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市政工程绿色施工规程_第1页
建筑与市政工程绿色施工规程_第2页
建筑与市政工程绿色施工规程_第3页
建筑与市政工程绿色施工规程_第4页
建筑与市政工程绿色施工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引用标准名录《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GB/T50640《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有害物质限量》GB18580~18588《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建筑施工场界噪声测量方法》GB12524《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GB10070《劳动防护用品选用规则》GB11651《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CJ164《建筑施工现场环境与卫生标准》JGJ146《建筑拆除工程安全技术规范》JGJ147《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927《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民用建筑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室内建筑装饰装修材料有害物质限量》GB18580-18588《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6566《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3…………….安徽省地方标准建筑与市政工程绿色施工规程SpecificationforgreenconstructionofbuildingandmunicipalengineeringDB34/T××××-20××(征求意见稿)条文说明目录1总则 2术语 3基本规定 4.绿色施工管理 4.1一般规定 4.2各责任主体的职责 4.3组织管理 4.4资源管理 4.5人员安全与健康管理 5.环境保护措施 5.1一般规定 5.2扬尘污染控制 5.3有害气体排放控制 5.4水污染控制 5.5光污染控制 5.6土壤污染控制 5.7噪音污染控制 5.8固体废弃物控制 5.9资源、地下设施和文物保护 6施工场地布置 6.1一般规定 6.2施工总平面布置 6.3场区围护及道路 6.4临时设施 7土石方与地下工程 7.1一般规定 7.2土石方工程 7.3桩基工程 7.4地基处理工程 7.5地下水控制 7.6隧道工程 8主体结构工程 8.1一般规定 8.2现浇混凝土结构工程 8.3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工程 8.4砌体结构工程 8.5钢结构工程 9装饰装修与建筑节能工程 9.1一般规定 9.2室内装饰工程 9.3屋面和防水工程 9.4保温工程 10机电安装工程 10.1一般规定 10.2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 10.3通风与空调工程 10.4建筑电气工程及智能建筑工程 10.5电梯工程 10.6城市管道(给水、排水、热力、燃气)工程 11拆除工程 11.1一般规定 11.2拆除施工 11.3拆除物的综合利用 12绿色施工监测 12.1一般规定 12.2水资源利用监测 12.3能源利用监测 12.4材料资源利用监测 12.5施工环境保护监测 13绿色施工检查 13.1一般规定 13.2绿色施工检查 1总则1.0.1本条阐述制定本规程的目的。本规程旨在推行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中积极推动绿色施工,采用绿色施工技术进行现场管理和施工,体现“四节一环保”要求,保障从业人员健康。1.0.3阐述本规程与其他相关验收规范的关系。2术语2.0.1绿色施工总体框架由施工管理、环境保护、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能与能源利用、节地与施工用地保护六个方面组成。实施绿色施工,应对施工策划、材料采购、现场施工、工程验收等各阶段进行控制,加强对整个施工过程的管理和监督。2.0.4可再利用材料主要包括管道、木质产品、钢筋、砖石和部分装饰材料等,使用可再利用材料可以省去材料在生产和运输过程中带来的资源耗费和环境污染。2.0.9建筑垃圾需要按规定进行相应的处理。按产生源分类,建筑垃圾可分为工程渣土、装修垃圾、拆迁垃圾、工程泥浆等;按组成成分分类,建筑垃圾中可分为渣土、混凝土块、碎石块、砖瓦碎块、废砂浆、泥浆、沥青块、废塑料、废金属、废竹木等。2.0.10本定义中不包含《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中明文规定的危险废物。2.0.13建筑工业化通过现代化的制造、运输、安装和科学管理的生产方式,来代替传统建筑业中分散的、低水平的、低效率的手工业生产方式,能够整合设计、生产、施工等整个产业链,是提升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式,是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方向。建筑工业化的主要标志是建筑设计标准化、构配件生产工厂化,施工机械化和组织管理科学化。3基本规定3.0.2建设单位在招标文件和合同中明确绿色施工的目标、内容和要求,并向施工单位提供包括场地、环境、工期、资金等方面的绿色施工保障,有利于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积极推进绿色施工。】3.0.3工程项目开工前,施工单位应明确绿色施工目标,并应进行绿色施工影响因素分析。绿色施工策划应通过绿色施工组织设计、绿色施工方案和绿色施工技术交底等文件的编制实现。工程项目的总承包单位应以项目管理者身份对各分包单位的绿色施工组织设计、绿色施工方案进行审核,根据预先设定的绿色施工总目标,进行目标分解、实施和考核活动。要求措施、进度和人员落实,实行过程控制,确保绿色施工目标实现。3.0.4绿色施工组织和技术措施应科学、合理,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绿色施工方案应包含:1.工程概况、2.绿色施工目标、3.管理组织机构及职责、3.环境保护、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5.节水与水资源利用、6.节能与能源利用、7.节地与土地资源保护、8.人力资源节约和保护及9.创新与创效等方面的具体技术细节。3.0.8装配式建筑能够充分体现了四节一环保,是国家大力倡导的绿色建筑,更能展现绿色施工技术,是建筑工业化的必然趋势。国家大力鼓励以大力发展建筑工业化为载体,以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为动力,创新突破相关核心技术,加大智能建造在工程建设各环节应用,形成涵盖科研、设计、生产加工、施工装配、运营等全产业链融合一体的智能建造产业体系,提升工程质量安全、效益和品质,实现建筑业转型升级和持续健康发展。3.0.11绿色施工活动开展的效果是通过各项指标的评价来体现的,而各项指标是通过相关资料和监测的数据来反映的,如水质、噪声、扬尘等。3.0.13施工单位定期进行绿色施工自查,有利于及时发现施工过程中绿色施工的不足,及时采取改进措施,严格执行绿色施工专项方案,必要时调整绿色施工技术措施,确保绿色施工目标的实现。4.绿色施工管理4.1一般规定4.1.1在项目策划、设计阶段建设单位在编制工程概算和招标文件时,建设单位应明确建设工程绿色施工的要求,并提供包括场地、环境、工期、资金等方面的保障。4.1.2在实施过程中各方责任主体应根据绿色施工要求,明确材料采购要求,绿色施工内容、工程验收标准等各阶段控制指标,以便实施阶段的管理和监督。4.2各责任主体的职责4.2.1建设单位在项目策划阶段应充分考虑到绿色施工的要求,在工程概算和招标文件中均应有所体现,并提供保证绿色施工实现(如场地、环境、工期、资金等)条件的保障。绿色施工离不开参建各方共同的参与,建设单位应协调参建各方互相配合,并协调参建各方签订施工管理协议,明确各方责任,以保证参建各方积极配合,避免责任推诿。建设单位作为工程建设的主体,应会同参建各方接受工程建设主管部门对建设工程实施绿色施工的监督、检查工作,以保证绿色施工过程监督控制、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4.2.2绿色施工专项方案实施前,施工单位的专项方案须报监理单位,并由监理工程师批准后方可实施。监理单位应在施工过程中对绿色施工专项方案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4.3.3建设单位需在招标招标文件及合同中明确绿色施工各方责任主体的绿色施工评价标准或考核依据,同时明确具体的奖罚标准,以便绿色施工工作顺利推进。4.4规划管理4.44.4节建议整体删除,其中内容与4.2中规定大多重复。4.4.1施工单位应注重绿色施工的统筹和策划,在工程开工前应编写绿色施工实施策划,编制绿色施工专项方案。建议删除,与建议删除,与4.2.3中第3条重复。4.4.1条文说明:项目开工前,施工单位应针对绿色施工总体要求,结合项目的特点和现场实际条件,编制绿色施工实施规划。4.4资源管理4.4.1本条要求,将施工阶段能源、资源消耗总量分解下达到施工区、生活区、办公区,作为分区考核和控制指标。指标分解是实现总量控制的手段,分区用量应综合考虑机械设备、劳动力配置及施工周期等因素。4.4.3工程产品共享是资源节约的一项重要措施,如工程特种设备的共享、可重复使用材料的共享、能源的共享等。4.5人员安全与健康管理4.5.3施工现场的施工区域应与办公、生活区划分清晰,并应采取相应的隔离防护措施。开展卫生防疫教育,准备必要的医疗措施,配备经过培训的急救人员,有急救措施、急救器材和保健医药箱。4.5.4建设单位应定期组织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对施工现场施工人员的住宿、膳食、饮用水等生活与环境卫生条件进行检查。4.5.5对从事有毒有害作业人员,应当组织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要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为劳动者提供个人使用的防护用具、用品。防护用具、用品必须符合防治职业病危害的设备或材料。4.5.6施工现场应结合季节特点,做好作业人员的饮食卫生和防暑降温、防寒取暖、防煤气中毒、防疫等各项工作。5.环境保护措施5.1一般规定5.1.1建设单位应组织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将影响环境的不利因素识别出来,便于施工中加强控制。5.2扬尘污染控制5.2.4施工现场可以在道路两边,围墙上、塔吊上,外架等部位设置喷雾降尘设施,也可以采用雾炮机进行降尘,安排专人定时洒水降尘。对于基坑面积大的工程建议采用350mm孔径以上的雾炮机,其射程可以达到80-120M。土石方作业区内扬尘目测高度宜小于1.5米,结构施工、安装、装饰装修阶段目测扬尘高度宜小于0.5米,并不扩散到工作区域外。5.2.7施工现场可以采用轻质墙板、砖砌围墙等材料进行围挡封闭。对于主要施工路段施工现场围挡高度从地面向上不得低于2.5米,一般路段施工现场围挡高度不得低于1.8米。围挡及围挡基础应牢固、稳定、整洁、美观。距离交通路口20m范围内占据施工道路设置的围挡,其0.8m以上部分采用通透性围挡,并应采取交通疏导和警示措施。方便车辆能够通视,确保安全。5.3有害气体排放控制5.3.7沥青拌合味道大,污染重,施工现场需要使用沥青拌合的,应设在居民区,学校等敏感点以外的下风向处,严禁设置在以上敏感点以外的上风向处。并应采用封闭式沥青加热工艺,不得露天进行沥青加热。5.4水污染控制5.4.1施工现场泥浆等生产、生活污水要经过三级沉淀、并对有害物质检测,确定没有污染和有毒物质才可进行排放。5.4.2非传统水源和现场循环再利用的水(包括地下抽取水)在使用过程中,应对水质进行检测,主要检测水质的氯离子含量、有毒物质成分等。5.4.5食堂、盥洗室、淋浴间的下水管线应设置过滤网,并应与市政污水管线连接,保证排水畅通。食堂应设隔油池,隔油池要至少三级沉淀,并应派专人及时清理。每月清理后要进行消毒处理。并留设消毒处理资料。5.4.6施工现场采用移动式厕所的应委托环卫单位定期清理;施工单位要和环卫单位签订合同,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环卫单位有专门的药物可以对移动厕所进行清理,让排泄物变成液态,通过现场施工升降机运到地面,然后装车运往指定地点。施工现场设置临时厕所的,应采用小型化粪池及渗透井,优先选用可多次重复使用的埋入式化粪池,(建议采用玻璃钢化粪池)对厕所污水进行处理后再排入市政污水管道。5.5光污染控制5.5.1建筑夜间施工塔吊照明灯、焊接等容易造成光污染,应避免或减少施工过程中的光污染,夜间室外照明灯加设灯罩,夜间施工大型照明灯应采用俯射角度,并设置挡光板,控制照明灯照射角度,限制施工场地范围光线溢出,确保无直射光线射入非施工区,不对周围住户造成影响。5.5.2电焊作业应采取遮挡措施,一般采用遮光漏斗,避免电焊弧光外泄。5.6土壤污染控制5.6.1施工造成的裸土,对于基坑支护工程,条件具备的可以采用砂浆对现场进行硬化,对于空地或者即将启动的土方,及时覆盖砂石或种植速生草种,以减少土壤侵蚀。5.6.6施工现场存放的油料和化学溶剂等物品容易渗漏,造成污染。造成污染后对土质和地下水都会造成不可修复的危害,应设有专门的库房,地面应做防渗漏处理,要求库房做防水层及防水保护层,面层贴砖。5.7噪音污染控制5.7.1《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规定,建筑施工场界噪声排放限值按照4a类声环境功能区来确定环境噪声限值。工程施工时,夜间突发噪声其最大声级超过环境噪声限值的幅度不得高于15dB(A),即夜间突发噪声最大声级不得超过55+15=70dB(A)。施工期间应对噪声敏感部位如学校、医院、科研单位等进行噪声监测,噪声监测方法执行国家标准《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5.7.5施工现场木工棚宜采取全封闭房间,可以采用活动板房或者轻质材料制作成密闭空间,门窗挂降噪屏。进行模板、脚手架支、拆及搬运作业时应轻拿轻放,不得高处抛掷。5.7.9在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内,如医院、学校、科研单位、住宅小区等噪声敏感部位,夜间不得进行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施工作业。确需进行夜间施工的,施工单位应在夜间施工许可期限内施工,并采取有效的噪声污染防治措施。如浇筑混凝土,要采用防护棚对泵车进行封闭防护,对泵管进行保温降噪,采用低噪声的震动器。不得无意敲打泵管。施工单位应在夜间施工许可期限内施工,并采取有效的噪声污染防治措施。如浇筑混凝土,要采用防护棚对泵车进行封闭防护,对泵管进行保温降噪,采用低噪声的震动器。不得随意敲打泵管。5.7.10鼓励施工单位采用采取先进的施工工艺,选用噪声标准较低的施工机械、设备。高效的震动器,节能的设备,如塔吊有定期监控系统,可以定时开关镝灯,可以根据吊装量安排器重量。5.8固体废弃物控制5.8.2对施工现场的砌体垃圾可以粉碎后进行抹灰或者回填,对于碎混凝土可以当做道路路基,对于木枋可以采用对接技术,接长后重复利用,对废模板可以做防护用,或者临边洞口防护,防护踢脚板等。砂浆可以重复利用。5.9资源、地下设施和文物保护6施工场地布置6.1一般规定6.1.1本条规定了在平面规划前应对施工场地、环境条件进行分析,在施工中应减少场地干扰,保护环境,分析的内容包括:施工现场的作业时间和空间、具有的能源和设施、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工程施工所选用的料具性能等,同时需要保护场地四周原有地下水形态,减少抽取地下水,应采取防止水土流失措施,施工后应恢复植被。6.1.2在施工总平面图布置时,应充分利用现有和拟建建筑物、道路、给水、排水、供暖、供电、燃气、电信等设施和场地等,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护施工现场文物古迹及古树名木。6.1.3临时设施建造会对建筑场地上现存的动植物资源、地形地貌、地下水位等造成影响;甚至还会对场地内现存的文物、地方特色资源等带来破坏,影响当地文脉的继承和发扬。施工单位应结合实际,根据临时设施最低面积指标设计,使临时设施占地面积有效利用率大于90%。6.2施工总平面布置6.2.1施工现场的生产区应与办公区、生活区分开设置,并应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应设置大门,设置醒目的标识。6.3场区围护及道路6.3.1施工现场围墙可采用预制轻钢结构等可重复利用材料、提高材料使用率。主要路段施工现场围挡高度不得低于2.5米,一般路段施工现场围挡高度不得低于1.8米。围挡应牢固、整洁。6.3.2施工现场出入口大门宜采用可重复利用的材料和部件,入口大门做法宜标准化,大门净高、净宽应满足施工生产车辆进出要求。6.4临时设施6.4.3办公和生活临时用房应采用可重复利用的房屋,可重复利用的房屋包括多层轻钢活动板房、钢骨架多层水泥活动板房、集装箱式用房等。7土石方与地下工程7.1一般规定7.1.4桩基施工可采用螺旋、静压、喷注式等成桩工艺,以减少噪声、振动、大气污染等对周边环境的影响。7.1.5施工时应识别场地内现有的自然、文化和构筑物特征,并通过合理的措施将7.2土石方工程7.2.1开挖土方的土质不能满足直接回填的要求时,可采用掺入石灰、水泥或其它固化材料等土质改良、改性措施,使其满足回填要求。7.3桩基工程7.3.1成桩工艺应根据桩的类型、使用功能、土层特性、地下水位、施工机械、施工环境、材料供应条件等,按安全适用、经济合理的原则选择。7.3.3泥浆分离净化处理循环系统由泥浆池、沉淀池、循环槽、废浆池、泥浆泵、泥浆搅拌设备、钻渣分离装置等组成。7.4地基处理工程7.4.3试夯技术参数主要包括:夯锤重量、底面直径及落距、下沉量及相应的夯击遍数和总下沉量等。7.5地下水控制7.5.1施工降水应遵循保护优先、合理抽取、抽水有偿、综合利用的原则。宜采用连续墙、“护坡桩+桩间旋喷桩”、“水泥土桩+型钢”等全封闭帷幕隔水施工方法,隔断地下水进入基坑施工区域。轻型井点降水应根据土层渗透系数,合理确定降水深度、井点间距和井点管长度。管井降水应在合理位置设置自动水位控制装置,在满足施工需要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地下水抽取。7.5.2基坑抽水对周围环境可能造成不良影响或抽水量大于50万m3时,应采用对地下水无污染的回灌方法进行处理。7.5.3井点降水;1地下水抽排量适当,避免过度抽水对地质、周围建筑物产生影响;2采用冲孔时应避免孔径过大产生过多泥浆,产生的泥浆排入现场泥浆池沉淀处置;3基坑施工降水井、截水帷幕或支护结构时所产生的废泥浆,应排入泥浆池循环使用,多余泥浆应进行采用物理或化学等方法处理后方可排放。7.6隧道工程7.6.1根据隧道工程的自身特点和市政项目施工标准化的需要,对隧道工程作业区做出全封闭施工的要求。7.6.2传统人工使用小型机具开挖,劳动强度及安全风险都较大,采用暗挖台车等机械化施工可有效降低劳动强度,提高施工效率和安全。7.6.3应采用湿喷混凝土工艺,采用除尘喷浆机、洞内挡烟卷帘门、雾化水幕等除尘降尘措施。7.6.4定型钢模可以提高工效及材料周转次数,二衬台车属于机械化施工,可以有效降低劳动强度,提高施工效率。7.6.5盾构渣土中常含有泡沫剂、表面活性剂等有害物质,直接填埋易造成环境污染及潜在地质危害。7.6.6盾构施工产生的污水中常含有液压油、润滑油、盾尾油脂等有害物质,宜进行净化处理、循环利用。7.6.7采用机械顶管的工程,现场应设置泥浆分离净化处理循环系统。7.6.8钢结构支撑有着便于安拆、可重复周转使用的优点。8主体结构工程8.1一般规定8.1.1主体结构构件应采取工厂化生产、现场安装,有利于保证质量、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减少施工现场土地占用等,应大力提倡;采用工厂化生产时,构件的加工和进场应按供应计划和安装顺序进场,减少现场存放场地和二次搬运费用;构件在运输和存放时,应采用适当方法,防止构件变形或损坏,降低材料损耗率。8.2现浇混凝土结构工程8.2.2现浇混凝土推行免粉刷模板系统,不粉刷,不依赖瓦工,避免出现开裂、空鼓等质量问题,节省人工和材料费,综合成本低,混凝土外观质量好。8.2.3建筑与市政可以实现钢筋统一供给,保证钢筋质量,节省钢材,节省建筑临时设施投入。8.2.4日本及西方发达国家,混凝土外加剂及掺合料使用占水泥用量的约20~30%,我国混凝土外加剂及掺合料使用还远远低于这个数字;外加剂及掺合料的使用提高混凝土参合料使用,减少混凝土水泥用量。8.2.5使用混凝土涂抹剂,能够确保混凝土养护质量,节约水资源,减少人工成本。8.2.6混凝土真空吸附能提高路面混凝土早期强度,特别是在混凝土路面冬季施工时能减少混凝土路面负温度下的损坏。8.3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工程8.3.1绿色建筑现代化需积极推广应用装配式建筑,装配式建筑模块化、标准化设计可实现建筑部品部件制作的工业化,有利于降低成本;BIM技术的推广使用,能实现建筑产品科研、设计、制造、物流、现场、运营全生命周期科学管理。8.3.2最大限度地实现预制构件标准化,最大限度地开展自然养护。8.3.3楼板、楼梯、阳台推广装配式,造价增加少,却能大大减少房屋建筑质量通病。8.3.4现在房屋建筑一个主要质量隐患是外保温脱落,严重危及人们生命及财产安全;研究开发结构与保温一体化的部品,保证外墙与建筑物同寿命,全生命周期成本低,节能节材。8.4砌体结构工程8.4.4使用散装水泥可以减少水泥包装费用,减少垃圾;外加剂使用能够节省水泥。8.5钢结构工程8.5.1设计模数化、部品标准化是装配式建筑的基本前提,只有模数化、标准化才能实现建筑部品的工业化,工业化产品成本才能降低,才能实现节约化;BIM技术的推广使用,能实现建筑产品科研、设计、制造、物流、现场、运营全生命周期科学管理8.5.2钢结构制作、除锈、防腐均有污染废弃物产生,在工厂能进行有效的处理,在野外施工很难做到8.5.4钢结构除锈有大量粉尘产生,应采取无尘除锈设备。8.5.5房屋建筑是人居空间,钢结构防腐(防火)应采用无机材料,减少对人体的伤害,无机材料可确保防腐(防火)与建筑同寿命9装饰装修与建筑节能工程9.1一般规定9.1.1块材、板材、卷材类材料包括地砖、石材、石膏板、壁纸、地毯以及木质、金属、塑料类等材料。施工前应进行合理排版,减少切割和因此产生的噪音及废料等。9.1.2门窗、幕墙、块材、板材加工应充分利用工厂化工加工的优势,减少现场加工而产生的占地、耗能以及可能产生的噪声和废水。9.1.6建筑装饰装修成品和半成品应根据其部位和特点,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避免损坏、污染或返工。9.1.12民用建筑工程的室内装修,所采用的涂料、胶粘剂、水性处理剂,其苯、甲苯和二甲苯、游离甲醛、游离甲苯二异氰酸酯(TDI)、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的含量应符合《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程》GB50325的相关要求。9.1.13I类民用建筑工程是指住宅、医院、老年人建筑、幼儿园、学校教室等。Ⅱ类民用建筑工程指办公楼、商场、旅店、文化娱乐场所、书店、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体育馆、公共交通等候室。表中污染物浓度限量,除氡外均指室内测量值扣除同步测定的室外上风向空气测量值(本底值)后的测量值。污染物浓度测量值的极限值判定,采用全数值比较法。9.2室内装饰工程9.2.9涂料施工对基层含水率要求很高,应严格控制基层含水率,以避免引起起鼓等质量缺陷,提高耐久性。9.3屋面和防水工程9.3.2行业标准《建筑防水涂料中有害物质限量》JC1066对涂料类建筑防水材料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苯、甲苯、乙苯、二甲苯、苯酚、蒽、萘、游离甲醛、游离甲苯二异氰酸酯(TDI)、氨、可溶性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含量的限制均做了规定。9.4保温工程9.4.1结构自保温是指保温性能及承载能力同时满足设计标准要求,不需要另外增加保温层的墙体;保温与装饰一体化是指装饰层同时兼做保温层的做法;保温板兼做模板是将保温板辅以特制骨架形成的模板,可使结构层和保温层连接更为可靠;全现浇混凝土外墙与保温一体化是指墙体钢筋绑扎完毕,混凝土浇筑之前将保温板置于外模内侧,混凝土浇筑后保温层与墙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方法;管道保温一体化是指再生产过程中保温层与管道同时制作生产,无需现场再进行保温层施工的方法。9.4.5玻璃棉、岩棉等纤维类保温材料施工时应做好劳动保护,以防矿物纤维刺伤皮肤和眼睛或吸入肺部。10机电安装工程10.1一般规定10.1.1机电安装工程施工前,宜采用BIM进行综合管线布置,由于暖通、给排水、消防、强弱电等各专业受施工现场、专业协调、技术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不可避免地存在很多局部的、隐性的专业交叉问题,各专业在建筑某些平面、立面位置上产生交叉、重叠,无法按施工图作业或施工顺序倒置,造成返工,这些问题有些是无法通过经验判断来及时发现并解决的。通过BIM技术的可视化、参数化、智能化特性,进行多专业碰撞检查、净高控制检查和精确预留预埋,或者利用基于BIM技术的4D施工管理,对施工工序过程进行模拟,对各专业进行事先协调,可以很容易的发现和解决碰撞点,减少因不同专业沟通不畅而产生技术错误,大大减少返工,节约施工成本。10.1.2低能耗的施工机械包括采用变频控制的机电设备、变风量空调设备,通过认证的能效等级高的空调、制冷设备、逆变式电焊机和低能耗、效率高的手持式电动工具、电动卷扬机等。10.1.3四新技术是指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新技术是指建筑业十项新技术,机电安装工程新技术包括导线连接器应用技术、可弯曲金属导管安装技术、工业化成品支吊架技术、机电管线及设备工厂化预制技术、薄壁金属管道新型连接安装施工技术、内保温金属风管施工技术、金属风管预制安装施工技术、超高层垂直高压电缆敷设技术、基于BIM的管线综合技术、机电消声减振综合施工技术和建筑机电系统全过程调试等新技术。机电安装工程宜采用新技术进行施工,确保技术的先进性、适用性、成熟型和前瞻性,达到绿色施工目的。10.2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10.2.1非传统水源可用于排水管道、采暖管道试压、冲洗,不宜用于给水管道。由于非传统水源一般不能直接饮用,如果用于给水管道试压、冲洗,事后还要用传统水源冲洗,造成水资源浪费。10.2.2管道机械连接方式包括丝接、沟槽连接、卡压连接、法兰连接和承插连接等。10.2.3竖直排水立管应采用消音排水管、柔性排水管,减少排水噪音。10.3通风与空调工程10.3.1根据风管规格集中下料,进行套材,做到先下大管料,后下小管料,先下长料,后下短料,能拼接的材料在允许范围内要拼接使用,边角料按规格码放,做到物尽其用避免材料浪费。10.3.2空调系统各设备间按照控制系统图进行联锁控制,空调主机、水泵、空调器和风机盘管等设备应采用变频控制。10.3.3空调水管道试压、冲洗及试验用水宜采用先冷媒后冷却,再到冷凝的顺序进行充分利用。系统中排出的水应进行收集再利用。达到试验用水重复利用,避免水资源浪费,达到节水的目的。10.3.4管道试压、冲洗及试验用水应优先利用施工现场收集的雨水或中水。多层建筑宜采用自上而下分层试压的方法进行,分层试压的方法是将每一层干管至末端作为一个试验系统,以便节约施工用水。雨水或中水作为管道试压、冲洗用水,使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多层建筑宜采用自上而下分层试压的方法进行,以便节约施工用水,达到节水的目的。10.3.5暖通图纸应由设备厂家根据自身产品的性能特性进行二次深化设计,核算冷、热负荷值,交由原设计单位审定后施工。10.3.6系统调试运行时需按设计要求调整好流量分配,避免造成冷、热源不平衡分布。空调管道保温宜采用超细离心玻璃棉、柔性泡沫橡塑(蒸汽管道保温除外)减少能源流失。10.4建筑电气工程及智能建筑工程10.4.2不间断电源安装应采取防止电池液泄漏措施,废旧电池应及时回收。避免污染环境。10.4.3选用高性能、低耗材、耐久性好的材料,选用可循环、可回收和可再生的建材,选用可批量生产的预制成品,减少现场作业,选用变频技术的节能设备等。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尽可能减少或不使用含有或使用过程中产生对人体有害物质的材料。大力推广导线连接技术,不得不使用时应尽可能减低其对人体的危害,如在使用电烙铁时到人体距离应不小于20cm,通常以30cm为宜。节能型电线和灯具是指使用寿命长、损耗率低、传导损耗小的新型节能产品。节能型电线包括节能型低蠕变导线、节能型增容导线和节能型扩容电线。节能型灯具包括光控或声控的卤钨灯、高低压钠灯、荧光高压汞灯、金属卤化物灯、高频无极灯、细管荧光灯、紧凑型荧光灯和LED灯等。10.5电梯工程10.5.1液压电梯的机房噪声不应大于85dB、乘客液压电梯和病床液压电梯运行中轿内噪声不应大55dB、乘客液压电梯和病床液压电梯的开关门过程噪声不应大于65dB。10.6城市管道(给水、排水、热力、燃气)工程10.6.1(1)管道沟槽开挖的土方堆放应沿沟槽一侧分段堆放且采取防尘措施;沟槽另一侧的施工便道以满足施工车辆通过为前提,不得任意占用土地;管道、配件、施工机具的存放应该井然有序,不得任意占用土地。达到节地的目的。(2)采用水平定向钻开挖的泥浆不得随意排放,避免污染环境;顶管、夯管作业的排土作业要有防尘措施,做好被穿越的铁路、道路、河流等处的水土保持工作,防止水土流失。(3)为减少土方堆放、管道、配件、施工机具的存放等占用过多土地,减少扬尘,城市管道直埋敷设宜采用流水搭接施工,分段及时开挖、及时敷设和试压、及时回填。达到节地的目的。10.6.2制定合理的材料进场计划,材料进场与工程形象进度同步,减少现场堆放,减少二次倒运;优化操作工艺,增加摊销材料周转次数,降低摊销材料消耗并提高使用效率。一方面节地;另一方面现场材料堆放太多,占有资金太多,增加成本。10.6.3在吊装能力许可的前提下,管道地面拼接的长度尽可能加长,一方面由于管道地面拼接效率较高,另一方面提高操作人员的安全性。10.6.4城市管道的水压试验和冲洗需分段实施,试压和冲洗用水要做好统筹、合理循环使用。达到水资源充分利用,避免资源浪费。10.6.5新型分流制排水系统,强调雨水的源头分散控制与末端集中控制相结合,减少进入城市管网中的径流量和污染物总量,同时提高城市内涝防治标准和雨水资源化回用率。雨水源头控制利用技术有雨水下渗、净化和收集回用技术,末端集中控制技术包括雨水湿地、塘及多功能调蓄等。11拆除工程11.1一般规定11.1.1建筑物拆除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废水、废弃物、粉尘的产生和排放。需要对拆除物的分类、回收、利用及无害化处置环节认真部署,加强管理,奖罚结合,落实到位。11.1.2拆除方案应根据被拆除物的结构特点,明确拆除方法、安全措施、拆除物的综合利用等。对于超过一定规模的拆除工程,必须对施工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审查、论证,详见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实施《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有关问题的通知建办质〔2018〕31号。11.1.3提前公告可以让拆除工程周围相关人员事先知晓,从思想上、行动上有所准备,有利于拆除施工的顺利进行。11.1.4大风、暴雨、雷电等恶劣天气露天施工,扬尘治理效果无法保障,同时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11.1.5建筑物拆除前,应设置建筑拆除物的临时消纳处置场地,就近选择荒山、荒地及废弃地等,拆除施工完应对临时处置场地尽快进行清理。11.1.6拆除工程的生态修复应贯彻生态性与景观性原则和安全性与经济性原则。当需要生态修复时,施工单位应按拆除后的土地用途及时进行生态修复,避免土壤被有害物质侵蚀、流失。11.2拆除施工11.2.1施工单位通过踏勘现场,一方面可以了解周围环境、电缆、管道等对拆除施工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可以知道拆除施工对周围环境影响,从而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做好资料、影像的收集、管理。11.2.2封闭围挡设施应定型化、工具化、标准化。硬质围挡的材质及高度需要满足各地具体相关要求。11.2.3应加强施工前应急救援预案演练,如果出现情况可以及时处置。11.2.4避免过度淋水,节约用水;淋水应优先选择雨水、中水等非传统水源,尽量不使用自来水和地下水。11.2.5老旧、淘汰、带病工作设备对环境影响大、能耗高。11.2.6可以做到节地、节材、节能、节水,有利于保护环境,促进生态环境健康、可持续发展。11.2.8各种先进管理手段和方法的应用有助于全面、全方位施工管理,针对性强、消耗少、效率高、结果好,对周围环境影响小。11.2.9拆除施工,不可预知性事件较多,必须事前认真做好调查研究,认真分析物品的特性,实施有针对性的劳动保护措施。11.2.10因空间受限,致使安全隐患、安全事故出现时,逃生和救援异常困难,必须在施工前做好应对措施。详见安徽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发文《关于立即开展建筑施工现场受限空间安全专项治理行动的紧急通知》建质〔2018〕91号的要求。11.2.11保护性拆除是指拆除过程应有计划、按结构的合理顺序且不破坏结构构件或配件的拆除。破坏性拆除是指拆除后的主要材料或设备不作为原材使用或利用而作为废品处理的拆除工程。11.2.12拆除工程施工,先切断电源、水源、气源,再拆除设备管线及主体结构,主体结构拆除宜先上部后下部;宜先非承重结构,后承重结构。11.2.13本条规定了保护性拆除的方法及拆除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爆破拆除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必须按照《爆破安全规程》(GB6722)有关爆破实施操作的规定进行,并经当地有关部门审核批准后方可实施。11.2.14本条规定了什么样的建筑应采取破坏性拆除,爆破拆除的方法及拆除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爆破拆除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必须按照《爆破安全规程》(GB6722)有关爆破实施操作的规定进行,并经当地有关部门审核批准后方可实施。11.2.15应根据拆除建构筑物的体量计算倒塌时的触地振动力,采取相应的防振措施,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11.2.16当拆除施工中,出现安全隐患或发现文物等情况时,需要立即采取措施,消除安全隐患或停止施工,保护现场,经上级部门批准后,方可继续施工。11.3拆除物的综合利用11.3.1主要是为了建筑拆除物充分回收利用,不增加回收利用难度,消灭处理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和风险。对于被污染的拆除物(如含汞荧光灯泡,含铅铬电池以及油漆等)必须进行无害处理后方能利用。11.3.2建筑垃圾是指建筑物在建造和拆除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对于拆除废弃物应积极使用先进的、科学的回收利用处理技术,以提高回收利用率。11.3.32拆除废弃物加工的再生骨料及其制品的放射性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6566的有关规定。再生粗骨料中金属、塑料、沥青、砖瓦、竹木材及玻璃等含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用再生粗骨料》GB/T25177的规定。再生细骨料中有害物质的含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或砂浆用再生细骨料》GB/T25176的规定。4在利用废旧木材或竹材时,优先选择对环境更有利的途径和方法,优先按照复用、素材利用、原料利用和能源利用顺序方法进行。6再生沥青混凝土产品质量应符合现行现行国家相关标准的有关规定。12绿色施工监测12.1一般规定12.1.1本条依据《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17版),根据绿色施工现场的特点以及施工流程,在确保施工各项目都能得到监测的前提下,绿色施工监测内容应尽可能全面,用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限度的绿色施工数据。12.1.2绿色施工涉及管理、技术、材料、工艺、装备等多个方面,在施工前应编制绿色施工监测方案,对施工现场能耗、水耗、施工噪声、施工扬尘、大型施工设备安全运行状况等各项绿色施工指标数据进行实时监测、记录、统计、分析、评价和预警的监测系统和评价体系。12.2水资源利用监测12.2.1《绿色施工导则》要求在绿色施工过程的各个环节采用先进的节水施工工艺,通过对施工过程各环节用水进行监测,实时掌握各环节的用水量、节水量,再根据施工现场实时进展,实时制定行之有效的节水措施,提高用水效率,实现绿色施工全过程的水资源利用管理。12.2.2《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GB/T50640-2010要求施工现场的生活用水与工程用水应分别计量,通过对工程用水和生活用水水耗进行监测,实现施工现场水资源管理和控制。12.2.3供水单位的水质非常规指标选择由当地县级以上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协商确定。生活饮用水水质监测指标应包括色度、浑浊度、臭和味、肉眼可见物、PH、铁、锰、铜、锌、铝、溶解性总固体、硫酸盐、总硬度、氧耗量、挥发酚类、阴离子合成洗涤剂、硝酸盐、氯化物、氟化物、氰化物、三氯甲烷(氯仿)、四氯化碳、亚硝酸盐、砷、硒、汞、铬(六价)、镉、氨氮、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等,城市集中式供水单位水质检测的采样点选择、检验项目和频率、合格率计算按照现行《城市供水水质标准》CJ/T206执行。12.2.4节水器具指水龙头、花洒、恭桶水箱等单件器具。12.2.5大量工程降水与雨水被排入市政排污管道,不论从节约资源,还是从经济效益角度讲,都应当加以合理利用。将以往排入市政排水管网的工程降水与雨水加以收集利用,可有效减轻市政排水系统的压力,节约淡水资源;经简单处理后可用于生产生活、景观绿化等。对工程降水和雨水的收集,具有施工方便快捷、造价低廉等优点。12.2.6《绿色施工导则》要求在非传统水源和现场循环再利用水的使用过程中,应制定有效的水质检测与卫生保障措施,确保避免对人体健康、工程质量以及周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现行《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规范》GB/T50905-2014要求,使用非传统水源和现场循环水时,宜根据实际情况对水质进行检测。12.3能源利用监测12.3.1施工现场能耗大户主要是塔吊、施工电梯、电焊机及其他施工机具和现场照明,为便于计量和管理,应对生产过程使用的机械设备用电量、办公用电、施工用电和生活用电分别设定用电指标,采用监测的方式实现施工现场能源管理和控制。12.3.2建设工程能源计量器具的配备和管理应执行现行国家标准《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GB17167。施工用电必须装设电表,生活区和施工区应分别计量;应及时收集用电资料,建立用电节电统计台帐。针对不同的工程类型,如住宅建筑、公共建筑、工业厂房建筑、仓储建筑、设备安装工程等进行分析、对比,提高节电率。12.3.3现行《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2005要求,做防雷接地机械上的电气设备,所连接的PE线必须同时做重复接地,同一台机械电气设备的重复接地和机械的防雷接地可共用同一接地体,但接地电阻应符合重复接地电阻值的要求。一般场所宜选用额定电压为220V的照明器。隧道、人防工程、高温、有导电灰尘、比较潮湿或灯具离地面高度低于2.5m等场所的照明,电源电压不应大于36V;潮湿和易触及带电体场所的照明,电源电压不得大于24V;特别潮湿场所、导电良好的地面、锅炉或金属容器内的照明,电源电压不得大于12V。12.3.4可再生能源系统应用形式主要有太阳能热利用系统、太阳能光伏系统、地源热泵系统。安徽省对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配套有相应的技术应用标准,《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一体化技术规程》(DB34/1801-2012)、《太阳能光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