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岭南中学2023年生物高二上期末经典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广州市岭南中学2023年生物高二上期末经典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广州市岭南中学2023年生物高二上期末经典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广州市岭南中学2023年生物高二上期末经典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广州市岭南中学2023年生物高二上期末经典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州市岭南中学2023年生物高二上期末经典模拟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图甲表示某年度某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简图,P为生产者,Q1为初级消费者,Q2为次级消费者。对下图甲中的各营养级所含有的能量进行分类剖析,结果如下图乙所示。下图乙中a、a1、a2表示上一年留下来的能量,e、e1、e2表示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b+c+d+e为本年度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c1表示初级消费者所含能量中被次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C.b和d之一可代表生产者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D.初级消费者的粪便中所含的能量是包含在c中的2.下图表示人体对刺激的反应,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图中刺激一定来自外界环境的变化B.①②③和①④⑤分别表示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C.内环境中血糖和PH调节均与⑥⑤途径有关D.剧烈运动时,①②③、①④⑤和⑥⑤途径共同发挥作用维持内环境稳定3.下列有关人体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A.免疫系统可对癌变细胞进行监控和清除B.在神经调节中反射弧是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C.神经细胞、内分泌细胞和免疫细胞均可释放化学物质D.幼年时缺乏甲状腺激素不会影响神经系统发育4.下列有关性染色体的叙述正确的是A.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可以控制性别B.性别受性染色体控制而与基因无关C.性染色体在所有细胞中成对存在D.女儿的性染色体必有一条来自父亲5.下列关于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的说法中,正确的是()①都不需要能量②都不需要载体③自由扩散只能顺浓度梯度,而协助扩散既可以顺浓度梯度也可以逆浓度梯度④都是被动运输⑤离子和一些有机分子如葡萄糖,可以通过协助扩散顺浓度梯度运输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④⑤ D.①②⑤6.如图表示两个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甲可表示森林在火灾后进行的演替B.甲的演替速度比乙快、历时短C.甲中①、②处的物种组成相同D.人类的活动往往影响到甲、乙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9分)图1为某地区中某种老鼠原种群被一条河分割成甲、乙两个种群后的进化过程示意图,图2为在某段时间内,种群甲中的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1中a是由于河流产生地理隔离将原种群分为甲、乙两个种群,经过长期的过程b产生品系1和品系2,过程b的实质是___________。(2)图2中在___________时间段内种群甲发生了进化,在T时不一定形成新物种。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_______________(3)若时间单位为年,在某年时,种群甲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0%、30%和60%,则此时A基因频率为_________。若种群甲生存的环境发生改变,使得aa个体每年减少10%,AA和Aa个体每年增加10%,则下一年时种群中的a基因频率约为__________(保留一位小数)。8.(10分)大豆根的弯曲生长与多种因素有关,某高中生物兴趣小组做了图1和图2两组实验。图1实验中将大豆幼根分为A、B、C三组,其中A、C组根冠完整,B组切除一半根冠;C组将根一侧运输部分阻断,箭头所示为生长素(IAA)的运输方向。图2甲为一株水平放置的大豆幼苗培养一段时间后的根和茎的生长情况,乙和丙为1~4处IAA相对浓度变化曲线,虚线代表既不起促进作用也不起抑制作用时的AA浓度。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1实验中通过___________(选填“A、B”、“A、C”或“B、C”)的对照说明根的弯曲生长与根冠是否完整有关,此实验必须在___________(选填“单侧光照”或“黑暗”)的环境下进行。(2)图2甲中水平放置的大豆幼苗出现弯曲生长的原因是受到__________影响,引起IAA在植物体内分布__________所致。(3)图2乙中A1曲线对应图甲__________(选填1、2、3、4)处的1AA相对浓度,和曲线体现了生长素的作用具有__________的特点。测量发现,乙中C对应的IAA浓度比中D对应的AA浓度低,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4)科研人员推测不同浓度的IAA可能通过一种TMK蛋白调控细胞生长(机理见图3)。当IAA浓度较高时,____________被剪切,然后该物质进入细胞核,使__________磷酸化,最终抑制了__________,导致细胞伸长生长被抑制。9.(10分)藏羚羊是中国特有物种,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主要生活在海拔3700~5500米的青藏高原,主要以禾本科和莎草科的植物为食,天敌有狼、棕熊、鹰、秃鹫等。请回答下列问题:(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________特征,要较准确地估算藏羚羊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的调查方法是________。(2)某研究团队对甲、乙、丙三个地区的藏羚羊种群特征进行调查结果如图所示。图中I、Ⅱ、Ⅲ、IV分别对应大(5~8龄)、中(3~5龄)、小(1~3龄)、幼(0~1龄)四个年龄等级(藏羚羊最长寿命8年左右)。则图1中甲的年龄结构组成类型为________,预测此后一段时间,________地区种群藏羚羊数目将保持增长。(3)某草原中藏羚羊在数年内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曲线(R=出生率/死亡率)如图2,据图分析,曲线a~b段藏羚羊种群数量变化最可能为________(选填“增加”或“减小”或“先增后减”或“先减后增”)。除题图中因素外,直接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还有________等。(4)藏羚羊是羌塘高原有蹄类唯一的迁徙物种。成年藏羚羊一年中除交配季节,绝大部分时间是雌雄分群。每年6月份,雌性藏羚羊逐渐集结并向夏季产羔区迁徙,6月20日至7月10日小羊羔陆续出生,完成生产后雌性藏羚羊于7月上旬回迁,8月返回越冬栖息地。图3为12个环境因子对藏羚羊栖息地选择的影响示意图,分析可知,决定产羔地分布的最主要因素依次是________等3个因素。藏羚羊选择的产羔区的食物资源和气候条件都相对较差,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10.(10分)某种小麦中有高秆抗病(TTRR)和矮秆易感病(ttrr)两个品种,控制两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实验小组利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如下三组实验,请分析回答:(1)A组由F1获得F2的方法是_____,F2中出现了矮秆抗病(非亲本)类型,其原因是F1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过程中,位于_____基因进行自由组合。(2)假设A组杂交育种中涉及到n对相对性状,每对相对性状各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彼此间各自独立遗传,在完全显性的情况下,从理论上讲,F2中表现型共有_____种,F2中基因型为杂合子的共有_____种。(3)在一块高秆(纯合体)小麦田中,发现了一株矮秆小麦,请设计实验方案探究该矮秆性状出现的可能原因是基因突变还是环境影响(简要写出方法、结果和结论)_____。11.(15分).动物初次接受某种抗原刺激能引发初次免疫应答,再次接受同种抗原刺激能引发再次免疫应答。某研究小组取若干只实验小鼠分成四组进行实验,实验分组及处理见下表。小鼠分组A组B组C组D组初次注射抗原抗原甲抗原乙间隔一段合适的时间再次注射抗原抗原甲抗原乙抗原甲抗原乙回答下列问题。(1)为确定A、B、C、D四组小鼠是否有免疫应答发生,应检测的免疫活性物质是_____________(填“抗体”或“抗原”)。(2)再次注射抗原后,上述四组小鼠中能出现再次免疫应答的组是_____________。(3)小鼠免疫系统能识别到入侵的抗原后,_____________直接攻击被该抗原入侵的细胞。激活的B细胞则可形成_____________大量合成抗体,分泌到细胞外,结合并阻止该抗原入侵小鼠细胞。(4)科研人员根据该实验特点进行新冠病毒疫苗研制,灭活病毒疫苗可直接作为_____________激发人体的免疫反应,但通常需要多次接种,原因是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D【解析】分析图甲:图甲表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锥体图,P为生产者,Q1为初级消费者,Q2为次级消费者。分析图乙:图乙是将甲图中的各营养级所含有的生物进行分类剖析,图中a、a1、a2表示上一年留下来的能量,e、e1、e2表示呼吸消耗量,c、c1、c2表示流向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b、b1、b2和d、d1、d2表示未被利用的能量和流向分解者的能量。【详解】A、图乙中a、a1、a2表示上一年留下来的能量,e、e1、e2表示呼吸消耗的能量,c、c1、c2表示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b、b1、b2和d、d1、d2表示未被利用的能量和流向分解者的能量。由图乙可知,b+c+d+e代表的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是本年度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A正确;B、c代表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c1代表次级消费者的同化量,B正确;C、已知e是植物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那么b和d中的一个表示植物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一个表示未被利用的能量,C正确;D、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该营养级的同化量,不在c中,应该属于生产者给分解者的部分,在b或d中,D错误。故选D。2、D【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①②③表示神经调节过程,其中效应器是肌肉;①④⑤表示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的过程,其中效应器是腺体;⑥⑤表示体液调节过程.人体内环境稳定是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的结果。【详解】A、刺激可能来自内环境理化性质的改变(如体温升高等)或外界环境的变化(如寒冷环境),A正确;B、效应器是由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所以图中①②③表示神经调节,①④⑤表示神经和体液调节,B错误;C、内环境中血糖主要与⑥⑤途径有关,而PH调节主要依赖血液中的缓冲物质,C错误;D、人体内环境稳定是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的结果,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人体对刺激的反应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3、D【解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免疫系统的功能有:防卫、监控和清除。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有:一方面,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另一方面,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详解】免疫系统可及时的监控和清除体内癌变、衰老的细胞,A正确;在神经调节中反射弧是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包括5个环节,B正确;神经细胞可分泌神经递质,内分泌细胞可分泌激素,免疫细胞可分泌抗体、淋巴因子等,C正确;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细胞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因此幼年时缺乏甲状腺激素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患呆小症,D错误。故选D。4、D【解析】细胞中与性别决定有关的染色体称为性染色体,其它的染色体称为常染色体,所以说性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有关,而常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无关。【详解】A、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有的可以控制性别,但是也有不控制性别的,如控制色盲的基因,A错误;B、性染色体能控制性别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性染色体上有控制性别的基因,B错误;C、性染色体在体细胞中可能成对存在,但在生殖细胞中一般不成对存在,C错误;D、女性有两条X染色体,其中一条来自母亲,另一条来自父亲,D正确。故选D。5、C【解析】本题考查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相关知识。物质跨膜运输包括被动运输(自由扩散、协助扩散):运输方向为高浓度到低浓度,不需要消耗能量和主动运输:运输方向为低浓度到高浓度,需要消耗能量。【详解】①都不需要能量,正确;②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协助扩散需要载体,错误;③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都只能顺浓度梯度,错误;④都是被动运输,动力是浓度差,正确;⑤离子和一些较大分子如葡萄糖,可以通过协助扩散顺浓度梯度运输,如神经细胞钠离子进入细胞、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等,正确。所以正确的是①④⑤。故选C。6、C【解析】分析曲线图可知,甲群落物种丰富度在较短的时间内先迅速降低后很快恢复到原状态,应属于次生演替,乙群落经历漫长的时间物种丰富度缓慢增加,应属于初生演替,故甲可表示火灾后森林进行的演替,A正确;次生演替的演替速度比初生演替快、历时短,B正确;甲中①②两处的物种丰富度相同,但由于所处的环境条件已经不同,故物种组成不同,C错误;人类的活动可影响甲、乙演替的速度和方向,D正确。【考点定位】群落演替【名师点睛】易错易混——辨明群落演替的三个易误点:(1)演替并不是“取而代之”: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优势地位,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2)演替是“不可逆”的: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但人类活动可使其不按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3)群落演替是一个漫长但并非永无休止的过程:当群落演替到与环境处于平衡状态时,就以相对稳定的群落为发展的顶点。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1).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2).QR(3).生殖隔离(4).75%(5).23.6%【解析】分析图1,a表示地理隔离,b表示基因频率变化的不断积累,c表示生殖隔离;分析图2,A基因频率在Q~R时期不断增加,在R时期之后A的基因频率达到稳定状态。【详解】(1)图1中由于河流产生了地理隔离将原种群分为甲、乙两个种群,经过长期的过程b产生品系1和品系2,此时还是同一物种,所以过程b的实质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2)分析图2,在Q到R阶段A的基因频率在改变,所以在此段时间内种群甲发生了进化。在T时种群基因频率相对R之前发生了改变,但不一定形成新物种,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产生。(3)若时间单位为年,在某年时,种群甲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0%、30%和60%,则此时A基因频率为60%+1/2×30%=75%。若种群甲生存的环境发生改变,使得aa个体每年减少10%,AA和Aa个体每年增加10%,则下一年时种群中aa为(10%-10%×10%)=9%,AA为60%+60%×10%=66%,Aa为30%+30%×10%=33%,a基因频率约为(9%×2+33%)÷(9%×2+66%×2+33%×2)×100%=23.6%。【点睛】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物种的形成和基因频率的计算等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而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产生,生物进化不一定形成新物种,形成新物种生物一定进化。8、(1)①.A、B②.黑暗(2)①.重力##重力作用②.不均匀(3)①.2②.两重性③.根比茎对生长素更加敏感(4)①.TMK蛋白C端②.蛋白X③.促进生长基因的表达##促进生长基因的转录【解析】分析题图:图1中A组没有做任何处理为空白对照,B组的实验变量为有无根冠,C组的实验变量为根尖伸长区部位两侧生长素的含量,A组与B组的对照表明,根的弯曲生长与根冠有关;C组与A组进行对照分析,C组幼根一侧的生长素运输被阻断,导致根尖伸长区部位两侧生长素分布不均匀,由于根尖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高,左侧生长素浓度高,抑制生长,右侧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因此向左侧弯曲;图2中生长素的浓度2>1,4>3,由于根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高于茎,故根的部位2生长素浓度高表现为促进作用弱,甚至抑制生长,对应A1,1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对应A2,茎的部位,生长素浓度4>3,促进作用4>3,表现为背地生长,故4对应B1,3对应B2。图3在IAA浓度较高时,TMK蛋白C端被剪切,进入细胞核,导致蛋白X发生磷酸化,抑制促生长基因的转录,导致细胞伸长生长被抑制,细胞生长变慢。【小问1详解】据分析可知,A组没有做任何处理为空白对照,B组的实验变量为有无根冠,A组与B组的对照表明,根的弯曲生长与根冠是否完整有关。由于光照会引起生长素的分布不均,故此实验必须在黑暗的环境下进行。【小问2详解】图2甲中水平放置的大豆幼苗出现弯曲生长的原因是受到重力作用,引起IAA在植物体内分布不均匀,近地侧2和4的生长素浓度高于远地侧1和3的生长素浓度,进而引起两侧的细胞生长速率不同而弯曲生长。【小问3详解】图乙中A1曲线对应图甲2处的生长素相对浓度变化,即浓度升高,抑制根的生长。A2浓度较低,促进生长,当A2浓度升高,高于C之后,表现为抑制生长,体现了生长素的两重性特点。由于根比茎对生长素更敏感,图乙中C对应的生长素浓度比图丙中D对应的生长素浓度低。【小问4详解】在IAA浓度较高时,TMK蛋白C端被剪切,进入细胞核,导致蛋白X发生磷酸化,抑制促生长基因的转录,最终使促生长因子不能合成,导致细胞伸长生长被抑制。【点睛】本题依托生长素的有关知识,主要考查相关实验的设计、分析,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9、(1)①.数量②.标志重捕法(2)①.衰退型②.丙(3)①.增加②.迁入率和迁出率(4)①.植被类型、距水源距离、坡度②.人类和其他野生动物干扰较少,僻静安全【解析】题图分析:图1中Ⅰ、Ⅱ、Ⅲ、Ⅳ分别对应大、中、小、幼四个年龄等级,甲种群Ⅰ>Ⅱ>Ⅲ,年龄结构属于衰退型;乙种群各年龄段的数目大致相等,属于稳定型种群,丙种群Ⅲ>Ⅳ>Ⅱ>Ⅰ,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图2中,当藏羚羊的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比值R大于1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藏羚羊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多;当藏羚羊的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比值R小于1时,即出生率小于死亡率,藏羚羊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少;直接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内部因素除题图中因素外还有迁入率和迁出率等。【小问1详解】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藏羚羊是动物,活动范围比较大,活动能力比较强,要调查其种群密度最合适的方法是采用标志重捕法。【小问2详解】分析柱形图1可知:图中Ⅰ、Ⅱ、Ⅲ、Ⅳ分别对应大、中、小、幼四个年龄等级,甲种群Ⅰ>Ⅱ>Ⅲ,年龄结构属于衰退型;乙种群各年龄段的数目大致相等,属于稳定型种群;丙种群Ⅲ>Ⅳ>Ⅱ>Ⅰ,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故预测此后一段时间,丙地区种群藏羚羊数目将保持增长。【小问3详解】由图2分析,当藏羚羊的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比值R大于1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藏羚羊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多;当藏羚羊的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比值R小于1时,即出生率小于死亡率,藏羚羊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少,据图2分析,曲线a~b段藏羚羊种群R大于1,其数量变化最可能为增加。直接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内部因素除题图2中出生率和死亡率外,还有迁入率和迁出率。【小问4详解】由图3中环境因子贡献值高低可看出植被类型、距水源距离、坡度对产羔区的贡献值较大,故决定产羔地分布的最主要因素依次是植被类型、距水源距离、坡度。食物资源和气候条件都相对较差的区域,人类和其他野生动物干扰较少,僻静安全,故藏羚羊选择这样的区域为产羔区。10、(1).自交(2).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3).2n(4).3n-2n(5).将矮秆小麦与高秆小麦杂交,如果子一代为高秆,子二代高秆:矮秆=3:1(或出现性状分离),则矮秆性状是基因突变造成的;否则,矮秆性状是环境引起的。(或将矮秆小麦与高秆小麦种植在相同环境下,如果两者未出现明显差异,则矮秆性状是环境引起;否则矮秆性状是基因突变造成的)【解析】分析图形:A组为杂交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B组为单倍体育种中的花药离体培养,原理是染色体变异,由于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是单倍体,瘦弱、高度不育;C组为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和不定向性等特点。【详解】(1)A组为杂交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即F1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过程中,等位基因彼此分离,而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发生了自由组合。(2)考虑1对等位基因,F2表现型是2种,基因型有三种,包括显性纯合、隐性纯合和杂合子,纯合基因型有显性纯合与隐性纯合共2种,所以假设杂交涉及到n对相对性状,每对相对性状各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彼此间各自独立遗传。在完全显性的情况下,从理论上讲,F2表现型共有2n种,基因型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