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情境对个体决策策略偏好的影响_第1页
决策情境对个体决策策略偏好的影响_第2页
决策情境对个体决策策略偏好的影响_第3页
决策情境对个体决策策略偏好的影响_第4页
决策情境对个体决策策略偏好的影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决策情境对个体决策策略偏好的影响

1直接调节的决策行为可以是独立的行为,如果决策过程中真正两在日常决策中,人们往往会发现基于直觉判断或理性分析的困惑。直觉还是分析,这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Frankish&Evans,2009)。近期,研究者提出的双加工(dual-process)理论为决策中直觉和分析的对比研究提供了明晰的概念界定和研究框架(Betsch,2008;Betsch&Kunz,2008;Hodgkinson,Langan-Fox,&Sadler-Smith,2008)。直觉和分析,作为两种具有鲜明特征的信息加工方式,在个体的决策过程中,通常以决策策略的方式发挥作用,即直觉性和分析性决策策略(例如:Vries,Holland,&Witteman,2008;Mikels,Maglio,Reed,&Kaplowitz,2011)。所谓直觉性决策策略是指无意识的、笼统联结的和情绪化的决策策略;而分析性决策策略则指有意识的、逻辑推导的和理性的决策策略(Morris&Mason,2009;Epstein,2010;Gl9ckner&Witteman,2010)。Evans(2008)归纳出有关直觉性和分析性决策策略之间可能存在的三种关系:(1)直觉和分析是彼此独立的,谁先被激活与决策条件有关(例如:Petty&Cacioppo,1986);(2)直觉和分析是可以被平行激活的(例如:Sloman,2002);(3)直觉总是首先被激活,只有必要时其后的分析才会被激活(例如:Evans,2007;Kahneman&Frederick,2002)。那么,在具体决策过程中直觉和分析究竟是独立的、平行的抑或先后发生的?研究者认为,直觉和分析谁首先被激活以及它们的关系类型如何与许多其他因素有关(例如:陈石,李虹,2013;Gl9ckner&Betsch,2008;Hammond,Hamm,Grassia,&Pearson,1987)。Evans(2010)进一步将这些其他因素区分为内源性启动(Endogenouspriming)和外源性启动(Exogenouspriming)因素。内源性启动主要指决策动机和加工容量等内在因素,Petty和Cacioppo(1986)认为,决策动机和加工容量决定直觉和分析加工的关系类型。外源性启动主要指决策情境和任务特性等外在因素(Evans,2010;Gilovich,Cone,&Rosenzweig,2011)。关于直觉和分析决策关系内源性启动影响的研究已有很多(例如:Buchtel&Norenzayan,2008,2009;Dijksterhuis2004;Hammondetal.,1987;Miller,1956;Petty&Cacioppo,1986),但是关于外源性启动影响的研究仍显薄弱。我们发现,文献中涉及直觉和分析决策关系的外源性因素主要集中在这两种决策策略的效果方面,例如,在紧急应激情境下直觉决策效果明显更好(Agor,1986,1990;Blattberg&Hoch,1990;Brockman&Anthony,1998),在日常消费情境下直觉和分析决策的优劣与决策任务的复杂程度有关(例如:Dijksterhuis,Bos,Nordgren,&vanBaaren,2006;李虹,陈石,倪士光,2013)。在直觉和分析决策关系外源性启动影响方面,尽管Gl9ckner和Betsch(2008)的平行约束满意模型(parallelconstraintsatisfactionmodels)解释了Evans(2008)提出的直觉和分析决策的顺序启动关系,对于直觉和分析决策的独立以及平行关系从外源性启动视角进行解释的研究却不多见。更进一步,在外源性启动因素中,已有研究似乎更关注决策任务的性质(例如:Bond,2007;Inbar,Cone,&Gilovich,2010),而对于决策情境如何激活直觉和分析策略的实证研究非常少。综上所述,本研究拟探讨如下问题:不同的决策情境对直觉性和分析性决策是否具有不同的激活作用?目的在于探讨并证明决策情境与决策策略的匹配性。这是对以往决策情境和决策效果关系研究的深化;同时也是对以往决策策略和决策任务关系研究的延伸。本研究将决策情境设定为紧急应激和日常消费两种情境,这样设置的理由主要依据情境对决策影响的五个要素:时间压力,复杂程度,信息开放度,情绪唤起度,以及决策紧迫性(李虹,陈石,倪士光,2013)。紧急应激情境具有高时间压力、情况复杂多变、信息开放不确定、情绪高度唤起以及必须迅速做决策等特点;而日常消费情境则具有低时间压力、情况相对简单、信息相对封闭确定、无明显情绪唤起以及不需要迅速做决策等特点。同时发现,以往研究中关于直觉和分析决策效果的讨论也大都围绕这两类情境展开(例如:Acker,2008;Mikels,Maglio,Reed,&Kaplowitz,2011;Vries,Holland,&Witteman,2008)。此外,环境的多变性,使得个体需要快速且尽量少占用认知资源的处理外界刺激的变化并做出反应(Bargh&Chartrand,1999;Gawronski&Cesario,2013)。个体对决策策略的选择,既可以是有意识地运用某种元认知策略(meta-strategy)的加工过程,也可以是由先前经验激活的、潜意识的、自动联结的加工过程(Payne,Bettman,&Johnson,1993),个体决策策略偏好具有外显和内隐两层结构(Bodenhausen&Todd,2010)。因此,本研究将在外显和内隐两个层面探讨情境对决策策略的激活作用。外显决策偏好发生在意识层面、经过思考,且可以口头报告,而内隐决策偏好发生在潜意识层面、是自动化的,且无法口头报告(例如:Payne,Bettman,&Johnson,1993;Buchtel&Norenzayan,2008)。内隐层面的偏好或许比外显层面的偏好更少受干扰,也更纯净(Payne,Cheng,Govorun,&Stewart,2005;Wentura&Degner,2010)。在上述研究问题基础上,本研究假设如下。假设1:紧急应激情境会优先激活直觉性决策策略,无论在内隐还是外显层面。李虹和高阳(2013)以小鼠为研究对象,发现真实火灾逃生情境下小鼠会采用直觉决策,而直觉是内隐经验的外在表现(Betsch,Haberstroh,&H9hle,2002;Betsch&Haberstroh,2005)。据此推测,人类在紧急应激情境也会首先激活直觉决策策略,无论在内隐还是外显层面。另外,大量关于在紧急应激条件下直觉效果的相关研究也都间接证明直觉启动的优先性(Agor,1990;Blattberg&Hoch,1990;Brockman&Anthony,1998;Kleinmuntz,1990)。假设2:日常消费情境会优先激活分析性决策策略,无论在内隐还是外显层面。Novak和Hoffman(2009)的研究表明,在很多日常消费情境中,个体更倾向于使用分析性决策。他们发现,这些日常消费情境往往是以效用为导向的决策情境,会诱发决策者的工具性动机(instrumentalmotives),促使其通过权衡产品优缺点的理性方式去做出选择。此外,相关研究表明,日常消费情境的情况相对简单、信息相对封闭确定、和无明显情绪唤起等特征都有利于分析启动的优先性(Acker,2008;Bond,2007;Inbar,Cone,&Gilovich,2010)。据此推测,无论在内隐还是外显层面,人类在日常消费情境中会首先被激活分析决策策略。在上述研究问题基础上,本研究设计了两个实验,分别从外显和内隐层面探讨不同情境下直觉和分析决策策略偏好。实验一,采用主观评估的方式,考察紧急应激和日常消费情境下,个体的直觉性和分析性决策策略外显偏好。实验二,采用语义启动范式中常用的词汇判断任务(lexicaldecisiontask),探讨紧急应激和日常消费情境下,个体的直觉性和分析性决策策略的内隐偏好。本研究中将紧急应激情境具体设定为火灾情境,将日常消费情境具体设定为购买电子产品情境。2学习方法2.1测试与设计2.1.1决策策略问题在某高校招募124名本科生参加实验,采用2(情境:紧急应激情境,日常消费情境)×2(决策策略:直觉,分析)两因素被试内设计,因变量为决策策略的外显偏好。剔除实验材料填写不完整的5名被试数据后共有119名被试的数据进入统计分析,其中男生78人(65.5%),女生41人(34.5%),平均年龄21.9岁(SD=2.75)。2.1.2数据分析和结果在某高校招募35名本科生参加实验,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且都为右利手。实验采用2(情境启动:紧急应激情境,日常消费情境)×2(决策策略:直觉,分析)两因素被试内设计,因变量为决策策略的内隐偏好。剔除正确率低于90%的被试1名,共有34名被试的数据进入统计分析,其中男生15名(44.1%),女生19名(55.9%),平均年龄19.56岁(SD=1.16)。实验使用词汇判断任务的范式,参考Casper,Rothermund和Wentura(2010),以及任娜,佐斌,侯飞翔和汪国驹(2012)等人的研究。请被试判断目标词在语义上是否真正成立,目标词包括真词(直觉策略词、分析策略词)和假词,其中假词作为补充材料,对假词的判断反应时不作分析,对真词的判断反应时将作为因变量的测量指标。此外,对真假词判断的正确率作为数据筛选的依据。2.2实验材料2.2.1电子商务情境下的策略偏好决策情境预备研究中,请5位研究生每人写出8个以火灾应激情境描述和8个购买电子产品情境描述。经过对相似情境描述归类后选取出现频率最高的紧急应激情境4个(在教室里听到消防警报;在宿舍楼道里看到浓烟;在食堂里听到爆炸声;在超市里遇到火灾)和日常消费情境4个(在数码商城买mp4;在数码商场买手机;在电子商务网上买相机;在电子商务网上买电脑)。在正式实验时,这8个决策情境以随机顺序呈现给每位被试。策略偏好依据Bond(2007)和Inbar等人(2010)的研究,本实验中的策略偏好评定采用5点计分。(1)直觉策略:面对以下情境,你会凭第一感觉(直觉)做出决定吗?(5=肯定会…1=肯定不会);(2)分析策略:面对以下情境,你会仔细思考后再做出决定吗?(5=肯定会…1=肯定不会)。2.2.2照片照片的预处理情境启动图片预备研究中,事先收集20幅火灾情境图片和20幅购买电子产品情境图片,请12名专家评定后(5点计分,1分代表“完全不符合,5分代表“完全符合”)选出符合程度最高的火灾应激情境图片和日常消费情境图片各8幅,最后对图片进行800×600像素的标准化处理。目标判断词预备研究中,事先收集直觉策略词和分析策略词各20个,请12名专家评定后(按5点打分,1分代表“完全不符合”……,5分代表“完全符合”选出符合程度最高)的直觉策略词和分析策略词各8个,再选取与对应策略词总笔画数和词形相同或相近的两个字作为假词。最终确定的直觉策略词:快速、感觉、经验、直觉、情绪、喜好、自动、本能;分析策略词:比较、理性、系统、利弊、分析、规则、逻辑、精确;假词:快迅、念觉、劲验、直举、情诸、喜妍、自运、苯能、比辅、理生、系丝、禾弊、分近、规赔、逻较、请确。2.3实验过程2.3.1材料发放和评估过程被试进入实验室,主试先对实验意图进行简短说明,“这是一次关于决策方式的测试,请按要求认真填写这份材料”,然后,发放实验材料,发放时背面朝上,等全部被试拿到材料后,翻到正面开始作答。实验材料的第一部分为个人信息,第二部分为不同情境下的决策策略偏好评估,该部分中不同决策情境的呈现顺序已作随机化处理,被试根据指导语,在每种情境下分别对直觉和分析策略偏好做出回答。全部完成后,主试收回材料。2.3.2判断前准备t实现测试进入实验室后,被试坐在计算机前运行实验程序。首先请被试输入年龄、性别,然后呈现指导语(本实验是关于中文词汇的判断测试。您将会在“+”之后,看到一个干扰词,之后呈现的是您需要做判断的目标词。若是真词,请按“C”键,若为假词,请按“N”键。请认真完成每次判断,尽量做到又快有准。理解后请按空格键,进入下一步),告知实验要求、步骤和判断目标。被试理解后按空格键开始实验,每次测试先呈现注视点“+”1000ms,然后呈现决策情境启动图片300ms,接着白屏100ms,最后出现目标词(决策策略词和假词),基本流程见图1。两个反应键“C”和“N”对称平衡,被试做出判断后出现下一个测试。正式测试前有8个试次(trial)的练习测试。正式测试共64个试次(trial)。3结果3.1个体行为特征表1,2剔除未完全填写实验材料的5名被试的数据,119名被试的数据进入分析,不同情境下直觉和分析决策策略偏好的描述统计结果见表1。以决策策略偏好为因变量,进行2(决策情境:紧急应激情境,日常消费情境)×2(决策策略:直觉,分析)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决策策略的主效应非常显著,F(1,118)=36.80,p<0.001,η2=0.237,个体的分析策略偏好(M=3.47,SD=0.71)显著高于直觉策略偏好(M=2.84,SD=0.63)。决策情境的主效应不显著,但决策情境和决策策略的交互作用非常显著,F(1,118)=91.00,p<0.001,η2=0.435。简单效应分析结果显示,在紧急应激情境下,F(1,118)=15.49,p<0.001,η2=0.116,个体的直觉策略偏好(M=3.52,SD=1.02)显著高于分析策略偏好(M=2.84,SD=1.16);在日常消费情境下,F(1,118)=128.92,p<0.001,η2=0.522,个体的直觉策略偏好(M=2.15,SD=1.06)显著低于分析策略偏好(M=4.09,SD=1.00);此外,直觉策略偏好在紧急应激和日常消费两种情境下差异显著,F(1,118)=81.41,p<0.001,η2=0.408;M紧急=3.52,SD=1.02;M日常=2.15,SD=1.06;两种情境下的分析策略偏好差异显著,F(1,118)=69.16,p<0.001,η2=0.37;M紧急=2.84,SD=1.16;M日常=4.09,SD=1.00。3.2情境下主效和决策策略的交互作用对实验数据进行预处理,参照Casper等人(2010)和任娜等人(2012)的研究,筛掉反应时在300ms以下和3000ms以上的数据,并去掉所有判断错误试次的反应数据。不同情境启动下策略词判断的平均反应时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2。以策略词的平均判断反应时为因变量,进行2(情境启动:紧急应激情境,日常消费情境)×2(决策策略:直觉,分析)的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情境启动的主效应和决策策略的主效应均不显著,但是,情境启动和决策策略的交互作用非常显著,F(1,33)=54.46,p<0.001,η2=0.623。简单效应分析显示,在紧急应激情境下,F(1,33)=32.72,p<0.001,η2=0.498,个体对直觉策略词的判断反应时(M=697.79,SD=105.15)显著短于对分析策略词的判断反应时(M=750.91,SD=121.49);在日常消费情境下,F(1,33)=36.02,p<0.001,η2=0.522,对直觉策略词的判断反应时(M=758.37,SD=119.24)显著长于对分析策略词的判断反应时(M=700.14,SD=104.37);此外,紧急应激和日常消费两种情境下直觉策略词的判断反应时差异显著,F(1,33)=24.07,p<0.001,η2=0.422;M紧急=697.79,SD=105.15;M日常=758.37,SD=119.24,两种情境下分析策略词的判断反应时差异显著,F(1,33)=13.9,p=0.001,η2=0.296;M紧急=750.91,SD=121.49;M日常=700.14,SD=104.37。4讨论4.1紧急应激情境下的直觉性决策和分析决策实验一发现,情境对直觉性和分析性决策策略的外显偏好有显著影响,即个体在紧急应激情境下倾向于启动直觉性决策策略,在日常消费情境下则倾向于启动分析性决策策略,这一结果部分支持了假设1和2。紧急应激情境倾向于启动直觉性决策策略的发现与以往直觉决策效果的研究结果相一致(Klein,1993;Vries,Holland,&Witteman,2008)。许多有关紧急应激情境下直觉决策效果的研究表明,在高时间压力,情况复杂,信息开放度高,情绪高度唤起,以及需要立刻做出决策的情境下,直觉决策的效果明显更好(Dane&Pratt,2007,2009;Sayegh,Anthony,&Perrewe,2004;李虹,高阳,2013)。本研究进一步证明,紧急应激条件下直觉决策效果好的重要原因是这种情境优先启动了直觉性决策策略。而日常消费情境倾向于启动分析性决策策略的发现也与以往相关研究结果一致(例如:Dane&Pratt,2009)。在时间充裕,情况简单,信息明确且封闭,以及无明显情绪唤起的情境下,分析决策具有明显优势(Bond,2007;Gilet&Jallais,2011;Inbar,Cone,&Gilovich,2010;张凤华,张华,曾建敏,张庆林,2011)。按照Gl9ckner和Betsch(2008)的平行约束满意模型,如果自动化加工不能够对任务做出满意解释,分析加工才会被激活。紧急应激情境下人们或许没有更多的时间对加工结果做出评价,因此,主要激活的是直觉性决策。而日常消费情境下人们则有充分的时间和认知资源去权衡加工结果,因此,分析性决策会被激活。按照Evans(2008)有关直觉和分析的三种关系模型中的第一种,直觉决策和分析决策谁先被激活与某些其他因素有关,在此,我们的研究证明,紧急应激情境是激活直觉决策的重要其他因素之一,日常消费情境是激活分析决策的因素之一。情境作为一种外源性启动因素,在个体对决策策略的选择过程中似乎起着线索引导性的作用。此外,实验一的结果表明,个体在整体上更倾向于分析性决策策略。这或许和人类文化的理性传统有关,逻辑推导和理性分析长期以来被视为追求真理的最可靠方式和途径,直觉曾长期受到冷落,被认为是不科学的、超心灵体验的现象。4.2反思性智力与自组织智力thirdence实验二发现,情境对直觉性和分析性决策策略的内隐偏好存在显著影响,即个体在紧急应激情境下倾向于直觉性决策策略,在日常消费情境下则倾向于分析性决策策略。这一结果和外显偏好的实验结果方向一致,两者共同支持了假设1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