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研究报告研究目的_第1页
鲁迅的研究报告研究目的_第2页
鲁迅的研究报告研究目的_第3页
鲁迅的研究报告研究目的_第4页
鲁迅的研究报告研究目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篇一:鲁迅散文研究报告doc爱得深挚痛得深沉-------------鲁迅散文情感研究摘要:鲁迅的散文是其自家道中落后弃医从文,投身革命文学创作,成为精神界斗士,改造国民性整个过程的心路历程和内心情怀的在现,这条道路充满荆棘艰险,鲁迅孤单迎战,没有并肩战斗互相激励的精神战友,有的只是麻木愚弱在黑色铁屋中沉睡的国民,鲁迅因苏醒而痛苦,因孤单而绝望,然而这样的精神的折磨与黑暗势力的压迫威胁并没有压倒鲁迅,鲁迅仍坚持着自己的抱负,以大爱驱散孤单,以斗志对抗绝望,在寂寞中剖析自我,在苏醒中匕首投枪,在怀疑中求索真理,在痛苦中找寻新的但愿。磨难带给他彷徨怀疑后的苏醒,带给他久经沧桑后的睿智,带给他痛苦绝望后的但愿,也带给我们一种千锤百炼永不倒的精神的战士。正文:渗入鲁迅批判精神、立人思想和内心情怀,并对现世影响最深的文学作品分三类:小说、杂文、散文,鲁迅的小说我们在初中三年已有了或深或浅的理解,小说集《呐喊》、《彷徨》中鲁迅对于封建思想制度禁锢毒害下民众麻木状态的深刻同情和锋利批判带给无数文学革命者、有志青年甚至普通民众的震撼和影响在这里我不想细说,鲁迅的杂文相较于散文更富有战斗性,文笔也更犀利、更无情,是鲁迅改造国民性决心与历程的写照,《且介亭杂文》等杂文集无不笔锋直指封建专制制度思想,首先批判无爱世界的冷漠、批判专制思想的毒害、批判帮闲文人的虚伪、批判保古思想的腐朽守旧,另首先又为争取突破封建牢笼的革命猛士鼓舞斗志、呐喊助威,为怀揣抱负、意气风发的青年指导方向、注入但愿,激励青年树立泥土精神,成为社会的栋梁,鲁迅的杂文确实是其思想的精髓,有破有立,目的明确,意志坚定,真仿佛战场上的斗士,然而我觉得鲁迅的杂文专注于思想的阐释,笔锋犀利,行文紧张,不似散文般从容舒缓,且字里行间中充满的绝望让让你压抑,于是转而选择了散文。鲁迅的散文更倾向于对内心情感的体现,有寂寞,亦有温情;有绝望,亦有但愿;在寂寞的痛苦中饱受煎熬;在寂寞中对抗绝望;在童年的记忆中汲取温情;亦在自我剖析中重新找回但愿。鲁迅的散文真实的记下了他身为革命者,精神界的斗士的孤单与绝望,矛盾与斗争,而这样的内心情感也正是我们解读鲁迅小说、杂文的钥匙。鲁迅的散文集较出名的有二:《朝花夕拾》、《野草》,我将鲁迅的散文分为三部,其一是《朝花夕拾》,这部散文集是鲁迅对自己人生历程的真实统计,集中收纳的散文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社戏等都是鲁迅自己童年最温情的回想,是鲁迅大爱情怀的体现;其二是《野草》,这部散文诗集被公认为艰涩难懂,但却是鲁迅自我剖白的重要作品,集中收纳的秋叶、雪、复仇等都带有强烈的战斗精神和对抗绝望的意志;其三是鲁迅所写的一部分纪念战友的文章,如纪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忆韦素园君、以刘半农君、藤野先生等,虽未编成集,但都体现了鲁迅对和自己并肩战斗的革命战友的深切怀念和悲哀惋惜之情。鲁迅的回想性散文收于《朝花夕拾》,这部散文集是鲁迅对自己的童年和青年点点回想的缩影和写照,即使叙述者始终是“迅哥”,在这里姑且把他认为就是作者本人的自述,集中收录的散文较多继承了传统散文的写作手法,在朴实平淡的描述中透露出深邃的思想,在一人一物,一花一木的勾画描摹中渗入深挚的爱,体现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情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回想了童年时期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并在记述百草园的愉快生活时插叙了一段美女蛇的故事,为百草园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整篇文章的基调是主动向上的,通过充满童稚的回想,体现出作者小朋友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愉快的天性,然而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总忍不住批判一下现实,发泄一下不满,如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得出的教训是“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童心的世界是纯洁而明净的,但成人的世界总在诱惑着、干扰着、破坏着这份天性。使他们困惑、彷徨,使他们在似懂非懂中过早的承受着来自成人世界的规则,这让我想到了《风筝》中鲁迅对自己抹杀弟弟的天性的后悔和自责,美女蛇的故事玄幻而神秘,却被硬生生套上不要与陌生人说话的教训,这恰似当年冒失又恃强凌弱的鲁迅撕毁弟弟风筝给弟弟带来的伤害,即使年幼时不懂,全然忘记,却殊不知这伤害已在心里买了根,在经年累月中,在摸爬滚打中不停累积,最后麻木,习惯,视之理所固然,最后接受,并毫不犹豫的维护它,在下一辈的身上一遍遍重蹈覆辙,而天性却似断线的风筝只会越飘越远,再也回不来。这样的心理模式深刻的影响了中国的国民,也从某一侧面揭示了麻木国民的心理本源和社会背景。另外一篇散文《阿长与山海经》以目不识丁的保姆阿长为回想对象,体现作者对穷苦愚昧却真诚善良的下层劳动者的大爱情怀。鲁迅少年时就经历了“从小康坠入困顿”的悲惨遭遇,阿长对鲁迅的照顾激发出了他做少爷时压抑住的亲情,即使阿长目不识丁,粗俗繁碎,踏死隐鼠,又说谎推咎于猫,使鲁迅颇为不满,但鲁迅也看到了这位阿长善良真诚,做事用心的一面,阿长为鲁迅买山海经的故事是全文的一大亮点,觉得朴实憨厚,忠心又认真的老妈妈形象跃然纸上,这样的欲扬先抑的笔法更加凸显出作者对阿长诚挚的爱和对整个下层劳动社会无数如阿长这样纯朴善良的人的大爱情怀。固然在这里,鲁迅还是在文字间渗入了些对封建礼俗制度的批判如阿长逼鲁迅说恭喜等,但整篇散文还是给人浓浓的暖意,即使阿长有些迂,又有些愚,生活习惯学识爱好都与鲁迅格格不入,但在鲁迅的眼中她的善良、纯朴、真诚、认真是最闪耀的光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阿长与山海经》同出自《朝花夕拾》,文章基调与体现情感大致相似,而出自散文诗集《野草》中的篇目《秋叶》、《复仇》则更有一分战斗精神、绝望和对抗绝望的斗争精神。《秋叶》在课上已经学过,那句出名的“一株枣树,尚有一株枣树”让人记忆犹新,文中的三个形象:小粉红花象征柔弱却心怀但愿的青年,小青虫象征勇敢追求光明却十分冒失的青年,而枣树则是鲁迅最赞扬的也是自己化身的果断斗争、孤单苏醒的战士的象征,小粉红花令人怜惜,小青虫令人尊敬和惋惜,而枣树却始终为了与黑夜于天空与月亮的战斗忍受着苏醒带来的孤单和寂寞,忍受着独自对抗黑暗的绝望,这份绝望正是鲁迅内心的写照,面对着来自黑暗势力的锋利批评和来自同僚至亲的质疑和矛盾,鲁迅感到但愿的渺茫和孤单痛苦之后的绝望,他对自己的选择和坚持产生过怀疑,但他没有因此这要退缩,而是以一种“韧”的精神不停的对抗着绝望,这正是支持鲁迅以文字战斗,肩负改造国民性大业的精神之一。《复仇》批判的是看客文化,鲁迅在不止一篇文章中写过中国的看客们,促使鲁迅弃医从文就是在日本留学时看到的麻木中国人围观自己同胞被杀的场景,震撼,然后是浓重的悲哀,在《阿q正传》中看客们挤在街道两旁看着阿q被游街,被枪毙,仿佛一群饿狼,那渴望血腥的眼睛既凶又怯,既钝又锋利,不近不远的跟着,啮噬着他的灵魂,这样的看客让人恐惧,让人可怜,复仇中一男一女赤裸着站在旷野上提刀相对,性与爱,爱与血,血与仇,青春的激扬仿佛要在一瞬间喷薄而出,于是看客们带着嗜血的眼睛和兴奋的心情围了上来,然而一男一女还是对立着,没有殷红的血飞溅,没有激烈的碰撞或是悲壮的残屠,两个青年冷漠的注视着这群无聊的看客,看客们扫了兴致也自觉无聊纷纷拜别,于是以无可看了结了对这些看客们的处罚,多么奇特的复仇!鲁迅曾说:“群众,特别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他们就看了滑稽剧,对于这样的群众没有法,只得使他们无戏可看倒是疗救,正无需乎震骇一时的牺牲,不如深沉的韧性的战斗。”鲁迅对这样的社会的病态和国民的麻木感到悲哀和同情,改造国民性的目的正源于他对这样的看客文化的感受至深,不再是“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毛头小伙,热血青年,鲁迅苏醒地认识到拯救这些精神麻木的国民不能做无谓的牺牲,而是应当做韧性的战斗,打持久战,不卑不亢,时刻保持苏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战斗精神,而鲁迅对国民性的认识之深刻在现在的社会中仍旧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样的看客文化正是国民精神麻木,是非观念含糊,人性棱角全无的体现。篇二:鲁迅研究天津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课程名称:鲁迅研究课程代码:0193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设立目的一、课程的性质和特点鲁迅研究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一门选修课。这是一门旨在探讨鲁迅思想、创作及其价值的专项研究课。作为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鲁迅,他不仅是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人、中国新文化的优秀代表,还被视为中华民族的“民族魂”,在中国当代文学史、思想史、文化史和革命史上影响巨大而深远;鲁迅还是第一种走向世界、含有超越国界影响的中国作家,半个多世纪以来,已有30多个国家用50多个语言文字翻译出版他的作品,他被外国研究者喻为“人类明灯”的作家之一。因此,80余年来,鲁迅研究始终在中国学术研究领域占有突出的地位,并且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海外的鲁迅研究迄今也有70数年的历史。自50年代开始,鲁迅研究成为我国高等学校中文系的一门选修课,作为一门选修课,本课程经历近50年的历史已经趋于成熟。几十年来,鲁迅研究成就斐然,但也经历过干扰,走过一条波折发展的道路,有关鲁迅出现过某些曲说。本课程力图对鲁迅思想、创作中的若干重要课题进行研究和解说,以使鲁迅及其作品得以精确的阐释和评价。二、课程目的与基本规定本课程目的重要是使应考者比较系统、精确地理解鲁迅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价值,培养应考者阅读、综合应用和鉴赏鲁迅作品的能力,提高文化素养和思想素养;同时也为有志于进行鲁迅研究的应考者打下基础。课程基本规定以下:1.掌握鲁迅思想发展中几个重要问题,如“立人”思想、与尼采思想的关系、进化论的关系、改革国民性思想等。2.掌握鲁迅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想。3.掌握鲁迅艺术思维中的中西文化构成因素。4.掌握鲁迅各部作品集的基本状况(如背景、题名含义等)。5.掌握鲁迅创作中重点作品的基本状况。6.能精确分析鲁迅小说题材的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鲁迅小说艺术的成就、特色。7.能精确分析鲁迅杂文的文学性特质。8.能精确分析鲁迅杂文“骂人”(论战性)的现象。三、与本专业其它课程的关系本课程与汉语言文学其它课程有一定的关联。中国新文学始于鲁迅的创作。在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之间,鲁迅博采众长,融合新机,开拓了中国新文学创作的新的疆土,开创了含有中国特色的现实主义文术新宗;他还在文艺理论等方面卓有建树。因此,本课程同中国当代文学、古代文学以及外国文学、文学概论等课程都有紧密的联系。鲁迅经历的时代,是中国酝酿新生,争取蜕变的大变革、大动乱的时代,他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活动与建树的范畴也相称广泛。因此,本课程又与中国当代思想史、文化史以及革命史紧密关联。自学应考者应在上述有关学科结业的基础上选修本课程。由于鲁迅作品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清末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涉及历史变迁、社会构造、文化传统、伦理道德、心理素质、风俗习惯、审美意识等等,他所提供的历史知识、社会知识和其它富于认识价值和美学价值的东西,融古今中外于一炉,可谓博大精深,鲁迅研究必然涉及其它许多学科,诸如哲学、美学、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伦理学、教育学等等。因此,自学应考者也应注意有关交叉学科知识的学习和积累。第二部分课程内容与考核目的鲁迅研究的课程内容,分为教材内容和鲁迅作品阅读、综合应用、理解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的考核目的以下:教材内容部分教材内容重要涉及鲁迅思想研究和创作研究两个部分十五个专项,总体考核目的是:识记教材中提到的有关鲁迅的基本知识;理解分析论及的重要问题。各专项具体考试内容和考核目的以下:第一章鲁迅早期的“立人”思想及其意义(重点)一、学习目的与规定通过本章学习,理解鲁迅早期“立人”思想,提出的背景、内容、与尼采思想的关系、与进化论的关系、意义和局限,从而把握鲁迅作品中“立人”思想的具体体现。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的识记:鲁迅“立人思想”提出的时间、地点及其在鲁迅思想中的意义;鲁迅全部文化活动的特点;鲁迅早期四篇论文的篇名及其含义;鲁迅“立人”提法的出处及具体叙述。理解:研究鲁迅“立人”思想的意义;鲁迅早期哲学社会思想的特点;鲁迅“立人”的具体途径;鲁迅“立人”思想形成的因素;鲁迅所盼望的“精神界之战士”的特点。应用:鲁迅早期是如何辩驳封建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改革方案的;鲁迅“立人”思想的意义及其局限;鲁迅“立人”思想与尼采的关系。第二章“五四”时期鲁迅思想的一种侧面(次重点)一、学习目的与规定通过本章学习,理解鲁迅思想的另一侧面“立”,即建设性的特点及其成就。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的识记:鲁迅“五四”时期进行道德重建的背景;鲁迅同章太炎都重视道德评判武器;《我之节烈观》提出的道德原则;鲁迅有关道德重建的标语。理解:《狂人日志》的意义;《我之节烈观》的意义。应用:鲁迅在“五四”时期有关“个人主义”道德命题的意义。第三章改革国民性的全方位思考(重点)一、学习目的与规定通过本章学习,掌握鲁迅国民性思想的来龙去脉及其在创作中的具体体现。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的记记:鲁迅提出国民性的时间、地点;鲁迅与许寿裳谈及的国民性三个有关联的问题;鲁迅弃医从文的因素;宣讲鲁迅国民性思想的第一人;国民性的内涵;鲁迅前期国民性思想的内容。理解:鲁迅有关国民性弱点形成因素的分析;研究鲁迅国民性思想的意义;鲁迅所说的国民性即指民族性;鲁迅研究国民性的目的。应用:鲁迅国民性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和思想背景;鲁迅后期国民性思想的发展变化;国民性思想对鲁迅创作的影响。第四章塑造新的民族性格(重点)一、学习目的和规定在上一章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本章学习,进一步掌握鲁迅在国民性问题上不仅“破”,即批评国民劣根性,并且“立”,即建设性地提出优秀国民性所应含有的基本内容;规定将本章与第三章结合起来学习、领略和思考。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内容识记:鲁迅启蒙工作的内容;鲁迅思考的中华民族新的思想文化性格包含的重要内容。理解:鲁迅“人各有己,而群之大觉近矣”这一追求的意义。应用:鲁迅何以向往“汉唐气魄”?第五章鲁迅精神的求实特性(次重点)一、学习目的和规定本章是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的延伸。鲁迅精神的最本质特性即是求实特性,本章对此予以专论,规定领略鲁迅精神求实特性的基本内容。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的识记:“我确实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这一鲁迅自述的出处。求实精神对于鲁迅的意义。理解:正视现实是制约着鲁迅精神其它特性的主导特性。应用:结合实例,分析鲁迅这段自白:“我确实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第六章《中国人的特性》百年掠影(普通)一、学习目的和规定本章是前五章内容的背景资料,作普通理解即可。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的识记:鲁迅所重视的外国人研究中国国民性的著作及作者;该书在中国重要译本及译者。第七章鲁迅的艺术思维与中西文化(重点)一、学习目的与规定通过本章学习,掌握鲁迅艺术思维与中西文化的关系,即鲁迅深厚的文化底蕴。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的识记:鲁迅的艺术思维构成的文化要素;鲁迅发明的艺术世界涉及的重要学科;鲁迅创立中国文化的双重任务;鲁迅改革国民性思想的文化意义;《科学史教篇》论“人性”的发展及意义;鲁迅杂文创作的贯穿线;《文化偏至论》中有关借鉴西方文化的办法;《看镜有感》的主旨;《拿来主义》的主旨;鲁迅艺术思维的核心;鲁迅对进化论的接受;鲁迅发明的最伟大的艺术形象;鲁迅有关《阿q正传》创作目的自述;鲁迅《斯巴达之魂》的创作背景及其思想主旨;《摩罗诗力说》一文的宗旨,鲁迅概括的摩罗诗人的品性。。理解:鲁迅对西方文化的兼收并蓄;鲁迅文化思维的核心内容。应用:鲁迅对中西文化的融合;鲁迅艺术思维的民族血脉和文化基础。第八章鲁迅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想(次重点)一、学习目的和规定通过本章学习,领略鲁迅现实主义文艺思想的重要特点及其深刻性。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的识记:鲁迅“五四”时期否认的文艺观;后期鲁迅强调的文艺的阶级性、社会属性及其本身的特性;鲁迅有关对舍弃文艺本身特性的文艺宣传的具体反拨。理解:鲁迅对左翼文学阵营内部存在的“左”倾教条主义、形式主义错误的反拨、批评。应用:鲁迅是如何看待作家的立场、世界观、道德修养与创作的关系的;鲁迅的美学观。第九章鲁迅小说有关时代的思考(重点)一、学习目的和规定通过本章学习,进一步理解鲁迅小说的基本内容。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的识记:鲁迅有关小说创作目的的自述;鲁迅小说塑造的多个类型的孔教徒伪君子典型;鲁迅小说揭示国民弱点的基本态度;鲁迅小说的两大题材;鲁迅有关《狂人日志》创作成因的自述;《孔乙己》的姊妹篇以及该作品重要人物形象;鲁迅唯一的爱情小说。理解:鲁迅“遵命文学”的独特内涵;鲁迅小说的创作目的;《药》的主题。应用:祥林嫂形象;鲁迅塑造阿q、祥林嫂、单四嫂子、华老栓、闰土等下层人物形象的用意;吕纬甫形象;魏连殳形象。阿q及其典型意义;闰土形象;鲁迅农民题材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意义;子君、涓生形象;鲁迅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思想特点。第十章在传统与当代之间(重点)一、学习目的和规定通过本章学习,进一步掌握鲁迅小说的艺术成就及其文字史的意义。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的识记:鲁迅小说取法于外国小说的艺术手法;《白光》采用的外国小说艺术手法;《兄弟》、《高老夫子》、《肥皂》等写人物性格的重要艺术手法;鲁迅小说在艺术手法上对民族文学传统的继承;鲁迅有关“白描”、“画眼睛”的具体叙述。理解:鲁迅小说是如何冲破中国小说旧形式的;鲁迅小说结尾之笔的五种不同意境。应用:鲁迅小说的“白描”;鲁迅小说的“画眼睛”;鲁迅小说继承中外文学艺术经验的特点。鲁迅在创作办法上的开放性;鲁迅小说的民族风格;鲁迅对西方当代派艺术的批判继承。第十一章反映时代眉目的杂文诗史(重点)一、学习目的和规定通过本章学习,进一步理解鲁迅杂文的基本内容。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的识记:鲁迅创作中居主导地位的文体;鲁迅杂文的体式;鲁迅杂文的思想内容、特点及其文学史意义;鲁迅弃医从文后的第一批思想成果;鲁迅批判夫权思想的重要杂文;鲁迅批判父权思想的重要杂文;《娜拉走后如何》的创作目的;《青年必读书》的用意;《华盖集续编》的重要背景;《庆祝沪宁克复的那一边》的基本内容;《小杂感》、《可恶罪》的体式;《“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叙述的文学观;《上海文艺之一瞥》、《文艺与革命》的内容;《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民族主义文学”的任务和运命》、《沉滓的泛起》的内容;《隔阂》、《买<小学大全>记=和《病后杂谈之余》的内容;《论第三种人》、《从挖苦到幽默》、《“论语一年”》的内容;《门外文谈》的内容;《保存》的内容;《大小骗》、《文坛三户》的内容;鲁迅有关“两个标语”论争的名篇。第十二章鲁迅杂文艺术的初创到成熟(重点)一、学习目的与规定通过本章学习,掌握鲁迅杂文艺术从初创到成熟的发展变化状况,掌握鲁迅杂文文学性物质的基本内容。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的识记:鲁迅思想的重要载体;鲁迅杂文的文学特质。应用:《热风》时期鲁迅杂文的艺术特点;到了《华盖集》时期鲁迅杂文在艺术上的发展变化。第十三章《野草》体现的鲁迅思想和人生哲学(重点)一、学习目的与规定通过本章学习,理解《野草》所反映的鲁迅思想和人生哲学,领略《野草》的价值。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的识记:篇三:鲁迅研究大纲天津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课程名称:鲁迅研究课程代码:0193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设立目的一、课程的性质和特点鲁迅研究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一门选修课。这是一门旨在探讨鲁迅思想、创作及其价值的专项研究课。作为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人、中国新文化的优秀代表,鲁迅被视为中华民族的“民族魂”,在中国当代文学史、思想史、文化史和革命史上影响巨大而深远;鲁迅还是第一种走向世界、含有超越国界影响的中国当代作家;半个多世纪以来,已有30多个国家用50多个语言文字翻译出版他的作品,他被外国研究者喻为“人类明灯”的作家之一。80余年来,鲁迅研究不仅在中国学术研究领域占有突出的地位,并且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海外的鲁迅研究迄今也有80数年的历史。自1950年代开始,鲁迅研究成为我国高等学校中文系的一门选修课,作为一门选修课,本课程经历近60年的历史已经趋于成熟。几十年来,鲁迅研究成就斐然,但也经历过不必要的干扰,走过一条波折发展的道路,出现过某些有关鲁迅的曲说。本课程力图对鲁迅思想、创作中的若干基本课题进行探讨,以使鲁迅及其作品得以精确的阐释和评价。二、课程目的与基本规定本课程目的重要是使应考者比较系统、精确地理解鲁迅的价值,培养应考者阅读、综合应用和鉴赏鲁迅作品的能力,提高文化、文学和思想素养;同时也为有志于进行鲁迅研究的应考者打下基础。课程基本规定以下:1.掌握鲁迅所处的时代、生平及其思想发展中的几个重要问题,如“立人”思想、与进化论的关系、改革国民性思想等。2.掌握鲁迅的文艺思想。3.掌握鲁迅艺术思维中的中西文化构成因素。4.掌握鲁迅作品的基本状况。5.掌握鲁迅创作中重点作品的基本状况。6.能比较精确地分析鲁迅小说题材的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鲁迅小说艺术的成就、特色。7.能比较精确地分析鲁迅杂文的文学性特质。三、与本专业其它课程的关系本课程与汉语言文学其它课程有一定的关联。中国新文学始于鲁迅的创作。在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之间,鲁迅博采众长,融合新机,开拓了中国新文学创作的新的疆土,开创了含有中国特色的现实主义文术新宗;他还在文艺理论等方面卓有建树。因此,本课程同中国当代文学、古代文学以及外国文学、文学概论等课程都有紧密的联系。鲁迅经历的时代,是中国酝酿新生,争取蜕变的大变革、大动乱的时代,他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活动与建树的范畴也相称广泛。因此,本课程又与中国当代思想史、文化史以及革命史紧密关联。自学应考者应在上述有关学科结业的基础上选修本课程。由于鲁迅作品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清末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涉及历史变迁、社会构造、文化传统、伦理道德、心理素质、风俗习惯、审美意识等等,他所提供的历史知识、社会知识和其它富于认识价值和美学价值的东西,融古今中外于一炉,可谓博大精深,鲁迅研究必然涉及其它许多学科,诸如哲学、美学、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伦理学、教育学等等。因此,自学应考者也应注意有关交叉学科知识的学习和积累。第二部分课程内容与考核目的鲁迅研究的课程内容,分为教材内容和鲁迅作品阅读、综合应用、理解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的考核目的以下:教材内容部分教材内容重要涉及鲁迅思想研究和创作研究两个部分十六个专项,总体考核目的是:识记教材中提到的有关鲁迅的基本知识;理解分析论及的重要问题。各专项具体考试内容和考核目的以下:第一章20世纪中国文化方略的发明性思考----鲁迅早期的“立人”思想及其意义(重点)一、学习目的与规定通过本章学习,理解鲁迅早期“立人”思想,提出的背景、内容、意义和局限,从而把握鲁迅作品中“立人”思想的具体体现。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的识记:鲁迅“立人思想”提出的时间(19)、地点(日本);鲁迅全部文化活动的特点;鲁迅早期四篇论文的篇名及其内容(教材p7);鲁迅“立人”提法的出处(《文化偏至论》及原文(教材p7引文)鲁迅反拨封建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改革方案的言论(p4)。理解:研究鲁迅“立人”思想的意义(教材p1引言);鲁迅“立人”的具体途径(借鉴西方民主精神,“尊个性而张精神”,使中国人“致人性于全”,个性在封建统治下获得解放)、“立人”的目的(通过“立人去实现“立国”);鲁迅所盼望的“精神界之战士”的特点(教材p11第三段);应用:鲁迅“立人”思想的意义及其局限(p12第三节内容)。第二章鲁迅与进化论关系的复杂性(暂从略)第三章“五四”时期鲁迅的道德重建工作(次重点)一、学习目的与规定通过本章学习,理解鲁迅思想的另一侧面“立”,即建设性的特点及其成就。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的识记:鲁迅“五四”时期进行道德重建的背景(五四新文化运动);《我之节烈观》提出的新的道德原则(p39)。理解:《狂人日志》的意义(p34文学意义、思想意义、道德意义);《我之节烈观》的意义(p38第一段、p39末段)。第四章改革国民性的全方位思考(重点)一、学习目的与规定通过本章学习,掌握鲁迅国民性思想的来龙去脉及其在创作中的具体体现。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的识记:鲁迅提出国民性问题的时间(1902年)、地点(日本);许寿裳是宣讲鲁迅国民性思想的第一人;国民性的内涵(国民性即民族性);鲁迅研究中国国民性是以揭发缺点为主,目的是为引发反省,力求变革。他批评的国民性痼疾重要是:卑怯性格、面子观念、看客心理、二重思想、一盘散沙、散漫作风、,以及“十景病”、“健忘症”、“包围术”等;鲁迅后期又发现所谓“当代文明”社会养鱼出来的“新”的国民劣根性,如“小市民习气”、“卑鄙的资产阶级心理”等;鲁迅社会思想的核心是国民性思想。理解:研究鲁迅国民性思想的意义(本章引言);鲁迅研究国民性的目的(p61第五节第一段);鲁迅国民性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和思想背景(第一节);鲁迅后期国民性思想的发展变化(p65)。应用:国民性思想对鲁迅创作的影响(第六节:促使鲁迅弃医从文、促使鲁迅拟定了“为人生”的文学观、促使鲁迅决定了现实主义创作办法)。第五章鲁迅精神的求实特性(普通)一、学习目的和规定本章是第四章第四节内容的延伸。鲁迅精神的最本质特性即是求实特性,本章对此予以专论,规定领略鲁迅精神求实特性的基本内容。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的识记:“我确实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这一鲁迅自述出自《写在<坟>背面》。理解:正视现实是制约鲁迅精神其它特性的主导特性。第六章《中国人的特性》百年掠影(普通)一、学习目的和规定本章是前五章内容的背景资料,作普通理解即可。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的识记:鲁迅所重视的外国人研究中国国民性的著作:美国人史密斯著《中国人的特性》(亦譯《中国人气质》)。第七章鲁迅与中西文化的纵横关系(普通)一、学习目的与规定通过本章学习,掌握鲁迅艺术思维与中西文化的关系,即鲁迅深厚的文化底蕴。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的记记:鲁迅的艺术思维凝聚着中西文化的结晶;理解:鲁迅创立中国新文化的双重任务(p94);鲁迅艺术思维中的两个系统(p103)。第八章拥抱两极的选择――鲁迅的科学的文艺论(次重点)一、学习目的和规定通过本章学习,领略鲁迅文艺思想的重要特点及其深刻性。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的识记:鲁迅“五四”时期否认的文艺观(第一节内容);后期鲁迅强调的文艺观(p108)。理解:鲁迅对左翼文学存在的左倾教条主义、形式主义文艺观的反拨、批评(第二节)。鲁迅有关文学大众化的观点(p123);鲁迅的美学观(p124)。第九章鲁迅小说的文化内涵(重点)一、学习目的和规定通过本章学习,进一步理解鲁迅小说的基本内容。识记:鲁迅有关小说创作目的的自述(“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发疗救的注意”);鲁迅小说塑造的假道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