”后也可以带准宾语。1例如:例4:翠裙腰掩过半尺,搂胸带趱了一围。(谷子敬[商调·集贤宾]《闺情》)1642例5:不由人又走了两三遭。(王嘉甫[仙吕·八声甘州])92例6:到教俺传情寄恨,审问了三回五次。(朱庭玉[般涉调·哨遍]《伤春》)1213例7:沉吟了半晌。(刘庭信[正宫·端正好]《金钱问卜》)1436例8:俺如今相离了三月如隔数载。(王德信[南吕·四块玉])295例(4)“趱”是“挪移”之意,“一围”是物量宾语;例(5)(6)的“两三遭”、“三回五次”是动量宾语;例(7)(8)的“半晌”、“三月”是时量宾语。这些都是准宾语。例(1)(2)(3)“了”后的宾语都是体词性的,“了”后也可带谓词性宾语,只不过数量不是太多。例如:例9:自赛了儿婚女嫁,却归来林下。(马致远[双调·新水令]《题西湖》)266例10:顿忘了素体相挨,顿忘了神前设下千千拜。(王德信[南吕·四块玉])295例(9)的“赛”意谓“了结心中记挂的事”。2、动+补+了+宾例11:无是无非快活煞,锁住了心猿意马。(卢挚[双调·沉醉东风]《闲居》)113例12:闲把那丝桐一奏,涤尘襟消尽了古今愁。(王德信[商调·集贤宾]《退隐》)292例13:打破了太虚空,便是那出世超凡大道理。(范康[双调·新水令]《乐道》)4693、动+了这种“动+了”有的居句中,有的居分句末,有的居全句末。后两种情况下的“了”实兼有事态助词的作用,是《现代汉语八百词》所称的“了1+2”。例如:例14:渔樵见了无别话。(陈草庵[中吕·山坡羊])148例15:笑了重还笑,沈醉倒。(盍西村[双调·快活年])56例16:比及道是配合了,受了些闲是闲非。(关汉卿[中吕·古调石榴花]《怨别》)174例17:只被这一弄儿凄凉断送的愁人登时间病了。(王和卿[商调·百字知秋令])444、动+补+了例18:丑如驴,小如猪,《山海经》检遍了无寻处。(王和卿[双调·拨不断]《长毛小狗》)46例19:灯儿直下,揪住了么?(无名氏[中吕·四换头]《题情》)1708例20:归塞北恩情恨未消,呆古朵怎放脱了?(王仲元[中吕·粉蝶儿]《集曲名题情》)11025、形+了+宾例21:空岩外,老了栋梁材。(马致远[南吕·金字经])239例22:改朱颜瘦了形骸,冷清清怎生捱?(王德信[南吕·四块玉])295例23:痛恨西风太薄幸,透窗纱吹灭残灯,倒少了个伴人清瘦影。(侯克中[黄钟·醉花阴])2816、形+了例24:妻儿胖了咱消瘦。(马致远[南吕·四块玉]《叹世》)238例25:山,依旧好;人,憔悴了。(陈草庵[中吕·山坡羊])147例26:即渐里把身躯瘦了,将我这朱颜绿鬓看的尽枯憔。(汤式[正宫·赛鸿秋])1548以上共六种格式。为了解各种格式使用频率的高低,我们抽查了电子版《全元散曲》的前200例。其中一例“只休教花残莺老了丽春园”(杨果[仙吕·赏花时])是“短语+了”,情况比较特殊,余199例分布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动+了+宾”这种典型格式使用频率最高;在同类情况下,带宾语比不带宾语常见。二、动态助词体系形成《全元散曲》中,动态助词“着”主要表示持续态或进行态,少数例子表示完成。“着”表示持续态或进行态主要用于下列格式:1、动/形+着+宾例27:破设设柴门上张着破网。(杨果[仙吕·赏花时])8例28:干荷叶,映着枯蒲。(刘秉忠[南吕·干荷叶])13例29:愿吾皇永坐在皇宫里,愿吾皇永掌着江山社稷。(吴弘道[越调·斗鹌鹑])737例30:运有穷通,宽着心胸,一任君王,一任天公。(梁寅[双调·折桂令]《留京城作》)1455这里,前3例是动词加“着”,例(30)是形容词“宽”加“着”。形容词加“着”表示正处于某种状态之中。2、动+着例31:将来书信手拈着,灯下姿姿观觑了。(王和卿[仙吕·一半儿]《题情》)42例32:银烛淡淡光先照,瘦影孤灯对着。教人怎不自量度,急煎煎业眼难交。(王廷秀[中吕·粉蝶儿]《怨别》)318例33:人前面看好,樽席上出色,手掌里擎着。(张鸣善[中吕·普天乐]《赠妓》)12803、动1/形+着+(宾)+动2例34:如此情怀懒看书,高枕着瑶琴听雨。(汤式[双调·沉醉东风]《适意》)1580例35:守着这一盏残灯昏沉沉坐到晓。(王元和[越调·小桃红]《题情》)1617例36:一任你叫得昏,等到午,佯呆着不瞅不觑。(刘时中[正宫·端正好]《上高监司》)673例37:痴着心拜月瞻星,擎着泪织锦题红。(汤式[双调·湘妃游月宫]《冬闺情》)1569这里,例34、例35、例37的后一分句是动词加“着”,例36和例37的前一分句是形容词“呆”、“痴”加“着”。“着”表完成相当于“了”。例如:例38:你自在空踌躇,我如何肯恁么,却又可信着他,没倒断痴心儿为我。(卢挚[商调·梧叶儿]《席间戏作四章》)109例39:减着呵少添着呵便觉多,明月清风共我。(冯子振[双调·沉醉东风])353例40:雁儿呀呀的叫几声,惊起那人听,说着咱名姓,他自有人相迎。(蒲察善长[双调·新水令])1115“着”既表示持续态、进行态,又能与“了”一样表示完成,这是汉语动态助词体系形成后一个时期内各成员相互之间还没有形成明确分工的表现。《全元散曲》中还存在这种现象,不过“着”表完成用例不多见。三、承宣降天,时苗有私家车,没有标准生长“过”表示经验态,强调动作已经成为过去,或者悬想成为过去。《全元散曲》中,“过”作动态助词用例不多,主要用于下列格式:1、动+过例41:海棠开过到蔷薇,春色无多味。(盍西村[越调·小桃红]《杂咏》)55例42:朱帘上,皓齿歌,柳梢青野梅开过。(张可久[双调·落梅风]《越城春雪》)814例43:我本是时苗留下犊,田单用过牯。(姚守中[中吕·粉蝶儿]《牛诉冤》)321例44:家传一瓮淡黄齑,吃过后须回味。(曾瑞[中吕·快活三过朝天子]《自误》)496这里例44是“悬想动作成为过去”。另外,例43和例44的“田单用过”和“吃过”在句中作定语。在《全元散曲》不多的动态助词“过”用例中,这种作定语用的占的比例较大。2、动+过+宾例45:言不尽受过无限苦,恰欲待欢娱。(商衟[双调·风入松])26例46:受过了无限凄凉,谁承望今宵配偶?(张氏[南吕·青衲袄]《偷期》)1649“过”后的宾语可以是动量宾语。例如:例47:茶供过三两巡,涎割到五六桶。(顾德润[仙吕·点绛唇]《四友争春》)1074四、却+宾“却”表示动作的完成或状态的实现,相当于“了”。《全元散曲》中动态助词“却”有一定数量的用例,主要用于下列格式:1、动/形+却例48:恁待去征辽,没话说军期误却。(汤式[商调·集贤宾]《友人爱姬为权豪所夺,复有跨海征进之行,故作此以书其怀》)1491例49:乍离别难弃舍,索惹的恹恹瘦却。(杨讷[商调·二郎神]《怨别》)16112、动+却+宾例50:樽席上玉盏金瓯,封却公男伯子侯,也强如不识字烟波钓叟。(徐琰[双调·沉醉东风]《赠歌者吹箫》)80例51:恨无端报晓何忙?唤却金乌,飞上扶桑。(徐琰[双调·蟾宫曲]《青楼十咏·晓起》)83例52:遂却少年心,称了于飞愿。(关汉卿[二十换头]、[双调·新水令])182例53:四时独占风流选,百年遂却于飞愿。(景元启[双调·新水令])1152这里,例53是“遂却于飞愿”,例52是“称了于飞愿”,“却”同“了”甚明。3、形+却+宾《全元散曲》中,“形+却+宾”有较多用例,例如:例54:为甚等闲间不肯来城市?只怕俗却新诗。(张养浩[双调·殿前欢]《村居》)407例55:淡却双蛾,哭损秋波,台候如何?(乔吉[双调·折桂令]《寄远》)599例56:系马仙庄,寄语云娘,老却崔郎。(张可久[双调·折桂令]《春晚有感》)960例57:牡丹亭闲却秋千架,好春光谁共耍?(童童学士[双调·新水令]《念远》)1263五、[清园方]5.“将”表示动作的完成或状态的实现,也相当于“了”。《全元散曲》中动态助词“将”用例不多见,主要用于下列格式:1、动+将例58:干荷叶,水上浮,渐渐浮将去。跟将你去,随将去。(刘秉忠[南吕·干荷叶])13例59:剖将,试尝,止爱些酸模样。(乔吉[中吕·朝天子]《歌者簪山桔》)578例60:冷无香柳絮扑将来,冻成片梨花拂不开。(乔吉[双调·水仙子]《咏雪》)6272、动+将+宾例61:东风园林昨暮。被啼莺唤将春去。(马致远[仙吕·青哥儿]《十二月·四月》)231例62:绿杨堤忘系孤桩,白浪打将船去。(冯子振[正宫·鹦鹉曲]《渔父》)343例63:揽将天上云,占却山头树。(汤式[南吕·一枝花]《题云巢》)1541例64:放将云归去,唤得鹤来到,和一座好山都占了。(无名氏[双调·清江引])1742“将”表完成,不管是哪种格式,句子多带“来”、“去”等趋向补语。六、动态助词:《中吕红绣鞋》《全元散曲》中,动态助词“取”主要表完成、实现,少数例子表示持续。“取”表完成、实现主要用于“动+取+宾”格式,例如:例65:放取诗瓢去,携将酒榼还。(张雨[商调·梧叶儿]《赠龟溪医隐唐茂之》)695例66:把似唤将春去,争如撺顿取那人来。(朱庭玉[仙吕·祅神急]《闺思》)1203例67:拦着粉颈,落香腮,吃取他几下红绣鞋。(无名氏[中吕·红绣鞋])1693例68:唤取,伴侣,正好向西湖路。(无名氏[中吕·快活三过朝天子四换头]《叹四美》)1715例66“把似”相当于“与其”;“撺顿”同“撺掇”,怂恿之意;“取”是动态助词。“取”表持续的例子如:例69:孝心未伸,孝思怎忍?留取个孝行名儿做标准。(沈橲[南吕·一枝花]《题张思恭望云思亲卷时父母已殁矣》)1000例70:嘱付你僧人记取,苏卿休与,知他双渐何如?(王氏[中吕·粉蝶儿]《寄情人》)1275七、动态助词的使用《全元散曲》中,动态助词“得”主要表完成、实现,少数例子表示持续。“得”表完成、实现主要用于“动+得+宾”格式,用于“动+得”格式极少。1、动+得+宾例71:入得门上个木坡。(杜仁杰[般涉调·耍孩儿]《庄家不识构阑》)31例72:我则厮守得一时半刻,早松了金钏,减了香肌。(关汉卿[中吕·普天乐]《崔张十六事·张生赴选》)161例73:恰殷勤离得深宫,便得到人间好处。(冯子振[正宫·鹦鹉曲]《四皓屏》)352例74:直到吃得粥食,离了卧榻,恰撇得心儿下。(乔吉[南吕·一枝花]《杂情》)6392、动+得例75:紫燕金莺弄也喉舌,我这里妆点得。(无名氏[商调·望远行])1731“得”表持续主要有“动+得+宾”和“动1+得+宾+动2”两种格式,例如:例76:灯将残,人睡也,空留得半窗明月。(卢挚[双调·寿阳曲]《夜忆》)132例77:堪笑这没分晓的妈妈,则抱得不啼哭娃娃。(乔吉[南吕·一枝花]《杂情》)639例78:空随得远浦帆归去,渔村落照船归住。(王氏[中吕·粉蝶儿]《寄情人》)1275汉语发展史上,动态助词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这一类助词产生于唐代,初期有较多成员,且各成员之间功能交叉,后来逐渐简化,成员之间分工亦逐渐明确,最终形成了“了”、“着”、“过”鼎立的格局。唐宋几部文献中动态助词的使用情况见表2。表2中《朱子语类辑略》“将”字栏空缺,原因是吴福祥先生对“将”字语法性质的看法前后有变化,他把原来研究《敦煌变文集》时归入动态助词的“将”改归结构助词。对照唐宋时期动态助词的使用情况,我们可以就《全元散曲》中动态助词的使用情况提出以下几点看法:1、《全元散曲》的动态助词仍然保持唐宋时期的繁复体系,具有“了、着、过、却、将、取、得”等众多成员。这种状况是实际语言的反映,还是元人仿古所致?我们认为应是实际语言的反映。理由如下:(1)文人书面语言的仿古,一般是仿先秦两汉之古。元代文人去仿唐宋之古,这不太可能。(2)元代之后,一些口语色彩较浓的文献中“却、将、取、得”还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