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当前我国信用问题的几点思考
一、以民间高利贷为由,企业之间社会信用基在中国,信用包括信任、遵守承诺、实践协议和其他含义。作为经济学的专用名词,信用是以补偿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它包含商品买卖中的延期付款和货币的借贷行为,因此,信用又称为信贷或借贷,是原词义的转化和延伸,它体现着特定的经济关系。我国信用问题主要表现为双重问题,即:社会信用体系发育程度低下与“失信”现象严重并存。前者主要反映在我国信用制度、信用记录和征信咨询系统的建设滞后,在西方号称为“第二身份证”的信用数据库在我国尚未启动并引起重视,它使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显得缺乏信用基础;后者主要反映在全社会信用观念淡薄、企业相互拖欠和债务人以各种形式逃废金融债务的现象相当普遍。归纳起来,我国的信用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信用形式单一。信用是市场经济的特征之一,当前我国各方面信用发育状况与市场经济发展不协调。第一,社会信用体系中占绝对主导地位的是银行信用,全社会金融资产总量和融资总量中,通过银行信贷融资的比例仍然占90%以上。第二,商业信用由于“三角债”死结得不到有效解决而发展十分缓慢,甚至在范围上和数量上有缩减趋势。第三,资本市场、债券市场、期货市场比较弱小,特别是企业债券市场微不足道。第四,股票市场上真正的信用投资较少,多数是短期炒作,部分上市公司、券商和机构投资者不讲诚信原则,存在恶性炒作和“黑色交易”问题。第五,民间信用多为高利贷,在我国不少地区均发生一定范围的因民间高利贷而引发的社会不稳定问题。经济主体之间失信。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各类经济主体之间的经济联系是靠信用来维系的,只有相互信任,各自守约,才能正常交往,共同发展。据统计,我国有80%以上的企业受“三角债”的困扰,金额高达上万亿元,造成企业之间的信任出现危机,使这些企业“一次被蛇咬三年怕井绳”,在业务交往中要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甚至倒退到以货易货的地步。不但企业之间的“三角债”长期得不到解决,而且在提供信贷担保上也常遭失信,经营状况较好的企业因为怕承担连带责任而一般不对外担保,影响了企业间的正常融资,阻碍了经济的发展。经济主体失信于银行。由于银行信贷占据信用体系的主导地位,因而银行也因此成为不良社会信用最大的直接的受害者。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000年末,在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开户的改制企业62656户,贷款本息5792亿元,经过金融债权管理机构认定的逃废债改制企业32140户,占改制企业51.29%,逃废银行贷款本息1851亿元,占改制企业贷款本息的31.96%;在逃废债企业中,国有企业达22296户,占逃废债企业总数的69.37%,逃废金融机构的贷款本息1273亿元,占改制企业总额的68.77%;非国有企业9844户,占逃废债企业的30.63%,逃废金融机构贷款本息578亿元,占逃废债改制企业贷款本息的31%。经济主体失信于银行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要钱没有要命一条”的横行霸道法、“软拖硬抗”的无赖之徒法、“先转移资产后破产”的金蝉脱壳法、“对企业资产实行贷款时高估破产时低估”的随意评估法、“吊销执照主体消失”的藏匿法、“多头开户”的游击战法等等,花样翻新,变化无穷,但万变不离“逃”和“赖”,即逃废银行债务。据有关数据表明,整个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总额1996年底已达1万亿元,是国有商业银行总资本金的4倍多,因企业“失信”而形成银行不良资产的约占45%左右,特别是前几年企业借改制之名逃废银行债务成为一种时尚。政府失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及其各级政府是宏观经济管理主体,不应是市场经济的运行主体,国家及其各级政府机构不应有自己独立的经济利益。然而,多年来我国国民经济管理机构基本上是按照行政区划和行政隶属关系设置的,形成“条条”管理和“块块”管理这两种基本组织方式。财政体制上有所谓的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这就使我国不少地方国民经济管理主体存在职权划分不明,有的地方政府直接包揽了经济组织的经营领导权,造成国民经济管理主体和管理对象实际上不分的情况,企业也成了政府的行政附属物,政府成了企业生产经营的指挥者。有的地方政府为了本届政府政绩和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通过现场办公、政府指令、批条子和打招呼等方式要求当地银行发放一些诸如首长项目、安定团结贷款、年底收税贷款以及若干收购项目的贷款,贷前承诺各项政策,贷后却不予兑现。还有法院的债权债务个案的判决因政府阻挠无法执行等,均为种种典型的政府失信行为。更有甚者,有的地方政府参与企业改制全过程,授意企业逃废银行债务,并以特殊的地位在债务分配中有意废除银行的优先受偿权。信用资源开发利用不均衡,大量被长期闲置。表现为:国家信用充分利用,企业信用过度利用,个人信用尚未利用。从国家信用来看,改革开放尤其是国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来,国家运用建设债券循环开发国家信用,由此完成和正在实施大量重点建设项目,国家财政性信用几乎到了饱和状态。从企业信用来看,近年来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自有资金严重不足,其生产经营主要靠举债,处于透支状态,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负债率高达80%以上。从个人信用来看,与国家和企业信用资源运用状况形成巨大反差,我国个人信用资源几乎还未被动用,人民群众运用信用实现消费来改善生活的情况还很少,导致消费增长乏力甚至下降。可以说中国近13亿人的信用资源宝库一直闲置在那里。二、未形成信用体系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产生信用的不规范和不健全的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意识形态方面,信用问题被忽视,还没有把守信用当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观念来认识和宣传;在法律体系方面,还没有全面、系统地体现信用经济的要求;在国家经济政策方面,还没有把建立并维护信用经济放到规范市场经济运行和推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位置上来。1.契约社会的严肃性理论中国长期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和君臣礼教文化的压迫。一方面,我国古代对信用十分重视,“信用”一词大量的用在表现道义上和说教上,如《论语》中就有一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这种社会文化和习惯的特点是社会成员重情讲义,以“面子”作为一种人生价值尺度。另一方面,我国古代更有“君君臣臣”的礼教文化。信用是在人与人平等的条件下而产生作用的,但在朝廷中等级森严根本没有作为平等的信用而言。中国历代封建王公大臣在平时与商贾交往中,经常欠下商贾巨额债务,最后常常通过皇帝或官府的一纸“德政令”而将债务一笔勾销。西方社会基本上是一种“契约社会”,社会成员包括团体乃至国家的行为都受成文的契约约束,法律对契约的严肃性给予切实的保证。西方的第一部法典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就明确地规定了债务人欠债还钱的义务,并规定欠债不还的人将沦为债务奴隶,这反映了契约社会中债权债务关系的严肃性。这一原则后来演变为现代西方法律中“外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法律原则。由此可见,我们的信用启蒙意识远远落后于西方的契约社会。2.社会经济发展是新一轮的不法信用问题新中国建立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承认信用的功能和作用,采取了形式上的“财政资金信用化”和实际上的“信贷资金财政化”的经济运作模式,银行信贷资金成为企业建设的铺底资金,伴随着企业从生长、发展一直到衰亡的整个生命周期。这样的信贷资金体制必然给信用的运行带来“硬伤”,也给企业在改制过程中实施逃废银行债务留下了伏笔。改革开放以后,我们才开始真正承认信用的作用。然而,国家为了给重负的国有企业解困,采取的措施基本是“减税”、“让利”、“免息”、“核销贷款”和“债转股”、“剥离”等办法,这对众多的企业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又给银行信用雪上加霜。随着改革的推进,社会处于转型期,新一轮的不规则信用问题又重叠地产生。银行业的无序竞争,金融监管乏力,给不良债务人创造了多行开户、多行贷款的条件,也创造了对原开户银行债务的“躲”、“逃”、“废”的机会和条件。3.政府对企业的重视程度不够中国信用的深层次问题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政府行为和地方保护主义。由于政府尚未完成由市场的参与者向市场的管理者的转变,充当了企业的“保姆”和“奶娘”的角色。一方面,为了本届任期政绩的需要而急功近利,期望短期内地方经济有较大起色,过分干预银行贷款,削弱了市场功能的作用和市场法则的权威,同时也加大了市场参与者掌握了解信息的难度,使其对企业的生命周期和产品的市场周期缺乏良好的预期,甚至直接造成市场资源的损失。另一方面,政府出于安定团结等政治目的,需要为一大批效益不佳的国有企业职工找饭吃。在一定的程度上,沉重的负担使地方政府瞄上了中央政府的国有信贷资产,往往借企业转制之机,采取种种手段将大量恶意逃废银行债务作为企业脱困的有效途径,致使国有资产悬空。所以,在企业改制过程中,企业一系列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均表现为地方政府的意志和地方保护主义行为。4.债务企业管理体制不健全在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中,虽然在《民法通则》、《票据法》、《公司法》、《合同法》中对部分信用行为的债权保护设立了一些条款,但还不能涵盖全部信用行为,对债务人履行义务的约束不完善且强制性差。第一,有关的法规中没有规定债务企业的资产重组、改制或其他重大事项变更,有可能引起债务转移时必须经过债权人同意或告知债权人,由此使许多债务企业可以钻法律的空子,乘机逃废债务。第二,没有制定信用激励和惩罚制度。在企业融资、市场准入或退出等制度中,我国还没有形成对守信用的企业给予必要的鼓励、对不守信用的企业给予严厉惩罚的规则。到目前为止,多项法规有关信用的条款不能统驭信用问题多变的情况,又没有制定一部完整的法律来规范信用行为。5.产权关系不明晰在现代经济社会里,社会信用具有任何人无可抗拒也无可排斥的强制力量,只要你生活在现实经济环境中,都必须接受信用约束。社会信用的基础,只能是财产的所有权归属,产权明晰才是社会信用体系赖以生存的基础和前提。在等价交换的商品经济社会里,如果物质、货币及社会财富的所有权归属不明晰,交换就难以实现。多年来,我们的社会信用体系之所以脆弱,社会信用意识之所以淡薄,市场信用链条之所以不完整,关键在于目前许多地方、许多单位,不论自然人或法人,产权关系不明晰。如此以来,在产权、行为权都不明晰的情况下,信用必然沦落到从属的地位。而这种首要的不确定性,最终决定了人们的意识(包括信用意识)和人们的行为(包括履约行为)存在无约束和不确定性。6.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我国社会信用制度的制定和完善目前我国尚未建立作为发达市场经济中信用体系基础的信用记录、征信组织和监督制度。我国对企业信用与其他经营行为的记录和监督分散在工商、税务、银行等不同部门中,既难以形成完整的信用记录,也无法进行有效监督。而对个人经济行为的记录和监督也基本上空白,这不仅影响了个人消费信用的发展,同时也无法提供企业和社会评价个人承担社会责任能力的依据。由于市场经济发育方式的差异,社会信用方式也存在差异。我国的市场经济发育过程从一开始就不同于西方国家,不可避免地影响了经济市场化过程及其社会信用方式。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已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资本原始积累和自由市场阶段,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步入现代市场经济时期。市场发育健全,市场体系统一,市场主体成熟,市场机制完善,市场竞争充分,市场运行手段先进,公司和个人的信用状况列入社会信用系统,诚实信用已成为市场经济主体的重要品格。良好的市场经济氛围和严格的信用记录体系,使违法缺德者望而却步。另外,西方国家20世纪初就将诚实守信原则引入法律体系,制定于1884年其后又多次修订的国际性信用条约《巴黎公约》的第10条反不正当竞争条款中规定:“凡在工商业活动中违反诚实守信惯例的竞争行为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由于损害了其他竞争者的利益,破坏了社会经济秩序,必须加以禁止”。美国在建立良好信用环境方面也通过了多部法律,包括《信贷机会平等法》、《诚实借贷法》、《公平信贷报告法》、《社会再投资法》;授信方面的法律有:《诚实贷款法》、《信用卡发行法》、《公平贷款记录法》、《公正贷款对账法》、《Q条例》等;还款方面的法律有《破产法》,并且随着市场环境的发展法律也不断地加以修正。由此可以明确以下几点:(1)发展市场经济必须以良好的社会信用为基础。没有信用,企业难以生存和立足,更无从谈发展。(2)要进一步坚持市场经济发展的方向。信用问题的出现既是市场经济不规则运行的表现,也是我们校正市场经济发展的良好契机。通过不断地纠正不良信用,解决信用问题从而达到完善法规、规范运行,促进经济发展。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就非常重视市场经济规则和信用运行中的问题,每出现一次波折和问题,就实施一次大调整,使市场经济朝着更规范的方向发展。(3)我国市场经济融于国际经济一体化必须解决好社会信用问题。加入WTO和扩大对外开放意味着我国的市场经济将与国际经济对接,我国将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之中。因此,我们要按照国际惯例办事,遵守国际上多年以来所积累和公认的信用规则和商务规则。三、将信用体系建设组成为经济社会,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保证在进入新世纪和“十五”计划开始实施的重要关头,党中央、国务院对整顿和规范金融市场和信用秩序问题非常重视,江总书记在全国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市场经济就不能健康发展”。朱总理在“十五”计划纲要中指出:“要大力倡导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同时,中央及时召开了“全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会议”,国务院专门下发了《关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决定》。由此可见,中国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信用问题已经引起了决策层的高度重视。重建良好的社会信用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应该采取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分阶段、分步骤逐步推进的战略,大体上可以分为三步走:第一步,两年内的近期目标:转变政府职能,治理信用环境,提高全社会信用意识1.加强信用观念的宣传,提高全社会的信用意识。信用既是经济范畴,也是意识形态的道德范畴,要建立信用经济,首先要宣传信用理念。要认识到市场经济和信用经济宣传教育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这项工作不仅仅是经济金融工作者和法律工作者的事,而是全社会各部门的事。首先要进一步加强对邓小平理论及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宣传和教育。要对人民群众进行市场经济基本理论和基本特征、市场经济基本要素的教育,使其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各项运行原则,如:平等原则、财产所有权保护原则、合同自由原则、公平竞争原则、诚实信用原则、维护社会正义原则、违法行为法定原则,禁止权利滥用原则等,使社会全体成员将市场经济基本原则转化为自身自觉的行动;让长期生活和工作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各级干部、企业负责人、人民群众逐步摒弃计划经济的习惯思维,学会运用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逐步在经济生活中树立尊重科学、遵守法规、讲究信用的现代生活理念。其次要强化市场经济主体和人民群众的信用意识。要引导市场经济主体和人民群众树立以讲信用为荣,不讲信用为耻,人人讲信用的意识,提高全社会对信用规范和完善我国市场经济,建设我国高度文明、高度发达、高度科学的社会主义意义的认识,使经济主体视信用为自身的“第二生命”,从而提高社会全员对讲文明、守信用等做人所必要的道德的认识程度,为建设现代规范的市场经济和信用社会创造先决条件。2.在发展市场经济中综合治理失信问题。社会信用与市场经济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市场是不可能先建立完整的规则和秩序然后才开始发展的,而只能在发展当中逐步建立起秩序和规则。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在发生了不规范的信用问题后就废除信用制度和减缓市场经济的发展。如果市场没有交易和市场不活跃,当然不会产生不良信用,但也没有市场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因存在不良信用而产生不规范信用的行为正是揭示问题的过程,正是完善市场经济和信用规则的良好契机,市场秩序也正是在这样不断从不规则转化为规则、从不断地校正人们的市场经济行为和信用行为的过程中才完善起来的。所以,我们应当使处在初级阶段的市场信用逐步向更高层次升级。通过进一步发展,使我国信用由比较单一向较为丰富拓展,信用的开发和利用由不均衡向综合协调方向发展,通过综合治理解决诸多失信问题并通过发展规范的信用减少不良信用存在的土壤,促进我国市场经济进一步向规范化、法制化和国际化迈进。3.转换政府角色,建立良好信用秩序。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政府首先要做讲信用的模范,保护产权,维护法治。各级政府不是市场经济主体,而是宏观经济管理主体;不是自己拥有财产,而是保护公民的财产权;不是拥有自己的利益,而是保障公民的利益;不是自己拥有企业、管理企业,而是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使企业能够发展。中国的市场信用秩序混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没有干自己该干的事情,即提供产权保护、法治和市场秩序等“竞争要件”,而是去干自己本来不该干的事情,比如管理企业、制定价格、分配资源、裁定破产财产的归属。因此,市场秩序混乱在一定意义上是微观管理上的“政府错位”和宏观管理上的“政府缺位”的表现。为了治理当前信用运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各级政府部门都拿出了一系列措施和制度。在此情况下,应注意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防止政府在治理市场经济和信用问题中产生新一轮的行政干预。我们认为,现在的治理首先就是要从规范政府行为开始整治,而不是反过来在现行机制下,再去制定一些条例强化政府对市场经济活动的干预。不能由于要整顿市场秩序而又造成新一轮的“政出多门”,也不能以加强“市场管理”为名又为自己设置许多权力、出台许多事实上扰乱市场的规章制度,形成新的市场经济混乱,形成新的权力腐败,形成新的信用问题。政府对市场进行监管的方式一定要通过各方面广泛的研究论证,统一协调,公正透明,市场行为才能逐步规范起来,中国的信用重建才能取得实质性进展。4.强化监管,加强合作。银行是市场经济中信用的专业机构之一,中央银行要加强对社会信用情况全局性的监管和调控,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应带头规范自身信用行为和经营行为,切实防范信用风险。一是中央银行要强化监管的力度,促进建立国有商业银行共同遵守的“自律”准则,使商业银行重新认识自身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角色和位置,从自身做起,形成高度统一的信用价值观,建立金融业之间的合理竞争机制,促进合法、合规经营,禁止违规竞争和过度竞争等行为。二是建立信息共享的互联网络,改变国有商业银行以前相互封锁消息,缺乏往来和交流的状况。同时,定期向互联网络输入本行开户重点企业的情况,特别是欠息大户、逾期大户、贷款大户情况,以便定期汇总、分析、通报。对不讲信用,恶意逃债的企业,要联手通过媒体向社会曝光,联手进行信贷制裁。三是共同研究经营管理的策略及遏制资产质量下滑的有效措施,交流管理经验、管理艺术、管理措施等,促进管理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在创新金融产品、提高金融服务等方面发挥整体优势,增强国有商业银行的整体实力和信誉。四是在企业兼并破产的财产处置中,防止废债行为,依法共同维护债权人对企业债务的追偿权,保全国有商业银行资产。五是向国家有关部门倡导建立金融法庭,重点、集中审判金融案件,同时对全社会进行金融、信用方面的法制宣传和教育,联合防范各种金融欺诈和金融犯罪行为,其中包括来自内部的贪污、挪用及外部的诈骗、抢劫、盗窃等犯罪行为。六是适应现代企业联合和集团化发展需要,运用联合贷款的方式,实施规模经营,谋求“互补”、“互保”、“互查”、“互利”之路,以增强各行投、融资能力,统一行动,分散风险,共同发展。七是建立全社会逃债公布制度和惩处机制,全国和地方银行同业公会应设立公共媒体或通过公共媒体对不讲信用者进行曝光,使不讲信用者和逃废银行债务的法人和自然人再也无法得到信用的支持。5.规范会计准则,增强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信息的准确性是各项合理决策的前提和基础,会计信息的准确、合规更是市场立体分析、研究市场风险的基础数据。据财政部2000年公布的对159户企业1999年度会计信息质量抽查结果,资产不实的147户,资产失真度0.95%,所有者权益不实的155户,所有者权益失真度1.82%,利润总额不实157户,利润总额失真度33.4%,从中可以看出,96%的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存在问题,在利润等关键项目上失真度竟达三分之一,最终反映给各级决策者的信息将无真实性可言,由此酿成金融机构对其资信水平、偿付能力和发展前景的严重误判,进而使银行风险的形成成为必然。为此,首先必须明确各审计事务所和会计事务所等中介部门的法律责任,强化执业资格,对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等法律法规的会计师事务所及相关注册会计师采取吊销营业执照、从业许可证等制裁措施;其次明确信息披露的责任,建立损害赔偿机制,对因信息披露不实引起的直接损失可由受损失方分别向信息披露方和信息主体予以索赔,或由信息披露方予以赔偿;再次是导入法律程序,对内、外人为因素导致信息披露严重不实的应追究策划者和执行者的法律责任,必要时可以欺诈罪提起法律诉讼,并与经济赔偿等制裁措施同步进行,以达到净化社会信用基础环境的目的。第二步,5年左右的中期目标:构建征信系统和社会信用状况共享机制在我国,各级组织相当重视档案的保密制度,却不注重社会信用状况的信息搜集制度。社会如此、企业如此、就连专司信用的银行也是如此。每一笔贷款对银行来说都是新的,都需要重新审查。一个法人可以轻易通过重新办理银行开户,逃避原贷款银行对贷款本金和利息的追讨,又可以一次次实施严重违背信用的行为而没有前科记录负累,所以在我们周围故意欠债不还的企业与个人比比皆是,造成社会信用的危机。市场经济正是建立在信用扩张的基础上,经济也正是在信用的创造和再生循环中发展的。目前,我国整体的信用空白记录已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我国信用征信咨询系统建设的滞后也严重制约了消费信贷的开展。目前发达国家的个人消费信贷额已占银行贷款总额的30%以上,而我国对个人的贷款达不到银行信贷总额的2%。基于以上事实,我国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如上海、北京均设立了个人信用联合征信系统。我国第一份个人信用报告在上海资信有限公司个人信用联合征信系统诞生。这家公司是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及上海分行、上海市信息办的支持下建立的一个第三方中介机构。通过与全市15家商业银行、300多家支行营业部联网的局域网,联合征信系统可以为信贷消费等信用行为提供配套的个人信用报告。各家商业银行只要拨号上网进入“数据库系统”,就可在十几秒内获得个人信用资料,并以此为根据即时确定贷款或信用卡透支额度。据悉,这一系统运转至今,已储存有上海近200万个个人信用信息数据,为我国个人信用征信系统的建设创造了条件,也为今后大力发展个人信用资源积累了经验。由此,我国信用问题将会由“形式单一”逐渐向多层次方向发展;由“信用开发利用不均衡”向多种形式齐头并进的方向发展;由“失信严重”向特别注重自身“第二生命”的信用征信状况方向发展;消费信贷由“启而不动”向有序、均衡方向发展。我们建议,在全国范围内,以《营业执照》为轴心建立企业信用征信咨询系统(见图1),以个人身份证为轴心建立个人和私营企业信用征信咨询系统(每户一个专门的不重复的终生号,走到全国各地都可以调阅查询),并自下而上的做好建档、充实、更新工作;自上而下做好信用信息的发布、共享、信息运用服务和不良信用的曝光工作。信用征信咨询系统应采取先大城市后小城市、先城市后农村的步骤发展。信用征信咨询系统要联合金融、税务、工商、物价、商业、司法、海关等相关部门和机构共同协调完成,各部门要为全社会信用信息的形成提供相关信息资料。为使信用征信咨询系统的信息内容真实完整,国家应在全体公民中提倡多使用信用卡和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等信用工具,在商品交易和交易支付中多使用账户资金划转,少使用现金,以方便查阅。第三步,10年左右的长期目标:加强法制建设,构建完善的信用体系和存款保险机制1.加强法制建设,构建完善的信用体系。计划经济依靠行政命令来维持,而市场经济是契约性经济,各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只有依靠法律来调节和规范,所以市场经济又是法制经济。建立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要靠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去规范和约束社会各经济主体和自然人的信用行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律法规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在80年代订立的法律法规很多方面仍在一定程度上带有计划经济时期的烙印,基本上没有对信用问题进行整体的规范。近些年出台的经济法基本上体现了市场经济的要求,对市场经济有关规则和信用的规范大大加强,但是系统性和整体性不够强。还有一部分法律条文缺位,导致一些信用活动无章可循,部分法规约束力弱。我们认为,当前在加强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信用法律法规建设方面至少应该做两件事:一是制定信用法规。建议全国人大尽快制定一部《市场经济信用法》,将市场经济的有关要求与信用规范要求用法律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0-2021学年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英语试题 解析版
- 施工企业2025年《春节节后复工复产》工作实施方案 (汇编3份)
- 《燃油供给系检修》课件
- 档案管理知识竞赛试题附答案
- 上范司谏书(文言文)高考语文阅读理解
- 云南省楚雄州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英语试卷
- 高端会议保安工作总结与策略计划
- 超市食品安全监测总结
- 高管团队建设与管理计划
- 机场保安工作要点
- DL∕T 1901-2018 水电站大坝运行安全应急预案编制导则
- 三年级上册100道口算练习题(各类齐全)
- 电动叉车充电区安全规程
- 全球与中国电动旋转夹爪市场格局分析及前景深度研究报告2024-2030年
- 宋代学者邵康节名著《渔樵问答》译文
- 选矿厂管理新规制度汇编
- 工作总结中的不足之处
- 社会工作行政复习题
- 广东省初级中学学生学籍表
- 银行营销拆迁户活动方案
- 体育特长生足球专项测试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