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法视野下犯罪人格的控制_第1页
刑事法视野下犯罪人格的控制_第2页
刑事法视野下犯罪人格的控制_第3页
刑事法视野下犯罪人格的控制_第4页
刑事法视野下犯罪人格的控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刑事法视野下犯罪人格的控制

预防和有效执行犯罪预防和预防,离不开犯罪原因的真实发现。因为只有透过犯罪现象探究犯罪原因,方能使犯罪对策有的放矢。同时,只有建立于充分认知犯罪原因基础之上的刑事立法、定罪、量刑及行刑,才能更好地实现刑法预防犯罪之目的。从犯罪人格角度解释导致行为人犯罪的原因,探讨犯罪人格的刑事法价值,能使犯罪预防机制更趋科学、刑事立法更显人道、刑事政策更加合理。一、罪犯的自我理解(一)刑法的逻辑起点在于犯罪人格的研究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个体在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P8)最早将人格概念引入犯罪学的是美国心理学家塞缪尔·萨姆诺,他们认为精神病人具有不同于常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特别容易从事反社会行为,由此揭开了利用人格概念进行犯罪学研究的新篇章。以龙布罗梭为代表的刑事人类学派改变了古典犯罪学派只注重研究犯罪行为的窠臼,而将犯罪的研究重点放在了犯罪人,使对犯罪人格进行研究成为可能。虽然龙布罗梭的“天生犯罪人”理论被后继者否定,但是这一学说以实证的科学方法研究犯罪者,使刑法理论的研究进入所谓科学的或实证的新时代。在刑法学领域,德国著名刑法学家、刑事社会学派的创始人李斯特认为:刑事责任的根据是实施犯罪行为的人的“反社会性”和“危险性”,而不是行为人的“自由意志”;刑罚轻重不能仅仅根据犯罪的客观危害事实,而应以犯人的性格、恶性、反社会性或危险性的强弱为标准对犯罪人进行分类,并据此实行所谓的刑罚个别化。(P212—213)李斯特的这一思想在刑事法学中具有重要意义,被认为是人格主义的滥觞。作为李斯特学生的日本学者牧野英一,创立了“犯罪征表说”,提出了“犯罪并不是侵害法益,而是恶性的表现”的命题。(P16)著名刑法学家团藤重光发展了由毕克迈耶开其端的人格责任论,认为“行为系在人格与环境之相互作用中,依据行为者之主体的态度而形成者,且系在主体上将人格予以现实化者。人之身体的动静,必须与其人之主体的人格态度相结合,且可认为系其人的人格之主体的现实化时,始能将之解为系出于其人的‘行为’。”(P45—46)新社会防卫论代表人物安塞尔也认为法官定罪量刑不仅依据客观犯罪行为标准,还要依据与行为者人格相关联的诸主观要素,行刑的过程是以罪犯回归社会为目的,应与罪犯的人格调查相配合。(P30)(二).犯罪人格的基本特征关于犯罪人格的概念,见仁见智。兹举几例。第一种观点认为:“当犯罪主体的犯罪心理结构在其人格中占据主导地位,成为支配力量时,这个犯罪主体就具有犯罪人格的特征。其中,犯罪心理结构主要包括七项:(1)社会认知偏差,包括人生观、道德观、法制观等;(2)需求偏差,包括需要和行为习惯;(3)犯罪动机,包括动机和侥幸心理;(4)心理上受到挫折和压抑所引起的不良情绪反应;(5)与犯罪相适应的能力;(6)变态人格”。(P106)第二种观点认为:“犯罪人格是指犯罪人所特有的稳定而独特的反社会心理特征的总称,它是一种反社会人格。犯罪人格具有如下特征:(1)犯罪人格本质的反社会性;(2)犯罪人格的多因性及犯罪性;(3)犯罪人格的内外统一性;(4)犯罪人格的恒久性;(5)犯罪人格的主体归属性,即犯罪人格为犯罪人所独有”。第三种观点认为:“犯罪人格是指直接导致犯罪行为生成的严重反社会且为刑事法律所否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并认为:第一,犯罪人格的形成过程和机制与一般人格相同;第二,在一个人的人格形成过程中,需要是基础;第三,人格具有稳定性,但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转化”。同时,该论者认为犯罪人格只能贴在已经实施了犯罪行为的人身上。(P33)第四种观点认为:“犯罪人格是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由于遗传及社会环境影响而形成的与主流社会规范不相符的,可能促使个体实施反社会犯罪行为的认识偏差、需求偏差及情绪偏差等心理特征的总称。并认为具有六大特征和五大内容。特征:(1)犯罪人格的多因性,即遗传因素、生理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2)犯罪人格的反社会性;(3)犯罪人格的犯罪性;(4)犯罪人格的广泛性,不以犯罪行为为征表;(5)犯罪人格的可测性;(6)犯罪人格的可变性。内容:认识偏差、需求偏差、情感偏差、犯罪能力和自制力”。笔者认为,第一种观点将变态人格视为犯罪人格之内容,失之过宽。第二种观点的概念部分是无疑的,但犯罪人格特征之一的“犯罪人格为犯罪人所独有”,失之过窄,难以苟同,因为犯罪人格仅仅是一种犯罪倾向性,不以犯罪行为的出现为标志。同理,第三种观点关于“犯罪人格只能贴在已经实施了犯罪行为的人身上”的主张犯了与第二种观点相同的错误,不足为取。相比之下,笔者认为第四种观点是可取的。理由如下:第一,犯罪人格是人格的一种,具备人格的基本特征;同时,犯罪人格是犯罪心理的重要内容,不以犯罪行为为征表,即只要具有犯罪倾向性即可。因此,犯罪人格有两种存在形式,即通过犯罪行为凸显的犯罪人格和潜在的犯罪人格,只有前种才能成为法律惩治的对象。第二,犯罪人格具有反社会性格,这是犯罪人格本质性的一面。这种人格与主流社会规范相悖,“对社会而言,不啻构成一种威胁,以故具有实施犯罪可能性之性格,亦称为社会危险性”。(P236)第三,犯罪人格是内外因素相互结合的产物,其中社会环境是决定性因素。第四,犯罪人格具有稳定性。犯罪人格一旦生成、稳定、习惯化,就会引起行为人对外界的态度以及个体的情绪、意志和理智等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当然,稳定性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的促成下,犯罪人格会发生变化,包括量变(犯罪人格由强减弱和由弱增强)和质变即从有变无。第五,犯罪人格具有可测性。犯罪人格能否测量及可信度高低,直接影响犯罪人格的刑事法价值的有无与大小。笔者认为,犯罪人格,特别是通过犯罪行为征表的犯罪人格,是一种客观存在,是可知的、可量度的。也正是如此,研究刑事法中的犯罪人格意义深远。犯罪人格的测量方法主要借鉴人格的测量方法。人格测量的方法主要有四类:投射测量、主体测量、自陈量表和行为测量。(P12)在此基础上,有学者运用自陈量表和结构性访谈方式,对犯罪人格进行检测,取得了较好的信度和效度。(P167)当然,准确把握犯罪人格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只能将犯罪人格放在犯罪预防和预防犯罪中的合适位置。二、.实现预防犯罪的有效实现现代刑事法要求,不管是认定犯罪还是惩处犯罪,不仅要考虑犯罪人的犯罪行为,而且要考虑犯罪人,而犯罪人格是犯罪人中的重要内容。基于犯罪人格的可测性,正确认识和准确评估犯罪人格,可为认定犯罪与惩处犯罪提供一个可行的标准,从而有效地进行犯罪预防和促使预防犯罪的有效实现。犯罪人格的刑事法价值主要体现在:适当考量犯罪人格,探究犯罪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犯罪预防;定性分析犯罪人格,合理划定犯罪圈;定量分析犯罪人格,用以评估人身危险性;建立定罪、量刑和行刑中的犯罪人格考量机制,促进刑法的公正和刑事政策的合理化。以下详述之。(一).动态犯罪人观犯罪人格之于犯罪预防的价值在于犯罪人格促进了动态、整体犯罪人观的形成。“正如并非具备一定素质和环境便必定犯罪一样,素质和环境并非当然的犯罪原因,而是,二者相互联系,形成一定人格(犯罪人格是其主要表现———笔者注,下同),该人格在遇到诱发犯罪的环境即行为环境时,便导致犯罪的发生。因此,必须从相互作用、发展的角度来把握素质和环境的关系。这种将犯罪原因理解为环境和素质的相互作用的观念被称为动态的犯罪观。”(P52)动态犯罪观的形成,“不但可以使我们从生物视角认识犯罪人,而且可以使我们从人的心理视角、社会视角认识犯罪人,使我们认识犯罪人不仅看到其犯罪的生物性原因,而且看到其犯罪的心理原因和社会原因,而不是顾此失彼,使我们从整体上认识犯罪人”。(P23)动态、整体犯罪人观的形成,有益于正确、全面了解犯罪原因,从而适时、有针对性地采取犯罪防范对策,达到预防犯罪的效果。因为,犯罪预防就是“在研究犯罪原因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政治、经济、行政、法律、文化、教育、技术等多种手段,各部门、各单位共同配合,努力消除和减弱各种诱发犯罪的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从而最大限度地防止、控制和减少犯罪现象的发生”。(P167)(二)犯罪必须具有犯罪人格在犯罪是否成立问题上,刑事古典学派侧重犯罪行为的危害大小,近代学派则强调犯罪人主观方面过错的轻重。两派的犯罪观皆具有片面性,折中派的产生代表了人类犯罪观的理性方向。因此,犯罪是主客观的统一,不但受犯罪行为客观危害大小的影响,而且也受行为人主观方面的影响。犯罪行为的发生是以具有犯罪心理为基础的,而犯罪人格是犯罪心理的一个重要内容。依此,犯罪行为的发生是犯罪人格的实现,犯罪的成立应当具备犯罪人格。有学者认为,在故意犯罪中,犯罪人格态度或说犯罪心理的具体表现是对法律的蔑视;在过失犯罪中,犯罪主体的人格缺陷(犯罪人格)是对法律的轻视。笔者认为该论者的观点是妥当的。犯罪的成立在考虑犯罪行为的同时,还要看是否具有犯罪人格。只有这样,才能合理划定犯罪圈,折射人类在刑事法领域中的理性之光。(三).正确处理人身危险性与初犯可能的关系多数学者认为,在量刑时应该考虑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人身危险性是量刑情节的应有之义。那么,何谓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有学者认为:“人身危险性是由犯罪人年龄、心理、生理状况、个人气质、经历、道德观念、教育程度、犯罪前表现、犯罪后个人态度等一系列个人情况所决定的再犯可能性”。(P194)另有学者认为:“人身危险性并非再犯可能的同义语,除再犯可能以外,人身危险性还包括初犯可能。在这个意义上说,人身危险性是再犯可能与初犯可能的统一”。(P170)不管人身危险性是指再犯可能性,还是再犯可能与初犯可能的统一,本文的关键在于为量化人身危险性提供一个可行的标准。笔者以为,作为具有反社会性格、犯罪倾向性的犯罪人格,应是犯罪人人身危险性的征表。正确认识、评估具有可测性的犯罪人格,就能正确把握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从而正确指导量刑。当然,用犯罪人格量化人身危险性,也能促进行刑的合理化与经济性。(四)促进刑事正义和刑事政策的合理化1促进刑法立法的公正公正是法的本性,法是公正的象征。刑法关系公民的生杀予夺,公正性更是其生命所在,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刑法的公正性,包括立法公正、定罪公正、量刑公正和行刑公正。将犯罪人格纳入刑事立法中,可使人身危险性得以量化,从而合理划定犯罪圈,为定罪、量刑和行刑提供一个科学的标准,促进刑法立法的公正。定罪的公正表现在:有无犯罪人格决定罪与非罪,不同类型犯罪人格意味此罪与彼罪,同类型但顽固性不同犯罪人格区分重罪与轻罪。量刑的公正表现为刑罚个别化,即量刑在考虑犯罪的客观危害的同时,兼顾犯罪人的个性特征。质言之,以犯罪行为的客观危害为恒量,行为人犯罪人格的轻重决定刑罚的轻重。行刑的公正凸显在行刑个别化和行刑社会化,根据犯罪人的犯罪人格,进行再犯预测,从而科学得出是否“不再危害社会”的结论,进而决定是否适用缓刑、假释、减刑或其他处遇。2.刑事政策与定罪、量刑及行刑政策之间的联系“定罪、量刑及行刑政策的选择与对犯罪原因的认识密切相关,或者说,定罪、量刑及行刑政策是建立于对犯罪原因的认识基础上:如果认为犯罪是天生的,刑事政策上必然突出对犯罪人犯罪能力的剥夺;如果认为犯罪是后天学习所得,刑事政策上必然突出对犯罪行为的矫正”。(P49)因此,有什么样的犯罪原因论,就有什么样的定罪、量刑及行刑政策。也就是说,合理的定罪、量刑及行刑政策必然建立在对犯罪原因的正确认识之上。定罪、量刑及行刑政策是整个刑事政策的一部分,必然具有“刑事政策的核心便是将危害社会秩序的行为、反社会的行为作为犯罪加以制止,也即防止犯罪”(P3)之旨趣。从犯罪人格角度解释犯罪人犯罪的原因,能使解释的结论更科学、更合理。建立于通过犯罪人格而充分发现犯罪原因之上的定罪、量刑及行刑政策,更趋合理,能有效地防止犯罪,实现刑事政策之核心功能。三、犯罪人格的概念任何犯罪行为的发生都是以犯罪主体的犯罪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而犯罪心理的产生是行为人的大脑对外界消极因素的反映,从哲学的角度看,犯罪心理的形成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是各种外界消极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犯罪心理的生成过程来看,需要是其根源和基础。需要产生动机,当需要与具体的满足对象、工具和手段相结合时,就会产生实施满足需要的犯罪行为,当个体的行为方式经常、反复、稳定地出现时,即构成了一个人的犯罪人格特征。可见,犯罪人格是犯罪心理学的重要内容,是内外因素结合的产物。凭此,我们可以采取有效方法控制犯罪人格的生成,从而达到犯罪预防的效果。(一)预防犯罪人格定型化生成首先,要净化社会环境,主要应采取以下措施:在全社会加强“八荣八耻”教育,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加大执法力度,对违法犯罪行为者给予及时、应有的处罚,控制犯罪人格的定型化生成;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防止犯罪人格或不健康人格的形成;加强心理卫生的宣传教育,帮助有心理问题的人摆脱消极情绪的困扰,防止违法犯罪心理的生成。其次,因为需要是犯罪心理直至犯罪人格的生成基础,因此要“站在统治阶级和社会的角度,应当最大限度地提供人们满足合理需要的条件,解决社会问题,尽量消除激发犯罪心理的诱惑源”。(二).提升行为人自身素质不同的人在相同的社会中生活,有的违法犯罪或产生犯罪心理、生成犯罪人格,其他的则循规蹈矩,与行为人自身素质即免疫犯罪的能力是息息相关的。因此,认为以下方法对预防犯罪是有益的:通过不断学习与训练,增强心理承受能力与调控能力,面对压力和挫折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加强行为人的人格修养,磨砺意志,自觉抵制不良诱惑的侵蚀;提高理性认识,增强其辨别是非的能力。四、预预防犯罪人格测试预防犯罪中犯罪人格的考量,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一).不符合法定犯罪人范围的罪犯如果以犯罪人格为标准,可以将犯罪人划分为以下四类:(1)纯正犯罪人,除包括惯犯和累犯外,还涉及多次实施故意犯罪和暴力侵害性犯罪的犯罪人。这类犯罪人在人格上具有强烈的反社会倾向,而且稳定持久,只要条件许可,就会实施犯罪。(2)不纯正犯罪人,包括无被害人案件的犯罪人、政治犯、宗教犯以及有伤道德情感的犯罪人。这类犯罪人的反社会人格表现不太强烈,往往是基于个人的欲望或者个人信仰而违背公认的社会秩序。(3)偶然犯罪人,包括过失犯、防卫过当者和避险过当者。这类人虽然不像故意犯罪那样具有强烈的反社会犯罪人格,但具有轻视法律的人格缺陷,是一种轻微性的犯罪人格。(4)弱性人格犯罪人,包括青少年犯罪人和病理性精神障碍犯罪人。这类犯罪人具有弱性犯罪人格,而且不稳定。对纯正犯罪人,应采取从重处罚的原则,宜采取剥夺犯罪人再犯能力的方法;对不纯正犯罪人,应采取刑主德辅,注重从思想上对犯罪人进行引导;对偶然犯罪人,应减轻处罚,短期自由刑和罚金刑是刑罚的首选,对符合条件的,应采用缓刑等有利于犯罪人改造的方法;对弱性人格犯罪人,应采取德主刑辅,对青少年犯罪人加强教育,对病理性精神障碍犯罪人要及时予以医疗。以犯罪人格为视角对复杂的犯罪人进行分类,并根据犯罪人的不同犯罪人格特征给予不同处遇,有利于发挥刑罚的功能,从而更好地实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