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张俭墓志》补校_第1页
辽《张俭墓志》补校_第2页
辽《张俭墓志》补校_第3页
辽《张俭墓志》补校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辽《张俭墓志》补校

1969年,北京文物工作队与市基础设施合作,在北京新街口扎口以西的北京家教厂找到了张健墓志(公元1053年)。同时发现了大量的沟槽砖块和其他石雕。为此1972年《文物》第一期在题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期间出土文物展览简介》一文中曾给予报导,但志文内容未详细论述。今就墓志全文略加考证如下。张俭墓志为青石凿刻,长98、宽105、厚10厘米。缺盖。志文46行,每行60字。另有铭文10行,四言一句者8行,七言一句的2行。楷体,文字清晰可辨。墓志题首为:“故贞亮弘靖保义守节耆德功臣,洛京留守,开府仪同三司守太师尚父兼政事令,上柱国陈王,食邑二万五仟户,实封二千伍百户,清河张王墓志铭,并序。撰文者为“宣政殿学士,崇禄大夫行礼部尚书兼知制诰修国史上柱国,弘农郡开国公杨佶”。张俭墓志长达三千余字,除详细记载了张俭出身,籍贯,历官,卒年及婚配,子女而外,还记载了一些史实为辽史所不见载。这不仅为我们补正辽史及张俭传之缺误,而且为我们研究辽代历史提供了可贵的文字资料。一志文为探讨机关张俭是辽代的“功著两朝,世称贤相”的显赫的人物,但辽史本纪和张俭传记载颇为简单,特别是他的官职疏误遗漏之处甚多,今与墓志互校补正如下:(1)志文第二行“重熙二十二年正月二十九日启手足于宗皇帝所赐之第,享年九十有一”。《辽史·张俭传》载:“(重熙)十二年薨,年九十一,敕葬宛平县。”辽史本传将重熙二十二年误作十二年,相差十年。按志文第三十行云:“夫人齐国夫人,淮南于民。重熙十八年五月十六日薨逝,享年八十有二”。可知张俭夫人死于张俭之前无疑。非先夫人而终而《辽史·张俭传》云(张俭)“重熙十二年薨”显然错误,应以志文为准。(2)志文第六行:“母刘氏累赠至燕国太夫人,故归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师同政事门下平章事赐侍中敏之女”。敏,辽史无传。《辽史·太宗记》:“大同元年春正月……,以枢密副使刘敏权知开封府”。《资治通鉴》286卷载:“契丹主,……以其枢密副使刘密(敏,密者同致误)权开封尹事”。刘敏此时或兼领归德军节度使。《新五代史·职方考第三》:“宋州,故属宣武军节度。……唐灭梁,改曰归德。”另见北京市文物事业管理局所藏,辽赵德钧墓志记有刘敏官职为:“有女适归德军节度使、太师、同政事门下平章事刘敏”。赵德钧墓志所记官职与张俭志文相同。“同政事门下平章事”辽官。中书省初名政事省。刘敏在开封府尹以后所任官职可补辽史。(3)志文第八行:“统和中一举冠进士甲科”。《辽史·圣宗本记》及《张俭传》均载:“统和十四年,举进士第一”。志与史相合。张俭初任官职为:“试顺州从事署棘寺丞。以谳狱调,范阳令,以字民,迁监察御史,供职行在,簪笔以肃朝宪,补司门外郎,赞画留幕,履珠以官民凤”史不见载,可补《辽史·张俭传》。又《辽史·百官志》县职名总目条下只记有:“某县令。某县丞。”无某某寺丞之记载。亦见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琉璃厂出土的,辽李内贞墓志铭云:“试大理寺丞”。与张俭“试顺州从事署棘寺丞。”可作互证。“监察御史”、“司门外郎”《辽史·百官志》不见载。辽南面官制完全仿唐,监察御史设在御史台下,《辽史·百官志》简陋根本不谈。(4)志文第九行:“授礼部郎中,知制诰直枢密院,加赐金紫柱国、特封开国男”、“知制诰直枢密院”《辽史·百官志》不载。“金紫柱国”是勋,开国男是爵。辽官制仿唐,但不载职官品级。(5)志文第十行:“充贺南朝皇帝生辰,国信副使”。这是张俭生平较为重大活动之一,而辽史失载。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76卷,云:“大中祥符四年十二月甲子契丹遣使长宁节度使耶律汉宁,副使太常少卿张俭来贺明年正旦。”大中祥符四年,当为辽统和二十九年(公元1011年)与墓志所记基本相同。(6)志文第十一行“开泰元年迁政事舍人,知枢密学士。二年正授枢密直学士,同修国史。三年加尚书工部侍郎知制诰,仍疏本郡之封,兼进彻侯之秩”。按《辽史,圣宗本记》只载“开泰二年春正月,以张俭政事舍人。”其它不见载,可补辽史本记和张俭传。《辽史·百官志》不载“知枢密直学士,尚书工部侍郎知制诰”等官职,此应属《百官志》遗漏。(7)志文第十二行“(开泰)四年春迁枢密副史,夏六月授宣政殿学士守刑部尚书参知政事同知枢密院事论思秘殿参预中堂”。《辽史·张俭传》云:“开泰中累迁同知枢密院事”。志与史合。“刑部尚书参知政事,论思秘殿参预中堂”,可补《辽史·百官志》。(8)志文第十三行“(开泰)四年冬十月授枢密使加崇禄大夫,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平章政事,监修国史,特赐佐理功臣。”《辽史·张俭传》失载。崇禄大夫,唐称光禄大夫,文散官,从二品。辽因避讳耶律德光的名字,改光为崇。(9)志文第十四行“(开泰)五年秋加开府仪同三司守司空加赐竭功臣。”可补《辽史·张俭传》。辽袭唐制设三公府“太尉、司徒、司空,又名三司”。此三公唐代皆正一品。“佐天子,理阴阳,平邦国,无所不统。”。又《辽史·圣宋本记》载“(开泰)七年五月以张俭守司徒兼政事令。”墓志云:“七年冬加政事令”。史与志文相合。(10)又志文第十四行“太平元年以左丞相之秩,升中书令之上。先圣特制,王实居之,兼进封鲁国公增加邑户,改赐推忠匡时节功臣”。按《辽史·圣宗本纪》和《辽史·张俭传》记载张俭升为左丞相之职均为太平六年。《辽史·百官志》左丞相条下云:“圣宗太平四年见左丞相张俭。”而志文所记为太平元年张俭升左丞相之职,故辽史误矣!“进封鲁国公”改赐推忠匡时节功臣”均不载于辽史。(11)《辽史·张俭传》云:“(圣宗)太平五年出为武定军节度使,移镇大同。”墓志云:“太平五年春以武定旗军兼相印以授之。……夏六月复诏假于彰国,冬十月又诏移节于大同。”志文与张俭传相合。而《辽史·圣宗本纪》“(太平)五年夏五月,以张俭为彰信军节度使”。据张俭传及志文所载,俭先授武定军节,又诏假于彰国,后移镇大同,所活动范围均属西京道管辖,因此张俭不可能由西京道“应州”突而调往东京道“信州”,故《辽史·圣宗本纪》误“彰国”为“彰信”。(12)志文第十八行:“(太平)六年春三月再授枢密使左丞相兼政事令。”《辽史·圣宗本纪》(太平)六年三月……以大同节度使张俭入为南院枢密使左丞相兼政事令。”《辽史·张俭传》也记载“太平六年入为南院枢密使。”本记与俭传均误。辽代职官制度分南北两重官制,既北面官和南面官。北面官以治契丹,所设枢密院又分南枢密院和北枢密院。契丹南枢密院掌“文铨、部族、丁赋之政,凡契丹人皆属焉。以其牙帐居大内之南故名南院。”元俭问所谓:“南衙不主兵事也”。契丹南院下有“南院枢密使,知南院枢密使。”等官职。而南面官的枢密院掌汉人兵马之政。并无南院,北院之分。据此记载和张俭所历官职分析张的所授枢密使之职应是契丹南面官枢密院的官职。故《辽史·圣宗本纪》及《张俭传》均将张俭太平六年所授枢密使之职误作“南院枢密使”。(13)《辽史·张俭传》:“……兴宗,赐贞亮弘靖保义守节耆德功臣,拜太师、中书令,加尚父,徒王陈”。墓志云:“重熙四年……授洛京留守尚父河南尹进封泰国公增食赋七十室,改赐贞亮弘靖耆德功臣守太师傅兼政事令……”。志文与史传大致相合。唯“授洛京留守尚父河南尹”不见载。洛京今地洛阳,当时非辽所有。考《辽史·肖孝友传》记有“……遥授洛京守留。”疑张俭也是遥授洛京留守并非实授。辽代的“遥授”制度也是沿袭李唐和五代。由于辽代统治者对领土存有扩张野心,而把遥授,遥领的范围扩大到亲王、宰相以外,更有甚者辽竟把本国的官吏“遥授”到邻国的领土上去。张俭墓志、肖孝友传中所记载的就是很好的例证。(14)书撰者杨佶,名见《辽史·杨佶传》“字淑南,南京人。统和二十四年举进士……重熙十五年出为武定军节度使。……除吏部尚书,兼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按李焘“读资治通鉴长编”卷90载:“天禧元年十二月己丑契丹遗使长宁军节度使肖质,副使礼部侍郎知制诰杨佶来贺明年正旦”。宋天禧元年为辽开泰六年,而在太平四年杨佶为张琪所撰写墓志署名为“政事舍人杨佶。《辽史·圣宗纪》太平七年作刑部侍郎杨佶”。《辽史·兴宗纪》:重熙十年“以宣政殿学士杨佶为吏部尚书”。重熙二十二年为张俭撰书墓志署名为“宣政殿学士、崇禄大夫行礼部尚书兼知制诰修国史,上柱国弘农郡开国公”。据此可补《辽史·杨佶传》之缺误。关于辽代避讳是采取改字和缺笔,为避讳耶律德光讳,改光禄大夫为崇禄大夫。传世哀册文中的光写作“”、“贤”写作“賢”“明”写作“”。张俭志文中“上相之光仪”、“以光禄勋”的光字皆作“”,“贤于西省”之贤字亦作“賢”。除此以外对“元”字也作缺笔如:“元年”、“元良”等元字皆作“”缺笔。但其它有勾笔的字如:尤、先、允等字则又不避。又如辽道宗名弘基(见传世辽哀册、辽史及其它书籍皆误作洪基)本志文“弘农郡”“弘景山中宰相”之“弘”字均不避。可见辽代对于避讳不是十分严谨的。关于张俭墓志地望及出土位置值得研究。年在《文物》1972杂志第一期,题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期间出土文物展览简介》的报导中曾提到发掘元大都遗址时,在桦皮厂附近的明代城墙基下发现辽张俭墓志。张俭墓地应在何地?在他的志文中明确记载:“以其年五月七日归全于析津府宛平县仁寿乡陈王里”。按《辽史·圣宗本纪》”。开泰元年(公元1012年)“十一月甲午朔……改幽都府为析津府,蓟北县为析津县,幽都县为宛平县。”又《辽史·地理志》:南京道“南京析津府,统州六、县十一:第二即宛平县。志纪府县与史正合。考“仁寿乡”所在之地?1958年曾在北京西郊百万庄发现辽天庆二年丁洪墓志和天庆三年丁文逳墓志,两方墓志均云:“葬于宛平县仁寿乡陈王里”。又1957年北京西郊月坛北约一里洪茂沟发现辽咸雍五年董匡信墓,其志文提到:“葬于宛平县仁寿乡南刘里”。故可判定辽之宛平县仁寿乡区域应在高梁河以南至洪茂沟一带,而仁寿乡之陈王里则在洪茂沟以北到高梁河。张俭墓地应在此范围。而《简介》报导墓志所出土的地点,(指桦皮厂)在唐辽时应属于宛平县礼贤乡之地。有1956年德胜门外冰窖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